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熬膏方法
養(yǎng)生膏方制作方法。
心亂則百病生,心靜則百病息。心靜才是養(yǎng)生之本。隨著生活的提升,養(yǎng)生已經(jīng)成為社會性的關(guān)注焦點,養(yǎng)生不再是停留在紙面,也更是我們生活中必須去實踐的。怎樣才能實現(xiàn)科學(xué)的中醫(yī)養(yǎng)生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為您收集整理“中藥熬膏方法”,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請收藏。
二、中藥膏方的分類三、中藥膏的正確使用方法中藥熬膏方法
1、中藥熬膏先浸泡煎煮
飲片以專用容器加水適量,充分浸透2小時。 將藥物和勻后,放入有蓋的容器內(nèi),容器以砂鍋最佳,也可用銅鍋或搪瓷鍋、鋁鍋,但不可用鐵鍋,以免引起化學(xué)反應(yīng)。然后在其中加入適量的冷水浸泡,一般以水高出藥面15厘米為度,浸泡時間約2小時左右,這樣,藥物中的有效成份容易煎出來。
浸透飲片入紫銅藥鍋煮沸2小時取出藥汁,再加水適量煎煮1小時,合并兩次藥液,藥渣壓出藥汁并入上述藥液,置容器放置沉淀6小時。 靜置過夜,取上清液濃縮。
2、中藥熬膏要濃縮收膏
取藥液經(jīng)80目藥篩濾過后置紫銅藥鍋中,加入另煎細料藥液,加熱至沸,撇去浮沫。 將煎出的藥液再放在小火上煎煮蒸發(fā)濃縮,同時不斷用筷子或竹扁攪動藥液,防止焦化,逐漸形成稠膏狀,趁熱用筷子或竹扁取濃縮的藥液滴于干燥皮紙上,以滴膏周圍不見水跡為度。此謂清膏。至于人參、冬蟲夏草等貴重藥物,則不宜與他藥同煎,以免造成浪費,應(yīng)該用小火另煎濃汁,于收膏時將藥汁沖入,或?qū)⑷藚ⅰ⒍x夏草研成細粉,于收膏時調(diào)入膏中亦可,這樣可以充分發(fā)揮其藥效。
在濃縮藥液中加入膠類、黃酒和糖類細料,不斷攪拌至膠塊完全烊化,再經(jīng)60目藥篩濾過,倒入紫銅藥鍋繼續(xù)加熱攪拌至藥汁滴下呈線或柱,再加入貴重細料,充分攪拌成膏滋。
加糖取規(guī)定的蔗糖、冰糖或蜂蜜置于另一鍋中干炒至全溶,色轉(zhuǎn)黃,開始發(fā)泡至冒青白煙即可?;蛉√沁m量,按糖水比2:l的比例(如糖5千克加水2.5 升),加熱煮沸30分鐘左右,加入0.1%酒石酸適量,攪拌均勻,微沸2 小時即可。加酒石酸的目的是促進蔗糖轉(zhuǎn)化成葡萄糖和果糖。此法較炒糖操作容易掌握,安全,糖又不易焦化,勞動強度也較小。加蜜用的是煉蜜。
3、中藥熬膏最后分裝涼膏
膏滋乘熱快速倒入事先清洗、消毒過的專用容器(瓦罐一料一罐,玻璃瓶一料4-6瓶)內(nèi),或進入自動分裝機內(nèi)分裝(每袋20g,一料約60袋)。 裝有剛剛熬制好膏滋藥的紫銅藥鍋非常燙手,但俞藥師表示分裝膏滋藥的動作一定要快,否則粘稠的膏滋藥容易凝結(jié)在一起。
膏方的收藏也是重要的一環(huán),如收藏不妥,極易變霉變質(zhì),影響藥效。一般存放膏方的容器以瓷罐為宜,切不可用金屬的鍋、罐存放,以免引起化學(xué)反應(yīng)。一料膏方通常可服用4—8周,所以放置的環(huán)境以陰涼干燥為好,如避陽之處或冰箱內(nèi),因膏方中糖份含量高,且其中還含有動物蛋白,溫度一高容易變質(zhì)發(fā)霉。
中藥膏方的分類
根據(jù)制作過程是否加入蜂蜜將膏方分為清膏和蜜膏,中藥煎煮濃縮后直接收膏者為清膏,收膏時加入蜂蜜稱為蜜膏(又稱“膏滋”),后者尤其適合年老體弱、有慢性病者;
根據(jù)膏方中是否含有動物膠或胎盤、鹿鞭等動物藥,可將其分為素膏和葷膏,素膏由中草藥組成,不易發(fā)霉,四季均可服用;葷膏中則含有動物膠(藥),多屬溫補之劑,且不易久存,一般冬季服用。
中藥膏的正確使用方法
1、藥膏的服用方法
藥膏一般在冬至前一周至立春前服用。用少量開水烊化,早晨空腹服用,1周后改為2次/天,早晨與晚上睡前1h空腹服用。根據(jù)病證需要也可用溫熱黃酒沖服。成人每次服1湯匙,約30g,少年減半;兒童、嬰兒禁服。
2、藥膏的服用禁忌
感冒、發(fā)熱、傷食期間暫停服,急性病或慢性病活動期可暫緩服?!凹眲t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新近患病之人,須先祛邪外出,然后以藥膏緩圖治本,否則閉門留寇,不利于疾病治療。
3、藥膏的保存方法
藥膏服用的時間比較長,要求放入冰箱,防止霉變;配備專用調(diào)羹:舀之前不用水沖洗,防止沾到膏方里霉變。
ys630.COm精選閱讀
中藥的治病以及調(diào)理效果是非常明顯的,有的中藥可以制成藥膏來服用,但是怎么做呢?小編給大家講講中藥如何熬膏、煎煮中藥的注意事項有哪些以及喝中藥的禁忌是什么。感興趣的朋友一起隨小編了解一下吧。
中藥如何熬膏
1、浸泡
先將配齊的藥料檢査一遍,把膠類藥揀出另放。然后將其他藥物統(tǒng)統(tǒng)放入容量相當?shù)臐崈羯板亙?nèi),加適量的水浸潤藥料,令其充分吸收膨脹,稍后再加水以高出藥面10cm左右,浸泡24h.
