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細胞壓積
耳穴壓豆養(yǎng)生知識。
“人逢古稀喜相聚,滿座白發(fā)盡笑語。身處盛世盼歲長,往事茫茫如煙雨。勤于紙上尋歡樂,珍惜今天保身體。多在人間看春光,又是桃紅滿地綠?!彪S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養(yǎng)生這種件越來越關注,作好了養(yǎng)生我們的生活質(zhì)量才更好。日常生活中關于中醫(yī)養(yǎng)生我們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的內(nèi)容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紅細胞壓積,僅供您在養(yǎng)生參考。
紅細胞壓積的現(xiàn)象可以幫助人們?nèi)チ私饧t細胞在身體上的增多和減少的狀況,當不一樣的原因所引起的紅細胞本身的絕對值增高的時候,紅細胞壓積其實也是會發(fā)生了相應的增加??墒俏覀冇龅搅诉@樣的問題之后,究竟需要怎么樣進行治療呢。
紅細胞壓積處理后,其實也是經(jīng)過了離心的模式,將血液分為兩大部分,這就是血漿、血細胞兩種類型。要是我們將血液放在了一個十分特殊的試管之內(nèi)的話,且此時按照規(guī)定的時間以及規(guī)定的速度進行離心,最終的結果,就是會將紅細胞完全壓實在人們的試管底端。
紅細胞之間互相接觸密切,盡可能排除所有血漿,此時血漿會全部被擠出到血細胞的上面,這時紅細胞所占全血的百分比就是我們所要得到的紅細胞壓積,即壓實的紅細胞所占的體積數(shù)(或百分比),也叫紅細胞比積或紅細胞比容。測定紅細胞壓積還可用毛細管法和血細胞計數(shù)儀法測定。紅細胞壓積通??s寫為HCT或Ht,測定單位現(xiàn)在多用每升血液中紅細胞占有多少升來表達(L/L)。
紅細胞壓積的測定有助于了解紅細胞的增多與減少,當各種原因所致的紅細胞絕對值增高時,紅細胞壓積也會有相應的增加。血液濃縮時紅細胞壓積可達50%以上,臨床上常用于了解脫水病人的血液濃縮程度,作為計算補液量的參考。紅細胞壓積降低與各種貧血有關,因紅細胞體積大小的不同,紅細胞壓積的改變并不與紅細胞數(shù)量平行,需同時測定紅細胞數(shù)量和血紅蛋白濃度,并用于計算紅細胞各項平均值才有參考價值。
紅細胞壓積的情況,屬于關系到人們身體健康的一種模式,所以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上,建議大家對紅細胞壓積的現(xiàn)象有所認識和理解,才可以將身體上的身體上不良的現(xiàn)象,盡早的發(fā)現(xiàn),盡早的治療痊愈起來的。我們要意識到這些。
ys630.coM延伸閱讀
紅細胞積壓是用來判斷一個人的血液粘稠度的重要指標,它在臨床上有偏高或者是偏低兩種可能性,如果是偏低的話,一般表現(xiàn)為貧血,如果是偏高的話,則會導致血液過于粘稠,從而很有可能會導致中風或者血栓的情況發(fā)生。因此,不管是偏高還是偏低,都希望各位朋友可以注意。
如果說您檢查出紅細胞積壓不正常的話,一定要做一下詳細的身體檢查,看是什么原因導致的,然后根據(jù)原因來進行紅細胞積壓的治療,讓紅細胞積壓可以恢復到正常的范圍值之內(nèi)。
如果是紅細胞積壓偏低的話,可以根據(jù)病情應用補血藥物調(diào)理試試,平時注意常吃水果蔬菜,適當吃點紅棗、枸杞等。預防的方法是從孩子從下個月起,就添加含鐵豐富的食物。由于蛋黃中的鐵易于被吸收利用,所以蛋黃必不可少,,還可以吃些綠色蔬菜泥。可給孩子再加碎肉、肉松、動物血、肝泥等。含維生素C的新鮮水果汁有利于促進孩子對鐵的吸收。
