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綿藤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心亂則百病生,心靜則百病息。心靜才是養(yǎng)生之本。生活越來越好,人們越來越注重養(yǎng)生,不注意平日的養(yǎng)生,好比千里之堤,潰于蟻穴。有沒有更好的方式來實現(xiàn)中醫(yī)養(yǎng)生呢?以下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紅綿藤的功效與作用”,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請收藏。
紅綿藤作為日常十分常見的一種中藥材,對人體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和營養(yǎng)價值,并且也不是太難購買。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紅綿藤的幾個方面。
【來源】薔薇科 紅綿藤 Rubus rufo-lanatus H. T. Chang,以 葉 入藥。
【生境分布】廣東。
【功能主治】收斂止血。主治內(nèi)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干葉研粉和煎劑入藥均可。
【備注】制劑“止血靈注射液”適用于各種外科手術(shù)及外傷性出血、消化道出血、婦科出血、呼吸道出血、泌尿系統(tǒng)出血及血液病引起的出血。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出處】《中草藥通訊》4:41,1972
紅綿藤是一種已經(jīng)存在很久的藥材,在很多中醫(yī)書上都有關(guān)于它的記載,可見紅綿藤其確實有著良好的藥用價值。
相關(guān)閱讀
所有的藥物都要了解它的注意事項和適用人群后,才可以進行服用。對于中藥方劑紅綿散來說也是一樣,接下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處方】白僵蠶(去絲嘴)2兩(炒),天麻1兩,天南星2兩(切薄片,油焙黃),蘇木節(jié)2兩半(別研)。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小兒風濕體熱,頭目不清。
【用法用量】《三因》有白術(shù)。
【摘錄】《衛(wèi)生總微》卷三
【別名】紅棉散
【處方】柳絮1兩,麋角(鎊,煮過,焙)半兩,海蛤(紅者)半兩,丹砂(研)半兩,紫石英(研)半兩,龍腦1兩,白石英半兩,凝水石(研)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牙齒宣露疼痛,并齒浮動。
【用法用量】紅棉散(《普濟方》卷六十九)?!镀諠健酚绪?、丹參,無麋角、丹砂。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二一
【處方】天麻(炮)1分,麻黃(去節(jié))1分,全蝎1錢,破故紙1錢。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小兒急、慢驚風,癇疾,吐瀉不定。
【用法用量】每用半錢,水6分,紅綿少許。煎至4分,溫服。
【摘錄】《幼幼新書》卷九引丁時發(fā)方
【處方】人參2錢半,天麻(洗)2錢,僵蠶(炒)2錢,麻黃(去節(jié))2錢,全蝎(去毒)2錢,甘草(炙)、辰砂1錢半(另研)。
【制法】上為末,然后入朱砂和勻,再研極細。
【功能主治】小兒四時感冒寒風,遍身發(fā)熱,或變蒸諸驚,胎驚、丹毒等熱,及急、慢驚風。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用水半盞,煎數(shù)沸,入干胭脂少許,再煎1沸,候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奇效良方》卷六十四
