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棗兒的藥用價值_綿棗兒的副作用
養(yǎng)生的作用。
“不怕工資低,就怕命歸西。不怕掙錢少,就怕死得早。”社會在發(fā)展,養(yǎng)生也逐漸成為很多人的關注焦點,不注意平日的養(yǎng)生,好比千里之堤,潰于蟻穴。您對中醫(yī)養(yǎng)生是如何看待的呢?下面的內(nèi)容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綿棗兒的藥用價值_綿棗兒的副作用,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綿棗兒的藥用價值
1、綿棗兒的功能主治:活血止痛、解毒消腫、強心利尿。
2、綿棗兒主要用于跌打損傷、筋骨疼痛、瘡癰腫痛、乳癰、心臟病水腫等病癥。
3、綿棗兒的用法用量:①內(nèi)服:煎湯,3-9g。②外用:適量,搗敷。
4、綿棗兒的藥理作用
4.1、綿棗兒對心血管系統(tǒng)具有洋地黃樣強心作用。
根莖酒精提取物的水溶液對離體與在體蟾蜍心臟均有顯著的強心作用,表現(xiàn)為心收縮力加強,心肌緊張度升高,最后停止于收縮期,但對心跳頻率無顯著影響。而葉提取液的作用比根更強。如果給麻醉犬靜脈注射1克/公斤,對血壓及呼吸并無明顯影響。
4.2、綿棗兒的食療作用
綿棗兒(中藥),通常指植物綿棗兒的地下鱗莖,屬熱性補品,性粘,風味獨特,營養(yǎng)價值很高,可以補養(yǎng)身體,久儲不壞。每年4月的時候,將綿棗兒鱗莖從地下挖出來,洗凈泥土,經(jīng)過多次蒸煮,糖液自出,甜味沁人心脾,如加點紅糖,則更甜美。
4.3、綿棗兒的其他作用
麻醉犬在應用垂體后葉素使尿量顯著減少的情況下,靜脈注射根提取液,立即使尿景顯著增加,有明顯利尿作用。此外,還對離體小鼠子宮有顯著的興奮作用,大量時可引起痙攣,與麥角相似。
綿棗兒的副作用
1、人群禁忌:孕婦禁服。
2、飲食禁忌:綿棗兒具有毒性。妊娠兔兩只灌服根提取物6克/公斤,其中一只再加葉提取物2克/公斤,一日后又灌服全草煎劑40克,均未見異常。另一兔靜脈注射葉提取物4克/公斤,則見呼吸迫促,掙扎,瞳孔散大,眼球突出,明顯缺氧,很快窒息而死,解剖見心臟仍跳。
綿棗兒的醫(yī)學記載及附方
1、藥劑藥方:
①治無名腫毒,綿棗兒適量,搗爛外敷。(《秦嶺巴山天然藥物志》)
②治乳腺炎,鮮鱗莖搗爛外敷。(《秦嶺巴山天然藥物志》)
③治腰腿痛,綿棗兒全草9g,水煎服。(《秦嶺巴山天然藥物志》)
2、書籍記載:
①別名來源:石棗兒(《救荒本草》);天蒜(《生草藥性備要》);地蘭(《嶺南采藥錄》);山大蒜(《江蘇省植物藥材志》);鮮白頭(《江蘇藥材志》);地棗、獨葉芹、催生草、藥狗蒜(《東北藥用植物志》);老鴉蔥(《浙江中藥資源名錄》)。
②《生草藥性備要》:“味甜,性寒?!?/p>
③《嶺南采藥錄》:取頭搗爛,能敷治乳瘡、毒瘡。
④《浙江中藥資源名錄》:治縮腳腸癰,肺癰吐血。
⑤蘇醫(yī)《中草藥手冊》:活血,消腫,解毒,止痛。治跌打損傷,腰腿疼痛,筋骨痛;鮮鱗莖搗爛外敷治癰疽,乳腺炎。
⑥《救荒本草》:“救饑:采取根,添水久煮極熟,食之。不換水煮,食后腹中鳴,有下氣?!?/p>
⑦《東北藥植志》:葉及根莖的酒精提取液,有強心利尿作用。全草煎服作止痛藥,用于牙疼、筋骨疼、腰腿疼及槍打、碰破等;亦有催生之效。
yS630.Com相關推薦
金棗兒大家食用過嗎?肯定很多人都沒有服用過吧,金棗兒是很好的中藥方劑,對人體的好處也有很多,那么金棗兒的功效與作用又有哪些呢?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處方】蒼術(米泔浸)1兩,細辛(去葉)1兩,白術1兩,當歸(酒洗)1兩,天麻1兩,草烏1兩,川烏(炮去皮臍)1兩3錢,防風(去蘆)1兩3錢,兩頭尖1兩3錢,川芎1兩3錢,香白芷8錢,沒藥5錢,乳香5錢,雄黃5錢,朱砂5錢,白花蛇(酒浸,去骨)5錢,穿山甲(酥炙)3錢,蟬蛻(洗)3錢,麝香2錢,金箔5貼。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棗大,用金箔為衣。