紅細胞壓積(紅細胞比容):指紅細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積百分比,健康成年人為全血標本 中0.37-0.5、即37%-50%,女子低于男子。運動時紅細胞數(shù)量的變化直接影響到紅細胞壓積 的變化。其紅細胞壓積值的變化基本與紅細胞數(shù)的變化相一致。
紅細胞壓積偏高其實是血粘稠度過高的表現(xiàn),人的血液在血管中循環(huán)流動,血液過于黏稠,血流速度必然減慢,嚴重時可影響人體重要器官的血液供應,引發(fā)心臟病和中風。紅細胞為主要參數(shù)稍微偏高(其他為紅細胞的輔助參數(shù)),可能與血液濃縮有關系,最好就進行化驗血流變、血脂全套、量一量血壓、做心電圖。
要防止或是控制血粘稠,首先要注意飲水量,早晨起床后、三餐前(飯前1小時)和就寢前,最好飲水200毫升。低鹽飲食,多吃具有稀釋血液功能的食物。
醫(yī)學家推薦以下具有血液稀釋功能的食物: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的有黑木耳、洋蔥、柿子椒、香菇及草莓、菠蘿、檸檬等;具有類似阿司匹林抗凝作用的食物有西紅柿、紅葡萄、橘子、生姜;具降脂作用的有香芹、胡蘿卜、魔芋、山楂、紫菜、海帶、玉米、芝麻等。
知道了紅細胞積壓過低或者是過高的調(diào)整方法,如果說您的紅細胞積壓不正常的話,一定要根據(jù)上述的方法來進行合適的調(diào)整,尤其是當紅細胞積壓偏高的時候,要注意進行調(diào)整,否則導致中風等疾病的話,危害可是相當嚴重的。
說到了了關于紅細胞平均體積的高低問題,很多朋友并不了解這是什么原因所導致的。其實紅細胞平均體積偏高的癥狀是非常常見的,除了與營養(yǎng)不良,或者惡性的貧血,甚至是肝硬化等有關系之外,還與一些腸胃性的疾病有關。那么到底紅細胞平均體積偏高應該怎么治療呢?
其實對于紅細胞平均體積偏高患者,平時應該更加注重日常的飲食的習慣,多吃一些含鐵的食物等,另外還要注意多吃蛋白質(zhì)含量較高的食物,多吃新鮮的蔬菜和果蔬等,這樣有助于緩解和預防紅細胞平均體積過高。
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除了使用血紅蛋白這個指標判斷貧血外,還要參考紅細胞數(shù)量,如二者比例失調(diào),則需進一步參考平均紅細胞體積,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及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及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因不同病因引起的貧血,可使紅細胞產(chǎn)生形態(tài)的變化,檢查紅細胞形態(tài)特點可協(xié)助臨床尋找病因。
紅細胞平均體積偏高
見于營養(yǎng)不良性巨幼紅細胞性貧血(營養(yǎng)不良;吸收不良;胃切除術后、腸病、裂頭絳蟲等寄生蟲病;及惡性貧血、混合缺乏、葉酸、B12、癌;遺傳原因)。酒精性肝硬化、胰外功能不全、獲得性溶血性貧血、出血性貧血再生之后和甲狀腺功能低下。
輔助治療:加強營養(yǎng),增加含鐵豐富的食品。貧血一般表現(xiàn)為面色萎黃、指甲蒼白、氣短、乏力、心悸、頭發(fā)枯黃、頭暈目眩、月經(jīng)量少色淡等。貧血者日常飲食中應注意多吃富含高蛋白,維生素B和維生素C的食品及含鐵豐富的飲食。有益的水果有蘋果、大棗、荔枝、香蕉等。此外還應多食用黑木耳、香菇、黑豆、芝麻等食品。
生理學變異
1.升高: 新生兒升高約12%,妊娠約高5%。飲酒約升高4%,吸煙約升高3%??诜茉兴幖s升高1%。2.降低:激烈的肌肉活動約降低4%,6個月以前的兒童約降低10%。
藥物影響
