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龍骨的功效與作用
【www.cndadi.net -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地龍骨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草藥,性味溫和苦澀,具有活血止痛,消腫,祛痰化濕的功效,同時還能治療一些勞損和扭傷的問題,搗碎后可以敷在患處幾日便可見效,這種草藥在平時已經(jīng)很少能見到,一般在中藥店里面才能購買。
來源及產(chǎn)地
薯蕷科植物穿龍薯蕷Dioscorea nipponica Mak.的根莖。分布東北、華北、華中、華東及四川、甘肅、陜西等地。
性味
苦,平。
功能主治
祛風,活血,止痛,消腫,化痰止咳。
①治風寒濕痹,勞損扭傷,急性化膿性骨關節(jié)炎,慢性氣管炎,冠心病,心絞痛,瘧疾,近用于甲狀腺瘤,甲狀腺功能亢進。煎服:9~15g。
②搗敷癰腫惡瘡。
化學成分
本品含薯蕷皂苷等多種甾體皂苷,少量25-異-螺甾-3,5-二烯等。
地龍骨的藥理作用
根狀莖的水提取物,對小白鼠有鎮(zhèn)咳、祛痰作用,對豚鼠有平喘作用。體外試驗,水煎劑有抗流感病毒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八迭球菌、大腸桿菌、卡他球菌、腦膜炎雙球菌、甲型鏈球菌等也有抑制作用??傇碥漳茱@著降低兔血膽甾醇及血壓,增加尿量、改善冠脈循環(huán)。
擴展閱讀
抓地龍是一種藥材,如果我們對于它的藥用價值有一些了解,就可以在生活中正確的利用抓地龍去治療一些相關的疾病了。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別名】山文竹、糙葉天冬、毛葉天冬、霸天王、寄馬樁
【來源】藥材基源:為百合科植物攀援天門冬的塊根。
【原形態(tài)】攀援天冬,攀援植物。塊根呈近圓柱形,肉質,直徑7-15mm。莖有分枝,表面平滑無毛,長約20-100cm,分枝具縱凸紋,常見有軟骨質齒。葉狀枝每4-10枚組成簇,呈扁平圓柱形,略有幾條棱,伸直或呈弧狀彎曲,長4-20mm,直徑約0.5mm,有軟骨質齒,或不明顯;葉呈鱗片狀,基部有刺狀短距,長l-2mm,有時距不明顯?;ǔ实虾稚?,常每2-4朵腋生;花梗長3-6mm,關節(jié)位于近中部;雄花花被長7mm,花絲中部以下貼生于花被片上;雌花較小,花被長約3mm。漿果熟時紅色,直徑6-7mm,通常含種子4-5顆?;ㄆ?-6月,果期8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中低山的山坡。灌木叢中或田野、村邊。
【性狀】性狀鑒別:塊根長梭狀,肉質,肥厚,長達10cm以上,直徑7-12mm,表面有細縱紋及深淺不一溝紋,黃白色至棕黃色。質柔韌,有粘性;氣微,味淡。
【藥理作用】0.25%根的水浸液,對致乏庫蚊孑孓有殺死作用,殺死率為98%。
【性味】味苦;微辛;性溫
【功能主治】祛風濕;止癢。主風濕痹痛;濕疹;皮膚瘙癢;毒腫瘡瘍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9g。外用:適量,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以上就是為大家介紹的抓地龍的相關知識,通過上述文章能夠清楚的了解到抓地龍有著很多對人體的好處和作用,所以大家可以用抓地龍來治療一些疾病。
地龍湯大家吃過嗎?地龍湯其實是一味很好的中藥方劑,應用也非常廣泛,那么地龍湯的功效與作用大家知道嗎?不知道的話,趕緊來了解一下吧。
【處方】蚯蚓20條,蔥40條。
【功能主治】恣飲燒酒,大醉欲死,身體臭穢。
【用法用量】同搗爛如泥,以井水2碗漉過,取汁1碗,灌入醉人口中。
