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熱涼血止癢的中成藥有哪些?
清熱養(yǎng)生常識。
天下只有養(yǎng)生之道,沒有長生之藥。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養(yǎng)生這種件越來越關(guān)注,不注意平日的養(yǎng)生,好比千里之堤,潰于蟻穴。正確有效的中醫(yī)養(yǎng)生是如何進行的呢?請您閱讀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輯為您編輯整理的《清熱涼血止癢的中成藥有哪些?》,歡迎您閱讀和收藏,并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血熱是平時人們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一種癥狀,血熱的表現(xiàn)有很多,比如患者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面紅耳赤,身上經(jīng)常會長紅斑,有的時候會莫名其妙的出現(xiàn)丘疹,最直接的表現(xiàn)還是經(jīng)常會心煩氣躁,嚴重的還會出現(xiàn)發(fā)狂等等,所以危害非常大,好在有很多治療方法,比如可以吃一些清熱涼血的中成藥。
第一、清熱涼血類中成藥
清熱涼血類中成藥具有輕盈頭熱、涼血散瘀、清熱解毒等作用。適用于熱入營血所致身熱夜甚,神煩少寐,時有譫語,或斑疹隱隱等;熱入血分所致出血,發(fā)斑,如狂,譫語,舌絳起刺等。代表中成藥有清熱涼血膏等。
使用清熱類中成藥需要注意一般在表證已解,里熱正盛,或里熱雖盛尚未結(jié)實的情況下使用。如邪熱在表,當先解表,否則會因邪入里;如里熱已實,則應(yīng)采用攻下中成藥;表邪未解,里熱已實,則宜表里雙解。另外,辨別熱癥的敘事、真假、在臟在腑也很重要。此類中成藥多用苦寒之品,易傷人體陽氣,所以不能長久服。
第二、清熱燥濕類中成藥
清熱燥濕類中成藥具有清熱燥濕、清熱利濕、清熱解毒等作用。適用于濕熱內(nèi)蘊,濕邪化熱所致諸癥。如濕熱蘊結(jié)大腸之痢疾,癥見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膿血。代表中成藥有葛根芩連片等。濕熱蘊結(jié)膀胱之淋證,癥見小便頻數(shù),短澀,淋漓不爽,尿道刺痛,痛引小腹,或尿血,甚或癃閉不通。代表中成藥有金沙五淋丸等。肝膽濕熱之黃疸、膽囊炎、膽結(jié)石,代表中成藥有利膽排石片等。
第三、清熱解毒類中成藥
清熱解毒類中成藥具有清熱解毒作用。適用于或熱熾盛,化為熱毒,熏肌蝕膚,深入臟腑,發(fā)于官竅,癥見煩躁狂亂,頭面紅腫焮痛,口鼻生瘡,咽喉不利,瘡瘍疔毒,化膿潰爛,大便燥結(jié)等。代表中成藥有清熱解毒口服液。
第四、清熱瀉火類中成藥
清熱瀉火類中成藥具有清熱瀉火解毒作用。適用于火熱偏盛于三焦、臟腑、五官,癥見目赤腫痛,口舌生瘡,耳鳴耳聾,牙痛,牙齦紅腫,咽喉腫痛,瘡瘍初期紅腫熱痛,小便短赤,大便秘結(jié),舌紅苔黃,脈數(shù)等。
此類中成藥品種繁多,按作用不同分為以下幾種:清上焦頭目實火者,代表中成藥有上清丸;清三焦火者,代表中成藥有牛黃解毒片等;清肝膽火者,代表中成藥有龍膽瀉肝丸等;清胃火者,代表中成藥有清胃黃連丸等;清心火者,代表中成藥有導(dǎo)赤丸等;清肺火者,代表中成藥有清肺抑火丸等。
ys630.coM延伸閱讀
