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骨神經痛中藥配方有哪些
中藥養(yǎng)生配方。
“不怕工資低,就怕命歸西。不怕掙錢少,就怕死得早?!睆墓胖两?,關于養(yǎng)生有很多膾炙人口的詩句或名言,養(yǎng)生的道理大家都懂,但真正踐行的并不多。關于中醫(yī)養(yǎng)生,我們要掌握哪些知識呢?考慮到您的需要,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編輯了“坐骨神經痛中藥配方有哪些”,相信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醫(yī)在醫(yī)學界博大精深,中醫(yī)的藥物配方也是五花八門,對于很多人來說,大家或許還并不懂中醫(yī),所以很多人選擇在看醫(yī)生之前,在網上了解一下相關的帖子和稿子得出了一些結論,然后再進行看醫(yī)生,那么對于坐骨神經痛中醫(yī)配方有哪些,平時的老年人出現的坐骨神經痛,我們又該如何進行積極的預防呢!
中藥處方(一)
【辨證】寒濕閉阻。
【治法】散寒除濕,通痹止痛。
【方名】蠲痹鎮(zhèn)痛湯。
【組成】制川烏10克,制草烏10克,細辛6克,牛膝15克,蒼術12克,防己12克,制乳香10克,制沒藥10克,川芎15克,桂枝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周天寒方。
中藥處方(二)
【辨證】風寒濕邪凝滯,經絡瘀阻。
【治法】祛風除濕,散寒止痛。
【方名】皂獨附姜湯。
【組成】皂刺30克,獨活9克,附子9克,肉桂6克,姜黃15克,蒼術15克,薏仁30克,防己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呂廣振方。
中藥處方(三)
【辨證】風寒濕邪阻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筋脈失養(yǎng)。
【治法】舒筋活絡,行血止痛。
【方名】舒筋活絡飲。
【組成】獨活15克,靈仙12克,千年健10克,杜仲12克,牛膝15克,續(xù)斷12克,木瓜10克,雞血藤30克,紅花9克,當歸12克,川芎9克,地龍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曾沖方。
中藥處方(四)
【辨證】風寒濕氣侵入肌膚,流注經絡,濕凝為痰,痰瘀互結,閉塞遂道,營衛(wèi)失其流暢。
【治法】祛風除濕,活血化瘀,滌痰通絡。
【方名】通經止痛湯。
【組成】制南星10克,白芷10克,黃柏10克,川芎10克,紅花10克,羌活10克,威靈仙25克,蒼術15克,桃仁15克,防己15克,元胡15克,獨活15克,龍膽草6克,神曲12克,桂枝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3天為1療程。
【出處】李治方方。
在日常生活當中,坐骨神經痛中藥配方,以上為大家做了介紹,對于這類疾病多數是老年和中年人疾病,因為長期的坐著神經性的壓迫,漸漸的很多的辦公室人群也是出現了一些疾病的發(fā)生,所以對于這個疾病我們一定要小心地防范積極的注意治療。
yS630.Com相關推薦
坐骨神經痛是指坐骨神經病變,沿坐骨神經通路即腰、臀部、大腿后、小腿后外側和足外側發(fā)生的疼痛癥狀群。坐骨神經是支配下肢的主要神經干。坐骨神經痛又屬于腰腿痛的范疇,有部分是由腰椎突出壓迫坐骨神經所致。坐骨神經痛患者首先要注意改變生活方式,平時應多做康復鍛煉;生活中盡可能避免穿帶跟的鞋,重心的稍許前移都會使疼痛癥狀加重,有條件的可選擇負跟鞋;日常生活中應臥硬板床,取平臥位,保持脊柱的穩(wěn)定,減少椎間盤承受的壓力。長久以來我們積累了很多改善或者治療的偏方和飲食方式,有這種病情的患者不妨試一下。
偏方1
【辨證】寒濕閉阻。
【治法】散寒除濕,通痹止痛。
【方名】蠲痹鎮(zhèn)痛湯。
【組成】制川烏10克,制草烏10克,細辛6克,牛膝15克,蒼術12克,防己12克,制乳香10克,制沒藥10克,川芎15克,桂枝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偏方2
【辨證】風寒濕邪凝滯,經絡瘀阻。
【治法】祛風除濕,散寒止痛。
