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制中藥的方法大全
養(yǎng)生的中藥。
“養(yǎng)生乃長壽之伴侶,健康是長壽的朋友?!睂τ陴B(yǎng)生,不乏很多流傳很廣的詩句與名言,養(yǎng)生不應(yīng)只是延年益壽的投機,而應(yīng)從年輕開始。關(guān)于中醫(yī)養(yǎng)生有哪些知識需要掌握呢?以下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熬制中藥的方法大全”,歡迎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助益!
熬制中藥需要講究時間水量,要如何才能把中藥熬好呢,熬不到火候沒有藥效,熬得水太少容易燒掉。熬中藥需要技術(shù)很多人探索了好久還是不懂其中的規(guī)律,熬出來的中藥總是不到火候。下面就跟大家說說中藥怎么熬才好,熬中藥的鍋很講究要到外面買專門熬藥的鍋。中藥入鍋之前要先放到冷水中泡一下!
一、煎藥容器以砂鍋、搪瓷器皿、不銹鋼為宜,嚴禁用鐵器。
二、中藥入煎前應(yīng)先用冷水浸泡20分鐘左右。煎藥用水量一般以浸過藥面1-3厘米。 大劑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藥物可適當增加用水量。YS630.com
三、煎藥時間應(yīng)根據(jù)藥性而定,一般藥為30分鐘。解表藥、清熱藥、芳香類藥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鐘。滋補藥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鐘。煎藥時要攪拌藥料2-3次。每劑中藥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時間可略短。
四、煎藥量:兒童每劑50-100毫升。成人每劑150-200毫升。
五、特殊藥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藥”:煮沸10-15分鐘,再加入其它藥同煎。
2、“后下藥”:在一般藥即將煎至預(yù)定量時,投入同煎5分鐘即可。
3、“溶化藥”:應(yīng)在其它藥煎至預(yù)定服藥量,取藥汁,微火煎煮,不斷攪拌溶解即可。
4、“沖服藥”:將沖服藥調(diào)入煎好藥汁或開水中沖服。
5、其它特殊藥物按醫(yī)囑煎煮。
中藥的服法
一、每天煎一劑,每劑煎二汁,早、晚各服一汁,一般在飯后服為宜。
二、丸藥一般每天服二次,服時最好將藥烊開服用,便于吸收增強療效。
未煎藥需妥善保管,防止受潮、變質(zhì)。
以上就是中藥的煮法還不知道如何煮中藥的朋友可以參考一下哦,按照上面的說法再也不擔心把中藥煮壞了。中藥一副十多塊煮壞了要喝總張不開嘴巴,大家按照上面的說法可以把中藥煮好。用剩下的藥渣要倒掉,每一副中藥只能煮三次飯后服下。吃中藥的人要多吃點有油的東西
ys630.coM延伸閱讀
車前草是一種比較普通的中草藥,這種植物曬干以后就可以作為中藥材使用。和其他的中草藥一樣,車前草也具有自己獨特的功效和藥效,而且不同的中藥服用的方法也是不一樣的。所以在服用中藥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清楚車前草的功效和吃法,這樣才能更好的利用車前草。下面就來介紹一下,車前草的功效和具體的服用方法。
1、車前草服用之后具有祛痰止咳的作用,令氣管變得更加的大以及緩慢,所以日常如果身體出現(xiàn)了各種慢性支氣管炎或者是百日咳這些疾病,服用車前草能夠很好的促進身體恢復;
