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蹄香的功效與作用有什么?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心靜乾坤大,心安理數(shù)明,只有理性的清靜才能大智大慧,大徹大悟?!彪S著生活的提升,養(yǎng)生已經(jīng)成為社會性的關注焦點,沒有好的身體,萬事事皆休。有效的中醫(yī)養(yǎng)生是如何實現(xiàn)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馬蹄香的功效與作用有什么?”,相信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馬蹄香又叫做羊蹄甲,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材植物,主要生長在我國的華南區(qū)域。馬蹄香具有健脾燥濕、消炎止血等一些功效,對于這樣的中草藥如果不懂得它的屬性,切勿擅自進行煎服,以免對身體產(chǎn)生不良效果。
多年生草本,高1.5米以上。根狀莖塊狀,直立,下面簇生圓柱狀的粗根。2回羽狀復葉;葉柄粗壯,多汁肉質(zhì),長約50厘米;葉片寬卵形,長與闊各60厘米以上;羽片5~7對,互生,狹長圓形,長50~60厘米,寬14~18厘米;小羽片平展,上部的稍斜上,中部小羽片披針形,長7~9厘米,寬1~1.7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截形或幾圓形,頂部向上微彎,下部小羽片較短,頂生小羽片和側生的同形,有柄,葉緣全部具有淺三角形鋸齒;葉革質(zhì),兩面光滑,葉脈一般分叉,無倒行假脈;葉軸腹部具縱溝,向頂端具狹翅。孢子囊群棕色,長圓形,長約1毫米,距葉緣0.5~1毫米,彼此接近,由8~10個孢子囊組成。
馬蹄香
【別名】豆豉菜根;九轉(zhuǎn)香;連香草;養(yǎng)血蓮
【藥性】溫
【藥味】辛;苦
【功效】消食健胃,理氣止痛,祛風解毒
【主治】胃痛腹脹,消化不良,小兒疳積,胃腸炎,痢疾,風濕疼痛,腰膝酸軟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9g。外用:適量,磨汁涂。
ys630.coM延伸閱讀
對馬蹄當然大家都比較熟悉吧,它是一種大水田中生長的植物,而我們平時吃的是它的地下的莖。它產(chǎn)于印度。馬蹄的價值很高,而對于它的價值或許大家還不太了解,所以我們就可以從馬蹄的功效與作用當中了解到它的價值。
專家講,在馬蹄中磷的含量是比較高的,而磷是能夠促進身體生長發(fā)育的一種元素,并且對于人體能夠起到維持生理功能的效果,并且對牙齒骨骼的發(fā)育也不錯。下面就具體的給大家介紹一下馬蹄的功效與作用。
荸薺入藥,歷史悠久,自古入藥。中醫(yī)認為,荸薺性味甘、寒,具有清熱化痰、開胃消食、生津潤燥、明目醒酒的功效,臨床適用于陰虛肺燥、咳嗽多痰、煩渴便秘、酒醉昏睡等癥的治療。在呼吸道傳染病流行季節(jié),吃荸薺有利于流腦、麻疹、百日咳及急性咽喉炎的防治。中醫(yī)臨床上常用馬蹄配成“雪羹湯”清熱去痰,降血壓和治療大便干硬。
降壓作用:荸薺汁加鮮藕汁、梨汁、鮮蘆根汁、麥冬汁一起,稱為“五汁飲”,用于生津消熱、降低血壓。
治食道癌:荸薺10只,帶皮蒸煮,每日服食。
治咽喉腫:荸薺絞汁冷服,每次125克。
預防流感:鮮荸薺250克,甘蔗1根,切段,入鍋煎煮,熟而食之,有清熱消炎,生津止渴之效,適于發(fā)熱后期之心煩口渴和低燒不退,還可預防流感。
通腸利便:荸薺500克,煮熟搗爛,加鹽、姜、豆粉,擠成丸子,油炸后撈起。生粉勾芡成鹵,澆在丸上,味鮮滑口,可消食開胃,利腸通便。
治痔瘡:痔瘡患者常食荸薺也大有益處。
對于馬蹄的功效與作用我們都有所了解,不過要注意,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吃馬蹄的,像脾腎虛寒的人不能服用,還有就是有血淤的人也不太適合服用。而對于兒童與發(fā)燒的病人是最適合服用的。
說到馬蹄丸,大家都能猜到它是一種藥方,但是這個藥方的配方,以及它是用來治療什么病的等等,基本都不知曉。那么,下面就來一一介紹一下。
【處方】白馬蹄(炙焦)1兩1分,白石脂1兩1分,禹余糧(醋淬3-5遍)1兩,牡蠣粉1兩,龍骨1兩,烏賊魚骨(去甲)1兩,白僵蠶4兩(炒),熟干地黃(焙)7兩半,當歸(切,焙)9兩,附子(炮裂,去皮臍)9兩,甘草6兩(炙)。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婦人血臟虛冷,經(jīng)血不止,或赤或白,或五色相雜。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食前米飲或酒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五二