【方名】皂獨附姜湯。
【組成】皂刺30克,獨活9克,附子9克,肉桂6克,姜黃15克,蒼術15克,薏仁30克,防己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偏方3
【辨證】風寒濕邪阻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筋脈失養(yǎng)。
【治法】舒筋活絡,行血止痛。
【方名】舒筋活絡飲。
【組成】獨活15克,靈仙12克,千年健10克,杜仲12克,牛膝15克,續(xù)斷12克,木瓜10克,雞血藤30克,紅花9克,當歸12克,川芎9克,地龍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偏方4
【辨證】風寒濕氣侵入肌膚,流注經絡,濕凝為痰,痰瘀互結,閉塞遂道,營衛(wèi)失其流暢。
【治法】祛風除濕,活血化瘀,滌痰通絡。
【方名】通經止痛湯。
【組成】制南星10克,白芷10克,黃柏10克,川芎10克,紅花10克,羌活10克,威靈仙25克,蒼術15克,桃仁15克,防己15克,元胡15克,獨活15克,龍膽草6克,神曲12克,桂枝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3天為1療程。
偏方5
【辨證】寒濕阻絡。
【治法】通陽開痹,驅濕逐寒。
【方名】驅痹湯。
【組成】細辛6-12克,制草烏6-12克,制川烏6-12克,麻黃15克,牛膝20克,木瓜20克,乳香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細辛、制川草烏的藥量即先從小量開始,逐漸增量。
偏方6
【辨證】風寒侵襲,脈絡阻滯。
【治法】祛風散寒,活血通絡。
【方名】蛇蝎湯。
【組成】烏梢蛇10克,炒地龍10克,僵蠶10克,桂枝10克,川芎10克,甘草10克,全蝎6克,制川烏6克,制草烏6克,蜈蚣4克。
【用法】川、草烏先煎半小時以減少毒性,后入他藥,取藥液300毫升,每日1劑。
偏方7
【辨證】陽虛氣弱,寒濕阻滯經脈,氣血運行不利。
【治法】溫陽益氣,散寒祛濕,和血通絡。
【方名】薏苡附子散合芍藥甘草加味。
【組成】薏苡仁70克,制附子25克(先煎),炙甘草30克,赤芍20克,黃芪30克,黨參20克,當歸15克,卷柏12克,木通10克,秦艽18克,海風藤10克,雞血藤12克,乳香10克,沒藥10克,牛膝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偏方8
【辨證】寒熱瘀阻。
【治法】散寒祛濕,舒筋活絡。
【方名】坐骨神經Ⅰ號方加味。
【組成】川牛膝60-120克,黃柏9-12克,生苡仁30-40克,川芎10-12克,木瓜12-18克,細辛4-6克,蒼術10-15克,獨活10-15克,土鱉蟲10-15克,桑寄生30克,淫羊藿30克,雞血藤30克,伸筋草30克,赤芍15克,白芍15克,生地15克,熟地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偏方9
【辨證】寒熱瘀阻。
【治法】散寒祛濕,舒筋活絡。
【方名】坐骨神經Ⅰ號方加味。
【組成】川牛膝60-120克,黃柏9-12克,生苡仁30-40克,川芎10-12克,木瓜12-18克,細辛4-6克,蒼術10-15克,獨活10-15克,土鱉蟲10-15克,桑寄生30克,淫羊藿30克,雞血藤30克,伸筋草30克,赤芍15克,白芍15克,生地15克,熟地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許多坐骨神經痛的患者都可清楚地訴述發(fā)病是與一次突然的腰部“扭傷”有關,如發(fā)生于拎舉重物,扛抬重物,長時間的彎腰活動或摔跌后。因此,當需要進行突然的負重動作前,應預先活動腰部,盡量避免腰部“扭傷”,平時多進行強化腰肌肌力的鍛煉,并改善潮濕的居住環(huán)境,常可降低本病的發(fā)病率。本病患者急性期應及時就醫(yī),臥床休息,并密切配合中藥鮮.膏治療。
起初發(fā)現自己患有坐骨神經痛的患者會感覺自己的腿部輻射至臀部隱隱作痛,這種疼痛很讓人煩惱,久治不愈,而且嚴重的影響了日常生活的質量。那么到底是什么引起了坐骨神經痛,坐骨神經痛的癥狀又是什么?大家要通過怎么樣的自我辨別才能知道自己確實是得了坐骨神經痛呢?
