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水滲濕藥有什么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别B(yǎng)生也日漸被很多人提到了生活中的重要位置,只有作好了平日的養(yǎng)生,生活才能更加幸福!關(guān)于中醫(yī)養(yǎng)生有哪些知識需要掌握呢?以下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利水滲濕藥有什么作用”,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醫(yī)上有一種利水滲濕的藥物,這類藥物可以有效地改善身體的內(nèi)在循環(huán),主要是作用在內(nèi)部的身體器官,一般來講這種藥物非常適合于老年朋友,由于年老身體代謝的速度減慢,造成腎功能逐漸的減退,最終已發(fā)一系列的疾病,所以以下我們就具體來說一下利水滲濕藥的功效具體有哪些。
利水滲濕藥作用器官 也就是人體與水液代謝有關(guān)的臟腑功能 ,主要有腎的主持水液代謝,脾的運(yùn)化輸布,肺的通調(diào)水道,,小腸的泌濁分清,大腸的回收津液等幾個方面
(1)利尿作用?。罕绢愃幬锎蟛糠侄加胁煌潭鹊睦蜃饔?,如茯苓、澤瀉、木通、金錢草、半邊蓮、豬苓、玉米須、瞿麥、扁蓄等。澤瀉對大鼠的利尿作用因生產(chǎn)季節(jié)、用藥部位、炮制方法不同而效果亦異。開花后采集的半邊蓮比開花前的利尿作用強(qiáng)。金錢草、半邊蓮長期連續(xù)應(yīng)用,利尿作用逐漸減弱。由半邊蓮中所提得的半邊蓮素靜注對犬有非常顯著的利尿作用,2mg/kg利尿強(qiáng)度與10mg/kg撒利汞相當(dāng)。扁蓄、金錢草、澤瀉等藥物的利尿作用與其所含的鉀鹽有關(guān)。
(2)抗菌作用?。豪疂B濕藥,特別是利尿通淋藥,經(jīng)體外抗菌試驗,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茵陳對結(jié)核桿菌及球菌等有抑制作用。扁蓄浸出液對某些真菌有抑制作用,對細(xì)菌的抑制作用較弱,澤瀉能抑制結(jié)核桿菌的生長,木通水煎劑及半邊蓮對多種致病真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地膚子水浸劑在試管內(nèi)對許蘭氏黃癬菌、粵杜盎氏小芽胞癬菌等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
(3)利膽作用?。褐嗅t(yī)用茵陳治療黃疽,動物實驗也證明,茵陳及其有效成分6,7-二甲氧基香豆素能增加膽汁的排泄,有明顯的利膽和防治實驗性肝炎作用。玉米須能促進(jìn)膽汁排泄,降低其粘度,減少膽色素含量,多用于無并發(fā)癥的慢性膽囊炎、膽汁排出障礙的膽管炎患者。
中藥中利水滲濕的特效藥效果是非常的明顯的,除此之外這種藥又有降壓的效果,一些常年的高血壓患者可以通過服藥有很好的藥效,一般有部分患者可能會出現(xiàn)一些不適的現(xiàn)象,但適應(yīng)后就會有所好轉(zhuǎn)。
ys630.COm精選閱讀
中藥方劑是一種治療疾病的非常好的方法,那么你知道滲濕湯嗎?它是由哪幾種藥材組成的呢?它應(yīng)該如何食用呢?今天就來為大家一一解答。