【摘錄】《辨證錄》卷十
【處方】蚯蚓(搗爛)。
【功能主治】溫病大熱諸證。
【用法用量】入新汲水,攪凈浮油,飲清汁。
【摘錄】《傷寒溫疫條辨》卷一
【處方】干地龍1分(卡),麝香1分。
【制法】上為細末,以黃蠟消汁,為丸如粟米大。
【功能主治】牙疼。
【用法用量】每用1丸,納于蚛孔中。咽津無妨。
【摘錄】《圣惠》卷三十三
對于地龍湯等很多中藥方劑來說,如果改變各個中藥材的數(shù)量,配比或是制作方法等,都將會得出不同的效果,所以我們要嚴格按照醫(yī)師的叮囑服用,不要擅自更改。
人這一輩子很可能會有大大小小的疾病纏身,但是這也是沒有辦法阻擋的。當我們人體患病了之后,我們大多數(shù)情況下,必然是要靠藥物治療的,中藥方劑由于可以從根本上治愈且無副作用,受到人們的喜愛。下面來介紹一種:地龍餅子。
【處方】地龍(炒)半兩,海蛤半兩,硫黃(研)半兩,烏頭(炮裂,去皮臍)半兩,鯪鯉甲(炙)1兩。
【制法】上為末,醋煮面糊為丸,如雞頭子大,捏作餅子,曬干。
【功能主治】中風,手足筋急,拘攣疼痛。
【用法用量】每用1餅,以蔥白裹安在手足節(jié)上,以手帛系住,擱在一杉木桶上,用熱湯淋之,候覺骨中熱極,方解去帛子。手足未得舒展時,再用熱湯淋之。每1餅可用3次。每用藥畢,當著衣服蓋之,不得透風。
【摘錄】《圣濟總錄》卷八
通過以上文章的閱讀,相信大家對地龍餅子有了很多的了解吧,地龍餅子是一味很好的中藥方劑,最重要的是地龍餅子的功效與作用的也是很多的,所以大家在生活中要好好的利用哦。
地龍丸在生活中是蠻常見的中藥方劑,采用純天然藥材配比而成,但仍然有很多人對地龍丸還不是很熟悉,所以接下來就為大家介紹一下。
【處方】干地龍1分(末),麝香1分。
【制法】上為細末,以黃蠟消汁,為丸如粟米大。
【功能主治】牙疼。
【用法用量】每用1丸,納于蚛孔中。咽津無妨。
【摘錄】《圣惠》卷三十三
【處方】全蝎1兩、地龍(去土)1兩,蛇蛻(酒炒)1兩,香附子1兩,防風1兩,胡麻子(別研)1兩,川烏(去皮尖)2兩,蠶沙2兩,荊芥2兩,蒼術2兩半(米泔水浸)。
【制法】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為衣。
【功能主治】大風,一切風毒生瘡。
【用法用量】每服20丸至30丸,茶、酒任下,不拘時候。
【摘錄】《普濟方》卷一一○引《衛(wèi)生寶鑒》
【處方】川楝子肉1兩(用巴豆炒,不用巴豆),全蝎2錢,好面1兩,破故紙3錢(用斑鰲炒,不用斑螫),茴香2錢半(用黑牽牛1錢炒,不用黑牽牛),胡蘆巴2錢半(用海金沙1錢炒,不用海金沙),自然銅半兩(煅,醋淬),水蛭2條(麝香炒),敗龜半兩,石薛荔半兩(用鹽、醋浸1時,焙),無名異4錢(炒),檳榔3錢(不見火),天竺黃半兩,紅曲半兩(瓦上焙),穿山甲4錢(炒),地龍3線(去土,炒),古錢12個(用砂鍋子盛,爐內煅成汁,醋淬)。
【制法】上為細末,將乳香1錢、沒藥1錢、麝香1錢、辰砂半兩為衣,醋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風毒腳氣,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溫酒吞下。
【摘錄】《朱氏集驗方》卷一
【處方】地龍(去土)1兩,牽牛子(半生半炒)1兩,苦參1兩,烏頭(生,去皮尖)4兩。
【制法】上為末,醋煮稀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風氣壅滯,大腸秘澀。
【用法用量】每服15丸至20丸,空心、夜臥米飲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九十七
【處方】地龍(炒)1分,甜瓜子(炒)半兩,自然銅(燒,醋淬,研)2兩,乳香(研)1錢,骨碎補半兩,赤芍藥半兩,五靈脂半兩,當歸(切,炒)半兩,沒藥(研)1分。