在中醫(yī)里有一個名詞,涼血,大家是否聽說過呢,其實涼血并不是陌生的詞語,它往往和清熱解毒結(jié)合在一起。有一些中成藥就可以清熱涼血,解決血熱的狀況,怎樣去選擇有效的中成藥呢,哪一些中成藥對清熱涼血具有良好的作用呢,下面介紹的便是清熱涼血吃什么中成藥有用。
金銀花。性能功效:本類藥大多藥性寒涼,少數(shù)平而偏涼,味多苦,或甘,或辛,或咸。多人肺、胃、心、肝、大腸經(jīng)。能清熱、瀉火、涼血、解熱毒、退虛熱,兼能燥濕、利濕、滋陰、發(fā)表等。
黃連。配伍方法:里熱兼有表證者,當先解表或表里同治;氣分熱兼血分熱者,宜氣血兩清;里熱兼陰傷津虧者,要注意祛邪而不忘扶正,輔以養(yǎng)陰生津藥;若里熱積滯者,宜適當配合瀉下藥;兼脾胃虛弱者,宜適當輔以健胃藥。
黃柏。各種清熱藥對細菌、真菌、病毒、原蟲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或殺滅作用。29種常用清熱藥中,只有一種未被證明有抗病原體作用。清熱解毒、清熱燥濕藥抗菌、抗病毒作用更為顯著。
黃芩。清熱解毒藥金銀花、大青葉、板藍根、穿心蓮,清熱燥濕藥黃連、黃蘋、苦芩、龍膽草,清熱瀉火藥石膏、知母、梔子,清熱涼血藥赤芍、丹皮,以及清虛熱藥地骨皮等,對內(nèi)毒素或酵母等引起的實驗性動物發(fā)熱,有程度不同的解熱作用。梔子醇提物和青蒿水提物還能使動物的正常體溫降低,產(chǎn)生降溫作用。
看了上文的介紹,大家是不是對清熱涼血吃什么中成藥有用了解了不少呢。金銀花是人們都知道的清熱解毒的良品,在夏天許多人也會泡金銀花茶來喝,清熱解毒、涼血的效果真的很好,還有黃連、黃芩、黃柏也同樣具有良好的功效。
現(xiàn)如今,人們在選擇藥物的時候,往往會看中其所對應(yīng)的適應(yīng)癥類型。對于想要達到清熱涼血作用的人來說,有此功效的中成藥,自然就成為其關(guān)注的焦點。
牛黃解毒片
〔組成〕牛黃、大黃、石膏、桔梗、甘草、黃苓、冰片、雄黃。
〔功能〕清熱,解毒。
〔主治〕肺胃熱毒上炎所致咽喉腫痛、口鼻生瘡、牙痛、耳痛、目赤腫痛、大便秘結(jié)等癥。
〔用法用量〕口服,片劑,每次3片(每片0.3克)每日2~3次;丸劑,每次1丸(0.9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下。小兒酌減。孕婦忌服。脾胃虛弱、大便溏泄者慎用。不宜與四環(huán)素族并用,亦不宜與磷酸鹽、硫酸鹽類藥物同服。
六神丸
〔組成〕蟾酥、麝香、牛黃、雄黃、珍珠、冰片等。
〔功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主治〕熱積火盛所致咽喉腫痛、單雙乳蛾、喉風、喉爛,丹痧、皮膚瘡癤等。
〔用法用量〕含服,每次10粒,每日1~2次。小兒1歲服1粒,2歲服2粒,3歲服3~4粒,4~8歲服5~6粒,9~15歲服8~9粒。外用時取10粒用開水或米醋溶成糊狀,每日數(shù)次敷搽患處。孕婦忌服。服藥期間忌煙、酒及辛辣食物。瘡爛化膿者不可外敷。
冰硼散
〔組成〕冰片、硼砂(炒)、玄明粉、朱砂。
〔功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主治〕實火上炎所致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牙齦腫痛。
〔用法用量〕外用,吹敷患處,每次少量,每日數(shù)次。用藥期間忌食辛辣油膩之物。
便秘,是現(xiàn)在大部分人都或多或少有過的一種疾病,發(fā)病的原因有很多,有可能是生活的壓力過大,或者飲食不夠規(guī)律,甚至于睡眠不夠也有可能造成便秘,便秘初期一般不嚴重,多吃些水果蔬菜就可以了,但是如果一直不好的好,最好吃一些中藥緩解一下,那么,清熱潤腸的中成藥有哪些呢?