【處方】全蝎1份,人參1份,茯苓1份,天麻1份,麻黃(去節(jié))半兩,大辰砂1錢。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鎮(zhèn)心。主小兒夾驚傷寒,吐逆躁悶,熱渴,夜啼不睡。
【用法用量】每服1錢,水少許,加薄荷葉同煎10沸,溫服。
【摘錄】《幼幼新書》卷十四引《劉氏家傳》
【別名】紅棉散
【處方】海螵蛸1錢,枯礬1錢,麝香1字,干胭脂5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聤耳有膿及黃水。
【用法用量】紅棉散(《醫(yī)門八法》卷三)。
【摘錄】《丹溪心法附余》卷十二
【處方】全蝎、天麻、蘇木、麻黃、荊芥、朱砂、僵蠶、南星、干葛、胭脂各等分。
【功能主治】小兒乳嗽。
【用法用量】綿包,加生姜、薄荷,水煎服。
【摘錄】《嬰童百問》卷十
【處方】全蝎、麻黃、紫草、荊芥穗、蟬蛻、天麻、甘草、薄荷各等分。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小兒外感風寒,發(fā)熱驚搐。
【用法用量】水煎,表證明顯者調(diào)服六一散,痰甚者調(diào)服抱龍丸。
【摘錄】《古今醫(yī)鑒》卷十四
【處方】全蝎(炒)、大麻、蟬蛻、薄荷、甘草、紫草、防風、荊芥、羌活、僵蠶。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痘疹感寒發(fā)熱,驚搐。
【用法用量】白湯調(diào)服。
【摘錄】《種痘新書》卷十二
【處方】天麻、白附子、全蝎(去足)、僵蠶(炒,去絲嘴)、大黃(炮)、麻黃(去節(jié))、甘草(炙)、朱砂、蘇木(炒)、南星(炮)各等分(一方無朱砂)。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小兒夾驚傷寒,頭疼壯熱,心煩氣粗,驚悸。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紅綿少許,水半盞,煎至3分服。
【摘錄】《普濟方》卷三六八
【處方】麻黃半兩(去節(jié)),天麻半錢,蝎半錢,甘草(炙)半錢,人參半錢,白術(shù)半錢。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小兒傷寒咳嗽.頭痛壯熱,面紅尿赤。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水6分,加蔥白1寸,紅綿裹,煎至4分服。
【摘錄】《幼幼新書》卷十四引丁時發(fā)方
【處方】麻黃(去節(jié),焙)1錢,全蝎(炒)1錢,甘草(炙)1錢,大黃(濕紙裹,炮令熟,切焙)1錢,白附子1錢,蘇木(炒)1錢,天麻(生)1錢。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小兒單傷寒及夾驚傷寒害
【用法用量】嬰兒1字,2-3歲半錢,4-5歲1錢,水一藥注或半銀盞,綿胭脂(此旦)子同煎10數(shù)沸,如無綿胭脂,只用綿少許裹藥,煎如前法,候綿帶紅色,去綿與服。
【摘錄】《幼幼新書》卷十四引《家寶》
【處方】麻黃半兩,干蝎7個,天麻1分,甘草1分(并干焙)。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解表。主小兒傷寒壯熱。
【用法用量】每服1錢,紅綿1片,摻藥于綿上,加生姜1片,大棗半個,同煎至半盞,去綿、姜、棗,冷服。
【摘錄】《幼幼新書》卷十四引《靈苑方》
【處方】信砒1錢,坯子胭脂3錢,麝香1字。
【制法】上為末,以柳絮滾和勻。
【功能主治】小兒聤耳,內(nèi)生瘡,或有膿汁。
【用法用量】每用黃米少許,摻入耳中。如繞耳生瘡,膿汁不愈者,以此敷瘡上,紙片封之。
【摘錄】《衛(wèi)生總微》卷十八
【別名】紅散
【處方】枯礬2錢,胭脂半錢,爐甘石(研)2錢,麝香少許。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聤耳出膿及黃汁。
【用法用量】用棉子纏繳耳中,令膿汁盡,別用綿子蘸藥入耳;或干吹少許亦可。
【摘錄】《普濟方》卷五十五
【處方】全蝎5個(去毒),麻黃2錢(去節(jié)),僵蠶(炒,去嘴)2錢,川芎2錢,白芷2錢,天麻2錢,甘草1錢,蘇木1錢,桔梗2錢(一方有防風、羌活、白附子、蟬退、茯苓、藿香、隨加減)。
