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藺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天下只有養(yǎng)生之道,沒有長生之藥。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更好注重養(yǎng)生,養(yǎng)生關(guān)系著你、我、他的生活質(zhì)量。對于中醫(yī)養(yǎng)生您想了解哪方面的知識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經(jīng)過搜集和處理,為您提供馬藺的功效與作用,歡迎大家與身邊的朋友分享吧!
馬藺的簡介
馬藺(學名:Iris lactea pall. var.chinensis (Fisch.) Koidz.);別稱馬蓮、馬蘭、馬蘭花、旱蒲、馬韭等,是鳶尾科鳶尾屬多年生草本宿根植物,是白花馬藺的變種,多年生密叢草本。根莖葉粗壯,須根稠密發(fā)達,長度可達1米以上,呈傘狀分布。分布于中國黑龍江、吉林、遼寧、內(nèi)蒙古、河北、山西、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湖北、湖南、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四川、西藏。也產(chǎn)于朝鮮、俄羅斯及印度。
馬藺的功效與作用
1、富含物質(zhì)
種皮的醚溶性部分含馬藺子甲素、馬藺子乙素、馬藺子丙素等。其中馬藺子甲素腹腔注射或灌服,對小鼠官頸癌、淋巴肉瘤、腹水型肝癌等有顯著抗癌作用;馬藺子甲素和馬藺子乙素有顯著的放射增敏作用,抗癌作用與放射增敏作用均無骨髓抑制副作用;馬藺子甲素與阿霉素和三尖杉酯堿合用可阻斷白血病瘤株耐藥性;馬藺子甲素腹腔給藥或灌服給藥,對正常小鼠或荷瘤小鼠遲發(fā)超敏反應(yīng)均有顯著免疫增強作用,亦有非特異性免疫吞噬功能作用。毒性:馬藺子甲素小鼠腹腔LDso為(25.4±1.9)克/千克。
2、功效作用
清熱,利濕,止血,解毒。治黃疸,瀉痢,吐血,衄血,血崩,白帶,喉痹,癰腫。內(nèi)服:煎湯,1~3錢;或入丸、散。外用:搗敷。
3、臨床應(yīng)用
3.1、《本經(jīng)》:主皮膚寒熱,胃沖熱氣,風寒濕痹,堅筋骨,令人嗜食。
3.2、《別錄》:止心煩滿,利大小便,長肌膚。
3.3、《唐本草》:療金瘡血內(nèi)流、癰腫等病有效。
3.4、《日華子本草》:治婦人血氣煩悶,產(chǎn)后血運并經(jīng)脈不止,崩中帶下,消一切瘡癤腫毒,止鼻洪吐血,通小腸,消酒毒,治黃病,敷蛇蟲咬,殺草毒。
3.5、《綱目》:治小腹疝痛、腹內(nèi)冷積、水痢諸病。
3.6、《醫(yī)林纂要》:破血,軟堅。
3.7、治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馬藺子三錢。水煎服。(《新疆中草藥手冊》)。
3.8、治水痢:馬藺子、干姜、黃連。上三味為散。熟煮湯,取一合許,和二方寸匕,入腹即斷。冷熱皆治。(《隨身備急方》馬藺散)。
3.9、治月經(jīng)過多:馬藺子三錢,馬藺花三錢,石榴皮四錢。共為細末,一日分三次服。(《新疆中草藥手冊》)。
馬藺的市場信息
1、馬藺的價格
馬藺的價格約為0.5元/克。
2、馬藺的選購方法
根莖葉粗壯,須根稠密發(fā)達,長度可達1米以上,呈傘狀分布。
3、馬藺的保存方法
8~9月份果實成熟,割下果穗,曬干,打取種子,除去雜質(zhì)。
ys630.coM延伸閱讀
馬藺花丸,這是一種中藥方劑的名字,這種藥是由多種常見的藥物組成,用途也是比較廣泛的,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方劑。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處方】馬藺花、延胡索、肉桂、橘核、海帶、昆布、海藻、金鈴子、枳殼、桃仁、厚樸。
【功能主治】七疝及婦人陰(疒頹),小兒偏墜。
【用法用量】水泛為丸服。
【摘錄】《醫(yī)家四要》卷三
【別名】秘傳馬藺花丸
【處方】馬藺花(醋炒)1兩,川楝實1兩,橘核1兩,海藻(洗凈)1兩,海帶(洗凈)1兩,昆布(3味俱鹽、酒洗,炒)1兩,桃仁(去皮尖)1兩,厚樸(姜制)5錢,木通5錢,枳實(麩炒黃色)5錢,玄胡索(杵碎,炒)5錢,肉桂(去粗皮)5錢,木香5錢,檳榔5錢。
