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蔻丸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飲食貴在節(jié),讀書貴在精,鍛煉貴在恒,節(jié)飲食養(yǎng)胃,多讀書養(yǎng)膽,喜運(yùn)動(dòng)延生!人類的發(fā)展歷史中,養(yǎng)生觀念不斷更新,很多人生活的不幸,源于沒有注意平日的養(yǎng)生。有效的中醫(yī)養(yǎng)生是如何實(shí)現(xiàn)的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經(jīng)過搜集和處理,為您提供豆蔻丸的功效與作用,歡迎您參考,希望對(duì)您有所助益!
大家是否知道豆蔻丸這種中藥方劑呢?可以說豆蔻丸在臨床中的應(yīng)用是相當(dāng)?shù)膹V泛的,那么豆蔻丸都具有哪些特點(diǎn)呢?日常生活中豆蔻丸都得到了哪些方面的應(yīng)用呢?一起來簡(jiǎn)單的了解一下吧。
【處方】肉豆蔻(面裹煨香)不以多少。
【制法】上為細(xì)末,入陳米白飲搗,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臟寒,泄瀉不止,服諸藥無效。
【用法用量】空心煮粟米飲吞下100丸。
【摘錄】《婦人良方》卷八
【處方】肉豆蔻(面裹煨香)1兩,草豆蔻(去殼)1兩,草烏頭3枚(燒灰留性)。
【制法】上為細(xì)末,煮面糊為丸,如黍米大。
【功能主治】小兒風(fēng)冷搏于腸胃,飧泄不止,不思乳食。
【用法用量】每服10丸,乳食前煎蘿卜湯送下。
【摘錄】《楊氏家藏方》卷十八
【處方】肉豆蔻(去皮,炮)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蓬莪術(shù)(炮)1兩,天麻(酒浸,炙)1兩,木香半兩,檳榔(銼)半兩,干蝎(去土,炒)半兩,硵砂(別研)1分。
【制法】上為細(xì)末,入研了藥拌勻,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腎臟虛損,久積風(fēng)冷,臍腹脹滿,疼痛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20丸,溫酒送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五十一
【處方】肉豆蔻仁1兩,京三棱(炮)1兩,蓬莪術(shù)(炮)1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桂(去粗皮)1兩,檳榔(銼)半兩,木香半兩,牽牛子(4兩,半生半熟,取末)2兩。
【制法】上為末,以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五膈氣痞悶,腹脅脹滿。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后生姜湯送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六十二
【處方】肉豆蔻(炮)半兩,丁香半兩,陳皮半兩,良姜1兩,藿香1兩。
【制法】上為末,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吐痢不定,心煩燥渴。
【用法用量】每服20丸,加至30丸,姜汁、米飲送下。
【摘錄】《普濟(jì)方》卷二○二引《仁存方》
【處方】肉豆蔻3錢,南木香3錢,縮砂仁3錢,白龍骨5錢,訶子肉5錢,赤石脂7錢半,枯白礬7錢半。
【制法】上除木香不過火,余六味銼、焙,仍同木香為末,稠煮面糊為丸,如麻仁大。
【功能主治】患痘瘡,脾虛作瀉。
【用法用量】本方改為餅劑,名“豆蔻餅”(見《醫(yī)統(tǒng)》)。
【摘錄】《活幼心書》卷下
【處方】肉豆蔻半兩,丁香半兩,良姜1兩,藿香葉1分。
【制法】上為細(xì)末,用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霍亂吐瀉不定,煩渴躁熱。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溫生姜、米飲送下。
【摘錄】《雞峰》卷十四
【處方】草豆蔻、吳茱萸、益智仁、青皮、姜黃、麥芽、神曲、半夏、甘草。
【功能主治】?jī)?nèi)傷積冷,胃脘作痛。
【摘錄】《癥因脈治》卷一
【處方】木香、赤石脂、干姜、砂仁、厚樸、肉豆蔻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脾胃虛弱,臟腑頻滑,下痢赤白。
【用法用量】每服60丸??招拿诇拖?。
【摘錄】《普濟(jì)方》卷二一一
【處方】肉豆蔻(去殼)1枚,木香半兩,丹砂(研)1分,人參1分,訶黎勒(煨,去核)1分,麝香(研)1分。
【制法】上為末,用飯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小兒疳痢及吐。不吃乳食,四肢瘦弱。
【用法用量】每服2丸,空心米飲送下,日2次。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七三