【制法】上銼散。
【功能主治】退熱化痰。主傷風咳嗽,鼻塞流涕;亦治乳嗽。
【用法用量】每服2錢,用綿包裹。煎服。
【摘錄】《袖珍小兒》卷四
【處方】天麻、人參、白附子、蘇木、防風、羌活、荊芥、麻黃(去節(jié))、全蝎(炒)、僵蠶、紅花、紫草、茯苓、朱砂、麝香、南星、甘草。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小兒急驚初作,潮熱發(fā)搐,手足搦捉,口眼斜,手身反張。
【用法用量】每服1錢,加薄荷,金、銀環(huán),用綿子裹定同煎,以綿紅為度。
【摘錄】《普濟方》卷三七○引《傅氏治嬰》
【處方】全蝎(焙,去毒)半兩,天麻(細銼,用好酒浸1宿,焙干)半兩,天南星(炮,大者,取凈)半兩,麻黃7錢(去節(jié)),人參(去蘆)1分(洗凈,焙),白附子2只(炮),朱砂5錢(好者,入諸藥杵和)。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小兒夾驚傷風,渾身壯熱,睡臥多驚,眼目上視,潮搐不定;并治一切驚風。
【用法用量】1-2歲每服用小半錢,3-4歲每服1小錢,水用1燈盞,4歲用水小半盞,用白綿約1皂子大同煎,候綿色轉(zhuǎn)紅為度,卻去綿不用,只服藥汁。如發(fā)或驚搐緊,無時與服;如夾驚傷風,1日2服,申時臨臥進2服,須臾即愈。
【摘錄】《魏氏家藏方》卷十
【處方】煅龍骨3錢,枯礬3錢,海螵蛸1錢,胭脂1錢(燒灰),飛丹2錢,冰片3分。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聤耳出膿。
【用法用量】先以綿紙攪去膿,后吹之。
【摘錄】《外科方外奇方》卷四
【處方】朱砂(研,水飛)1分,郁金1分,輕粉1分,馬牙消半兩,麝香少許。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小兒大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薄荷蜜水調(diào)下,不拘時候。
【摘錄】《衛(wèi)生總微》卷十六
【別名】天麻散
【處方】天麻(炮)3錢,荊芥穗3錢,甘草(炙)2分,麻黃(去節(jié))2分,全蝎7個。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小兒傷風傷寒,麻痹身熱,發(fā)搐,疑是痘證。
【用法用量】天麻散(《奇效良方》卷六十五)。
【注意】有汗者不可服。
【摘錄】《普濟方》卷四○三
以上就是關(guān)于紅綿散的一些簡單的介紹了,雖然說紅綿散可以很方便服用,但是長期吃藥還是不好的,所以對于我們來說日常最重要的還是從根本上提高身體的抵抗力,這樣才能減少疾病的危害,讓自己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
紅香藤是一種藥材,如果我們對于它的藥用價值有一些了解,就可以在生活中正確的利用紅香藤去治療一些相關(guān)的疾病了。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別名】藤香、雞踢香、降香(《陸川本草》),大香藤、屈葉藤、白雞刺藤,黃龍脫衣(《廣西藥植名錄》)。
【來源】為豆科植物 藤黃檀 的 莖 或 根 。夏、秋采。
【原形態(tài)】灌木狀大藤本,高4~5米,或攀援于大樹上,高有達8米者。小枝常鉤狀或螺旋狀。單數(shù)羽狀復葉,小葉9~13枚,長圓形或長橢圓形,長15~19毫米,寬6~9毫米,先端鈍而微凹,基部楔形或圓形,下面有伏貼柔毛。圓錐花序腋生,總花粳及花梗密被短柔毛;花小,黃白色,芳香;基生小苞片卵形,副萼狀小苞片披針形,均被銹色柔毛,脫落;萼鐘狀,萼齒5,外被短柔毛;花瓣有長爪,旗瓣圓形,先端微凹,瓣片基部有耳;雄蕊單體或2體;子房具柄,被短柔毛。莢果矩圓形,扁平,長4~7厘米。種子腎形,扁平。花期3~4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生于林緣及灌木叢中。分布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廣東、廣西、貴州等地。
