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治療面癱的方法詳解,一定要看哦!
女性養(yǎng)生一定要簡單。
身體是智能的載體,是事業(yè)的本錢。對自己晚年負責,就不應該對晚年的健康透支。人類的發(fā)展歷史中,養(yǎng)生觀念不斷更新,很多人身體不好,和他們不注重養(yǎng)生有關系。關于中醫(yī)養(yǎng)生,我們要掌握哪些知識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此仔細地整理了以下內容《針灸治療面癱的方法詳解,一定要看哦!》,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醫(yī)的治療的原則是在不傷根本的情況下達到治療的目的,所以經絡學就是這么一個道理,那么針灸治療面癱是怎么樣的呢?
穴位詳解
印堂穴:位于前額部,當兩眉頭間連線與前正中線之交點處。按摩印堂穴可起到醒神、祛除頭痛、通血絡等功效。
陽白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上方,離眉毛上緣約二厘米處。一般 配太陽穴、睛明穴、魚腰穴治目赤腫痛、視物昏花、上瞼下垂等。
太陽穴:太陽穴在耳廓前面,前額兩側,外眼角延長線的上方。 在兩眉梢后凹陷處。太陽穴的主治病癥為:頭痛、偏頭痛、眼睛疲勞、牙痛等疾病。
太陽穴是人頭部的重要穴位,《達摩秘方》中將按揉此穴列為“回春法”,認為常用此法可保持大腦的青春常在,返老還童。當人們長時間連續(xù)用腦后,太陽穴往往會出現重壓或脹痛的感覺,這就是大腦疲勞的信號。這時施以按摩效果會非常顯著。按摩太陽穴可以給大腦以良性刺激,能夠解除疲勞、振奮精神、止痛醒腦,并且能繼續(xù)保持注意力的集中。
四白穴:位于人體面部,瞳孔直下,當眶下孔凹陷處。找這個穴位時,可以先將雙手食指和中指并攏,放在緊靠鼻子兩側處,中指尖位于鼻子中部即鼻長二分之一處,拇指支撐在下頜骨的凹陷處,然后放下中指,食指尖所指的地方就是四白穴。常配陽白穴,地倉穴,頰車穴,合谷穴治口眼歪斜;配攢竹穴治眼瞼(目閏)動。
迎香穴:位于人體的面部,在鼻翼旁開約一厘米皺紋中(在鼻翼外緣中點旁,當鼻唇溝中)。此穴的主治疾病為:鼻炎、鼻塞、鼻竇炎、流鼻水、鼻病、牙痛、感冒等。按壓此穴可止牙痛,還有通便功能。
地倉穴:位于人體的面部,口角外側,上直對瞳孔。
頰車穴:人體頰車穴位于面頰部,下頜角前上方約1橫指(中指),當咀嚼時咬肌隆起,按之凹陷處。治療面癱一般向地倉穴透刺。
承漿穴:位于人體的面部,當頦唇溝的正中凹陷處。
顴髎穴:位于目外眥直下,顴骨下緣凹陷處。主治口眼歪斜,眼瞼瞤動,目赤,目黃,齒痛,及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等。直刺0.3-0.5寸,斜刺或沿皮刺0.5-1寸。
翳風穴:耳垂后耳根部,顳骨乳突與下頜骨下頜支后緣間凹陷處。治面癱時可向下頜骨前面的上下方透刺。
合谷穴:一手的拇指第一個關節(jié)橫紋正對另一手的虎口邊,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處就是合谷穴。合谷穴屬于手陽明大腸經的穴道,是一個很重要又好用的穴位,凡是顏面上的病,項牙痛、頭痛、發(fā)熱、口干、流鼻血、脖子痛、咽喉痛以及其它五官疾病等都有療效。但要注意的是體質較差的病人,不宜給予較強的刺激,孕婦一般都不要按摩合谷
根據面神經解剖特點選擇穴位
(1)面神經干針灸療法:取患側完骨、翳風、耳垂下(耳垂與頰面皮膚交際點直下約3分,以指尖上下刮動有一直徑約3mm且使患者有酸脹感者之繩狀物即為面神經干)。病程在半月(2周)以內者灸法為主,采用溫和灸,每次10~20分鐘,日2次。病程在半月以上者,以針法為主,每次用上穴一穴,交替使用。耳垂下穴斜刺時,只捻轉,不提插,留針20分鐘。