【處方】草豆蔻(去皮)1兩,白術(shù)1兩,人參1兩半,陳橘皮(去白,焙)1兩,半夏半兩(入生姜半兩,搗爛,焙)。
【制法】上為末,用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和調(diào)胃氣。主妊娠嘔逆,不下食。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生姜湯送下,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五六
【處方】草豆蔻3枚(去皮),烏頭3枚(銼,鹽水浸少時(shí),炒),益智(去皮)1分,青橘皮(湯浸,去白,焙)1分。
【制法】上為末,生姜汁煮面糊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小兒洞泄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7丸,煎木瓜湯、或生姜湯送下,乳食前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七九
【處方】白豆蔻(去皮)1兩半,枳殼(去瓤,麩炒)半斤,陳橘皮(湯浸,去白,切,炒)1兩,訶黎勒(煨,去核)1兩,桂(去粗皮)1兩,當(dāng)歸(切,焙)1兩。
【制法】上為末,用漿水煮棗,去皮爛研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谷勞體重,食已好臥。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生姜湯送下,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四十五
【別名】大豆蔻丸
【處方】肉豆蔻(去殼)半兩,羌活(去蘆頭)1分,防風(fēng)(去叉)1分,桔梗(去蘆頭,炒)1分,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獨(dú)活(去蘆頭)半兩,薏苡仁半兩,人參半兩,草豆蔻(去皮)半兩,芎?半兩,甘草(炙)1分,木香1分。
【制法】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胃風(fēng),頸項(xiàng)多汗惡風(fēng),飲食不下,隔壅不通,腹善滿,食寒則泄,形瘦而腹大。
【用法用量】大豆蔻丸(《宣明論》卷二)。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十七
【處方】肉豆蔻(去殼,炮)1兩,檳榔(銼)1兩,桂(去粗皮)1兩,青橘皮(去白,焙)1兩,半夏(姜汁制)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干姜(炮)1兩,白術(shù)2兩,京三棱(煨,銼)1兩半。
【制法】上為末,醋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補(bǔ)虛進(jìn)食,正脾元。主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空心鹽湯或溫酒送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八七
【處方】木香(面裹煨)5錢,訶子(面裹煨)5錢,白豆蔻(面裹煨,壓去油)1錢5分,白術(shù)(土炒)3錢,赤石脂(火煅,醋淬)2錢5分,炙甘草2錢5分。
【制法】上為細(xì)末,粥湯杵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小兒痘疹,里虛泄瀉者。
【用法用量】用時(shí)米水浸軟與食,周歲兒10粒,2歲20粒;研碎沖服亦可。
【摘錄】《許氏幼科七種·痘訣余義》
【處方】肉豆蔻(面裹煨)1兩,木香半兩,青皮(去瓤,炒黃)半兩,黑牽牛1分(微炒)。
【制法】上為細(xì)末,滴水為丸,如黍米大。
【功能主治】泄瀉,米谷不化。
【用法用量】方中木香用量原缺。
【摘錄】《衛(wèi)生總微》卷十
【處方】草豆蔻1枚(剝開皮,入乳香1塊在內(nèi),復(fù)用和白面裹,慢火燒令熟,去面及豆蔻皮不用)。
【制法】上為細(xì)末,以粟米飲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小兒臟寒,泄瀉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5-7丸,米飲送下,不拘時(shí)候。
【摘錄】《史載之方》卷下
【處方】木香6兩(不見火),枯礬1兩,黃連6兩(用茱萸制),豆蔻3兩(面裹煨熟)。
【制法】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疹后久瀉痢重者。
【用法用量】米湯送下,量人大小多寡。
【摘錄】《治疹全書》卷下
【處方】肉豆蔻1錢,丁香1錢,木香1錢,胡粉1錢,川烏(炮,去皮)2錢半。
【制法】上為細(xì)末,水糊為丸,如黍米大。