【功能主治】中風不語,左癱右瘓,口眼?斜,不省人事;及破傷風,牙關緊急,角弓反張;或瘋狗咬傷。
【用法用量】每服1丸或半丸,溫酒化服。
【摘錄】《濟陽綱目》卷一
【別名】金棗丸
【處方】木香3錢,半夏曲3錢,南星(姜汁制)3錢,丁香2錢5分,陳皮2錢5分,砂仁5錢,藿香5錢,人參1錢5分。
【制法】上為末,姜汁糊成錠,辰砂為衣。
【功能主治】小兒嘔吐不止。
【用法用量】金棗丸(《壽世保元》卷八)。
【摘錄】《萬氏家抄方》卷五
【別名】金棗散
【處方】紅芽大戟1斤,紅棗3斤。
【制法】水煮1日夜,去大戟,用棗曬干。
【功能主治】腫脹。
【用法用量】金棗散(《醫(yī)級》卷八)。
【摘錄】《壽世保元》卷三
【處方】白術1兩半,蒼術6兩,麻黃2兩,兩頭尖2兩,全蝎(去毒)2兩,川烏2兩,川芎2兩5錢,細辛2兩5錢,防風2兩5錢,白芷2兩5錢,天麻2兩5錢,雄黃5錢,辰砂2錢。
【制法】上為細末,糯米糊丸,如小棗兒大,金箔為衣。
【功能主治】一切惡瘡,無名腫毒,風癬疥癩,及婦人吹乳,瘋狗咬傷。
【用法用量】每服1枚或半枚,量病人輕重用酒磨用,或茶湯、姜湯任服之;諸風皆用新汲水磨汁1盞涂瘡上,一半服之。牙痛先用漿水漱口,次用豌豆大1粒,咬定痛處。
【摘錄】《醫(yī)統(tǒng)》卷九
有關金棗兒的食用方法等今天就先為大家介紹到這里,希望能給大家?guī)韼椭?。另外,在生活中還有很多有關這方面的小常識,大家不妨多多的留意一下,這樣可以很好的幫助改善身體的質量,提高生活和工作的效率。
綿三七不僅可以很好的補充人體營養(yǎng)元素,同時幫助調理身體的各個機能,藥用價值也很高,今天就帶大家對綿三七進行一番了解。
【別名】雞心矮陀陀、球根毛瓣花
【來源】豆科毛瓣花屬植物 綿三七 Eriosema himalaicum Ohashi [E. tuberosum (Buch.-Ham.)Wang et Tang],以 塊根 入藥。秋季采,洗凈切片,曬干。
【性味】甘、苦、澀,平。
【功能主治】健胃消積,理氣止痛。用于小兒疳積,消化不良,胃腹疼痛,腹瀉,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3~5錢,水煎服,或干粉0.5~1錢吞服或泡酒服。外用適量,干根研粉,蜂蜜調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出處】《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相信通過本篇文章對綿三七的詳細介紹,大家可以了解到關于綿三七的功效和藥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由于中藥副作用較小,所以現(xiàn)在有越來越多的人都想要用中藥材調理身體。在這里就給大家介紹一種藥材綿藤,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別名】粉背南蛇藤、博根藤、麻妹條、落霜紅、來阿片[苗語]
【來源】衛(wèi)矛科 綿藤 Celastrus gemmatus Loes.,以 根、葉 入藥。
【生境分布】陜西、甘肅、安徽、浙江、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云南、貴州。
【性味】辛,平。
【功能主治】化瘀消腫,止血生肌。主治跌打紅腫,刀傷。
【用法用量】適量煮水洗或搗爛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出處】《貴州草藥》
以上就是對綿藤的藥用價值的詳細介紹,在吃綿藤的時候,也是有著一些方式方法的,以上的吃法對調理人體各方面問題都是有著很好的幫助,因此可以放心進行。
綿參在我們的生活中綿參因為具有極高的醫(yī)藥價值受到了我們的關注。下面我們來具體的看一下綿參是什么?
