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粟殼的功效作用有哪些呢?
飲食養(yǎng)生的功效有哪些。
物質(zhì)是健康的基礎(chǔ),精神是健康的支柱,運動是健康源泉,科學(xué)是健康的法寶!但凡長壽健康之人,一般都很注重養(yǎng)生,養(yǎng)生關(guān)系著你、我、他的生活質(zhì)量。如何避開有關(guān)中醫(yī)養(yǎng)生的認識誤區(qū)呢?下面是由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風粟殼的功效作用有哪些呢?”,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傳統(tǒng)中藥在現(xiàn)代醫(yī)學(xué)快速發(fā)展的情況下不但沒有就此消失,反而越來越壯大,因為中醫(yī)能夠?qū)σ恍┮呻y雜癥進行溫和治療,對身體的副作用也更少。中醫(yī)大量使用一些天然的植物作為治療藥物,例如,風栗殼就是一種常用的中藥,下面就來看看風粟殼的功效作用有哪些呢?
中藥材風栗殼又稱作“栗毛球”;也有地區(qū)稱作:栗毛殼; 栗刺殼; 板栗殼斗; 中藥栗毛球為殼斗科植物栗的總苞。剝?nèi)」麑崟r收集,曬干。
風栗殼的功效與作用:
1、清熱散結(jié);化痰;止血。主治瘰疬痰核;百日咳;丹毒;中風不語;便血;鼻衄。
2、治痰火頭疬:風栗殼一兩,蜜棗三枚。同煎服。
3、治痰火核:風栗殼配夏枯草煎服。
4、治丹毒紅腫:板栗殼斗水煎洗患部。
5、治小兒百日咳:風粟殼三錢,加糖冬瓜五錢煎服。
風栗殼的驗方:
治雞咳方:風栗殼5錢、粟米須3錢、糖冬瓜5錢、清水二碗,煎成一碗,分三次服。
(方解):民間用栗殼治咳除痰,配糖冬瓜取其潤心肺,粟米須清熱利尿,組成為潤心肺、清熱、止咳、除痰之劑。小兒雞咳服之有效,為經(jīng)驗良方。
(方歌):雞咳頻頻面發(fā)紅,風栗殼同粟米須,糖冬瓜和清水煎,清心潤肺咳漸松。
治痰火核痄腮方:風栗殼5錢、夏枯草5錢、千層紙3錢、屈頭雞5錢、清水二碗半,煎成一碗服。
(方解):本方風栗殼、屈頭雞除痰降火,千層紙除痰,夏枯草散結(jié)、消瘰疬、結(jié)核、痄腮等有效。
(方歌):痰火核兼痄腮生,風栗殼同夏草烹,屈頭雞千層紙,軟堅化痰莫等閑。
ys630.COm精選閱讀
或許很多人不知道鴨腳粟是什么東西,這是一種可以吃的食物,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稱呼,比如在西藏地區(qū),人們稱之為雞爪谷,在海南地區(qū)稱之為拳頭粟等等,這種植物的適應(yīng)性很強,尤其比較耐旱,所以在國內(nèi)的分布很廣,那么吃鴨腳粟對人體健康有哪些好處呢?
鴨腳粟的功效與作用:
鴨腳粟有“黑珍珠”的美譽,含有豐富的天然有機硒、鍶、鐵、鋅、鋰、鍺,并含有十九種氨基酸以及維生素,特別是含有豐富的抗衰老物質(zhì),例如鍶、硒、維生素E。對養(yǎng)胃消暑,腸胃腹瀉等疾病有獨特的療效。
據(jù)《本草綱目》載:鴨腳粟其味甘澀,入藥有補中益氣之效,且有益腸胃,用于脾胃氣虛。粟粉“治反胃熱痢,煮粥食,益丹田,補虛損,開腸胃,和中,益腎,除熱,解毒,養(yǎng)脾胃,止吐瀉利小便,安神健腦,防衰老,排毒美白”。
鴨腳粟適合在干旱而缺乏灌溉的地區(qū)生長,耐旱,耐澇,耐瘠薄土壤,是一種一年生草本谷類作物,籽粒屬于粗糧,是一種耐貯藏有營養(yǎng)價值的糧食,不僅蛋白質(zhì)含量較高,含蛋白質(zhì)7%,膽堿和亞油酸含量也較高。
可制造糖漿、麥芽糖、酒精、黃酒和啤酒或作餅和面包、面條、煮粥及做特色菜原料和藥材。
鴨腳粟又名雞爪谷、龍爪粟、摻子等,海南稱廣粟或拳頭粟。系禾本科,不參屬。喜溫、耐瘠,長勢強,抗病,耐旱,不耐浸,易受蚜蟲危害。有“黑珍珠”的美譽。