通便的藥有以下幾種中成藥。
1.如出現(xiàn)大便干結(jié),排便困難,排便間隔時間延長,伴有口臭口苦,心煩易怒,腹脹納呆,小便短赤者屬于熱秘。治宜泄熱通腑,或清熱潤腸。泄熱通腑用調(diào)胃承氣湯(大黃、芒硝、甘草);清熱潤腸用麻子仁丸(大黃、枳實、厚樸、麻仁、杏仁、白芍、白蜜)。如便干行澀、肛裂出血,可加地榆、槐花;如腹脹納呆,可加大腹皮、焦四仙;如目赤口苦、脈弦滑可配用更衣丸或當歸蘆薈丸。
2.如出現(xiàn)大便干結(jié)或不干結(jié),欲便不得,排出不暢,每于情緒不好時便秘加重,伴有胸脅痞滿,腹中脹痛者屬于氣秘。治宜順氣行氣。方選六磨湯(幟實、木香、烏藥、沉香、檳榔、大黃)。另可根據(jù)病情配加梔子、瓜蔞、桃仁、杏仁、赤芍等。
3.如年高體弱、或久病之人,雖有便意,但臨廁努掙乏力,排便艱澀不暢,便質(zhì)并不干結(jié),便后汗出氣短者屬氣虛便秘。治宜健脾益氣。方選黃芪湯(黃芪、甘草、陳皮、麻仁、白蜜)。若氣虛下陷,肛門墜迫,屢欲登廁而虛坐努責不下時,可加升麻、柴胡等。
4.如產(chǎn)后或手術(shù)后大便干燥如球,便次雖然正常,但排便不暢,伴有頭眩心悸、面色少華者為血虛便秘。治宜養(yǎng)血潤燥。方選潤腸丸(當歸、生地、桃仁、火麻仁、枳殼)。如兼有腰脊酸軟,經(jīng)少色淡者加制首烏、肉蓯蓉等。
5.若大便艱澀,難以排出,便質(zhì)或干或不干,畏寒肢冷,腹中冷氣攻痛或腰脊冷痛者屬陽虛冷秘。治宜溫通開秘。方選濟川煎(當歸,肉從蓉、牛膝、升麻、枳殼、澤瀉)可加首烏、核桃肉、肉桂。若陰寒較甚,可配服半硫丸。
清熱潤腸的中成藥有哪些呢?上面給大家介紹了好幾種可以清熱潤腸的中成藥,確實,便秘非常影響人的健康,所以,如果便秘的情況比較嚴重的話,最好抓緊時間去治療,上面介紹的中成藥都對便秘的緩解有針對性的作用,大家可以根據(jù)自身情況選擇服用。
有很多原因會導(dǎo)致人出現(xiàn)血熱的情況,最常見的原因是體內(nèi)火氣過大,尤其是青年人最容易出現(xiàn)這種情況,除了天氣因素和飲食因素之外,有的人不會控制好個人情緒,比如經(jīng)常情緒煩躁,經(jīng)常朝別人發(fā)脾氣等等,這些都會導(dǎo)致血燥,這時候最需要的就是滋陰涼血,那么有哪些中成藥能夠滋陰涼血呢?
