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骨風(fēng)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養(yǎng)生孰為本,元氣不可虧;養(yǎng)生孰為先,養(yǎng)心須樂觀?!弊杂腥祟愇拿饕詠?,長生不老是很多人的目標(biāo),藥物不能替代養(yǎng)生,只有觀念和行動結(jié)合的養(yǎng)生才是有效的。關(guān)于中醫(yī)養(yǎng)生,我們要掌握哪些知識呢?急您所急,小編為朋友們了收集和編輯了“龍骨風(fēng)的功效與作用”,歡迎閱讀,希望您能閱讀并收藏。
不知道大家在生活中是否見過中藥龍骨,收到龍骨大家肯定首先想到的是傳說中的龍吧,其實并不是,龍骨只是一些古代生物遺留下來的殘骸,從地底下被挖掘出來之后,因為里面含有的營養(yǎng)成分比較高,所以被用來當(dāng)作藥材,他也又被稱作為龍骨風(fēng),那么龍骨風(fēng)都有哪些功效與作用呢?
百草中醫(yī)為大家介紹下中藥龍骨的功效與作用以及注意事項吧!
龍骨,別名:陸虎遺生、那伽骨、生龍骨、煅龍骨、五花龍骨、青化龍骨、花龍骨、白龍骨。為古代哺乳動物如象類、犀牛類、三趾馬等的骨胳的化石。挖出龍骨后,除去泥土及雜質(zhì)。五花龍骨質(zhì)酥脆,出土后,露置空氣中極易破碎,常用毛邊紙粘貼。
龍骨又稱白龍骨,陸虎遺生,那伽骨,生龍骨,煅龍骨,五花龍骨,青化龍骨,花龍骨(《別錄》)。呈骨骼狀或不規(guī)則塊狀。
表面白色、灰白色或黃白色至淡棕色,多較平滑,有的具縱紋裂隙或具棕色條紋與斑點。
質(zhì)硬,砸碎后,斷面不平坦,色白或黃白,有的中空。關(guān)節(jié)處膨大,斷面有蜂窩狀小孔。
吸濕力強(qiáng)。無臭,無味。以質(zhì)硬、色白、吸濕力強(qiáng)者為佳。
五花龍骨又稱五色龍骨(《廣利方》)。呈圓筒狀或不規(guī)則塊狀。直徑5~25cm。
淡灰白色、淡黃白色或淡黃棕色,夾有藍(lán)灰色及紅棕色深淺粗紅不同的花紋,偶有不具花紋者。
一般表面平滑,有時外層成片剝落,不平坦,有裂隙。質(zhì)較酥脆,破碎后,斷面粗糙,可見寬窄不一的同心環(huán)紋。
吸濕力強(qiáng),舐之吸舌。無臭,無味。以體較輕、質(zhì)酥脆、分層、有花紋、吸濕力強(qiáng)者為佳。
龍骨味甘、澀,性平。具有鎮(zhèn)靜,斂汗?jié)?,生肌斂瘡的功效。用于神?jīng)衰弱,心悸,失眠,多夢,自汗,盜汗,遺精,遺尿,崩漏,帶下等癥;外用治瘡瘍久潰不斂。
主要含碳酸鈣、磷酸鈣,少量鐵、鎂、鋁、鉀、鈉、氯、硫酸根等。
龍骨風(fēng)的功效與作用
血鈣占人體鈣的0.1%弱,但對神經(jīng)、心肌、骨骼及其它組織的影響很大。血鈣含量下降時會導(dǎo)致神經(jīng)肌肉應(yīng)激性增強(qiáng),引起手足搐搦、驚厥、譫妄等;血鈣過高則引起神經(jīng)癥狀或肌無力。鈣進(jìn)入血液后,能促進(jìn)血液凝固,并增加血管壁的致密性,以阻止白細(xì)胞及血清滲出血管外,同時又有減輕骨骼肌興奮性的作用。因此龍骨有鎮(zhèn)靜、收斂、固澀、止瀉之效。此外,缺鈣與結(jié)腸癌的發(fā)生有關(guān)。研究結(jié)果還表明,嚴(yán)重缺鈣不僅對骨骼鈣化有影響,還可發(fā)生出血和癱瘓,先是下肢癱瘓。
中藥龍骨的功效與作用
1、《藥性論》記載:龍骨逐邪氣,安心神,止冷痢及下膿血,女子崩中帶下,止夢泄精,夢交,治尿血,虛而多夢紛紜加而用之。
2、《全幼心鑒》記載:龍骨治泄瀉不止:白龍骨、白石脂等分。為末,水丸梧子大。紫蘇、木瓜湯下,量大人小兒用。
龍骨風(fēng)的功效與作用
3、《本草求真》記載:龍骨功與牡蠣相同,但牡蠣咸澀入腎,有軟堅化痰清熱之功,此屬甘澀入肝,有收斂止脫鎮(zhèn)驚安魄之妙,如徐之才所謂澀可止脫,龍骨牡蠣之屬。白地錦紋,舐之粘舌者佳。
4、《方脈正宗》記載:龍骨治大人、小兒一切癲狂,驚搐,風(fēng)癇,神志不寧:龍骨一兩(火煅,研極細(xì)末),犀角、丹砂、琥珀、天竺黃各五錢(俱研極細(xì)末),鉤藤、懷生地、茯苓各一兩五錢(俱微炒燥,為極細(xì)末),蘇合香三錢,牛黃二錢(俱用酒溶化)。共十味,總和一處,用膽星八錢,研細(xì)末,竹瀝一碗,打糊為丸,如梧子大。大人服十丸,小兒服二、三丸,俱用生姜湯調(diào)灌。
ys630.coM延伸閱讀
這里的龍骨指的并非是中古傳統(tǒng)靈獸龍的骨骼,而是指的是古代哺乳動物的骨骼化石,這種龍骨的骨骼化石以犀牛,象類的骨骼化石為主。龍骨的功效與作用都非常明顯,具有很好的鎮(zhèn)靜安神,治療瘡疤,生肌膚等功效。
龍骨的功效與作用包括,具有固精斂汗,止血涼血的功效,對于失眠健忘,精神不濟(jì),身體虛弱引起的盜汗,遺精早泄等男科疾病,以及便血等都有很好的治療和緩解效果。
《本經(jīng)》:主咳逆,泄痢膿血,女子漏下,癥瘕堅結(jié),小兒熱氣驚癇。
《別錄》:療心腹煩滿,四肢痿枯,汗出,夜臥自驚,恚怒,伏氣在心下不得喘息,腸癰內(nèi)疽,陰蝕,止汗,縮小便,尿血,養(yǎng)精神,定魂魄。安五藏。白龍骨療夢寐泄精,小便泄精。
《藥性論》:逐邪氣,安心神,止冷痢及下膿血,女子崩中帶下,止夢泄精,夢交,治尿血,虛而多夢紛紜加而用之。
《日華子本草》:健脾,澀腸胃,止瀉痢,渴疾,懷孕漏胎,腸風(fēng)下血,崩中帶下,鼻洪,吐血,止汗。
《珍珠囊》:固大腸脫。
《綱目》:益腎鎮(zhèn)驚,止陰瘧,收濕氣,脫肛,生肌斂瘡。
《本草經(jīng)百種錄》:龍骨最粘澀,能收斂正氣,凡心神耗散,腸胃滑脫之疾,皆能已之。且斂正氣而不斂邪氣,所以仲景于傷寒之邪氣未盡者亦用之。
龍骨的功效和作用還有很多。龍骨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和磷酸鈣,此外還含有多種微量元素,具有抑制骨骼神經(jīng)肌肉興奮的作用,并且增強(qiáng)血液中血小板的凝聚功能。龍骨靜心安神的功效明顯,但是對于軟堅散結(jié)等治療效果則較差。
地龍骨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草藥,性味溫和苦澀,具有活血止痛,消腫,祛痰化濕的功效,同時還能治療一些勞損和扭傷的問題,搗碎后可以敷在患處幾日便可見效,這種草藥在平時已經(jīng)很少能見到,一般在中藥店里面才能購買。
來源及產(chǎn)地
薯蕷科植物穿龍薯蕷Dioscorea nipponica Mak.的根莖。分布東北、華北、華中、華東及四川、甘肅、陜西等地。
性味
苦,平。
功能主治
祛風(fēng),活血,止痛,消腫,化痰止咳。
①治風(fēng)寒濕痹,勞損扭傷,急性化膿性骨關(guān)節(jié)炎,慢性氣管炎,冠心病,心絞痛,瘧疾,近用于甲狀腺瘤,甲狀腺功能亢進(jìn)。煎服:9~15g。
②搗敷癰腫惡瘡。
化學(xué)成分
本品含薯蕷皂苷等多種甾體皂苷,少量25-異-螺甾-3,5-二烯等。
地龍骨的藥理作用
根狀莖的水提取物,對小白鼠有鎮(zhèn)咳、祛痰作用,對豚鼠有平喘作用。體外試驗,水煎劑有抗流感病毒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八迭球菌、大腸桿菌、卡他球菌、腦膜炎雙球菌、甲型鏈球菌等也有抑制作用??傇碥漳茱@著降低兔血膽甾醇及血壓,增加尿量、改善冠脈循環(huán)。
其實很多的人并不知道什么是段龍骨。其實段龍骨就是一種中藥藥材。很多的時候,我們在一些中成藥當(dāng)中,會看到段龍骨這種藥材。那么,大家知道段龍骨的功效與作用嗎?相信很多的人并不了解段龍骨的功效,今天我們就來簡單的說一下段龍骨,還希望大家可以合理的使用段龍骨。
煅龍骨是一種很名貴的藥材,對于治療怔忡健忘,失眠多夢都是非常有效果的,在生活上對人們都是有很大的幫助,那么你們知道它還有其它什么的功效與作用呢?現(xiàn)在就由小編我來跟大家來做一個詳細(xì)的分析,大家要好好學(xué)習(xí)哦,因為煅龍骨對我們的生活真的是非常有好處的。
煅龍骨的功效與作用
1.它是一種鎮(zhèn)驚定神的好藥材,如果小孩子不小心受到了驚嚇,家長可以使用煅龍骨來幫助孩子定神,安心。
2.具有斂汗固精的作用,患者可以放心使用。
3.可以有效治療失眠多夢的人們,失眠多夢會使人們的睡眠時間完全打折扣,如果經(jīng)常失眠的人可以試一下使用煅龍骨,效果會出乎你想像。
4.對于自汗自盜的人也是非常有效果的,患者可以正確的使用用量來幫助治療。
5.煅龍骨可以治療潰瘍久不收口的現(xiàn)象,使得傷口在最短的時間里面收口,見效快。
6.煅龍骨也可以治療怔忡健忘,可以幫助你的記憶得到最好的保存與恢復(fù),解決了生活上由于健忘造成的種種的麻煩。如果有健忘的人,也可以選擇它來治療試試。
7.具有止血澀腸,生肌斂瘡的作用,患者可以放心地使用。
煅龍骨使用的小提示1.對于不同癥狀的患者,要正確服用煅龍骨的用量,不可以私自的增加,如果要增加首先要咨詢醫(yī)師的建議。
2.與其它的藥物一起混合使用也要得到醫(yī)師的同意后才可以,
3.服用的時候要堅持下去,直到病情痊愈為止,堅決反對沒有恒心的服藥。
4.為了你的健康著想,要時刻注意自己的病情。
基本上一提到龍骨湯,大家都不是太陌生,但對于龍骨湯具體有哪些功效,它又該怎么吃等,很多人還是不太了解,今天就帶大家一起來看看。
【處方】龍骨1兩,茯苓1兩,桂心1兩,遠(yuǎn)志(去心)1兩,麥門冬(去心)2兩,牡蠣(熬)3兩,甘草(炙)3兩,生姜4兩。
【功能主治】宿驚失志,忽忽喜忘,悲傷不樂,陽氣不起者。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7升,煮取2升,分為2服。
【注意】忌海藻、菘菜、醋、生蔥。
【摘錄】《外臺》卷十五引《深師方》
【處方】龍骨1兩,阿膠(炙令燥)1兩,干姜(炮)1兩,黃連(去須,炒)1兩,粳米3合(炒熟),石榴1枚(大者,切,別搗入),附子(炮裂,去皮臍)3分,甘草(炙,銼)3分,芍藥3分,黃芩(去黑心)3分。
【制法】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大便不禁,真氣羸弱。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以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空心溫服,日2次。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九十六
