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骨皮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呢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養(yǎng)生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耳?!鄙鐣粩喟l(fā)展,養(yǎng)生已經成為了社會性的話題,如果不需要我們的生活成悲劇,就必須注意養(yǎng)生。中醫(yī)養(yǎng)生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考慮到您的需要,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編輯了“地骨皮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呢”,歡迎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助益!
相信針對很多中老年朋友來說,即使他們手中有再多的退休費,也不能讓他們感到高興。因為他們所希望的主要還是自己身體的健康,這樣才能讓自己活得更加的長壽。可因為一些不知名的原因總會出現高血壓的癥狀,所以他們通常都會通過地骨皮來緩解高血壓的病情。因此地骨皮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呢?接下來的時間請朋友們和我一起去看看。
地骨皮的作用
1、對心血管系統(tǒng)的作用:地骨皮的浸劑、酊劑及煎劑對麻醉犬、貓、兔靜脈注射均有明顯的降壓作用,并伴有心率減慢和呼吸加快;浸劑的作用似優(yōu)于煎劑;反復給藥可產生程度不等的快速耐受現象。濃縮酊劑給麻醉犬、貓肌肉注射或煎劑給不麻醉大鼠灌胃也呈現持久穩(wěn)定的降壓作用。地骨皮的降壓作用與中樞有關,還可能有阻斷交感神經末梢及直接舒張血管的作用。降壓期間,心電圖除有心率變慢、T波減低外,無明顯變化,中毒劑量可使豚鼠心臟產生房室傳導的部分性乃至完全性阻滯。
2、降血糖作用:給家兔灌服地骨皮煎劑,先使血糖短時間升高,然后持久降低,4~8小時后尚未恢復。對于注射腎上腺素引起的高血糖并無明顯對抗作用。家兔皮下注射浸膏,血糖亦降低,另一種有髯毛的枸杞根的提取物可引起大鼠血糖顯著而持久地降低,碳水化物耐量升高,其降低血糖作用是由于其中含有胍的衍生物。
3、解熱作用:地骨皮對人工發(fā)熱家兔有顯著退熱作用。其乙醚提取物及乙醇提取后殘渣之水提取物并無作用,而乙醇提取物、水提取物或乙醚提取后殘渣的水提取物皆有作用。其解熱作用比氨基比林弱,約與其他解熱藥相等。
4、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地骨皮煎劑對傷寒桿菌、甲型副傷寒桿菌與弗氏痢疾桿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 但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無作用;對流感亞洲甲型京科68-1病毒株有抑制其細胞病變作用;對結核桿菌為低效抑菌藥物。
以上幾段文字內容就為我們很好地介紹了地骨皮的功效與作用,在此我衷心希望廣大朋友們能夠認真閱讀上面的內容,在心中才能對地骨皮的功效與作用有更深刻的了解和更熟練的掌握。當然我也希望大家能明確的知道與地骨皮相克的一些中藥,這樣才能避免更多意外的出現。
yS630.Com相關推薦
枸杞想必大家都不會覺得,陌生,這是我們生活中非常常見的一味中藥材,對于人們的健康有著非常好的幫助,特別是女性和年老體弱的人,經常喝喝枸杞水或者再食物中放一些枸杞,都可以起到補氣養(yǎng)血健腎的功效,其實枸杞是一種非常好的中藥材,除了它的果實可以幫助人外,它的根皮對于人們的幫助也是非常的大的,枸杞的根皮被稱為地骨皮,中醫(yī)經常會運用到它,那么你知道 地骨皮的功效和作用有哪些嗎?
1、對心血管系統(tǒng)的作用:用地骨皮的浸劑、酊劑及煎劑給麻醉犬、貓、兔靜脈注射均有明顯的降壓作用, 并伴有心率減慢和呼吸加快;給不麻醉大鼠灌胃亦有明顯降壓作用.地骨皮注射劑給麻醉犬靜脈注射0.375g/kg能使其血壓下降至零而死亡, 小劑量重復注射未見快速耐受現象。地骨皮甲醇提取物給大鼠靜脈注射0。5g(生藥)/kg 亦有明顯降壓活性。地骨皮降壓期間, 心電圖可見心率減慢,p-R間期延長、T波減低, 中度劑量可使豚鼠心臟產生房室傳導的部分性乃至完全性阻滯。地骨皮的降壓作用除有中樞參與外,還可能與其阻斷交感神經末梢及直接舒張血管的作用有關。此外, 枸杞素A 和枸杞素B 有抗腎上腺皮質激素和腎素的作用,亦為其降壓作用機制之一。
2、降血糖作用:給家兔灌服地骨皮煎劑,先使血糖短時間升高,然后持久降低,4~8小時后尚未恢復。對于注射腎上腺素引起的高血糖并無明顯對抗作用。家兔皮下注射浸膏,血糖亦降低。另一種有髯毛的枸杞根的提取物可引起大鼠血糖顯著而持久地降低,碳水化物耐量升高,其降低血糖作用是由于其中含有胍的衍生物。
3、降血脂作用:地骨皮浸膏灌胃,能使實驗性家兔血清總膽固醇含量下降, 但對甘油三酯含量影響不大,對肝臟脂肪含量亦無明顯影響.甜菜堿則有抗脂肪肝作用。
4、解熱作用 地骨皮水提取物、乙醇提取物及乙醚殘渣水提取物灌服或注射對人工發(fā)熱家兔有顯著退熱作用。其乙醚提取物及乙醇提取后殘渣之水提取物并無作用。其解熱作用比氨基比林弱,約與其他解熱藥相等。
地骨皮的功效和作用有哪些,看著上面的介紹相信大家都了解到了原來枸杞的根皮的作用一點都不比枸杞的果實少,枸杞上下都是寶,對于人們的幫助可是非常的大的,隨著生活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人出現了三高的癥狀,經常的服用地骨皮泡的水,就能很好的解決這樣的問題,所以大家可以經常的嘗試哦。
地骨皮相信不少人們非常的陌生都抱著疑問,那么這是什么東西,說到了枸杞大家已經非常的熟悉吧,其實地骨皮就是枸杞的根皮,這一種藥材可以入藥也是神奇的中藥,那么關于中藥地骨皮功效和神奇的所在之處有哪些呢,接下來小編就帶大家來詳細的介紹一下吧!