1.升高:可引起巨幼紅細胞貧血的藥物有巴比妥酸鹽、魯米那(葉酸代謝障礙)、導眠能、苯妥英鈉、非那西丁(偶爾)、氨苯喋啶、雌激素、降糖靈(致葉酸或vitB12缺乏)、呋喃類、新霉素、異煙肼、環(huán)絲氨酸、氨基苯甲酸(誘致消化道吸收障礙所致)、氨基水楊酸、氨甲喋呤、秋水仙堿(伴vitB12缺乏),其中抗驚厥藥約升高3%。2.降低:新雙香豆素可發(fā)生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
關于紅細胞平均體積偏高的病因和治療的方法,相信大家已經(jīng)有所了解了。其實紅細胞平均體積偏高是完全可以預防和治療的,除了需要加強自身的營養(yǎng)吸收之外,不妨多吃一些含鐵豐富的食品,例如:黑木耳,紅棗,香菇等食品,另外還需要加強體育鍛煉,這樣有助于提高身體的免疫能力。
人們的工作壓力越來越大,所以很多疾病就找上了白天工作壓力大,加班比較頻繁,晚上睡眠不好的年輕群體,現(xiàn)在需要很多年輕朋友們不要只顧著工作和掙錢,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身體健康,其實偶爾放松一下,跟朋友出去逛街吃飯等都是享受生活的另一種方式。
紅細胞體積偏高
紅細胞平均體積偏高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疾病,一般屬于一些營養(yǎng)不能得到很好的補充,由于沒有很好的營養(yǎng)支持,所以患上了此類疾病,所以需要多吃一些營養(yǎng)價值高的食物來恢復身體所需能量。
紅細胞平均體積偏高見于營養(yǎng)不良性巨幼紅細胞性貧血(營養(yǎng)不良;吸收不良;胃切除術后、腸病、裂頭絳蟲等寄生蟲病;及惡性貧血、混合缺乏、葉酸、B12、癌;遺傳原因)。酒精性肝硬化、胰外功能不全、獲得性溶血性貧血、出血性貧血再生之后和甲狀腺功能低下。根據(jù)你的描述是缺鐵性貧血輔助治療:加強營養(yǎng),增加含鐵豐富的食品。貧血一般表現(xiàn)為面色萎黃、指甲蒼白、氣短、乏力、心悸、頭發(fā)枯黃、頭暈目眩、月經(jīng)量少色淡等。貧血者日常飲食中應注意多吃富含高蛋白、維生素B和維生素C的食品及含鐵豐富的飲食。
意見建議:有益的水果有蘋果、大棗、荔枝、香蕉等。此外還應多食用黑木耳、香菇、黑豆、芝麻等食品,益于補養(yǎng)生血。(四)中藥治療:用含有明礬(硫酸亞鐵)的中藥制劑是最對癥的,如益中生血片等。
其實紅細胞體積偏高并不是什么嚴重的疾病,需要保持一個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和愉悅的心情,加上營養(yǎng)搭配均衡的食療,很快就能夠恢復健康,要記住的是,工作并不是最重要的,身體才是第一位的,保證身體健康才是人生最大的財富。
紅細胞在我們的血液甚至身體里面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我們血液中紅細胞的數(shù)量是最多的,它是給血液輸送氧氣的主要媒介,同時還給我們的身體帶來了免疫功能,但是生活中我們常常見到很多人說血紅細胞減少甚至偏低,這樣一來,我們身體的健康就受到了很大的威脅。
治療紅細胞偏低的民間偏方:
偏方一:
配方:甜米酒釀適量,豬皮150克。
制作:加水同煮,待豬皮燉爛后加少許食用油。
療效:酒釀能活血化淤,豬皮能降低血管脆性,對紅細胞減少、血管脆性強所致的出血有良效。
偏方二:
配方::龍眼肉15克,連衣花生30克,雞蛋1枚。
制作:同燉湯飲食,每日1次。
療效:龍眼性溫,益血寧心,花生衣增補紅細胞,故對紅細胞偏低患者較合適。
偏方三:
配方:鮮羊肝40克,海帶15克。
制作:同燒湯,入少量淀粉,加蒜、醋、醬油調(diào)味,每天早晨服。
療效:冬天更適宜,能補血清熱。
上面的偏方可以治療紅細胞偏低。紅細胞偏低如果只是一時的問題倒沒什么大的問題,如果長期以往,那么就不得不引起重視了。當血液中的紅細胞偏低的時候,氧氣進入人體之后的搬運能力就會下降很多,這樣下來,我們往往就會出現(xiàn)缺氧狀態(tài),容易產(chǎn)生貧血。