2、車前草具有一定的利尿作用,所以對于隱匿性腎炎具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3、車前草對于胃部還有腸道也具有一定的作用,進入身體之后能夠促進腸液分泌,不過這是暫時性的;
4、如果出現(xiàn)了小兒腹瀉的情況,將車前草泡水喝也具有很好的作用。
5、車前草還具有一定的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能夠很好的抑制身體出現(xiàn)炎癥,對于各種黃疸型肝炎、口舌生瘡、痔瘡、痢疾還有腮腺炎等具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6、一般人群都是適合服用車前草的,但是如果患者的身體屬于精滑不顧,那么建議不要服用,避免對身體造成傷害。
車前湯
材料:新鮮的車前草、食用油、蔥花、食鹽、姜絲、味精、咸菜、花椒
做法:將所有的調(diào)味品放入油鍋中翻炒一下,然后加入適量的清水,水開之后放入車前草,熬煮兩分鐘之后加入香菜以及味精就可以出鍋服用了。
上文中介紹了車前草的用途和功效,也介紹了一些車前草的具體的服用方法。車前草可以直接泡水喝,當然也可以和其他的中草藥搭配通過熬藥的方式服用。另外車前草也可以磨成粉末后再進行服用。不同的患者,服用的方法和車前草服用的劑量也是不一樣的。
中藥熬膏方法
1、中藥熬膏先浸泡煎煮
飲片以專用容器加水適量,充分浸透2小時。 將藥物和勻后,放入有蓋的容器內(nèi),容器以砂鍋最佳,也可用銅鍋或搪瓷鍋、鋁鍋,但不可用鐵鍋,以免引起化學反應(yīng)。然后在其中加入適量的冷水浸泡,一般以水高出藥面15厘米為度,浸泡時間約2小時左右,這樣,藥物中的有效成份容易煎出來。
浸透飲片入紫銅藥鍋煮沸2小時取出藥汁,再加水適量煎煮1小時,合并兩次藥液,藥渣壓出藥汁并入上述藥液,置容器放置沉淀6小時。 靜置過夜,取上清液濃縮。
2、中藥熬膏要濃縮收膏
取藥液經(jīng)80目藥篩濾過后置紫銅藥鍋中,加入另煎細料藥液,加熱至沸,撇去浮沫。 將煎出的藥液再放在小火上煎煮蒸發(fā)濃縮,同時不斷用筷子或竹扁攪動藥液,防止焦化,逐漸形成稠膏狀,趁熱用筷子或竹扁取濃縮的藥液滴于干燥皮紙上,以滴膏周圍不見水跡為度。此謂清膏。至于人參、冬蟲夏草等貴重藥物,則不宜與他藥同煎,以免造成浪費,應(yīng)該用小火另煎濃汁,于收膏時將藥汁沖入,或?qū)⑷藚?、冬蟲夏草研成細粉,于收膏時調(diào)入膏中亦可,這樣可以充分發(fā)揮其藥效。
在濃縮藥液中加入膠類、黃酒和糖類細料,不斷攪拌至膠塊完全烊化,再經(jīng)60目藥篩濾過,倒入紫銅藥鍋繼續(xù)加熱攪拌至藥汁滴下呈線或柱,再加入貴重細料,充分攪拌成膏滋。
加糖取規(guī)定的蔗糖、冰糖或蜂蜜置于另一鍋中干炒至全溶,色轉(zhuǎn)黃,開始發(fā)泡至冒青白煙即可?;蛉√沁m量,按糖水比2:l的比例(如糖5千克加水2.5 升),加熱煮沸30分鐘左右,加入0.1%酒石酸適量,攪拌均勻,微沸2 小時即可。加酒石酸的目的是促進蔗糖轉(zhuǎn)化成葡萄糖和果糖。此法較炒糖操作容易掌握,安全,糖又不易焦化,勞動強度也較小。加蜜用的是煉蜜。
3、中藥熬膏最后分裝涼膏
膏滋乘熱快速倒入事先清洗、消毒過的專用容器(瓦罐一料一罐,玻璃瓶一料4-6瓶)內(nèi),或進入自動分裝機內(nèi)分裝(每袋20g,一料約60袋)。 裝有剛剛熬制好膏滋藥的紫銅藥鍋非常燙手,但俞藥師表示分裝膏滋藥的動作一定要快,否則粘稠的膏滋藥容易凝結(jié)在一起。