(2)面神經定位診斷法選穴: 此法按面神經損害部位定位后選用不同穴位處方。①核上性面癱(中樞性):本證中醫(yī)多見于中風病,而不做面癱病診斷,面癱癥狀只見口 無眼斜,或伴偏癱及外展神經受損等。針刺此型面癱,選兌端透巨,地倉透頰車、承漿透大迎、翳風、合谷;同時,應用頭針頂顳前斜線下2/5(即面運動區(qū)),取患部對側。面部各穴平補平瀉,頭針留針30分鐘,其間運針兩次,再次0.5分鐘,捻轉左右各2周,100轉。②乳突孔以下至末稍部位損害:本證只見單純周圍性面癱,此時選兌端透巨 ,地倉透頰車,承漿透大迎,陽白透魚腰,攢竹透絲竹空,四白透承泣,翳風,合谷。③面神經管至面神經核部位損害:本證見周圍性面癱并且兼有癥狀復雜,基本方用兌端透巨,地倉透頰車,承漿透大迎,陽白透魚腰,攢竹透絲竹空,四白透承泣。再配穴如下: a髓外根段:癥見舌前2/3味覺減退,淚、唾分泌減少,配金津、玉液、海泉、睛明、攢竹等。 b巖骨內段:在a取穴基礎上,有眩暈,共濟失調,聽力障礙加頭針暈聽區(qū);有外耳道皰疹者加耳門透聽會,或聽會、完骨。 c髓內根段:癥狀見周圍性面癱,常伴病側外展神經癱、偏癱等,可按中樞病變治療。
擴展閱讀
地倉穴
位于人體的面部,口角外側,上直對瞳孔。
頰車穴
人體頰車穴位于面頰部,下頜角前上方約1橫指(中指),當咀嚼時咬肌隆起,按之凹陷處。治療面癱一般向地倉穴透刺。
印堂穴
位于前額部,當兩眉頭間連線與前正中線之交點處。按摩印堂穴可起到醒神、祛除頭痛、通血絡等功效。
陽白穴
位于面部,瞳孔直上方,離眉毛上緣約二厘米處。一般 配太陽穴、睛明穴、魚腰穴治目赤腫痛、視物昏花、上瞼下垂等。
太陽穴
太陽穴在耳廓前面,前額兩側,外眼角延長線的上方。 在兩眉梢后凹陷處。太陽穴的主治病癥為:頭痛、偏頭痛、眼睛疲勞、牙痛等疾病。
太陽穴是人頭部的重要穴位,《達摩秘方》中將按揉此穴列為“回春法”,認為常用此法可保持大腦的青春常在,返老還童。當人們長時間連續(xù)用腦后,太陽穴往往會出現重壓或脹痛的感覺,這就是大腦疲勞的信號。這時施以按摩效果會非常顯著。
按摩太陽穴可以給大腦以良性刺激,能夠解除疲勞、振奮精神、止痛醒腦,并且能繼續(xù)保持注意力的集中。
四白穴
位于人體面部,瞳孔直下,當眶下孔凹陷處。找這個穴位時,可以先將雙手食指和中指并攏,放在緊靠鼻子兩側處,中指尖位于鼻子中部即鼻長二分之一處,拇指支撐在下頜骨的凹陷處,然后放下中指,食指尖所指的地方就是四白穴。常配陽白穴,地倉穴,頰車穴,合谷穴治口眼歪斜;配攢竹穴治眼瞼(目閏)動。
迎香穴
位于人體的面部,在鼻翼旁開約一厘米皺紋中(在鼻翼外緣中點旁,當鼻唇溝中)。此穴的主治疾病為:鼻炎、鼻塞、鼻竇炎、流鼻水、鼻病、牙痛、感冒等。按壓此穴可止牙痛,還有通便功能。
承漿穴
位于人體的面部,當頦唇溝的正中凹陷處。
顴髎穴
位于目外眥直下,顴骨下緣凹陷處。主治口眼歪斜,眼瞼瞤動,目赤,目黃,齒痛,及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等。直刺0.3-0.5寸,斜刺或沿皮刺0.5-1寸。
翳風穴
耳垂后耳根部,顳骨乳突與下頜骨下頜支后緣間凹陷處。治面癱時可向下頜骨前面的上下方透刺。
合谷穴
一手的拇指第一個關節(jié)橫紋正對另一手的虎口邊,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處就是合谷穴。合谷穴屬于手陽明大腸經的穴道,是一個很重要又好用的穴位,凡是顏面上的病,項牙痛、頭痛、發(fā)熱、口干、流鼻血、脖子痛、咽喉痛以及其它五官疾病等都有療效。但要注意的是體質較差的病人,不宜給予較強的刺激,孕婦一般都不要按摩合谷穴。