【制法】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七疝(疒頹)氣,及婦人陰(疒頹)墜下,小兒偏墜。
【用法用量】秘傳馬藺花丸(《松崖醫(yī)徑》卷下)。
【摘錄】《醫(yī)學正傳》卷四
上文是關(guān)于馬藺花丸的介紹和分析,希望在大家的生活中能有參考的價值。另外 一定要合理的用藥,這才是保證生命健康的標準。
西方醫(yī)學的發(fā)展給傳統(tǒng)中醫(yī)帶來了一些危機。但中醫(yī)還是有許多神奇的地方,下面就來說說中藥馬藺[圖]的功效與作用。
【別名】馬蓮、蠡實、馬藺花
【來源】為鳶尾科鳶尾屬植株 馬藺 Iris lactea pall. var. chinensis (Fisch.)Koidz. [I. pallasii Fisch. var. chinensis Fisch.],以 花、種子 及 根 入藥。夏季花盛開時采花,陰干備用;秋季摘取成熟果實,曬干,搓下種子,除去雜質(zhì)即得,在同一季節(jié)可挖根,洗凈,切段曬干備用。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短而粗壯,有多數(shù)堅韌而垂直入地的細根。葉基生,成叢,有殘存纖維狀葉鞘,葉片條形,革質(zhì),堅韌,兩面有突起的平行脈數(shù)條,綠色,基部略紅褐色。4~5月間,花葶從葉叢間生出,有花1~3朵,每花有一條狀披針形苞片;花被藍紫色,莖約6厘米;外輪3片匙形,向外彎曲,長約4.5厘米,中部有黃色紋,內(nèi)輪3片倒披針形,直立,長5~6厘米;花柱3,先端2裂,花瓣狀。朔果紡錘形,有3棱,先端具一尖喙。種子形狀不規(guī)則,有棱,棕褐色,光滑。
【生境分布】生于原野、路旁。也有栽培。我國大多數(shù)省去有分布。
【藥理作用】1、馬藺子的醇浸膏對小鼠有抗著床作用。
【性味】 花 :咸、酸、苦,微涼。
【功能主治】 花 :清熱涼血,利尿消腫。用于吐血,咯血,衄血,咽喉腫痛,小便不利,泌尿系感染;外用治癰癤瘡瘍,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花0.5~1.5錢;種子、根1~3錢。
【附方】骨結(jié)核:馬藺子,炒干研粉,每服5~7克,每日3次,小兒酌減。外用馬藺子粉2份,凡士林5份,共攪勻成膏,涂患處。用藥時間最長8個月,最短2個月。對淋巴結(jié)結(jié)核亦有一定效果。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出處】1.《本經(jīng)》有“蠡實”條,即馬藺之種子,如《本草圖經(jīng)》載:“蠡實,馬藺子也……(馬藺)葉似韭而長厚,三月開紫碧花,五月結(jié)實作角,子如麻大而赤色有棱,根細長通黃色,人取以為刷?!辈⒏郊街蒹粚崍D。
上文就是對馬藺[圖]的功效與作用的詳細介紹,在對它選擇的時候,注意用量,避免對身體造成損害。
中藥馬藺子的功效與作用是非常大的,我們生活中可以常見到馬藺子,利用馬藺子的藥性和食療性,將給我們養(yǎng)生保健帶來很多預(yù)想不到的收獲,下面我們看看中藥馬藺子。
【別名】蠡實(《本經(jīng)》),荔實(《別錄》),馬楝子(《本草圖經(jīng)》),馬蓮子(《河北中藥手冊》)。
【來源】為鳶尾科植物 馬藺 的 種子 。8~9月果實成熟時割下果穗,曬干,打取種子,除去雜質(zhì),再曬干。
【原形態(tài)】馬藺(《唐本草》),又名:旱蒲(《禮記》),劇草、豕首、三堅(《本經(jīng)》),荔(《說文》),馬薤(《禮記》鄭玄注),馬蓮(《釋草小記》),蠡草(《綱目》)。
【生境分布】生于向陽的山野。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均有分布。主產(chǎn)江蘇、遼寧、河北、北京等地。
【性狀】干燥成熱的種子為扁平或不規(guī)則卵形的多面體,長約5毫米,寬3~4毫米。表面紅棕色至黑棕色,摹部有黃棕色或淡黃色的。種臍,頂端有合點略突起。質(zhì)堅硬。切斷面胚乳肥厚,灰白色,角質(zhì)性;胚位于種臍的一端,白色,細小彎曲。氣微弱,味淡。以赤褐色、飽滿、純凈者為佳。
【炮制】揀凈雜質(zhì),篩去灰屑,搗碎或武火炒至鼓起為度.。
【性味】甘,平。