【處方】龍骨半兩,訶黎勒皮(焙,炮)半兩,赤石脂半兩,醋石榴皮(炒黃)1分,木香1分,使君子仁1分。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疳氣瘦弱,下痢白膿,久而不愈。
【用法用量】每服1字或半錢,麝香湯調(diào)下,不拘時候。
【摘錄】《準(zhǔn)繩·幼科》卷七引張渙方
【處方】龍骨1兩,黃連(去須)3分,黃柏(去粗皮,炙)3分,地榆(炙)3分,白頭翁半兩,干姜(炮)半兩,當(dāng)歸(切,焙)半兩,酸石榴皮,白術(shù)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小兒3歲以上,疳痢,口瘡,身體腳手心熱。
【用法用量】1-2歲兒每半錢匕,水半盞,加生姜3片,同煎至3分,去滓,分2次溫服,早、晚食前服??诏彛√J薈、赤地利末敷之;下部生瘡,取蚺蛇膽、黃連、麝香等分為末,涂敷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七三
【處方】龍骨1兩,黃耆(銼)1兩,肉蓯蓉(酒浸,切,焙)1兩,白薇3分,牡蠣(煅)3分,附子(炮裂,去皮臍)3分,甘草(炙,銼)半兩。
【制法】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肺痿,小便數(shù),漸覺氣弱。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3片,大棗2枚(擘破),煎至7分,去滓,空心、食前溫服,日3次。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四十九
【別名】茯神湯
【處方】龍骨2兩,遠(yuǎn)志2兩,茯神2兩,防風(fēng)2兩,牡蠣2兩,甘草7兩,大棗7枚。
【功能主治】驚憂怖迫逐,或驚恐失財,或激憤惆悵,致志氣錯越,心行違僻不得安定者。
【用法用量】茯神湯(《雞峰》卷十一)。
【摘錄】方出《肘后方》卷三,名見《圣濟(jì)總錄》卷十四
【處方】龍骨2兩半,白茯苓(去黑皮)2兩,遠(yuǎn)志(去心)2兩,當(dāng)歸(切,焙干)2兩,甘草(炙令微紫,銼)2兩,防風(fēng)(去叉)2兩,人參2兩,桂(去粗皮)1兩半。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風(fēng)驚恐,恍惚多忘,神氣怯弱。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2盞,加生姜3片,大棗2枚,同煎至1盞,去滓,空心、午時、夜臥各1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十四
【處方】龍骨半斤。
【功能主治】除熱毒,止痢。主熱病不解,下痢困篤欲死者;傷寒已8-10日,大煩渴熱盛,而三焦有瘡??者多下痢。或張口吐舌呵吁,咽爛口鼻生瘡,吟語不識人。
【用法用量】搗碎。以水1斗,煮取5升,使極冷,稍稍飲。其間或得汗即愈。
【摘錄】方出《肘后方》卷二,名見《外臺》卷二引《深師方》
【處方】龍骨3兩,牡蠣3兩(煅),烏梅肉1兩,熟艾1兩,白頭翁1兩,干姜1兩,女萎2兩,黃連2兩,當(dāng)歸2兩,甘草6兩(炙)。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白滯下,晝夜無復(fù)數(shù)。
【用法用量】以水7升,煮取3升2合。分服,日3夜1,斷便止。
【注意】忌海藻、菘菜、豬肉、冷水。
【摘錄】《外臺》卷二十五引《古今錄驗》
【處方】龍骨1兩,當(dāng)歸(切,焙)1兩,干姜(炮裂)1兩,甘草(微炙)1兩,人參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
【制法】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霍亂后虛冷腹痛,下利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熱服,日3次。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四十
【處方】龍骨(白者,碎)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干姜(炮)1兩半,甘草(炙)1兩半,人參1兩半。
【制法】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霍亂吐利,手足逆冷。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三十八
【別名】龍骨散
【處方】龍骨4分,甘草(炙)4分,黃連4分,當(dāng)歸1分,干姜1分。
【功能主治】小兒下利不住,腹痛。
【用法用量】龍骨散(《圣惠》卷九十三)。
【摘錄】《幼幼新書》卷二十八引《嬰孺方》
【處方】龍骨3兩,黃連3兩,干姜3兩,赤石脂3兩,當(dāng)歸3兩,枳實5枚(炙),半夏1升(洗),附子(炮,去皮,破)2兩,人參2兩,桂心2兩,甘草(炙)2兩。
【功能主治】霍亂吐痢嘔逆。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9升,煮取3升,分3次服。
【摘錄】《千金翼》卷十八
【別名】龍骨散
【處方】龍骨2兩,甘草2兩,大黃2兩,赤石脂2兩,石膏2兩,桂心2兩,寒水石2兩,栝樓根2兩。
【制法】上藥治下篩。
【功能主治】少小壯熱,口渴引飲,下痢。
【用法用量】龍骨散(《普濟(jì)方》卷三八四)。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此方專為痢下津傷煩渴,故以龍骨、石脂收斂津氣;石膏、寒水石、栝樓根化熱止渴;桂心、大黃散結(jié)下積;甘草調(diào)和諸藥之性。寒熱固滌萃于一方,亦惟嬰兒可以勝任是法。
【摘錄】《千金》卷十五
【處方】龍骨(研)1兩,人參1兩,茯神(去木)1兩,紫石英(研)1兩,赤石脂1兩,當(dāng)歸(切,焙)1兩,干姜(炮)1兩,桂(去粗皮)1兩,甘草(炙)1兩,白術(shù)1兩,芍藥1兩,紫菀(去苗土)1兩,防風(fēng)(去叉)1兩,遠(yuǎn)志(去心,焙)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傷寒后心氣虛悸,恍惚多忘,或夢寐驚魘。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大棗3枚(擘破),同煎至7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三十一
【處方】龍骨5分,甘草(炙)3分,干姜3分,當(dāng)歸3分,黃連3分,赤石脂3分,附子(炮裂,去皮臍)3分,前胡3分。
【功能主治】小兒利,已服湯利去實,實去后而利不住。
【用法用量】以水4升,煮1升2合。分為6服,旦服至午令盡。
【摘錄】《幼幼新書》卷二十八引《嬰孺方》
【處方】龍骨1兩,犀角(鎊)1兩,當(dāng)歸(切,焙)1兩,阿膠(銼,炒燥)1兩,黃連(去須,銼,炒)1兩,人參3分。
【制法】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傷寒后熱毒攻腸胃,下痢赤白,困絕。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二十六
【處方】龍骨1兩半,當(dāng)歸(切,焙)1兩,厚樸(去粗皮,姜汁炙)1兩,赤石脂1兩半。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冷白滯痢腹痛。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空心、食前溫服,日3次。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七十五
【處方】龍骨(研)5兩,人參2兩,白茯苓(去黑皮)2兩,甘草(炙)2兩,牡蠣(煅)2兩,桂(去粗皮)2兩,熟干地黃(焙)2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小便白淫及遺泄,無故自出者。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空心、食前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九十二
【處方】龍骨1兩半,桑根白皮1兩半,赤石脂1兩半,天雄(炮裂,去皮臍)1兩半,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1兩半,麻黃(去節(jié)根)1兩半,白芷1兩,黃連(去須)1兩,地榆1兩,桂(去粗皮)1兩,當(dāng)歸(切,焙)1兩,木香1兩,白術(shù)1兩,訶黎勒皮(煨)1兩,黃芩(去黑心)半兩,肉豆蔻(去殼)2枚。
【制法】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新久瀉痢。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原書(文瑞樓本)作“龍骨散”。
【摘錄】《圣濟(jì)總錄》(人衛(wèi)本)卷七十七
看了上面的文章想必大家已經(jīng)基本上了解了龍骨湯的功效與作用了吧?龍骨湯的藥用價值極高,對調(diào)理人的身體健康有著顯著的效果。有需要的朋友可以試一試。
穿龍骨也稱為穿山龍,這名字聽起來好像和動物有關(guān),但事實卻并非如此,穿龍骨實際上是一種植物,可以入藥。一般在治療腰腿酸痛、疼痛等方面有顯著效果。那么,穿龍骨具有有哪些功效與作用呢,既然它屬于中藥藥材的一種,且具有很多功效作用,那么是否有哪些藥用禁忌呢?
一、功效
1、穿龍骨的主要功效之舒筋通絡(luò)
當(dāng)經(jīng)絡(luò)氣血運行不暢的時候我們就需要舒筋通絡(luò),現(xiàn)在大多數(shù)人都是每天坐在辦公室里面,沒有活動,所以用穿龍骨煎水服用可以舒筋通絡(luò)。
2、穿龍骨的主要功效之活血止痛
穿龍骨活血止痛的主要方法就是,外敷,敷在患口處能活血止痛。
