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fā)性血小板減少癥怎樣護理?
減少飲食養(yǎng)生。
終生保健,終生康??;終生養(yǎng)生,終生康寧。人類的歷史長河中,圍繞養(yǎng)生有非常多的名句流傳,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我們需要掌握相關(guān)養(yǎng)生知識。積極而有效的中醫(yī)養(yǎng)生是如何進行的呢?請您閱讀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輯為您編輯整理的《?原發(fā)性血小板減少癥怎樣護理?》,歡迎閱讀,希望您能閱讀并收藏。
血小板作為我們血液的主要做成部分,過多過少都會對我們的身體造成一定的傷害,當血小板減少時,會影響我們體內(nèi)的造血功能,同時就會導致血液變得比較稀,很容易引起各部位的出血,所以碰上這類疾病一定要及時治療。
原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是一種免疫性綜合病征,是常見的出血性疾病。特點是血循環(huán)中存在抗血小板抗體,使血小板破壞過多,引起紫癜;而骨髓中巨核細胞正常或增多,幼稚化。臨床上可分為急性及慢性兩種,二者發(fā)病機理及表現(xiàn)有顯著不同。
血小板疾病是由于血小板數(shù)量減少(血小板減少癥)或功能減退(血小板功能不全)導致止血栓形成不良和出血而引起的. 血小板數(shù)低于正常范圍14萬~40萬/μl. 血小板減少癥可能源于血小板產(chǎn)生不足,脾臟對血小板的阻留,血小板破壞或利用增加以及被稀釋.無論何種原因所致的嚴重血小板減少,都可引起典型的出血:多發(fā)性瘀斑,最常見于小腿;或在受輕微外傷的部位出現(xiàn)小的散在性瘀斑;粘膜出血(鼻出血,胃腸道和泌尿生殖道和陰道出血);和手術(shù)后大量出血.胃腸道大量出血和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內(nèi)出血可危及生命.然而血小板減少癥不會像繼發(fā)于凝血性疾病
護理:
(1) 病情嚴重時,要注意臥床休息,配合治療。
(2) 緩解階段可以適當參加一些鍛煉,如散步、慢跑、打太極等,以增強體質(zhì)。
(3) 飲食要有規(guī)律,主副食應以高蛋白、維生素為主,如:小麥、玉米、小米、糯米、豆類、瘦肉、蛋類等,多吃新鮮水果和蔬菜如:橘子、紅棗、核桃、紅皮花生、菠菜、白菜。忌食:辛辣油膩及不易消化的食物,煙、酒等刺激性物品。
(4) 盡可能避免使用引起血小板減少的藥物,如利福平,阿司匹林、奎寧、頭孢菌素、洋地黃毒甙等。 ?
(5) 平時要保持心情舒暢,避免精神過度緊張,要保持個人衛(wèi)生,預防各種感染和感冒,防止外傷。
患上此病之后不要悲觀,只要配合治療是有康復的可能的,當病情比較嚴重時一定要聽從醫(yī)生的建議,不可喝酒,需要有足夠的時間休息,靜養(yǎng),不能熬夜,需要配合適當?shù)腻憻?,早睡早起,保證充足的睡眠,多吃補充鐵元素的食物。
相關(guān)閱讀
原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系指原因不明的血小板減少,是以全身皮下紫癜或內(nèi)臟粘膜出血為其臨床表現(xiàn)特征的一種出血性疾病。多見于女性及小兒。西醫(yī)認為本病與免疫有關(guān),治療以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和免疫抑制劑為主,對發(fā)病急暴的患者有較好的緩解作用,近期療效肯定。但對于慢性反復發(fā)作患者療效不能令人滿意。尤其是激素,長期大量地使用有一定的副作用。
中醫(yī)無此或類似病名,一般把它歸人血證、虛勞等范疇。從其臨床表現(xiàn)看,有人認為本病與明代陳實功《外科正宗?雜瘡毒門》中的葡萄疫相似;也有人認為明代李梃《醫(yī)學人門?斑疹門》中所載內(nèi)傷發(fā)斑的癥情與之相符,論述最早。但古代論血證,有吐、衄、便、溲的不同,原因病機各別,論虛勞,也有五臟六腑之區(qū)分,對于本病無整套的理法方藥可資承襲。