真性紅細胞增多癥是一種原因不明的慢性進行性骨髓活動普遍亢進的血液病。本世紀初開始確定為一種獨立的疾病。本病的發(fā)病率不高,但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如不經(jīng)治療可于1~2年內(nèi)因血栓形成、出血、心力衰竭等嚴重并發(fā)癥而致死亡。部分病人可在晚期轉變?yōu)榧毙园籽 N麽t(yī)治療副作用較大,有一定的難度。譬如靜脈放血,有些患者往往不愿接受;放射性核素對肝、腎有較嚴重的損害;造血抑制性藥物可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等。
本病屬于中醫(yī)學中的蓄血證、瘀證和癥積等范疇。古代也有類似本病的記載,如《溫疫論補注蓄血》云:邪熱久羈,無由以泄,血為熱搏,留于經(jīng)絡,敗為紫血。與現(xiàn)代臨床所見頗為相似。
現(xiàn)代中醫(yī)對本病的報道始見于70年代初,但大多數(shù)則見于80年代以后。由于本病發(fā)病率不高,國內(nèi)報道本來就不多,而以中醫(yī)藥治療本病的報道則更少。到1990年上半年為止,臨床文章僅22篇,其中有15篇均為個案報道,病例數(shù)在2例以上的報道僅7篇,累計病例共67例。中醫(yī)藥治療本病有一定療效,且沒有明顯的副作用。
對中醫(yī)藥治愈本病的機理研究尚未得到重視,實驗室研究亦不多見。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血液病研究所率先開展了這項工作,他們以活血化瘀作為治療原則,從微循環(huán)變化、血液動力學、血液流變學、骨髓中異常紅系祖細胞、骨髓間細胞的變化等各個角度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研究,做了深入而細致的工作,為進一步探討本病的病理機制、治療規(guī)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綜合20年來發(fā)表的20多篇臨床報道來看,本病的病因主要有嗜酒和恣食肥甘等。其主要病機為血瘀,而導致血瘀的因素,各家的臨床所見、認識也不相一致,但歸結起來無外痰熱、肝火、熱毒諸方面。
痰熱 嗜酒及恣食肥甘,痰濕偏盛,與熱搏結,化燥灼津,以致血行不暢,脈絡受阻而成瘀血。
肝火 肝氣郁結,肝陽上亢,血受熏灼,凝結瘀塞,津液虧耗不能載血運行;肝郁化火,火灼津液致瘀證,肝熱與血瘀互結而成。
熱毒 熱毒火邪,蘊伏營血,陽明熱盛,彌漫三焦,津液被劫,營陰受損,肝風內(nèi)動,導致氣血兩燔之候。
除上述以外,臨床上還可見有氣虛、陰虛等兼證之病例。
從20多篇臨床文章來看,雖然在臨床論治上大致都從瘀血入手,但各家對本病的辨證角度不盡相同,認識有所偏重,可歸納為以下二型。
1.肝火血瘀 頭暈,目眩,目赤,口苦脅痛,口渴引飲,肢體麻木,齒鼻時衄。舌暗紅,有瘀斑,苔黃,脈弦澀。
2.熱毒血瘀 面色潮紅,目赤神煩,口干不欲飲,胸悶,便秘,皮膚有灼熱感,頸胸部皮膚有紅絲赤縷。脈洪數(shù),苔黃起刺,舌質(zhì)紅絳。
臨床上主要以上述兩型多見。此外,還有濕熱血瘀及氣虛血瘀諸型,但不多。除頭身紅紫夾有瘀斑外,濕熱血瘀型兼有頭昏作脹,大便不暢,納差,苔黃厚膩,舌紅絳,脈滑數(shù)等證;氣虛血瘀型兼有眩暈,身困乏力,精神倦怠,脈象沉細等證,臨證時應注意鑒別。
1。療效標準
全國尚無統(tǒng)一的療效標準?,F(xiàn)根據(jù)臨床所見,療效標準定為以下三級:
顯效:癥狀及體征(紫紺、粘膜充血等)基本消失。血象檢查,主要指標(如紅細胞計數(shù)、血紅蛋白、紅細胞壓積等)降至正常值范圍,而其他指標如白細胞計數(shù)、血小板計數(shù)尚未降至正常。