地骨皮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地骨皮的功效
地骨皮為茄科植物,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枸杞的根皮,可以作用藥物來使用,具有一定的清肺降火和涼血除珍的功效。
用于陰虛潮熱、骨蒸盜汗、肺熱咳嗽。清熱,涼血;治虛勞潮熱盜汗,肺熱咳喘,吐血,衄血,血淋,消渴,高血壓,癰腫,惡瘡。涼血除蒸,清肺降火。
地骨皮的作用
1、對心血管系統(tǒng)的作用
地骨皮的浸劑、酊劑及煎劑對麻醉犬、貓、兔靜脈注射均有明顯的降壓作用,并伴有心率減慢和呼吸加快;浸劑的作用似優(yōu)于煎劑;反復給藥可產生程度不等的快速耐受現象。濃縮酊劑給麻醉犬、貓肌肉注射或煎劑給不麻醉大鼠灌胃也呈現持久穩(wěn)定的降壓作用。
地骨皮的降壓作用和機體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而且還可以有效阻斷交感神經的末梢以及直接舒張體內的血管的作用。
降壓期間,心電圖除有心率變慢、T波減低外,無明顯變化,中毒劑量可使豚鼠心臟產生房室傳導的部分性乃至完全性阻滯。
地骨皮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2、降血糖作用
給家兔灌服地骨皮煎劑,先使血糖短時間升高,然后持久降低,4~8小時后尚未恢復。
對于注射腎上腺素引起的高血糖并無明顯對抗作用。家兔皮下注射浸膏,血糖亦降低。
另外,還有一種擁有髯毛的枸杞跟中的提取物質可以引起體型較大的鼠類的血糖明顯且持久的降低,同時會使碳水化合物的耐量升高,它能夠降低血糖是因為它所含有的胍的衍生物的原因。
3、解熱作用
地骨皮對人工發(fā)熱家兔有顯著退熱作用。其乙醚提取物及乙醇提取后殘渣之水提取物并無作用,而乙醇提取物、水提取物或乙醚提取后殘渣的水提取物皆有作用。其解熱作用比氨基比林弱,約與其他解熱藥相等。
4、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地骨皮煎劑對傷寒桿菌、甲型副傷寒桿菌與弗氏痢疾桿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 但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無作用;對流感亞洲甲型京科68-1病毒株有抑制其細胞病變作用;對結核桿菌為低效抑菌藥物。
以上的文章當中為大家介紹了中藥滴骨皮功效以及作用有哪些,首先對于清熱解毒,降血壓,降血糖可以起到很好的功效,現如今很多老年人經常會患上很多老年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壓高血糖,那么這個時候地骨皮就可以起到不錯的功效。
地骨皮湯對于許多人來說都是有點陌生的,其實它是一種中藥方劑,對一些特定的疾病有著很好的治療效果,一起來看一下。
【處方】生地 麥冬 黃耆 山藥 五味手 地骨皮 淡竹葉
【功能主治】主心經虛熱,小便短赤,莖中疼痛,尿道口時有膿樣分泌物,淋瀝不斷。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雜病源流犀燭》卷九
【處方】地骨皮(去土)1兩,甘菊花(擇)1兩,升麻1兩,黃連(去須)1兩,防風(去叉)1兩,決明子(微炒)1兩,細辛(去苗葉)1兩,竹葉(洗)。
【制法】上除竹葉外,共為粗末。
【功能主治】風毒沖眼,赤痛干磣。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以水1盞半,加竹葉7片,煎至1盞,去滓,食后、臨臥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三
【處方】地骨皮5兩,白前2兩,石膏(研)6兩,杏仁(去皮尖雙仁,炒)3兩,桑根白皮(銼)4兩。
【制法】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肺實熱,喘逆胸滿,仰息氣急。
【用法用量】每服六錢匕,水2盞,加竹葉10片,煎至1盞,去滓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四十八
【處方】知母2兩,鱉甲(炙)2兩,常山2兩,地骨皮3兩(切),竹葉1升(切),石膏4兩。
【功能主治】溫瘧,不下食。
【用法用量】以水7升,煮2升5合,分3次溫服。
【注意】忌蒜、熱面、豬、魚。
【摘錄】方出《肘后方》卷三,名見《圣濟總錄》卷三十四
【處方】地骨皮半兩,柳枝半握,細辛半兩,防風半兩,杏仁半兩(去皮尖),生地黃1兩,鹽半兩,蔓荊子半兩。
【制法】上銼細,如煮散。
【功能主治】產后血虛,齒齦宣露,搖動疼痛。
【用法用量】每用1兩,以水1大盞,酒1盞,同煎取1盞,濾過,熱含,就疼處浸良久吐之,含1盞盡為度,每日2次。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二三四引《王岳產書》
【處方】地骨皮(去土)半兩,人參半兩,甘草(炙,銼)半兩,柴胡(去苗)半兩,葛根(銼)半兩,麥門冬(去心,焙)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風熱毒氣,身體煩熱,頭目不利,口干舌澀,夜臥不安。兼解利傷寒汗后,余熱煩躁。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竹葉20片,生姜2片,同煎至7分,去滓,食后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十二
【處方】地骨皮5兩,知母1兩半,桔梗(去蘆頭,炒)1兩,甘草(炙)1兩,前胡(去蘆頭)3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利頭目。主勞風,上膈壅痰實。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以水1盞,煎至7分,去滓,食后、臨臥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十三
【處方】地骨皮3分,升麻3分,犀角(鎊)3分,玄參3分,常山1兩(細銼)。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久瘧不愈,發(fā)不以時,或朝或夜,肌瘦食少。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以水1盞,煎至7分,去滓,未發(fā)前空腹溫服。欲吐須忍,俟不能禁即吐。如此吐下即愈。
【摘錄】《圣濟總錄》卷三十五
【處方】地骨皮半兩,知母(焙)半兩,柴胡(去苗)半兩,枳殼(去瓤,麩炒)半兩,鱉甲(去裙襕,醋炙)3分,赤茯苓(去黑皮)3分,虎頭骨1兩(酒涂炙焦)。
【制法】上為粗末,分為5服。
【功能主治】寒熱往來,久成癆瘵。
【用法用量】每服以水3盞.煎取1盞,加地黃汁1合,更煎3-5沸,去滓,分2次溫服,食后良久再服,1日1帖。
【摘錄】《圣濟總錄》卷三十七
【處方】地骨皮5兩,生干地黃5兩(銼細),前胡(去蘆頭)2兩半,茯神(去木)2兩,麥門冬(去心,焙)2兩半,知母2兩半,人參2兩,甘草(炙.銼)2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謀慮傷膽,膽氣上溢,膈脘虛煩,常覺口苦。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豉及粟米各少許,同煎至1盞,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四十二
【處方】地骨皮1兩,栝樓根1兩,黃連(去須)1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黃芩(去黑心)1兩,茯神(去木)3分,遠志(去心)3分,甘草(炙,銼)半兩,石膏(碎)2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心脾虛熱,暴渴不巳。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五十九
【處方】地骨皮1兩,芍藥1兩半,桑根白皮(銼)1兩半,茅根1兩半,甘草(炙,銼)1兩,柴胡(去苗)1兩半,石膏(碎)3兩半。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骨蒸羸瘦少力,或熱或寒,背膊疼痛,口干,小便赤黃。
【用法用量】每用5錢匕,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分2次溫服,空心、食后各1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九十三
【處方】地骨皮(洗)2兩,胡黃連1兩,柴胡(去苗)1兩,當歸(切,焙)1兩,澤瀉1兩,黃芩(去黑心)1兩,甘草(炙,銼)1兩,枳實(去瓤,麩炒)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髓實,使人強悍驚熱。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日2夜1。
【摘錄】《圣濟總錄》卷五十三
【處方】地骨皮1錢,當歸1錢,川芎1錢,知母1錢,麥冬1錢,甘草5分。