【制法】上除研者外,為細末,再和勻,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風邪外襲,身體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10丸,空心、臨臥溫酒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十
知道了地龍丸主要治療那些疾病之后,也可以了解一下地龍丸的禁忌等,以免給身體帶來一些不好的影響。
穿地龍屬于一種常見的植物,這種植物在地面上橫行,所以才會被人們有這樣的名字稱呼,因為外形比較奇特,其中有很豐富的藥用價值,不僅僅可以作為觀賞植物,而且在平時還有生態(tài)的作用,非常受人歡迎,不過大家需要注意像這種草藥也是不能隨便亂用的。
一、植物學特征
根狀莖:串地龍的根狀莖在地表(約15cm)橫走、木質、多分枝,莖上有多數(shù)芽苞(休眠芽),外皮黃褐色,易形成片狀剝離。莖左旋、細長可達數(shù)米,常纏繞于其它伴生植物上。葉:單葉互生,呈掌狀心形,邊緣常具3~7條淺(或中深)裂。雌雄異株,雄株地下莖品質好,產(chǎn)量高,不結種子,花常為2~4朵簇生;雌株花為穗狀花序,著生于中腋中,花經(jīng)授精后方可結實。蒴果具三翅,成熟為黃褐色。花期為6~8月,果期為8~10月。
二、生物學特性
串地龍常野生于臺地,即丘陵、山坡和林邊的灌木叢或草叢中,適應性很強,耐嚴寒(地下根莖貯存營養(yǎng),芽進行休眠)、耐干旱(成令植株在松土中正常生長),不耐濕,對土壤要求不嚴格,但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質土壤生長為最好。適宜的生長溫度為15~25℃,生長初期要求溫度稍低在8~20℃;開花期要求溫度較高應在20~25℃(可利用提高溫度增加采種量);休眠時要求較低的溫度。種子的發(fā)芽率一般在50%左右,適宜發(fā)芽的溫度為20~25℃,有足夠的溫度時20~30天即可出苗。但溫度低于10℃或高于30℃則種子很難發(fā)芽。
三、栽培技術
1、選地與整地
應選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或黑土,緩坡地或臺地種植為好。整地時,每畝施有機肥(最好是廄肥)3000~4000公斤做為基肥,旋耕、耕深20~25cm,耙細后整平作床,床寬1.2m~1.5m,高15cm,床與床之間留20~25cm過道(地滲水的可淺些,不透水的可深些)。
2、繁殖方法
繁殖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種子繁殖(需5年方可采收),另一種是根莖繁殖(3年即可采收),以根莖繁殖為主。
2.1 種子繁殖:秋季將采收的野生成熟種子,用細河沙按1:1混合均勻,放于10℃以下的地方處理20天,于春季4月中下旬開始苗床播種。播前用篩子將種子篩出后用赤霉素溶液浸泡24小時,條播。
在中藥當中,我們都聽說過地龍這種藥材。甚至很多的朋友還會購買地龍泡水喝。中藥地龍,其實有很多的功效,而且如果我們善于使用的話,中藥地龍更是可以減少我們身體上很多常見疾病。那么。中藥地龍有哪些功效與作用呢?今天我們來看一下中藥地龍的十大功效。
中藥地龍,地龍性味咸、寒,主歸肝、脾、膀胱經(jīng),具有清熱息風、通絡、平喘、利尿的功效。
中草藥地龍十大功效之一:治療骨折
將鮮品地龍用水洗凈,搗成糊狀,加少量白糖及少許冰片,溶解后外敷傷口周圍,有通經(jīng)活絡的作用。
中草藥地龍十大功效之二:治療風頭痛及產(chǎn)后頭痛
將地龍15克,姜半夏15克,赤茯苓15克三味藥搗為散,每次服用1克,用生姜、荊芥湯送服。方中地龍與諸藥配伍有清熱、息風、定驚的功效。
中草藥地龍十大功效之三:治療高血壓病