【功能主治】小兒吐瀉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食前木瓜湯送下,日進(jìn)2服,渴即冷下。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二四五引《施圓端效方》
【處方】肉豆蔻(面裹煨熟,為末)1兩,草豆蔻(面裹煨熟,為末)1兩,縮砂仁1兩,母丁香1兩,木香半兩,沉香(銼)半兩,墨(燒紅為未)半兩,地榆2兩,枇杷葉(去毛,炙)1兩。
【制法】上為末,燒粟米飯為丸,如櫻桃大。
【功能主治】白滯痢,腹臟撮痛。
【用法用量】每服2丸,食前米飲化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七十五
【處方】肉豆蔻5錢,木香3錢,縮砂3錢,白術(shù)1錢,訶子1錢。
【制法】上為末,米糊為丸。
【功能主治】小兒痘瘡。
【用法用量】湯飲送下,量與。
【摘錄】《普濟(jì)方》卷四○三
【處方】肉豆蔻(大者,去殼)2枚,桂(去粗皮)半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半夏(湯洗7遍,麩炒黃色)1兩,干姜(炮)1兩。
【制法】上為細(xì)末,生姜自然汁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開胃進(jìn)食。主氣逆上沖,吐逆不止,冷痰壅滯。
【用法用量】每服10丸,空心、食前生姜湯送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六十七
豆蔻丸作為一種家喻戶曉的中藥方劑,卻常常被人們所遺忘,其實(shí)他的功效和作用是出乎我們預(yù)料的,所以大家平時(shí)在生活中只要對(duì)豆蔻丸多一些了解,一定對(duì)大家的身體有很大的幫助的。
ys630.COm精選閱讀
季節(jié)變化時(shí)身體很容易感到“躁動(dòng)”,口干舌燥、心煩躁動(dòng),而中醫(yī)中的方劑就可以有效的調(diào)節(jié)身體中的各個(gè)機(jī)能,緩解心情。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下白豆蔻丸這種方劑,希望對(duì)大家有所幫助 。
【處方】白豆蔻3分(去皮),干姜半兩(炮裂,銼),白術(shù)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人參3分(去蘆頭),桂心半兩,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訶黎勒皮3分。
【制法】上為散,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霍亂,及脾胃氣虛,腹脹妨悶,不思飲食,胃受風(fēng)冷。
【用法用量】每服20丸,以生姜、大棗湯送下,日4-5次。
【摘錄】《圣惠》卷四十七
【處方】白豆蔻3分(去皮),草豆蔻3分(去皮),食茱萸3分,白術(shù)3分,人參3分(去蘆頭),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桂心3分,干姜半兩(炮裂,銼),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神曲3分(炒微黃)。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時(shí)氣后脾胃氣冷,食不消化。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以生姜、大棗湯送下。
【摘錄】《圣惠》卷十五
【處方】白豆蔻仁(炒)1兩,縮砂仁(炒)1兩,人參1兩,白術(shù)1兩,茯苓(去皮)1兩,丁香1兩,白姜(炮)1兩,粉草1兩,麥糵1兩(炒),良姜半兩。
【制法】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功能主治】脾胃氣弱,飽則胸間虛滿。
【用法用量】每服1-2丸,食前煎人參、大棗湯嚼下。
【摘錄】《朱氏集驗(yàn)方》卷四
【處方】白豆蔻1兩(去皮),干姜1兩(炮裂),半夏1兩半(湯洗7遍去滑,微炒),桂心2分,白術(shù)3分,細(xì)辛3分,木香1兩,訶黎勒1兩半(煨,用皮),枳實(shí)1兩(麩炒微黃)。
【制法】上為細(xì)末,以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脾胃虛弱,胸膈氣滯,吐逆不下食。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用厚樸湯送下,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五
【處方】白豆蔻半兩(去皮),白術(shù)半兩,胡椒半兩,當(dāng)歸半兩,白龍骨半兩,蓽茇半兩,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芎藭半兩,人參半兩(去蘆頭),肉桂1兩(去皺皮),白茯苓半兩,訶黎勒1兩半(煨,用皮),干姜半兩(炮裂,銼)。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虛勞泄痢,腹脹滿痛,或時(shí)疼痛,飲食減少,四肢無力。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以粥飲送下。