3、穿龍骨的主要功效之祛痰
當(dāng)咳嗽過久人的體內(nèi)就會積累痰,一般最常見的祛痰方法就是喝批把膏,但是穿龍骨煎水服用也能祛痰。
4、穿龍骨的主要功效之消食利水
如果消化不良的話,可以用穿龍骨煎水服用,達(dá)到消食利水的功效。
二、穿龍骨的主要作用
1、穿龍骨的主要作用治勞損
勞損一般是一個部位用力過猛導(dǎo)致的,比如腰椎勞損,就是由于久坐引起的??梢杂么埞羌逅?,一日兩次即可緩解勞損。
2、穿龍骨的主要作用治癰腫惡瘡
癰腫惡瘡主要表現(xiàn)在皮膚紅腫又很痛,所以只時候用穿龍骨敷在患處能緩解疼痛。
3、穿龍骨的主要作用治咳嗽
咳嗽是生病的時候常見之一,有的嚴(yán)重的會引起肺部感染,所以需要治療,我們可以用穿龍骨煎水服用能治療咳嗽。
4、穿龍骨的主要作用治腰岔氣
腰岔氣主要是腰部受到損傷造成的,嚴(yán)重的腰部都不能用力,可以用穿龍骨煎水服用治療腰岔氣。
5、穿龍骨的主要作用治慢性氣管炎
慢性氣管炎一般發(fā)生在中年人群體,穿龍骨有治療慢性氣管炎的作用,看了這個作用,回家可以告訴爸媽了,不用再為慢性氣管炎而感到無力。
三、穿龍骨藥用禁忌
1、據(jù)了解穿龍骨暫時沒有藥用禁忌的資料。
2、但是如果你是在服用其它藥的同時,不能服用穿龍骨,怕起到副作用。
說起食療偏方,其實就是指通過把一樣或者幾樣食物混在一起,通過一定的比例,再加上一定的時間和火候熬出來的對身體有好處的食品。其實食物養(yǎng)生法里,屬食療養(yǎng)生偏方最有效果了。那么,下面介紹一下龍骨粥的功效和食用方法。
龍骨粥
【來源】《千金翼》
【原料】煅龍骨30克 糯米100克 紅糖適量
【制法】將龍骨搗碎,入砂鍋內(nèi)加水200克,煎1小時,去渣取汁,入糯米,再加水600克,紅糖適量,煮成稀稠粥。
【用法】早晚空腹熱食之,5天為一療程。
【功效】鎮(zhèn)驚潛陽,收斂固澀。適用于遺精以及產(chǎn)后虛汗不止、盜汗、自汗、崩漏等。
【宜忌】濕熱之癥不宜服用。
閱讀完上文后是否有想趕緊買一些這幾種食材試一試的沖動呢?像龍骨粥這么有營養(yǎng)的偏方,在沒有食欲不想吃東西的時候,不妨做一做品嘗一下哦。
龍骨丸大家了解嗎,它是一種中藥方劑,能夠讓我們的身體狀況得到改善,大家應(yīng)該都知道龍骨丸功效是挺多的,對于具體的龍骨丸的作用,我們來看看下面的介紹。
【處方】白龍骨7.5克 胡粉9克(炒微黃)黃連7.5克(去須,微炒)黃柏7.5克(微炙,銼)訶黎勒7.5克(煨,用皮)白礬15克(燒令汁盡)干姜15克(銼,微炒)當(dāng)歸15克(銼,微炒)木香7.5克
【制法】上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固澀止痢,清熱燥濕。治小兒濕熱痢疾,延久不止,腹痛,里急后重,舌苔白膩罩黃。
【用法用量】每服5丸,以粥飲下,日三四服。
【備注】方中白龍骨收斂固澀為君;訶子、枯礬、胡粉澀腸止瀉,黃連、黃柏清熱燥濕為臣;干姜溫中止血,木香調(diào)氣導(dǎo)滯,當(dāng)歸和血止痛為佐。配合成方,既能固澀止痢,又有清熱燥濕的功效。方中胡粉即是鉛粉,有毒,不宜多服、久服。
【摘錄】《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三
【別名】香連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十)。
【處方】龍骨15克 黃連15克(去須,微炒)白石脂15克 白礬15克(燒令汁盡)干姜15克(炮裂,銼)
【制法】上藥搗羅為末,醋煮面糊和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固澀止痢。治小兒冷熱不調(diào),泄瀉煩渴,腹痛腸鳴,或下痢膿血,里急后重,不思乳食,肌肉消瘦。
【用法用量】每服5丸,以粥飲下,日三四服。
【摘錄】《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三
【處方】龍骨 柏子仁 防風(fēng) 干地黃 甘草各1.5克 禹余糧 白石英 白茯苓 桂心 黃耆各2.1克 五味子 羌活 附子 人參各1.8克 山茱萸 玄參 芎藭各1.2克 磁石 杜仲 干姜各2.4克
【制法】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膀胱、腎冷,坐起欲倒,目恍恍,氣不足,骨痿。
【用法用量】每服30丸,加至40丸,空腹時用溫酒送下,一日二次。
【摘錄】《奇效良方》卷四十五
【處方】龍骨2兩(燒過),鹿茸1兩(去毛,涂酥炙微黃),椒紅1兩(微炒),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
【制法】上為細(xì)散,以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婦人小便滑數(shù)。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前溫酒送下。
【摘錄】《圣惠》卷七十二
【處方】龍骨1兩,烏賊魚骨3分(燒灰),白芍藥半兩,側(cè)柏2兩(微炒),鹿茸1兩(去毛,涂酥炙微黃),熟干地黃1兩半,干姜半兩(炮裂,銼)。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婦人崩中下五色,久不止者;赤白帶下。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以粥飲送下。
【摘錄】《圣惠》卷七十三
【處方】龍骨半兩,雄黃1錢(細(xì)研),麝香1錢(細(xì)研),朱砂1分(細(xì)研),蝸牛20枚(炒令微黃),橡實半兩,牛黃1錢(細(xì)研),白土1錢,青黛1分,訶黎勒1分(煨,用皮)。
【制法】上為末。入研了藥,同研令勻,用面糊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小兒疳痢,日夜度數(shù)不常,肌體羸瘦者。
【用法用量】每服5丸,以粥飲送下,日3次。
【摘錄】《圣惠》卷九十三
【處方】龍骨、干姜、附子各等分。
【制法】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冷痢,純下白如鼻涕;傷寒后臟腑虛冷,下痢白膿腹痛者。
【用法用量】每服5-10丸,日3次。
【摘錄】方出《醫(yī)心方》卷十一引《葛氏方》,名見《圣濟(jì)總錄》卷二十六
【處方】龍骨4兩,干姜2兩,甘草2兩,桂心2兩(一方用人參3兩,地黃3兩)。
【制法】上為末,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產(chǎn)后虛冷下血,及谷下晝夜無數(shù);兼治產(chǎn)后惡露不斷。
【用法用量】每服20丸,暖酒送下,日3次。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本經(jīng)》言:龍骨治泄利膿血,女子漏下,而兼干姜、桂心溫散寒結(jié);甘草專和胃氣,為冷痢之專藥;姜、桂辛散,不須復(fù)用向?qū)б病?/p>
【摘錄】《千金》卷三
【處方】龍骨30銖,當(dāng)歸30銖,龍膽30銖,附子30銖,干姜30銖,黃連30銖,羚羊角30銖,赤石脂1兩半,礬石1兩半,犀角18銖,甘草18銖,熟艾18銖。
【制法】上為末,蜜為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血痢腹痛。
【用法用量】每服15丸,食前服,日3次。加至20丸。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治久痢滑脫證。本屬熱盛,因痢久正虛,虛能受熱,故假姜、附、熟艾鼓舞;犀角、羚羊、龍膽、黃連以散本病之熱;龍骨、礬石、石脂以固痢久之脫;當(dāng)歸、甘草以和血氣之傷也。
【摘錄】《千金》卷十五
【處方】龍骨4分,恒山8分,附子3分,大黃8分。
【制法】上藥各治,用雞子為丸,如大豆大。
【功能主治】三十年瘧疾。
【用法用量】發(fā)前服7丸,臨發(fā)服7丸。
【注意】忌生蔥、生菜、豬肉等。
【摘錄】《醫(yī)心方》卷十四引《深師方》
【處方】干姜2兩,甘草(炙)2兩,桂心2兩,龍骨4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產(chǎn)后虛冷下血,及水谷下痢,晝夜無數(shù),兼療惡露不絕。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酒送下,日3次。
【摘錄】《外臺》卷三十四引《深師方》
【處方】龍骨5分,柏子仁5分,甘草5分,防風(fēng)5分,干地黃5分,桂心7分,禹余糧7分,黃耆7分,茯苓7分,白石英7分,人參6分,附子6分,羌活6分,五味子6分,玄參4分,芎藭4分,山茱萸4分,磁石8分,杜仲8分,干姜8分。
【制法】上為末,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膀胱腎冷,坐起欲倒,目(目巟)(目巟),氣不足,骨痿。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腹酒送下,日2次。加至40丸。
【摘錄】《千金》卷二十
【處方】龍骨2兩,阿膠(炙)2兩,赤石脂2兩,牡蠣2兩,干地黃2兩,當(dāng)歸2兩,甘草2兩,蒲黃3兩。
【制法】上為末,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婦人崩中漏下。
【用法用量】每服15丸,日3次。
【摘錄】《醫(yī)心方》卷二十一引《經(jīng)心錄》
【處方】龍骨3分,地榆1兩(銼),赤石脂3分,沒石子3分,艾葉3分(微炒),黃柏3分(微炙,銼),橡實半兩,當(dāng)歸3分(銼,微炒),芎藭半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久赤白痢不止,腹痛不食。
【用法用量】每服20丸,以粥飲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五十九