【處方】白馬蹄5兩,白馬鬐毛4兩,蒲黃4兩,鹿茸4兩,禹余糧4兩,白芷4兩,續(xù)斷4兩,小薊根4兩,人參10兩,干地黃10兩,柏子仁10兩,黃耆10兩,茯苓10兩,當歸10兩,烏賊骨10兩,伏龍肝3兩,蓯蓉3兩,艾葉3兩。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婦人崩中帶白。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心米飲送下,1日2次。加至40丸。
【摘錄】《雞峰》卷十五
【處方】白馬蹄4兩,禹余糧4兩,龍骨3兩,烏賊骨2兩,白僵蠶2兩,赤石脂2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白漏不絕。
【用法用量】每服10丸,酒送下。不知,加至30丸。
【各家論述】《濟陰綱目》:馬蹄得干金在下之健體而入肝;僵蠶得燥金之剛氣而制木;余糧、赤石脂以固血之脫;龍骨、烏賊以固氣之脫。蓋肝主疏泄而藏血:疏泄者氣脫,氣脫則血不藏。以金平之,而健其升;以血澀之,而固其氣,宜其為治漏之要藥也。
【摘錄】《千金》卷四
上面介紹了馬蹄丸的做法,不同的養(yǎng)生方劑帶給我們的功效與作用是不同的,所以飲用一些方劑還是有好處的。
中藥材在治療某些疾病上有著很好的效果,雖然見效稍慢,但對人體無副作用,還是受到人們的推崇。不過在選擇的時候,需要注意對它的使用方法等,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馬蹄草這種藥材。
【來源】為毛茛科植物 薄葉驢蹄草 的 全草 或 根 。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45~60厘米。根莖短,叢生白色須根。莖直立或斜上,中空?;~叢生,腎圓形或卵狀圓心臟形,長4.5~6厘米,寬6~10厘米,基部深心形;葉緣具鈍齒或齒牙狀;葉柄長24~36厘米;莖生葉疏生,1~3片,形小,具短柄或幾無柄;葉質(zhì)柔軟,掌狀脈萌面均稍隆起.花1~3朵,頂生,花梗長4~6厘米;花被通常5瓣,卵狀橢圓形,長13毫米左右,亮黃色;雄蕊多數(shù),黃色,花絲短;心皮5~8,狹長。蓇葖果無柄,長橢圓形,長約1厘米左右,頂端具短嘴;種子多數(shù)。花期4~5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水溝邊、雜林草叢等潮濕處。分布我國東北地區(qū)及陜西、浙江等地。
【功能主治】治發(fā)痧,跌傷,扭傷。
【附方】①治發(fā)痧:馬蹄草四至五錢,加檻木、醉魚草、大葉烏梢(豆科胡枝子)、仙鶴草各三至四錢。水煎,早、晚飯前各服一次。
【摘錄】《*辭典》
通過上面文章的介紹,相信大家對于馬蹄草有了一定的了解,這是我們非常熟悉的藥材,但它的藥性和作用還有很多,因此希望大家在與自身情況結合的基礎上再食用。
馬蹄蕨是一味很好的藥材,在中醫(yī)里面經(jīng)常要用到馬蹄蕨給患者治病,有著極高的藥用價值,下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馬蹄蕨的幾個方面。
【別名】馬蹄樹、觀音座蓮、地蓮花
【來源】蕨類蓮座蕨科蓮座蕨屬植物 福建蓮座蕨 Angiopteris fokiensis Hieron.,以 帶葉柄的根狀莖 入藥。全年可采,去雜質(zhì)曬干。
【性味】淡,涼。
【功能主治】去瘀止血,解毒。用于跌打損傷,功能性子宮出血;外用治蛇咬傷,疔瘡,創(chuàng)傷出血。
【用法用量】3~5錢。水煎服或1錢研末吞服或磨酒服;外用適量,鮮根莖搗爛敷或干根莖磨汁涂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出處】《陸川本草》
上文我們介紹了馬蹄蕨以及馬蹄蕨的特點,可以知道馬蹄蕨有非常好的功效和作用,在很多疾病上面都起到了治療和輔助治療的效果。希望對大家的健康有所幫助。
馬蒂靈芝和我們通常說的靈芝并不是一回事。我們通常說的靈芝是真菌類,而馬蹄靈芝是植物,僅僅在我國的海南省有分布。馬蒂靈芝因為其子實體形狀好比馬的蹄子而得名。馬蹄靈芝完成一個生長周期需要多年,沒有柄,腹面緊貼基礎物質(zhì)而生長。馬蹄靈芝亦可入藥,那么,在醫(yī)藥上,馬蹄靈芝什么功效和作用呢?