【功能主治】婦人肥盛,腸胃多痰,壅滯經絡,血閉帶下。
【用法用量】空心服。
【摘錄】《女科秘要》卷四
【處方】地骨皮半斤,當歸4兩,鹽2兩,白礬末1兩。
【制法】上銼細。
【功能主治】風癮疹。
【用法用量】每用藥5兩,水9升,煎取2升,去滓,再煎至1升,收瓷器中,用綿蘸拭患處5-7次愈。
【摘錄】《準繩·瘍醫(yī)》卷五
【處方】地骨皮1兩,防風1兩,鹽1兩,細辛1兩,蔓荊實1兩,杏仁1兩,獨活1兩,青葙子1兩,當歸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牙齒風蟲,齒根挺出,動搖疼痛。
【用法用量】每用半錢,以水2大盞,入鹽1錢,煎至1盞,去滓,熱含冷吐,日2次。
【摘錄】《普濟方》卷七十
【處方】地骨皮半兩,細辛(去苗葉)半兩,柴胡(去苗)1兩,甘草(炙,銼)半兩,人參半兩,白茯苓(去黑皮)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虛勞,肢體疼痛,頭目昏眩,怠惰少力,飲食無味,心忪煩渴,口苦咽干,夜多盜汗。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日3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八十九
【處方】地骨皮、鱉甲(去裙襕,醋炙)、當歸(切,焙)、秦艽(去苗土)、柴胡(去苗)、知母(切,焙)、貝母(去心)各等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虛勞,陰陽不和,早晚潮熱,面赤煩躁,肢體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烏梅半個,桃、柳枝各7寸(拍碎),同煎至7分,去滓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八十八
【處方】地骨皮1兩半,白茯苓(去黑皮)1兩半,麥門冬(去心,焙)1兩半,柴胡(去苗)1兩半,赤芍藥1兩,甘草(炙令赤)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虛勞五蒸。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用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食后分2次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九十三
【處方】地骨皮1兩半,栝樓根1兩半,黃連(去須)1兩,土瓜根1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車前子1兩,知母(焙)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暴渴。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半,加生地黃半分(切),煎至8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五十九
【處方】地骨皮1兩,知母(焙)1兩,柴胡(去苗)1兩,當歸(切,焙)1兩,秦艽(去苗土)1兩,鱉甲(醋炙,去裙襕)1兩,甘草(炙,銼)1兩,枳殼(去瓤,麩炒)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虛勞骨蒸,煩熱發(fā)渴。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水1盞,加烏梅、生姜、桃柳枝、小麥各少許,煎至7分,去滓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九十三
【處方】地骨皮2兩,防風(去叉)1兩,甘草(炙)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胃氣實熱,唇口干燥,頭昏體倦,五心煩熱。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食后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四十七
【處方】地骨皮(去土)1兩,白楊皮(切)1握,生地黃汁1合,細辛(去苗葉)1分,蜀椒(去目并閉口者,炒出汗)1分,杏仁(去皮尖雙仁,炒)20枚,鹽(研)2錢,蒼耳半兩。
【制法】上除地黃外,為粗末。
【功能主治】牙齒風痛。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以水1盞半,入生地黃汁半合,煎至1盞,去滓,熱漱冷吐,每日3-5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二○
【處方】地骨皮1兩半,甘菊花1兩,升麻1兩,黃連(去須)1兩,防風(去叉)1兩,木通(銼)1兩,萎蕤,大黃(銼,炒)1兩,甘草(炙,銼)1兩,蕤仁(去皮)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心肺風熱,目干澀痛癢。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7分,去滓,食后、臨臥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七
【處方】地骨皮(切)3斤。
【功能主治】時行,目暴腫癢痛。
【用法用量】上以水3斗,煮取3升,絞去滓,更鈉鹽2兩,煎取1升,洗目?;蚣痈山?兩。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六
【別名】地骨皮散
【處方】地骨皮2兩,百部2兩,芍藥1兩,赤茯苓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腎咳惡熱,骨間煩疼。肺壅痰嗽。
【用法用量】地骨皮散(《雞峰》卷十一)。
【摘錄】《全生指迷方》卷四
【處方】地骨皮1兩,防風(去叉)1兩,鹽1兩,細辛(去苗葉)1兩,杏仁(湯去皮尖雙仁,炒)1兩,蔓荊實1兩,生干地黃(焙)1兩,白楊皮1握(切)。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牙齒風蟲,齒根挺出,動搖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同煎10余沸,去滓,熱漱冷吐。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二一
【處方】地骨皮1兩,細辛(去苗葉)半兩,生干地黃(切)1兩,戎鹽(研)2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牙齒疼痛,吃物不得。
【用法用量】每用5錢匕,以水2盞,煎3-5沸,去滓,熱漱冷吐。以愈為度。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一九
【處方】地骨皮1兩,柴胡(去苗)1兩,甘草(炙,銼)1兩,胡黃連1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骨實熱煩痛。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五十三
【處方】地骨皮半兩,黃耆(銼)半兩,桔梗(銼,炒)半兩,山梔子仁半兩,竹茹半兩,犀角(鎊)半兩,甘草(炙,銼)1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心脾壅積,咽喉痛,舌上結熱。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1棗大(拍碎),煎至5分,去滓,食后溫服,日3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二二
【處方】地骨皮(去骨)1兩,胡黃連1兩,鱉甲(涂酥炙黃,去裙襕)半兩,柴胡(去苗)半兩,犀角(銼,取屑)半兩,嫩桃枝(銼)半兩,川大黃(炮)半兩,知母半兩。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小兒骨蒸體熱肌瘦。
【用法用量】每服1大錢,水1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衛(wèi)生總微》卷十六
【處方】地骨皮1兩半,茺蔚子1兩半,防風(去叉)1兩,黃芩(去黑心)1兩,玄參1兩,大黃(銼,炒)1兩,細辛(去苗葉)1兩,芒消2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目赤痛。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食后、臨臥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三
【處方】地骨皮(銼,焙)2兩半,白術2兩,石膏(碎)3分,桑根白皮(銼)2兩,杏仁(去皮尖雙仁,炒)1兩半。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產后肺氣寒壅咳嗽。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六四