【摘錄】《圣惠》卷二十八
【處方】白豆蔻3分(去皮),桂心3分,丁香半兩,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訶黎勒皮3分,木香半兩,吳茱萸1分(湯浸7遍,焙干微炒)。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產(chǎn)后咳清,心胸噎悶。
【用法用量】每服20丸,以橘皮湯送下;如人行3-5里再服。
【摘錄】《圣惠》卷七十八
【處方】白豆蔻1兩(去皮),白術(shù)3分,干姜3分(炮)。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脾氣不和,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心。食前煎生姜、大棗湯送下。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十引《簡(jiǎn)要濟(jì)眾方》
【處方】白豆蔻(去皮)2兩,陳橘皮(去白,焙)2兩,厚樸(去粗皮,生姜汁浸,炙)2兩,草豆蔻(去皮)2兩,桂(去粗皮)2兩,白術(shù)(炒)2兩,干木瓜2兩,人參2兩,半夏(湯洗去滑7遍)2兩,縮砂蜜(去皮)1兩,高良姜(炒)1兩,甘草(炙,銼)1兩,陳曲(炒)1兩,麥糵(炒)1兩,木香1兩,干姜(炮)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桃仁4兩(去皮尖雙仁,炒)。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霍亂后,脾胃尚虛,谷氣未實(shí),津液內(nèi)燥,令人煩躁,睡臥不安。
【用法用量】每服30-40丸,空心米飲送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三十九
【處方】白豆蔻(去皮)1兩,木香1兩,干姜(炮)1兩,枳實(shí)(去瓤,麩炒)1兩,半夏(湯洗去滑7遍,焙)1兩半,桂(去粗皮)3分,白術(shù)3分,細(xì)辛(去苗葉)3分,訶黎勒皮1兩1分,當(dāng)歸(切,焙)半兩。
【制法】上為末,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脾胃虛冷,胸膈痞滯,吐逆霍亂,臟腑滑利,水谷不消,脹滿腸鳴。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心、食前以米飲鹽湯送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四十五
【處方】白豆蔻(去皮)1兩,人參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訶黎勒(煨,去核)1兩,桂(去粗皮)1兩,厚樸(去粗皮,姜汁炙熟)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丁香半兩,蓽茇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檳榔(銼)半兩,當(dāng)歸(切,焙)半兩,縮砂仁半兩,干姜(炮)半兩,肉豆蔻仁5枚。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虛勞,脾胃挾冷,腸滑下痢,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前米飲送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九十一
【處方】白豆蔻3分(去皮),黃耆半兩(銼),赤茯苓半兩,干姜半兩(炮裂,銼),桂心半兩,白術(shù)半兩,當(dāng)歸半兩(銼,微炒),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人參3分(去蘆頭),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末,煮棗肉,和搗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脾胃冷熱氣不和,心腹(疒丂)痛,嘔逆,不欲食,四肢少力。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生姜湯送下,不拘時(shí)候。
【注意】忌生冷、油膩、飴糖。
【摘錄】《圣惠》卷五
【處方】白豆蔻仁1兩,縮砂仁1兩,干葛1兩,橘紅1兩,甘草(炙)1兩,蜜曲律2兩(如無,以葛花代之)。
【制法】上為細(xì)末,用生蜜為丸,如雞頭子大。
【功能主治】飲酒過多。
【用法用量】如甚醉,可用酒或白湯化1-2丸。服之立醒。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一六四引《居家必用》
【處方】白豆蔻(去皮)2兩,枳殼(用漿水煮令軟,去瓤,焙干)半斤,陳橘皮2兩(醋漿水煮令軟,去白,細(xì)銼,炒令黃色),訶黎勒(去核)2兩(1兩煨,1兩生用),木香2兩,當(dāng)歸(切,焙)2兩。
