豆蔻餅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心靜乾坤大,心安理數(shù)明,只有理性的清靜才能大智大慧,大徹大悟?!别B(yǎng)生也日漸被很多人提到了生活中的重要位置,每個(gè)人要想提升自己的生活質(zhì)量,不能忽視養(yǎng)生。我們?cè)撛趺催M(jìn)行科學(xué)的中醫(yī)養(yǎng)生呢?為滿足您的需求,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編輯了“豆蔻餅的功效與作用”,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無論是佐料豐盛,還是食材清淡,無疑都代表著人們對(duì)精致生活的一種需要。然而現(xiàn)如今人們有對(duì)飲食有了新的要求,那就是養(yǎng)生。而偏方則同時(shí)具備了這幾方面的特點(diǎn),自然而然的受到人們的歡迎。下面 就來為大家介紹一種 :豆蔻餅。
豆蔻餅
【來源】《圣濟(jì)總錄》
【原料】肉豆蔻30克 面粉100克 生姜120克 紅糖100克
【制法】先把肉豆蔻去殼,然后研為極細(xì)粉末,生姜洗凈后刮去外皮,搗爛后加入冷開水約250克,然后絞取生姜汁;將面粉同肉豆蔻粉末以及紅糖,一同用生姜水和勻后,如常法做成小餅約30塊,然后放入平底鍋內(nèi),烙熟即可。www.cndadi.net
【用法】每日2~3次,每次嚼食1~2小塊,直至痊愈。
【功效】溫中,健脾,消食,止瀉。適用于小兒脾虛腹瀉或受涼后所致的水瀉。
【宜忌】對(duì)小兒熱痢和濕熱瀉不宜選用。
通過上文的對(duì)于豆蔻餅這款食療偏方的介紹,我們知道了它對(duì)人體都有哪些具體的功效和作用。因此在平時(shí)的生活中那些飲食習(xí)慣不規(guī)律的人群一定要保重自己的身體啊。多食用一些偏方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緩解這種糟糕狀況的。
Ys630.com相關(guān)知識(shí)
豆蔻飲這個(gè)方子傳承了數(shù)千年,所以他能夠流傳到至今而且還在中醫(yī)中還能夠被人們廣泛的應(yīng)用可見其療效是多么的好。今天我們就來探索一下。
【處方】肉豆蔻(去殼)1兩,葫蘆巴1兩,茴香子(炒)1兩,丁香1兩,沉香3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腎臟虛冷,腹脅脹滿。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入鹽少許,煎至7分,空心食前,去滓溫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五十二
【處方】陳米1兩,肉豆蔻(面裹煨)半兩,五味子半兩,赤石脂(研)半兩。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滑泄。
【用法用量】每服2錢,粟米湯飲調(diào)下,日進(jìn)3服。
【摘錄】《得效》卷五
看了上面對(duì)豆蔻飲的介紹我們知道,養(yǎng)生是現(xiàn)在很多人喜愛做的一件事情,養(yǎng)生對(duì)身體的幫助比較大,養(yǎng)生的方法有很多,我們一定要根據(jù)自己自身的體質(zhì)狀況來選擇才是正確的養(yǎng)生之道。
眾所周知豆蔻散是一種中藥方劑,不過要說起豆蔻散的作用的話,可能有些人還不是太清楚。那么今天我們就在這里來詳細(xì)的了解一下吧。
【處方】肉豆蔻(去殼,炮)5枚 甘草(炙,銼)30克 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45克
【制法】上三味藥,搗羅為散。
【功能主治】溫中燥濕。主脾胃?jìng)麧?,濡瀉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2克,米飲或湯調(diào)下,空腹時(shí)溫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七十四
【處方】肉豆蔻1個(gè)(煨)木香 丁香 白術(shù) 白茯苓 甘草(炙)各3克 藿香葉3克
【制法】上藥研末。
【功能主治】溫脾理氣,和胃止嘔,主小兒脾寒不運(yùn),胃失和降,嘔吐,脘悶。
【用法用量】每次4~5克,煎藿香、棗子湯或生姜湯調(diào)服。
【摘錄】《活幼口議》卷十九
【處方】肉豆蔻1個(gè)(面煨),青皮1錢,陳皮1錢,木香1錢,白術(shù)1錢,甘草1錢,草果1個(gè)。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止瀉。主
【用法用量】方中青皮、陳皮、木香、白術(shù)用量原缺,據(jù)《普濟(jì)方》補(bǔ)。
【摘錄】《朱氏集驗(yàn)方》卷十一
【處方】肉豆蔻(去殼)1枚,青橘皮(湯去白,焙)半分,木香1分,陳粟米1合。
【制法】上四味,將陳粟米同巴豆3-7枚炒,巴豆每枚刺作竅子,候色焦,去巴豆不用,將粟米并余藥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小兒胃虛腹脹。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匕,生姜湯送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七五
【處方】豆蔻半分,丁香半分,舶上硫黃1分,桂府白滑石3分。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小兒吐瀉,煩渴,腹脹,小便少。
【用法用量】每服1字至半錢,米飲送下,不拘時(shí)候。
【摘錄】《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處方】肉豆蔻1兩(面裹煨),罌粟殼(去頂?shù)偃?,蜜炒?錢,木香1錢(不見火),白術(shù)(炒)2兩,人參(去蘆)2兩,黃耆(蜜炙)2兩,甘草(炙)2兩,白茯苓(去皮)2兩。
【功能主治】赤白痢。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3錢,水1盞半,加棗子3枚,生姜5片,烏梅2枚,煎至6分,去滓,不拘時(shí)候服。
【摘錄】《魏氏家藏方》卷七
【處方】肉豆蔻2枚,麻黃(去根)1分,木香1分,蛜(蟲祁)5個(gè)(糯米炒令黃,去末),吳茱萸1銖,白術(shù)1分,干姜2銖(炮),大黃8銖(濕紙裹煨),訶黎勒2枚(炮),茯苓(去皮)8銖,甘草1分(炙),附子8銖(炮,去皮),青橘皮2-7片,桂心3銖,檳榔2枚,當(dāng)歸1分。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jī)筛袀Y(jié)胸,壯熱惡寒,飲食不下,大小腸秘塞,陰毒昏沉,臍下水結(jié)撮痛,四肢逆冷,心躁,不省人事,食癥結(jié)聚,心下逆滿,坐臥不得。