坐骨神經痛的病因多種多樣。絕大多數患者的坐骨神經痛是繼發(fā)于坐骨神經局部及周圍結構的病變對坐骨神經的刺激壓迫與損害,稱為繼發(fā)坐骨神經痛;少數系原發(fā)性,即坐骨神經炎。
臨床表現的一般癥狀:
(1)疼痛主要限于坐骨神經分布區(qū),大腿后部、小腿后外側和足部,疼痛劇烈的病人可呈特有的姿勢;腰部屈曲、屈膝、腳尖著地。如病變位于神經根時,椎管內壓力增加(咳嗽、用力)時疼痛加重。
(2)肌力減退的程度可因病因、病變部位、損害的程度不同差異很大,可有坐骨神經支配肌肉全部或部分力弱或癱瘓。
(3)可有或無坐骨切跡處坐骨神經干的壓痛。
(4)有坐骨神經牽拉征,Lasegue征及其等位征陽性,此征的存在常與疼痛的嚴重程度相平行。局麻坐骨神經根或神經干此征可消失。
(5)跟腱反射減退或消失,膝反射可因刺激而增高。
(6)可有坐骨神經支配區(qū)域的各種感覺的減退或消失,包括外踝的振動覺減退,亦可有極輕的感覺障礙。
得了坐骨神經痛首先應對因治療,并注意對癥治療,所有的坐骨神經痛均應臥床休息,睡硬板床。應用維生素B族藥物,止痛治療,在病因未明之前暫不理療。
總結:坐骨神經痛這種病癥在開始的時候很多人是不會放在心上的,但是長時間的不予治療,后果會越來越嚴重,所以大家要早發(fā)現,早治療,才能早日康復
坐骨神經痛的患者,通常會感到下肢出現痛楚,而痛楚的部位則視乎那一條神經根受壓,并伴隨麻痺的感覺。那么什么是坐骨神經痛?該如何治療?
一、坐骨神經痛的概念
坐骨神經痛:是指坐骨神經病變,沿坐骨神經通路即腰、臀部、大腿后、小腿后外側和足外側發(fā)生的疼痛癥狀群。
二、坐骨神經痛的病因病理
坐骨神經由腰5~骶3神經根組成。按病損部位分根性和干性坐骨神經痛兩種,前者多見根性坐骨神經痛病變位于椎管內,病因以腰椎間盤突出最多見,其次有椎管內腫瘤、腰椎結核、腰骶神經根炎等。干性坐骨神經痛的病變主要是在椎管外坐骨神經行程上,病因有骶骼關節(jié)炎、盆腔內腫瘤、妊娠子宮壓迫、臀部外傷、梨狀肌綜合征、臀肌注射不當以及糖尿病等。
三、坐骨神經痛的治療
發(fā)生本病應上醫(yī)院就診以明確病因,積極治療使神經受到壓迫或刺激的原發(fā)疾病(如腰椎間盤突出)。對癥治療可選用解熱鎮(zhèn)痛藥,如布洛芬、雙氯酚酸等。
四、坐骨神經痛的輔助治療
疼痛發(fā)作時,可用冰敷患處30-60分鐘,每天數次,連續(xù)二至三天,然后以同樣的間隔用熱水袋敷患處,也可服用消炎痛等非處方止痛藥。每日睡前用熱毛巾或布包的熱鹽熱敷腰部或臀部,溫度不可太高,以舒適為宜。
我們都知道坐骨神經是人體最大的神經,支撐著我們的身體能夠直立起來。男性相對于女性需要承擔的責任要重許多,工作量也就大很多。一旦男性的坐骨神經出現問題,那么他的基本工作能力也會受到影響,甚至會影響到正常的生活。下面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男性的坐骨神經痛吧!