【制法】上為末,將大棗用漿水煮,去皮核,爛研和藥,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寬中勻氣,健脾和胃。主妊娠腹?jié)M,飲食遲化。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切生姜入鹽炒焦黑色煎湯送下,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五五
【處方】白豆蔻1兩(去皮),訶黎勒2兩(煨,用皮),黃耆1兩(銼),沉香1兩,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白術(shù)1兩,人參1兩(去蘆頭),肉桂1兩半(去粗皮),木香1兩,枳實(shí)1兩(麩炒微黃),厚樸3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為細(xì)末,以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脾氣不足,體重胸滿,腹脅虛脹,食少無力,水谷不消,或時(shí)自利。
【用法用量】每服2丸,空心及晚食前以溫酒送下。
【注意】忌生冷、油膩、粘食。
【摘錄】《圣惠》卷五
【處方】白豆蔻半兩,丁香半兩,木香半兩,沉香半兩,肉豆蔻半兩,檳榔半兩,甘草半兩,青皮半兩,白術(shù)5兩,茯苓1兩,訶子皮1兩,人參1兩,桂1分,干姜1分,麝香1分。
【功能主治】治氣和胃。主
【用法用量】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如櫻桃大。每服1丸,生姜湯嚼下,不拘時(shí)候。
【摘錄】《雞峰》卷十五
白豆蔻丸的功效和用途非常廣泛,對(duì)老百姓而言是一個(gè)很好的良藥。大家有需要時(shí)不妨試一試,因?yàn)樗鼛缀鯖]有副作用,所以可以放心服用。
對(duì)于目前許多疾病的病因,到今天為止都尚未完全清楚,因?yàn)閷?dǎo)致疾病的直接與間接的因素有很多種,但醫(yī)學(xué)一般都認(rèn)為它與體內(nèi)各個(gè)機(jī)能系統(tǒng)的損毀和破壞都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而中藥方劑恰恰就能夠彌補(bǔ)這方面的不足,今天就向大家介紹一下木香豆蔻丸這種方劑。
【處方】木香 草豆蔻仁 檳榔 陳皮 青皮(去 白)各30克 京三棱120克 肉豆蔻(去殼)5枚
【制法】上為細(xì)末,面糊為丸,如黃米大。
【功能主治】治小兒泄瀉,經(jīng)久不止,食少腹脹,面黃神疲。
【用法用量】每服50丸,棗湯下。
【摘錄】《御藥院方》卷十一
相信大家看了木香豆蔻丸的介紹之后,肯定覺得木香豆蔻丸很神奇,木香豆蔻丸對(duì)很多疾病都是很有好處的,而且由于它是由天然的中藥材制成,對(duì)人體沒有任何不利的影響,有需要的人不妨一試哦。
中藥方劑可以說是有很多的種類,草豆蔻丸就是其中的一種,那么草豆蔻丸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呢?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處方】草豆蔻(面裹煨,去皮取仁)枳實(shí)(麩炒黃色)白術(shù)各30克 大麥蘗(面炒黃色)半夏(湯洗七次,日干)黃芩(刮去皮,生)神曲(炒黃色)各15克 干生姜 橘皮 青皮各6克 炒鹽1.5克
【制法】上藥研極細(xì)末,湯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主秋冬傷寒冷物,胃脘當(dāng)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白湯下。
【摘錄】《內(nèi)外傷辨》卷下
【處方】澤瀉0.3克(小便數(shù)減半)柴胡0.6~1.2克(消息脅痛多少用)神曲 姜黃各1.2克 當(dāng)歸身 生甘草 熟甘草 青皮各1.8克 桃仁(湯洗,去皮、尖)2.1克 白僵蠶 吳茱萸(湯洗去苦烈味,焙干)益智仁 黃耆 陳皮 人參各2.4克 半夏3克(湯洗七次)草豆蔻仁4.2克(面裹燒,面熟為度,去皮用仁)麥蘗面(炒黃)4.5克
【制法】上藥十八味,同為細(xì)末,桃仁另研如泥,再同細(xì)末一處研均,湯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主脾胃氣虛,惡風(fēng)怕寒,耳鳴,腰背疼痛,鼻息不通,不聞香臭,額寒腦痛,目眩,食入反出,心胃疼痛,咽膈不通,四肢厥逆,身體沉重,不能轉(zhuǎn)側(cè),頭項(xiàng)轉(zhuǎn)動(dòng)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30~50丸,白開水送下。
【摘錄】《脾胃論》卷下