現(xiàn)代中醫(yī)治療本病始于50年代,當時對本病的認識比較粗淺,分類也不明細,常與繼發(fā)性的血小板減少及過敏等引起的紫癜混在一起。明確提出本病,且具有一定樣本數(shù)的報道見于1959年。從50年代到70年代的30年間,國內(nèi)發(fā)表的近30篇文獻報道大多屬個案,除8篇病例數(shù)在6例以上和2篇綜述以外,其余均為3例以下的個案報道。對本病的認識和治療,在總體上無明顯進展,尚處于積累、蘊釀階段。80年代以后,才出現(xiàn)了迅猛發(fā)展的勢頭。有關(guān)研究不斷被報道,在數(shù)量上超過了前30年的幾倍,病例數(shù)也大大增加。至1989年為止,己報道的病例數(shù)(除個案外),累計已有2800多例,療效一般在80~95%之間,其中有對小樣本病例進行探討性分析,也有更進一步的機理研究。對本病的認識,包括病因病機、辨證分型、療效標準等也漸趨于統(tǒng)一,并在此基礎(chǔ)上出現(xiàn)了許多治療專方。不少醫(yī)者認識到,中醫(yī)藥治療本病,既能獲得較好的療效,又無副作用,尤其對于依賴激素的患者,更具優(yōu)點。當然,中藥療效緩慢,對急性期重病人,宜用西藥先穩(wěn)定病情,控制感染,預防并發(fā)癥;對頑固性病例則宜用中西醫(yī)結(jié)合綜合治療或長期服用中藥。
對本病的機理研究已有所開展,如:舌、脈、癥與辨證分型的關(guān)系;活血化瘀中藥對本病患者的巨核細胞形態(tài)及血小板表面相關(guān)IgG的影響;中藥治療本病對其免疫功能及巨噬細胞活性的關(guān)系等,但所見報道不多,尚屬起步階段。
中醫(yī)通過40余年的臨床積累和總結(jié),認為本病主要由外感邪氣,內(nèi)傷飲食,熱毒內(nèi)伏,氣血受損所致。其病機有以下幾個方面或過程。
血熱 熱毒內(nèi)伏營血,或熱氣人胃,胃熱熾盛,化火動血,灼傷絡(luò)脈,迫血妄行,溢于皮表腠理間發(fā)為紫癜,少則成點,多則成片。
陰虛 熱迫血行所致紫癜,若遷延日久,精血虧耗,以致發(fā)生陰虛火旺。這種陰虛火旺,既是血熱的病變結(jié)果,又是繼續(xù)引起紫癜的病機。腎陰不足,擾亂營血,血隨火動,離經(jīng)妄行而致出血。
氣虛 出血反復發(fā)作,日久不愈,出血既多,氣隨血去,致脾胃氣虛,氣虛不能攝血,脾虛不能統(tǒng)血,血失統(tǒng)攝,溢于肌膚而成紫癜。
陽虛 此型或由陰損及陽,從陰虛火旺轉(zhuǎn)化而來,或由脾胃氣虛發(fā)展而來,逐漸累及腎陽,導致脾腎陽虛。此型可見長期依賴激素的患者。
血瘀 出血之后,離經(jīng)之血郁于皮下而成紫癜,瘀血阻絡(luò),致血行障礙,血不歸經(jīng),而使出血更加嚴重,成為新的病因。
總結(jié)各地經(jīng)驗,一般可分為下述四型:
1.血熱妄行 起病急暴,可有發(fā)熱,繼之皮下出血及鼻衄、齒衄,紫癜往往密布成片,色紫紅明亮,伴頭暈,體怠,掌熱心煩,口干欲飲,大便艱難,小便深黃,月經(jīng)超前或量多。舌質(zhì)紅,苔黃或黃膩,脈弦數(shù)或滑數(shù)。小兒指紋色紫,位于風關(guān)或氣關(guān)。
2.陰虛火旺 起病緩慢,病程較長,由血熱型遷延所致,出血癥狀時有反復,皮下紫癜時重時輕,多呈散在,色紫而暗,多見齒衄,伴低熱,五心煩熱,口臭或口苦,口干欲飲,頭暈乏力,有時面部潮紅烘熱,或有頭痛。舌紅苔少,脈弦滑或細滑數(shù)。小兒指紋暗紫,隱露于氣關(guān)。
3.脾氣虛弱 起病緩慢,過勞加重,紫癜時起時消,反復出現(xiàn),多為散在,也有如針尖樣分布較密者,色紫暗淡,伴頭暈,心慌,神疲,體怠,氣短懶言,面色萎黃,或眺白,腹脹,便溏,口淡乏味,月經(jīng)量多,色淡或淋漓不盡。舌質(zhì)淡,脈細弱。小兒指紋色淡,隱見于氣關(guān)。
4.脾腎陽虛 瘀斑反復出現(xiàn),病程長,其色鮮紅,隱而不顯,胸腹項背皆可出現(xiàn),或有齒衄、便血,伴面色蒼白,神疲懶言,形寒肢冷,下利清谷,腰背酸痛。舌淡胖,苔白,脈沉弱。
1.療效標準
國內(nèi)雖已制定了一些統(tǒng)一的療效標準,但仍有些醫(yī)者根據(jù)自己的體會制定標準,有分三級的,也有分四級的,內(nèi)容大致相似,僅詳略不同而已。今按已有的統(tǒng)一標準,參照各地經(jīng)驗,取長補短,分為以下四級:
基本痊愈:出血消失,臨床癥候消失,血小板計數(shù)達100109/L以上,實驗室檢查(如出血時間、血塊退縮試驗、凝血酶原消耗、毛細血管脆性試驗等)均正常,骨髓巨核細胞無明顯成熟障礙,隨訪觀察1年以上未復發(fā)。
顯效:出血消失,臨床癥狀明顯減輕,血小板計數(shù)80~100N0/L之間,或較治療前上升501O9/L,實驗室檢查接近正常,骨髓巨核細胞仍有成熟障礙,療效能維持2個月。
好轉(zhuǎn):臨床癥狀和出血均有所減輕,血小板計數(shù)也有所增加,實驗室檢查大都異常,骨髓巨核細胞仍有成熟障礙及增加。
無效:用藥后出血癥狀及血小板計數(shù)均無明顯改善,或趨向惡化。
2.分型治療