針灸治療面癱的方法
1、針灸治療面癱的方法
1.1、初期風邪客絡:初期主要以祛風通絡和疏條經筋。因此取針點至翳風、攢竹、魚腰、陽白、四白、頰車、地倉、合谷等穴位處,每次留針的時候大約為20~30分鐘,每天進行一次針灸。不過要記住,如果屬于風寒者則加風池穴,如果是風熱者則家曲池穴。
1.2、中期氣滯血瘀:治宜活血化瘀通絡。在初期的基礎上加氣海、足三里。此期配合電針,氣海、足三里用補法,余穴均用平補平瀉法。
1.3、后期虛中夾實:重在養(yǎng)血通絡。在初期的基礎上加三陰交、血海、足三里。此期亦配合電針,三陰交、血海、足三里用補法,余穴均用平補平瀉法。中、后期可在患側面部和額部行閃罐法,三期均可配合按摩治療。治療過程中應注意面部的穴位手法不宜過重,針刺不宜過深。面癱急性期即一周之內,針灸均不宜使用。屬風熱者不宜用灸法。對于處于不同時期的面癱患者,選擇進行的針灸方法也是不同的,因為這樣可以做到更好的治療面癱的效果。
2、什么是面癱
面癱,學名面神經麻痹,也稱面神經炎、貝爾氏麻痹、亨特綜合癥,俗稱“歪嘴巴”、“歪歪嘴”、“吊線風”、“吊斜風”、“歪嘴風”等,是以面部表情肌群運動功能障礙為主要特征的一種常見病,一般癥狀是口眼歪斜。它是一種常見病、多發(fā)病,不受年齡和性別限制?;颊呙娌客B最基本的抬眉、閉眼、鼓腮、努嘴等動作都無法完成。
3、面癱針灸治療多久能恢復
答案是因人而異的,每個人發(fā)病輕重、身體狀況不同,結果會相差較大。但一般來說年輕人較老年人容易恢復;休息好的人較辛苦忙碌、不注意休養(yǎng)的人恢復的快;沒有其他嚴重疾病的人較有病的人容易好;發(fā)病時伴有持續(xù)嚴重頭痛耳痛或耳部出現皰疹的人較難恢復。
年紀輕、發(fā)病輕、休息好的人可能在一到二周就好了,而身體虛弱、病情重的人可能需要三個月或更長的時間才能徹底康復,治療要堅持到最后,以免留下后遺癥,反而會帶來更多頭面部的不適。
針灸治療面癱時要注意什么
1、急性期:發(fā)病1周以內。此期為面神經炎癥水腫進展期。此期針刺治療于面癱局部少取穴,應淺刺,弱刺激,或者局部不取穴而以循經遠取穴為主治療,對控制病情進展有很大的好處。此期遠離強刺激,慎用電針治療。
2、恢復期:發(fā)病1周到1個月之內。此期針刺治療以局部取穴為主,配合循經遠端取穴,是治療面癱的關鍵時期。
3、后遺癥期:發(fā)病3個月至半年以上(從恢復期1個月至3個月之間,可根據病人具體情況或劃為恢復期,或劃為后遺癥期,兩期不可拘泥時日絕對劃分)。此期對重癥、頑固性病癥予深刺,透穴或電針增加刺激量,并根據后遺癥狀對癥選穴,配合多種療法,仍有一定恢復作用。
面癱的危害
1、性格自卑、性情自閉:當臉上患面癱、面癱后遺癥、面肌痙攣,性格會變得越來越自卑,性情會越來越自閉,不愿與任何人交往,我行我素、自作主張,從而常犯錯誤、遺憾終生。
2、精神萎靡、情緒低落:面癱、面癱后遺癥、面肌痙攣患者會產生精神萎靡、情緒低落,還會常常感到疲勞,甚至對任何事情毫無興趣,變得墮落,對人生失去信心。
3、患上面癱,找工作,談戀愛這些對正常人來說平常簡單的事情,對于面癱患者則是艱辛的,影響著他們的正常生活。
4、面癱的危害會引起多癥并發(fā),長期面癱、面癱后遺癥、面肌痙攣,身體可能會出現相關病變,肝、腎、臟腑功能、微血循環(huán)系統(tǒng)都會受之影響,久而久之,則會導致腦、腎、臟腑功能衰竭、氣血虛弱、陰陽失調、貧血、失眠、憂郁、面肌攣縮、聯帶運動、面肌痙攣、上瞼下垂、精神病等病癥的發(fā)生。
面癱是一種沒有任何征兆的疾病。對于面癱的佳治療方法,就是在發(fā)現的第一時間就去醫(yī)院及早治療。這樣才有治愈的可能性。到底得了面癱怎么辦才好呢?如何預防面癱療效顯著呢?