坐骨神經痛:
坐骨神經痛是以坐骨神經徑路及分布區(qū)域疼痛為主的綜合征。坐骨神經痛的絕大多數病例是繼發(fā)于坐骨神經局部及周圍結構的病變對坐骨神經的刺激壓迫與損害,稱為繼發(fā)坐骨神經痛;少數系原發(fā)性,即坐骨神經炎。
病因:
病因多種多樣。絕大多數患者的坐骨神經痛是繼發(fā)于坐骨神經局部及周圍結構的病變對坐骨神經的刺激壓迫與損害,稱為繼發(fā)坐骨神經痛;少數系原發(fā)性,即坐骨神經炎。
日常習慣的調整:
1.病情發(fā)作期不能睡軟床:醫(yī)生的建議是睡硬板床,這樣有助于脊柱復歸正確的姿勢,使脊柱壓迫神經造成的坐骨神經痛得到緩解。
2.不能穿高跟鞋:坐骨神經痛患者最好穿負跟鞋,顧名思義就是腳跟比腳尖還要低。這也是糾正脊柱姿勢的一種方法。
3.不可提重物:不能過多的過重的使用腰部肌肉,這會增加神經炎的發(fā)病率。如果非要提重物,參考下圖中的動作,先伸直腰,再利用腿部力量提起重物。
4.要適當運動:不要因為疼痛而臥床不起,這樣不利于身體恢復,甚至可能造成肌肉萎縮,反而會加重病情。所以適當的鍛煉身體是好的,不過不可以劇烈的運動。
5.注意腰部保暖:腰部不能受涼否則就會造成腰部神經炎癥,加劇腰腿的疼痛。市面上有一些可以加熱的腰帶,專門給坐骨神經病人設計的,你可以嘗試一下。
飲食療法:
1..小雞燉蘑菇:小公雞一只,砌塊,與蘑菇一起小火燉熟,少放一些鹽,讓湯清淡一些,趁熱引用。
2.大骨湯:先用熱水把骨頭抄一遍,然后放入高壓鍋中燉熟,燉之前放入老姜(切成片),其他調料你可以按照自己的口味添加,燉到快熟的時候再放入少許鹽即可飲用。
3.腰花粥:用豬腰子一個,切片,板栗若干,放入小米粥中熬制,趁熱引用。
上了年紀的人很容易出現坐骨神經疼痛,而且一旦出現坐骨神經疼痛,肯定需要臥床休息,如果病情較輕,治療及時,那么痊愈的機會也很大。否則,這種疼痛可能會一直間歇性出現。坐骨神經痛可能表現為腰疼、腿疼,甚至全身都會疼痛。有沒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治療坐骨神經痛腿疼呢?