靈芝對人體具有雙向調(diào)節(jié)作用,所治病種,涉及心腦血管、消化、內(nèi)分泌等各個系統(tǒng),尤其對肝臟病變、失眠以及衰老的防治作用十分顯著。靈芝對多種理化及生物因素引起的肝損害有保護作用。無論在肝損害發(fā)生之前還是之后,服用靈芝均可保護肝臟,減輕肝損害。
靈芝能促進肝臟對藥物、毒物的代謝,對于中毒性肝炎有確切的療效。據(jù)報道,靈芝制劑(如靈芝糖漿等)用于治療病毒性肝炎,總有效率為 73.1 %—— 97.0 %,顯效為 44.0 %—— 76.5 %。其療效主要表現(xiàn)在主觀癥狀如乏力、食欲不振、腹脹及肝區(qū)疼痛減輕或消失,腫大的肝、脾有不同程度的縮小,并可以改善肝功能(如血清谷丙轉(zhuǎn)氨酶恢復正?;蛴胁煌潭鹊慕档停?。所以,靈芝可用于治療慢性中毒、各類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功能障礙。
擔子果馬蹄狀,多年生,無柄,木質(zhì),以其腹面緊貼于基物上。菌蓋6-9×4-5cm,厚達9cm,表面黑褐色或污黑色,新鮮的部分淡污褐色,平滑或具不明顯的同心環(huán)帶;邊緣圓鈍;菌肉較厚,7.5-8cm,呈栗褐色至咖啡色,具有許多黑色殼質(zhì)層。
菌管層厚0.2-0.5cm,分層不明顯,管內(nèi)有白色菌絲填充;孔面淡褐色或暗褐色;管口略圓形,管壁厚,每毫米5-6個。皮殼構造由透明、薄壁的生殖菌絲和褐色、厚壁的骨架菌絲較疏松的膠粘在一起而構成,菌絲間不易分離,一般直徑3-4.5μm,長30-50μm,似類交織皮殼型。菌絲系統(tǒng)三體型:生殖菌絲無色透明,薄壁,直徑 3.5-6.5μm;骨架菌絲淡褐色到褐色,厚壁到實心,具樹狀分?;虺梳槧?,骨架干直徑3.5-5μm,分枝末端形成鞭毛狀無色纏繞菌絲;纏繞菌絲無色,厚壁,多呈直角分枝,近似灰球菌型纏繞菌絲,直徑1.5-2μm。擔孢子卵圓形,有時頂端平截,淡褐色,雙層壁,外壁無色透明,平滑,內(nèi)壁有小刺或小刺不清楚。
馬蹄根作為日常十分常見的一種中藥材,對人體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和營養(yǎng)價值,并且也不是太難購買。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馬蹄根的幾個方面。
【別名】馬蹄蕨
【來源】為蓮座蕨科植物 大蓮座蕨 的 根狀莖 。全年可采,洗凈、切片曬干。
【原形態(tài)】植株高大。根狀莖球形,肥大。大型1~3回羽狀復葉,紙質(zhì),葉柄粗長,基部有肉質(zhì)托葉狀的附屬物(形如馬蹄)2枚;羽片長圓形,長48厘米,寬20~30厘米,羽柄長約6厘米,褐色;小羽片闊披針形,近對生,基部小羽片長10~12厘米,上部小羽片長16~22厘米,寬約3厘米.孢子囊群長圓形,長2毫米,彼此接近,沿小羽片背面邊緣排成2行,褐色。
【生境分布】生于山澗林下、水邊等陰濕處。分布云南、廣西等地。
【性味】苦澀,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止血,祛濕利尿。治腸炎,痢疾,食滯腹脹。腎炎水腫,肺結核,咳血,血崩,跌打,風濕,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0.5~1兩;或研末。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云南思茅中草藥選》