好轉:癥狀及體征明顯好轉。血象檢查,主要指標有部分明顯下降,接近或達到正常值范圍,其他指標可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未降至正常值范圍。
無效:癥狀、體征及各項指標檢查均無明顯改善,甚至病情加重,趨于惡化。
2.分型治療
(1)肝火血瘀
處方:龍膽草、梔子、黃芩、柴胡、生地、澤瀉、木通各10~15克,甘草10克,雞血藤15克,青黛12克(后下)。
加減:瘀血明顯加桃仁、紅花、川芎;重度瘀血加三棱、莪術;陰虛加玄參、麥冬;氣虛乏力加黃芪、黨參;大便干結加大黃(泡茶飲);口渴煩躁加金銀花、地丁草、草河車;治療后紅細胞下降而白細胞仍高加草河車、連翹、白花蛇舌草。
用法:每劑藥除青黛外,其他藥先煎2次,去渣,然后混合2次藥液,加入青黛,再煎15分鐘左右,約30O毫升,1日內(nèi)分3次服,每次100毫升,每日1劑。
療效:共有9例患者,經(jīng)上方治療后,顯效6例,好轉3例,總有效率為100%。
常用成方:龍膽瀉肝湯、當歸龍薈丸、大黃?蟲丸等加減。
(2)熱毒血瘀
治法:清熱涼血解毒,活血化瘀。
處方:當歸15克,赤芍10克,丹皮15克,生地15克,紅花12克,桃仁10克,金銀花30克,大黃10克,青黛10克,甘草6克。
加減:熱盛傷陰加玄參、麥冬;熱毒甚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蓮、蒲公英;兼有濕熱加川樸、佛手、半夏、茯苓;熱人營血,紫斑較重加廣角(或水牛角)、黃連、梔子、黃芩;腹部痞塊(脾臟腫大)加鱉甲、柴胡、穿山甲。
用法:每日1劑,水煎,早晚2次分服。
療效:用上方或類似上方加減治療本型患者共11例,均為個案,結果都獲滿意療效。
常用成方:清瘟敗毒飲、桃紅四物湯、卷柏鱉甲煎等。
至于濕熱血瘀一型,可用桃紅四物湯加清熱利濕之品(如銀花、萆解等);氣虛血瘀可用香砂六君子湯加活血化瘀之品(如大黃、丹參、赤芍等)治療,均有滿意療效。
3.專方治療
(1)降紅湯
組成:白花蛇舌草30克,知母30克,半枝蓮25克,赤芍25克,川芎20克,虎杖20克,漏蘆50克,丹參50克,黃柏15克,三棱15克,莪術15克,黃藥子15克,青黛5克,雄黃粉1克(分沖)。
用法:每日1劑,水煎,早晚2次分服。
療效:共治療2例,一例共服藥近100劑,臨床癥狀緩解。半年后,連續(xù)4次血象檢查均屬正常范圍,隨訪5年,病情穩(wěn)定。另一例治療3個月后,連續(xù)3次復查血象,各項指標均屬正常范圍,隨訪2年,病情穩(wěn)定。
(2)加味四物湯
組成:當歸15克,生地15克,赤芍15克,桃仁15克,川芎15克,紅花10克,?蟲10克,水蛭3克(研末沖服)。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
療效:本方治療1例,共服藥約50劑,癥狀明顯好轉,實驗室檢查,除白細胞略高外,余皆屬正常范圍。隨訪3年,未復發(fā)。
(3)卷柏鱉甲煎
組成:鱉甲10克,甲珠10克,瘙蟲10克,赤芍10克,丹皮10克,紅花m克,柴胡10克,當歸10克,桂枝10克,厚樸10克,枳殼10克,卷柏30克,青黛10克,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
療效:本方治療1例,共服藥48劑,另加牛黃解毒片3片,每日2次,每周用2日。隨訪10個月以后,血象檢查均屬正常范圍。
4.經(jīng)驗
郭士魁醫(yī)案
宋,男,47歲,1年來頭痛眩暈,口干內(nèi)熱,齒鼻時衄,面色紅赤,血壓逐漸增高(由80/60毫米汞柱至130/100毫米汞柱左右)。舌質(zhì)紫黯,舌苔黃褐厚膩,脈沉弦而數(shù)。查:紅細胞613萬/mm3,血色素20.5克%,骨髓相增生明顯活躍。中醫(yī)辨證為肝熱上沖,瘀血內(nèi)滯。治以清肝涼血,化瘀消滯。