(1)血熱妄行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處方:黃連8克,炒梔子10克,黃芩10克,黃柏8克,生地30克,麥冬20克,青黛3克(沖服),仙鶴草30克,紫草10克。
加減:發(fā)熱加金銀花、連翹;咳嗽加杏仁、沙參;頭暈體怠加黨參、黃芪;大便干結(jié)或上部衄血勢急加大黃;月經(jīng)過多加蒲黃炭、阿膠。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療效:用上方加減治療40例,基本痊愈15例,顯效9例,好轉(zhuǎn)13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2.5%。
常用成方:黃連解毒湯、犀角地黃湯等。
(2)陰虛火旺
治法:滋陰降火,涼血止血。
處方:生地15克,白芍15克,阿膠12克(烊化),玄參9克,麥冬12克,丹皮9克,茜草12克,旱蓮草12克。
加減:口干顴紅加龜版、地骨皮、鮮茅根;兼頭暈耳鳴加山茱萸、枸杞子。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療效∶用上方加減共治療19例,顯效8例,好轉(zhuǎn)9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89.47%。
常用成方:大補陰丸、增液湯、二至丸合茜根散等。
(3)脾氣虛弱
治法:補中健脾,益氣攝血。
處方:黨參15克,黃芪15克,白術(shù)9克,當歸9克,茯苓9克,白芍9克,炙甘草4.5克,熟地12克,仙鶴草15克,旱蓮草12克。
加減:衄血加藕節(jié)、蒲黃炭、茅根;尿血加大小薊;皮下紫癜加紫草、茜草、益母草;脾腎陽虛加巴戟天、枸杞子。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療效:用上方加減共治療28例,基本痊愈6例,顯效8例,好轉(zhuǎn)12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2.86%。
常用成方:四君子湯、八珍湯、參苓白術(shù)散、歸脾湯等。
(4)脾腎陽虛
治法:補脾益腎,溫陽養(yǎng)血。
處方:黃芪20克,黨參20克,當歸20克,肉豆蔻18克,熟地18克,肉桂12克,熟附塊12克,阿膠12克(烊化),山藥12克,仙鶴草3O克。
加減:失眠心悸、氣短乏力加酸棗仁、茯苓、五味子;胃納不佳加陳皮、焦山楂、谷芽;腰酸腿軟,陽痿遺精,或女子月經(jīng)不調(diào),加菟絲子、川斷、鹿角膠(烊化);出血量多加棕櫚炭、血余炭、白茅根;婦女月經(jīng)超前量多或淋漓不盡,另用烏雞白鳳丸,每日1丸。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療效:用上方加減共治療33例,基本痊愈8例,顯效12例,好轉(zhuǎn)7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81.81%。
常用成方:附桂八味丸合黃土湯等。
近年來,臨床觀察到,對長期使用激素的患者,若單用健脾益氣藥治療,往往收效不佳。由于陰陽失調(diào),在激素治療期間,可呈現(xiàn)陰虛火旺之象,但隨著激素的遞減至停用,患者虛寒的本質(zhì)逐漸呈現(xiàn)出來,最后出現(xiàn)明顯的脾腎陽虛之候。通過溫補脾腎,不僅具有較好的治療作用,而且對于依賴激素的患者也有防止出現(xiàn)激素戒斷綜合征及病變復發(fā)的作用。
紫癜是離經(jīng)之血郁于皮下,當屬瘀血范疇。因此,上述各型中均可加用活血化瘀藥物,一可預防瘀血之形成;二可消除已成之瘀血;三可祛瘀生新。因此,有人單用活血化瘀方法治療本病獲得較好的療效,并觀察到活血化瘀可使血小板表面相關(guān)IgG大幅度下降,產(chǎn)板型巨核細胞比例擴大,證明活血化瘀藥確有免疫抑制作用。
3.專方治療
(1)梔子地黃湯
組成:黑梔子12克,生地12克,赤芍12克,丹皮12克,當歸9克,黃芪15克。
加減:出血重者加紫草、茜草、仙鶴草;貧血加阿膠、雞血藤、首烏;陰虛加沙參、麥冬、白茅根;氣虛加黨參、白術(shù)、茯苓、山藥。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每4周為土療程。一般治療1~3個療程。
療效:共治療80例,有效74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92.5%。上述基本方去梔子、黃芪,加白芍、丹參、阿膠、鹿角膠各10克。重用丹皮至30克,再根據(jù)不同部位出血選加止血藥,治療32例血熱型患者,經(jīng)12~16天治療,均有效。