癥見頭痛、頭暈、耳鳴、失眠、健忘、乏力、或心悸、面紅目赤、善怒等。可用地龍15克,天麻10克,決明子15克,杭白菊12克,鉤藤12克,丹參15克,梔子10克,赤芍15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劑。
中草藥地龍十大功效之四:治療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
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是風濕病中常見的一種,臨床上以關節(jié)腫痛、運動障礙、關節(jié)僵硬和畸形為特征。多由于感受風、寒、濕、熱之邪,經(jīng)絡痹阻,氣血運行不暢,導致肌肉、筋骨、關節(jié)酸痛、麻木、重著等。常用方:廣地龍15克,五加皮6克,威靈仙15克,當歸12克,川芎6克,生甘草10克,防己10克,川牛膝15克,薏苡仁2克,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中草藥地龍十大功效之五:治痰熱咳喘
出現(xiàn)咳嗽、氣喘、痰黃稠或口干、舌紅苔薄黃、脈弦滑或數(shù)者,可用地龍15克,石葦15克,魚腥草15克,浙貝母12克,麥冬12克,杏仁12克,射干10克,黃芩9克,麻黃5克,甘草6克,加水煎成400毫升,分2次溫服。若痰黃而多者加蛇膽川貝末2克;痰不易咳出、氣促者加葶藶子10克,前胡15克,旋覆花(用布包煎)8克,見效后連服3~5劑。
中草藥地龍十大功效之六:治腦血栓手足不靈
對腦血栓手足活動不靈伴舌紅、脈弦者,可用地龍15克,生地15克,丹參20克,赤芍12克,澤蘭10克,當歸6克,加水煎成400毫升,分2次溫服。兼血壓高者加益母草20克,車前子20克(布包煎);兼失眠或說話舌頭不靈者加石菖蒲12克,天竺黃12克,膽南星8克。
中草藥地龍十大功效之七:治過敏性鼻炎
過敏性鼻炎出現(xiàn)鼻癢、頻頻打噴嚏、流清涕或鼻塞、舌質紅、舌苔薄白不厚、脈略弦者,可用地龍15克,白鮮皮15克,辛夷10克(后下)、蟬蛻9克,蒼耳子8克,白芷5克,薄荷7克(后下),石菖蒲6克,甘草6克,加水煎成400毫升,分2次溫服。若平素易感冒者加黃芪15克,防風5克,白術12克;兼鼻涕黃者加黃芩8克,魚腥草15克。
中草藥地龍十大功效之八:治療氣陰兩虛消渴病人的筋脈拘攣之癥
治療氣血雙虧而兼有腰痛膝軟,關節(jié)疼痛,四肢拘攣,經(jīng)絡不利者,可用地龍12克,杜仲16克,黃精18克,陳皮12克,桑枝10克,甘草12克,山藥18克,蟬蛻10克,熟地12克,紅花6克,桂圓15克,加水煎煮,每日兩次。該方補血益氣、活血化瘀、舒筋活絡之用,宜久服。
中草藥地龍十大功效之九:治療胃腸濕熱型急性蕁麻疹
胃腸濕熱型急性蕁麻疹患者一般周身蕁麻疹,伴惡心嘔吐,納差便溏,可用地龍9克與馬齒莧30克(洗凈切碎)、烏梅15克,綠豆衣15克,地骨皮15克一起入沙鍋內,加水適量,共煎30分鐘,棄渣取汁。1日2次,每次1劑。全方有清熱熄風的功效。
中草藥地龍十大功效之十:治療支氣管哮喘
支氣管哮喘是一種常見的支氣管過敏反應性疾病,中醫(yī)認為是宿痰伏于體內,復受六淫之邪、飲食、勞倦、情志等因素刺激而觸發(fā),以致痰氣搏擊于氣道,哮鳴有聲,藥用地龍15克,麻黃6克,杏仁10克,炒蘇子10克,萊菔子15克,黃芩12克,葶藶子10克,魚腥草30克,桑白皮15克,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方中地龍和麻黃相配,一寒一溫,清宣肺氣,解痙平喘,用于治療支氣管哮喘、過敏性反應、喘息性支氣管炎等病效果滿意。
世界上存在許許多多的藥材,難免有一些藥材是我們不認識的,但只要我們有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相信我們可以慢慢的知道更多的醫(yī)學藥材。那么對于匐地龍這種藥材你了解嗎?