坐骨神經號稱“五岳之尊”,身為人體最粗大的神經,在起始部分可達2cm粗,起于腰骶部的脊髓,由腰神經和骶神經共同組成(來自腰4~腰5神經和骶1~骶3神經根),可謂“眾人是柴火焰高”。途經骨盆,并從坐骨大孔穿出,抵達臀部,然后沿大腿后面下行到足。管司下肢的感覺和運動。
臨床癥狀坐骨神經痛:是指沿坐骨神經分布區(qū)域,以臂部、大腿后側、小腿后外側、足背外側為主的放射性疼痛。早期一般表現為下肢疼痛、麻木等。以單側發(fā)病為多,主要發(fā)生于成年男性,起病多為急性或亞急性。起病隨病因不同而異。呈燒灼樣或刀割樣疼痛,咳嗽及用力時疼痛可加劇,夜間更甚。所以如果發(fā)現有類似的情況應及時就診,明確診斷,排除其它因素的可能,仔細檢查,以防漏診,避免延誤病情。
病因腰椎間盤突出與坐骨神經的名氣相符,“紅花還需綠葉配,大咖還需大咖隨”,腰椎間盤突出是導致坐骨神經出現問題最常見的原因。
而腰椎間盤突出,多數和長期不合理姿勢有關。起初一般表現為姿勢不正彎腰駝背,局部過度受力,時間久了會造成軟組織的慢性損傷,形成軟組織勞損等造成慢性腰痛,所以也稱姿勢性腰痛,而腰椎間盤突出則是在此基礎之上進一步積累的結果。
1、臥床休息治療
坐骨神經痛患者應該多休息,特別是椎間盤突出早期臥硬床休息3-4周,有的患者癥狀自行緩解。臥床休息只適合早期癥狀患者。
2、封閉和理療治療
坐骨神經痛急性期可采用此方法,但是打封閉針“,就是直接把藥物注射到椎管內或神經根周圍,局部麻醉以達到止痛效果。但是封閉藥效過后癥狀馬上又恢復。
3、中藥外敷治療治療
外敷療法也是是中醫(yī)目前使用較為廣泛有效的方法,主要是利用外敷藥內部的中草藥成分,達到祛風散寒、解痙通絡,活血化淤的目的。喬氏黑玉膏效果就是比較不錯的。
此外,醫(yī)生還建議患者需要生活規(guī)律,避免劇烈運動,清淡飲食,避免煙酒刺激。
對于坐骨神經痛這種疾病我們也是可以通過自我療法來緩解病情的,其自我療法主要可以分為起居調養(yǎng)法,藥物調養(yǎng)法,以及針灸調養(yǎng)法三種調養(yǎng)方法。
一、起居調養(yǎng)法
1.急性期應臥床休息,睡硬板床。
2.注意保暖,改善居室條件,保持通風與干燥環(huán)境。
3.盡量避免涉水、淋雨,汗出后禁止吹風,內衣汗?jié)窈髴皶r更換。
4.適當進行體育鍛煉,以增強體質,并積極配合其他療法。
5.繼發(fā)性坐骨神性痛應積極針對病因,治療原發(fā)病,則本癥隨之而解。
二、藥物調養(yǎng)法
1.坐骨神經痛常用驗方
(1)虎杖、老鸛草、牛膝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2)桂枝、炙甘草、制乳香、元胡、牛膝、千年健各9克,赤芍、白芍、木瓜、雞血藤各15克,川續(xù)斷、伸筋草各12克,制川烏12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2.中成藥
追風透骨丸,每次6克,每日3次,溫開水送下;或小活絡丹,每次6克,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三、針灸調養(yǎng)法
1.針刺法
治療以祛風通絡、行氣活血為原則,循經取穴與辨證取穴相結合。
針刺主穴:環(huán)跳、秩邊、委中、陽陵泉、足三里。加減:根性者加腰4~5夾脊穴,干性者加阿是穴。寒濕顯著加命門、腰陽關;瘀血型加膈俞;肝腎不足加昆侖、丘墟、太沖、腎俞。
操作:急性期多用毫針瀉法,慢性者平補平瀉,屬寒濕者可用溫針灸。環(huán)跳、秩邊、委中穴針感均以觸電樣感向下放射并使下肢抽動,陽陵泉及足三里穴針感也向下傳導。