滋陰涼血的中成藥:
本類藥物可通過其清熱作用而達到?jīng)鲅哪康?。清熱涼血藥多甘苦咸寒,清熱涼血藥具有清解營分,血分熱邪的功效,部分藥物既能夠清熱涼血,又可以滋養(yǎng)陰液,亦可用于陰虛內(nèi)熱的病證,清熱涼血藥主要有生地黃、玄參、牡丹皮、赤芍、紫草、水牛角等。
1、生地黃
生地黃,生地黃為玄參科植物地黃的塊根,多年生直立草本。喜溫和氣候及陽光充足之地,怕積水,為清熱涼血藥。用于溫熱病熱入營血,身熱口干、舌絳或紅等癥狀。有清熱生津滋陰,養(yǎng)血的功效。
清熱涼血。該品味甘苦、性寒而入血分,能清營血分之熱而涼血。用于溫熱病之高熱、口渴、舌紅絳,處方如清營湯。另外,該品通過涼血尚有止血之功效,可用于血熱的各種出血癥。
養(yǎng)陰生津。該品質(zhì)潤多液能養(yǎng)陰,味甘性寒能生津,有養(yǎng)陰潤燥生津作用。用于溫熱病后期、邪熱傷津者。另外,取該品滋陰清熱作用,常用于治療陰虛火旺的口干口渴、頭暈?zāi)垦#幏饺缌兜攸S丸。消渴病屬熱盛傷津者亦可用生地治療。
2、玄參
玄參,中藥名,為玄參科草本植物。味甘、苦、咸,性微寒,有清熱涼血,滋陰降火,解毒散結(jié)的功效。主治溫熱病熱和營血;身熱;煩渴;舌絳;發(fā)斑;骨蒸勞嗽;虛煩不寤;津傷便秘;目澀昏花;咽喉喉腫痛;瘰疬痰核;癰疽瘡毒。脾胃有濕及脾虛便溏者忌服。
3、丹皮
丹皮,又名牡丹皮,中藥名,為毛茛科植物牡丹干燥根皮。秋季采挖根部,除去細根,剝?nèi)「ぃ瑫窀伞I没虺从?。主治清熱涼血;活血散瘀。溫熱病熱入血分;發(fā)斑;吐衄;熱淚盈眶病菌后期熱伏陰分發(fā)熱;陰虛骨蒸潮熱;血滯經(jīng)閉;痛經(jīng);癰腫瘡毒;跌撲傷痛;風濕熱痹。
現(xiàn)代研究,所含牡丹酚及其以外的糖苷類成分均有抗炎作用;牡丹皮的甲醇提取物有抑制血小板作用;牡丹酚有鎮(zhèn)靜、降溫、解熱、鎮(zhèn)痛、解痙等中樞抑制作用及抗動脈粥樣硬化、利尿、抗?jié)兊茸饔谩?/p>
如果體內(nèi)濕氣比較重的話,首先要調(diào)整好生活環(huán)境,要保證居住的空間是清潔干燥的,然后可以采取飲食調(diào)理,平時生活中要多吃還有芳香味的蔬菜,尤其要多吃香菜,還可以喝一些偏溫性的茶,在此基礎(chǔ)上,可以吃一些中成藥幫助清熱祛濕。
清熱祛濕的中成藥:
人參健脾丸
組成:由人參、白術(shù)、甘草、山藥、蓮子、白扁豆、木香、草豆蔻、陳皮、青皮、六神曲;谷芽、山楂、芡實、薏苡仁、當歸、枳殼等藥物組成。
功能:健脾養(yǎng)胃,消補兼施??诜看?-12克,每日2次。
附子理中丸
組成:含附子、黨參、白術(shù)、干姜、甘草等中藥。
功能:口服每次6—9克,每日3次。孕婦慎用。
龍膽瀉肝丸
成份:龍膽、柴胡、黃芩、梔子(炒)、澤瀉、木通、車前子(鹽炒)、當歸(酒炒)、地黃、炙甘草。
功能:清肝膽,利濕熱。用于肝膽濕熱,頭暈?zāi)砍?,耳鳴耳聾,脅痛口苦,尿赤,濕熱帶下。
加味香連丸
主要功效:清熱祛濕,化滯止痛。
適用病癥:大腸濕熱所致的痢疾,癥見大便膿血、腹痛下墜、里急后重。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g,一日3次。