(2)陸鶴消癜湯
組成:制商陸20克,仙鶴草30克,生地榆30克,黨參10克,白術(shù)10克,山萸肉10克,丹參10克,黃芪15克,首烏15克,熟地 15克,玄參15克,生甘草6克。
加減:陰虛血熱去黨參、白術(shù),加黃柏、知母、丹皮、鱉甲;氣虛加茯苓、大棗;脾腎虛寒臧玄參,加附子、菟絲子、補骨脂;紫癜難退,脾臟腫大,舌質(zhì)紫暗,加失笑散。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30劑為一療程。
療效:共治療50例,基本痊愈38例,好轉(zhuǎn)10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6%。
(3)加味桃仁承氣湯
組成:桃仁20克,水蛭20克,紫草15克,商陸15克。 20克,仙鶴草30克,僵蠶20克,?蟲克,桂枝10克,大黃10克,生甘草10
加減:外感風寒加麻黃、細辛各10克;挾有濕熱加柴胡、秦艽、滑石各20克;氣虛加黨參、黃芪30克;陽虛加制附片、干姜各15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
療效:上方共治療18例,基本痊愈15例,顯效2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4.45%。
(4)清熱活血湯
組成:青黛、木香各3克,丹皮、紫草、側(cè)柏炭、黃柏、炒梔子、阿膠各9克,生地10克,仙鶴草、丹參各15克,甘草5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療效:共治療45例小兒患者,基本痊愈16例,顯效14例,好轉(zhuǎn)14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7.8%。
(6)消斑飲
組成:雞血藤、商陸(先煎3小時)、仙鶴草、生甘草各30克,生黃芪120克,生地60克,墓頭回24克,側(cè)柏葉15克,當歸12克。
加減:陰虛將生黃芪與生地劑量調(diào)換即可;血瘀明顯倍加雞血藤量。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
療效:共治療33例,基本痊愈15例,顯效10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為75.8%。
(7)益氣養(yǎng)血增板湯
組成:黨參、黃芪各15~45克,生熟地各18~30克,當歸9~15克,陳皮、甘草各6~9克,三七粉3~6克(沖服),阿膠15~20克(烊化),桂圓肉18~30克。
加減:氣虛重用參、芪;血虛重用地、歸、阿膠、桂圓肉;陰虛重用生地、丹皮,酌加玄參;血熱重用生地、丹皮、紫草、赤芍;出血量多重用仙鶴草、阿膠、三七粉;瘀血重用當歸、赤芍,加紅花、丹參;發(fā)熱加金銀花、大青葉,酌減參、芪用量。
用法:水煎服,按病情1~2天服1劑。
療效:共治療26例,基本痊愈13例,顯效8例,好轉(zhuǎn)3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2.3%。
(8)參芪三黃湯
組成:黨參、白術(shù)、土大黃、黃芩各10克,黃芪20克,白蒺藜6克,黃連、制乳沒各3克。
加減:出血甚加仙鶴草;陰虛內(nèi)熱加生地;發(fā)熱口渴、自汗加生石膏;腰酸耳鳴加山萸肉;心悸頭昏加遠志、棗仁;自汗怕冷加補骨脂;尺脈弱加菟絲子;肝脾腫大加鱉甲、牡蠣。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療效:此方加減共治療24例,基本痊愈8例,顯效12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83.3%。
(9)復仙湯
組成:土大黃10克,仙鶴草30克,雞血藤30克。
加減:氣虛加黃芪、黨參;血虛加當歸、阿膠;食欲不振加白術(shù)、焦三仙;便秘,土大黃加至15克。
用法:成人每日1劑,小兒酌減,水煎服。
療效:此方共治療17例,其中基本痊愈9例,有效7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4.12%。
4.經(jīng)驗
尹錫風醫(yī)案
劉,女,39歲。1975年6月20日初診。訴患本病近20年,經(jīng)多方治療收效不大。查血小板數(shù)3.3萬,血色素9克,全身紫癜,下肢為重,局部紅腫拒按,壓之有指痕,月經(jīng)時間長,量多,疲乏,少食,行走困難,刷牙時即齒衄,大便經(jīng)常帶血,面色蒼暗無光,秋時病重,屆夏病輕。脈沉而澀。治宜祛瘀為主,佐以清熱利濕。