2、煎煮
把浸泡后的藥料上火煎煮。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煮1h左右,轉(zhuǎn)為微火以沸為度,約3h,此時藥汁漸濃,即可用紗布過濾出頭道藥汁,再加清水浸潤原來的藥渣后即可上火煎煮,煎法同前,此為二煎,待至第三煎時,將前三煎所得藥汁混合一處,靜置后再沉淀過濾,以藥渣愈少愈佳。
3、收膏
蒸烊化開的膠類藥與糖(以冰糖和蜂蜜為佳〉,倒入清膏中,放在小火上慢慢熬煉,不斷用攪拌,直至能扯拉成旗或滴水成珠(將膏汁滴入清水中凝結(jié)成珠而不散)即可。
煎煮中藥的注意事項
1、器皿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藥煎煮好用陶罐、砂鍋或者不銹鋼器皿等,切忌鐵、鋁等易腐蝕器皿。
2、浸泡
如同打豆?jié){前需要浸泡黃豆一樣,煎煮中藥前,應(yīng)先用冷水將中藥浸泡1—2小時(除用醋、酒泡的藥),至少也要20分鐘。
3、用水
煎藥用自來水即可,水量要浸過藥材表面1—3厘米。藥材過多或易吸水的可適當增加。
雖然現(xiàn)在的科技非常的發(fā)達,醫(yī)學(xué)的技術(shù)也是越來越發(fā)達,但是還是有很多人更喜歡中醫(yī)的治療,喜歡用中藥來調(diào)理自己的身體,那您知道熬中藥的正確方法是什么呢?您知道熬中藥用什么鍋更好呢?那就來看看熬中藥的注意事項是什么吧,感興趣的朋友們一起來學(xué)習(xí)一下。
熬中藥的正確方法
很多人認為熬中藥就直接用家里的鍋就熬了,沒有什么時間規(guī)定,也沒有確定好加水的量,就直接熬制了,這樣是不對的哦。
一、熬中藥用什么鍋
中藥湯劑的質(zhì)量與選用的煎藥器具有密切的關(guān)系。現(xiàn)在仍是以砂鍋為好,因為砂鍋的材質(zhì)穩(wěn)定不會與藥物成分發(fā)生化學(xué)反應(yīng),其傳熱均勻緩和,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
此外,也可選用搪瓷鍋,不銹鋼鍋和玻璃煎器。但是不能使用鐵鍋,銅鍋,主要是因為鐵鍋或銅鍋的化學(xué)性質(zhì)不穩(wěn)定,易氧化。在煎煮藥時能與中藥所含的化學(xué)成分發(fā)生反應(yīng),如與鞣質(zhì)類的成分可生成鞣酸鐵,使藥液的顏色加深。
與黃酮類成分可生成難容性聚合物。與有機酸類成分可生成鹽類。這些都會影響湯劑的質(zhì)量,直接關(guān)系到中藥湯劑的臨床療效。
二、熬中藥的加水量
煎藥的加水量也很重要,加水量的多少直接影響到湯劑的質(zhì)量。加水少了,會造成藥物煎煮不透,有效成分浸出的不完全。加水多了,煎煮出的藥液多,病人服藥時很不方便。
中藥材因其質(zhì)地不同,它的吸水量差別也較大,一般加水量控制在5-10倍。重量相同的藥物,質(zhì)地疏松其體積就大,吸水量自然就多。
質(zhì)地堅實其體積就小,吸水量就少。因此,煎煮花,葉,全草類藥物,加水量就要多一些。煎煮礦物類,貝殼類藥物,加水量就少一些。
按照傳統(tǒng)的加水方法,是將藥物放入鍋內(nèi),第一次煎煮的加水量以水超過藥物表面3-5厘米,第二次煎煮的加水量以超過藥物表面3厘米為準。
上面教您的這種加水方法,是非常方面的,也是非常容易操作的哦,趕快學(xué)習(xí)起來吧,操作步驟您學(xué)會了么?