膏方的收藏也是重要的一環(huán),如收藏不妥,極易變霉變質(zhì),影響藥效。一般存放膏方的容器以瓷罐為宜,切不可用金屬的鍋、罐存放,以免引起化學反應(yīng)。一料膏方通??煞?—8周,所以放置的環(huán)境以陰涼干燥為好,如避陽之處或冰箱內(nèi),因膏方中糖份含量高,且其中還含有動物蛋白,溫度一高容易變質(zhì)發(fā)霉。
中藥膏方的分類
根據(jù)制作過程是否加入蜂蜜將膏方分為清膏和蜜膏,中藥煎煮濃縮后直接收膏者為清膏,收膏時加入蜂蜜稱為蜜膏(又稱“膏滋”),后者尤其適合年老體弱、有慢性病者;
根據(jù)膏方中是否含有動物膠或胎盤、鹿鞭等動物藥,可將其分為素膏和葷膏,素膏由中草藥組成,不易發(fā)霉,四季均可服用;葷膏中則含有動物膠(藥),多屬溫補之劑,且不易久存,一般冬季服用。
中藥膏的正確使用方法
1、藥膏的服用方法
藥膏一般在冬至前一周至立春前服用。用少量開水烊化,早晨空腹服用,1周后改為2次/天,早晨與晚上睡前1h空腹服用。根據(jù)病證需要也可用溫熱黃酒沖服。成人每次服1湯匙,約30g,少年減半;兒童、嬰兒禁服。
2、藥膏的服用禁忌
感冒、發(fā)熱、傷食期間暫停服,急性病或慢性病活動期可暫緩服?!凹眲t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新近患病之人,須先祛邪外出,然后以藥膏緩圖治本,否則閉門留寇,不利于疾病治療。
3、藥膏的保存方法
藥膏服用的時間比較長,要求放入冰箱,防止霉變;配備專用調(diào)羹:舀之前不用水沖洗,防止沾到膏方里霉變。
可能很多朋友都不知道中藥熬制的時候要注意哪些,而且你們在服用中藥的時候不會知道中藥可能帶來的副作用,所以我們建議大家可以多了解一下相關(guān)的文章。其實,我們在熬制中藥的時候是需要注意溫度以及熬制的方法的,我們需要先用猛火煮到沸騰,然后在慢慢的讓中藥慢煎。
(1)中藥的煎煮是有一定要求的,具體有:
①每次將一劑中藥飲片材料放入煲內(nèi),加入清水,觀察加水能否浸滿藥面,不足時可稍加水量。
②一般浸泡半小時使中藥飲片的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如趕時間,此步驟可略去)。
③先用猛火煎至充分沸騰1-3分鐘。然后收至小火,煎20-30分鐘使之成一碗,用消毒紗布或咖啡格濾渣倒入杯內(nèi),溫熱服用。
④一次將藥物煎好后,可以將首劑和再煎的藥物混勻,以便藥效均衡。
(2)服藥方法也是給藥護理中重要的護理內(nèi)容。清代徐靈胎曾指出:“方雖中病,而服之不得法,非特乏功,反而有害?!闭f明了服藥方法的重要性。在臨床實踐中也確有因服藥方法不符合要求而影響治療效果的。因此,在護理上必須正確執(zhí)行各種服藥方法。
(3)中醫(yī)用藥護理除了注意煎藥和服藥方式外還應(yīng)該注意以下內(nèi)容:
①服藥溫度:服藥溫度一般是指服用中藥湯劑的藥液溫度或用于送服的、酒等溫度而言。常有熱服、溫服和冷服之分。熱服:是將剛煎好的藥液趁熱服下。常用于寒證。溫服:是將煎好的湯劑或送藥的水等放溫后再服用。一般湯劑均采用溫服。冷服:將煎好的湯劑放冷后服下。常用于熱證。
②服藥劑量:用藥的劑量一般應(yīng)該由醫(yī)生根據(jù)具體情況具體決定。③服藥后應(yīng)注意休息,觀察藥物效果,觀察有不良反應(yīng)。尤其是服用峻烈或有毒性的藥物,更須嚴密觀察和記錄。
以上是一篇關(guān)于中藥熬制的注意事項介紹,相信對大家在生活中熬制中藥是有很大幫助的,希望大家可以好好的利用中藥熬制的方法。你們在平時熬制中藥的時候你們要注意加入的水分以及熬制中藥的時間等,這樣才不會影響中藥的藥性。