【英文名】Wallich Eriophyton
【別名】綿毛參、毛藥草、光桿瓊
【來源】藥材基源:為唇科植物綿參的根或全草。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全株被綿毛,高10-20cm。根肥厚,圓柱形。莖直立,下部常生于石塊堆中,呈白色、肉質,無毛,葉為苞片狀,白色無毛。莖上部葉大,兩兩交互對生,吉片鞭形或圓形,長寬約3-4cm,頂端葉較小,先端急尖,基部寬楔形,邊緣在中部以上具圓齒狀鋸齒,兩面密被綿毛;葉柄短或近于無柄。輪傘花序6花,無花梗;小苞片刺狀,長達1.2cm,密被綿毛;花萼寬鐘形,長約15mm,隱藏于葉叢中,外面密被綿毛,內(nèi)面在萼齒先端及邊緣被綿毛,其余部分無毛,齒5,三角形,近等大,長約7mm;花冠淡紫或粉紅色,長2.2-2.8cm,上唇大,盔狀,向下彎曲覆蓋下唇,外面密被綿毛,下唇小,3裂,中裂片略大,先端微缺;雄蕊4,前對較長,先端突起,花絲有柔毛,后對藥絲基部增厚;柱頭2裂;花盤平頂。小堅果倒卵圓狀三棱形,長約3mm,黃褐色。花期7-9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700-5300m的高山強度風化的亂石塊堆中。
【性狀】性狀鑒別 全株皺縮,形似綿球狀。根圓錐形,長4-6cm,黑褐色或棕黑色;質脆,易折斷,斷面不平整,黃白色。莖呈方柱形,有節(jié)。葉對生,莖下部葉鱗片狀,中上部葉必集,葉片卵圓形,長寬3-4cm,先端急尖,基部寬楔形,上部邊緣有鋸齒,兩面被折色綿毛,網(wǎng)脈粗糙明顯。輪傘花序隱藏在葉叢中;花冠二唇形,淡紫色至粉紅色或淡黃色。氣微,味淡。
【性味】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止咳。主流行性感冒;肺炎;肺膿腫;肺結核;肝炎;痢疾;癰脾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全草或根:味苦、性寒。有清熱解毒的功能。全草治肺炎、痢疾、水草中毒、食物中毒。供食用,有滋補、調氣血、催乳及提中氣之效。
【摘錄】《中華本草》
以上就是綿參的功效和作用,我們也可以根據(jù)自身的情況來合理的食用綿參,以便于緩解病癥帶來的痛苦。
紅綿藤作為日常十分常見的一種中藥材,對人體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和營養(yǎng)價值,并且也不是太難購買。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紅綿藤的幾個方面。
【來源】薔薇科 紅綿藤 Rubus rufo-lanatus H. T. Chang,以 葉 入藥。
【生境分布】廣東。
【功能主治】收斂止血。主治內(nèi)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干葉研粉和煎劑入藥均可。
【備注】制劑“止血靈注射液”適用于各種外科手術及外傷性出血、消化道出血、婦科出血、呼吸道出血、泌尿系統(tǒng)出血及血液病引起的出血。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出處】《中草藥通訊》4:41,1972
紅綿藤是一種已經(jīng)存在很久的藥材,在很多中醫(yī)書上都有關于它的記載,可見紅綿藤其確實有著良好的藥用價值。
所有的藥物都要了解它的注意事項和適用人群后,才可以進行服用。對于中藥方劑紅綿散來說也是一樣,接下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處方】白僵蠶(去絲嘴)2兩(炒),天麻1兩,天南星2兩(切薄片,油焙黃),蘇木節(jié)2兩半(別研)。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小兒風濕體熱,頭目不清。
【用法用量】《三因》有白術。
【摘錄】《衛(wèi)生總微》卷三
【別名】紅棉散
【處方】柳絮1兩,麋角(鎊,煮過,焙)半兩,海蛤(紅者)半兩,丹砂(研)半兩,紫石英(研)半兩,龍腦1兩,白石英半兩,凝水石(研)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牙齒宣露疼痛,并齒浮動。