處方:龍膽草、黃芩、澤瀉、川芎各15克,藕節(jié)、白茅根、雞血藤各30克,梔子、桃仁、紅花各9克,三棱、莪術各18克,銀柴胡12克,銀花25克,丹皮5克,蘆薈2克,青黛3克(沖)。
連服23劑,頭痛眩暈顯減,出血已止,血壓降為99/60毫米汞柱,紅細胞降為490萬/mm3,血色素降到17.9克%,但出現(xiàn)便溏,乏力,脈轉沉細。前方減龍膽草,去蘆薈,續(xù)服3個月,癥狀消失,血象及血壓保持在正常范圍。
按:本病進展期多屬肝熱血瘀的實熱證,宜寒涼直折,務使大便變稀通暢,實熱外泄方可取效。如不瀉,可加大黃。但如出現(xiàn)脾虛之象,則需減苦寒藥之量,酌加黨參。青黛涼血泄火效佳,但臨床使用時,應后下另煎(即先煎它藥,去渣后,加青黛再煎15分鐘)效果可靠。出現(xiàn)血色素下降而白細胞增高時,宜加清熱解毒之劑,如地丁草、蚤休、白花蛇舌草等。
5.用藥規(guī)律
我們對所有發(fā)表的、且可資統(tǒng)計的組方用藥(包括個案)共14首進行了統(tǒng)計,結果如下表:
藥 物
11~20
6
黃芩、青黛、梔子、當歸、甘草。
2~5
龍膽草、雞血藤、柴胡、澤瀉
5~10
4~9
丹皮、紅花、川芎、黃柏。
1~2
蘆薈、黃連、木通、木香。
2~4
3~4
桃仁、知母、丹參、白花蛇舌草、水牛角、黃芪、鱉甲、桂枝、大黃、雙花。
2
半枝蓮、三棱、莪術、牛膝、山甲、紫草、地龍、瘙蟲、白術。
1
黃藥子、虎杖、漏蘆、雄黃。
1
1
白芍、狗舌草、馬蘭根、扳蘭根、石斛、女貞子、旱蓮草、天花粉、生牡蠣、白薇、葛根、厚樸、枳殼、卷柏、半夏、茯苓、生姜、大棗、天麻、陳皮、菖蒲、菊花、僵蠶、膽星、蒲公英、玄參、水蛭、生蒲黃、五靈脂、夏枯草、茵陳、藕節(jié)、白茅根、銀柴胡、羚羊角、萆薢、玉泉散、人中白。
從表中可見:共設計81味藥物,目前中醫(yī)治療真性紅細胞增多癥以清肝瀉火、活血化瘀為主。清肝泄火用當歸龍薈丸,活血化瘀用桃紅四物湯為主。而破瘀力較強的三棱、莪術、水蛭、蟅蟲等藥雖也有人使用,但相對較少。
6.其他療法
針灸
體針
取穴:①復溜、陰谷;②大敦、太沖;③足三里、太白;④行間。
操作:均取雙側穴位。第一組針刺用補法;第二組針刺用瀉法;第三組用艾條灸。按子午流注納子法,每日戍時(19~21時)治療1~3組穴位,每日1次。并囑患者每晚丑時(1~3時)用木圓針,自療行間穴5分鐘,用瀉法。
療效:針刺治療1例。本例患病7年余,曾用多種西藥及放血治療,效果不明顯,針灸治療4個月后,病情好轉,續(xù)治3個月,諸癥悉除。血常規(guī)檢查:紅細胞550萬/mm3,白細胞8700/mm3,血小板19。6萬/mm3,紅細胞壓積50毫升,血尿酸1.7毫克%。經(jīng)隨訪2年,病未復發(fā)。
7.其他措施
靜脈放血:每1~3天放血200~500毫升。對老年及有心血管病或血栓形成病史,每次不超過200~300毫升。
有高尿酸血癥者應囑多飲水、利尿,服別嘌呤醇及堿性藥物;有血栓形成者,選用抗凝藥。
紅細胞是人體中比較重要的物質(zhì),它存在血液當中,是用來運輸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對于人體的正常身體代謝是有很大的幫助。如果紅細胞出現(xiàn)了增多的情況,可能會影響到血液中紅細胞對物質(zhì)的運輸,形成惡性的競爭,所以對于紅細胞增多這種情況,患者可以采用一些黨參等藥材去治療它。
偏方一
主治:活血化瘀,軟堅散結。
方藥:黨參10克,紫草20克,赤芍15克,當歸20克,川芎15克,桃仁15克,丹參15克,木香15克,遠志15克,甘草3克,水蛭15克。若胸部悶痛,四肢麻木,去遠志、木香加瓜蔞15克。
偏方二
治法:清瀉肝火。
方藥:紫草20克,卷柏60克,龍膽草15克,生大黃15克,梔子10克,黃芩15克,柴胡15克,白芍20克,丹參20克,當歸20克,水蛭15克,澤瀉15克,枳殼15克。(3)血熱妄行:治法:清熱涼血,引血歸經(jīng).