【歸經(jīng)】①《得配本草》:"入陽明經(jīng)血分。"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止血,解毒。治黃疸,瀉痢,吐血,衄血,血崩,白帶,喉痹,癰腫。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3錢;或入丸、散。外用:搗敷。
【注意】①《別錄》:"多服令人溏泄。"
【附方】①治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馬藺子三錢。水煎服。(《新疆中草藥手冊》)
【臨床應(yīng)用】①治療骨結(jié)核
【備注】新疆地區(qū)尚以同屬植物 堿地馬藺 的種子,與馬藺子同等入藥。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唐本草》
上文為大家介紹了馬藺子的作用,希望對大家在生活中有所幫助。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胡亂的和其他食物搭配,應(yīng)該咨詢專業(yè)人士后再決定。
你知道馬藺花嗎,它是一種比較常見的中藥材,對于一些疾病非常有幫助。今天就帶大家來看一下。
【別名】劇荔花(《吳普本草》),蠡草花(《本草圖經(jīng)》),馬楝花(《水東日記》),潦葉花(《民間常用草藥匯編》),旱蒲花(《江蘇藥材志》)。
【來源】鴦尾科植物 馬藺 的 花蕾 ,4月開花后,擇晴天采摘,曬干或陰干。勿沾露水,以免變色。貯藏干燥通風處,以防霉爛。
【生境分布】產(chǎn)河北、山東、山西、陜西、江蘇等地。
【性狀】干燥花朵具花被6片,線形,長2.5~3厘米,直徑2~4毫米,多皺縮,頂端彎曲,基部膨大,呈深棕色或藍紫色;雄蕊3枚,花藥多碎斷或脫落,有殘存的花絲,花柄長短不等。質(zhì)輕,氣顯著,味微苦。以整齊、色紫者為佳。
【性味】咸酸微苦,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止血,利尿。治喉痹,吐血,衄血,小便不通,淋病,疝氣,癰疽。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2錢;或入散劑。外用:搗敷。
【注意】《別錄》:"多服令人溏泄。"
【附方】①治咽喉閉不通:馬藺花一兩,蔓荊子一兩。上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暖水調(diào)下一錢。(《圣惠方》)
【摘錄】《*辭典》
【出處】1.《本草綱目》:按葉盛《水東日記》云:北方田野人患胸腹飽脹者,取馬楝花,擂,涼水服,即泄數(shù)行而愈。按此則多服令人泄之說有驗。而蠡實謂之馬藺,更無可以疑矣。
知道了馬藺花的功效和作用等,對于廣大朋友而言,如果是感覺自己需要的話,不妨在平時的時候食用一些,相信一定可以有效的改善您的情況。不過為了保證食用之后的效果,也請您一定要按照要求食用,避免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才可以得到它預(yù)期的效果。
環(huán)境的惡劣變化讓我們的身體來不及調(diào)整,所以導致了越來越多的 疾病的產(chǎn)生。要想能夠成功抵御疾病的侵襲,我們就應(yīng)該在平時調(diào)理身體,讓身體做好準備。中藥方劑在此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今天我們就來為大家介紹馬藺丸這種方劑。
【處方】馬藺1兩半(炒),肉桂3錢(去皮),桃仁1兩半,海藻1兩半,海帶1兩半,昆布1兩半,厚樸6錢(制),枳實6錢,楝子1兩半(炒),延胡1兩半。
【制法】上為末,醋為丸。
【功能主治】男子七疝,婦人陰(疒頹),脈弦澀滯者。
【用法用量】方中無廣橘核,而方論論及此藥,疑脫。
【各家論述】氣滯于中,濕熱不化,傷厥陰之經(jīng),故男子內(nèi)結(jié)七疝,婦人腹痛陰(疒頹),且令不月焉。馬藺瀉熱散血;昆布瀉熱軟堅;厚樸寬中散濕熱;枳實破滯消結(jié)氣;海藻化濕熱;海帶解濕熱;桃仁破瘀潤燥;延胡活血通經(jīng);川楝子瀉濕熱治疝;廣橘核開結(jié)氣除(疒頹);肉桂溫經(jīng),為寒因寒用之響導。醋丸淡鹽湯下,使滯化氣行,則濕熱消散,而七疝無不愈,安有陰(疒頹)不月之患乎!此瀉熱軟堅之劑,為陰(疒頹)七疝之專方。
【摘錄】《醫(yī)略六書》卷二十四
看了上文對馬藺丸的介紹,我們應(yīng)該明白要想讓身體快些好起來不僅需要積極配合醫(yī)生的治療,還要在日常飲食上多加注意。