【別名】鋪地黃、黃花珠、地黃花草、黃花草、九連燈、臨時救
【來源】報春花科排草屬植物 匐地龍 Lysimachia hui Diels,以 全草 入藥。夏季采集,曬干。
【性味】微苦,涼。
【功能主治】利尿排石,清熱解毒,理脾消積。用于尿路結石,膽道結石,黃疸型傳染性肝炎,狂犬病,蕈子中毒,小兒疳積,牙齦腫毒,癰腫疔瘡。
【用法用量】1~2兩。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通過本篇文章對匐地龍的詳細介紹,我們可以了解到關于匐地龍的相關作用和食用方法等。匐地龍的價值可以通過其功效中看出,充分的體現(xiàn)了匐地龍的重要性。
這里的龍骨指的并非是中古傳統(tǒng)靈獸龍的骨骼,而是指的是古代哺乳動物的骨骼化石,這種龍骨的骨骼化石以犀牛,象類的骨骼化石為主。龍骨的功效與作用都非常明顯,具有很好的鎮(zhèn)靜安神,治療瘡疤,生肌膚等功效。
龍骨的功效與作用包括,具有固精斂汗,止血涼血的功效,對于失眠健忘,精神不濟,身體虛弱引起的盜汗,遺精早泄等男科疾病,以及便血等都有很好的治療和緩解效果。
《本經(jīng)》:主咳逆,泄痢膿血,女子漏下,癥瘕堅結,小兒熱氣驚癇。
《別錄》:療心腹煩滿,四肢痿枯,汗出,夜臥自驚,恚怒,伏氣在心下不得喘息,腸癰內疽,陰蝕,止汗,縮小便,尿血,養(yǎng)精神,定魂魄。安五藏。白龍骨療夢寐泄精,小便泄精。
《藥性論》:逐邪氣,安心神,止冷痢及下膿血,女子崩中帶下,止夢泄精,夢交,治尿血,虛而多夢紛紜加而用之。
《日華子本草》:健脾,澀腸胃,止瀉痢,渴疾,懷孕漏胎,腸風下血,崩中帶下,鼻洪,吐血,止汗。
《珍珠囊》:固大腸脫。
《綱目》:益腎鎮(zhèn)驚,止陰瘧,收濕氣,脫肛,生肌斂瘡。
《本草經(jīng)百種錄》:龍骨最粘澀,能收斂正氣,凡心神耗散,腸胃滑脫之疾,皆能已之。且斂正氣而不斂邪氣,所以仲景于傷寒之邪氣未盡者亦用之。
龍骨的功效和作用還有很多。龍骨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和磷酸鈣,此外還含有多種微量元素,具有抑制骨骼神經(jīng)肌肉興奮的作用,并且增強血液中血小板的凝聚功能。龍骨靜心安神的功效明顯,但是對于軟堅散結等治療效果則較差。
地龍是非常重要的一種中藥材,在很多醫(yī)藥的書籍中都對地龍有比較多的描述,地龍具有清熱、平喘、利尿和通絡的功效。在一般情況下要用地龍入藥的時候都是需要進行處理的,比如炒制、熬制、醋制、酒制和油制等方法,地龍在使用的時候需要注意適量,過量容易出現(xiàn)一些副作用。
炒地龍的功效與作用
1、清熱息風的功效。
地龍咸寒降泄,性走竄,既能息風止痙,又善清解高熱,故適用于高熱所致的狂躁,驚風抽搐,癲癇等癥狀??梢灾委熜后@風,高熱、驚抽,可以本品研爛,與朱砂共為丸服。治療高熱狂躁或癲癇,常單用鮮品,同鹽化為水,飲服。
2、清肺平喘的作用。
可以用于治療邪熱壅肺,肺失肅降的喘息不止,喉中哮鳴有聲者,單用研末內服即有效,亦可與麻黃、石膏、杏仁等一起用。
3、還可以清熱利尿
用于熱結膀胱,小便不利或尿閉不通。用于咸寒走下入腎,能清熱結、利水道,用治小便不利或尿閉不通,可用鮮品搗爛,浸水,濾取濃汁服,也可與車前子、木通、澤瀉等利水滲濕藥同用。
4、有明顯的抑制血栓形成作用。
從廣地龍中提出一種針狀結晶,對離體和在體子宮及腸道平滑肌有興奮作用。此外,還有抗突變、抗疲勞、利尿作用等。
地龍的食用方法
1、地龍酒
準備地龍5條,烏芋20克等材料,將上藥拌絞取汁,同適量酒和合,煎數(shù)沸,去溫候溫。主要治療出疹血熱毒盛,黑陷不起等癥狀。
2、牛角地龍湯
準備材料水牛角50克、地龍干9克。 再將水牛角切片,放瓦鍋內水煎2小時后,再加入地龍煎服。 每天1劑,分2次服用,連服7-10天。
對身體有很好的免疫效果,促進吸收。
地龍的禁忌
1、陽氣虛損、脾胃虛弱、腎虛喘促、血虛等人群不能使用地龍。
2、溫病無壯熱及脾胃虛弱等人不能使用地龍,黃疸緣大勞,腹脹屬脾腎虛,陰虛成勞瘵等人群禁止食用地龍。