處方:桃仁、紅花、生地各15克,地榆炭、黃芩、柴胡、麻黃、清半夏各10克,苡米30克,生甘草6克,黨參12克,4劑,水煎服。
二診:自覺癥情好轉(zhuǎn),下肢紅腫瘀點消退一半,查血小板數(shù)4.8萬,上方加熟地15克,大棗5枚。續(xù)服10劑后,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精神、飲食良好,血小板數(shù)上升到Ⅲ。2萬。為鞏固療效,上方繼續(xù)服12劑。后加量配制丸劑,服丸藥2月余,血小板數(shù)正常,至今未患。
按:尹錫風認為治療此病,關(guān)鍵在于清、利、化瘀,三法須有機結(jié)合。指出:肝為血庫,一切出血往往責之于肝,清熱當重在清肝,而治血證,宜治火為先。止血而不去瘀,則瘀血停滯而為發(fā)熱,且離經(jīng)之血不去,新血難生,故活血祛瘀之法,非用不可。據(jù)此,創(chuàng)制清利活瘀湯,其組成為麻黃、柴胡、半夏、杏仁、苡米、黨參、桃仁、紅花、甘草、黃芩,有清熱解毒、活血祛瘀、利濕化斑之功。臨床應用時,又可隨證加減。數(shù)年來,應用此方治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20余例,效果甚佳。
5.用藥規(guī)律
我們選擇了21首專方,統(tǒng)計、觀察其用藥的集中趨勢。這些專方處方完整,療效在75%以上,治療病例數(shù)9~80例不等。
應用頻度(例)
報道文獻(篇)
藥 物
100
6~12
仙鶴草、當歸、丹皮、黃芪、赤芍、生地、丹參、甘草、黨參、阿膠。
3~5
梔子、三七、紫草、茜草、雞血藤、熟地。
50~100
3
山萸肉、商陸、大棗、旱蓮草、首烏、白術(shù)、土大黃。
2
側(cè)柏葉、益母草、地榆、黃柏、廣香、川芎、黃芩。
50
2
玄參、大黃。
1
白鮮披、血見愁、雙花、羚羊角、青黛、紅花、墓回頭、柴胡、半夏、木賊、青蒿、白芍、鹿角膠、馬鞭草、石葦、桂圓肉、枸杞子、補骨脂、肉蓯蓉、陳皮、乳香、沒藥、白蒺藜、血余炭、肉豆蔻、肉桂、附子、山藥、赤小豆、薏苡仁、牡蠣、連翹、黃精、棗仁、遠志、枳殼、麥芽、砂仁、紅參、桃仁、水蛭、僵蠶、蟅蟲、桂枝、犀角、水牛角、豬殃殃、桑白皮、白茅根。
共有81味藥。表中可見,目前中醫(yī)治療本病,以益氣補血,清熱涼血和活血化瘀為主,尤其是仙鶴草,不但臨床報道多,而且應用人數(shù)的頻率也最高。據(jù)現(xiàn)代藥理實驗研究,仙鶴草有增加血小板的作用。有意識地將現(xiàn)代藥理研究成果用于臨床,也是提高臨床療效的一個途徑。
6.其他療法
(1)針灸
①體針
取穴:主穴:脾俞、足三里、三陰交。配穴;隔俞、腎俞。
操作:主穴必取,氣陰兩虛加膈俞;脾氣虛弱加腎俞。足三里、三陰交直刺1~1.5寸,余穴均向脊柱斜刺1~1.5寸,小幅度提插捻轉(zhuǎn),留針30分鐘,中間行針2次。隔日1次,左右交替,10次為一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療效:共治療37例,基本痊愈17例,顯效5例,好轉(zhuǎn)4例,無效11例,總有效率為70.27%。
②耳穴壓丸
取穴:主穴:脾、肝、胃。配穴:肺、口、皮質(zhì)下、三焦及對應點。
操作:常規(guī)消毒耳部,按摩至局部充血。用0.70.7毫米的方塊膠布,將王不留行子貼到穴位上。每日自行按壓3~5次,每次1分鐘。壓力以患者能忍受為度。隔日1次,兩耳交替,半個月為一療程,休息3日,再行第二療程。癥狀消失后,可再加治1~2個療程,以資鞏固。
療效:共治療30例,基本痊愈20例,顯效7例,好轉(zhuǎn)3例,總有效率為100%。
(2)單方驗方
①甘草煎劑
組成:甘草12~20克。
用法:水煎,早晚分服。
療效:共治療22例,基本痊愈8例,顯效8例,好轉(zhuǎn)2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81.8%。
②懸鈴湯
組成:懸鈴木果實4~6枚。
用法:秋后采集后,水煎服,同時隨證加人傳統(tǒng)中藥,每日2次。 療效:共治療27例,顯效19例,好轉(zhuǎn)6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2.59%。
此外,尚有用中成藥如腫節(jié)風片、烏雞白鳳丸治療本病,也有一定的療效。
7.其他措施
對急性發(fā)作的出血及血小板數(shù)過低時應適當休息,防止損傷引起的嚴重出血。急診患者,可考慮輸血或輸血小板懸液。療效不佳者,可考慮脾切除,但本法遠期療效文獻評價不一。