面癱的佳治療方法
一般來說,面癱的佳治療時間是第一周,即患者在發(fā)現病情后,應立即到醫(yī)院接受正規(guī)治療,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這樣,面癱還要經歷以后的四個階段,甚至出現癥狀加重的表現。
臨床醫(yī)學上面癱的發(fā)生往往沒有任何征兆的。面癱也就是面神經癱瘓,也有“歪嘴巴”這一說法。面癱多發(fā)于20~25歲青少年,一般青少年在季節(jié)交替時,就不注意身體,臉部受涼而引起面癱,大多數患者為周圍性面癱或中風之后遺癥。往往會給患者的身心上造成極大的傷害。
同時對于面癱的治療預防才是關鍵,所以在面癱發(fā)生之后,在以上范圍內接受治療效果是好的,希望各位面癱患者們注意了。好還是讓自己不要患上面癱疾病,要時刻預防面癱的發(fā)生。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飲食規(guī)律。
針灸治療面癱的方法
印堂穴
可以針灸印堂穴來治療面癱,印堂穴位于前額部,當兩眉頭間連線與前正中線之交點處,還能祛除頭痛、通血絡。
陽白穴
位于面部,瞳孔直上方,離眉毛上緣約二厘米處。一般 配太陽穴、睛明穴、魚腰穴治目赤腫痛、視物昏花、上瞼下垂等。
四白穴
位于人體面部,瞳孔直下,當眶下孔凹陷處。找這個穴位時,可以先將雙手食指和中指并攏,放在緊靠鼻子兩側處,中指尖位于鼻子中部即鼻長二分之一處,拇指支撐在下頜骨的凹陷處,然后放下中指,食指尖所指的地方就是四白穴。
針灸四白穴汪汪都會配合陽白穴,地倉穴,頰車穴,合谷穴,能有效治療口眼歪斜;配攢竹穴治眼瞼(目閏)動。
迎香穴
位于人體的面部,在鼻翼旁開約一厘米皺紋中(在鼻翼外緣中點旁,當鼻唇溝中)。
此穴的主治疾病為
鼻炎、鼻塞、鼻竇炎、流鼻水、鼻病、牙痛、感冒等。按壓此穴可止牙痛,還有通便功能。
地倉穴
位于人體的面部,口角外側,上直對瞳孔。
頰車穴
頰車穴也是治療面癱的穴位之一,人體頰車穴位于面頰部,下頜角前上方約1橫指(中指),當咀嚼時咬肌隆起,按之凹陷處。治療面癱一般向地倉穴透刺。
面癱,即面神經麻痹。中醫(yī)學稱為口服咼斜。春、秋兩季發(fā)病較高。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而多數患者為20~40歲,男性略多。
臨床分為周圍性與中樞性兩類,兩者在發(fā)病原因和見癥方面有很大區(qū)別,前者多由面神經炎所引起,后者可因腦血管病或腦腫瘤等引起,本篇僅敘述周圍性面癱。
【病因病機】
本病致病原因,多由脈絡空虛,風寒之邪乘虛侵襲陽明、少陽脈絡,以致經氣阻滯,經筋失養(yǎng),筋肌縱緩不收而發(fā)病。
【辨證治療】
臨床發(fā)病突然,一側面部板滯、麻木,繼之面都表情肌癱瘓,而出現額紋消失,眼閉合不緊露睛流淚,鼻唇溝變淺,口角至向健側,食物常嵌在齒頰間,患側不能作蹙額、皺眉、示齒、鼓腮等動作,部分病人初起時有耳后、耳下及面都疼痛,還可出現患側舌前2/3味覺減退或消失,聽覺過敏等癥。病程延久,可因癱瘓肌攣縮,口角歪向病側,稱倒錯現象。