對于很多中國人來說,中醫(yī)中藥是非常值得信任的,因為中藥的歷史悠久且副作用小。穿地龍就是我們常見的一種中藥材,對于人體的健康有很多的好處,那么穿地龍究竟可以怎么吃呢,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別名】穿山龍[云南]、龍骨七
【來源】薯蕷科薯蕷屬植物 蜀葵葉薯蕷 Dioscorea althaeoides R. Knuth,以 根狀莖 入藥。秋季采集,曬干。
【性味】苦,平。
【功能主治】舒筋活絡,祛風除濕。用于風濕麻木,跌打損傷,積食飽脹,消化不良。
【用法用量】0.5~1兩,水煎服或泡酒服。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通過上面文章的介紹,相信大家對于穿地龍都有了一定的了解,穿地龍的作用是很大的,對于人體有很大的好處,因此大家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身體情況來選擇穿地龍,但是還是要在醫(yī)生的囑咐下進行。
最近食用中藥方劑的人開始越來越多,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地龍散,那么地龍散的功效作用呢?如果不清楚的話,就來看一看下面這篇文章吧。
【處方】地龍30克(微炒)蜴蜥30克(微炙)芎藭30克 桂心30克 干姜15克(炮裂,銼)蘇枋木30克(銼)木香22.5克 蒲黃22.5克 赤芍藥22.5克 牡丹皮22.5克 水蛭22.5克(微炒)桃仁30克(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令黃)
【制法】上十二味,搗細羅為散。
【功能主治】主婦人氣血不調,腹中積聚,瘀血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6克,空腹時以溫酒調下。
【摘錄】《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一
【處方】肉桂 地龍各1.2克 黃柏 甘草各3克 羌活6克 蘇木1.8克 麻黃1.5克 桃仁6個 當歸梢0.3克 獨活3克
【制法】上藥研為粗末。
【功能主治】主跌打損傷,瘀血停聚,腰、脊、脛、媏、臂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250毫升,煎至125毫升,去滓溫服。
【摘錄】《蘭室秘藏》卷中
【處方】地龍(洗去土,焙)穿山甲(以皂角灰炒黃)各15克 朱砂6克(研細)
【制法】先將前二味研為細末,入朱砂,再研和勻。
【功能主治】主小兒風熱癮疹,發(fā)熱惡寒,耳尖及手足冷。
【用法用量】每服3克,用紫草煎湯調服。
【摘錄】《奇效良方》卷六十四
【處方】地龍(去土,炒)7.5克 豬牙皂角1挺
【制法】上藥煅存性,研為細末。
【功能主治】主鼻息肉。
【用法用量】先將鼻腔洗凈,以蜜涂之,然后敷少許藥末于蜂蜜表面。
【備注】據(jù)原書記載,使用本方后,鼻腔會流出清水,這是藥物取效的反應。
【摘錄】《證治準繩·類方》卷八
【處方】地龍3錢(去土),谷精草2錢,乳香(銼)1錢。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眼眉骨及頭腦俱痛。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于燒香餅子上取煙,用紙筒子罩熏鼻中,偏痛隨左右用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八
【處方】地龍糞。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毒箭所傷。
【用法用量】每服1錢匕.熟水調下,日3次,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四○
【處方】地龍3條,鹽半兩(炒)。
【功能主治】青蛙蛇螫。
【用法用量】上相和,研令爛。以面圍毒處,敷藥于上。須臾化為水,不過2-3次。