藥性分析:方中黃連,清熱燥濕,止瀉痢,為君藥。黃芩、黃柏加強黃連清熱燥濕之功,共為臣藥。白芍、當歸和血止痛;延胡索理氣止痛;厚樸、枳殼、檳榔、木香行氣和中,行滯止痛;吳茱萸溫中燥濕止瀉,也制苦寒之品,為佐藥。甘草健脾和中,調(diào)和藥性,為使藥。諸藥合用,共奏清熱祛濕,化滯止痛之功。
濕熱質(zhì)是濕熱內(nèi)蘊為主要特征的體質(zhì)狀態(tài)。濕為重濁黏膩之邪,容易影響氣機的流通,如與熱邪相合,則濕熱交困,主要表現(xiàn):面垢油光、易生痤瘡,口苦口干口臭,身重困倦,大便黏滯不暢或燥結(jié),小便短黃,舌質(zhì)偏紅,苔黃膩等。濕熱質(zhì)對夏末秋初濕熱氣候或氣溫偏高環(huán)境較難適應(yīng),容易心煩急躁。濕熱質(zhì)者在日常飲食中宜食用甘寒或苦寒的清利化濕的食品,如黃瓜、苦瓜、薏米、茯苓、蓮子、紅小豆、綠豆等,少食羊肉、動物內(nèi)臟等肥厚油膩之品,以及韭菜、蒜、蔥、生姜、辣椒及火鍋、烹炸、燒烤等辛溫助熱的食物。濕熱主要分為肝膽濕熱和脾胃濕熱。
導(dǎo)讀:清熱涼血的中藥有哪些?清熱涼血藥主要治療濕熱毒瘀蘊結(jié)證,常見病癥便秘、痤瘡、皮炎、濕疹等。那么清熱涼血的中藥有哪些?下面推薦幾種清熱涼血的中藥,一起來看看。
清熱涼血的中藥有哪些
本類藥物可通過其清熱作用而達到?jīng)鲅哪康?。清熱涼血藥多甘苦咸寒,清熱涼血藥具有清解營分,血分熱邪的功效,部分藥物既能夠清熱涼血,又可以滋養(yǎng)陰液,亦可用于陰虛內(nèi)熱的病證,清熱涼血藥主要有生地黃、玄參、牡丹皮、赤芍、紫草、水牛角等。
1、生地黃
生地黃,生地黃為玄參科植物地黃的塊根,多年生直立草本。喜溫和氣候及陽光充足之地,怕積水,為清熱涼血藥。用于溫熱病熱入營血,身熱口干、舌絳或紅等癥狀。有清熱生津滋陰,養(yǎng)血的功效。
清熱涼血。該品味甘苦、性寒而入血分,能清營血分之熱而涼血。用于溫熱病之高熱、口渴、舌紅絳,處方如清營湯。另外,該品通過涼血尚有止血之功效,可用于血熱的各種出血癥。
養(yǎng)陰生津。該品質(zhì)潤多液能養(yǎng)陰,味甘性寒能生津,有養(yǎng)陰潤燥生津作用。用于溫熱病后期、邪熱傷津者。另外,取該品滋陰清熱作用,常用于治療陰虛火旺的口干口渴、頭暈?zāi)垦?,處方如六味地黃丸。消渴病屬熱盛傷津者亦可用生地治療。
2、玄參
玄參,中藥名,為玄參科草本植物。味甘、苦、咸,性微寒,有清熱涼血,滋陰降火,解毒散結(jié)的功效。主治溫熱病熱和營血;身熱;煩渴;舌絳;發(fā)斑;骨蒸勞嗽;虛煩不寤;津傷便秘;目澀昏花;咽喉喉腫痛;瘰疬痰核;癰疽瘡毒。脾胃有濕及脾虛便溏者忌服。
3、丹皮
丹皮,又名牡丹皮,中藥名,為毛茛科植物牡丹干燥根皮。秋季采挖根部,除去細根,剝?nèi)「?,曬干。生用或炒用。主治清熱涼血;活血散瘀。溫熱病熱入血分;發(fā)斑;吐衄;熱淚盈眶病菌后期熱伏陰分發(fā)熱;陰虛骨蒸潮熱;血滯經(jīng)閉;痛經(jīng);癰腫瘡毒;跌撲傷痛;風濕熱痹。
現(xiàn)代研究,所含牡丹酚及其以外的糖苷類成分均有抗炎作用;牡丹皮的甲醇提取物有抑制血小板作用;牡丹酚有鎮(zhèn)靜、降溫、解熱、鎮(zhèn)痛、解痙等中樞抑制作用及抗動脈粥樣硬化、利尿、抗?jié)兊茸饔谩?/p>
4、赤芍
赤芍是著名野生地道中藥材,為毛茛科植物赤芍或川赤芍的干燥根???,微寒。歸肝經(jīng)。有清熱涼血,活血祛瘀的功效。