【處方】柴胡3錢,地骨皮3錢。
【功能主治】膀胱移熱于小腸,上為口糜,生瘡潰爛,心胃壅熱,水谷不下。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本草綱目》卷三十六引《蘭室秘藏》
以上介紹的地骨皮湯這種中藥方劑,已經經過臨床研究使用,并得到了很高的有效率,有相關疾病的朋友不妨試一試。
大家都清楚,現代都市的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每天疲憊不堪,對身體健康的關注自然就降低了,導致很多疾病的趁虛而入,而中藥中的方劑就可以逐步的改善身體,達到調理治愈地 效果,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地骨皮飲。
【處方】柴胡(去蘆)地骨皮各90克 知母 甘草(炙)鱉甲(醋炙黃)黃芩 人參各7.5克 赤茯苓15克
【制法】上藥研為粗末。
【功能主治】主小兒骨蒸,潮熱往來,心膈煩悸,及熱病后低熱不退。
【用法用量】每服6~9克,加生姜1片、烏梅1個,水煎服。
【摘錄】《奇效良方》卷六十四
【處方】地骨皮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瞿麥穗1兩,赤芍藥1兩,生干地黃(焙)1兩,山梔子仁1兩,甘草(炙)1兩,大黃(銼,炒)1兩半,柴胡(去苗)1兩半,木通(銼)1兩半,人參半兩,木香半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1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小兒潮熱,盜汗心忪,及骨蒸勞熱。
【用法用量】每服1錢匕,水7分,加竹茹少許,同煎至4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六八
【處方】四物湯加丹皮、地骨皮。
【功能主治】婦人骨蒸;癰疽潰后,但熱不寒。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方出《元戎》,名見《金鑒》卷六十二
【處方】地骨皮(洗)2兩,麥門冬(去心)2兩,酸棗仁(炒)3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傷寒后虛煩客熱,累夜不得睡眠,頭痛眼疼迷悶。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姜5片,煎至7分,去滓,食后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三十二
【處方】地骨皮(銼)1兩半,土瓜根(銼)1兩半,栝樓根(銼)1兩半,蘆根(銼)1兩半,麥門冬(去心,焙)2兩,棗7枚(去核)。
【制法】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消渴,日夜飲水不止,小便利。
【用法用量】每服4錢匕,水1盞,煎取8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五十八
【處方】生地1錢,沙參8分,丹皮6分,地骨皮1錢5分,黨參(去蘆)7分,白芍(酒炒)7分,甘草4分。
【功能主治】小兒發(fā)熱,晝靜夜熱。
【摘錄】《不知醫(yī)必要》卷三
總得來說地骨皮飲就是一種對很多疾病都有一定療效的中藥制劑,因此在臨床的應用可以說是非常 廣泛的,因為采用的是純天然的中藥材制成,副作用很小,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中藥方劑是生活中很常見的,常見的種類比較多,我們在選擇時,要根據自身疾病需求進行,下面就來介紹一種:地骨皮丸。
【處方】地骨皮半兩,白芷半兩,升麻半兩,防風(去叉)半兩,赤芍藥半兩,柴胡(去苗)1兩,生干地黃(焙)1兩半,大黃(銼,炒)半兩,黃芩(去黑心)半兩,枳殼(去瓤,麩炒)半兩,芎窮半兩,知母(焙)半兩,萎蕤半兩,檳榔(銼)半兩,細辛(去苗葉)半兩,甘菊花半兩,藁本(去苗土)半兩,牽牛子(炒)半兩,馬牙消(研)半兩,犀角屑半兩,胡黃連1兩,甘草(炙)1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風襲齒齦,腫痛有血。
【用法用量】每眼30丸,食后、夜臥熟水送下。以利為度。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二○
【處方】地骨皮1兩,龍膽1兩,枳殼(去瓤,麩炒)1兩,黃芩(去黑心)1兩,甘草(炙,銼)1兩,山梔子(去皮)1兩,鱉甲(醋浸,炙黃)1兩半,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2兩。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骨蒸羸瘦,經久不愈,邪熱留連。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后米飲送下,1日2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九十三
【處方】地骨皮1兩半,白檳榔(煨,銼)1兩半,桔梗(炒)1兩半,麥門冬(去心,焙)1兩半,茯神(去木)1兩,百合1兩,訶黎勒(煨,取皮)1兩,人參1兩,甘草(炙,銼)1兩,熟干地黃(焙)2兩,赤芍藥2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虛勞咳嗽喘滿,食少脅痛,時發(fā)寒熱。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心煎黃耆湯送下,日3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八十八
【處方】地骨皮半兩,龍膽2分(去蘆頭),子芩2分,紫參半兩,黃耆半兩(銼),枳殼1分(麩炒微黃,去瓤),木香1分,豬苓1分(去黑皮),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郁李仁半兩(湯浸,去皮尖,微炒),海蛤1分(細研)。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因奶熱所致小兒脊疳,漸漸黃瘦,以手指擊之,背如鼓響,脊骨高。
【用法用量】每服5丸,以溫水送下,日3次。得微利為效。
【摘錄】《圣惠》卷八十七
【處方】地骨皮、黃耆、桑白皮、山梔子、馬兜鈴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末,甘草膏為丸,如芡實大。
【功能主治】肺熱口臭,口中如膠,舌干發(fā)渴,小便多。
【用法用量】每服1丸,食后噙化。
【摘錄】《奇效良方》卷六十
【處方】地骨皮3分,柴胡1兩(去苗),子芩1兩,生干地黃1兩,麻黃根1兩,麥門冬半兩(去心,焙),犀角屑半兩,知母1兩,川升麻1兩,牡蠣粉半兩,人參1兩(去蘆頭),赤茯苓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心臟壅滯,或時煩熱,頻多汗出。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煎淡竹葉湯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四
【處方】地骨皮1分,龍膽1分,黃芩(去黑心)1分,枳殼(去瓤,麩炒)1分,木香1分,赤芍藥1分,豬苓(去黑皮)1分,海蛤(研)1分,紫參(研)半兩,大黃(銼,炒)半兩,郁李仁(炒,研)1兩1分。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小兒疳瀉不定,黃瘦不思食。
【用法用量】每服5-7丸,溫湯送下。微利即止。
【摘錄】《普濟方》卷三八三
【處方】地骨皮6兩,牛膝6兩,菟絲子(焙)6兩,枳殼(去瓤,麩炒)6兩,遠志(去心)6兩,熟干地黃6兩。
【制法】上使酒浸3日,焙干為末,用浸藥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補血氣。主風濕。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溫酒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八六
【處方】地骨皮5兩,生干地黃5兩,牛膝3兩(去苗),覆盆子3兩,黃耆3兩(銼),五味子3兩,桃仁4兩(去皮尖雙仁,別研如膏),菟絲子4兩(酒浸3日,曬干,別搗為末),蒺藜子4兩(微炒去刺)。
【制法】上為末,下桃仁,攪使相入,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益氣血,烏髭發(fā),堅牙齒,益筋力。主
【用法用量】本方能令髭發(fā)終身不白,但黑潤而巳;黃者經六十日變黑;已白者服百日如漆。
【注意】忌食蒜、牛肉、生蔥、蘿卜等。
【摘錄】《圣惠》卷四十一
看完了上文對地骨皮丸的介紹,是不是對地骨皮丸又有了一些新的了解呢?希望大家可以在平時多接觸這方面的東西,做到有備無患。
不同中藥方劑的藥用價值都是不一樣的,只有正確的了解它們才能夠很好的運用。那么你知道地骨皮散的藥用價值是什么嗎?