【處方】草豆蔻半兩(去皮),桂心半兩,丁香3分,高良姜半兩(銼),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人參半兩(去蘆頭),白茯苓3分,訶黎勒3分(煨,用皮),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白豆蔻半兩(去皮),陳橘皮2兩(湯浸,去白瓤,焙)。
【制法】上為末,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虛勞,脾胃氣弱,痰飲不散,嘔逆不下食。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前以姜、棗湯送下。
【摘錄】《圣惠》卷二十八
【處方】草豆蔻(面包煨去油)1錢,陳皮6錢,澤瀉1錢,半夏1錢,桃仁(去皮尖)7粒,麥芽(炒)2錢半,神曲(炒)4錢,柴胡4錢,姜黃4錢。
【制法】上為末,湯浸蒸餅為丸。
【功能主治】小兒外感風(fēng)寒,內(nèi)傷冷物,胃氣當(dāng)心而痛,啼哭悶絕,手足冷,或吐或不吐,以熱手按摩則止者。
【用法用量】白湯送下。
【摘錄】《片玉心書》卷五
【處方】白豆蔻3錢,白術(shù)1兩,三棱1兩,草豆蔻1兩,半夏1兩,砂仁5錢,片姜黃5錢,枳實(shí)5錢,青皮5錢,良姜(一作干姜)5錢,陳皮5錢,桂皮5錢,丁香5錢,蓬術(shù)5錢,木香5錢,藿香5錢,小草5錢。
【制法】生姜汁蒸餅為丸。
【功能主治】肥人胃脘當(dāng)心痛,或痞氣在中脘不散。
【用法用量】每服60-70丸,白湯送下。
【摘錄】《丹溪治法心要》卷三
【處方】草豆蔻1兩(去皮),白術(shù)半兩,當(dāng)歸1兩(銼,微炒),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黃耆3分(銼),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吳茱萸1分(湯浸7遍,焙干,微炒),高良姜半兩(銼),厚樸半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為細(xì)末,以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熱病后,脾胃氣冷,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以粥飲送下。
【摘錄】《圣惠》卷十八
【處方】草豆蔻1兩(去皮),木瓜半兩,當(dāng)歸3分,前胡1兩(去蘆頭),人參1兩(去蘆頭),赤茯苓1兩,桂心1兩,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白術(shù)1兩,檳榔1兩,訶黎勒1兩(煨,用皮)。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虛勞心腹痞滿,脅下妨悶,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以生姜湯送下。
【摘錄】《圣惠》卷二十九
【處方】草豆蔻1兩(去皮),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茴香子1兩(微炒),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白術(shù)1兩,桂心1兩,干姜1兩(炮裂,銼),青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芎藭1兩,川烏頭1兩(炮裂,去皮臍),木香1兩,吳茱萸1兩(湯浸7遍,焙干,微炒)。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七疝,四肢寒冷,臍下妨痛,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前以熱酒送下。
【摘錄】《圣惠》卷四十八
【處方】草豆蔻(去皮)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遠(yuǎn)志(去心)1兩,桂心1兩,細(xì)辛1兩,干姜(炮裂,銼)1兩,川椒(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1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功能主治】五膈氣,飲食難下,胸膈噎悶,四肢不利。
【用法用量】不拘時(shí)候,含1丸咽津。
【摘錄】《圣惠》卷五十
【處方】草豆蔻1兩(去皮),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縮砂1兩(去皮),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干姜半兩(炮裂,銼),枳實(shí)半兩(麩炒微黃),吳茱萸半兩(湯浸7遍,焙干,微炒),桂心半分,雞舌香半兩,檳榔半兩,木香半兩,當(dāng)歸半兩(銼,微炒)。
【制法】上為末,以水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五膈氣,脾胃久冷,嘔吐酸水,脾腹(疒丂)痛,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熱酒送下,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五十