【用法用量】每服3錢,加大棗3枚,水1盞,煎至7分,食后熱服,蓋覆。若胸腹內(nèi)痛,空心服。如稍溏利無妨。
【摘錄】《博濟(jì)》卷一
【處方】肉豆蔻半兩,厚樸半兩,陳橘皮半兩,良姜半兩,干姜半兩(別以白面半兩同炒諸藥令黃,研)。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脾胃虛弱,久積冷氣,大腸滑泄,腹內(nèi)作聲,肌體羸瘦,困至甚者。
【用法用量】每服1錢半,空心,入稀姜粥調(diào)下。
【摘錄】《雞峰》卷十二
【處方】肉豆蔻2個(gè),自然銅2錢(燒酥),檳榔1個(gè),板藍(lán)根3分,蛀桑子2錢,甘草3錢,烏梅4個(gè),川烏頭1個(gè)(燒),金毛狗脊1個(gè)(去毛),紅花2錢,紅芍藥3分,茅香3分,甘柿蒂14個(gè),川楝子4個(gè),香附子21個(gè),苦丁香7個(gè),官桂1分半(去皮),乳香2分。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驢涎馬氣,駱駝、騾子、兔子、狗子、蛇傷。
【用法用量】如要驗(yàn)中毒,吃大麥面拌羮,吐逆者是,不吐非也。如吃大麥面羮1-2碗,令病人極吐,后下諸藥大效。
【摘錄】《普濟(jì)方》卷三○六
【處方】草豆蔻4兩(以姜4兩炒,香黃為度,和姜用),大麥糵子10兩(炒黃),神曲4兩(炒黃),杏仁4兩(去尖,炒熟),甘草4兩(炙),干姜2兩(炮制)。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老人夏多冷氣發(fā)動(dòng),胸膈氣滯噎塞,脾胃不和,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1錢,如茶點(diǎn)之,不拘時(shí)候服。
【摘錄】《養(yǎng)老奉親》
【別名】豆蔻湯
【處方】肉豆蔻3個(gè),官桂1分(去皮),川芎1分,香附子21個(gè)(炮過),零陵香1分,陳皮(去白)1兩,甘草3分(炮)。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和一切氣。主脾胃虛寒,痰飲停滯,嘔吐不止。
【用法用量】豆蔻湯(《圣濟(jì)總錄》卷六十三)。
【摘錄】《博濟(jì)》卷二
【處方】肉豆蔻。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霍亂。
【用法用量】《仙拈集》本方用肉豆蔻、生姜各三錢,水煎服。
【摘錄】方出《證類本草》卷九引《海藥本草》,名見《仙拈集》卷一
【處方】草豆蔻1兩(去皮)。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心腹脹滿短氣。
【用法用量】每服5分,以木瓜、生姜湯調(diào)下。
【摘錄】方出《證類本草》卷二十三引《千金》,名見《仙拈集》卷一
【處方】陳皮半兩,甘草半兩,訶子半兩,使君子半兩,半夏半兩,沒石子半兩,厚樸(制)7錢,木香2錢半,肉豆蔻2錢半。
【功能主治】腹痛嘔蟲。
【用法用量】本方原名豆蔻丸,與劑型不符,據(jù)《普濟(jì)方》改。
【摘錄】《朱氏集驗(yàn)方》卷十五
【處方】陳粟米1兩,肉豆蔻(面裹煨)半兩,五味子半兩,赤石脂(研)半兩。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滑泄。
【用法用量】每服2錢,粟米湯飲調(diào)下,日進(jìn)3服。
【摘錄】《百一》卷六
【處方】肉豆蔻(去皮)5個(gè),木香半兩,人參半兩,厚樸(姜制)半兩,赤茯苓(去皮)半兩,桂半兩,炙甘草半兩,檳榔5錢,訶黎勒皮半兩,青皮(去白)半兩,陳皮(去白)半兩,郁李仁(湯浸,去皮,麩炒黃)半兩,半夏(湯洗了,同生姜搗如泥堆,新瓦上文武火焙黃)半兩。
【制法】上為極細(xì)末。
【功能主治】治氣補(bǔ)勞,通血脈,益脾胃,去痰實(shí)。主五種膈氣。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入鹽少許,如茶點(diǎn)服;若入生姜、大棗同煎服亦佳,不拘時(shí)候。
【摘錄】《衛(wèi)生寶鑒》
【處方】肉豆蔻1個(gè)(煨),胡粉(炒)2錢,龍骨(生)1錢,白礬(枯)1錢。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嬰孩小兒腸胃虛弱,糟粕不聚,瀉痢不止,或赤或白,冷熱不調(diào),日夜頻并,愈而又發(fā)。
【用法用量】每服1錢,溫飯飲調(diào)服,不拘時(shí)候。
【注意】忌葷腥之物,咸腌之屬。
【各家論述】胡粉性滯,用之以滯其腸,令不虛滑;豆蔻溫臟之藥,安和腸胃;龍骨、白礬澀腸止痢,大腸虛滑下痢,日夜無度者,用之隨愈。
【摘錄】《活幼口議》卷十八
【處方】肉豆蔻1兩2錢半(面裹煨香),罌粟殼(去頂?shù)偃浚鄢矗?兩,橘紅4兩,香附子(去毛)4兩,甘草2兩(炙),川姜1兩(炮洗)。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久年新近泄瀉,赤白下痢。
【用法用量】每服3-5錢,用陳米飲調(diào)下,不拘時(shí)候服。
【摘錄】《魏氏家藏方》卷七
【處方】大肉豆蔻1枚(剜小孔子,入乳香3小塊在內(nèi),以面裹煨,面熟為度,去面)。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脾虛腸鳴,久痢不止。腹痛洞瀉,腸鳴,胃虛冷,乳食不化。
【用法用量】每服1錢,米飲調(diào)下。
【摘錄】《得效》卷六
【處方】草豆蔻(醋和面裹煨熟,去面和皮用)1兩,肉豆蔻仁1兩,陳皮1兩,陳粟米(以生姜汁浸1宿,焙干,取末)3兩,甘草半兩,干姜半兩。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和養(yǎng)脾胃,消進(jìn)飲食。主
【用法用量】每服2錢,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侯。
【摘錄】《雞峰》卷十二
【處方】肉果(煨)5錢,龍骨(煅)5錢,木香5錢,砂仁5錢,山楂3錢,五倍子3錢,赤石脂3錢,藿香3錢,白術(shù)3錢,人參1錢,一方有枯礬2錢。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脾虛嘔吐及泄瀉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1錢或5分,看兒大小,吐用姜湯,瀉用米湯調(diào)下。
【摘錄】《外科啟玄》卷十二