【處方】地骨皮30克 柴胡30克(去苗)人參60克(去蘆頭)羚羊角屑30克 甘草30克 (炙微赤,銼)生地黃汁30毫升
【制法】上藥搗篩為散。
【功能主治】主髓黃。身體赤黃,四肢無力,肌肉抖動,兩腳酸脹,鼻中衄血,身無大熱,喜臥冷處。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0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人生地黃汁,溫服。
【摘錄】《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
【處方】地骨皮15克 五倍子7.5克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主耳聾,流膿水不止。
【用法用量】每用少許,摻入耳中。
【備注】本方在原書中無方名,現據《普濟方》卷五十五補。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一四
【處方】地骨皮 茯苓各15克 柴胡 黃芩 生地黃 知母各30克 石膏60克 羌活 麻黃各22.5克
【制法】上藥哎咀。
【功能主治】主陽毒火熾,渾身壯熱,脈長而滑,心煩口渴。
【用法用量】每服30克,加生姜少許煎服。
【摘錄】《丹溪心法》卷一
【處方】地骨皮1兩,栝樓根1兩,蘆根1兩(銼),人參半兩(去蘆頭),麥門冬1兩半(去心),赤茯苓3分,生干地黃1兩,黃芩3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消渴,體熱煩躁。
【用法用量】每服4錢,水1盞,加生姜半分,小麥100粒,淡竹葉27片,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普濟方》卷一七八
【處方】地骨皮1兩,澤瀉1兩,麥門冬1兩(去苗),梔子仁半兩,犀角屑半兩,黃芩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熱病,煩渴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七
【處方】地骨皮1兩,柴胡1兩(去苗),人參2兩(去蘆頭),羚羊角屑1兩,甘草1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髓黃,體赤黃,四肢不舉,肌肉戰(zhàn)掉,鼻中出血,兩腳疼悶,一手專安額上,身不壯熱,愛臥冷處。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5分,去滓,加生地黃汁半合,不拘時候溫服。
【摘錄】《圣惠》卷五十五
【處方】地骨皮1兩,茯神3分,栝樓根1兩,黃連1兩(去須),石膏2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麥門冬1兩(去心),黃芩1兩,遠志3分(去心)。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消渴,舌焦干,精神恍惚,煩躁不安。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食后溫服。
【摘錄】《圣惠》卷五十三
【處方】地骨皮半兩,五倍子1分。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耳聾,流膿水不止。
【用法用量】每用少許,摻入耳中。
【摘錄】方出《圣濟總錄》卷一一四,名見《普濟方》卷五十五
【處方】地骨皮1兩,當歸1兩,川升麻半兩,寒水石半兩,桂心半兩,芎窮半兩,黃藥1兩,沉香1兩,麝香1分(細研)。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牙齒動搖,吃食不穩(wěn)。
【用法用量】用貼齒根,重者以綿裹,含如彈子大,每日2-3丸。
【摘錄】《圣惠》卷三十四
【處方】地骨皮1兩,郁李仁1兩(湯浸,去皮尖,微炒),生干地黃1兩,川升麻1兩半,藁本半兩,露蜂房半兩,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齒黃黑,枯燥無光澤。
【用法用量】每用1錢,以綿裹,常含咽津。
【摘錄】《圣惠》卷三十四
【處方】地骨皮1兩,黃芩1兩,黃連1兩(去須),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木香1兩,羚羊角屑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熱病皰瘡,心神煩躁。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
【摘錄】《圣惠》卷十八
【處方】地骨皮1兩,川升麻1兩,玄參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防風(去蘆頭)1兩,黃芩1兩,赤茯苓2兩,羌活3分,桑根白皮2兩(銼),決明子2兩半,石膏2兩,柴胡2兩半(去苗)。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肝壅毒氣上攻,眼睛赤澀疼痛,心躁體熱。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淡竹葉2-7片,黑豆50粒,煎至6分,去滓,食后溫服。
【摘錄】《圣惠》卷三十二
【處方】地骨皮2分,赤芍藥1兩,桑根白皮1兩,茅根1兩(銼),甘草1兩(炙微赤,銼),柴胡2兩(去苗)。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骨蒸,羸瘦少力,燥熱,背膊酸痛,小便赤黃,口舌干燥煩渴。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三十一
【處方】地骨皮1兩,柴胡1兩(去苗),白茯苓半兩,桑根白皮3分(銼),五加皮半兩,人參半兩(去蘆頭),黃耆3分(銼),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桂心半兩,白芍藥半兩,前胡3分(去蘆頭),枳殼3分(麩炒微黃,去瓤)。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婦人血風,氣體虛,發(fā)歇寒熱。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濟陰綱目》汪箕箋:黃耆、人參、桂心是補肺溫氣藥,桑皮、枳殼、地骨皮是瀉肺清熱藥,白芍、茯苓是降收之味,五加、前胡是行散之味,而乃并用之,重在氣虛有火,當以分兩中求之,疾苦中審之,則竅妙自得。
【摘錄】《圣惠》卷七十
【處方】地骨皮1兩,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赤芍藥半兩,柴胡1兩(去苗),鱉甲1兩(涂醋炙令黃,去裙襕),麥門冬1兩(去心,焙),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熱病七日,遍身疼痛,壯熱不解。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七
【處方】地骨皮1兩,柴胡1兩(去苗),琥珀3兩(細研),赤芍藥半兩,土瓜根半兩,木通半兩(銼),黃芩半兩,青蒿子半兩,當歸3分(銼,微炒),川大黃1兩(銼,微炒),牡丹半兩,甘草1分(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室女月水不通,心神煩熱,四肢疼痛,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圣惠》卷七十二
【處方】地骨皮、柴胡、黃芩、廣皮、甘草。
【功能主治】肝膽氣分發(fā)熱,夜則安靜,晝則發(fā)熱,唇焦口渴,飲水多汗,左脈洪數。
【摘錄】《癥因脈治》卷一
【處方】地骨皮半兩,茯苓半兩,柴胡1兩,黃芩1兩,生地黃1兩,知母1兩,石膏2兩。
【功能主治】陽毒渾身壯熱,自汗。
【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
【摘錄】《云歧子脈訣》
【別名】黃耆湯