這個原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是一種一定要及時治療的病癥,這種病癥對小兒的身體造成的傷害是非常大的。那么,這個原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要怎么治療呢?治療的中藥方劑又有什么?接下來趕緊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原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也是小兒常見的出血性疾病?;疾〉男阂姷狡つw和粘膜出血,血液檢查可見血小板減少、出血時間延長、血塊收縮不良和毛細血管脆性增加。發(fā)病年齡多為2~5歲,大部分預后比較好,其死亡率約為1%,主要病死原因為顱內(nèi)出血。
主要癥狀
原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有急性和慢性的區(qū)別,2~6歲的小兒多為急性,起病急驟,出血嚴重,出血前不久或出血同時往往患上呼吸道感染,多見散在性針尖大小的皮內(nèi)或皮下出血點,或大片瘀斑,常以四肢多見,有的小兒以大量鼻衄或齒齦出血為主,胃腸道大量出血比較少見。慢性型是指病程大于2個月,多見于2~12歲的小兒,起病隱匿,出血癥狀比較輕,皮膚或粘膜呈持續(xù)性或反復發(fā)作性出血。間歇期可全無癥狀或僅有輕微鼻衄,病程呈發(fā)作與緩解交替出現(xiàn)。
按中醫(yī)辨證,如果起病前有感冒史,起病較急,皮膚出現(xiàn)瘀點瘀斑,色澤鮮紅,或伴鼻衄、齒衄、嘔血、便血、尿血,可有煩鬧、口渴、便秘、尿赤,是血熱妄行證。發(fā)病緩慢,病程遷延,紫癜反復出現(xiàn),瘀斑、瘀點顏色淡紅,常有鼻衄、齒衄、便血、尿血,面色蒼黃,神疲乏力,食欲不振,頭暈心慌,爪甲淡白,則是氣不攝血證。全身散在瘀點、瘀斑,下肢為甚,時發(fā)時止,鼻衄、齒衄,血色暗紅,低熱盜汗,手足心熱,口燥咽干,心煩少寐,大便干燥,是陰虛內(nèi)熱證。紫癜色澤紫暗,或有瘀斑、血腫,腹有痞塊,可伴有腹痛、腰痛,痛處固定,舌質(zhì)紫暗,或有瘀斑,是瘀血阻絡(luò)證。
1.簡易方藥
(1)水牛角片30~50g,煎湯代茶飲,每日1劑。用于血熱妄行證。
(2)山梔末少許塞兩側(cè)鼻孔。用于血熱妄行證見鼻出血者。
(3)羊蹄根9~15g,水煎服,每日3次。用于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4)花生衣5g,紅棗20g,水煎服。用于氣不攝血證。
(5)鮮馬尾松針30~60g,鮮茅根、藕節(jié)各15~30g,仙鶴草15g,水煎服。用于各型出血。
(6)生地黃、羊蹄根各10~15g,牡丹皮、赤芍藥各6~10g,水牛角15~30g,秋石、蒲黃炭、牛膝各10g,炙甘草3~6g,水煎服。用于血熱妄行證。
(7)牡丹皮12g,鱉甲25~50g,生地黃15~30g,水煎服。用于陰虛內(nèi)熱證。
(8)鹿銜草、還陽參各100g,紫丹參50g,共為細末。取鮮豬肝(或鮮豬肉)50g,剁細,與藥拌勻后,加一匙白蜜及水半碗,蒸熟后食用。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用于氣不攝血證及瘀血阻絡(luò)證。
(9)大黃2份,生地黃、黃芪、何首烏、三七、甘草各1份,阿膠1.5份,制馬錢子0.5份,共為細末,裝膠囊,每粒重0.5g。5歲以下每次2~3粒,5~10歲3~5粒,10歲以上5~7粒,均每日2次口服。用于陰虛內(nèi)熱證。
2.中成藥
(1)烏雞白鳳丸,每次半丸,每日2次。用于氣不攝血及陰虛內(nèi)熱證。
(2)寧血糖漿,每次5~10ml,每日3次。用于氣不攝血證。
(3)血康口服液,每次5~10ml,每日3次。用于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結(jié)語:通過以上的這篇文章的相關(guān)介紹之后,詳細廣大的讀者朋友們對于這個原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治療的中藥方劑一定是有了一個比較深刻的認識以及獨到的了解了吧!這個中藥方劑雖然效果不錯,但還是請到醫(yī)院就收正規(guī)的治療哦!
原發(fā)性血小板增多癥可能大家不太了解,它多發(fā)生于上了年紀人群,其表現(xiàn)形式也有所不同,那么我們?nèi)绾蝸碇委熯@類疾病呢?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原發(fā)性血小板增多癥的治療方劑有哪些吧?