【處方】草豆蔻(面裹煨熟,去皮取肉)1兩,茴香子(炒)1兩,木香半兩,陳曲(微炒)2兩,麥芽(炒)2兩,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1兩,干姜(炮)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脾氣虛弱,腹內(nèi)膨脹,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先嚼煨生姜少許,沸湯調(diào)下,食前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四十六
【處方】肉豆蔻2枚,麻黃(去根節(jié))1分,木香1分,吳白術(shù)1分,吳茱萸1銖,附子8銖(炮,去皮),干姜2銖(炮),桂心3銖,蛜(蟲祁)5個(gè)(礬朱砂炒令黃,去其砂),訶黎勒2枚(炮),檳榔2枚,青橘皮20片,茯苓(去皮)8銖,川烏(生,去皮臍)1兩,良姜(銼)1兩,天麻(去苗)1兩,葛根1兩,乳香(另研)1兩,小椒(去子并閉口者)1兩,當(dāng)歸1兩(去苗)。
【制法】上為粗末,入乳香。勻抄10錢,痛甚者,加至15錢,同細(xì)鹽一處炒令極熱,用熟絹袋內(nèi)貯藥。
【功能主治】?jī)筛袀?,結(jié)胸,壯熱惡寒,飲食不下,大小腸秘塞,陰毒昏沉,下水結(jié)胸撮痛。四肢逆冷,心煩,不省人事,食后結(jié)聚,心下逆滿,坐臥不得。
【用法用量】熨烙痛處,不拘早、晚,頻用為效。如藥冷,即再炒1次,用畢,其炒藥不用。
【摘錄】《普濟(jì)方》卷一四一引《博濟(jì)》
【處方】肉豆蔻2個(gè),胡黃連1錢,使君子4個(gè),青黛半兩,楝根半兩,蕪荑半兩,夜明砂1錢半,麝少許(一方厚樸、甘草各半兩)。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疳積或冷利,腹大腳小,身熱面黃或驚積。
【用法用量】每服1錢或半錢,蜜水或粥飲調(diào)下。
【摘錄】《幼幼新書》卷二十六
【處方】肉豆蔻(面裹煨)、罌粟殼(去頂?shù)偃?,蜜炙)、石榴皮、黃連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瀉痢腹痛,里急后重,糞赤。
【用法用量】每服3錢,食前米飲調(diào)下。
【摘錄】《魏氏家藏方》卷七
【處方】肉豆蔻(去殼)1枚,縮砂(去皮)7枚,訶黎勒(去核)3枚,鉛丹(炒)2錢,胡粉(炒)2錢,龍骨2錢,白礬1分,天仙子1分(與白礬和令勻,入在橡斗子內(nèi)合定,用麻線纏定,炭火內(nèi)燒黑存性,細(xì)研)。
【制法】上為散,再研令勻。
【功能主治】小兒腸胃虛弱,清濁不分,痢下青白,或如凝脂,陳寒痼冷,或下黑瘀。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匕,米飲調(diào)下,乳食前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七八
【處方】肉豆蔻(去殼,炮)5枚,甘草(炙,銼)1兩,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1兩半。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脾胃?jìng)麧?,濡瀉不止。水谷痢久不止,腹脅妨悶,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米飲或湯調(diào)下,食前溫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七十四
【處方】肉豆蔻(面裹,炮赤熱,去面)1個(gè),草果子(炮,去皮)1個(gè),縮砂(去皮)1錢,甘草(炙)1錢,肉桂(不見火)1錢,陳皮(去白)半錢。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小兒吐奶。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陳米飲調(diào)下。
【摘錄】《幼幼新書》卷二十七引《吉氏家傳》
【處方】肉豆蔻(去皮)3個(gè),木香半兩,厚樸(去粗皮,姜汁炙)半兩,人參半兩,赤茯苓(去黑皮)半兩,桂(去粗皮)半兩,甘草(炙,銼)1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訶黎勒3枚(炮,去核),檳榔2枚(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治氣補(bǔ)勞,通血脈,益脾胃。主五種膈氣。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如茶點(diǎn)服;若入姜、棗同煎亦佳。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六十二
【處方】肉豆蔻(去殼)半兩,紅豆蔻(去皮)半兩,草豆蔻(去皮)半兩,白豆蔻(去皮)半兩,細(xì)辛(去苗葉)1分,丁香半兩,桂(去粗皮)1兩,甘草(炙,銼)半兩,人參半兩,赤茯苓(去黑皮)半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口臭。
【用法用量】將本方改為丸劑,名“豆蔻丸”(見《普濟(jì)方》)。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一八
今天給大家講解了一些關(guān)于豆蔻散的食療方法等,你是否有記住一些呢,其實(shí)如果生病的話不僅要積極配合醫(yī)生的治療,還應(yīng)該在飲食上多加注意,這樣才會(huì)讓身體更快的恢復(fù)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不但對(duì)于各種食物都非常的了解,藥品也是人們?nèi)粘I钪薪佑|很多的,其中香豆蔻就是一種比較常出現(xiàn)的中藥材,鑒于還是有很多人對(duì)于香豆蔻不怎么了解,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詳細(xì)的看一下。
【英文名】fruit of Fragrant Amomum
【別名】嘎哥拉、尼泊爾豆蔻
【來源】藥材基源:為蓋子科植物香豆蔻的種子。
【原形態(tài)】香豆蔻,多年生粗壯草本,高1-2m。植株下部葉無柄或近無柄,上部葉酚長(zhǎng)1-3cm;葉舌膜質(zhì),長(zhǎng)3-4mm,微凹,無毛,先端渾圓;葉片長(zhǎng)圓狀披針形,長(zhǎng)27-60cm,寬3.5-11cm,先端具長(zhǎng)尾尖,基部圓形或楔形,兩面均無毛。穗狀花序近陀螺形,從根莖抽出,直徑約5cm;總花梗長(zhǎng)0.5-4.5cm,鱗片褐色,苞片卵形,長(zhǎng)約3cm,淡紅色,先端鉆狀;小苞片管狀,長(zhǎng)約5cm,裂至中部,裂片鉆狀;花冠管與萼管等長(zhǎng),裂片黃色,近等長(zhǎng),后方的一部,裂片先端鉆狀;唇瓣長(zhǎng)圓形,長(zhǎng)約3cm,先端向內(nèi)轉(zhuǎn)折,有明顯的脈紋,中脈黃色,被白色柔毛;側(cè)生退化雄蕊鉆狀,長(zhǎng)約2mm,紅色;花絲長(zhǎng)約5mm,寬約3mm,花藥長(zhǎng)約10mm;藥隔附屬體橢圓形,全緣,長(zhǎng)約4mm。蒴果球形,直徑2.5cm,紫色或紅褐色,不開裂,具10余條波狀狹翅,頂具宿萼,無醒或近無醒,花期5-6月,果期6-9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300-1300m的陰濕林