【處方】地骨皮1兩,黃耆1兩(銼),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麥門冬1兩半(去心,焙),桂心半兩,鱉甲1兩(涂醋,炙令黃,去裙襕)。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熱勞肢節(jié)酸疼,翕翕少氣,腰背強痛,心中虛悸,咽干唇赤,面色枯燥,飲食無味,悲憂戚慘,多臥少起。
【用法用量】黃耆湯(《圣濟總錄》卷八十七)。
【注意】忌莧萊。
【摘錄】《圣惠》卷三十一
【處方】地骨皮3分,玄參3分,黃耆2兩(銼),澤瀉1兩,麥門冬3分(去心)生,生干地黃1兩,葳蕤半兩,人參1兩(去苗)。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虛勞煩熱,食少無力。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二十九
【處方】地骨皮1兩,半夏半兩(湯浸7遍去滑),桔梗半兩(去蘆頭),人參半兩(去蘆頭),白茯苓半兩,白術半兩,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柴胡3分(去蘆頭),甘草1分(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虛勞寒熱,四肢羸瘦,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二十九
【處方】地骨皮2兩,麥門冬2兩(去心),甘草1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虛勞,口中苦渴,骨節(jié)煩疼。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小麥100粒,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二十七
【處方】地骨皮2兩,栝樓根1兩,石膏1兩,黃連1兩(去須),甘草1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消中,煩熱口干,眠臥不安。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五十三
【處方】地骨皮3分,百合3分,黃耆三分,赤茯苓3分,人參半兩(去蘆頭),赤芍藥3分,枳殼3分(麩炒微黃,去瓤),桑根白皮3分(銼),柴胡1兩半(去苗),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麥門冬1兩半(去心,焙),犀角屑3兩,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鱉甲1兩(涂醋,炙令黃,去裙襕),白前3分。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虛勞骨蒸煩熱,心神不寧,及小便赤澀,時有咳嗽,四肢羸弱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注意】忌莧菜。
【摘錄】《圣惠》卷三十一
【處方】石膏2錢,黃芩1錢,知母1錢,生地1錢,羌活7分半,赤苓5分,地骨皮5分。
【功能主治】傷熱成積,或吐或瀉,頭暈腹痛,心中煩躁。
【摘錄】《雜病源流犀燭》卷十四
【處方】地骨皮半兩,知母3分,麥門冬3分(去心),淡竹瀝半合,白蜜半兩。
【制法】上銼細。
【功能主治】傷寒后陰陽易病,乍寒乍熱,發(fā)作有時。
【用法用量】用水兩大盞半,煎至1盞半,去滓,加蜜、竹瀝,攪令勻,分作5服,不拘時候溫服。
【摘錄】《圣惠》卷十四
【處方】生干地黃半兩,真地骨皮1分,細辛1分,五倍子(炒令黑)2錢。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小兒腎疳,齦腭、牙齒肉爛腐臭,鮮血常出。
【用法用量】每用少許敷之。
【摘錄】《活幼口議》卷十八
【處方】地骨皮(揀凈,粗葛包洗)1兩,黃耆(焙)1兩,柴胡(焙)1兩,紫菀1分,犀角1分,土瓜根1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進食。主小兒熱疳。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以蜜水調下,不拘時候。
【摘錄】《幼幼新書》卷二十六引《玉訣》
【處方】地骨皮1兩,葳蕤1兩,人參(去蘆頭)1兩,黃耆(銼)1兩,麥門冬(去心)1兩,子芩1兩,茯神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傷寒,心神煩熱,狂語不定。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5分,去滓,加生地黃汁1合,生姜汁1茶匙,蜜半合,更煎1兩沸,不拘時候溫服。
【摘錄】《圣惠》卷十一
【處方】柴胡1兩(去苗),地骨皮半兩,木香半兩,麻黃(去根節(jié))半兩,甘草(炙微赤,銼)半兩,川升麻半兩,栝樓根半兩,人參(去蘆頭)半兩,赤茯苓半兩,木通(銼)半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陽毒傷寒,頭昏身重,咽喉唇干,腮赤,狂言欲走,心胸脹滿,嘔逆不下飲食,面色斑斑如錦文。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一
【處方】地骨皮3分,麥門冬1兩(去心),柴胡1兩半(去苗),川升麻1兩,赤芍藥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射干1兩,石膏2兩,龍膽3分(去蘆頭)。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脾實熱,唇腫心煩,咽喉不利,體熱煩疼。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5分,去滓,加牛蒡汁1合,更煎1兩沸,食后溫服。
【摘錄】《圣惠》卷五
【處方】地骨皮(揀擇令凈,干,用粗葛皮包洗過后,干稱)1兩,黃耆(銼,焙)1兩,柴胡(去蘆頭,洗,銼,焙)1兩,人參(銼,焙)半兩,白茯苓(去黑皮,銼,焙)半兩,甘草(炙,焙)半兩。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進食。主小兒熱疳。
【用法用量】每服1錢或半錢,白湯點下。
【摘錄】《玉訣》引《手集》(見《幼幼新書》卷二十六)
【處方】地骨皮1兩,石膏1兩,黃連1兩(去須),麥門冬1兩(去心),甘草1兩(炙微赤,銼),生干地黃1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金瘡,煩渴悶亂,頭痛。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日4-5次。
【摘錄】《圣惠》卷六十八
【處方】地骨皮、丹皮、生地、知母、黃芩、金釵石斛、北沙參、鱉甲。
【功能主治】麻疹退清之后,虛熱神昏,陰虛血熱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痘疹會通》卷五
【處方】地骨皮、柴胡、知母、黃芩、人參、甘草。
【功能主治】春溫夏熱,陽火熾盛,氣分受邪,發(fā)熱悶亂,煩躁不寧,不得臥,骨節(jié)煩熱。
【摘錄】《癥因脈治》卷三
【處方】地骨皮1兩,獨活1兩,莽草半兩,細辛半兩,附子1枚(生用,去皮臍),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牙齒連頰骨相引疼痛。
【用法用量】每用半兩,以酒2升浸1宿,于銅器中慢火煎之,熱含冷吐,勿咽,日3次。
【摘錄】《圣惠》卷三十四
【處方】地骨皮(去土)1兩,羌活(去蘆頭)1兩,防風(去叉)1兩,土蒺藜(去刺,微炒)1兩,甘草(炙,銼)1兩。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風毒氣上攻,兩眼磣澀疼痛,及暴赤眼。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荊薺茶清調下;如患暴赤眼,濃煎甘草湯調下,食后、臨臥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三