【處方】白術(shù)(三錢) 干姜(炮 一錢) 白芍藥(一錢) 附子(炮.去皮臍.一錢) 白茯苓(去皮.一錢) 人參(一錢) 桂枝(不見火.半錢) 甘草(炙.半錢)
【功能主治】治坐臥濕地,或為雨露所襲,身重腳弱,關(guān)節(jié)疼痛,發(fā)熱惡寒,或多汗惡風(fēng),或小便不利,大便溏泄。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鐘,生姜五片,紅棗一枚,煎至一鐘,不拘時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處方】蒼術(shù)、白術(shù)、甘草(炙),各一兩。茯苓(去皮)、干姜,各二兩。橘紅、丁香,各一分。
【炮制】上俰咀。
【功能主治】治寒濕所傷,身重腰冷,如坐水中,小便或澀或出,大便溏泄。皆因坐臥濕處,或因雨露所襲,或因汗出衣衾泠濕,久久得之。腰下重疼,兩腳疼痛,腿膝或腫或不腫,小便利,反不渴,悉能主之。
【用法用量】每取四錢,水一盞半,棗一枚,姜三片,煎七分,食前溫服。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別名】七味滲濕湯(《景岳全書》卷五十四)。
【處方】蒼術(shù) 白術(shù) 甘草(炙)各30克 茯苓(去皮)干姜(爁)各60克 橘紅 丁香各7.5克
【制法】上藥哎咀。
【功能主治】治寒濕所傷,身重腰冷,如坐水中,小便或澀或利,大便溏泄,腰下重疼,兩腳疼痛,腿膝或腫或不腫,小便利反不渴。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30毫升,加大棗1枚,生姜3片,煎至160毫升,空腹時溫服。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
【別名】參附滲濕湯(《景岳全書》卷五十八)。
【處方】人參 白術(shù) 茯苓 甘草 附子(炮)干姜(炮)桂枝 芍藥各等分
【功能主治】治坐臥濕地,或雨露所襲,身重腳弱,關(guān)節(jié)疼痛,發(fā)熱惡寒,小便不利,大便溏泄。
【用法用量】上藥用水400毫升,加生姜3片,大棗1枚,煎至320毫升,不拘時服。
【摘錄】《古今醫(yī)統(tǒng)》卷十七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處方】厚樸60克 丁香 甘草 附子各30克 砂仁 干姜 肉果(面裹煨透)高良姜各24克
【制法】上藥銼碎。
【功能主治】溫胃除濕。治脾胃虛寒,四肢困倦,骨節(jié)酸疼,頭暈鼻塞,惡風(fēng),多虛汗,痰飲不清,胸滿氣促,心腹脹悶,兩脅刺痛,霍亂吐瀉。
【用法用量】每服15克,加生姜3片,大棗3枚,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空腹時服。
【摘錄】《扁鵲心書》卷下
【處方】白術(shù)45克 蒼術(shù)15克(炒)厚樸 肉桂 丁香 干姜各30克 陳皮 細(xì)辛 白茯苓各30克 肉豆蔻15克 砂仁15克 附子24克(先炮,同姜炒令赤,去姜,切片)
【制法】上藥為粗末。
【功能主治】治婦人濕勝濡泄,經(jīng)水反斷者。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30毫升,加生姜5片,大棗2枚,煎至150毫升,空腹時熱服。