中藥熬制前是不需要進行清洗的,因為中藥材用清水清洗之后就會導致我們出現(xiàn)藥性丟失的情況,所以我們可以在熬制的時候選擇掉有泥土的藥材或者比較臟的藥材。對于中藥熬制的方法我們建議大家在生活中是應(yīng)該要多去了解,這樣才能夠讓你們更好的認識中藥熬制的途徑以及利用中藥的價值。
熬中藥不用洗的。熬中藥必須用砂鍋,熬之前,加入冷水并泡半小時,第一次熬水多放點,一般放3普通碗水,小火燒開后在煎25分鐘,第二次放2碗水,燒開后在煎20分鐘。把兩次熬的藥混到一起,分兩次喝。
中藥材在制作過程中通常需要經(jīng)過一系列的炮制,其中就有清洗除去雜質(zhì),晾曬等一系列的工序,這樣熬出來的中藥衛(wèi)生條件是達標的,但是有一些的藥材是不能洗的,水洗了以后藥效就會流失。不少中藥材里面含有水溶性的糖和甘類成分,水洗以后,這些成分中一部分必將溶解于水中,會導致藥效下降,影響治療效果。
一般來說不要清洗,因為很多重要是經(jīng)過炮制的,清洗之后會損傷藥性?!∮械乃幉娜绱字圃⒚壑寺辄S、酒制大黃、膽南星等,炮制過程中加入了蜜、醋、酒、膽汁等輔料,若用水洗,會導致部分輔料流失。中藥方劑中有不少藥材是粉末狀的,有的在配藥時還要研碎,如龍骨、牡蠣、滑石粉、桃仁等,如果先用水洗一遍,必然會造成這些藥物的損失,影響療效。
為了讓大家在生活中可以更好的利用中藥的治療價值,我們想要告訴大家中藥在熬制之前是不能進行清洗的,因為中藥熬制之前進行清洗會導致中藥的價值流失,所以我們在熬制之前要進行中藥的浸泡,然后采用猛火煮開,最后慢火煎制。
中醫(yī)治療是很多老年朋友都比較中意的一種治療方法,而且是沒有什么副作用的,中藥也是屬于比較麻煩的,需要一定的熬制時間,不過現(xiàn)在有很多藥店都是可以幫助我們熬制中藥的,這也為我們省去了不少時間,不過還是有很多朋友自己在家熬制,那么熬制中藥注意事項有哪些呢?
中藥怎么熬
一般中藥最好使用砂鍋或是陶罐來熬制,避免使用金屬器具。熬中藥前先用冷水浸泡藥材20-30分鐘,讓藥物能充分滲透,煎藥的時候更容易將有效成分溶解。煎藥時,用水要浸過藥面1-3厘米。一般先大火急煎至沸騰,然后再轉(zhuǎn)小火煎約20分鐘。煎好后道出的藥液為“頭煎”。等鍋稍微冷卻后再加水,浸過藥面,大火煎開再轉(zhuǎn)小火煎15分鐘,此為“二煎”。具體煎藥方法可按醫(yī)生指引進行操作。
中藥怎么煎
一、煎藥容器以砂鍋、搪瓷器皿、不銹鋼為宜,嚴禁用鐵器。
二、中藥入煎前應(yīng)先用冷水浸泡20分鐘左右。煎藥用水量一般以浸過藥面1-3厘米。 大劑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藥物可適當增加用水量。
三、煎藥時間應(yīng)根據(jù)藥性而定,一般藥為30分鐘。解表藥、清熱藥、芳香類藥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鐘。滋補藥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鐘。煎藥時要攪拌藥料2-3次。每劑中藥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時間可略短。
四、煎藥量:兒童每劑50-100毫升。成人每劑150-200毫升。
五、特殊藥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藥”:煮沸10-15分鐘,再加入其它藥同煎。 2、“后下藥”:在一般藥即將煎至預(yù)定量時,投入同煎5分鐘即可。 3、“溶化藥”:應(yīng)在其它藥煎至預(yù)定服藥量,取藥汁,微火煎煮,不斷攪拌溶解即可。 4、“沖服藥”:將沖服藥調(diào)入煎好藥汁或開水中沖服。 5、其它特殊藥物按醫(yī)囑煎煮。