【處方】地骨皮2兩,柴胡(去苗)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熱勞。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用麥門冬(去心)煎湯調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八十七
【處方】地骨皮1分,荊芥穗2兩,石膏(研,飛過)2兩,白花蛇(酒浸,炙,去皮骨)1兩,天南星(漿水煮軟,切,焙)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腦風,頭痛時作,及偏頭疼。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本草綱目》引作“白花蛇散”。
【摘錄】《圣濟總錄》卷十五
【別名】地骨皮湯
【處方】地骨皮2兩,紫蘇葉1兩,桑根白皮1兩半,甘草1兩(炙)。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肺臟風熱,喘促上氣,胸膈不利,煩躁鼻干。
【用法用量】地骨皮湯(《圣濟總錄》卷四十八)。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十引《簡要濟眾方》
【別名】地骨皮湯
【處方】地骨皮1兩,防風1兩(去蘆頭),甘草半兩(微炙)。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涼上焦,生津液。主心臟熱,咽干舌澀,面赤潮熱。
【用法用量】地骨皮湯(《圣濟總錄》卷四十三)。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十引《簡要濟眾方》
【處方】地骨皮1兩,麥芽1兩,豬牙皂角半兩,青鹽1合。
【制法】上同搗令勻,粗火鍋內炒過,再為末。
【功能主治】骨槽風,牙齒宣露,腫癢浮動,疼痛時作,或齦爛生瘡。兼治口瘡。
【用法用量】每用先以鹽水漱口,再用藥末摻擦。
【摘錄】《幼幼新書》卷三十四引《博濟》
【別名】地骨皮湯、地骨皮枳殼散
【處方】地骨皮(水洗)、秦艽(水洗凈)、柴胡(去蘆)、枳殼(去白,麩炒香熟用)、知母(生用)、當歸(去蘆)、鱉甲(去裙襕,醋炙令黃色)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骨蒸壯熱,肌肉減瘦,多困少力,夜多盜汗。
【用法用量】地骨皮湯(《圣濟總錄》卷一七九)、地骨皮枳殼散(《元戎》卷五)。
【摘錄】《博濟》卷一
【處方】地骨皮1兩,葳蕤1兩,玄參1兩,黃耆1兩(銼),子芩1兩,麥門冬1兩(去心),川升麻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心氣盛實,氣血壅澀,陰陽不通,榮衛(wèi)隔塞,上焦壅滯,心胸煩熱,口干頰赤。
【用法用量】每服3錢,用水1中盞,加竹葉7片,煎至5分,去滓,加生地黃汁、蜜各半合,更煎1兩沸,不拘時候溫服。
【摘錄】方出《圣惠》卷四,名見《普濟方》卷十七
【處方】當歸4兩,黃耆半斤,秦艽6兩,知母2兩,枳殼1兩,地骨皮1斤,甘草1斤。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骨蒸壯熱,肌肉減瘦,面色萎黃,小便赤色,惡心潮熱,夜多盜汗,嗜臥少力,口苦舌干,肢節(jié)煩疼,漸成勞瘵。
【用法用量】每服半兩,水2盞,加生姜3片,烏梅、大棗各1個,煎至8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普濟方》卷二三五
【處方】地骨皮2兩,石膏(細研,水飛過)2兩,川大黃(銼碎,炒)2兩,井泉石2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細散,加石膏更研令勻。
【功能主治】眼睛疼痛,睡臥不得。
【用法用量】每服2錢,食后以白米泔調下。
【摘錄】《圣惠》卷三十二
【處方】地骨皮3兩半,生干地黃2兩。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風熱客于皮膚,血脈凝滯,身體頭面癮疹生瘡。
【用法用量】每服2錢,食后溫酒調下。
【摘錄】《楊氏家藏方》卷三
【處方】地骨皮半兩,黃芩半兩,人參半兩,黃耆半兩,葳蕤半兩,麥門冬半兩,甘草半兩,赤芍藥半兩,柴胡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妊娠煩躁,體熱疼痛,口干食少。
【用法用量】每服4錢,水1盞,加生姜半分,淡竹葉2-7片,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普濟方》卷三四○
【處方】地骨皮、白茯苓、麻黃(去節(jié))、白芍藥、黃芩、川芎、前胡、升麻、甘草各等分。
【功能主治】小兒傷寒熱甚者。
【用法用量】蔥白同煎服。
【摘錄】《普濟方》卷三六八
【處方】柴胡4錢,地骨皮3錢,薄荷2錢。
【功能主治】牙齒虛熱,氣毒攻沖,齦肉腫痛,口舌生瘡。
【用法用量】作1服。水1鐘半,煎至1鐘,去滓,溫漱冷吐。
【摘錄】《丹溪心法附余》卷十二引《應驗方》
【處方】地骨白皮(微炒)1兩,當歸(切,焙干)3分,升麻半兩,桂(去粗皮)1分,甘草(炙黃赤色)半兩,芎藭3分,紫礦(炙)半兩,寒水石2兩半,莨菪子(炒香熟)半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齒動,吃食不穩(wěn)。
【用法用量】每用1錢匕,涂齒根下;甚者綿裹如彈子大,日吞2-3丸,口中含化亦妙。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二一
【處方】地骨皮、黃耆、人參、鱉甲(酒浸,炙)、甘草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骨蒸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盞,加生姜3片,大棗1個,煎至7分,去滓,空心、臨臥服。
【摘錄】《普濟方》卷二三六引《仁存方》
【處方】地骨皮、鳳眼根皮(并用懸崖中者好,去土不用)各等分。
【功能主治】腸風痔瘺,下血不止。
【用法用量】同炒微黃色,為細末。每服3錢,空心溫酒調下。。
【注意】忌油膩食物。
【摘錄】《醫(yī)方大成》卷七引《經驗方》
【處方】地骨皮(洗,焙干)1兩,川大黃(微炮)1兩,黃芩1兩,麥門冬(去心)半兩,黃耆半兩,甘草(炙)半兩。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小兒熱病,口干,心神煩躁。
【用法用量】每服1錢,水8分1盞,加荊薺少許,煎至5分,去滓溫服。
【摘錄】《幼幼新書》卷十四引張渙方
【別名】地骨散
【處方】地骨皮。
【制法】先刮取浮皮別收之,次取皮下膩白粉為細散,其白粉下堅赤皮銼細,與浮皮一處為粗散。
【功能主治】止痛生肌。主惡瘡。
【用法用量】地骨散(《雞峰》卷二十二)。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三二
【處方】地骨皮1兩,防風(去蘆頭)1兩,赤芍藥1兩,葛根(銼)1兩,羚羊角屑1兩,川大黃(銼碎,微炒)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時氣熱毒攻眼疼痛,心中躁悶。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加豉50粒,蔥白1莖,煎至5分,去滓,食后溫服。
【摘錄】《圣惠》卷十六
【處方】人參(去蘆頭)1兩,白術1兩,白茯苓(去皮)1兩,前胡半兩,地骨皮半兩,當歸(洗,焙)半兩,陳橘皮(去白)半兩,甘草(炙)半兩,半夏曲半兩,桔梗(去蘆頭)半兩。
【功能主治】小兒寒熱更作,肌體羸瘦,煩渴引飲,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2錢,水6分盞,加生姜1片,大棗1枚,同煎至4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楊氏家藏方》卷十九