【用法用量】紅棉散(《普濟方》卷六十九)?!镀諠健酚绪?、丹參,無麋角、丹砂。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二一
【處方】天麻(炮)1分,麻黃(去節(jié))1分,全蝎1錢,破故紙1錢。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小兒急、慢驚風,癇疾,吐瀉不定。
【用法用量】每用半錢,水6分,紅綿少許。煎至4分,溫服。
【摘錄】《幼幼新書》卷九引丁時發(fā)方
【處方】人參2錢半,天麻(洗)2錢,僵蠶(炒)2錢,麻黃(去節(jié))2錢,全蝎(去毒)2錢,甘草(炙)、辰砂1錢半(另研)。
【制法】上為末,然后入朱砂和勻,再研極細。
【功能主治】小兒四時感冒寒風,遍身發(fā)熱,或變蒸諸驚,胎驚、丹毒等熱,及急、慢驚風。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用水半盞,煎數(shù)沸,入干胭脂少許,再煎1沸,候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奇效良方》卷六十四
【處方】全蝎1份,人參1份,茯苓1份,天麻1份,麻黃(去節(jié))半兩,大辰砂1錢。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鎮(zhèn)心。主小兒夾驚傷寒,吐逆躁悶,熱渴,夜啼不睡。
【用法用量】每服1錢,水少許,加薄荷葉同煎10沸,溫服。
【摘錄】《幼幼新書》卷十四引《劉氏家傳》
【別名】紅棉散
【處方】海螵蛸1錢,枯礬1錢,麝香1字,干胭脂5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聤耳有膿及黃水。
【用法用量】紅棉散(《醫(yī)門八法》卷三)。
【摘錄】《丹溪心法附余》卷十二
【處方】全蝎、天麻、蘇木、麻黃、荊芥、朱砂、僵蠶、南星、干葛、胭脂各等分。
【功能主治】小兒乳嗽。
【用法用量】綿包,加生姜、薄荷,水煎服。
【摘錄】《嬰童百問》卷十
【處方】全蝎、麻黃、紫草、荊芥穗、蟬蛻、天麻、甘草、薄荷各等分。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小兒外感風寒,發(fā)熱驚搐。
【用法用量】水煎,表證明顯者調服六一散,痰甚者調服抱龍丸。
【摘錄】《古今醫(yī)鑒》卷十四
【處方】全蝎(炒)、大麻、蟬蛻、薄荷、甘草、紫草、防風、荊芥、羌活、僵蠶。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痘疹感寒發(fā)熱,驚搐。
【用法用量】白湯調服。
【摘錄】《種痘新書》卷十二
【處方】天麻、白附子、全蝎(去足)、僵蠶(炒,去絲嘴)、大黃(炮)、麻黃(去節(jié))、甘草(炙)、朱砂、蘇木(炒)、南星(炮)各等分(一方無朱砂)。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小兒夾驚傷寒,頭疼壯熱,心煩氣粗,驚悸。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紅綿少許,水半盞,煎至3分服。
【摘錄】《普濟方》卷三六八
【處方】麻黃半兩(去節(jié)),天麻半錢,蝎半錢,甘草(炙)半錢,人參半錢,白術半錢。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小兒傷寒咳嗽.頭痛壯熱,面紅尿赤。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水6分,加蔥白1寸,紅綿裹,煎至4分服。
【摘錄】《幼幼新書》卷十四引丁時發(fā)方
【處方】麻黃(去節(jié),焙)1錢,全蝎(炒)1錢,甘草(炙)1錢,大黃(濕紙裹,炮令熟,切焙)1錢,白附子1錢,蘇木(炒)1錢,天麻(生)1錢。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小兒單傷寒及夾驚傷寒害
【用法用量】嬰兒1字,2-3歲半錢,4-5歲1錢,水一藥注或半銀盞,綿胭脂(此旦)子同煎10數(shù)沸,如無綿胭脂,只用綿少許裹藥,煎如前法,候綿帶紅色,去綿與服。
【摘錄】《幼幼新書》卷十四引《家寶》
【處方】麻黃半兩,干蝎7個,天麻1分,甘草1分(并干焙)。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解表。主小兒傷寒壯熱。