馬蹄根作為一種常見的中藥材料,卻常常被人們所遺忘,其實他的功效和作用是你意想不到的,只有大家善于食用,用對方法,我相信,它對各位的身體一定會有很大的幫助的。
馬蹄草的主要產(chǎn)地為西湖,是一種常見的藥材。同時在早期也是我國的一種較為珍貴的水生內(nèi)食品之一。馬蹄草可以直接用來食用也可以用做藥材。通常用于治療發(fā)痧,跌傷,扭傷等的疾病。那么馬蹄草的功效與作用以及注意事項有哪些呢?接下來我們就來一起了解下馬蹄草的功效與作用以及馬蹄草食療效果。
? 【植物形態(tài)】薄葉驢蹄草 多年生草本,高45~60厘米。根莖短,叢生白色須根。莖直立或斜上,中空?;~叢生,腎圓形或卵狀圓心臟形,長4.5~6厘米,寬6~10厘米,基部深心形;葉緣具鈍齒或齒牙狀;葉柄長24~36厘米;莖生葉疏生,1~3片,形小,具短柄或幾無柄;葉質(zhì)柔軟,掌狀脈萌面均稍隆起.花1~3朵,頂生,花梗長4~6厘米;花被通常5瓣,卵狀橢圓形,長13毫米左右,亮黃色;雄蕊多數(shù),黃色,花絲短;心皮5~8,狹長。蓇葖果無柄,長橢圓形,長約1厘米左右,頂端具短嘴;種子多數(shù)?;ㄆ?~5月。果期7~8月。 生于山坡水溝邊、雜林草叢等潮濕處。分布我國東北地區(qū)及陜西、浙江等地。
【性味】味辛;微苦;性涼。
馬蹄草的功效與作用
治發(fā)痧,跌傷,扭傷。
馬蹄草的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或泡酒。外用:適量,搗爛敷;或拌酒糟,烘熱外敷;或煎水洗。
馬蹄草的選方
①治發(fā)痧:馬蹄草四至五錢,加檻木、醉魚草、大葉烏梢(豆科胡枝子)、仙鶴草各三至四錢。水煎,早、晚飯前各服一次。
②治跌傷、扭傷:鮮馬蹄草根、蛇葡萄根。搗爛,拌酒糟,烘熱歌傷處。
馬蹄草食療效果
馬蹄草不僅味道清香,營養(yǎng)也很豐富。它的嫩莖,嫩芽,卷葉周圍都有白色透明的膠狀物,含有較高的膠質(zhì)和其他成分。據(jù)測定,每100克鮮馬蹄草含蛋白質(zhì)900毫克,糖分230毫克以及較多的維生素C和少量鐵質(zhì)。若以馬蹄草與鯽魚一起調(diào)羹,除味道鮮美外,還有消氣止嘔,治熱疽,除瘡毒等作用。
? ?通過上述對于馬蹄草的功效與作用以及馬蹄草食療效果的祥細介紹。相信多數(shù)人對于馬蹄草的作用和功效果以及食療效果已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平時對于有出現(xiàn)發(fā)痧,跌傷,扭傷情況時,不妨可以按照上面的方法食用馬蹄草來進行治療。
紅馬蹄草是中草藥里面的一種,我們可以采用紅馬蹄草來治療很多疾病,還有很好的養(yǎng)生功效,所以我們可以利用紅馬蹄草的不同藥效來解決一些生活中困擾我們的小問題。
【別名】馬蹄肺筋草、接骨草、接骨丹[四川]、鬧魚草[云南]、金錢薄荷[浙江]、大駁骨草[廣東]
【來源】為傘形科石胡荽屬植物 紅石胡荽 Hydrocotyle nepalensis Hook.[H. javanica Thunb. var. chinensis Dunn]的 全草 。四季可采,曬干備用。
【性味】辛、微苦,涼。
【功能主治】清肺止咳,活血止血。用于感冒,咳嗽,吐血,跌打損傷;外用治外傷出血,痔瘡。
【用法用量】0.3~1兩。外用新鮮全草適量,搗爛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出處】《四川中藥志》
上文我們介紹了什么是紅馬蹄草,我們知道紅馬蹄草是一種常見的中草藥,有很好的養(yǎng)生和保健作用,對人體有很多好處可以緩解很多癥狀,怎么樣,你了解了嗎?