三、熬中藥的注意事項
熬中藥的注意事項有很多的,藥材的選擇,藥材浸泡的時間,煎藥的溫度、熬制的時間等等,這些都是要注意的,所以一起來看看要注意什么吧。
1、煎藥前的浸泡
藥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這是因為來源于植物類的中藥多是干燥品,通過加水浸泡可使藥材變軟,組織細胞膨脹后恢復(fù)其天然狀態(tài),煎藥時易于有效成分浸出。
一般以花,葉,莖類為主的藥物,浸泡時間為1-1.5小時。以根,種子,根莖,果實類為主的藥物浸泡時間為2-3小時。
2、煎煮次數(shù)
以多次煎煮比一次長時間煎煮的效果好。實踐證明,湯劑煎煮兩次能夠煎出所含成分的80%左右,所以煎藥的次數(shù)以兩次或三次為宜。
3、煎藥的溫度
煎藥溫度的高低,中醫(yī)稱之為“火候”一般習(xí)慣上稱為“文火”或“武火”。所謂文火,就是弱火,溫度上升緩慢,水份蒸發(fā)較慢。所謂武火,就是強火,溫度上升快,水份蒸發(fā)的也快。
如煎藥時火候過強,水份蒸發(fā)快,會影響有效成分的浸出,也容易糊鍋。反之,火候弱,煎煮的藥效果就差。一般是在未沸騰前用武火,至煮沸后再改用文火,保持在微沸狀態(tài),可減慢水份的蒸發(fā),這樣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4、煎煮時間
主要根據(jù)藥物和疾病的性質(zhì),以及藥物的情況而定。一般對第一煎以沸騰開始計算需要20-30分鐘,第二煎30-40分鐘。治療感冒類藥物,第一煎10-15分鐘,第二煎15-20分鐘。滋補類藥物,第一煎30-40分鐘,第二煎40-50分鐘。
熬好中藥的保存方法
中藥都是具有一定的時效性的,所以一定要在規(guī)定的時間服下,否則不僅不能夠治療身體的疾病,甚至還有可能出現(xiàn)副作用。那么熬好中藥的保存方法是怎樣的?一起來看看。目前市面上的中藥保存方法有兩種,具體如下:
1、真空密封包裝方法
這種一般都會在包裝中注明保質(zhì)期和保存的方法,但是目前國家并沒有相關(guān)的法律法規(guī)進行統(tǒng)一規(guī)范,所以會出現(xiàn)不同醫(yī)院或者是藥店煎煮出來的相同藥物保質(zhì)期不一樣。
如果是密封真空包裝的,那么最好在冷藏室中保存,保存的時間最好不要超過一周,如果超過了一周的時間,那么最好檢測一下是否變質(zhì),在食用之前最好用開水重新煮沸之后再服用。
如果發(fā)現(xiàn)中藥的密封真空包裝袋鼓起來了,或者是中藥變味了,那么就說明已經(jīng)變質(zhì)了,千萬別喝。
2、自帶器皿保存方法
如果是使用患者自己提供的器皿來盛放中藥,那么最好不要喝隔夜的中藥,就算是放在了冷藏室,那么也不要超過三天,否則很容易出現(xiàn)中藥藥液變質(zhì),影響療效甚至出現(xiàn)副作用。
大部分的醫(yī)生在一次開藥的時候都會開出4天到7天左右的藥方,如果患有的是慢性疾病,那么甚至有可能開出兩周以上的中藥方,一般患者都是會選擇在醫(yī)院或者藥店代煎,這個時候一定要了解煎好的中藥怎么保存這個問題。
熬中藥的正確方法
1、用具
煎煮中藥的用具最好是砂鍋,忌用鐵、銅、鋁等容器。因為這些容器的金屬化學(xué)性質(zhì)較為活潑,易與中藥中的某些成分發(fā)生化學(xué)變化,影響中藥成分的含量,使中藥的效應(yīng)減低或消失。
2、水量
原則上第一煎加水要超過藥面3~5厘米,第二煎超過2~3厘米即可。但也要看藥物是否吸水,如藥物容易吸水,可以多加一些水;而藥物不易吸水,可以少加水。
3、浸泡
浸泡時間以30分鐘為宜,但具體浸泡時間也要依據(jù)藥材而定。如植物的根、莖、果、礦物藥、動物內(nèi)臟等,浸泡時間可以長一些。而花、葉等,浸泡時間短一些。
4、時間
一般火候是“先武后文”,即煎開前用較強火力,煎開后用較弱火力。要做到武而不烈,文而不緩。按照常規(guī),第一煎煮時間以20~30分鐘為宜,第二煎煮時間以15~20分鐘。
5、先后
由于藥材的特殊性,有的要先煎如金石類、甲殼類藥物;有的要后下,如葉、花,鉤藤等;有的要包煎,以避免刺激咽喉,或以利于藥物成分的滲出,有的膠類藥物要燉化后加入藥液中服用。而貴重藥物要另煎兌入服用,以免藥物的浪費。
喝中藥期間的禁忌
1、忌蘿卜
蘿卜有消食、破氣等功效,特別是服用人參、黃芪等滋補類中藥時,吃蘿卜會削弱人參等的補益作用,降低藥效而達不到治療目的。
2、忌生冷
生冷類食物還易刺激胃腸道,影響胃腸對藥物的吸收。在治療“寒癥”服中藥如溫經(jīng)通絡(luò)、祛寒逐濕藥,或健脾暖胃藥,不可不忌生冷食物。
3、忌濃茶
一般服用中藥時不要喝濃茶,因為茶葉里含有鞣酸,濃茶里含的鞣酸更多,與中藥同服時會影響人體對中藥中有效成分的吸收,減低療效。
4、忌辛辣
熱性辛辣食物性多溫熱,耗氣動火。如服用清熱敗毒、養(yǎng)陰增液、涼血滋陰等中藥或癰瘍瘡毒等熱性病治療期間,須忌食辛辣。
5、忌油膩
油膩食物性多粘膩,助濕生痰,滑腸滯氣,不易消化和吸收,而且油膩食物與藥物混合更能阻礙胃腸對藥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從而降低療效。
熬制中藥需要講究時間水量,要如何才能把中藥熬好呢,熬不到火候沒有藥效,熬得水太少容易燒掉。熬中藥需要技術(shù)很多人探索了好久還是不懂其中的規(guī)律,熬出來的中藥總是不到火候。下面就跟大家說說中藥怎么熬才好,熬中藥的鍋很講究要到外面買專門熬藥的鍋。中藥入鍋之前要先放到冷水中泡一下!