【摘錄】《女科百問》卷上
【處方】丁香 蒼術(shù) 白術(shù) 姜黃 茯苓 甘草 陳皮各等分
【功能主治】治濕傷脾胃,下部虛腫,大便泄瀉,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上藥加大棗2枚,生姜3片,用水300毫升,煎至240毫升服。
【摘錄】《丹臺玉案》卷二
上面是關(guān)于滲濕湯這種中藥方劑的一個簡單的介紹,通過這些我們可以了解到滲濕湯中含有各種各樣的營養(yǎng)元素,對于治療和預(yù)防一些疾病都有很大的功效。日常生活中大家可以在有關(guān)人士的指導(dǎo)下食用。
藥物組成 茯苓20g 澤瀉20g 五味子10g 黨參10g 姜半夏10g 枸杞子10g
制劑用法 水煎服,日服1劑。
適應(yīng)病證 耳源性眩暈。
病案舉隅 王某,女,42歲。陣發(fā)性、旋轉(zhuǎn)性眩暈4年余。前日突然復(fù)發(fā),伴左側(cè)耳聾、耳鳴、惡心嘔吐。西醫(yī)診斷為美尼爾病,用藥2天,效果不佳,求治于中醫(yī)??淘\:頭目眩暈,閉目靜臥,惡心嘔吐,五心煩熱,顏面潮紅,舌紅苔薄少,脈細(xì)弦。證系陰虛陽亢型眩暈癥。服上方5劑后,諸癥悉減,繼進(jìn)5劑,后以杞菊地黃丸調(diào)理善后,隨訪5年未復(fù)發(fā)。
資料來源 趙淠,等.安徽中醫(yī)臨床雜志,1995,7(2):22
評 按 本方針對導(dǎo)致眩暈的虛、風(fēng)、痰之因,以黨參補(bǔ)其虛,重用茯苓、澤瀉佐以半夏、滲水利濕去痰飲。枸杞子、五味子滋補(bǔ)肝腎,內(nèi)風(fēng)自熄。此方藥物精專,具化痰和胃、補(bǔ)腎固本之功效。用于辨證屬陰虛陽亢之內(nèi)耳眩暈者最為合拍。
藥物組成 苦參10黃芩10g茯苓l0g豬苓10g澤瀉l0g 虎杖15g 車前子15g 苡仁20g六一散20g(另包)木通8g
制劑用法 六一散先煎10分鐘,然后再入其他藥,小火煎15分鐘,日1~2劑,分2~4次溫服,藥渣再加水1500煎汁,待溫后濕敷患處。
適應(yīng)病證 濕疹樣型藥性皮炎,濕盛證。
病案舉隅 晁某,男,24歲。因外感咳嗽,服用復(fù)方新諾明后,周身起疹、糜爛??淘\:周身彌漫紅斑、丘疹、針頭樣大小水皰,間片狀糜爛,滲滲出少許,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診斷:濕疹樣型藥物性皮炎。于上方內(nèi)服外敷,1周痊愈。
資料來源 熊學(xué)軍.河南:中醫(yī),1993,(2):87
評 按 本方為自擬方,以清熱利濕、解毒抗敏見長。方中苦參、黃芩、澤瀉、六一散孜苦寒瀉熱利濕;車前子、豬苓淡滲利濕;茯苓、苡仁健脾利濕;木通利小便,導(dǎo)濕熱外出;虎杖清熱解毒,與黃芩合用藥力相加。據(jù)現(xiàn)代藥理研究,黃芩含黃芩素,能抑制由同種及異種抗體引起的被動變態(tài)反應(yīng),以上諸藥合用,功效互補(bǔ)、全面,利濕祛邪而不傷正。使用本方外敷時注意:現(xiàn)煎現(xiàn)用,除冬季外、藥液放涼后用濕敷墊要頻繁更換,保持濕潤,一定要與患部皮膚貼緊。
中藥方劑是種好東西,大自然界中的藥材經(jīng)過泡制等工序后都會變成養(yǎng)生的好利器,健脾滲濕湯也是其中之一。那么你知道健脾滲濕湯的功效與作用是什么嗎?