【用法用量】每服1錢,紅綿1片,摻藥于綿上,加生姜1片,大棗半個,同煎至半盞,去綿、姜、棗,冷服。
【摘錄】《幼幼新書》卷十四引《靈苑方》
【處方】信砒1錢,坯子胭脂3錢,麝香1字。
【制法】上為末,以柳絮滾和勻。
【功能主治】小兒聤耳,內(nèi)生瘡,或有膿汁。
【用法用量】每用黃米少許,摻入耳中。如繞耳生瘡,膿汁不愈者,以此敷瘡上,紙片封之。
【摘錄】《衛(wèi)生總微》卷十八
【別名】紅散
【處方】枯礬2錢,胭脂半錢,爐甘石(研)2錢,麝香少許。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聤耳出膿及黃汁。
【用法用量】用棉子纏繳耳中,令膿汁盡,別用綿子蘸藥入耳;或干吹少許亦可。
【摘錄】《普濟方》卷五十五
【處方】全蝎5個(去毒),麻黃2錢(去節(jié)),僵蠶(炒,去嘴)2錢,川芎2錢,白芷2錢,天麻2錢,甘草1錢,蘇木1錢,桔梗2錢(一方有防風、羌活、白附子、蟬退、茯苓、藿香、隨加減)。
【制法】上銼散。
【功能主治】退熱化痰。主傷風咳嗽,鼻塞流涕;亦治乳嗽。
【用法用量】每服2錢,用綿包裹。煎服。
【摘錄】《袖珍小兒》卷四
【處方】天麻、人參、白附子、蘇木、防風、羌活、荊芥、麻黃(去節(jié))、全蝎(炒)、僵蠶、紅花、紫草、茯苓、朱砂、麝香、南星、甘草。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小兒急驚初作,潮熱發(fā)搐,手足搦捉,口眼斜,手身反張。
【用法用量】每服1錢,加薄荷,金、銀環(huán),用綿子裹定同煎,以綿紅為度。
【摘錄】《普濟方》卷三七○引《傅氏治嬰》
【處方】全蝎(焙,去毒)半兩,天麻(細銼,用好酒浸1宿,焙干)半兩,天南星(炮,大者,取凈)半兩,麻黃7錢(去節(jié)),人參(去蘆)1分(洗凈,焙),白附子2只(炮),朱砂5錢(好者,入諸藥杵和)。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小兒夾驚傷風,渾身壯熱,睡臥多驚,眼目上視,潮搐不定;并治一切驚風。
【用法用量】1-2歲每服用小半錢,3-4歲每服1小錢,水用1燈盞,4歲用水小半盞,用白綿約1皂子大同煎,候綿色轉紅為度,卻去綿不用,只服藥汁。如發(fā)或驚搐緊,無時與服;如夾驚傷風,1日2服,申時臨臥進2服,須臾即愈。
【摘錄】《魏氏家藏方》卷十
【處方】煅龍骨3錢,枯礬3錢,海螵蛸1錢,胭脂1錢(燒灰),飛丹2錢,冰片3分。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聤耳出膿。
【用法用量】先以綿紙攪去膿,后吹之。
【摘錄】《外科方外奇方》卷四
【處方】朱砂(研,水飛)1分,郁金1分,輕粉1分,馬牙消半兩,麝香少許。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小兒大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薄荷蜜水調下,不拘時候。
【摘錄】《衛(wèi)生總微》卷十六
【別名】天麻散
【處方】天麻(炮)3錢,荊芥穗3錢,甘草(炙)2分,麻黃(去節(jié))2分,全蝎7個。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小兒傷風傷寒,麻痹身熱,發(fā)搐,疑是痘證。
【用法用量】天麻散(《奇效良方》卷六十五)。
【注意】有汗者不可服。
【摘錄】《普濟方》卷四○三
以上就是關于紅綿散的一些簡單的介紹了,雖然說紅綿散可以很方便服用,但是長期吃藥還是不好的,所以對于我們來說日常最重要的還是從根本上提高身體的抵抗力,這樣才能減少疾病的危害,讓自己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
其實人的很多疾病的發(fā)生都是與飲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想要自己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食療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方法,其中各種中藥材發(fā)揮了十分關鍵的作用,今天我們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綿毛馬兜鈴這味中藥。