一、煎藥容器以砂鍋、搪瓷器皿、不銹鋼為宜,嚴禁用鐵器。
二、中藥入煎前應(yīng)先用冷水浸泡20分鐘左右。煎藥用水量一般以浸過藥面1-3厘米。 大劑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藥物可適當增加用水量。
三、煎藥時間應(yīng)根據(jù)藥性而定,一般藥為30分鐘。解表藥、清熱藥、芳香類藥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鐘。滋補藥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鐘。煎藥時要攪拌藥料2-3次。每劑中藥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時間可略短。
四、煎藥量:兒童每劑50-100毫升。成人每劑150-200毫升。
五、特殊藥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藥”:煮沸10-15分鐘,再加入其它藥同煎。
2、“后下藥”:在一般藥即將煎至預(yù)定量時,投入同煎5分鐘即可。
3、“溶化藥”:應(yīng)在其它藥煎至預(yù)定服藥量,取藥汁,微火煎煮,不斷攪拌溶解即可。
4、“沖服藥”:將沖服藥調(diào)入煎好藥汁或開水中沖服。
5、其它特殊藥物按醫(yī)囑煎煮。
中藥的服法
一、每天煎一劑,每劑煎二汁,早、晚各服一汁,一般在飯后服為宜。
二、丸藥一般每天服二次,服時最好將藥烊開服用,便于吸收增強療效。
未煎藥需妥善保管,防止受潮、變質(zhì)。
以上就是中藥的煮法還不知道如何煮中藥的朋友可以參考一下哦,按照上面的說法再也不擔心把中藥煮壞了。中藥一副十多塊煮壞了要喝總張不開嘴巴,大家按照上面的說法可以把中藥煮好。用剩下的藥渣要倒掉,每一副中藥只能煮三次飯后服下。吃中藥的人要多吃點有油的東西
中藥比起常見的西藥來說,雖然見效較慢,但沒有什么副作用,能夠根治疾病,是很多朋友生病時的佳選擇,但是你知道熬中藥的正確方法嗎?要知道,中藥的熬制方法錯了,是會影響藥效,甚至讓治病藥變成要命藥。今天就讓我們來看一看熬中藥的注意事項。
熬中藥的正確方法
中藥是人們生病時很好的選擇,但熬制中藥的方法是很重要的,如果沒有正確的步驟,很容易導(dǎo)致藥物的功效出現(xiàn)問題。
一、煎藥器具的選用
中藥湯劑的質(zhì)量與選用的煎藥器具有密切的關(guān)系。現(xiàn)在仍是以砂鍋為好,因為砂鍋的材質(zhì)穩(wěn)定不會與藥物成分發(fā)生化學(xué)反應(yīng),其傳熱均勻緩和,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
此外,也可選用搪瓷鍋,不銹鋼鍋和玻璃煎器。但是不能使用鐵鍋,銅鍋,主要是因為鐵鍋或銅鍋的化學(xué)性質(zhì)不穩(wěn)定,易氧化。在煎煮藥時能與中藥所含的化學(xué)成分發(fā)生反應(yīng),如與鞣質(zhì)類的成分可生成鞣酸鐵,使藥液的顏色加深。與黃酮類成分可生成難容性聚合物。與有機酸類成分可生成鹽類。這些都會影響湯劑的質(zhì)量,直接關(guān)系到中藥湯劑的臨床療效。
二、煎藥的加水量
水量,也是煎中藥時必須要注意的事情,加水量的多少,決定了湯劑的治療效果。
加水少了,會造成藥物煎煮不透,有效成分浸出的不完全。加水多了,煎煮出的藥液多,病人服藥時很不方便。
中藥材因其質(zhì)地不同,它的吸水量差別也較大,一般加水量控制在5-10倍。重量相同的藥物,質(zhì)地疏松其體積就大,吸水量自然就多。質(zhì)地堅實其體積就小,吸水量就少。因此,煎煮花,葉,全草類藥物,加水量就要多一些。煎煮礦物類,貝殼類藥物,加水量就少一些。
按照傳統(tǒng)的加水方法,是將藥物放入鍋內(nèi),第一次煎煮的加水量以水超過藥物表面3-5厘米,第二次煎煮的加水量以超過藥物表面3厘米為準。這種加水方法,簡便易行,又很容易掌握。
三、煎藥中注意的問題
1、煎中藥前浸泡:在煎中藥之前一定要浸泡,因為植物類的中藥很多都是的干燥品,加水浸泡能夠讓藥材變軟,將藥材的組織西跑恢復(fù)成天然狀態(tài),在煎藥時能讓藥效更好。
一般以花,葉,莖類為主的藥物,浸泡時間為1-1.5小時。以根,種子,根莖,果實類為主的藥物浸泡時間為2-3小時。
2、煎煮次數(shù):以多次煎煮比一次長時間煎煮的效果好。實踐證明,湯劑煎煮兩次能夠煎出所含成分的80%左右,所以煎藥的次數(shù)以兩次或三次為宜。
3、煎藥的溫度:煎藥溫度的高低,中醫(yī)稱之為“火候”一般習(xí)慣上稱為“文火”或“武火”。
所謂文火,就是弱火,溫度上升緩慢,水份蒸發(fā)較慢。所謂武火,就是強火,溫度上升快,水份蒸發(fā)的也快。如煎藥時火候過強,水份蒸發(fā)快,會影響有效成分的浸出,也容易糊鍋。
反之,火候弱,煎煮的藥效果就差。一般是在未沸騰前用武火,至煮沸后再改用文火,保持在微沸狀態(tài),可減慢水份的蒸發(fā),這樣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4、煎煮時間:主要根據(jù)藥物和疾病的性質(zhì),以及藥物的情況而定。一般對第一煎以沸騰開始計算需要20-30分鐘,第二煎30-40分鐘。