【化學成份】皮含生物堿、黃酮甙、酚類、糖類。
【性味】《陸川本革》:"辛澀,溫。"
【功能主治】①《陸川本草》:"莖:行氣,止痛,破積。治心胃氣痛,久傷積痛。氣喘衄血。"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2~3錢。
【摘錄】《*辭典》
通過上面文章的介紹,相信大家對于紅香藤都有了一定的了解,紅香藤的作用是很大的,對于人體有很大的好處,因此大家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身體情況來選擇紅香藤,但是還是要在醫(yī)生的囑咐下進行。
紅母豬藤是很多人都非常熟悉的東西,紅母豬藤給我們帶來的功效是其他食物都不具備的。那么紅母豬藤的功效有哪些呢?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下。
【別名】毛葉烏蘞莓、五爪龍、五龍草、五葉藤、妙母妹。
【來源】藥材基源:為葡萄科植物車索藤的全草或根。
【原形態(tài)】車索藤 草質(zhì)藤本。莖有縱條紋;卷須纖細,分枝;幼嫩部分、小枝均被灰色或淺灰色短柔毛。鳥趾狀復葉,有5小葉;具長柄,葉柄被灰色或淺灰色短柔毛;葉片膜質(zhì),披針形至倒卵狀長圓形,長2.5-7cm,先端急尖或鈍,邊緣有銳鋸齒,葉背面密被灰色或淺灰色短柔毛;小葉柄中間的最長,側(cè)生的較短。花兩性,聚傘花序腋生或假腋生,具長的總花梗;花小,黃綠色,具短柄;花萼杯狀;花冠不開展,花瓣4;雄蕊4,與花瓣對生,花藥近圓形。漿果球形,綠色,熟時黑色,有光澤。種子2-4顆,卵狀三角形,背面有深溝2條。花期夏季,果期秋季。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谷疏林中。
【性味】苦;寒
【功能主治】清肝明目;涼血消癰;散瘀止痛。主目赤腫痛;肺癰;溲血;跌打損傷;燙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0g,鮮品倍量。外用:適量,搗爛或研末調(diào)敷。
【注意】體虛及孕婦慎服。
【摘錄】《中華本草》
有關(guān)紅母豬藤的功效的問題就講解到這里,希望對您起到幫助。雖然紅母豬藤的價值非常高,但是我們在食用的時候一定要謹慎。
不知道大家對紅釘耙藤是否熟悉,對它的功效作用是否了解,下面我們就來仔細分析一下紅釘耙藤的價值和食用方法等。
【別名】山木通
【來源】為毛茛科植物 短尾鐵線蓮 的 莖葉 。全年可采。
【原形態(tài)】落葉攀援藤本。莖有縱棱,疏被毛。葉對生,2回3出復葉,羽葉3~7枚;小葉片卵形至卵狀橢圓形,長3~7厘米,先端尖或急尖,基部圓形,邊緣疏被粗鋸齒,兩面均疏被淡黃色毛,無托葉及小托葉。圓錐花序腋生或頂生,有細長的花梗;花白色,徑1.5~2厘米;萼片4,倒卵狀長圓形,兩面均有短絹狀柔毛;無花瓣;雄蕊多數(shù),花絲叉分;心皮多數(shù)。瘦果有毛,有羽狀短花柱。
【生境分布】生于小樹林中或荒坡。分布黑龍江、遼寧、吉林、內(nèi)蒙古、河北、山西、河南、陜西、甘肅、青海、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性味】性涼,味苦。
【功能主治】除濕熱,利小便。
【附方】治小便不利:山木通藤五錢,小泡通四錢,車前草三錢。煎水服,早晚各一次。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貴州民間藥物》。
通過上面的介紹才發(fā)現(xiàn),原來紅釘耙藤的藥理作用這么多,而且對于一些疾病也都有不錯的效果。其實我們的生活周圍可能有很多的“寶物”,只是很多時候我們沒有一顆善于發(fā)現(xiàn)的心。
隨著現(xiàn)代人生活壓力加大,養(yǎng)生保健的方法也是層出不窮,但是最受人歡迎的還是中國傳統(tǒng)的老中醫(yī),還有經(jīng)過上千年檢驗的中藥。比如說紅扁藤,那么紅扁藤究竟有哪些功效與作用呢?今天就跟大家介紹一下。
【英文名】root of Chung Grape
【別名】背帶藤。
【來源】藥材基源:為葡萄科植物閩贛葡萄的全株。