【摘錄】《普濟方》卷三○七
【處方】地龍(白頸者,于瓦上炒)5兩,附子(炮裂,去皮臍)2兩,蒺藜子(炒,去角)2兩半,赤小豆(炒)2兩半。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風攻腰腳疼及(疒帬)痹。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空心、晚食前生姜酒調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十
【處方】地龍(去士)、延胡索、蓽茇各等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牙齒疼痛。
【用法用量】如左牙疼,用藥1字入左耳內;右牙疼,人右耳內。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一九
【處方】地龍1兩(微炒),蜴蜥1兩(微炙),芎窮1兩,桂心1兩,干姜半兩(炮裂,銼),蘇枋木1兩(銼),木香3分,蒲黃3分,赤芍藥3分,牡丹3分,水蛭3分(微炒),桃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令黃)。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婦人氣血不調,腹中積聚,瘀血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2錢,食前以溫酒調下。
【摘錄】《圣惠》卷七十一
【處方】豬脂、蚯蚓。
【制法】上搗如泥。
【功能主治】代指。
【用法用量】敷患處,1日4-5次。
【摘錄】方出《圣惠》卷六十五,名見《圣濟總錄》卷一三七
【處方】地龍1兩(微炒),滑石1兩,膩粉1錢,麝香1錢(細研),自然銅半兩,綠豆粉3分。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血淋,煩熱澀痛,眠臥不安。
【用法用量】每服1錢,煎甘草湯調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五十八
【處方】青蔥葉1莖(去尖頭,作孔子),地龍1枚(置蔥葉中,緊捏兩頭,勿令透氣,候化為水)。
【功能主治】蜘蛛咬,遍身成瘡。
【用法用量】涂患處。
【摘錄】方出《圣惠》卷五十七,名見《普濟方》卷三○八
【處方】地龍(炒)1分,干姜(炮)1分,當歸(切,焙)1分,縮砂仁1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小兒因患瀉痢后,脫肛不得收。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匕,生蜜少許和熱酒調下,每日3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七九
【處方】地龍末1兩(微炒),好茶末1兩,白僵蠶1兩(微炒)。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白虎風,疼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每服2錢,以溫酒調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二十二
【處方】郁金(皂角水煮干)1兩,甘草(炙)1兩,白僵蠶1兩,地龍1兩,蝎1分,牙消1分。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小兒風熱,咽喉腫痛。
【用法用量】每服1錢,薄荷湯調下,兒小半錢。
【摘錄】《幼幼新書》卷三十四引丁時發(fā)方
【處方】甘草、地龍末。
【功能主治】陰囊腫大。
【用法用量】用甘草煎汁,調地龍末涂之。
【摘錄】《外科大成》卷四