【處方】龍骨3兩,禹余糧2兩(燒醋淬7遍),紫石英3兩(細(xì)研,水飛過),人參2兩(去蘆頭),桂心2兩,川烏頭2兩(炮裂,去皮臍),川椒1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桑寄生3兩,石斛3兩(去根,銼),澤瀉3兩,當(dāng)歸3兩(銼,微炒),杜仲2兩(去粗皮,炙微黃,銼),遠(yuǎn)志2兩(去心),肉蓯蓉2兩(酒浸1宿,刮去皺皮,炙干),干姜3兩(炮裂,銼),牡蠣粉1兩,甘草1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婦人勞損,月水不斷,五臟氣虛,肉色黃瘦,血竭暫止,少日復(fù)發(fā),不耐動搖,小勞輒劇及久疾失治者。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以溫酒送下。漸加至50丸。
【摘錄】《圣惠》卷七十二
【處方】龍骨1兩(燒醋淬3-5度),白礬灰半兩,鉛丹(炒黑)1分。
【制法】上為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久患滑泄下痢。
【用法用量】每服10丸,臘茶清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七十七
【處方】龍骨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遠(yuǎn)志(去心)1兩,防風(fēng)(去叉)1兩,人參1兩,柏子仁(別搗)1兩,犀角(鎊)1兩,生干地黃(焙)1兩,牡蠣1兩半(燒,研如粉)。
【制法】上藥除柏子仁外,搗羅為末,同拌勻,加煮棗肉2兩,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陽氣內(nèi)郁,肝氣不治,少氣善怒,視聽昏塞,煎迫厥逆者。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食前粥飲送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四十一
【別名】龍蠣丸
【處方】龍骨半兩,牡蠣半兩。
【功能主治】腎虛白濁,赤濁。
【用法用量】龍蠣丸(《醫(yī)學(xué)入門》卷七)。
【摘錄】《普濟(jì)方》卷三十三引《衛(wèi)生家寶》
【處方】糯米飯(曬干)4兩,赤石脂(炒令焦黃)2兩,龍骨(煅,別研)2兩,白茯苓(去皮)2兩。
【制法】上為細(xì)末,醋煮面糊為丸,焙干。
【功能主治】白濁。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心、食前鹽湯送下。
【摘錄】《魏氏家藏方》卷四
【處方】龍骨2兩,苦楝子2兩。
【制法】上為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失精,脈澀者。
【用法用量】每服30-50丸,空心溫酒送下。
【摘錄】《云歧子脈決》
【處方】黃連(慢火炒)半兩,干姜(炮)半兩,當(dāng)歸半兩(酒浸,焙干),赤石脂(醋煅7次),阿膠2錢半(炮,蛤粉炒)。
【制法】上為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下痢不止。
【用法用量】本方名“龍骨丸”,但方中無龍骨,疑脫。
【摘錄】《普濟(jì)方》卷三二一
【處方】龍骨(煅)2兩2錢,蓯蓉(酒洗,去鱗膜)2兩2錢,補(bǔ)骨脂(鹽水炒)2兩2錢,二蠶砂2兩2錢,五味子1兩。
【制法】上為末,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腎氣不足,不能上交心火者。
【用法用量】每服30丸。
【摘錄】《醫(yī)家心法》
【處方】龍骨1錢,海螵蛸1錢,生地1錢,牡蠣8分,川歸8分,白芍8分,川芎8分,黃芩8分,白茯苓8分。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
【功能主治】經(jīng)來臭如腐肉。
【用法用量】每服100丸,空心酒送下。
【摘錄】《女科秘要》卷三
【處方】白龍骨1分,胡粉3錢(炒微黃),黃連1分(去須,微炒),黃柏1分(微炙,銼),訶黎勒1分(煨,用皮),白礬半兩(燒令汁盡),干姜半兩(銼,微炒),當(dāng)歸半兩(銼,微炒),木香1分。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小兒久赤白痢不止,腹痛者。
【用法用量】每服5丸,以粥飲送下,日3-4次。
【摘錄】《圣惠》卷九十三
【處方】禹余糧石2兩(火煅通紅,醋淬7次,別研細(xì),取1兩凈),烏魚骨(煅灰存性)半兩,鹿茸(爁去毛,切片酥炙)1兩,白龍骨(煅)1兩,附子(大者)1枚(炮,去皮,7-8錢亦得)。
【制法】上為細(xì)末,粟米粉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固養(yǎng)血脈,溫下元,止崩帶,暖子臟。主婦人血氣虛寒,營衛(wèi)不調(diào),沖任經(jīng)虛,即血脈不禁而血滑崩漏者,或墜胎下漏。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日午,晚食前溫酒或淡醋湯送下。
【摘錄】《魏氏家藏方》卷十
【別名】螺皮丸、龍骨皮丸
【處方】龍骨1兩,螺皮(炙令焦)1兩,黃耆(銼)3分,當(dāng)歸(切,焙)3分,枳殼(去瓤,麩炒)3分,干姜(炮)3分,熟艾葉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五痔連年不止,兼痔漏者。
【用法用量】螺皮丸(原書同卷)、龍骨皮丸、(《普濟(jì)方》卷二九八)。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四三
【處方】龍骨半兩,甘草(炙)半兩,赤石脂半兩,烏梅肉(炒)半兩,人參半兩,黃芩(去黑心)半兩,枳殼(去瓤,銼,炒)半兩,赤茯苓(去黑皮)半兩,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銼)3分,黃連(去須)3分。
【制法】上為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產(chǎn)后日久泄瀉,倦怠煩渴。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米飲送下,日3次。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六四
【處方】白龍骨1分,白石脂1兩半,雞屎礬(燒灰)1兩,黃連(去須)1兩,胡粉(炒)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阿膠(炙燥)1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小兒一切疳痢。
【用法用量】每服5丸、7丸,空心、食前米飲送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七三
【別名】益無丸
【處方】龍骨、遠(yuǎn)志(去心)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養(yǎng)精氣,益元陽。主
【用法用量】益無丸(《普濟(jì)方》卷二一七引《仁存方》)。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八五
【處方】牡蠣(煅為粉)半兩,熟干地黃(洗,焙)半兩,菟絲子(酒浸1宿,別搗,焙干)半兩,白茯苓(去皮)半兩,龍骨(五色者)2錢半,肉桂(去粗皮)2錢半,白石脂2錢半,五味子2錢半。
【制法】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下虛胞寒,小便白濁,或如米泔,或若凝脂,腰重少力。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心、食前溫酒或鹽湯送下。
【摘錄】《楊氏家藏方》卷九
【處方】龍骨3分,艾葉1兩(微炒),赤石脂3分,白礬3兩(燒令汁盡),黃連3分(去須,微炒),當(dāng)歸3分(銼碎,微炒),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水谷痢,日夜數(shù)行,腹內(nèi)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以粥飲送下。
【摘錄】《圣惠》卷五十九
【處方】龍骨1兩,艾葉(炒)1兩,鱉頭骨2枚(涂酥炙令焦黃,研)。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諸痢疾脫肛,久不止。
【用法用量】本方名龍骨丸,據(jù)劑型,當(dāng)作“龍骨散”。
【摘錄】《普濟(jì)方》卷四十
【別名】香連丸、香連煎
【處方】龍骨半兩,黃連半兩(去須,微炒),白石脂半兩,白礬半兩(燒令汁盡),干姜半兩(炮裂,銼)。
【制法】上為末,醋煮面糊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小兒冷熱不調(diào),時有洞泄,下痢不止;小兒泄瀉煩渴,米谷不化,腹痛腸鳴;或下痢膿血,里急后重,夜起頻并,不思乳食,肌肉消瘦,漸變成疳。
【用法用量】香連丸(《局方》卷十)、香連煎(《雞峰》卷二十四)?!队子仔聲芬度f全方》有木香半兩。
【摘錄】《圣惠》卷九十三
以上就是對中藥方劑龍骨丸的介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其實生病不怕,怕的就是有些人明知生病了卻不肯去看病更不肯醫(yī)治,這種心態(tài)是不能有的,如若不然的話,會使自己的健康受損。
龍骨飲是一種應(yīng)用非常廣泛的中藥方劑,在治愈疾病的同時調(diào)理身體的機(jī)能,受到很多人的喜愛,但是它在服用時也是有一些注意事項的,接下來就一起來看一下。
【處方】龍骨3兩,青竹茹2兩,干姜(炮)1兩,伏龍肝5兩,槲葉10枚(炙)。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婦人經(jīng)血暴下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五二