【性狀】性狀鑒別,果實(shí)呈長(zhǎng)卵形,稍彎財(cái),一側(cè)平坦,長(zhǎng)1.5-2.5cm,直徑0.8-1.5cm。表面灰棕色,有明顯縱棱和不規(guī)則突起,先端有長(zhǎng)形管狀花萼。果實(shí)3室,每室有種子6-12粒,灰棕色,呈不規(guī)則多面體。果皮厚,不易撕裂。氣微,味微辛。
【化學(xué)成份】種子含香豆蔻素(subulin),小豆蔻查耳酮(cardamonin),山姜素(alpinetin),矮牽牛素-3,5-二葡萄糖甙(petunidin-3,5-diglucoside),無色矢車菊素-3-O-β-D-吡喃葡萄糖甙(leucocyanidin-3-O-β-D-glucopyranoside)。果實(shí)含α和β-蒎烯(pinene),月桂烯(myrcene),α-松油烯(α-terpinene),對(duì)-聚傘花素(p-cymene),松油烯-4-醇(4-terpineol),δ-松油醇(δ-terpineol),橙花叔醇(nerolidol),檸檬烯(limonene),香檜烯(sabinene),桉葉素(1,8-cineole),γ-松油烯(γ-terpinene),α-松油醇(α-terpineol),α-甜沒藥烯(α-bisabolene),β-松油醇(β-terpineol),乙酸-α-松油醇酯(α-terpinyl acetate)。
【性味】味辛;性溫
【歸經(jīng)】肺;肝;胃;大腸經(jīng)
【功能主治】散寒行氣,健胃消食。主脘腹脹痛;食積不化;肺寒咳嗽
【用法用量】?jī)?nèi)服:煎湯,3-6g。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有驅(qū)風(fēng)、消腫、止痛的功能。用于胃腸氣脹、食滯、咽喉腫痛、咳嗽、肺結(jié)核等癥。
【摘錄】《中華本草》
對(duì)于香豆蔻的藥用價(jià)值大家應(yīng)該都了解了吧,在平時(shí)食用的時(shí)候也能夠更有針對(duì)性了,更合理的用藥才能夠更好的治療一些常見的疾病。
大家是否知道豆蔻丸這種中藥方劑呢?可以說豆蔻丸在臨床中的應(yīng)用是相當(dāng)?shù)膹V泛的,那么豆蔻丸都具有哪些特點(diǎn)呢?日常生活中豆蔻丸都得到了哪些方面的應(yīng)用呢?一起來簡(jiǎn)單的了解一下吧。
【處方】肉豆蔻(面裹煨香)不以多少。
【制法】上為細(xì)末,入陳米白飲搗,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臟寒,泄瀉不止,服諸藥無效。
【用法用量】空心煮粟米飲吞下100丸。
【摘錄】《婦人良方》卷八
【處方】肉豆蔻(面裹煨香)1兩,草豆蔻(去殼)1兩,草烏頭3枚(燒灰留性)。
【制法】上為細(xì)末,煮面糊為丸,如黍米大。
【功能主治】小兒風(fēng)冷搏于腸胃,飧泄不止,不思乳食。
【用法用量】每服10丸,乳食前煎蘿卜湯送下。
【摘錄】《楊氏家藏方》卷十八
【處方】肉豆蔻(去皮,炮)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蓬莪術(shù)(炮)1兩,天麻(酒浸,炙)1兩,木香半兩,檳榔(銼)半兩,干蝎(去土,炒)半兩,硵砂(別研)1分。
【制法】上為細(xì)末,入研了藥拌勻,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腎臟虛損,久積風(fēng)冷,臍腹脹滿,疼痛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20丸,溫酒送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五十一
【處方】肉豆蔻仁1兩,京三棱(炮)1兩,蓬莪術(shù)(炮)1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桂(去粗皮)1兩,檳榔(銼)半兩,木香半兩,牽牛子(4兩,半生半熟,取末)2兩。
【制法】上為末,以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五膈氣痞悶,腹脅脹滿。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后生姜湯送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六十二
【處方】肉豆蔻(炮)半兩,丁香半兩,陳皮半兩,良姜1兩,藿香1兩。
【制法】上為末,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吐痢不定,心煩燥渴。
【用法用量】每服20丸,加至30丸,姜汁、米飲送下。
【摘錄】《普濟(jì)方》卷二○二引《仁存方》
【處方】肉豆蔻3錢,南木香3錢,縮砂仁3錢,白龍骨5錢,訶子肉5錢,赤石脂7錢半,枯白礬7錢半。
【制法】上除木香不過火,余六味銼、焙,仍同木香為末,稠煮面糊為丸,如麻仁大。
【功能主治】患痘瘡,脾虛作瀉。
【用法用量】本方改為餅劑,名“豆蔻餅”(見《醫(yī)統(tǒng)》)。
【摘錄】《活幼心書》卷下
【處方】肉豆蔻半兩,丁香半兩,良姜1兩,藿香葉1分。
【制法】上為細(xì)末,用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霍亂吐瀉不定,煩渴躁熱。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溫生姜、米飲送下。
【摘錄】《雞峰》卷十四
【處方】草豆蔻、吳茱萸、益智仁、青皮、姜黃、麥芽、神曲、半夏、甘草。
【功能主治】?jī)?nèi)傷積冷,胃脘作痛。
【摘錄】《癥因脈治》卷一
【處方】木香、赤石脂、干姜、砂仁、厚樸、肉豆蔻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脾胃虛弱,臟腑頻滑,下痢赤白。
【用法用量】每服60丸??招拿诇拖隆?/p>
【摘錄】《普濟(jì)方》卷二一一
【處方】肉豆蔻(去殼)1枚,木香半兩,丹砂(研)1分,人參1分,訶黎勒(煨,去核)1分,麝香(研)1分。
【制法】上為末,用飯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小兒疳痢及吐。不吃乳食,四肢瘦弱。