治療感冒類藥物,第一煎10-15分鐘,第二煎15-20分鐘。滋補類藥物,第一煎30-40分鐘,第二煎40-50分鐘。
5、留取藥液量:一般指一劑藥經(jīng)兩次煎煮合并后的藥液量。成人取400-600毫升,每日分兩次服用。兒童取200-300毫升,每日分兩到三次服用。
6、服藥的方法:一般一劑藥煎煮兩次后合并藥液,分兩次服用。兒童可分2-3次服用。
治療感冒,發(fā)熱,腸炎,腹瀉的藥,也可采用頻服的方法,即每4小時服一次,每次服用30-40毫升,病愈即止,再改為每日服2-3次,小兒以少量多次為好。
7、特殊藥的煎煮:醫(yī)生會根據(jù)患者的病情和藥物的性質(zhì),在處方中開出帶注腳的藥物。
(1)先煎藥:一般是一些礦物,貝殼,角甲類藥物,因其質(zhì)地堅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一般要先煎30-40分鐘,再與其它藥物混合后煎煮。
常見的有生石膏,生龍骨,珍珠母,生赭石等。 另有毒性藥物先煎,久煎可達到減毒或去毒的目的。如烏頭類藥物久煎可使烏頭堿分解為烏頭原堿,其毒性只有原來的1/2000。如附子久煎不僅能降低毒性還能增加強心作用。
電砂鍋是比較常見的一種砂鍋,使用起來比較方便,只要有電就能夠加熱,用電砂鍋來熬中藥也是比較常見的一種方法,是比較適合熬中藥,可以通過文火或者武火來進行熬中藥,在使用電砂鍋熬中藥的時候,要了解一些正確的方法。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方面的內(nèi)容。
沙鍋是適合熬中藥的,但熬中藥得用文火和武火,武火,就是大火,文火,就是慢火,先得用武火快速煮沸,然后再用文火慢煎大約半小時,效果會比較好,電砂鍋的瓦數(shù)較低。
電砂鍋熬中藥的方法
用火熬一樣,一般都是要用水泡30分鐘,感冒解表藥先用大火快速燒開,然后小火保持微微沸騰15分鐘。一般要就保持沸騰30分鐘,補藥要多熬一下,一般1小時以上吧!有毒的烏頭,一般先熬1小時以上。用電砂鍋盡量保持沸騰就可以。
一、煎藥的三個步驟
第一步、先將藥物用冷水浸泡30-60分鐘,浸泡的水量以淹沒藥面3~5cm為宜)第二步、將藥放在火上,用武火(即大火)熬開,沸騰后改用文火(小火)保持微沸狀態(tài),減慢水分蒸發(fā),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改用文火后開始計時,解表藥(多為治感冒的藥)煎15-20分鐘左右,其他藥一般煎40~50分鐘。第三步、將第一次煎出的藥液倒出,加入適量的熱水(水不要太多,以剛淹沒藥材2-3cm為宜)進行第二次煎煮,煎煮的時間約20-30分鐘左右即可。
二、煎藥時間
煎藥的時間從水開后算起,分為三種情況1、用于治療急性熱病、四季外感風(fēng)寒、風(fēng)熱類疾病的清熱發(fā)散性藥物。頭煎從沸后用中火偏大煎煮15~20分鐘,第二煎沸后再煎10~15分鐘左右。2、用于治療一般常見的慢性病,如:脾胃病、臟腑功能失調(diào)、高血壓病、心血管類疾病的調(diào)理性藥物。頭煎從沸后中火煎煮20~30分鐘,第二煎沸后再煎15~20分鐘左右。3、用于治療虛損性疾病的補益藥,如:氣虛、血虛、腎虛等各類虛損病癥的藥物。頭煎從沸后小火(文火)煎煮30~40分鐘左右,第二煎藥沸后再煎20~30分鐘。
三、煎藥的次數(shù)
一般一付中藥煎煮2次為宜,煎煮次數(shù)太少,提取不完全,藥材損失大;煎煮次數(shù)太多,有效成分含量將減少,達不到療效。解表藥煎煮一次即可。如一付藥的量較少,可以在多放些水煎煮一次。一付藥的量很大也可以煎煮三次。要注意的是:不論煎煮幾次都應(yīng)該將每次煎好的藥液混兌在一起后再分開服用,這樣可以使得每次服用的藥力均勻。
四、煎熬中藥用什么鍋
煎煮中藥,選擇器皿是很重要的。熬藥首選砂鍋、瓦罐,接下來是搪瓷器皿、不銹鋼鍋,最忌諱使用鐵鍋和銅鍋。砂鍋、瓦罐的化學(xué)性質(zhì)穩(wěn)定,受熱均勻,傳熱緩慢,煎藥時水分不容易蒸發(fā)。需要注意的是,砂鍋驟然受熱或受冷會形成裂紋。因此,剛煎過藥的砂鍋不要立即用涼水清洗,可在干木片或架子上放涼后再把藥垢清洗干凈,砂鍋上的油漬不能用洗潔精浸泡,以防污水滲入細孔中,可用喝剩的茶葉渣擦拭,也可用淘米水浸泡烘熱,再用刷子刷洗。不銹鋼鍋傳熱太快,煎藥時要經(jīng)常攪拌,否則藥材黏在鍋壁,稍不留神就容易糊鍋。提醒大家特別注意的是,千萬不能用鐵鍋和銅鍋煎藥。因為鐵和銅是活潑元素,容易與中藥里的多種化學(xué)成分發(fā)生反應(yīng),產(chǎn)生毒副作用。
現(xiàn)在好像越來越多的疾病的治療方法都離不開中醫(yī)治療方法和西醫(yī)治療方法,中醫(yī)是可以經(jīng)過慢慢的調(diào)理,來把各種疾病治好的一種方法,中醫(yī)治療有一種方法是通過中藥的搭配來治病的,那么大家知道中藥的正確熬制方法嗎?是我們平時想的只是放在一起熬就可以嗎?