【處方】龍骨1兩半,黃連(去須)1兩半,人參1兩,甘草(炙,銼)1兩,干姜(炮裂)1兩,半夏(湯洗10遍,焙干)1兩,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銼)1兩,赤石脂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小兒5歲以下,百日以上冷痢者。
【用法用量】1歲兒每1錢匕,水半盞,加大棗1枚(擘破),同煎至3分,去滓,分2次溫服,空心、午后各1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七八
看完了上文對于龍骨飲這種方劑的介紹,我們可以了解到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養(yǎng)生成為了許多人都非常重視的問題。不管是飲食方面還是茶品方面這是一個值得肯定的現(xiàn)象。
世界上存在許許多多的藥材,難免有一些藥材是我們不認(rèn)識的,但只要我們有活到老學(xué)到老的精神,相信我們可以慢慢的知道更多的醫(yī)學(xué)藥材。那么對于龍骨蓮這種藥材你了解嗎?
【別名】水龍骨、子母蓮、野藕
【來源】為睡蓮科植物 龍骨蓮 的 根莖 。全年可采。
【原形態(tài)】多年生水生草本。根莖橫臥,白色,有螺旋狀排列的黑色葉跡。葉漂浮,卵形至廣卵形,長約8厘米,寬6~8厘米,先端圓,全緣,基部深心形,質(zhì)厚,兩面光滑無毛,下面密布點狀突起;葉柄細(xì)長,扁而中空?;▎紊诨üm敹?;萼片5,花冠狀,黃色,廣卵形,長約2厘米,宿存;花瓣多數(shù),矩形,先端凹陷,長約6毫米;雄蕊多數(shù);子房上位,卵形,花柱極短,柱頭有12個缺刻。漿果。種子多數(shù)。
【生境分布】生于池沼、水塘。
【性味】性涼,味甘微苦。
【功能主治】治癆傷虛損,有滋補(bǔ)清熱之功。
【附方】治陰虛弱癆:鮮龍骨蓮根(去須)二兩,燉肉吃,早晚各一次。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貴州民間藥物》。
龍骨蓮是一種已經(jīng)存在很久的藥材,在很多中醫(yī)書上都有關(guān)于它的記載,可見龍骨蓮其確實有著良好的藥用價值。
水龍骨是中醫(yī)醫(yī)藥的一種,對于許多疾病是非常有幫助的。下面我們就對水龍骨簡單的介紹一下。
【別名】石蠶、石豇豆、青石蓮、青龍骨
【來源】蕨類水龍骨科水龍骨屬植物 水龍骨 polypodium nipponicum Mett.,以 根狀莖 入藥。四季可采,洗凈,鮮用或曬干。
【性味】甘、苦,涼。
【功能主治】解毒退熱,祛風(fēng)利濕,止咳止痛。用于小兒高熱,咳嗽氣喘,急性結(jié)膜炎,尿路感染,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牙痛;外用治蕁麻疹,瘡癤腫毒,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0.5~1兩;外用適量,搗爛敷或煎水洗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出處】《植物名實圖考》
以上就是對水龍骨的作用一些介紹,使用它的時候,可以根據(jù)上面所講的需求進(jìn)行,而且水龍骨在治療某些疾病上也有著很好的幫助。
中藥方劑對大家來說都或多或少的聽說過,日常生活中也經(jīng)常能看到它們的身影,這些都是對人體有非常大的益處的,龍骨圓這種方劑也不例外,那么龍骨圓有什么樣神奇的功效和作用呢,下面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處方】黃連(去須.微炒)、黃檗、白龍骨、訶黎勒皮(炮.去核)、木香,各一分;當(dāng)歸(微炒)、干姜(炮)、白礬(枯研),各半兩;胡粉(微炒黃)三分。
【炮制】上件搗,羅為末,煉蜜和圓,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治小兒久患赤白痢,日夜頻并,腹痛羸弱,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三歲兒每服十圓,溫粥飲下,日三服、量兒大小臨時加減。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從上面的介紹中可以知道龍骨圓的作用十分的廣泛,所以現(xiàn)在很多的科學(xué)家都在研究如何可以將其應(yīng)用到臨床中,預(yù)防和治療一些疾病。
龍骨散自古被譽(yù)為治病的良藥。它對于很多疾病均效果顯著。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龍骨散的具體的功效。
【處方】當(dāng)歸 白龍骨 干地黃各60克 地榆 阿膠 芍藥 干姜各45克 熟艾30克 牛角鰓75克(炙令黃)蒲黃37.5克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治妊娠,因外傷下血不止。
【用法用量】食前粥飲調(diào)下6克。
【備注】本方在原書中無方名,現(xiàn)據(jù)《婦人大全良方》卷十三補(bǔ)。
【摘錄】《外臺秘要》卷三十三引《廣濟(jì)方》
【處方】砒霜 蟾酥各0.15克 粉霜1.5克 龍骨3克 鉛粉4.5克 冰片0.075克
【制法】上藥先研砒、粉極細(xì),次入龍骨再研,又次入鉛粉等同研。
【功能主治】拔毒去腐,生肌止痛。治口疳,走馬牙疳。
【用法用量】每用少許敷之。
【備注】方中砒霜、粉霜、鉛粉去腐拔毒;龍骨斂瘡生肌;蟾酥解毒消腫止痛;冰片清熱止痛。
【摘錄】《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處方】龍骨90克 牡蠣90克 海螵蛸90克 黃柏500克 雄黃90克 滑石粉30克
【制法】研粉。
【功能主治】解毒收斂。治濕疹,接觸性皮炎,脂溢性皮炎,趾間足癬。
【用法用量】直接撲上,或油調(diào)外用。
【注意】對化膿性的陳久肉芽瘡面禁用。
【摘錄】《趙炳南臨床經(jīng)驗集》
【處方】枯礬1錢,龍骨1錢,胭脂胚1錢,麝香少許。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小兒諸膿耳。
【用法用量】《幼幼集成》有鉛丹二錢。
【摘錄】《赤水玄珠》卷二十六
【處方】龍骨1兩,白薇1兩,牡蠣(燒為粉)1兩,白芍藥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附子3分(炮裂,去皮臍)。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傷寒后虛損,夜夢失精,頭目眩疼,四肢羸劣。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枚,煎至5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圣惠》卷十四
【處方】龍骨半分,寒水石半分,滑石半分,枯礬半分,乳香半分,沒藥半分,輕粉(些少)半分,黃丹(炒)半分。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生肌長肉,定痛止血,斂瘡口。主金瘡刀箭傷。
【用法用量】每用干摻,外用膏藥貼之。
【摘錄】《普濟(jì)方》卷三○三
【處方】龍骨1分,胡粉1分(炒令黃色),白礬灰1分,黃連半兩(去須,銼碎,微炒)。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小兒疳痢,日夜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以米飲調(diào)下,日3次。
【摘錄】《圣惠》卷九十三
【處方】龍骨(煅)、白芷、黃丹、寒水石(煨)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痔漏。
【用法用量】摻瘡口上。
【摘錄】《普濟(jì)方》卷二九七
【處方】烏魚骨、赤石脂、龍骨、孩兒茶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疳瘡。
【用法用量】干貼之。
【摘錄】《普濟(jì)方》卷三○一
【處方】龍骨、杏仁各等分。
【功能主治】耳聾無問年月者。
【用法用量】每日點半杏仁許入耳中。
【摘錄】《普濟(jì)方》卷五十三
【處方】五色龍骨1兩半,黃柏根皮(蜜炙令焦)1兩半,代赭1兩半,赤石脂1兩半,艾1兩半,黃連2兩。
【制法】上藥治下篩。
【功能主治】產(chǎn)后痢。
【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飲送下,日3次。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取連、柏苦寒而治崩迫后重,以其專散濕熱,柏根名曰檀桓,能治腹中百病;代赭石、龍骨、艾葉性味皆澀,專主虛寒脫泄。用散不用湯者,欲其止?jié)?,故無取于蕩滌也。
【摘錄】《千金》卷三
【處方】龍骨(火煅,研極細(xì))1錢,赤石脂1錢,綿胭脂(燒灰,研)1錢,枯礬3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小兒斷臍太短,或剪刀有傷,致令啼哭,臍出血者。
【用法用量】干摻之。
【摘錄】《幼科指掌》卷三
【處方】白龍骨半兩,牡蠣粉半兩,黃耆(銼)半兩,人參(去蘆頭)半兩,麻黃根半兩,熟干地黃半兩,甘草(炙微赤,銼)半兩,麥門冬1兩(去心,焙)。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小兒夜后常有盜汗,黃瘦。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水1小盞,煎至5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
【摘錄】《圣惠》卷八十三
【處方】龍骨(研)1兩,白石脂(研)1兩,胡粉(炒)1兩,白礬(枯過)1兩,訶黎勒皮2兩,黃連(去須)1兩半,陳橘皮(去白,麩炒)1兩半,阿膠(炙燥)1兩半,當(dāng)歸(切,焙)1兩半,人參1兩半,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1兩半。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小兒赤白痢。