【用法用量】每服2丸,空心米飲送下,日2次。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七三
【處方】草豆蔻(去皮)1兩,白術(shù)1兩,人參1兩半,陳橘皮(去白,焙)1兩,半夏半兩(入生姜半兩,搗爛,焙)。
【制法】上為末,用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和調(diào)胃氣。主妊娠嘔逆,不下食。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生姜湯送下,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五六
【處方】草豆蔻3枚(去皮),烏頭3枚(銼,鹽水浸少時(shí),炒),益智(去皮)1分,青橘皮(湯浸,去白,焙)1分。
【制法】上為末,生姜汁煮面糊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小兒洞泄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7丸,煎木瓜湯、或生姜湯送下,乳食前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七九
【處方】白豆蔻(去皮)1兩半,枳殼(去瓤,麩炒)半斤,陳橘皮(湯浸,去白,切,炒)1兩,訶黎勒(煨,去核)1兩,桂(去粗皮)1兩,當(dāng)歸(切,焙)1兩。
【制法】上為末,用漿水煮棗,去皮爛研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谷勞體重,食已好臥。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生姜湯送下,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四十五
【別名】大豆蔻丸
【處方】肉豆蔻(去殼)半兩,羌活(去蘆頭)1分,防風(fēng)(去叉)1分,桔梗(去蘆頭,炒)1分,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獨(dú)活(去蘆頭)半兩,薏苡仁半兩,人參半兩,草豆蔻(去皮)半兩,芎?半兩,甘草(炙)1分,木香1分。
【制法】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胃風(fēng),頸項(xiàng)多汗惡風(fēng),飲食不下,隔壅不通,腹善滿,食寒則泄,形瘦而腹大。
【用法用量】大豆蔻丸(《宣明論》卷二)。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十七
【處方】肉豆蔻(去殼,炮)1兩,檳榔(銼)1兩,桂(去粗皮)1兩,青橘皮(去白,焙)1兩,半夏(姜汁制)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干姜(炮)1兩,白術(shù)2兩,京三棱(煨,銼)1兩半。
【制法】上為末,醋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補(bǔ)虛進(jìn)食,正脾元。主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空心鹽湯或溫酒送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八七
【處方】木香(面裹煨)5錢,訶子(面裹煨)5錢,白豆蔻(面裹煨,壓去油)1錢5分,白術(shù)(土炒)3錢,赤石脂(火煅,醋淬)2錢5分,炙甘草2錢5分。
【制法】上為細(xì)末,粥湯杵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小兒痘疹,里虛泄瀉者。
【用法用量】用時(shí)米水浸軟與食,周歲兒10粒,2歲20粒;研碎沖服亦可。
【摘錄】《許氏幼科七種·痘訣余義》
【處方】肉豆蔻(面裹煨)1兩,木香半兩,青皮(去瓤,炒黃)半兩,黑牽牛1分(微炒)。
【制法】上為細(xì)末,滴水為丸,如黍米大。
【功能主治】泄瀉,米谷不化。
【用法用量】方中木香用量原缺。
【摘錄】《衛(wèi)生總微》卷十
【處方】草豆蔻1枚(剝開皮,入乳香1塊在內(nèi),復(fù)用和白面裹,慢火燒令熟,去面及豆蔻皮不用)。
【制法】上為細(xì)末,以粟米飲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小兒臟寒,泄瀉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5-7丸,米飲送下,不拘時(shí)候。
【摘錄】《史載之方》卷下
【處方】木香6兩(不見火),枯礬1兩,黃連6兩(用茱萸制),豆蔻3兩(面裹煨熟)。
【制法】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疹后久瀉痢重者。
【用法用量】米湯送下,量人大小多寡。
【摘錄】《治疹全書》卷下
【處方】肉豆蔻1錢,丁香1錢,木香1錢,胡粉1錢,川烏(炮,去皮)2錢半。
【制法】上為細(xì)末,水糊為丸,如黍米大。
【功能主治】小兒吐瀉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食前木瓜湯送下,日進(jìn)2服,渴即冷下。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二四五引《施圓端效方》
【處方】肉豆蔻(面裹煨熟,為末)1兩,草豆蔻(面裹煨熟,為末)1兩,縮砂仁1兩,母丁香1兩,木香半兩,沉香(銼)半兩,墨(燒紅為未)半兩,地榆2兩,枇杷葉(去毛,炙)1兩。
【制法】上為末,燒粟米飯為丸,如櫻桃大。
【功能主治】白滯痢,腹臟撮痛。
【用法用量】每服2丸,食前米飲化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七十五
【處方】肉豆蔻5錢,木香3錢,縮砂3錢,白術(shù)1錢,訶子1錢。
【制法】上為末,米糊為丸。
【功能主治】小兒痘瘡。
【用法用量】湯飲送下,量與。
【摘錄】《普濟(jì)方》卷四○三
【處方】肉豆蔻(大者,去殼)2枚,桂(去粗皮)半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半夏(湯洗7遍,麩炒黃色)1兩,干姜(炮)1兩。
【制法】上為細(xì)末,生姜自然汁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開胃進(jìn)食。主氣逆上沖,吐逆不止,冷痰壅滯。
【用法用量】每服10丸,空心、食前生姜湯送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六十七