一、煎藥容器以砂鍋、搪瓷器皿、不銹鋼為宜,嚴禁用鐵器。
二、中藥入煎前應(yīng)先用冷水浸泡20分鐘左右。煎藥用水量一般以浸過藥面1-3厘米。
大劑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藥物可適當增加用水量。
三、煎藥時間應(yīng)根據(jù)藥性而定,一般藥為30分鐘。解表藥、清熱藥、芳香類藥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鐘。滋補藥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鐘。煎藥時要攪拌藥料2-3次。每劑中藥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時間可略短。
四、煎藥量:兒童每劑50-100毫升。成人每劑150-200毫升。
五、特殊藥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藥”:煮沸10-15分鐘,再加入其它藥同煎。 2、“后下藥”:在一般藥即將煎至預(yù)定量時,投入同煎5分鐘即可。 3、“溶化藥”:應(yīng)在其它藥煎至預(yù)定服藥量,取藥汁,微火煎煮,不斷攪拌溶解即可。 4、“沖服藥”:將沖服藥調(diào)入煎好藥汁或開水中沖服。 5、其它特殊藥物按醫(yī)囑煎煮。 中藥的服法: 一、每天煎一劑,每劑煎二汁,早、晚各服一汁,一般在飯后服為宜。
二、丸藥一般每天服二次,服時最好將藥烊開服用,便于吸收增強療效。 未煎藥需妥善保管,防止受潮、變質(zhì)。
為了能夠讓中藥起到更好的,更快的作用,首先做到的是要了解中藥的正確熬制方法,然后堅持服用才能讓疾病更好的得到治療,使病情帶給人們的痛苦逐步減輕,希望大家能夠?qū)W會上面的中藥的正確熬制方法。以后也許就會用到。
?中藥一般要求早晚各喝一次,一幅中藥一般熬制兩次,把熬好的中藥汁混合在一起分兩次喝完。?熬中藥最好使用砂鍋。先把藥放在砂鍋里面,根據(jù)藥的多少加水,加的水必須漫過中藥(千萬不要加少了,否則熬中藥容易靠干)。大約泡20分鐘左右。泡的過程中最好不時用攪拌棒攪一下,這樣泡的均勻一些。天熱時可以加涼水泡,天冷時用涼水要延長浸泡時間,或者可用溫水,這樣效果更好些。
?中藥泡好后,放在火上開始熬制。在中藥熬開之前用大火,熬開之后轉(zhuǎn)為小火慢慢熬,小火熬制大約20分鐘??粗恚綍r間后,如果藥湯還是很多,可以再繼續(xù)熬一會。切記千萬不能把中藥熬干了,那只能倒掉。熬中藥必須有人在旁邊守著才行。熬完后,可用一根筷子放在砂鍋沿上擋住藥渣,再用藥淋子過濾,這樣效果更好。
?第二遍熬制時,可以加溫水,加的水應(yīng)是第一次的一半。也是熬20分鐘左右,熬完看看藥湯多不多,如果不多就可以直接倒出來。若藥湯較多,可以再多熬一會兒。
?有時間的話可以熬第三遍,加的水是第二遍的水的一半。但是一般情況下,熬兩遍就可以了,第三遍的藥力很低了,但可以熬完用藥湯泡腳。
?倒中藥時,一定要小心燙手。盛中藥的器具最好是陶瓷的或不銹鋼的,這樣中藥不易與器具發(fā)生化學(xué)反應(yīng)。
?中藥在熬得過程中如果熬干了,一定不要再加水,必須倒掉,因為熬干的中藥毒性相當大。這一點很重要,熬中藥時一定記好時間,應(yīng)該有人專門在旁邊看著。
?中藥很苦,喝完后可以吃塊冰糖。但熬制中藥過程中不要加糖,那樣很影響藥效。最好憋著一口氣喝完,這樣感覺就不那么苦了。
雖然現(xiàn)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隨著各種的生活壓力,精神壓力人們也很容易疲勞,而且很多疾病都是隱形的,不知道什么時候隨時就會降臨到自己的身上。所以現(xiàn)在要去大醫(yī)院看個病就要排很長時間的隊才能拿到號,所以就有很多人去看中醫(yī),中醫(yī)雖然沒有那么快的見效,但是可以慢慢的調(diào)理身體,那么熬中藥的方法大家都會嗎。
?上面就是關(guān)于熬中藥的方法了,希望可以幫助那些經(jīng)常要喝中藥的人群一些幫助,現(xiàn)在的人都比較怕麻煩,所以很多的中藥館都會代煎藥的,這樣也比較方便,但是自己回去熬的成分會比較濃,還是建議自己熬中藥。
中藥養(yǎng)生法一直是大家所喜歡的中醫(yī)療法,對于治病來說,中藥也起到了相當重要的地位,能夠從根本上幫助人們解除疾病困擾.很多人熬中藥都用中藥煎藥機,其實中藥怎么熬,大家真的都知道嗎?熬制中藥也是要講究科學(xué)的方法的。
中醫(yī)教你如何熬中藥
1. 煮藥需用白開水