方藥:青黛、山豆根、葛根、莪術等,清熱涼血,清肝去毒。又如血可舒5~10克,1日3次。
造成紅細胞偏低的原因非常多,比如在生活中,女人們?nèi)菀壮霈F(xiàn)貧血,貧血就會導致紅細胞數(shù)量減少,另外患有骨髓瘤或者白血病等疾病的時候,紅細胞也會不同程度的下降,因此對于患者來說,要及時找到紅細胞偏低的原因,這樣才能采取有效的解決措施,下面介紹能夠快速提升紅細胞水平的藥物。
升紅細胞的藥有哪些?
重組人紅細胞生成素(r-HuEpO)
藥品規(guī)格:2000IU/支、3000IU/支、4000IU/支、10000IU/支
適應癥:
1.腎功能不全所致貧血包括透析及非透析病人;2.外科圍手術期的紅細胞動員;
3.治療非骨髓惡性腫瘤應用化療引起的貧血;
不用于治療腫瘤病人由其它因素(如鐵或葉酸鹽缺乏溶血或胃腸道出血)引起的貧血
用量用法:
腎性貧血→治療量:血液透析100-150u/kg;非血液透析75-100u/kg;皮下注,每周三次;維持量:為治療量的2/3。
圍手術期→150u/kg,皮下注,每周三次,術前10天+術后4天;
化療引起的貧血→起始劑量150u/kg,皮下注,每周三次;如經(jīng)8周治療,不能有效地減少輸血需求或增加紅細胞比容,可增加劑量至200IU/公斤體重/次。當總體血清紅細胞生成素水平200mu/ml時,不推薦使用本品治療。
注意事項:
1.定期檢查紅細胞壓積(初期每周、維持期每兩周一次),紅細胞壓值在30-33%,不超過36%;2.本品調(diào)整時應以25%的劑量減量;3.可能會引起血鉀輕度升高;4.對有心、肺、腦梗塞慎用;
5.治療期間,每日補充鐵劑、葉酸或維生素B;嚴重鋁過多也會影響療效;
不良反應
1.一般反應:可出現(xiàn)頭痛、低熱、乏力等;
2.過敏反應:初次使用或重新使用時,可先使用少量,確定無異常后,再注射全量;
3.心腦血管系統(tǒng):血壓升高,甚至可引起腦出血;治療期間應注意并定期觀察血壓變化,必要時應減量或停藥并調(diào)整降壓藥的劑量;
4.血液系統(tǒng):紅細胞壓積增高,血液粘度可明顯增高,注意血栓形成;5.肝臟:偶有GOT和GpT的上升;
6.胃腸:有時會有惡心、嘔吐、食欲不振、腹瀉的情況發(fā)生。禁忌
1.重度高血壓未控制;2.過敏及對人血清白蛋白過敏者;3.合并感染者,宜控制感染后再用
總結:50kg計,7500u/kg,皮下注,每周三次;使用指征(化療):當總體血清紅細胞生成素水平200mu/ml時,不推薦使用本品治療;定期(每周)檢查紅細胞壓積紅細胞壓值在30-33%可停用。
畸形紅細胞血尿的其實也會對健康產(chǎn)生很多不良的影響,所以必須了解原因,常見的是急性腎小球腎炎或者是慢性腎炎,以及泌尿系統(tǒng)結石都可能會引起這種,血尿的癥狀。
常見的血尿原因有急性腎小球腎炎、慢性腎炎、急性腎盂腎炎、泌尿系結石。結核、腫瘤、外傷等。如單純出現(xiàn)大量血尿則結石的可能性最大。
1.畸形紅細胞標準
Birech報告畸形紅細胞分類 紅細胞大小不等,形態(tài)異常多樣,歸為以下7種[6]:①酵母菌樣紅細胞:在紅細胞外膜有小泡突出或細胞呈霉菌孢子樣改變。②炸面包卷樣紅細胞:紅細胞膜呈明顯的內(nèi)外兩圈、四周肥厚、形似炸面包卷。③古錢樣紅細胞:形似中國古錢幣。④膜缺損紅細胞:紅細胞膜不完整,部分血紅蛋白(Hb)丟失。⑤大紅細胞:細胞體增大,中心淡,無雙盤凹陷感。⑥小紅細胞:胞體小,外膜增厚,折光增強。⑦手鐲樣紅細胞:胞體較大,呈明顯內(nèi)外兩層膜改變。