治法:取手、足陽明經穴為主,輔以少陽經穴。面部穴位可采取透刺。
處方:陽白 四白 攢竹 下關 顴髎 巨髎 地倉透頰車 合谷 足三里
隨證配穴:鼻唇溝平坦加迎香;人中溝平坦加人中;頦唇溝歪斜加承漿;乳突部疼痛:加風池、翳風、外關。
方義:合谷、足三里以疏通陽明經氣,能祛除頭面之風邪;翳風、風池、外關能祛除少陽之風邪止痛;陽白、四白、攢竹、下關、顴髎、巨髎、地倉、頰車均為局部取穴,以疏通患部之經氣。
【其他療法】
1、皮膚針
用皮膚針叩刺陽白、太陽、四白、牽正等穴,用小火罐吸拔5~10min,隔日一次。本法適用于發(fā)病初期,或面部有板滯感覺等面癱后遺癥。
地倉穴
位于人體的面部,口角外側,上直對瞳孔。
頰車穴
人體頰車穴位于面頰部,下頜角前上方約1橫指(中指),當咀嚼時咬肌隆起,按之凹陷處。治療面癱一般向地倉穴透刺。
印堂穴
位于前額部,當兩眉頭間連線與前正中線之交點處。按摩印堂穴可起到醒神、祛除頭痛、通血絡等功效。
陽白穴
位于面部,瞳孔直上方,離眉毛上緣約二厘米處。一般 配太陽穴、睛明穴、魚腰穴治目赤腫痛、視物昏花、上瞼下垂等。
太陽穴
太陽穴在耳廓前面,前額兩側,外眼角延長線的上方。 在兩眉梢后凹陷處。太陽穴的主治病癥為:頭痛、偏頭痛、眼睛疲勞、牙痛等疾病。
太陽穴是人頭部的重要穴位,《達摩秘方》中將按揉此穴列為“回春法”,認為常用此法可保持大腦的青春常在,返老還童。當人們長時間連續(xù)用腦后,太陽穴往往會出現重壓或脹痛的感覺,這就是大腦疲勞的信號。這時施以按摩效果會非常顯著。
按摩太陽穴可以給大腦以良性刺激,能夠解除疲勞、振奮精神、止痛醒腦,并且能繼續(xù)保持注意力的集中。
四白穴
位于人體面部,瞳孔直下,當眶下孔凹陷處。找這個穴位時,可以先將雙手食指和中指并攏,放在緊靠鼻子兩側處,中指尖位于鼻子中部即鼻長二分之一處,拇指支撐在下頜骨的凹陷處,然后放下中指,食指尖所指的地方就是四白穴。常配陽白穴,地倉穴,頰車穴,合谷穴治口眼歪斜;配攢竹穴治眼瞼(目閏)動。
迎香穴
位于人體的面部,在鼻翼旁開約一厘米皺紋中(在鼻翼外緣中點旁,當鼻唇溝中)。此穴的主治疾病為:鼻炎、鼻塞、鼻竇炎、流鼻水、鼻病、牙痛、感冒等。按壓此穴可止牙痛,還有通便功能。
承漿穴
位于人體的面部,當頦唇溝的正中凹陷處。
顴髎穴
位于目外眥直下,顴骨下緣凹陷處。主治口眼歪斜,眼瞼瞤動,目赤,目黃,齒痛,及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等。直刺0.3-0.5寸,斜刺或沿皮刺0.5-1寸。
翳風穴
耳垂后耳根部,顳骨乳突與下頜骨下頜支后緣間凹陷處。治面癱時可向下頜骨前面的上下方透刺。
合谷穴
一手的拇指第一個關節(jié)橫紋正對另一手的虎口邊,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處就是合谷穴。合谷穴屬于手陽明大腸經的穴道,是一個很重要又好用的穴位,凡是顏面上的病,項牙痛、頭痛、發(fā)熱、口干、流鼻血、脖子痛、咽喉痛以及其它五官疾病等都有療效。但要注意的是體質較差的病人,不宜給予較強的刺激,孕婦一般都不要按摩合谷穴。