【用法用量】每服1錢匕,空腹煮白粥飲調(diào)下,日2次。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七八
【處方】龍骨3兩,當(dāng)歸1兩(微炒),芎藭1兩,續(xù)斷1兩,熟干地黃1兩,鹿茸半兩(去毛,涂酥炙令微黃),烏樟根1兩,突厥白1兩。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金瘡血出不止。
【用法用量】用敷瘡上,血出即止;如服,即每服2錢,溫酒調(diào)下,日3次。
【摘錄】《圣惠》卷六十八
【處方】白龍骨1兩,烏賊魚骨1兩半(燒灰),白芍藥3分,當(dāng)歸1兩(銼,微炒),禹余糧2兩(燒,醋淬7遍),桂心1兩,熟干地黃1兩半,吳茱萸半兩(酒或湯浸7遍,焙干,微炒),干姜半兩(炮裂,銼)。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婦人久冷白帶下,臍腹痛。
【用法用量】每服1錢,食前以熱酒調(diào)下。
【摘錄】《圣惠》卷七十三
【處方】龍骨末1分,草豆蔻末半兩,爛蘧篨(末)半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小兒霍亂,吐瀉不止。
【用法用量】以奶汁3合,煎至2合,去滓,別入牛黃、麝香、兔毛灰各1字,生姜汁少許,調(diào)令勻,分3次服,如人行5里1服。
【摘錄】《圣惠》卷八十四
【處方】羚羊角屑半兩,龍骨半兩,當(dāng)歸(銼,微炒)半兩,蒲黃半兩,生干地黃1兩。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婦人尿血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2錢,食前粥飲調(diào)下。
【摘錄】方出《圣惠》卷七十二,名見《普濟(jì)方》卷三二一
【處方】龍骨1兩,赤茯苓1兩,紫菀1兩(洗,去苗土),人參1兩(去蘆頭),羚羊角屑1兩,薏苡仁1兩,麥門冬1兩(去心)。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肝氣逆,四肢沉重,面色青,不欲見人,多嗔怒。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
【摘錄】《圣惠》卷三
【處方】龍骨2分,當(dāng)歸3分(銼,微炒),地榆3分(銼),艾葉半兩(微炒),阿膠3分(搗碎,炒令黃燥),熟干地黃1兩,蒲黃半兩,犀角屑3分。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因損娠,下惡血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2錢,食前以粥飲調(diào)下。
【摘錄】《圣惠》卷七十七
【處方】龍骨1兩,牡蠣粉1兩半,遠(yuǎn)志3分(去心),白茯苓1兩,柏子仁1兩,麥門冬1兩(去心,焙),寒水石1兩,犀角屑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心風(fēng)恍惚,驚恐妄語,忽喜忽嗔,悲傷不樂。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金銀湯放溫調(diào)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四
【處方】桑耳3兩,礬石2兩,牡蠣2兩,龍骨3兩。
【制法】上藥治下篩。
【功能主治】遺尿。
【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日3次。
【摘錄】《醫(yī)心方》卷十二引《古今錄驗》
【處方】龍骨1分,貝齒3枚(燒),礬石1分(燒)。
【制法】上藥治下篩。
【功能主治】白翳覆瞳子黑精。
【用法用量】著眥頭上,日2次。
【摘錄】《醫(yī)心方》卷五引《集驗方》
【處方】龍骨4兩,大黃4兩,干姜4兩,牡蠣3兩(熬),滑石3兩,赤石脂3兩,白石脂3兩,桂心3兩,甘草(炙)3兩。
【制法】上藥治下篩,韋囊盛。
【功能主治】除熱。主大人風(fēng),少小驚癇掣疭,日數(shù)十發(fā),醫(yī)所不能療者。
【用法用量】大人3指撮,以井花水2升,煮3沸,藥成。適寒溫,大人每服1升,未滿百日兒每服1合。未能飲者,綿裹署頭納湯中,著小兒口中,以當(dāng)乳汁。熱多者每日服4次。
【注意】忌海藻、菘菜、生蔥。
【摘錄】方出《外臺》卷十五引《深師方》,名見《普濟(jì)方》卷三七八
【處方】龍骨6分,牡蠣3分(一方各等分)。
【制法】上藥治下篩。
【功能主治】瘰疬朝夕發(fā)熱。
【用法用量】每服5分匕,食前服,日3次。
【摘錄】《醫(yī)心方》卷十六引《范汪方》
【處方】龍骨大如指(赤理如錦者),甘草1兩,桂心2兩,干姜2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男子失精。
【用法用量】方中甘草,《醫(yī)心方》引《小品方》作“熏草”。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一三四引《肘后方》
【別名】訶黎勒散
【處方】龍骨半兩,訶黎勒1分(煨,用皮),赤石脂半兩,密陀僧1分,酸石榴皮1分(銼,微炒),麝香1分(研入)。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小兒疳痢久不愈。
【用法用量】訶黎勒散(《圣濟(jì)總錄》卷一七三)?!妒?jì)總錄》本方用法:若是膿血痢,黃連湯調(diào)下。
【摘錄】《圣惠》卷九十三
【處方】龍骨、黃連(去須,炒)各等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傷寒熱病后,下痢膿血。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食前溫米飲調(diào)下,日2次。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二十六
【處方】龍骨(煅)、白及各等分。
【功能主治】金瘡。
【用法用量】傷口小,干敷;傷口大涼水調(diào)敷。
【摘錄】《仙拈集》卷四
【處方】龍骨1兩,干姜(炮)1兩,當(dāng)歸(燒)2兩,禹余糧(煅,醋淬5-7遍)2兩,阿膠(炙燥)2兩,續(xù)斷2兩,牛角腮(炙焦)3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婦人帶下。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食前溫酒調(diào)下,日3次。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五二
【處方】龍骨1兩,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當(dāng)歸半兩(銼,微炒),黃連1兩(去須,微炒)。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小兒暴痢。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水1小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九十三
【處方】龍骨、桑螵蛸、瓜蔞根、黃連。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小便數(shù)而多。
【用法用量】每服2錢,食前以粥飲調(diào)下。
【摘錄】《普濟(jì)方》卷二一六
【處方】龍骨半兩,烏賊魚骨(去甲)半兩,胡粉半兩,鉛丹1錢(炒紫色)。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發(fā)際瘡,初生如黃米大,或癢或痛。
【用法用量】先用鹽湯洗了,貼之,日3-5次。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三二
【處方】獖豬糞(不以多少,新瓦上焙干,入火中燒令通紅取出,于瓶罐內(nèi)窨成炭,存性,碾為細(xì)末)5錢,白龍骨(細(xì)研末)2錢半,輕粉2錢半,檳榔末1錢。
【制法】和令極勻。
【功能主治】腳疽并久遠(yuǎn)惡瘡,它藥不效者。
【用法用量】先以口含齏水或溫鹽湯洗,令瘡凈見肉,然后以真麻油調(diào)藥,隨瘡大小敷之。未愈再敷,不過3-5日定安。
【摘錄】《百一》卷十二,名見《普濟(jì)方》卷三○○
【處方】龍骨1兩,烏賊魚骨(去甲)3分,鹿茸(去毛,酥炙)3分,續(xù)斷3分,芍藥(銼,炒)3分,赤石脂3分,肉蓯蓉(酒浸,切,焙)3分,干地黃(炒)1兩半。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婦人經(jīng)血暴下,兼赤白帶下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空腹米飲調(diào)下,日2次。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五三
【處方】龍骨半兩,甘草(炙微赤,銼)半兩,使君子半兩,黃芩半兩,黃連(去須,微炒)半兩,栝樓根半兩。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小兒痢,渴不止,身體壯熱。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以粥飲調(diào)下,日3-4次。
【摘錄】《普濟(jì)方》卷三九八
【處方】白龍骨2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續(xù)斷1兩,澤瀉1兩,牡蠣粉3分,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覆盆子3分,棘刺3分(微炒),白芍藥1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虛勞夢中失精,心悸,小腹急痛,陰間寒,目眶疼痛,頭發(fā)脫落。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枚,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圣惠》卷三十