【原形態(tài)】閩贛葡萄 木質(zhì)藤本。小枝無毛或被銹色短毛,后變無毛;卷須長5-10cm。單葉互生;葉柄粗壯,長1.5-4cm,無毛;葉片紙質(zhì)或薄革質(zhì),形狀變化較大,三角狀卵形、寬卵形或披針形,長3.4-11.5cm,寬2.6-6.8cm,先端短漸尖或漸尖,基部通常截形,有時為截狀淺心形,稀為淺心形,邊緣有小牙齒,兩面無毛或很快變無毛,常被白粉;側(cè)脈3-4對,細脈隆起,形成明顯的脈網(wǎng)。圓錐花序與葉對生,長4-9cm,初被銹色蛛絲狀毛,后變無毛;花萼盤狀;花瓣5,先端粘合,基部分離,開花后整個呈帽狀脫落;雄蕊5;子房基部與花盤合生。漿果球形,直徑約6mm。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地叢林中。
【化學成份】其化學成分有阻止凝血酶對纖維蛋白原的作用,阻礙血凝。
【性味】甘;澀;平
【歸經(jīng)】肝經(jīng)
【功能主治】消腫拔毒。主瘡癰癤腫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全株:味甘、澀、性平。有消腫拔毒的功能。用于瘡癰癤腫。
【摘錄】《中華本草》
通過上述內(nèi)容的介紹,可以了解到紅扁藤在一些疾病方面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中藥紅扁藤的食用也要根據(jù)各自的身體狀況決定,切記不要盲目用藥。
紅背酸藤是一種中醫(yī)中經(jīng)常用到的藥材,常應(yīng)用于各種疾病的治療,那么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紅背酸藤的相關(guān)。
【別名】頭林沁(《廣州植物志》),酸藤木(《陸川本草》),黑風藤、風莓、酸藤(《廣西中藥志》)。
【來源】為夾竹桃科植物 酸葉膠藤 的 根 及 葉 。全年可采。挖取根部曬干。葉多臨用時采新鮮品。
【原形態(tài)】木質(zhì)藤本。枝柔弱,老枝暗棕色,新枝上部淡綠色,下部帶紅色。葉對生,闊橢圓形,長4~7厘米,寬1~4厘米,先端急尖,基部楔形,全緣,紙質(zhì),無毛,上面深黃綠色,下面被粉,羽狀網(wǎng)脈背面凸出且呈粉紅色;葉柄長1~2厘米。聚傘花序生于枝頂,花序柄具柔毛;苞片卵狀披針形;長約1毫米;花小,粉紅色;萼5裂,裂片卵形,長約2毫米,外面被柔毛,內(nèi)面具鱗片;花冠鐘形,管長約2.5毫米,5裂,裂片橢圓形,與冠管等長;雄蕊5;子房上位,矩圓形,被短毛,花柱短,柱頭2裂。蓇葖果2枚?;ㄆ?月。
【生境分布】生山地雜林中。分布長江以南各地。
【化學成份】葉含游離酒石酸約1.7%,酒石酸鉀約5%。
【性味】《陸川本草》:"味酸,性涼。"
【歸經(jīng)】《廣西中藥志》:"入肝經(jīng)。"
【功能主治】①《陸川本草》:"消炎、殺菌,去腐穢。治口腔炎,喉炎,牙齦炎,瘡癤潰瘍。解大茶藥毒、木茹毒、巴豆毒。"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4~8錢;或搗汁。外用:煎水洗。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陸川本草》。
以上就是為大家介紹的紅背酸藤的相關(guān)知識,通過上述文章能夠清楚的了解到紅背酸藤有著很多對人體的好處和作用,所以大家可以用紅背酸藤來治療一些疾病。
綿棗兒的簡介
1、形態(tài)特征
1.1、鱗莖卵形或近球形,高2-5厘米,寬1-3厘米,鱗莖皮黑褐色。基生葉通常2-5枚,狹帶狀,長15-40厘米,寬2-9毫米,柔軟。
1.2、花葶通常比葉長;總狀花序長2-20厘米,具多數(shù)花;花紫紅色、粉紅色至白色,小,直徑約4-5毫米,在花梗頂端脫落;花梗長5-12毫米,基部有1-2枚較小的、狹披針形苞片;花被片近橢圓形、倒卵形或狹橢圓形,長2.5-4毫米,寬約1.2毫米,基部稍合生而成盤狀,先端鈍而且增厚;雄蕊生于花被片基部,稍短于花被片。
1.3、花絲近披針形,邊緣和背面常多少具小乳突,基部稍合生,中部以上驟然變窄,變窄部分長約1毫米;子房長1.5-2毫米,基部有短柄,表面多少有小乳突,3室,每室1個胚珠;花柱長約為子房的一半至2/3。