本文導讀:過年喝點酒,能調節(jié)氣氛,但是有時候氣氛太好了也會喝醉,這個時候就要注意解酒,下面我們來看看解酒的方法都有哪些。
解酒吃什么
1、雞蛋
雞蛋中富含半胱氨酸,具有解毒作用。《內科醫(yī)學檔案》雜志刊登的一項研究發(fā)現,雞蛋中豐富的B族維生素可緩解宿醉。
2、番茄汁
飲酒之后,肝臟負責分解酒精以保持血糖穩(wěn)定。血糖是大腦的主要能源,血糖過低容易導致疲倦、乏力、情緒低落。此時喝一杯番茄汁可補充糖分,減輕醉酒后頭痛等不適感,番茄汁中的番茄紅素還具有抗炎屬性。
3、香蕉
飲酒過量之后,身體細胞缺水,小便更多,血鉀水平降低,進而容易導致肌肉乏力、血壓升高等現象。這時吃1~3根香蕉可以補充鉀,增加血糖濃度,降低酒精在血液中的比例。
4、蘆筍
韓國一項新研究發(fā)現,在飲酒及醉酒后吃點蘆筍可以解酒護肝。蘆筍提取物可提高能夠分解酒精的多種酶的水平,減輕宿醉癥狀,保護肝臟細胞免受酒精毒素的侵害。
5、咖啡
酒后喝咖啡,可加快酒精代謝,使其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排出體外。
解酒的食譜
1、木耳豬肉解酒湯
準備木耳、佛手、苡仁以及豬瘦肉,將豬肉洗凈,切絲,同木耳,佛手,苡仁加清水適量同燉至爛熟后,去佛手加食鹽,味精等調味服食。本方能疏肝健脾,化痰除濕,用于酒后胸中悶痛、身重乏力、肢體困重、心悸易寐等。
2、五豆湯
把黑豆、黃豆、綠豆、青豆、赤小豆各250克和干葛500克,甘草500克,貫眾500克一起煎煮,可以解酒毒,止煩渴。
3、人參湯
參湯做法也不難,可以選擇人參60克,白芍30克,瓜蔞30克,枳實30克,生地30克,茯神30克,葛根30克,甘草30克,酸棗仁30克,一起熬住成湯,可以益氣安神,解酒,對于飲酒過多有明顯作用。
解酒土方
1、飲甘蔗汁
將適量甘蔗洗凈除皮,切成小段,榨汁飲用。
2、吃白菜心
取出大白菜心切成細絲、加少許白糖和白醋,拌勻后腌漬三五分鐘吃下。
3、飲荸薺汁
取荸薺10余只,洗凈切碎榨汁飲用。此法最適宜高粱酒等烈性酒醉患者。
4、吃生姜
酒醉后惡心嘔吐者,可取一小塊生姜含于口內。
5、飲雪梨汁
取雪梨2至3個洗凈切碎,用紗布包裹榨汁飲用。
6、飲白蘿卜汁
取生白蘿卜2斤,洗凈榨汁,稍加熱后將汁飲下;每次1茶盅,10分鐘1次,3次即可。
7、飲芹菜汁
取芹菜適量洗凈切碎榨汁,每隔5分鐘飲1次,連飲3次。此法可解酒后頭痛腦脹、臉面潮紅等癥。
8、飲綠豆湯
取綠豆2兩,加適量水,煮熟后連湯帶豆一起飲用。
9、飲鮮橘皮水
取2兩鮮橘皮加1斤水煮沸,加少量細食鹽搖勻后當茶飲,一次1茶盅,隔5分鐘再飲,三次見效。
10、飲濃米湯
濃米湯含多種糖及維生素B1,具解毒醒酒之功效;加適量白糖效果更佳。
11、飲牛奶
牛奶與酒混合,可使蛋白凝固,緩解酒精在胃內吸收,且有保護胃粘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