【處方】草豆蔻(去皮)1兩,干姜(炮)1兩,桂(去粗皮)1兩,訶黎勒皮(焙)半兩,甘草(炙)3分,白茯苓(去黑皮)3分,人參3分。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脾久虛,不下食,痰逆惡心;脾胃久冷,氣攻心腹,腸鳴脹滿。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原書文瑞樓本作“豆蔻丸”。
【摘錄】《圣濟(jì)總錄》(人衛(wèi)本)卷四十四
【處方】草豆蔻仁1兩,丁香1兩,麝香1分,藿香葉半兩,桂(去粗皮)半兩,零陵香半兩,莎草根(去毛)半兩,木香半兩,白芷半兩,當(dāng)歸(切,焙)半兩,檳榔(銼)半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雞頭子大。
【功能主治】心脾蘊(yùn)熱,隨氣上熏,發(fā)為口臭。
【用法用量】每含化1丸,咽津液,日3丸。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八
通過上面對(duì)草豆蔻丸的介紹我們可以知道,中醫(yī)認(rèn)為食療方劑養(yǎng)生是最直接有效的養(yǎng)生方式,對(duì)身體沒有什么副作用,大家可以放心。
人的身體是一個(gè)復(fù)雜的生理系統(tǒng),如果生病,就會(huì)影響身體健康。中藥方劑恰恰可以在治愈病癥的同時(shí)順帶調(diào)理修復(fù)其它受損的器官機(jī)能,是很多患者的福音,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下豆蔻香連丸這種中藥方劑。
【別名】豆蔻木香丸
【處方】黃連(炒)3分,肉豆蔻1分,南木香1分。
【制法】上為細(xì)末,粟米飯為丸,如米粒大。
【功能主治】泄瀉,不拘寒熱赤白,陰陽不調(diào),腹痛,腸鳴切痛。
【用法用量】豆蔻木香丸(《普濟(jì)方》卷三九六)。
【各家論述】《小兒藥證直決類證釋義》:此方用黃連苦降以清熱,木香芳烈以行滯,肉豆蔻溫澀以止瀉。寒熱并投,通澀兼施,故能統(tǒng)治一切泄利,尤適宜于里熱氣滯而兼久利滑脫之證。若濕熱瘀積而見里急后重之滯下,應(yīng)通而不應(yīng)澀,此方肉果溫澀,不宜早投。
【摘錄】《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以上就是向大家介紹了關(guān)于豆蔻香連丸的知識(shí),相信大家看完之后對(duì)于豆蔻香連丸的認(rèn)識(shí)會(huì)更加清晰。豆蔻香連丸對(duì)于一些疾病來說,幫助是很大的。多學(xué)習(xí)一些相關(guān)的知識(shí)對(duì)于自己的身體健康也是很有幫助的,要懂得調(diào)理身體。
對(duì)于治療疾病,很多人會(huì)選擇中醫(yī)來調(diào)理,事實(shí)也證明中醫(yī)調(diào)理時(shí)間雖然長(zhǎng)了些,但效果是很不錯(cuò)的,今天就為大家推薦一種療效非常好的中藥方劑紅豆蔻丸,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處方】紅豆蔻1兩(去皮),木香1兩,縮砂仁1兩,檳榔1兩(銼),訶黎勒1兩(炮,用皮),藿香葉1兩,陳橘皮(去白,炒)2兩,胡椒1分,蓽澄茄半兩,茴香子(炒香)1兩半。
【制法】上為末,以酒者面糊為丸,加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一切氣,飲食不消。
【用法用量】每服10丸,空心、食前生姜湯送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六十七
【處方】紅豆蔻半兩(去皮),蓽茇半兩,桂心半兩,白術(shù)半兩,當(dāng)歸半兩(研,微炒),人參半兩(去蘆頭),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白豆蔻3分(去皮),干姜半兩(炮裂,銼),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川椒(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3分。
【制法】上為末,煉蜜和搗200-300杵,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腹痛體冷,嘔沫,不欲食。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生姜湯送下.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四十三
通過上面對(duì)紅豆蔻丸的介紹我們可以知道,中醫(yī)認(rèn)為食療方劑養(yǎng)生是最直接有效的養(yǎng)生方式,對(duì)身體沒有什么副作用,大家可以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