鴨腳粟又叫做龍爪粟、穇子、龍爪稷、雞爪粟、鷹爪粟、鴨爪稗和雞爪谷等。有“黑珍珠”的美譽,含有豐富的天然有機硒、鍶、鐵、鋅、鋰、鍺,并含有十九種氨基酸以及維生素,特別是含有豐富的抗衰老物質(zhì),例如鍶、硒、維生素E。對腹瀉等疾病有獨特的療效。它耐旱,耐澇,耐瘠薄土壤,是一種一年生草本谷類作物,籽粒是一種耐貯藏有營養(yǎng)價值的糧食,不僅蛋白質(zhì)含量較高,含蛋白質(zhì)7%(大米為8%,小米為9%),膽堿和亞油酸含量也較高??芍圃焯菨{、麥芽糖、酒精、黃酒和啤酒或作餅和面包、面條、煮粥及做特色菜原料和藥材。據(jù)《本草綱目》載:龍爪粟其味甘澀,入藥有補中益氣之效,且有益腸胃,用于脾胃氣虛。農(nóng)村中用來做嬰兒的枕頭,可益智養(yǎng)形。
中醫(yī)在治病的時候都是需要用到中藥的,而作為中藥材一種的野粟也是被經(jīng)常用到的,那么,下面就來說說野粟的功效與作用是什么。
【來源】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莠狗尾草的谷粒。
【原形態(tài)】莠狗尾草,多年生草本,叢生,具短節(jié)狀根莖或根頭。稈直立或基部膝曲,高30-90cm。葉鞘壓扁具脊,近基部常具枯萎纖維的老葉鞘,鞘背無尾;葉舌為1圈短纖毛;葉片質(zhì)硬,常卷折呈線形,長5-30cm,寬2-5mm,無毛或上面近基部具長柔毛,先端漸尖,邊緣略粗糙。圓錐花序稠密呈圓柱狀,頂端稍狹,長2-7cm,寬約5mm(剛毛除外),主賀具短細毛,剛毛粗糙,5-12枚,長5-10mm,錢黃色,褐銹色或淡紫色到紫色;小穗橢圓形,長2-2.5mm,先端尖;第1穎卵形,長為小穗的1/3,具3脈,第2穎寬卵形,長為小穗的1/2,具5脈;第1外稃與小穗等長或略短,具5常中性,少數(shù)有3枚雄蕊;第2小花兩性,外稃軟骨質(zhì)或革質(zhì),具較細的橫皺紋,先端尖,邊緣狹內(nèi)卷包裹同質(zhì)扁平的內(nèi)稃;鱗被枯形,頂端較平,具多數(shù)脈紋;花柱基部聯(lián)合。花、果期2-11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500m以下的山坡、曠野、路邊。
【功能主治】補中益氣。主五勞虛燒;婦人干血勞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0-60g。
【摘錄】《中華本草》
上文我們介紹了什么是野粟,野粟的功效和作用,我們知道了野粟不僅可以提高免疫能力,還在某些疾病上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粟奴是我們?nèi)粘I钪惺殖R姷囊环N中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非常的重要,但是對于粟奴的功效和作用,有些人不是很了解,所以下面我們就來詳細的了解下。
【別名】粟粒黑粉、谷子黑穗、谷子黑粉
【來源】真菌類擔子菌綱黑粉菌科 粟奴 Ustilago crameri Koern.以 冬孢子粉 入藥。多寄生于粟穗上。
【生境分布】多寄生于粟穗上。
【性味】淡、微苦,溫。
【功能主治】利小腸,除煩滿。用于腸胃不舒,消化不良,胸中煩滿。
【用法用量】1錢,加適量蜂蜜拌勻,水沖服,日服2次。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出處】《綱目》
上文我們介紹了什么是粟奴,我們知道粟奴其實是一種中藥材,能帶給我們養(yǎng)生的功效,幾乎沒有太大的副作用,所以不妨在閑暇之余試試看哦。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中藥材也是千奇百怪,各種各樣,下面為大家介紹一種中藥材粟糠。
【來源】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粱或粟的種皮。