與生地黃、大黃、白茅根等同用,可用于血熱吐衄;與金銀花、天花粉、乳香等同用,可用于熱毒壅盛,癰腫瘡瘍;與當歸、川芎、延胡索等同用,可用于血滯經(jīng)閉、痛經(jīng)、癥瘕腹痛等癥。
5、紫草
紫草,為紫草科植物新疆紫草、紫草或內(nèi)蒙紫草的干燥根。性味甘、咸,寒。歸心、肝經(jīng)。有涼血,活血,解毒透疹之功能。故對血熱毒盛,麻疹、斑疹透發(fā)不暢等癥,可與蟬衣、牛蒡子、連翹、荊芥等配伍應(yīng)用;如疹出而色甚深,呈紫暗色而不紅活者,這也是血熱毒盛的癥候,須以涼血解毒藥如丹皮、赤芍、銀花、連竅等同用。該品預(yù)防麻疹,可減輕麻疹癥狀或減少麻疹發(fā)病率。
6、水牛角
水牛角,中藥名。是中藥犀角的代用品,功能有清熱,涼血,定驚,解毒。治傷寒溫疫熱入血分,驚狂,煩躁,譫妄,斑疹,發(fā)黃,吐血,衄血,下血,癰疽腫毒。孕婦、中虛胃寒者慎服。大量服用,常有上腹部不適,惡心,腹脹,食欲不振等反應(yīng)。
以上就是一些清熱涼血的中藥,供大家參考。
中成藥是一種以中藥為主的方劑,這是中醫(yī)幾千年總結(jié)的成果,各種疾病都有不同的中成藥,例如,身體火旺時可以服用清熱中成藥來降火,效果非常的不錯。而清熱中成藥的種類也非常多,人們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需求來選擇合適的方劑,下面就來看看清熱中成藥有哪些類型呢?
1、清熱解毒型
清熱解毒類中成藥具有清熱解毒作用。適用于火熱偏盛于三焦、臟腑、五官,癥見目赤腫痛,口舌生瘡,耳鳴耳聾,牙痛,牙齦紅腫,咽喉腫痛,瘡瘍初期紅腫熱痛,小便短赤,大便秘結(jié),舌紅苔黃,脈數(shù)等。
此類中成藥品種繁多,按作用不同分為以下幾種:清上焦頭目實火者,代表中成藥有上清丸;清三焦火者,代表中成藥有牛黃解毒片等;清肝膽火者,代表中成藥有龍膽瀉肝丸等;清胃火者,代表中成藥有清胃黃連丸等;清心火者,代表中成藥有導(dǎo)赤丸等;清肺火者,代表中成藥有清肺抑火丸等。
2、清熱燥濕型
清熱燥濕類中成藥具有清熱燥濕、清熱利濕、清熱解毒等作用。適用于濕熱內(nèi)蘊,濕邪化熱所致諸癥。如濕熱蘊結(jié)大腸之痢疾,癥見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膿血。代表中成藥有葛根芩連片等。濕熱蘊結(jié)膀胱之淋證,癥見小便頻數(shù),短澀,淋漓不爽,尿道刺痛,痛引小腹,或尿血,甚或癃閉不通。代表中成藥有金沙五淋丸等。肝膽濕熱之黃疸、膽囊炎、膽結(jié)石,代表中成藥有利膽排石片等。
3、清熱涼血型
清熱涼血類中成藥具有輕盈頭熱、涼血散瘀、清熱解毒等作用。適用于熱入營血所致身熱夜甚,神煩少寐,時有譫語,或斑疹隱隱等;熱入血分所致出血,發(fā)斑,如狂,譫語,舌絳起刺等。代表中成藥有清熱涼血膏等。
使用清熱類中成藥需要注意一般在表證已解,里熱正盛,或里熱雖盛尚未結(jié)實的情況下使用。如邪熱在表,當先解表,否則會因邪入里;如里熱已實,則應(yīng)采用攻下中成藥;表邪未解,里熱已實,則宜表里雙解。另外,辨別熱癥的敘事、真假、在臟在腑也很重要。此類中成藥多用苦寒之品,易傷人體陽氣,所以不能長久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