【處方】生黃耆30g,青防風(fēng)9g,防己9g,白術(shù)15g,茯苓皮30g,大腹皮12g,陳廣皮9g,生姜皮9g,炙桂枝5g,淡附片15g。
【功能主治】補(bǔ)氣行水,健脾滲利,溫陽化氣。主水濕泛濫(慢性腎炎)。
【臨床應(yīng)用】水濕泛濫(慢性腎炎)戈某某,男,30歲,1943年夏季初診?;颊哂?942年坐臥濕地達(dá)數(shù)月之久,又曾冒雨長途跋涉,致體憊勞倦,常覺乏力。至冬春之交,先感手部發(fā)緊,兩腿重脹,眼皮下垂,繼則出現(xiàn)浮腫,其勢日甚,體力遂虛,當(dāng)時曾至某醫(yī)院診治,診斷為腎炎。延至1943年夏季,周身浮腫,病情危重,遂入某療養(yǎng)院治療。尿檢蛋白(+++)至(++++)。給利尿劑,并嚴(yán)格控制飲水,但溲量仍極少,腫勢不減,兩手腫如饅頭,小腳按之凹陷不起,氣急腹膨,翻身時自覺胸腹有水液振移感,檢查胸、腹腔有積液。治療無效。診時患者頭面胸腹四肢皆腫,尿量每日100毫升左右,病勢危急。切其脈沉細(xì),但尺脈有根。擬健脾滲濕湯,藥服一劑后,尿量增至每日約400毫升;2劑后,尿量增至每日近1000毫升;8天后,胸、腹水基本消失;20劑后,浮腫明顯消退,于2個月后消盡。后以濟(jì)生腎氣丸服用數(shù)月,并囑進(jìn)低鹽、高蛋白飲食調(diào)理。隨訪35年,未曾反復(fù)。
【摘錄】方出《鄒云翔醫(yī)案選》,名見《古今名方》
以上就是對健脾滲濕湯配方的詳細(xì)介紹,是一個不錯之選,不過制作的時候需要適量,過多會造成資源浪費(fèi)也對身體有很大影響。
茯苓滲濕湯是一種對很多疾病都有一定療效的中藥方劑,茯苓滲濕湯主要是由幾種中藥材按照一定比例制作而成的,可以說是不會對人體產(chǎn)生的任何傷害的,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下。
【處方】茵陳1.8克 白茯苓1.5克 木豬苓 澤瀉各1克 黃連 黃芩(生)梔子 漢防己 白術(shù) 蒼術(shù) 陳皮 青皮各1克
【制法】上十二味,哎咀,作一服。
【功能主治】治黃疸,寒熱嘔吐,渴欲飲冷,身體面目俱黃,小便不利,全不食,不得臥。
【用法用量】用水30O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時溫服。
【摘錄】《衛(wèi)生寶鑒》卷十四
【處方】茵陳7分,白茯苓6分,木豬苓5分,澤瀉5分,白術(shù)5分,陳皮5分,蒼術(shù)(米泔浸1宿,炒)5分,黃連5分,山梔(炒)4分,秦艽4分,防己4分,葛根4分。
【功能主治】黃疸。嘔吐,寒熱,尿澀。
【用法用量】水2鐘,煎7分,食前服。
【摘錄】《證治寶鑒》卷十二
【處方】豬苓、澤瀉、蒼術(shù)(米泔浸)、白茯苓、陳皮、枳實(麩炒)、黃連(炒)、黃芩、梔子、防己、茵陳、木通。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濕熱發(fā)黃,汗黃尿赤,及寒熱嘔吐,而渴欲飲冷水,身目俱黃,小便不利,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服。
【摘錄】《壽世保元》卷三
【處方】白茯苓5分,澤瀉5分,茵陳6分,豬苓2錢,陳皮2分,黃連2分,梔子2分,防己2分,白術(shù)2分,蒼術(shù)2分,枳實2分。
【功能主治】黃疸。寒熱嘔吐,渴欲飲冷,身體面目俱黃,小便不利,全不食,不得臥。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作1服,水2盞,煎至1盞,去滓,空心、食前溫服。
【摘錄】《萬氏家抄方》卷二
【處方】茯苓、澤瀉、木通、防風(fēng)、豬苓、銀花、連翹、蒼術(shù)、黃柏、川芎。