【處方】龍骨1分,赤石脂1兩,縮砂(去皮)1兩。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大人、小兒吐利。
【用法用量】小兒每服1字或半錢,大人1錢,面湯送下。
【摘錄】《普濟(jì)方》卷三九五
【處方】雞腸草1兩,牡蠣粉3錢,龍骨半兩,茯苓半兩,麥門冬半兩(去心),桑螵蛸半兩。
【功能主治】寒淋,小便不禁,或睡中遺出不覺者。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1錢,水1小盞,棗子同煎服。
【摘錄】《普濟(jì)方》卷三八八
【處方】龍骨1兩,黃連3分(去須,微炒),犀角屑3分,黃柏3分(銼),赤芍藥半兩,黃芩半兩,當(dāng)歸半兩(銼,微炒),赤地利2分,黃耆3分(銼),茜根3分,鼠尾草花3分。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熱痢,下赤黃色膿,心神煩熱,腹內(nèi)疼痛,飲食減少。
【用法用量】每服2錢,不拘時候,以粥飲調(diào)下。
【摘錄】《圣惠》卷五十九
【處方】龍骨(煅)1錢,輕粉5分,黃連1錢半,礬(煅)5分(一方無輕粉,黃連)。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小兒臍內(nèi)瘡。
【用法用量】干摻臍中。
【摘錄】《誠書》卷六
【處方】龍骨1兩,麻黃根1兩。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產(chǎn)后虛汗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2錢,以粥飲調(diào)下,不拘時候。
【摘錄】方出《圣惠》卷七十八,名見《普濟(jì)方》卷三五三
【處方】龍骨1兩,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肉豆蔻3分(去殼),白術(shù)3分,艾葉3分(微炒),干姜半兩(炮裂,銼),人參半兩(去蘆頭),訶黎勒1兩(煨,用皮),當(dāng)歸1兩(銼,微炒)地榆半兩,木香半兩,白頭翁半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產(chǎn)后久痢,腹內(nèi)疼痛,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日3-4次。
【摘錄】《圣惠》卷七十九
【處方】龍骨1兩,牡蠣1兩(燒為粉),桂心半兩,菝葜1兩(銼),烏藥1兩,桑螵蛸半兩(微炒),熟干地黃1兩半。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產(chǎn)后小便數(shù)多。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枚,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圣惠》卷七十九
【處方】龍骨(煅)1兩,當(dāng)歸1兩,香附子(炒)1兩,棕毛灰5錢。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婦人血崩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4錢,空心米湯調(diào)下。
【注意】忌油膩、雞魚、煿炙物。
【摘錄】《醫(yī)統(tǒng)》卷八十四
【處方】龍骨、赤石脂、訶子(煨,去核)、白術(shù)、枳殼(麩炒,去瓤)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小兒久痢脫肛。
【用法用量】每服1錢,乳食前溫米飲調(diào)下。
【摘錄】《楊氏家藏方》卷十九
【處方】白龍骨1分,牛黃半分(細(xì)研),葛根1分(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小兒中客忤,體熱。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以溫水調(diào)下,日3-4次。
【摘錄】《普濟(jì)方》卷四○一
【處方】龍骨(燒灰)。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婦人赤白帶下,或因經(jīng)候不斷者。
【用法用量】每服2錢,空心煎艾葉湯調(diào)下。
【摘錄】《普濟(jì)方》卷三三一引《婦人良方》
【處方】龍骨2錢半,訶子肉(炒)2錢半,沒石子(大者)2枚,罌粟殼(去瓤,醋灸)2錢,赤石脂2錢。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小兒大腸虛,肛門出。
【用法用量】每服1錢,米飲調(diào)下。
【摘錄】《直指小兒》卷四
【別名】明礬散
【處方】明礬(煅)3錢,龍骨(研)3錢,黃丹(煅)2錢,胭脂1錢,麝少許。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小兒腎經(jīng)氣實,其熱上沖于耳,遂使津液壅滯為稠膿、為清汁者;或因沐浴,水入耳中,水濕停留,搏于血氣,醞釀成熱,致令耳膿者。
【用法用量】明礬散(《得效》卷十二)?!督{囊撮要》有五倍子一錢。
【摘錄】《直指小兒》卷四
【處方】空肚草(干為末)、龍骨(生用)、虎骨(濕紙裹衣,灰火內(nèi)煨存性)。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冷疳。
【用法用量】敷之。
【摘錄】《普濟(jì)方》卷三○一
【處方】當(dāng)歸8分,白龍骨8分,干地黃8分,地榆6分,阿膠6分,芍藥6分,干姜6分,熟艾4分,牛角腮(炙令黃)10分,蒲黃5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婦人因損娠,下血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空腹以飲送下,日2次。漸加至2匕,愈止。不吐利。
【注意】忌生冷、油膩、豬、魚、蒜、蕪荑。
【摘錄】方出《外臺》卷三十三引《廣濟(jì)方》,名見《婦人良方》卷十三
【處方】五色龍骨1兩(燒灰),烏賊魚骨1兩(炙黃),白芍藥3分,干姜半兩(炮裂,銼)。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婦人漏下作五色,連年不愈者。
【用法用量】《普濟(jì)方》本方用法:以赤糙米粥飲調(diào)下。
【摘錄】《圣惠》卷七十三
【處方】牡蠣、伏龍肝、赤石脂、白龍骨、桂心、烏賊骨、禹余糧各等分。
【制法】上藥治下篩。
【功能主治】女人漏下,或愈或劇,常漏不止,身體羸瘦,飲食減少,或赤或白或黃,使人無子者。
【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空心酒送下,日2次。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方中渾是固脫,惟桂心、烏賊散血潤枯,亦是固中寓散之法。又須隨所見之色而加增劑料,不必更易藥味也。
【摘錄】方出《千金》卷四,名見《圣濟(jì)總錄》卷一五二
【別名】溫中龍骨散
【處方】龍骨3兩,黃柏2兩,半夏2兩,灶中黃土2兩,桂心2兩,干姜2兩,石韋1兩,滑石1兩,烏賊骨4兩,代赭4兩,白僵蠶5枚。
【制法】上藥治下篩。
【功能主治】腹下十二病絕產(chǎn):一曰白帶,二曰赤帶,三曰經(jīng)水不利,四曰陰胎,五曰子臟堅,六曰臟癖,七曰陰陽患痛,八曰內(nèi)強(qiáng),九曰腹寒,十曰臟閉,十一曰五臟酸痛,十二曰夢與鬼交。
【用法用量】溫中龍骨散(《準(zhǔn)繩·女科》卷一)。
【注意】寡婦、童女不可妄服。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此龍骨散專清子臟。方中龍骨、代赭、灶中黃土,各司癥瘕堅結(jié),赤沃漏下,胎漏下血之任;桂心、干姜、半夏,各司通經(jīng)散結(jié),溫中滌穢,下氣運痰之任;滑石、石韋、黃柏,各司濕熱留著,癃閉不通,陰傷蝕瘡之任;烏賊、僵蠶,各司散血行經(jīng),祛風(fēng)化痰之任。
【摘錄】《千金》卷四
【處方】龍骨(煅)、枯礬少許。
【功能主治】臍瘡;臍濕。
【用法用量】摻之;油調(diào)敷亦可。
【摘錄】《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七
【處方】天漿子31粒(炒),蜈蚣1條(炙),蝎尾(去鉤子)1錢,烏蛇肉(酒浸,焙)1錢,朱砂1錢,腦子1分,麝香1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小兒急慢驚風(fēng),諸藥不效者。
【用法用量】3歲1字,薄荷煎湯調(diào)下。
【摘錄】《普濟(jì)方》卷三七五引《全嬰方》
【處方】龍骨2兩,黃連(去須,微炒)2兩,黃柏(微炙,銼)2兩,當(dāng)歸(銼,微炒)2兩,阿膠(杵碎,炒令黃燥)2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時氣諸痢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六
【處方】龍骨(煅赤,地上去火毒,研)半兩,赤芍藥(為末)半兩,鉛丹1分,胡粉半錢。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斂瘡口。主發(fā)背,瘡已破者。
【用法用量】先以蔥湯洗瘡,洗后拭干,以藥摻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三一
【處方】龍骨1兩1分,人參1兩1分,遠(yuǎn)志(去心)1兩1分,白茯苓(去黑皮)1兩半,肉蓯蓉(酒浸,切,焙)1兩半,蛇床子(炒)1兩,桂(去粗皮)1兩,菟絲子(酒浸,搗,焙)1兩,巴戟天(去心)1兩,石斛(去根)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五勞七傷,失精腰痛,少氣,面目萎黃,手足(疒帬)冷,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溫酒調(diào)下,日3次。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九十一