【原形態(tài)】1.粱,一年生栽培作物,須根粗大。稈粗裝,直立,高0.1-1m。葉鞘松裹莖稈,密具疣毛或無毛,先以近邊緣及葉片接處的背面為密,邊緣密具纖毛;葉舌為1圈纖毛;呀片長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10-45cm,寬5-33mm,先端尖,基部鈍圓,上面粗糙,下面稍光滑。圓錐花序呈圓柱狀或近紡錘狀,通常下垂,基部多少有間斷,長10-40cm,寬1-5cm,常因品種的不同而變異主軸密被柔毛,剛毛顯著長于或稍長于小穗,黃色,褐色或紫色;小穗橢圓形或近圓球形,長2-3mm,黃色,褐色或紫色;第1穎長為小穗的1/3-1/2,具3脈,第2穎稍短于或長為小穗的3/4,先端鈍,具5-9脈;第1外稃與小穗等長,具5-7脈,基內(nèi)稃薄紙質(zhì),披針形,長為其2/3,第2外稃等長于第1外稃,卵圓形或圓球形,質(zhì)堅硬,平滑或具細點狀皺紋,成熟后,自第1外稃基部和穎分離脫落;鱗被先端不平,呈微波狀;花柱基部分離。花、果期夏、秋季。
【生境分布】我國南北各地均有栽培。
【性味】味苦;性涼
【功能主治】。主痔漏脫肛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燒煙熏。
【摘錄】《中華本草》
知道了粟糠的功效和作用等,對于廣大朋友而言,如果是感覺自己需要的話,不妨在平時的時候食用一些,相信一定可以有效的改善您的情況。不過為了保證食用之后的效果,也請您一定要按照要求食用,避免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才可以得到它預(yù)期的效果。
對于治療疾病,很多人會選擇中醫(yī)來調(diào)理,事實也證明中醫(yī)調(diào)理時間雖然長了些,但效果是很不錯的,今天就為大家推薦一種療效非常好的中藥方劑金粟湯,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處方】陳皮(去白)一兩一分,車前子(炒)四兩,干姜(炮)二兩,甘草(炒)、罌粟殼(去瓤.蒂.蜜炒),各半斤。
【炮制】上為末。
【功能主治】治丈夫、婦人、室女、小兒一切下痢,無問新久,冷熱不調(diào),日夜無度,臍腹絞痛即痢,肢體困倦,小便閉澀,不思飲食,漸加羸瘦。
【用法用量】每服二大錢,水一盞,棗一個,生姜二片,煎至七分,空心食前稍熱服,或飯飲調(diào)下亦得。
【注意】忌生冷、油膩、魚腥、醬等。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處方】粟米2兩,半夏(生姜汁浸5宿,切,焙)2兩,甘草(炙)1兩,人參半兩,白術(shù)1兩,桂(去粗皮)1兩,檳榔(銼)4枚。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溫中調(diào)氣。主妊娠心痛。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水1盞,生姜3片,煎6分,去滓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五五
【處方】陳皮(去白)1兩1分,車前子(炒)4兩,干姜(炮)2兩,甘草(炒)半斤,罌粟殼(去瓤蒂,蜜炒)半斤。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丈夫、婦人、室女、小兒一切下痢,無問新久,冷熱不調(diào),日夜無度,臍腹絞痛即痢,肢體困倦,小便閉澀,不思飲食,漸加羸瘦;傷生冷,脾胃怯弱,飲食不消,腹脹雷鳴,泄瀉不止,連月不愈。
【用法用量】每服2大錢,水1盞,加大棗1個,生姜2片,煎至7分,空心食前稍熱服,或飯飲調(diào)下亦得。
【注意】忌生冷、油膩、魚腥、鲊醬等。
【摘錄】《局方》卷六(寶慶新增方)
看了上文對金粟湯的介紹,我們應(yīng)該明白要想讓身體快些好起來不僅需要積極配合醫(yī)生的治療,還要在日常飲食上多加注意。
炒松殼其實是一種錯誤的說法,正確的叫法應(yīng)該是炒枳殼。炒枳殼可以分為清炒和麩炒兩種,不管是哪一種炒,炒枳殼都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炒枳殼是一種涼性藥材,許多不熟悉中醫(yī)醫(yī)理的朋友可能對于炒枳殼都不太了解,今天就簡單的為大家介紹一下炒枳殼的功效與作用都有哪些,一起來看看吧!