【英文名】Wooly Dutchmanspipe Herb
【別名】尋骨風、黃木香、毛香、猴耳草
【來源】本品為馬兜鈴科植物 綿毛馬兜鈴 Aristolochia mollissima Hance的干燥 全草 。夏、秋二季采收,除去泥沙、干燥。
【原形態(tài)】多年生纏繞草本,全株密被黃白色綿毛。根莖細圓柱形,橫生,有多數(shù)須根。葉互生,卵賀狀心形,長寬幾相等,3~8cm,先端短尖,全緣;葉柄長2~5cm?;▎紊谌~腋,花梗近中部具1葉狀苞片;花被彎曲成煙斗形,頂端3裂,帶紫色;雄蕊6,貼生于花柱體周圍;子房下位,6室。蒴果圓柱形,沿背縫線具有寬翅,黑褐色,6瓣裂?;ㄆ?~8月,果期9~10。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草叢和溝旁路邊。主產(chǎn)江蘇、浙江、江西、湖北、河南、陜西亦產(chǎn)。
【性狀】本品根莖呈細圓柱形,多分枝,長短不一,直徑0.2~0.5cm;表面棕黃色,有細縱紋及節(jié),節(jié)處有須根,有的有芽痕;質韌,斷面黃白色,有放射狀紋理。莖細長,淡綠色,密被白柔毛。葉互生,葉柄長1.5~3cm,葉片灰綠色;皺縮,展平后呈卵圓形或卵狀心形,先端鈍圓或短尖,基部心形,兩面密被白柔毛,下表面更多,全緣,脈網(wǎng)狀。氣微香,味苦而辛。
【化學成份】含馬兜鈴酸A、D (aristolochic acid A、D)、馬兜鈴內(nèi)酰胺、香草酸、尿囊素(allantoin)、揮發(fā)油等。
【鑒別】(1)本品莖的橫切面:表皮細胞類方形,外壁稍突出,被角質層;多細胞非腺毛甚多。皮層較窄。中柱鞘纖維6~10余列連接成環(huán)帶,壁木化。維管束6~8個,大小不等。韌皮部細胞皺縮。形成層成環(huán)。木質部導管類圓形,直徑17~72μm。髓部明顯。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簇晶,并含淀粉粒。
【炮制】除去雜質,洗凈、切段、干燥。
【性味】辛、苦、平。
【功能主治】祛風、活絡、止痛。用于風濕痹痛,關節(jié)酸痛。
【用法用量】9~15g。
【貯藏】置陰涼干燥處。
【摘錄】《*辭典》
通過對于綿毛馬兜鈴的詳細介紹,相信大家都有了一定的認識,可以更好的提高我們的生活常識。
說起小白綿參,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因為它可是具有很好的治療疾病效果的。不過也有一些朋友不知道小白綿參的功效具體是什么,因此在這里就來詳細的了解一下小白綿參的功效。
【別名】小兒驚風藥、高腳鼠耳草、婆婆指甲草、破花絮草、鵝秧菜
【來源】藥材基源:為石竹科植物簇生卷耳的全草。
【原形態(tài)】多年生,有時為二年生或一年生草本,高10-30cm。簇生或單生,有短柔毛。單葉對生,莖基部葉近匙形或倒卵形,基部漸狹;中上部的近無柄,狹卵形至披針形,長1-3cm,寬3-10mm,兩面均有貼生短柔毛,邊緣有密緣毛?;ㄐ驗槎鐮畹木蹅慊ㄐ?,頂生;花梗密生長腺毛,長為萼片的3-4倍,苞和小苞通常葉狀;萼片5,披針形,背面密生腺毛;花瓣5,白色,倒卵狀長圓形,微短于萼片,先端2裂,基部無毛或有睫毛;雄蕊10;花托5。蒴果長為宿存萼片的2倍。種子褐色,有瘤狀突起?;ㄆ?-6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4000m以下的山地林緣、田邊或路旁。
【藥理作用】藥理試驗表明,煎劑對麻醉貓及家兔經(jīng)腹腔或十二指腸給藥均有明顯降壓作用。正常家兔慢性實驗,6g/kg灌胃降壓效果大于5mg/kg利血平之效。
【性味】苦;性微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腫。主感冒發(fā)熱;小兒高熱驚風;痢疾;乳癰初起;疔瘡腫毒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通過上面文章關于中藥小白綿參的介紹,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中藥小白綿參的功效與作用是很多的。所以大家以后在生活中不妨對小白綿參等中藥多做點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