方名
水蛭湯。
功能主治
功能破血涼血。主治門靜脈高壓脾切除后血小板增多癥。
處方組成
水蛭18克(打)、虻蟲9克、地鱉蟲9克、桃仁9克、丹皮9克、赤芍15克、大生地15克、生蒲黃15克(包)、生五靈脂15克;水煎服。
辨證加減
無。
臨床療效
治療18例,血小板增多速度呈顯著減慢,有10例服藥2劑后開始下降,有5例服3刑后下降。
處方來源
上海第二醫(yī)科大學附屬仁濟醫(yī)院素亮甫
方名
疏肝活血湯。
功能主治
功能疏肝理氣,活血清熱。主治視網(wǎng)膜靜脈阻塞。
處方組成
柴胡6克、白芍9克、茯苓12克、當歸12克、薄荷4克、白術(shù)12克、生地12克、丹參12克、蒲黃30克、苦膽草12克、黃芩12克、木通6克,水煎服。病情好轉(zhuǎn)后,本方可制成丸藥服用。
辨證加減
無。
臨床療效
應用36例37眼,顯效(視力增加5行以上)10眼,有效(視力增加2-3行)10眼,無效(視力增加l行或不變14眼,視力減退3眼)17眼。
處方來源
天津市眼科醫(yī)院王思慧。
結(jié)語:通過以上文章介紹我們是不是對原發(fā)性血小板增多癥的相關(guān)方劑有了一定的了解,原發(fā)性血小板增多癥的治療有很多的方劑,我們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治療。但是方劑我們一定要找專業(yè)人士確定好了是可用的哦,不然會出現(xiàn)很嚴重的后果。
血小板減少癥的治療
1、血小板減少癥的治療
中醫(yī)治療血小板減少癥往將本病分為血熱、氣虛、陰虛三種。多數(shù)學者認為本病為本虛標實之證。其主要病機為熱、虛、瘀三種。有作用認為本病與肝、脾、腎關(guān)系密切。
脾主統(tǒng)血,脾氣虧損則血不循經(jīng)而外溢。腎藏精,主骨生髓,精能化血,腎虛則精血無以化生,故血小板減少。肝藏血,主疏泄,肝郁化火,則迫血妄行;肝氣郁結(jié),疏泄失常,氣機不暢,氣滯血瘀而成紫斑;肝虛而致藏血失職也可致出血;另外肝病可及脾。心主血,屬火,心火亢盛,迫血妄行也可導致出血。
故血小板減少癥的病因病機以虛為本,火傷血絡(luò),絡(luò)傷血瘀是目標。從病位看,主要在肝、脾、腎三臟。急性型以熱為主,慢性型虛、熱、瘀俱見。
綜合各家觀點,其熱又有虛、實之分;實熱是指胃火熾盛,或肝郁化火,或感受邪毒、內(nèi)伏營血;虛熱是指陰虛火旺、陰火內(nèi)盛。虛者脾腎兩虛,以致血液化生不足和失于統(tǒng)攝;或肝腎陰虛、陰虛內(nèi)熱,迫血妄行。
2、血小板減少癥的潛伏期
藥物性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出血癥狀發(fā)生前有,短者可于服藥后數(shù)小時內(nèi)發(fā)病,長者可以數(shù)月后發(fā)病。一般5-10天。常伴有畏寒、發(fā)熱、頭痛、惡心、嘔吐等。
3、血小板減少癥的臨床表現(xiàn)
其他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患教表現(xiàn)全身皮膚紫癜,鼻衄或女性月經(jīng)過多,疲乏無力,面色蒼白,尿色加深。偶爾還可見腎臟受損征象如高血壓、血尿、氮質(zhì)血癥等。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癥狀甚少見。
生活中如何預防血小板減少癥
1、多鍛煉身體,人們需要多積極參加體育活動,以增強體質(zhì)提高抗病能力,與此同時還要注意預防呼吸道感染、麻疹、水痘、風疹及肝炎等疾病出現(xiàn);否則非常容易誘發(fā)或加重病情;而人們自身已經(jīng)出現(xiàn)一些問題之后就要多加臥床休息,更要及時消除人們的恐懼緊張心理。
2、飲食要健康,人們在做好避免外傷跌倒碰撞,以免引起出血情況的同時還要多加關(guān)注飲食宜清淡、富于營養(yǎng)、易于消化這些事情,同時體質(zhì)不好的人需要多吃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不要吃硬食及粗纖維食物,還要忌辛辣刺激食物,以保證自身健康不被血小板減少所威脅。
3、預防感冒,大家都知道感冒是很多疾病的誘發(fā)因素,如今人們就需要注意做好防范感冒等情況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由于感冒會導致人們身體抗病能力下降,這樣血小板減少疾病和病毒就會非常容易發(fā)生在人們的身上,做好科學的防范工作才能夠保證自身健康不被傷害。
血小板減少癥忌口有哪些
1、蝦、螃蟹:本病的發(fā)生與免疫因素、脾臟對血小板破壞以及毛細血管的缺陷等因索有關(guān)。吃蝦與蟹易造成免疫損害,致使毛細血管滲透性和脆性增高,導致皮膚、粘膜出血,而加重紫癜。
2、粗、長纖維食品:血小板減少者最易出血。食用粗、長纖維食品,要在消化過程中與消化道粘膜大量摩擦,會導致消化道出血,故必須忌之。這類食物有芹菜、菠菜、韭菜,竹筍、冬筍和未煮爛的牛肉、羊肉、豬肉等。
3、熱性食物:熱性食物能助陽動血,會導致血小板減少患者出血加重,故不宜食之。這類食物有羊肉、狗肉、鹿肉、公雞肉、韭菜、荔枝等。
兒童生性好動,在戶外活動的時候一不小心就會磕到碰到,身上也會出現(xiàn)淤斑,家長對此可能不會有太多注意。如果兒童皮膚上出現(xiàn)了紫紅色,近期沒有發(fā)生磕碰的話,那么家長就要按壓看看這些淤斑是否會褪去,如果按之不褪的話那么可能是血小板減少引起的。家長需要觀察兒童是否有其他的異常體征,必要時該到醫(yī)院去檢查。
兒童血小板低是一種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臨床上叫做血小板減少性紫紫癜,也叫血小板減少癥。解決血小板低問題,首先要知道了引起孩子血小板低的原因是什么。不同的病因治療方法也各異。大家知道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是由哪些病因引起嗎?