中藥一直是很多人治病時候最佳之選,中藥對治療疾病有著很好幫助,在選擇的時候也可以放心,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種中藥材馬蹄荷[圖]。
【別名】白克木、省雀花
【來源】金縷梅科 馬蹄荷 Symingtonia populnea (R. Brown)van Steenis,以 莖 入藥。
【生境分布】廣西、云南、貴州。
【性味】酸、澀,溫。小毒。
【功能主治】舒筋活血,活絡止痛。主治風濕關節(jié)痛,坐骨神經(jīng)痛。
【用法用量】2錢,水煎或配伍用。
【注意】孕婦忌服。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通過上文的描述我們知道了什么是馬蹄荷[圖],馬蹄荷[圖]有著怎樣的功效。馬蹄荷[圖]的藥用價值很高,有利于免疫系統(tǒng)的改善,是我們一個值得的選擇。
白馬蹄丸由于是由純天然的中藥材混合而成,而且沒有什么副作用,所以備受人們關注。那么到底白馬蹄丸的作用和功效都有哪些呢?為了讓您更加詳細的了解白馬蹄丸,在接下來的文章中就為您詳細的介紹一下。
【處方】白馬蹄1兩,鱉甲1兩,鯉魚甲1兩,龜甲1兩,蜀椒1兩,磁石2兩,甘草2兩,杜仲2兩,萆薢2兩,當歸2兩,續(xù)斷2兩,芎藭2兩,禹余糧2兩,桑耳2兩,附子2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女人下焦寒冷成帶下赤白。
【用法用量】每服10丸,酒送下,加至30丸,日3次。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赤白帶下積久不愈,必有瘀血留著于內(nèi),非辛溫無以療之。然血氣久傷,草根木實不足以固其脫,故取異類有情之物,方得同氣相感之力。白馬蹄、龜、鱉、鯉魚甲,皆厥陰、任、沖之響導,以其襄填塞罅漏之功;禹余糧、磁石專行固脫;蜀椒、川附專行溫散;萆薢、桑耳,一取入肝搜風,一主漏下赤白,有散斂相須之妙。蓋白馬蹄專主白崩,赤馬蹄專主赤崩?!侗窘?jīng)》取治驚邪、瘛疭、乳難;《別錄》取治衄血、內(nèi)崩,總取清理血室之用。桑耳涼潤,善祛子臟風熱,不但主漏下,并可以治寒熱積聚,積聚去則不難成孕矣。其用芎、歸、續(xù)斷、杜仲、甘草,不過調(diào)和血氣之輔助耳。
【摘錄】《千金》卷四
上面給我們介紹了白馬蹄丸到底是由哪幾種中藥材組合而成,怎么樣?現(xiàn)在了解了嗎?其實中藥方劑還有很多沒有在臨床上得到應用,但我相信隨著科技醫(yī)療的發(fā)展,它一定會實現(xiàn)的。
在日常生活中會看到不少人使用中藥方劑治療一些疾病,那么這種做法的療效如何呢?答案毋庸置疑。傳統(tǒng)中醫(yī)中藥已存在幾千年的歷史,足以驗證它的正確性。接下來就為大家介紹一種中藥方劑白馬蹄散。
【別名】馬蹄散(《千金翼方》卷二十)。
【處方】白馬蹄(燒令煙盡)
【制法】上搗篩。
【功能主治】打傷,腹中瘀血;婦人血疾。
【用法用量】溫酒服3克,日三夜一。
【摘錄】《劉涓子鬼遺方》卷二
【處方】白馬蹄90克(燒令煙盡)栗子黃30克(陰干)桂心22克 蒲黃30克 龜殼60克(涂酥炙微黃)
【制法】上藥搗細羅為散。
【功能主治】傷折。(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每服以溫酒調(diào)下6克,日三服。
【摘錄】《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七
【別名】馬蹄散
【處方】白馬蹄。
【制法】燒令煙盡,治下篩。
【功能主治】避鬼氣惡毒,蠱疰不祥,破瘀結。主跌打腹中瘀血;亦治婦人血疾。
【用法用量】馬蹄散(《千金翼》卷二十)。
【摘錄】《鬼遺》卷二
【處方】白馬蹄(炙黃)1兩半,龜甲(醋炙)2兩,鱉甲(醋炙,去裙襕)2兩,牡蠣(煅)3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帶下久不愈。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食前溫酒調(diào)下,日3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五二
【處方】白馬蹄3兩(燒令煙盡),栗子黃1兩(陰干),桂心3分,蒲黃1兩,龜殼2兩(涂酥,炙微黃)。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化瘀血為水。主傷折。
【用法用量】每服2錢,以溫酒調(diào)下,日3次。
【摘錄】《圣惠》卷六十七
通過以上介紹,我們對白馬蹄散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不過要注意的是,對那些不知道該不該選擇它的人,要根據(jù)醫(yī)生建議進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