以上就是關(guān)于熬制中藥注意事項的一個介紹,所以我們在熬制中藥的時候一定要事先了解清楚,這樣才能使得中藥能夠發(fā)揮出最大的功效,才根本上治療疾病,如果大家在平時只是隨便的熬一熬,不僅不能起到治愈的作用,還有可能會導致出現(xiàn)更加嚴重的癥狀。
熬好中藥的保存方法
中藥都是具有一定的時效性的,所以一定要在規(guī)定的時間服下,否則不僅不能夠治療身體的疾病,甚至還有可能出現(xiàn)副作用。那么熬好中藥的保存方法是怎樣的?一起來看看。目前市面上的中藥保存方法有兩種,具體如下:
1、真空密封包裝方法
這種一般都會在包裝中注明保質(zhì)期和保存的方法,但是目前國家并沒有相關(guān)的法律法規(guī)進行統(tǒng)一規(guī)范,所以會出現(xiàn)不同醫(yī)院或者是藥店煎煮出來的相同藥物保質(zhì)期不一樣。
如果是密封真空包裝的,那么最好在冷藏室中保存,保存的時間最好不要超過一周,如果超過了一周的時間,那么最好檢測一下是否變質(zhì),在食用之前最好用開水重新煮沸之后再服用。
如果發(fā)現(xiàn)中藥的密封真空包裝袋鼓起來了,或者是中藥變味了,那么就說明已經(jīng)變質(zhì)了,千萬別喝。
2、自帶器皿保存方法
如果是使用患者自己提供的器皿來盛放中藥,那么最好不要喝隔夜的中藥,就算是放在了冷藏室,那么也不要超過三天,否則很容易出現(xiàn)中藥藥液變質(zhì),影響療效甚至出現(xiàn)副作用。
大部分的醫(yī)生在一次開藥的時候都會開出4天到7天左右的藥方,如果患有的是慢性疾病,那么甚至有可能開出兩周以上的中藥方,一般患者都是會選擇在醫(yī)院或者藥店代煎,這個時候一定要了解煎好的中藥怎么保存這個問題。
熬中藥的正確方法
1、用具
煎煮中藥的用具最好是砂鍋,忌用鐵、銅、鋁等容器。因為這些容器的金屬化學性質(zhì)較為活潑,易與中藥中的某些成分發(fā)生化學變化,影響中藥成分的含量,使中藥的效應(yīng)減低或消失。
2、水量
原則上第一煎加水要超過藥面3~5厘米,第二煎超過2~3厘米即可。但也要看藥物是否吸水,如藥物容易吸水,可以多加一些水;而藥物不易吸水,可以少加水。
3、浸泡
浸泡時間以30分鐘為宜,但具體浸泡時間也要依據(jù)藥材而定。如植物的根、莖、果、礦物藥、動物內(nèi)臟等,浸泡時間可以長一些。而花、葉等,浸泡時間短一些。
4、時間
一般火候是“先武后文”,即煎開前用較強火力,煎開后用較弱火力。要做到武而不烈,文而不緩。按照常規(guī),第一煎煮時間以20~30分鐘為宜,第二煎煮時間以15~20分鐘。
5、先后
由于藥材的特殊性,有的要先煎如金石類、甲殼類藥物;有的要后下,如葉、花,鉤藤等;有的要包煎,以避免刺激咽喉,或以利于藥物成分的滲出,有的膠類藥物要燉化后加入藥液中服用。而貴重藥物要另煎兌入服用,以免藥物的浪費。
喝中藥期間的禁忌
1、忌蘿卜
蘿卜有消食、破氣等功效,特別是服用人參、黃芪等滋補類中藥時,吃蘿卜會削弱人參等的補益作用,降低藥效而達不到治療目的。
2、忌生冷
生冷類食物還易刺激胃腸道,影響胃腸對藥物的吸收。在治療“寒癥”服中藥如溫經(jīng)通絡(luò)、祛寒逐濕藥,或健脾暖胃藥,不可不忌生冷食物。
3、忌濃茶
一般服用中藥時不要喝濃茶,因為茶葉里含有鞣酸,濃茶里含的鞣酸更多,與中藥同服時會影響人體對中藥中有效成分的吸收,減低療效。
4、忌辛辣
熱性辛辣食物性多溫熱,耗氣動火。如服用清熱敗毒、養(yǎng)陰增液、涼血滋陰等中藥或癰瘍瘡毒等熱性病治療期間,須忌食辛辣。
5、忌油膩