2.刺血法
多用于瘀血型。取腰骶部阿是穴(壓痛點)、上髎、次髎、承扶、殷門、委中、委陽、懸鐘,在腧穴周圍尋找瘀血絡脈,常規(guī)消毒周圍皮膚,爾后以三棱針放血,出血停止后可加拔火罐數分鐘。
坐骨神經痛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病癥表現,主要是因為坐骨神經和分布的區(qū)域出現疼痛,這是一種比較嚴重的病癥表現,常常會導致患者的神經組織出現刺激,引起壓迫,容易導致坐骨神經炎,常常會引起疼痛劇烈,會引起腿部無力,甚至導致行動不便,容易繼發(fā)腰椎間盤突出。
大腿坐骨神經痛癥狀
1.一般癥狀
(1)疼痛主要限于坐骨神經分布區(qū),大腿后部、小腿后外側和足部,疼痛劇烈的病人可呈特有的姿勢;腰部屈曲、屈膝、腳尖著地。如病變位于神經根時,椎管內壓力增加(咳嗽、用力)時疼痛加重。(2)肌力減退的程度可因病因、病變部位、損害的程度不同差異很大,可有坐骨神經支配肌肉全部或部分力弱或癱瘓。(3)可有或無坐骨切跡處坐骨神經干的壓痛。(4)有坐骨神經牽拉征,Lasegue征及其等位征陽性,此征的存在常與疼痛的嚴重程度相平行。局麻坐骨神經根或神經干此征可消失。(5)跟腱反射減退或消失,膝反射可因刺激而增高。(6)可有坐骨神經支配區(qū)域的各種感覺的減退或消失,包括外踝的振動覺減退,亦可有極輕的感覺障礙。2.坐骨神經炎
常伴隨各種類型的感染及全身性疾病發(fā)生,如上呼吸道感染。因坐骨神經較為淺表,受潮、受寒時易發(fā)生坐骨神經炎,全身性疾病發(fā)生坐骨神經炎時應注意有無膠原病及糖尿病等并發(fā)。坐骨神經痛大多數為單側,不伴有腰、背痛;疼痛一般為持續(xù)性,亦可為發(fā)作性,椎管壓力增加時癥狀加重,亦可沿坐骨神經徑路放射。坐骨神經干壓痛明顯,腓腸肌壓痛存在;疼痛與肌無力多不平行,一般疼痛較重,而肌無力多不明顯,急性期由于疼痛判斷運動功能較為困難,可檢出足下垂,腓腸肌、脛前肌萎縮;跟腱反射減低或消失,但跟腱反射亦可正常,膝反射正常,淺感覺障礙明顯。3.繼發(fā)坐骨神經痛
(1)腰椎間盤突出 是坐骨神經痛最常見的原因,多發(fā)于腰4~5及腰5~骶1,約1/3病例有急性腰部外傷史,多數患者發(fā)生于20~40歲之間,臨床特點是有數周、數月腰背痛,而后一側下肢的坐骨神經痛。體檢除具有坐骨神經痛的一般癥狀外,尚有腰背肌緊張,腰部活動受限,脊柱側彎,病變部位的棘突壓痛。(2)腰椎骨性關節(jié)病 多見于40歲以上者,亞急性慢性起病,多有長期腰痛史,坐久站起困難,站久坐下困難,臨床上可表現為一側或兩側的坐骨神經痛及腰部的癥狀。(3)腰骶椎先天畸形 腰椎骶化、骶椎腰化、隱性脊柱裂,后者除可表現有坐骨神經痛外,常有遺尿史,體檢常有足畸形,腰骶部皮膚異常,如肛門后方的小凹、骶部中線上的小血管瘤,此常常客觀而準確地指示椎板未愈合的部位。(4)骶髂關節(jié)炎 常見為類風濕、結核性病變,在關節(jié)囊有滲出破壞時刺激腰4~5神經干,部分病人可有坐骨神經痛癥狀。我國中醫(yī)的發(fā)展歷史悠久,隨著現在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現代醫(yī)學也越來越多的實用中醫(yī)。比如我們常見的坐骨神經疼痛。作為人最大的神經,坐骨神經發(fā)生疼痛感可以說是牽一發(fā)而動全身,腰疼、腿疼,走路疼等各種并發(fā)癥全部都有可能產生。中醫(yī)講究穴位,那么有哪些治療坐骨神經痛特效穴呢?