豆蔻丸作為一種家喻戶曉的中藥方劑,卻常常被人們所遺忘,其實(shí)他的功效和作用是出乎我們預(yù)料的,所以大家平時(shí)在生活中只要對(duì)豆蔻丸多一些了解,一定對(duì)大家的身體有很大的幫助的。
肉豆蔻是一種什么植物,對(duì)于一般人來講不太了解。我們一般見到肉豆蔻也是在中藥處方上面可以看到。專家講,肉豆蔻是一種植物成熟后的種仁,它也被叫做是玉果。它是我國中草藥當(dāng)中最常用的。并且肉豆蔻的功效與作用有很多。
據(jù)專家介紹,肉豆蔻除了可以用作藥材以外,而且還可以用于作佐料,比如說在肉制品當(dāng)中或者是在鹵湯里面放入肉豆蔻可以做調(diào)味來用,可見肉豆蔻既可以藥用也可以食用。下面我們來介紹一下肉豆蔻的功效與作用。
肉豆蔻的功效
肉豆蔻為肉豆蔻科植物肉豆蔻的種仁,肉豆蔻別名豆蔻、肉果、迦拘勒、頂頭肉、玉果、扎地、麻失,肉豆蔻有溫中澀腸、行氣消食的功效,肉豆蔻有治療虛瀉、冷痢、脘腹脹痛、食少嘔吐、宿食不消的作用,大腸素有火熱及中暑熱泄暴注,腸風(fēng)下血,胃火齒痛及濕熱積滯方盛,滯下初起,皆不宜服肉豆蔻,勿令犯銅。
肉豆蔻的作用
1、肉豆蔻治胃寒脹痛,食少嘔吐:肉豆蔻辛香溫燥,能溫中理脾、行氣止痛。肉豆蔻治胃寒氣滯、脘腹脹痛、食少嘔吐等證,肉豆蔻常與木香、干姜、半夏等藥同用。
2、肉豆蔻治虛瀉,冷痢:肉豆蔻辛溫而澀,入中焦,能暖脾胃,固大腸,止瀉痢,肉豆蔻為治療虛寒性瀉痢之要藥。肉豆蔻治脾胃虛寒之久瀉、久痢者,常與肉桂、干姜、 黨參、白術(shù)、訶子等藥同用;肉豆蔻若配補(bǔ)骨脂、五味子、吳茱萸,可治脾腎陽虛,五更泄瀉者,如四神丸(《證治準(zhǔn)繩》)。
3、肉豆蔻能固大腸,腸既固則元?dú)獠蛔撸庾越。试焕砥⑽柑摾?,而?shí)非能補(bǔ)虛也?!侗静菡?/p>
4、肉豆蔻治脾腎俱虛所致的虛瀉,冷?。红腥舛罐?、罌粟殼(蜜炙)、煨訶子肉各4.5克,白芍、白術(shù)、當(dāng)歸各15克,黨參、炙甘草各8克,肉桂、木香各3克。研為粗末,每服6克,加生姜2片,大棗1枚,水煎服。養(yǎng)臟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5、肉豆蔻治水瀉無度,腸鳴腹痛:肉豆蔻(去殼,為末)30克,生姜汁2合,白面60克。上3味,將姜汁和面作餅子,裹肉豆蔻末煨令黃熟,研為細(xì)散,每服4克??招拿罪嬚{(diào)下,日午再服。肉豆蔻散(《圣濟(jì)總錄》)
6、肉豆蔻治小兒脾胃氣逆,嘔吐不止。肉豆蔻丸(《太平圣惠方》)
7、肉豆蔻為和平中正之品,運(yùn)宿食而不傷,非若枳實(shí)、萊服子之有損真氣也;下滯氣而不峻,非若香附、大腹皮之有泄真氣也;止泄瀉而不澀,非若訶子、罌粟殼之有兜塞掩伏而內(nèi)閉邪氣也?!侗静輩R言》
肉豆蔻的功效與作用中我們對(duì)肉豆蔻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肉豆蔻的作用不僅有以上的幾種,還有更多的作用,比如說運(yùn)用肉豆蔻可以開胃消食,止瀉,可以治腹痛,可以治霍亂,解酒毒等作用。
豆蔻花是一種中藥,豆蔻花有很高的藥用價(jià)值,對(duì)于一些疾病有很好的保健效果。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藥物都是用豆蔻花作為主要原料的,但服用豆蔻花的時(shí)候還是需要注意很多的禁忌。
【來源】為姜科植物 白豆蔻 的 花 。夏季采。揀去花梗,曬干。
【性狀】干燥花朵,呈扁壓的長(zhǎng)形塊片,外表淡黃色,外面包被膜質(zhì)狀的花被,有明顯縱脈,下端殘留花柄。商品中多數(shù)是花被的碎片,間有少數(shù)花梗。微有芳香。
【性味】辛,平。
【功能主治】開胃理氣,止嘔,寬悶脹。
【用法用量】?jī)?nèi)服:煎湯,0.5~1.5錢。
【注意】陰虛內(nèi)熱者忌用。
【摘錄】《*辭典》
上面就是豆蔻花的一個(gè)介紹,通過這些介紹我們可以了解到,豆蔻花有很高的藥用價(jià)值,對(duì)于很多病癥都可以有效的緩解,但切記不要胡亂服用。
心情煩悶的時(shí)候總是感覺沒有什么食欲,這時(shí)食用豆蔻餅最適合不過了。下面為大家介紹豆蔻餅的做法和功效,不僅可以平和心情,而且具有養(yǎng)生功效,美味而不膩。
豆蔻餅
【來源】《聖濟(jì)總錄》
【原料】肉豆蔻30克 面粉100克 生姜120克 紅糖100克
【制法】先把肉豆蔻去殼,然後研為極細(xì)粉末,生姜洗淨(jìng)後刮去外皮,搗爛後加入冷開水約250克,然後絞取生姜汁;將面粉同肉豆蔻粉末以及紅糖,一同用生姜水和勻後,如常法做成小餅約30塊,然後放入平底鍋內(nèi),烙熟即可。
【用法】每日2~3次,每次嚼食1~2小塊,直至痊愈。
【功效】溫中,健脾,消食,止瀉。適用于小兒脾虛腹瀉或受涼後所致的水瀉。
【宜忌】對(duì)小兒熱痢和濕熱瀉不宜選用。
上文是對(duì)豆蔻餅的吃法和制作方法的一些介紹,其實(shí)不同的偏方具有不同的功效,大家在選擇在的時(shí)候可適當(dāng)根據(jù)自身體質(zhì)及需要,有利于營養(yǎng)的全面攝取。
豆蔻湯的做法你知道了嗎?積累點(diǎn)點(diǎn)滴滴健康知識(shí)會(huì)給您的身體帶來意想不到收獲哦。
【處方】丁香枝杖七斤,甘草(炒)十一斤,白面(炒)六斤,肉豆蔻(面裹.煨)八斤。
【炮制】上炒鹽十三斤同為末。
【功能主治】治一切冷氣,心腹脹滿,胸膈痞滯,噦逆嘔吐,泄瀉虛滑,水谷不消,困倦少力,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一錢,沸湯點(diǎn)服,食前。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處方】肉豆蔻(去殼)1分,赤茯苓(去黑皮)1分,高良姜1分,附子(炮裂,去皮臍)1分,草豆蔻(去皮)1分,藿香1分,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分,人參1兩,桂(去粗皮)半兩,檳榔1枚。
【制法】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脾積痞氣,攻注腰背痛。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水1盞半,加大棗5枚(劈),生姜1分(切碎),煎至8分,去滓熱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七十一
【處方】肉豆蔻仁(煨)半兩,附子(去皮臍,切,鹽湯浸,焙干燥)半兩,縮砂仁(炒,去皮)半兩,木香1分,白術(shù)1兩,芎?1兩。
【制法】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妊娠心痛,時(shí)多痰逆,食飲無味,腹脅脹滿。
【用法用量】每服2錢,水1盞,加生姜3片,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普濟(jì)方》卷三三八