油膩食物性多粘膩,助濕生痰,滑腸滯氣,不易消化和吸收,而且油膩食物與藥物混合更能阻礙胃腸對藥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從而降低療效。
?中藥一般要求早晚各喝一次,一幅中藥一般熬制兩次,把熬好的中藥汁混合在一起分兩次喝完。?熬中藥最好使用砂鍋。先把藥放在砂鍋里面,根據(jù)藥的多少加水,加的水必須漫過中藥(千萬不要加少了,否則熬中藥容易靠干)。大約泡20分鐘左右。泡的過程中最好不時用攪拌棒攪一下,這樣泡的均勻一些。天熱時可以加涼水泡,天冷時用涼水要延長浸泡時間,或者可用溫水,這樣效果更好些。
?中藥泡好后,放在火上開始熬制。在中藥熬開之前用大火,熬開之后轉(zhuǎn)為小火慢慢熬,小火熬制大約20分鐘。看著表,到時間后,如果藥湯還是很多,可以再繼續(xù)熬一會。切記千萬不能把中藥熬干了,那只能倒掉。熬中藥必須有人在旁邊守著才行。熬完后,可用一根筷子放在砂鍋沿上擋住藥渣,再用藥淋子過濾,這樣效果更好。
?第二遍熬制時,可以加溫水,加的水應(yīng)是第一次的一半。也是熬20分鐘左右,熬完看看藥湯多不多,如果不多就可以直接倒出來。若藥湯較多,可以再多熬一會兒。
?有時間的話可以熬第三遍,加的水是第二遍的水的一半。但是一般情況下,熬兩遍就可以了,第三遍的藥力很低了,但可以熬完用藥湯泡腳。
?倒中藥時,一定要小心燙手。盛中藥的器具最好是陶瓷的或不銹鋼的,這樣中藥不易與器具發(fā)生化學反應(yīng)。
?中藥在熬得過程中如果熬干了,一定不要再加水,必須倒掉,因為熬干的中藥毒性相當大。這一點很重要,熬中藥時一定記好時間,應(yīng)該有人專門在旁邊看著。
?中藥很苦,喝完后可以吃塊冰糖。但熬制中藥過程中不要加糖,那樣很影響藥效。最好憋著一口氣喝完,這樣感覺就不那么苦了。
雖然現(xiàn)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隨著各種的生活壓力,精神壓力人們也很容易疲勞,而且很多疾病都是隱形的,不知道什么時候隨時就會降臨到自己的身上。所以現(xiàn)在要去大醫(yī)院看個病就要排很長時間的隊才能拿到號,所以就有很多人去看中醫(yī),中醫(yī)雖然沒有那么快的見效,但是可以慢慢的調(diào)理身體,那么熬中藥的方法大家都會嗎。
?上面就是關(guān)于熬中藥的方法了,希望可以幫助那些經(jīng)常要喝中藥的人群一些幫助,現(xiàn)在的人都比較怕麻煩,所以很多的中藥館都會代煎藥的,這樣也比較方便,但是自己回去熬的成分會比較濃,還是建議自己熬中藥。
雖然現(xiàn)在的科技非常的發(fā)達,醫(yī)學的技術(shù)也是越來越發(fā)達,但是還是有很多人更喜歡中醫(yī)的治療,喜歡用中藥來調(diào)理自己的身體,那您知道熬中藥的正確方法是什么呢?您知道熬中藥用什么鍋更好呢?那就來看看熬中藥的注意事項是什么吧,感興趣的朋友們一起來學習一下。
熬中藥的正確方法
很多人認為熬中藥就直接用家里的鍋就熬了,沒有什么時間規(guī)定,也沒有確定好加水的量,就直接熬制了,這樣是不對的哦。
一、熬中藥用什么鍋
中藥湯劑的質(zhì)量與選用的煎藥器具有密切的關(guān)系?,F(xiàn)在仍是以砂鍋為好,因為砂鍋的材質(zhì)穩(wěn)定不會與藥物成分發(fā)生化學反應(yīng),其傳熱均勻緩和,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
此外,也可選用搪瓷鍋,不銹鋼鍋和玻璃煎器。但是不能使用鐵鍋,銅鍋,主要是因為鐵鍋或銅鍋的化學性質(zhì)不穩(wěn)定,易氧化。在煎煮藥時能與中藥所含的化學成分發(fā)生反應(yīng),如與鞣質(zhì)類的成分可生成鞣酸鐵,使藥液的顏色加深。