【處方】地龍(去土,炒)半兩,半夏(生姜汁搗作餅,焙令干,再搗為末)半兩,赤茯苓(去黑皮)半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風頭痛及產(chǎn)后頭痛。
【用法用量】每服1字至半錢匕,生姜、荊芥湯調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十六
【處方】干地龍(燒灰)1分,黃礬1分,白礬(燒令汁盡)1分,青礬1分,巴豆(去皮心,研,紙壓去油)1分,石膽1分,人糞灰(細研)1分。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急疳。蟲蝕牙齒,連牙床骨,損壞疼痛。
【用法用量】以綿裹少許,納于蚛孔中。如孔小,以針納藥。1日1度換之,待惡物碎骨出盡為度。
【摘錄】《圣惠》卷三十四
【處方】地龍(炒)、郁金、棕櫚(燒令存性)、柏葉、地黃汁、胎發(fā)(泥裹燒過,去泥)各等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婦人沖任氣虛,經(jīng)血暴下,兼帶下。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濕地黃汁酒調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五三
【處方】干地龍半兩(微炒),虎睛1對(微炙),人參1分(去蘆頭。以上3味同為末),金箔30片,朱砂1分,雄黃1分,天竺黃1分,代赭1分,鉛霜1分,鐵粉1分。
【制法】上為細末,入前3味,再研令勻。
【功能主治】小兒癇癲瘈疭,發(fā)歇無時。
【用法用量】方中鉛霜一分《直指小兒》作“輕粉半錢”。用法以紫蘇湯調下。
【摘錄】《圣惠》卷八十五
【處方】地龍糞(韭菜地內者,火煅過)不以多少。
【制法】上為細末,入膩粉少許,同研勻。
【功能主治】下疳瘡。
【用法用量】先以甘草湯洗了,后用藥干摻;或油調敷亦得。
【摘錄】《楊氏家藏方》卷十二
以上就是本文對地龍散的一些介紹,其實養(yǎng)生方劑還是很值得我們來研究的,因為,它在中醫(yī)養(yǎng)生領域占了一席之地,而且獨樹一幟,有自己的特色和風格。
俗話說,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所以人們在現(xiàn)如今生活極大豐富的情況下,對養(yǎng)生的追求也更加的迫切,中醫(yī)方劑一直都是養(yǎng)生的重要方法,那么地龍膏作為一種中藥方劑又有什么功效作用呢?接下來為大家一一解答。
【別名】地龍散
【處方】干地龍不拘多少。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小兒外腎腫硬,或疝,或風熱暴腫及陰瘡。
【用法用量】地龍散(《普濟方》卷三六二)。
【注意】常避風冷濕地。
【摘錄】《普濟方》卷三九九引《直指》
【處方】白項地龍、茴香用時看多少。
【功能主治】老人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上杵汁,傾于臍內。自然便通。
【摘錄】《養(yǎng)老奉親》
【處方】活地龍(白頸者)5條,白梅肉2個,樸消2錢。
【制法】上同研成膏。
【功能主治】纏喉風。
【用法用量】挑入喉中,含化。
【摘錄】《普濟方》卷六十
【處方】雄黃、地龍糞、小麥面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瘰疬末破者。
【用法用量】醋調涂之。
【摘錄】《古今醫(yī)鑒》卷十五引李養(yǎng)齊方
【處方】地龍3分,黃連3分,巴豆20個,黃蠟1兩,小油2兩。
【制法】前3味小油內煎藥,焦黑色為度,濾去藥,用槐柳枝攪成膏,入黃蠟再攪勻。
【功能主治】小兒胎風,并大人疥癬。
【用法用量】涂貼如常法。
【摘錄】《雞峰》卷二十四
以上就是為大家介紹的地龍膏功效和用法等。通過上述文章的介紹,大家可以看到雖然地龍膏的好處很多,但是還是要在充分了解它的情況下再去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