1.4、果近倒卵形,長3-6毫米,寬2-4毫米。種子1-3顆,黑色,矩圓狀狹倒卵形,長約2.5-5毫米?;ü?-11月。
2、地域分布
產(chǎn)東北、華北、華中以及四川(木里)、云南( 洱源、中甸)、廣東(北部)、江西、江蘇、浙江和臺灣。生于海拔2600米以下的山坡、草地、路旁或林緣也分布于朝鮮、日本和蘇聯(lián)。
3、藥材性狀
鱗莖長卵形,長2~3厘米,直徑5~15毫米,頂端漸尖,殘留葉基,基部鱗莖盤明顯,其上殘留黃白色或棕色須根或須根斷痕,鱗莖外部為數(shù)層鮮黃色膜質(zhì)鱗葉,內(nèi)部為白色疊生的肉質(zhì)鱗片,富有粘性。氣微,味微辣。
綿棗兒的功效與作用
1、功效作用
活血解毒,消腫止痛。治乳擁,腸癰,跌打損傷,腰腿痛。
2、臨床應(yīng)用
2.1、《嶺南采藥錄》:“取頭搗爛,能敷治乳瘡、毒瘡。
2.2、《東北藥植志》:”葉及根莖的酒精提取液,有強心利尿作用。全草煎服作止痛藥,用于牙疼、筋骨疼、腰腿疼及槍打、碰破等;亦有催生之效。
2.3、《浙江中藥資源名錄》:“治縮腳腸癰,肺癰吐血。
3、科學研究
活血,消腫,解毒,止痛。治跌打損傷,腰腿疼痛,筋骨痛;鮮鱗莖搗爛外敷治癰疽,乳腺炎。
綿棗兒的市場信息
1、綿棗兒的價格
市面上一般以中草藥為主,并無直接單獨購買。
2、綿棗兒的選購方法
以新鮮、飽滿、不爛為佳。
3、綿棗兒的保存方法
宜存放于干燥低溫環(huán)境。條件適宜應(yīng)該干制品保存。
綿三七不僅可以很好的補充人體營養(yǎng)元素,同時幫助調(diào)理身體的各個機能,藥用價值也很高,今天就帶大家對綿三七進行一番了解。
【別名】雞心矮陀陀、球根毛瓣花
【來源】豆科毛瓣花屬植物 綿三七 Eriosema himalaicum Ohashi [E. tuberosum (Buch.-Ham.)Wang et Tang],以 塊根 入藥。秋季采,洗凈切片,曬干。
【性味】甘、苦、澀,平。
【功能主治】健胃消積,理氣止痛。用于小兒疳積,消化不良,胃腹疼痛,腹瀉,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3~5錢,水煎服,或干粉0.5~1錢吞服或泡酒服。外用適量,干根研粉,蜂蜜調(diào)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出處】《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相信通過本篇文章對綿三七的詳細介紹,大家可以了解到關(guān)于綿三七的功效和藥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綿參在我們的生活中綿參因為具有極高的醫(yī)藥價值受到了我們的關(guān)注。下面我們來具體的看一下綿參是什么?
【英文名】Wallich Eriophyton
【別名】綿毛參、毛藥草、光桿瓊
【來源】藥材基源:為唇科植物綿參的根或全草。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全株被綿毛,高10-20cm。根肥厚,圓柱形。莖直立,下部常生于石塊堆中,呈白色、肉質(zhì),無毛,葉為苞片狀,白色無毛。莖上部葉大,兩兩交互對生,吉片鞭形或圓形,長寬約3-4cm,頂端葉較小,先端急尖,基部寬楔形,邊緣在中部以上具圓齒狀鋸齒,兩面密被綿毛;葉柄短或近于無柄。輪傘花序6花,無花梗;小苞片刺狀,長達1.2cm,密被綿毛;花萼寬鐘形,長約15mm,隱藏于葉叢中,外面密被綿毛,內(nèi)面在萼齒先端及邊緣被綿毛,其余部分無毛,齒5,三角形,近等大,長約7mm;花冠淡紫或粉紅色,長2.2-2.8cm,上唇大,盔狀,向下彎曲覆蓋下唇,外面密被綿毛,下唇小,3裂,中裂片略大,先端微缺;雄蕊4,前對較長,先端突起,花絲有柔毛,后對藥絲基部增厚;柱頭2裂;花盤平頂。小堅果倒卵圓狀三棱形,長約3mm,黃褐色?;ㄆ?-9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700-5300m的高山強度風化的亂石塊堆中。