【處方】龍骨半兩,生干地黃(焙)1兩半,地榆(去苗,細(xì)銼)1兩半,當(dāng)歸(切,焙)1兩,芍藥1兩,干姜(炮裂)半兩,蒲黃(微炒)半兩,阿膠(炒令燥)半兩,牛角腮(取黃牛角內(nèi)者,炙令勻焦,銼取末)半兩,艾葉末1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妊娠墜胎后,血出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煎生地黃酒調(diào)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五八
【處方】龍骨2兩,黃連(去須)2兩,黃柏(去粗皮)2兩,干姜(炮)2兩,阿膠(炙燥)2兩,人參2兩,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2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氣痢腹內(nèi)虛鳴,日久不愈。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空腹粥飲下,日2次。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七十七
【處方】龍骨1兩,黃連(去須,炒)1兩,白礬(熬令汁枯)3分,阿膠(炙燥)3分,白石脂(研)3分,干姜(炮)3分,當(dāng)歸(切,焙)3分,胡粉(炒)3分,赤石脂(研)3分,牡蠣(煅,研)3分,甘草(炙,銼)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大便青黑,狀如鶩溏者。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食前米飲調(diào)下,日2次。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七十四
【處方】龍骨半兩,黃連(去須)1兩,牡蠣(煅)1兩,烏梅肉(焙干)3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赤白痢,腸胃虛滑。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食前溫米飲調(diào)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七十六
【處方】龍骨、赤石脂、五倍子、黃丹(煅)、海螵蛸各等分。
【制法】上各研,入麝少許,共研勻。
【功能主治】金瘡。
【用法用量】本方原名龍骨膏,與劑型不符,據(jù)《景岳全書》改。
【摘錄】《醫(yī)統(tǒng)》卷七十九
【處方】龍骨(煅)半錢,輕粉半錢,黃連(去須)1錢半。
【制法】上為極細(xì)末。
【功能主治】臍中瘡。
【用法用量】每用少許,干摻臍。
【摘錄】《準(zhǔn)繩·幼科》卷一
【處方】白龍骨1兩,茯神3分,人參3分(去蘆頭),胡黃連半兩,麥門冬3分(去心,焙),茅根3分(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小兒痢,渴,體熱煩悶。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水1小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九十三
【處方】白龍骨3分,白石脂3分,黃連3分(去須,微炒),胡粉3分(炒令黃),干姜半兩(炮裂,銼)。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小兒水谷痢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以粥飲調(diào)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九十三
【處方】龍骨1兩,川大黃半兩(生用),白蘞半兩,黃耆半兩(銼),黃芩半兩,白及半兩,牡蠣半兩(燒為粉),雌黃半兩(細(xì)研),甘草半兩,芎藭半兩。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化膿止痛。主癰疽赤腫,未得膿潰者。
【用法用量】用豬膽調(diào)令如膏,攤于帛上涂貼,取穴為度。
【摘錄】《圣惠》卷六十一
【處方】訶子肉、龍骨(生)、細(xì)茶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生肌肉。主
【用法用量】干摻。
【摘錄】《準(zhǔn)繩·瘍醫(yī)》卷五
【處方】黃柏、藜蘆、石膏、銅青、膽礬、麝香、龍骨(病急多用,病輕少用)。
【制法】上以火焙存性,為末。
【功能主治】走馬牙疳。
【用法用量】每用5分,擦于患處。
【摘錄】《濟(jì)陽綱目》卷一○七
【處方】龍骨1兩,韭子3分(微炒),赤石脂1兩,黃耆1兩(銼),桑螵蛸1兩(微炒),遠(yuǎn)志3分(去心),茯神1兩,麥門冬1兩半(去心,焙),熟干地黃1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虛勞失精,心多忪悸。
【用法用量】每服3錢,用水1中盞,加大棗3枚,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圣惠》卷三十
【處方】白龍骨1兩,生干地黃1兩,干姜半兩(炮裂,銼),曲頭棘針1分,白礬1分(燒灰)。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齒齦血出不止。
【用法用量】每用半錢,揩敷齒齦下。
【摘錄】《圣惠》卷三十四
【處方】龍骨1兩,黃連1兩(去須,微炒),地榆1兩(銼),當(dāng)歸1兩(銼,微炒),犀角屑半兩,黃芩1兩,阿膠1兩(搗碎,炒令黃燥)。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赤痢煩渴,腹痛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粥飲調(diào)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五十九
【處方】龍骨1兩,厚樸2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赤石脂2兩,當(dāng)歸2兩(銼碎,微炒),白術(shù)1兩,吳茱萸3分(湯浸7遍,焙干,微炒)。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白痢腹痛,不能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2錢,以粥飲調(diào)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五十九
【處方】龍骨1兩,赤石脂3兩,當(dāng)歸1兩(銼,微炒),肉豆蔻1兩(去殼),牡蒙2兩,干姜1兩(炮裂,銼)。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冷痢洞泄,腹中(疒丂)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每服2錢,以粥飲調(diào)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五十九
【處方】白龍骨1兩,當(dāng)歸1兩(銼,微炒),白礬3兩(燒令汁盡),白石脂1兩,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干姜3分(炮裂,銼)。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久冷痢,食不消化,日夜三二十行,漸加困篤。
【用法用量】每服2錢,不拘時候,以粥飲調(diào)下。
【摘錄】《圣惠》卷五十九
【處方】龍骨1兩,艾葉1兩(微炒),鱉頭骨3枚(涂酥炙令焦黃)。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諸痢疾,脫肛久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2錢,食前以粥飲調(diào)下。
【摘錄】《圣惠》卷五十九
【處方】龍骨1兩,木香1兩,當(dāng)歸1兩(銼,微炒),肉豆蔻1兩(面裹煨,令面黃為度),厚樸2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水瀉腹痛,不納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2錢,粥飲調(diào)下,日3-4次。
【摘錄】《圣惠》卷五十九
【處方】龍骨(研)6分,赤石脂(研)6分,烏賊魚骨5兩,牡蠣粉5兩,肉蓯蓉5兩,龜甲芍藥。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產(chǎn)后崩中下血。
【用法用量】方中龜甲,芍藥用量原缺。
【摘錄】《普濟(jì)方》卷三五二
【處方】龍骨1兩,黃連3分(去須,微炒),地榆3分(微炙,銼),黃芩3分,烏梅肉半兩(微炒),赤地利3分,鼠尾花3分。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小兒熱痢,煩悶,口干多渴,不欲乳食。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以粥飲調(diào)下,日3-4次。
【摘錄】《圣惠》卷九十三
龍骨散的作用很多,對于一些病癥真的是很有效果的,但是大家在服用的時候還是要多了解一些,看看自己是不是適合吃,避免造成身體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