【處方】草豆蔻(薄面裹燒香熟并面用)2兩,桂(去粗皮)4兩,陳橘皮(湯去白,焙)4兩,高良姜4兩,甘草(炙)4兩,陳粟米(炒焦,研末)8兩。
【制法】上為末,入粟米末拌勻,再羅過。
【功能主治】脾胃虛冷,水谷不化,腹刺撮痛,臟腑不調(diào),及因冷物傷脾,吐瀉不止。
【用法用量】方中桂用量原缺。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四十五
【處方】草豆蔻(去皮)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枳殼(去瓤,麩炒)半兩,半夏(湯洗7遍,炒)3分,干姜(炮)3分,甘草(炙,銼)3分,人參3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傷寒發(fā)汗后,胃氣不和,心下結(jié)痞,噫氣食臭,脅下氣滿,虛鳴下利。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姜半分(拍碎)、大棗3枚(劈破),同煎至7分,去滓溫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二十五
【處方】丁香枝杖7斤,甘草(炒)11斤,白面(炒)6斤,肉豆蔻仁(面裹煨)8斤。
【功能主治】一切冷氣,心腹脹滿,胸膈痞滯,噦逆嘔吐,泄瀉虛滑,水谷不消,困倦少力,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上炒鹽13斤同為末。每服1錢,食前沸湯點(diǎn)服。
【摘錄】《局方》卷十
【處方】甘草2兩(細(xì)銼,分作3等,炒黃),干姜2兩(銼,分作3等,炒黃),桂心1兩半(生用),白豆蔻1升(炒黃,去皮,秤5兩)。
【制法】上為末,用鹽7兩,紙裹之令實(shí),大火內(nèi)燒通紅,平稱4兩,乳缽內(nèi)細(xì)研,將前件藥都相和,并鹽令勻。
【功能主治】開胃進(jìn)食。主
【用法用量】每服6錢,用百沸湯點(diǎn)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一○二引《御醫(yī)撮要》
【處方】白豆蔻(去皮)半兩,桂(去粗皮)半兩,木香半兩,人參半兩,陳曲1兩,京三棱(煨,銼)1兩,陳橘皮(湯浸,去瓤,焙)3分,大麥芽(炒)3分,干姜(炮)1分,甘草(炙,銼)1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胸痹,心下堅(jiān)痞。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3片,鹽少許,煎至7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六十一
【處方】草豆蔻(去皮)1兩半,桂(去粗皮)3分,生姜(去皮,切)3分,附子(炮裂,去臍皮)3分,甘草(炙,銼)半兩,丁香半兩。
【制法】上細(xì)銼。
【功能主治】胃虛冷嘔逆。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大棗1枚(劈破),同煎至8分,去滓溫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四十七
【處方】白豆蔻(去皮)1兩,丁香半兩,白術(shù)(銼,炒)1兩,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2兩,人參1兩,干姜(炮裂)半兩,甘草(炙)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檳榔(銼)2枚。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虛勞不思飲食,中滿痞塞,大腸或秘或泄。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3片,大棗2枚(劈破),同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八十八
【別名】草豆蔻散、豆蔻散
【處方】草豆蔻肉8兩,生姜(和皮切作片子)1片,甘草4兩(銼碎)。
【制法】上三味勻和,入銀器內(nèi),用水過藥三指許,慢火熬令水盡,取出焙干,杵為末。
【功能主治】調(diào)中止逆,除冷氣,消飲食。主脾胃虛弱,不思飲食,嘔吐滿悶,胸膈不利,心腹痛。脾胃不調(diào),胸膈滿悶,飲食不化,嘔逆惡心,或霍亂嘔吐,心腹刺痛,腸鳴泄利,水谷不分。
【用法用量】草豆蔻散(《局方》卷三)、豆蔻散(《圣濟(jì)總錄》卷四十六)。
【摘錄】《博濟(jì)》卷二
【處方】草豆蔻仁半兩,人參1兩,甘草(炙)3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霍亂逆滿,不下食,或腹中氣妨悶。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姜1棗大(拍碎),煎至1盞,去滓溫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三十九
【處方】肉豆蔻7枚(去殼),烏頭1兩,白術(shù)1兩。
【制法】上3味,用油4兩,先煎后2味,候白術(shù)黃色,烏頭外裂里黃,取出烏頭,去皮臍,入肉豆蔻,3味銼如麻豆蔻大。
【功能主治】洞瀉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空心、食前稍熱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七十四
【處方】草豆蔻仁7錢(炒),杜茴香(炒)1兩,大鹽(炒)1兩,干生姜1兩,甘草(炒)1兩。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溫中和氣,進(jìn)美飲食。主胸膈痞滿,嘔噦惡心,腹脅刺痛,短氣噎悶,噫氣吞酸,不思飲食,一切氣痰。
【用法用量】每服1錢,沸湯點(diǎn)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御藥院方》卷四
【處方】肉豆蔻(去殼,炮)4枚,赤茯苓(去黑皮)1兩半,當(dāng)歸(切,焙)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半,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1兩半,畢拔半兩,桂(去粗皮)半兩,芍藥1兩,白術(shù)1兩半,檳榔(微煨,銼)半兩,訶黎勒(煨,去核)半兩,桔梗(銼,炒)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冷氣心痛,脅下鳴轉(zhuǎn),食不能消。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姜1棗大(切),大棗2枚(劈破),同煮至8分,去滓,空心、日午、夜臥溫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五十六