方法/步驟
按揉秩邊穴
取穴定位:在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開4橫指處。
按摩方法:取立位,雙手掌根分別按于兩側秩邊穴,向外按揉2~3分鐘,以局部有溫熱感或酸脹感為度。
功效主治:此穴具有舒筋活絡、、強壯腰膝、調理下焦的作用。多用于治療
腰背痛、急性腰扭傷、梨狀肌損傷綜合征、髖關節(jié)滑膜炎、坐骨神經痛等。
②按揉環(huán)跳穴
取穴定位:側臥屈股,在股骨大轉子最高點與骶管裂孔連線間的外1/3與內2/3的交點處。
按摩方法:取側臥,將同側中指按于環(huán)跳穴,用力按揉20~30次。局部可感到酸脹或電麻感向下肢放射為度。
功效主治:經常按摩此穴可治療臀部脂肪堆積、坐骨神經痛等。
③按揉居穴
取穴定位:在髂前上棘與股骨大轉子最凸點連線的中點處。
按摩方法:取坐位,用大拇指指峰用力深推居穴,指力逐步加重,漸漸深透,持續(xù)2~3分鐘。
功效主治:此穴具有舒筋活絡、益腎強健的作用。多用于治療腰腿痹痛、坐骨神經痛、髖關節(jié)及周圍軟組織諸疾患、足痿等。
④按揉承扶穴
取穴定位:在大腿后面,臀下橫紋的中點。
按摩方法:取立位,兩腿微張開,食、中、無名三指按于承扶穴,由內向外彈撥2分鐘左右,以局部有酸脹感為度。
功效主治:此穴具有通便消痔、舒筋活絡、通利關節(jié)的作用。多用于治療腰骶臀股部疼痛、腰骶神經根炎、坐骨神經痛、臀部炎癥、臀部下垂、臀肌不發(fā)達、下肢癱瘓、小兒麻痹后遺癥等。
此篇是整理而得,希望給大家?guī)砀嗟膸椭?。在工作勞累的同時不忘放松一下自己的身體,祝大家健康快樂!
懷孕的女性身上會出現很多的癥狀,并且同時還會伴隨著一些疾病的發(fā)生,坐骨神經痛是可以在這個時候發(fā)生的,并且女性可能還會壓迫到坐骨神經這個地方,從而導致一些更不好的后果出現,但是很多女性都不知道導致它發(fā)生這種情況的原因,那么懷孕壓迫坐骨神經痛是為什么呢?
經常有孕婦尤其是中、晚期妊娠的孕婦訴說腰痛、坐骨神經痛,分析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隨著子宮的增大,盆腔內容和壓力增大,坐骨神經受到的壓迫增大;另外,子宮和腹腔增大前凸,人體重心前移,為了保持身體的平衡準媽媽腰部肌肉會格外緊張,尤其是站立位時腰部肌肉緊張會更明顯,這也會引起腰痛不適。
腰痛或者坐骨神經痛都是生理性的,并不需要拍X光片檢查(懷孕期間也是禁止拍X光片的);1,平時注意休息,勞逸結合,不要久站或者久坐,坐位或者臥位時選擇合適的體位并將下肢抬高。2,腰臀疼痛部位熱敷或者理療,或者讓人手法按摩腰臀部位都是可以緩解疼痛的,一般不需要藥物治療。3,平時有腰肌勞損或者腰間盤突出癥的孕婦,疼痛可能會更重一些,最好臥硬板床充分休息,避免孕期這些疾病發(fā)作。
考慮可能是這與懷孕期間特殊生理有明顯關系,孕婦內分泌激素發(fā)生生理性變化,所以導致的腰痛不適的癥狀,建議適當的休息,避免過于疲勞,其次建議及時的掛個婦產科,根據你的具體情況確定是否需要給于治療。
懷孕后發(fā)生坐骨神經痛,絕大多數是因腰椎間盤突出引起的,這與懷孕期間特殊生理有明顯關系。一是孕婦內分泌激素發(fā)生生理性變化,中期癥狀若嚴重者,可考慮終止妊娠。臨產時則建議采用剖腹產的分娩方式,以免加重病情。
一般情況下,大部分準媽媽在分娩后,其坐骨神經痛能自愈,只有少數需要分娩后再手術。預防的關鍵在于孕期勞逸結合,避免做劇烈的體力活動,尤其是在臨產前3個月。平時最好采用側臥位睡覺,平臥時要在膝關節(jié)下面墊上枕頭或軟墊,此外不要穿高跟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