2.均一型紅細胞標準
紅細胞大小一致,變化均一,圖相在兩種以內(nèi),多數(shù)為正常及桑椹樣紅細胞,部分可出現(xiàn)影子紅細胞。此型多屬于非腎小球性血尿。
3.混合型紅細胞標準
根據(jù)畸形和均一型紅細胞所占比例的不同,可分為畸形為主的混合型紅細胞血尿(畸形紅細胞50%)和以均一型紅細胞為主的混合型紅細胞血尿(均一型紅細胞所占50%)兩種。
4. 判定界限
畸形紅細胞占80%以上為腎小球性血尿;畸形紅細胞20%,均一型紅細胞80%以上為非腎小球性血尿;畸形紅細胞20%、80%,為混合型血尿。
5.畸形紅細胞形態(tài)變化與腎小球性血尿
畸形紅細胞各種變化形狀分為7~8種。腎小球性血尿,絕大多數(shù)為畸形紅細胞,占80%以上;非腎小球性血尿絕大多數(shù)為均一型紅細胞,占80%以上;以及以畸形紅細胞為主(50%)的混合型和以均一型紅細胞為主(50%)的混合型。以上畸形紅細胞、均一型紅細胞和混合型紅細胞3型結果均有趨向性,不存在可逆行,當然結合臨床癥狀觀察更為客觀。
附紅細胞體病,是因為由附紅細胞體寄生在人體的紅細胞里面,從而導致的一種傳染疾病,這是一種人畜共患的傳染病,患病以后患者會出現(xiàn)身體發(fā)熱,身體乏力,容易出現(xiàn)盜汗的現(xiàn)象,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昏睡的癥狀,比較嚴重的會導致患者出現(xiàn)貧血,引起黃疸,造成肝脾腫大,造成淋巴結腫大。
臨床表現(xiàn)
潛伏期2~45天。多數(shù)患者在感染附紅體后不會出現(xiàn)臨床癥狀,只有受感染的紅細胞比例達到一定水平時才表現(xiàn)為附紅體病。因此,人附紅體病輕重不一,臨床表現(xiàn)多樣。
其輕重程度主要取決于感染者的免疫功能強弱和受到附紅體感染的紅細胞比例的多少。如果免疫力較強,只能感染較少的紅細胞(小于30%),這時,病原體僅會潛伏在體內(nèi),不發(fā)病,經(jīng)過一段時間后自行消除。但在免疫功能低下者或兒童體內(nèi),附紅體有可能會感染較多的紅細胞(30%~60%),這時才會引起臨床癥狀。如果體內(nèi)有60%以上的紅細胞受到附紅體的感染,就會出現(xiàn)較嚴重的臨床癥狀,甚至會導致死亡。
主要臨床表現(xiàn)有以下幾方面。
1.發(fā)熱
體溫一般在37.5℃~40℃,并伴有多汗、關節(jié)酸痛等。
2.貧血
貧血為本病最常見的表現(xiàn),嚴重者可出現(xiàn)鞏膜及皮膚黃染,并有全身乏力、嗜睡及精神萎靡等癥狀。
3.淋巴結腫大
有些患者出現(xiàn)淺表淋巴結腫大,常見于頸部。
4.其他
尚有皮膚瘙癢、肝脾腫大、腹瀉(小兒多見)、脫發(fā)等。
治療
主要是對癥治療和病原治療。
常用抗生素有:①四環(huán)素,6~12小時1次。(兒童、孕婦及腎臟功能不全者不宜使用)。②強力霉素,12小時1次。(8歲以下兒童不宜)。③慶大霉素,肌肉注射,12小時1次。④丁胺卡那霉素,肌肉注射,8小時1次。⑤左旋氧氟沙星,靜脈點滴,12小時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