【處方】草豆蔻仁半兩,甘草(炙,銼)3分。
【制法】上細(xì)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心疼不食,兩脅刺痛、壅悶。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緩緩呷。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五十五
【處方】肉豆蔻(去殼)半兩,甘草(炙,銼)半兩,厚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紫色)1兩半,干姜(炮)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白滯痢,心腹脹滿,不下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空心溫服,日午再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七十五
【處方】草豆蔻(去皮)、木香、甘草(炙,銼)、干姜(炮)、高良姜、陳橘皮(湯浸,去白)、縮砂(去皮)、益智(去皮)各等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脾胃俱虛,噦逆上氣。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3片,同煎8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四十七
【處方】草豆蔻3分(去殼),丁香半兩,小豆半兩,人參半兩(去蘆頭),木香半兩,高良姜半兩(銼),檳榔半兩,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飲酒大醉,心悶腹脹,吐逆喘急。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大盞,入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方出《圣惠》卷三十九,名見《圣濟(jì)總錄》卷一四六
方劑是按照中醫(yī)理論為某一種或幾種病癥專門研制的。大家在服用前一定要對(duì)其有所了解。
我們知道現(xiàn)在很多家庭都喜歡做各種各樣的藥膳方劑來服用,而一些經(jīng)典的中藥方劑對(duì)身體是很有好處的哦,下面一起來看一下丁香豆蔻散有哪些功效作用吧。
【處方】京三棱(炮)、木香(不見火)、厚樸(去粗皮.姜汁制)、芍藥、肉豆蔻(炮)、人參、干姜(炮)、茯苓(白者.去皮),各五兩;吳茱萸(湯洗七次.焙)、甘草(炙)、丁香,各三兩半;蒼術(shù)(去皮)七兩。
【炮制】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治脾胃虛弱,宿寒停積,或飲食生冷,內(nèi)傷脾胃,泄瀉注下,水谷不化,胸滿短氣,嘔逆惡心,脅肋脹滿,腹內(nèi)虛鳴,飲食減少,及積寒久痢,純白或白多赤少,日夜無度,或脾胃虛寒,泄瀉日久,愈而復(fù)發(fā)者,并宜服之。
【用法用量】每服三錢,水一盞,生姜三片,棗一個(gè),擘破,同煎至八分,空心,食前溫服。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處方】京三棱(炮)5兩,木香(不見火)5兩,厚樸(去粗皮,姜汁制)5兩,芍藥5兩,肉豆蔻(炮)5兩,人參(去蘆)5兩,干姜(炮)5兩,茯苓(白者,去皮)5兩,吳茱萸(湯洗7次,焙)3兩半,甘草(炙)3兩半,丁香3兩半,蒼術(shù)(去皮)7兩。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脾胃虛弱,宿寒停積,或飲食生冷,內(nèi)傷脾胃,泄瀉注下,水谷不化,胸滿短氣,嘔逆惡心,臍腹(疒丂)痛,脅肋脹滿,腹內(nèi)虛鳴,飲食減少;及積寒久痢,純白或白多赤少,日夜無度;或脾胃虛寒,泄瀉日久,愈而復(fù)發(fā)者。
【用法用量】每服3錢,水1盞,加生姜3片,大棗1個(gè)(擘破),同煎至8分,空心、食前溫服。如不及煎,以鹽少許,湯點(diǎn)服亦得。
【摘錄】《局方》卷六
以上就是本文對(duì)于丁香豆蔻散這種方劑的介紹了,現(xiàn)代人在物質(zhì)水平提高了之后就開始關(guān)注養(yǎng)生了,這對(duì)于我們大家的身體還是非常好的。關(guān)于養(yǎng)生的方法是有很多的,大家一定要選擇一種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人這一輩子很可能會(huì)有大大小小的疾病纏身,但是這也是沒有辦法阻擋的。當(dāng)我們?nèi)梭w患病了之后,我們大多數(shù)情況下,必然是要靠藥物治療的,中藥方劑由于可以從根本上治愈且無副作用,受到人們的喜愛。下面來介紹一種:豆蔻煮散。
【處方】草豆蔻仁1兩,白術(shù)1兩,白茯苓(去皮)1兩,高良姜2兩(炒),白豆蔻仁半兩,人參(去蘆頭)半兩,甘草(炙)半兩,丁香1分,陳橘皮(去白)1分,木香1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健脾和胃。主嘔逆惡心,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4錢,水1盞半,加烏梅1枚,煎至1盞,去滓,空心、食前溫服。
【摘錄】《楊氏家藏方》卷六
【處方】人參1兩,黃耆(銼)1兩,干木瓜(銼,焙)3分,訶黎勒皮3分,肉豆蔻(煨,去殼)1枚,白術(shù)半分(兩),高良姜半分(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分(兩),木香半分(兩),甘草(炙,銼)半分(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半。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脾胃虛冷,嘔逆不思飲食,臍腹(疒丂)痛,大便滑泄。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空腹溫服,日2次。
【摘錄】《普濟(jì)方》卷二十五
看了上文對(duì)豆蔻煮散的介紹,我們應(yīng)該明白要想讓身體快些好起來不僅需要積極配合醫(yī)生的治療,還要在日常飲食上多加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