與黃酮類成分可生成難容性聚合物。與有機酸類成分可生成鹽類。這些都會影響湯劑的質(zhì)量,直接關(guān)系到中藥湯劑的臨床療效。
二、熬中藥的加水量
煎藥的加水量也很重要,加水量的多少直接影響到湯劑的質(zhì)量。加水少了,會造成藥物煎煮不透,有效成分浸出的不完全。加水多了,煎煮出的藥液多,病人服藥時很不方便。
中藥材因其質(zhì)地不同,它的吸水量差別也較大,一般加水量控制在5-10倍。重量相同的藥物,質(zhì)地疏松其體積就大,吸水量自然就多。
質(zhì)地堅實其體積就小,吸水量就少。因此,煎煮花,葉,全草類藥物,加水量就要多一些。煎煮礦物類,貝殼類藥物,加水量就少一些。
按照傳統(tǒng)的加水方法,是將藥物放入鍋內(nèi),第一次煎煮的加水量以水超過藥物表面3-5厘米,第二次煎煮的加水量以超過藥物表面3厘米為準。
上面教您的這種加水方法,是非常方面的,也是非常容易操作的哦,趕快學習起來吧,操作步驟您學會了么?
三、熬中藥的注意事項
熬中藥的注意事項有很多的,藥材的選擇,藥材浸泡的時間,煎藥的溫度、熬制的時間等等,這些都是要注意的,所以一起來看看要注意什么吧。
1、煎藥前的浸泡
藥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這是因為來源于植物類的中藥多是干燥品,通過加水浸泡可使藥材變軟,組織細胞膨脹后恢復其天然狀態(tài),煎藥時易于有效成分浸出。
一般以花,葉,莖類為主的藥物,浸泡時間為1-1.5小時。以根,種子,根莖,果實類為主的藥物浸泡時間為2-3小時。
2、煎煮次數(shù)
以多次煎煮比一次長時間煎煮的效果好。實踐證明,湯劑煎煮兩次能夠煎出所含成分的80%左右,所以煎藥的次數(shù)以兩次或三次為宜。
3、煎藥的溫度
煎藥溫度的高低,中醫(yī)稱之為“火候”一般習慣上稱為“文火”或“武火”。所謂文火,就是弱火,溫度上升緩慢,水份蒸發(fā)較慢。所謂武火,就是強火,溫度上升快,水份蒸發(fā)的也快。
如煎藥時火候過強,水份蒸發(fā)快,會影響有效成分的浸出,也容易糊鍋。反之,火候弱,煎煮的藥效果就差。一般是在未沸騰前用武火,至煮沸后再改用文火,保持在微沸狀態(tài),可減慢水份的蒸發(fā),這樣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4、煎煮時間
主要根據(jù)藥物和疾病的性質(zhì),以及藥物的情況而定。一般對第一煎以沸騰開始計算需要20-30分鐘,第二煎30-40分鐘。治療感冒類藥物,第一煎10-15分鐘,第二煎15-20分鐘。滋補類藥物,第一煎30-40分鐘,第二煎40-50分鐘。
中藥比起常見的西藥來說,雖然見效較慢,但沒有什么副作用,能夠根治疾病,是很多朋友生病時的佳選擇,但是你知道熬中藥的正確方法嗎?要知道,中藥的熬制方法錯了,是會影響藥效,甚至讓治病藥變成要命藥。今天就讓我們來看一看熬中藥的注意事項。
熬中藥的正確方法
中藥是人們生病時很好的選擇,但熬制中藥的方法是很重要的,如果沒有正確的步驟,很容易導致藥物的功效出現(xiàn)問題。
一、煎藥器具的選用
中藥湯劑的質(zhì)量與選用的煎藥器具有密切的關(guān)系?,F(xiàn)在仍是以砂鍋為好,因為砂鍋的材質(zhì)穩(wěn)定不會與藥物成分發(fā)生化學反應(yīng),其傳熱均勻緩和,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