1
、血小板相關(guān)抗體
慢性ITp病人血清中存在抗血小板抗體。若將慢性ITp病人的血漿輸給正常人,可使正常人的血小板減少;如將正常人的血小板輸給ITp病人,輸入的血小板在短時間內(nèi)被破壞。
2
、巨核細胞或熟障礙
生活中,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由哪些病因引起呢?因血小板巨核細胞有共同抗原故抗血小板抗體也可抑制骨髓巨核細胞,使其成熟障礙,從而影響血小板的生成,引起血小板減少疾病。
3
、血小板破壞機制
正常血小板平均壽命為7~11天,ITp病人血小板的壽命為230分鐘。因為脾臟含有大量的巨噬細胞,可產(chǎn)生高濃度的抗血小板抗體,且血流緩慢可阻礙抗體被破的血小板,因此脾臟成為血小板破壞的主要場所。肝臟和腎髓也是血小板破壞的場所。
4
、其他因素
雌激素的作用:慢性型多見于高齡婦女,妊娠期容易復發(fā),提示雌激素可能在本病發(fā)病中其一定作用,可能是性激素增加巨噬細胞對血小板吞噬和破壞能力;抗體損傷毛細血管內(nèi)皮細胞,引起毛細血管通透性升高加重出血。
以上就是引起血小板減少的原因,有很多是遺傳因素產(chǎn)生的,因此備孕前的檢查是非常重要的。另外由于小孩子患有此病會難從控制情緒,為了避免孩子哭鬧加重引起發(fā)魚,大人可通過撫摸孩子、講故事等方式安撫他們。
原發(fā)性血小板增多癥的類型很多,它們的表現(xiàn)也有所不同,對于原發(fā)性血小板增多癥我們有哪些中藥方劑來對它進行治療呢,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原發(fā)性血小板增多癥的治療方劑有哪些吧?以及它們的臨床效果到底怎么樣。
方名
消瘤化瘀湯。
功能主治
功能消瘀散結(jié),祛瘀生新,益氣清熱。主治原發(fā)性血小板增多癥。
處方組成
丹參30克、赤芍10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當歸10克、鱉甲30克、三棱10克、莪術(shù)10克、大黃5克、青皮10克、澤蘭10克、黃芪15克、青蒿15克,水煎服。
辨證加減
便血好轉(zhuǎn)減大黃3克;為加強清熱敵結(jié)軟堅之力,加連翹30克、去參30克、黃藥子10克、水蛭10克;補虛加黨參15克、熟地30克、魚鰾膠30克。
臨床療效
治療1例,血小板異常增高達70一86萬/立方毫米。服本方40劑后改為丸劑又服3個月,其間血小板在14一22萬/立方毫米之間。骨髓檢查已無異常。觀察1年,除脾仍大外,余癥皆瘥。
處方來源
海軍青島基地門診部忡志貴。
方名
犀地桃仁湯。
功能主治
功能清熱,涼血,祛瘀。主治繼發(fā)性血小板增多癥。
處方組成
廣角粉0.9一3克、丹皮9克、生地30克、白芍15克、桃仁9一15克、藏紅花1.5克、苡米15-30克,紫草15克,水煎服。
辨證加減
腿痛、全身有小丘疹作癢、頭痛時加川芎9克,徐長卿30克,炒棗仁15克。白花9克。
臨床療效
治療1例女性患者,行脾切除術(shù)后12天發(fā)現(xiàn)血小板增高62.5萬,以后高達157.5萬,伴全身乏力、關(guān)節(jié)酸楚、頭痛、舌紅苦黃膩,舌尖兩側(cè)有瘀點,經(jīng)用本方18充后,癥狀基本消失,血小板下降至59萬。
處方來源
山東省青島市人民醫(yī)院高衍裔。
結(jié)語:通過以上文章介紹我們是不是對原發(fā)性血小板增多癥的相關(guān)方劑有了一定的了解,原發(fā)性血小板增多癥的表現(xiàn)方式多種多樣,以上對原發(fā)性血小板增多癥的中藥方劑對大家有所幫助,效果應人而異,不要盲目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