【功能主治】疹后因冷水沐浴,濕留皮膚,愈后發(fā)生痛癢毒瘡,常流濕水成片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治疹全書》卷下
【處方】黃芩4分,黃連4分,梔子4分,防己4分,白術(shù)4分,蒼術(shù)4分,陳皮4分,青皮4分,枳實4分,赤茯苓5分,澤瀉5分,茵陳6分,豬苓(去黑皮)1錢。
【制法】上細(xì)切,作1服。
【功能主治】濕郁成黃疸,寒熱嘔吐而渴,身體面目俱黃,小便不利,不思飲食,莫能安臥。
【用法用量】水2盞,煎至1盞,去滓溫服。
【摘錄】《醫(yī)學(xué)正傳》卷二引東垣方
【處方】黃芩2分,黃連1錢5分,梔子2錢,陳皮2分,枳實8分,青皮1分半,豬苓1錢,赤茯苓8分,澤瀉1錢,茵陳2錢。
【功能主治】濕熱內(nèi)郁,致成黃疸。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水2鐘,煎1鐘,溫服。
【各家論述】上證治宜清熱勝濕。是以黃芩、黃連、梔子以清熱,陳皮、青皮、枳實以散郁,豬苓、澤瀉、赤苓利小便以滲濕,茵陳驅(qū)濕熱以退黃疸。
【摘錄】《杏苑》卷三
【處方】白茯苓5分,澤瀉5分,茵陳5分,青皮5分,陳皮5分,防己5分,梔子8分,黃芩8分,黃連7分,枳實7分,蒼術(shù)1錢,白術(shù)1錢。
【功能主治】黃疸濕熱,嘔吐而渴,身目俱黃,小便不利,食少而熱。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景岳全書》卷五十七引《活人書》
【處方】四苓散、平胃散加黃連、山梔仁、茵陳、山楂、麥芽、枳殼。
【功能主治】小兒食疸。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慈幼心傳》卷下
通過本篇文章向大家介紹了關(guān)于茯苓滲濕湯的知識,相信很多人看完之后對茯苓滲濕湯的認(rèn)識是很多的。我們對藥材的認(rèn)識越多的話,在使用的時候才會更加清楚這個藥物有什么作用,這樣就不會怕使用錯誤的情況出現(xiàn)。
在日常生活中隨著壓力越來越大,很多人容易忽略自己的身體健康,導(dǎo)致濕氣以及毒素在體內(nèi)堆積,長期下去就會容易影響到身體健康導(dǎo)致濕疹等,引發(fā)一些身體疾病,而萆藌滲濕湯是屬于一種植物藥材,可以有效達(dá)到除濕疹的作用,對于身體清熱解毒也有很大的功效,可以適當(dāng)?shù)募宸伤z滲濕湯。
萆藌滲濕湯的功效與作用是什么?
萆薢滲濕湯是一副中藥湯劑,主治丹毒、濕疹。
主方 :萆薢滲濕湯
處方:萆薢、薏苡仁各30g,赤茯苓、黃柏、丹皮、澤瀉各15g,滑石30克,通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效:清熱利濕
主治:丹毒、濕疹
便秘者,加大黃12-15克(后下)。
濕熱較盛者,加龍膽草、梔子各12克。
劇癢者,加浮萍9克、白蒺藜15克。
生理特性
1、綿萆薢:為不規(guī)則的斜切片,邊緣不整齊,大小不一,厚2~5mm。外皮黃棕色至黃褐色,有稀疏的須根殘基,呈圓錐狀突起。質(zhì)疏松,略呈海綿狀,切面灰白色至淺灰棕色,黃棕色點(diǎn)狀維管束散在。氣微,味微苦。
2、粉萆薢:為不規(guī)則的薄片,邊緣不整齊,大小不一。有的有棕黑色或灰棕色的外皮。切面黃白色或淡灰棕色,維管束呈小點(diǎn)狀散在。質(zhì)松,略有彈性,易折斷,新斷面近外皮處顯淡黃色。氣微,味辛、微苦。
入藥部位
植物的干燥根莖。
炮制方法
除去須根,洗凈,切片,曬干。
性味
苦,平。
歸經(jīng)
歸腎、胃經(jīng)。
功效
利濕去濁,祛風(fēng)除痹。
主治
用于膏淋,白濁,白帶過多,風(fēng)濕痹痛,關(guān)節(jié)不利,腰膝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