【性狀】性狀鑒別 全株皺縮,形似綿球狀。根圓錐形,長4-6cm,黑褐色或棕黑色;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不平整,黃白色。莖呈方柱形,有節(jié)。葉對生,莖下部葉鱗片狀,中上部葉必集,葉片卵圓形,長寬3-4cm,先端急尖,基部寬楔形,上部邊緣有鋸齒,兩面被折色綿毛,網(wǎng)脈粗糙明顯。輪傘花序隱藏在葉叢中;花冠二唇形,淡紫色至粉紅色或淡黃色。氣微,味淡。
【性味】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止咳。主流行性感冒;肺炎;肺膿腫;肺結(jié)核;肝炎;痢疾;癰脾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全草或根:味苦、性寒。有清熱解毒的功能。全草治肺炎、痢疾、水草中毒、食物中毒。供食用,有滋補、調(diào)氣血、催乳及提中氣之效。
【摘錄】《中華本草》
以上就是綿參的功效和作用,我們也可以根據(jù)自身的情況來合理的食用綿參,以便于緩解病癥帶來的痛苦。
其實人的很多疾病的發(fā)生都是與飲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guān)系,想要自己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食療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方法,其中各種中藥材發(fā)揮了十分關(guān)鍵的作用,今天我們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綿毛馬兜鈴這味中藥。
【英文名】Wooly Dutchmanspipe Herb
【別名】尋骨風、黃木香、毛香、猴耳草
【來源】本品為馬兜鈴科植物 綿毛馬兜鈴 Aristolochia mollissima Hance的干燥 全草 。夏、秋二季采收,除去泥沙、干燥。
【原形態(tài)】多年生纏繞草本,全株密被黃白色綿毛。根莖細圓柱形,橫生,有多數(shù)須根。葉互生,卵賀狀心形,長寬幾相等,3~8cm,先端短尖,全緣;葉柄長2~5cm?;▎紊谌~腋,花梗近中部具1葉狀苞片;花被彎曲成煙斗形,頂端3裂,帶紫色;雄蕊6,貼生于花柱體周圍;子房下位,6室。蒴果圓柱形,沿背縫線具有寬翅,黑褐色,6瓣裂?;ㄆ?~8月,果期9~10。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草叢和溝旁路邊。主產(chǎn)江蘇、浙江、江西、湖北、河南、陜西亦產(chǎn)。
【性狀】本品根莖呈細圓柱形,多分枝,長短不一,直徑0.2~0.5cm;表面棕黃色,有細縱紋及節(jié),節(jié)處有須根,有的有芽痕;質(zhì)韌,斷面黃白色,有放射狀紋理。莖細長,淡綠色,密被白柔毛。葉互生,葉柄長1.5~3cm,葉片灰綠色;皺縮,展平后呈卵圓形或卵狀心形,先端鈍圓或短尖,基部心形,兩面密被白柔毛,下表面更多,全緣,脈網(wǎng)狀。氣微香,味苦而辛。
【化學成份】含馬兜鈴酸A、D (aristolochic acid A、D)、馬兜鈴內(nèi)酰胺、香草酸、尿囊素(allantoin)、揮發(fā)油等。
【鑒別】(1)本品莖的橫切面:表皮細胞類方形,外壁稍突出,被角質(zhì)層;多細胞非腺毛甚多。皮層較窄。中柱鞘纖維6~10余列連接成環(huán)帶,壁木化。維管束6~8個,大小不等。韌皮部細胞皺縮。形成層成環(huán)。木質(zhì)部導管類圓形,直徑17~72μm。髓部明顯。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簇晶,并含淀粉粒。
【炮制】除去雜質(zhì),洗凈、切段、干燥。
【性味】辛、苦、平。
【功能主治】祛風、活絡(luò)、止痛。用于風濕痹痛,關(guān)節(jié)酸痛。
【用法用量】9~15g。
【貯藏】置陰涼干燥處。
【摘錄】《*辭典》
通過對于綿毛馬兜鈴的詳細介紹,相信大家都有了一定的認識,可以更好的提高我們的生活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