【炮制】枳殼:除去瓤、核,洗凈,稍浸,撈出,潤軟,以手能捏對折為度,切片,晾干。炒枳殼:取麩皮撒于熱鍋內(nèi),俟色黃冒煙時,加入枳殼片,炒至淡黃色,取出,篩去麩皮,放涼。(每枳殼片100斤,用麩皮10斤)
【功用主治】破氣,行痰,消積。治胸膈痰滯,胸痞,脅脹,食積,噫氣,嘔逆,下痢后重,脫肛,子宮脫垂。
【選方】
①治五積六聚,不拘男婦老幼,但是氣積,并皆治之:枳殼三斤,去穰,每個入巴豆仁一個。合定扎煮,慢火水煮一日,湯減再加熱湯,勿用冷水,待時足汁盡去巴豆,切片曬干,勿炒,為末,醋煮面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隨病湯使。(《秘傳經(jīng)驗方》)
②治傷寒呃噫:枳殼半兩(去穰,麩炒黃),木香一錢。上細末。每服一錢,白湯調(diào)下。未知,再與。(《本事方》)
③順氣止痢:甘草(炙)六錢,枳殼(炒)二兩四錢。上為細末。每服一錢,空心沸湯點服。(《嬰童百問》寬腸枳殼散)
④治遠年近日腸風下血不止:枳殼(燒成黑灰存性,為細末)五錢,羊脛炭(為細末)三錢。和令勻,用米飲一中盞,調(diào)下,空心腹,再服見效。(《博濟方》烏金散)
上面的內(nèi)容非常詳細的為大家介紹了關(guān)于炒枳殼的具體功效與作用,有需要的朋友們不妨參考一下。炒枳殼主要的藥物功效在于能夠治療我們的積食、痰多、腹脹、胸悶以及子宮下垂和脫肛。通常都會與其他的中藥材配伍之后煎服飲用,大家可以在醫(yī)生的指導(dǎo)下使用。
天漿殼為蘿藦科植物蘿藦的果殼,但實際上它的功效以及藥用價值是非常高的,對于常出現(xiàn)的咳嗽痰多、氣喘、百日咳,以及麻疹等現(xiàn)象,如果能夠正確地利用天漿殼的話,可以快速的起到治療的效果,也可以治療跌打損傷;外傷出血,所以說對它的這些功效大家,可以更多的去認識和了解。
【別名】:天將殼(《飲片新參》),蘿藦莢(《藥材學(xué)》)。
【來源】:為蘿藦科植物蘿藦的果殼。秋季采收成熟果實,剝?nèi)」麣窀伞?/p>
【原形態(tài)】:干燥果殼,對開似舟狀,基部鈍圓,可見果柄或脫落的圓形疤痕;另端漸狹而長,頂端反卷;長約7~10厘米,寬約4厘米。果皮厚約1.5毫米,外表面黃綠色,具纖維狀紋理及疣狀突起;內(nèi)表面黃白色,光滑而潤澤。纖維性強,不易折斷。無氣味。以干燥、大而完整、青黃色,無雜質(zhì)為佳。
功能主治】:清肺化痰;散瘀止血。主咳嗽痰多;氣喘;百日咳;驚癇;麻疹不透;跌打損傷;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6-9g。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 1.《飲片新參》:軟堅,化痰,清肺,治肺風痰喘,定驚癎。
2.《藥材資料匯編》:治小兒麻疹。
3.江西《草藥手冊》:治肺風痰喘,損傷出血。
4.《上海常用中草藥》:化痰,止咳,平喘。治咳嗽痰多,氣喘,百日咳,麻疹透發(fā)不暢,發(fā)熱咳嗽。
通過了解了以上介紹的,天漿殼的功效和作用,那么大家就應(yīng)該注重這些常識問題了。平時的時候如果身體存在類似氣喘、百日咳、驚癇、麻疹不透的癥狀,就可以正確地利用它進行治療和解決,因為我們都知道,利用這樣的一種植物用藥的話,可以有效的避免副作。
粟芽因為有著高價值的藥理功效所以很多人都會選擇,但要注意不能隨意的進行使食用,否則會對身體生一些不好的影響的,我們需要在食用前對它進行了解,你準備好了嗎?
【別名】蘗米(《別錄》),粟蘗(《本草衍義》)。
【來源】為 粟 的 發(fā)芽穎果 。將粟谷入水中浸透,撈出置筐內(nèi),上蓋稻草,每日灑水4~5次,保持濕潤,至芽長2~3毫米許,取出曬干。
【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粟米"條。
【生境分布】主產(chǎn)華北各地。
【性狀】干燥粟芽呈小球形,徑約1毫米。表面淡黃色,有外稃與內(nèi)稃包圍,多數(shù)均已裂開,露出長約1~3毫米的初生根(芽),或無初生根。剝?nèi)ぜ礊楣麑崳砻娴S色,光滑,基部有黃褐色的胚,長約1毫米,胚乳近白色。質(zhì)堅,斷面粉質(zhì),氣無,味微甜。以黃色、有芽、顆粒勻整者為佳。
【炮制】炒粟芽:取粟芽置鍋內(nèi)以文火炒至黃色為度。取出放涼。亦有炒至焦黃色者。
【性味】①《別錄》:"味苦,無毒。"
【歸經(jīng)】《本草匯言》:"入脾、胃二經(jīng)。"
【功能主治】健脾,消食,治食積脹滿,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
通過本篇文章對粟芽的詳細介紹,我們可以了解到關(guān)于粟芽的相關(guān)作用和食用方法等。粟芽的價值可以通過其功效中看出,充分的體現(xiàn)了粟芽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