現(xiàn)代社會的人們熬制中藥,都是打開自來水直接使用,而自來水大多都是經(jīng)過氯消毒的,里面或多或少會有殘留,同時里面還會含有較多的鈣、鎂離子,容易和中藥發(fā)生化學(xué)反應(yīng),從而影響藥效。
2. 先煎后煎分藥性
貝殼類、礦物類、骨甲類等應(yīng)先煎。貝殼類有牡蠣粉、蛤粉等;礦物類有石膏粉、龍骨等;骨甲類有鱉甲、龜板等。此類藥應(yīng)先煎十分鐘后再放入其它藥物。有些藥方要求煎藥時必須后煎的中藥,“后煎”就是將藥煎十分鐘后再放入藥罐,因為有些中藥久煎無效,像鉤藤等。有些芳香帶味藥,久煎減低藥效,如金銀花、連翹、薄荷等。還有些藥久煎可以減輕藥的毒性,如馬錢子等。煎前好先把藥材用溫水泡四十分鐘,好讓中藥泡透以便將藥的有效成分更多地煎出。
3. 開蓋關(guān)蓋要注意
一些揮發(fā)性藥材,如果敞開熬,有效成分會隨水蒸氣散發(fā)到空氣中,藥效將大打折扣。一般是辛散解表或芳香化濕類藥物,如薄荷、蘇葉、藿香等,且煎煮時間不宜過久。又如一些補益類藥物如人參、鹿茸、西洋參等,需要在容器內(nèi)用小火慢煎久熬,才能使其有效成分充分煎煮出來,也應(yīng)該蓋上蓋子,以防止藥物成分在慢煎久熬中隨水蒸氣失去了。
一些重量輕、體積大的藥材,如金錢草、番瀉葉等,如果熬藥容器不夠大,蓋上蓋子易使藥液溢出。另外,有些不易溶解的藥材,煎熬時需經(jīng)常攪拌,這樣的藥物好不要蓋著蓋子煮。
在攪拌的時候也是很有講究的,好順著一個方向攪拌,這樣能夠使藥材充分溶解在里面,這樣熬出來的中藥效果更好,大約每10分鐘翻動一次。
4.用火用鍋有講究
有的藥要久煎微火,有的藥要猛火時間短。久煎微火是指滋補藥,猛火時間短是指通便藥、傷風(fēng)感冒藥。煎藥好用砂鍋,砂鍋受熱均勻,藥煮開時它的滾動就像浪頭,有撞擊力,再用筷子不斷地攪拌,像洗衣機將衣服的臟物洗掉一樣,這樣才能把藥里的有效成分全部煎煮出來。用高壓鍋煎藥就沒有這些撞擊力和攪拌作用,藥的成分會受影響。
在現(xiàn)在的社會中很多人選擇中藥是因為中藥可以治本,但是很多時候他們卻不知道應(yīng)該怎樣去煎,那么中藥的正確煎法是哪些呢,在煎中藥的時候我們應(yīng)該注意哪些事項呢,哪些食物是我們在喝中藥的時候不能吃的呢,下面就跟隨小編一起去看一下吧。
中藥怎么熬
一、容器的選擇
很多人都知道在煎中藥的時候容易是很重要,它對我們的藥性的發(fā)揮也是有著很大的作用的,煎煮容器以陶瓷、砂鍋為好,其次為不銹鋼鍋、搪瓷鍋以及耐高溫的玻璃器皿,因為這些容器具有穩(wěn)定的化學(xué)性質(zhì),不易與所煎中藥的成分發(fā)生化學(xué)反應(yīng)。一定忌用鐵鍋、銅鍋和鋁鍋,因為這些元素可與中藥中的某些成分起化學(xué)反應(yīng),不利于疾病的治療。
二、預(yù)處理
第一步:“看” 在煎中藥的時候我們要事項看一下有沒有發(fā)霉的物質(zhì)在里面,因為這些物質(zhì)可能會導(dǎo)致我們的身體不適,所以在煎中藥的時候我們要養(yǎng)成看的好習(xí)慣。
第二步:“泡”在你拿中藥回去的時候,醫(yī)生就會跟你說在煎中藥的時候一定要事項的泡一下,加適量水浸泡20~30 min ,輕質(zhì)的中藥、氣溫較高時浸泡時間宜短,重質(zhì)中藥、氣溫較低時浸泡時間宜長,目的是為了使中藥濕潤變軟, 利于有效成分煎出。
三、煎煮
1、煎煮用水:一般使用無污染的自來水即可,忌用反復(fù)煮過的水或隔夜水煎煮中藥。
2、加水量:經(jīng)驗加水量是超過藥物表面3~5cm;理論計算是按每1g中藥加水10mL計算,將總水量的70%用于頭煎,剩下的30%用于第二煎。
3、煎煮用火:一般應(yīng)遵循“先武火后文火”的原則,也就是說沸前用武火,使水很快沸騰,沸后用文火,保持微沸以減少水分的蒸發(fā)。
4、煎煮時間:煎煮時間從沸騰后計算,一般解表藥頭煎10~15 min,二煎10min;滋補藥頭煎30~40min ,二煎25~30min。控制煎煮時間是因為長時間高溫煎煮,會使植物細胞遭到破壞,使藥液中不溶性的無效成分增加。而且長時間煎煮還有將藥煎焦煳底的危險。
5、煎煮次數(shù):一般煎2~3次,就能煎出中藥所含成分的80%~90%的中藥成分。煎煮后及時濾出煎液,并將每次的煎液混合后分次服用。
四、特殊處理
根據(jù)藥物性質(zhì)不同,有些藥物宜采用先煎、后下、包煎、烊化、另煎等特殊方法處理。不少患者因缺乏相關(guān)專業(yè)知識,會將需特殊處理的中藥一起和群藥同煎,這樣操作是很不妥當?shù)摹?/p>