【處方】人參1兩半,地骨皮1兩半,柴胡1兩半,黃耆1兩半,生地黃1兩半,白茯苓半兩,知母1兩,石膏2兩。
【功能主治】肺癰,瘡瘍,氣虛內熱者;臟中積冷,榮中有熱,脈舉之有余,按之不足,陽有余陰不足者;蒸潮熱,自汗,咳吐腥穢稠痰。
【用法用量】每服1兩,水2盞,加生姜7片,煎至7分,去滓,細細溫服。
【摘錄】《云岐子脈訣》
【處方】地骨皮(搗末)半兩,小麥10粒,麻子10粒(燒灰),緋帛方5寸(燒灰),曲頭棘刺2-7枚(燒灰),半夏7枚(炒黃,搗末),亂發(fā)1團如雞子(燒灰)。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疔腫。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空心溫酒調下,至晚再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三六
【處方】知母、柴胡、甘草(炙)、地骨皮、赤茯苓、半夏。
【功能主治】小兒肺熱。有時發(fā)熱,過時即退,來日依時復發(fā),其狀如瘧。
【用法用量】生姜3片為引,水煎服。
【摘錄】《片玉心書》卷五
【處方】地骨皮(自采佳)、知母、銀州柴胡(去蘆)、甘草(炙)、半夏(湯洗7次,切,焙)、人參(切去頂,焙)、赤茯苓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小兒虛熱潮作;亦治傷寒壯熱及余熱。
【用法用量】本方加秦艽,名“秦艽飲子”(《見《嬰童百問》引《全嬰方》),又名“秦艽飲”(見《嬰童百問》)。
【摘錄】《小兒藥證直決》卷下
【處方】地骨皮(洗)半兩,秦艽(洗,去蘆)半兩,柴胡半兩,枳殼(制)半兩,知母(生)半兩,當歸半兩,鱉甲(醋炙黃)半兩,川芎半兩,甘草(炙)1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虛勞,潮熱骨蒸,壯熱。
【用法用量】每服3錢,加桃、柳枝各7寸,生姜3片,烏梅1個,同煎,空心、臨臥各1服。
【摘錄】《直指》卷九
通過本篇文章,相信大家可以快速的了解地骨皮散的制作方法。其實,在生活中,通過方劑來養(yǎng)生要比吃西藥強上百倍。
你知道補藥地骨皮散嗎?日常生活中要如何利用補藥地骨皮散治療呢?補藥地骨皮散的治療效果怎么樣呢?一起來簡單的了解一下吧。
【處方】地骨皮(去土)半兩,白蒺藜(炒)半兩,苦參半兩,蒼耳半兩,原蠶沙(微炒黃)半兩,人參半兩,細辛(去苗葉)半兩,白茯苓(去黑皮)半兩,山梔子(炒香)半兩,山茱萸(湯浸去浮者,微炒)半兩,小荊子半兩,卷柏1兩,蔓荊實1兩,丁香3錢,木香3錢。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大風癩病。
【用法用量】每服1錢匕,煎水調下,如人行10里1服。欲治此病,須先擇密室,不透風者,然后服此藥。既服藥,亦須令人???,人性急,嫌牙縫中涎濁妨飲食,及渾身疼痛不能忍耐,乃自殘者也。欲治此病,必須自九月以后,2月以前可也。服至35日,頭不痛,無動靜者,不可療。若服此藥,頭痛、以次渾身疼痛,則必愈之兆;若齒縫中涎出,則牙齒俱動,須是服粥,不可服硬物。若涎出,則從足小指病退,漸漸至全身病退。如是涎出,大便必秘,秘則可服大黃之類藥疏之也。其補藥若服盡1料,可更服1料無妨。
【摘錄】《圣濟總錄》卷十八
以上就是對補藥地骨皮散的一些簡單的介紹了,當然了日常如果要用藥的話,最好可以咨詢一下相關的醫(yī)生。
我們都知道,地骨皮是寧夏枸杞的根皮,具有具有清虛熱,瀉肺火,涼血的功效,是極佳的食補藥材。但我們都知道,是藥三分毒,只要入了藥,再好的東西也有可能會有副作用,接下來,就讓我們探究一下,地骨皮是否具有副作用和不良反應。
地骨皮的另一個名字又叫做枸杞皮,屬于茄科的一種植物,是枸杞的根皮。對人體的健康有很好的藥用價值,對人體好處非常的多,有清熱敗火的神奇功效。一般情況下是生長在山坡上的。
常生于山坡、荒地、丘陵地、鹽堿地、路旁及村邊宅旁,分布于我國東北、河北、山西、陜西、甘肅南部以及西南、華’中、華南和華東各省區(qū);朝鮮,日本,歐洲有栽培或逸為野生。
【中藥地骨皮的副作用和不良反應】:
在常規(guī)劑量內水煎服沒有不適反應。長期服用或大劑量(30g以下)水煎服也沒有明顯副作用。
【中藥地骨皮的毒副作用】:
地骨皮毒性較小,煎劑給小鼠腹腔注射半數致死量為12.83±1.9g/kg,酊劑給藥1次或每天1次,連續(xù)7天,半數致死量分別為4.7和4.1g/kg,說明在體內無明顯蓄積性。煎劑給家兔灌胃80g/kg或腹腔注射60g/kg,僅見其倦伏不動,3-4小時后恢復。犬灌胃120g/kg或腹腔注射30g/kg,均很快出現嘔吐,四肢無力,倦伏,2-3天后才完全恢復。煎劑小鼠ip的LD50為12.8g/kg。酊劑小鼠ip的LD50為4.7g/kg。
綜上所訴,地骨皮并沒有太大的副作用,并且毒性也是非常小的,當我們服用它的時候,只要按照醫(yī)囑,服從使用的禁忌,運用得當,就不會出現藥物的副作用和不良反應,會使人們的身體得到滋補,給人們的身體健康帶來極大的益處哦。
柴胡地骨皮湯是什么你知道嗎?柴胡地骨皮湯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你知道嗎?下面就讓我們通過這篇文章來了解一下吧。
【處方】柴胡(去苗)1兩,地骨皮1兩,桔梗(炒)1兩,甘草(炙)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小兒潮熱,飲食不為肌肉,黃瘁,夜臥不安,時有虛汗。
【用法用量】每服1錢匕,水1小盞,煎至5分,去滓,食后、臨臥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六八
【處方】柴胡(去苗)、地骨皮、赤茯苓(去黑皮)、芎藭、大黃、葛根(銼)、芍藥、茵陳蒿、甘草(炙)、當歸(切,焙)、升麻各等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膈痰結實,氣不升降。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食后、臨臥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六十四
以上就是為大家介紹的柴胡地骨皮湯的食用方法等,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大家平時不妨試試,相信對于改善疾病的情況肯定是有幫助的。
地骨皮在不同地區(qū)的叫法都是不一樣的,有的地方稱之為枸杞根和地骨或者是地節(jié)等等,地骨皮的藥用價值非常的高,一直受到很多人群的認可,經常的服用可以對腎經和肺經以及肝經等等都起到很好的保健效果,對身體的益處非常的多,那么地骨皮泡水喝的功效有哪些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第一,地骨皮泡水喝的功效有哪些?治療肺熱咳嗽。地骨皮這種中藥材性寒,所以進入身體后可以起到清瀉肺熱的作用,對于肺部中所存在的火氣具有肅清的功效。所以說,生活中若是出現了肺火郁結以及氣逆不降所導致疾病,都可以使用地骨皮來治療疾病。也可以根據不同的癥狀加入其它中藥材,例如瀉白散就是很不錯的選擇,將地骨皮中加入甘草以及桑白皮一起煎煮服用,治病效果將更好。
第二,治療血熱出血的癥狀。由于地骨皮性寒味苦所以具有清熱涼血以及止血的作用,若是身體出現了血熱妄行所導致的吐血、尿血等癥狀,建議使用地骨皮來治療。建議將地骨皮和白酒一起煎服,也可以適量的加入一些具有涼血止血功效的中藥材,例如側柏葉以及白茅根就是很不錯的選擇。
第三,治療陰虛發(fā)熱以及盜汗骨蒸的情況。地骨皮進入身體后可以起到清熱作用,特別是肝腎虛熱療效更佳。生活中可以將地骨皮和知母、銀柴胡以及鱉甲一起搭配使用,制作成地骨皮湯以及秦艽鱉甲散服用,不僅口感會更好,對于身體的治病保健功效也可以獲得加強。
地骨皮泡水喝的功效有哪些?科學家將地骨皮的提取物在動物的身上進行試驗,發(fā)現注射這種藥液后動物身體會出現明顯的血壓下降情況,同時還伴隨有呼吸速度加快以及心率減慢的情況,若是血壓一直下降還有可能導致死亡。所以說,地骨皮進入身體后可以起到降壓功效,并且這種藥材還可以有效的阻斷交感神經末梢的以及血管的舒張作用,還具有抗腎上腺皮質激素以及腎素的分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