此外,也可選用搪瓷鍋,不銹鋼鍋和玻璃煎器。但是不能使用鐵鍋,銅鍋,主要是因為鐵鍋或銅鍋的化學性質(zhì)不穩(wěn)定,易氧化。在煎煮藥時能與中藥所含的化學成分發(fā)生反應(yīng),如與鞣質(zhì)類的成分可生成鞣酸鐵,使藥液的顏色加深。與黃酮類成分可生成難容性聚合物。與有機酸類成分可生成鹽類。這些都會影響湯劑的質(zhì)量,直接關(guān)系到中藥湯劑的臨床療效。
二、煎藥的加水量
水量,也是煎中藥時必須要注意的事情,加水量的多少,決定了湯劑的治療效果。
加水少了,會造成藥物煎煮不透,有效成分浸出的不完全。加水多了,煎煮出的藥液多,病人服藥時很不方便。
中藥材因其質(zhì)地不同,它的吸水量差別也較大,一般加水量控制在5-10倍。重量相同的藥物,質(zhì)地疏松其體積就大,吸水量自然就多。質(zhì)地堅實其體積就小,吸水量就少。因此,煎煮花,葉,全草類藥物,加水量就要多一些。煎煮礦物類,貝殼類藥物,加水量就少一些。
按照傳統(tǒng)的加水方法,是將藥物放入鍋內(nèi),第一次煎煮的加水量以水超過藥物表面3-5厘米,第二次煎煮的加水量以超過藥物表面3厘米為準。這種加水方法,簡便易行,又很容易掌握。
三、煎藥中注意的問題
1、煎中藥前浸泡:在煎中藥之前一定要浸泡,因為植物類的中藥很多都是的干燥品,加水浸泡能夠讓藥材變軟,將藥材的組織西跑恢復成天然狀態(tài),在煎藥時能讓藥效更好。
一般以花,葉,莖類為主的藥物,浸泡時間為1-1.5小時。以根,種子,根莖,果實類為主的藥物浸泡時間為2-3小時。
2、煎煮次數(shù):以多次煎煮比一次長時間煎煮的效果好。實踐證明,湯劑煎煮兩次能夠煎出所含成分的80%左右,所以煎藥的次數(shù)以兩次或三次為宜。
3、煎藥的溫度:煎藥溫度的高低,中醫(yī)稱之為“火候”一般習慣上稱為“文火”或“武火”。
所謂文火,就是弱火,溫度上升緩慢,水份蒸發(fā)較慢。所謂武火,就是強火,溫度上升快,水份蒸發(fā)的也快。如煎藥時火候過強,水份蒸發(fā)快,會影響有效成分的浸出,也容易糊鍋。
反之,火候弱,煎煮的藥效果就差。一般是在未沸騰前用武火,至煮沸后再改用文火,保持在微沸狀態(tài),可減慢水份的蒸發(fā),這樣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4、煎煮時間:主要根據(jù)藥物和疾病的性質(zhì),以及藥物的情況而定。一般對第一煎以沸騰開始計算需要20-30分鐘,第二煎30-40分鐘。
治療感冒類藥物,第一煎10-15分鐘,第二煎15-20分鐘。滋補類藥物,第一煎30-40分鐘,第二煎40-50分鐘。
5、留取藥液量:一般指一劑藥經(jīng)兩次煎煮合并后的藥液量。成人取400-600毫升,每日分兩次服用。兒童取200-300毫升,每日分兩到三次服用。
6、服藥的方法:一般一劑藥煎煮兩次后合并藥液,分兩次服用。兒童可分2-3次服用。
治療感冒,發(fā)熱,腸炎,腹瀉的藥,也可采用頻服的方法,即每4小時服一次,每次服用30-40毫升,病愈即止,再改為每日服2-3次,小兒以少量多次為好。
7、特殊藥的煎煮:醫(yī)生會根據(jù)患者的病情和藥物的性質(zhì),在處方中開出帶注腳的藥物。
(1)先煎藥:一般是一些礦物,貝殼,角甲類藥物,因其質(zhì)地堅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一般要先煎30-40分鐘,再與其它藥物混合后煎煮。
常見的有生石膏,生龍骨,珍珠母,生赭石等。 另有毒性藥物先煎,久煎可達到減毒或去毒的目的。如烏頭類藥物久煎可使烏頭堿分解為烏頭原堿,其毒性只有原來的1/2000。如附子久煎不僅能降低毒性還能增加強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