1、先煎:就是延長煎煮中藥的時間,使藥物中難溶的成分被大可能的煎出。一般將需先煎的藥物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煎煮10~20 min后,再與浸泡過的其他中藥合并煎煮。這些中藥有:①動物的骨甲類如鱉甲、龜板等; ②礦物類如生石膏等; ③有些毒性中藥如生川烏、生草烏等,先煎1-2h可大大降低毒性。
2、后下:就是縮短煎煮中藥的時間,減少因長時間煎煮所造成的有效成分散失。常規(guī)操作是:待其他群藥沸后用文火煎煮15-20min后,再加入需后下的中藥煎煮5-10min即可。這些中藥有:①氣味芳香類中藥如砂仁等;②久煎易破壞有效成分的中藥如鉤藤、番瀉葉等。
3、包煎:就是將中藥裝入棉布袋中與其他群藥共煎。這些中藥有: ①含淀粉、黏液質(zhì)較多的中藥材如車前子、葶藶子等,防止煎煮時煳鍋底; ②富含絨毛的中藥材如旋覆花、枇杷葉等,防止脫落的絨毛刺激咽喉。
4、烊化:就是將膠類中藥加入已煎好的藥液或清水中加熱溶化。目的是防止煎液黏稠而影響其他中藥有效成分的煎出或煳鍋底,如阿膠、鹿角膠等。
煮中藥注意事項
1、煎藥器皿的要求。想要獲得一個好的中藥效果,那么煎煮的器皿也是具有一定要求的。中藥的效果以及質(zhì)量和煎煮的器具具有密切的關(guān)系,好的是選擇砂鍋、瓦罐以及搪瓷的,千萬別使用鐵器、銅器或者是鋁制品進行。
2、如果需要使用到包煎,那么好選擇一些純棉的紗布進行;
3、煎藥的方法,一般都是選擇大火燒開,然后小火煎煮半個小時左右,濾除藥液之后進行第二次的煎煮;
4、一般的中醫(yī)都是需要溫服的,如果在服藥之后出現(xiàn)惡心想吐的情況,那么可以適量的服用一些橘子皮或者是生姜,能夠有效的防止嘔吐;
5、飯后服藥,這樣才能夠更加有利于身體的吸收;
6、相比于西藥來說,中藥治療的時間比較長,并且服用起來也會更加的麻煩。但是,中藥能夠調(diào)節(jié)人體之中各個器官之間的功能,從而從根本上保健身體、治療疾病。服用中藥一定要注意堅持,這樣才能夠令我們的身體恢復(fù)健康,半途而廢是非常不正確的。
吃中藥時不能吃什么
1、生冷類食物
此類食物性多寒涼,主要作用為清熱解渴,故適合熱證疾病。但卻易影響胃腸功能,因此虛寒體質(zhì)者及胃腸病患者,當禁忌。如白蘿卜性寒,具有消食、化痰、理氣之功效,若體質(zhì)虛寒及胃腸病患者食之,豈不寒上加寒,胃腸功能更差。另外,在同時服用人參和其它滋補藥時,由于藥性相惡,可降低或消除補藥之效力,故蘿卜與人參不宜同服。
2、辛辣類食物
此類食物多辛熱,有通陽健胃之功效,若過多食用則易生痰動火,散氣耗血,故該類飲食僅適合于寒證疾病者,而不適于陰虛陽亢之體及血證、溫病、痔瘺、癰癤患者等。此類食物包括蔥、蒜、韭菜、生姜、酒、辣椒等。如辣椒屬熱性,若有發(fā)熱、便秘、尿短赤、口干渴、唇燥、咽喉腫痛、鼻衄、舌質(zhì)紅等熱象者食用,必然會加重“上火”癥狀,從而抵消清熱涼血及滋陰藥物的功效,故熱證病人就診中醫(yī)不可同食辣椒。
3、發(fā)物類食物
此類食物均為動風(fēng)生痰助火之品,由于疾病對食物選擇程度的大小不同,其“發(fā)”亦有異。此類食物有蘑菇、香蕈、筍、芥菜、南瓜、公雞肉、豬頭肉、母豬肉等。如肝陽上亢、肝風(fēng)內(nèi)動患者當禁吃公雞肉、豬頭肉;疔、癤、瘡、癰等皮膚疾患者,當禁吃香蕈、蘑菇、筍、公雞肉、豬頭肉、母豬肉,否則會加速紅腫、生膿;有腸胃病者禁吃南瓜,因南瓜含有糖分,多吃會產(chǎn)生較多的酸,對胃腸有刺激。鑒此,“發(fā)”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有促進疾病惡化之意。
4、魚腥類食物
此類食物多為咸寒而腥之品,且含有異性蛋白,易引起過敏反應(yīng),多食易傷脾胃并誘發(fā)疾病,故脾胃有病者不宜多吃,尤其是過敏體質(zhì)者更不可食之。此類食物有黃魚、鯉魚、帶魚、蚌肉、蝦、螃蟹等,而鯉魚、沙丁魚、鲇魚、黃魚、螃蟹、黃泥螺易引起過敏。魚腥類食物亦屬發(fā)物。
5、油膩類食物
此類食物包括動物的油脂及油煎、油炸的硬固食物。油膩有損脾胃健運,故凡外感疾病、黃疸、泄瀉者當禁忌。油煎、油炸之食物質(zhì)硬、燥熱,不易消化,胃腸有病及“上火”者忌食。
總結(jié):通過上文的介紹相信大家在對于煎中藥的方面已經(jīng)有了一個相信的認識了,中藥的正確煎法也是關(guān)乎著我們中藥的藥性的,所以我們一定要注意,當然了,為了更好治療疾病,我們在喝中藥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一些事項,遇到哪些你喜愛而又不能吃的食物時,還是克制些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