馬藺湯是一種中藥方劑,這類藥物還是常見到的,而且它對人體疾病改善有著很好的效果,對它的選擇也可以放心進行,不過在吃這類藥的時候,還需要一些方式方法。一起來看一下。
【處方】馬藺子(炒)1分,升麻1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小兒喉痹。
【用法用量】每服1錢匕,水半盞,煎至3分,去滓,下白蜜少許,攪勻,分溫2服。如無馬藺子,即用根少許,入水搗,絞取汁,細呷。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八○
【處方】馬藺2兩,蒴藋根2兩,茺蔚子2兩,白礬2兩,白蒺藜2兩,茵芋2兩,羊桃根2兩,霄花2兩,蓖麻葉1兩。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婦人風瘙隱疹,身癢不止。
【用法用量】以水2斗,煮1斗,去滓,于避風處洗之。
【摘錄】《雞峰》卷十五
相信大家看了上面的的文章之后,對馬藺湯的功效與作用有了很深層次的了解了吧,那么大家知道之后,以后使用馬藺湯一定要注意這些,這樣才會保證身體能更加健康。
眾所周知,馬藺子丸是一種對很多病癥都有治療效果的中藥方劑,中醫(yī)很早就有關(guān)于馬藺子丸的相關(guān)描述?,F(xiàn)代醫(yī)學也證明了馬藺子丸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那么你知道它應(yīng)該如何食用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
【處方】馬藺子1升(熟熬之),附子2兩,干姜2兩半,甘草2兩半,神曲5兩,麥糵5兩,阿膠5兩,黃連3兩,蜀椒5合。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積冷痢,下白膿。
【用法用量】每服20丸,1日2次,以知為度。或為散,每服方寸匕,酒調(diào)下,亦佳。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馬藺即蠡實,甘溫益胃,冷人嗜食,故可以治積冷、痢下白膿,一派辛熱劑中,獨用黃連一味,不但為積冷之下導,并和姜、附、蜀椒之性也。
【摘錄】《千金》卷十五
上文介紹了馬藺子丸的功效與作用有很多,馬藺子丸可以保護人體,還有自己的適宜人群,所以在食用的是侯一定要注意。
相信很多朋友的身體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問題,那種不適的感覺是最痛苦的事情,怎么樣能改善這樣的現(xiàn)象呢?中醫(yī)方劑是一種非常好的方法。接下來就為大家介紹一下馬藺根散的制作方法。
【處方】馬藺根1兩,川升麻1兩,大黃3分(生用),射干3分,犀角屑半兩,木通半兩(銼),玄參1兩,棘針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熱病,咽喉閉塞,連舌腫疼。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八
【處方】馬藺根2兩,川升麻1兩,射干1兩半,犀角屑2兩,玄參2兩半,木通1兩(銼),(艸遽)麥1兩,甘草半兩(生,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咽喉卒腫痛,熱毒在胸膈。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三十五
怎么樣,現(xiàn)在了解馬藺根散了嗎?是不是覺得它很神奇,祖國醫(yī)學就是這么神秘而強大,我們平時可以多看一些這方面的知識,說不定哪天就能用上了。
馬藺子散已經(jīng)被很多人所熟知,但是馬藺子散怎么吃有些人并非知道的很詳細,那么馬藺子散到底該什么情況下吃呢?接下來就為大家一一解答。
【處方】馬藺子1升(熬),地榆根皮8分,厚樸(炙)8分,熟艾8分,赤石脂1升,龍骨10分,茯苓10分,當歸10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赤白痢,腹內(nèi)癘痛;并久水谷痢,色白如泔淀。
【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加至4-5匕,白飲下,日2夜1。
【摘錄】《外臺》卷二十五引《崔氏方》
【處方】馬藺子半兩(微炒),地骨皮半兩,川升麻半兩,黃芩半兩,馬牙消2兩,犀角屑半兩,甘草半兩(生用),大青半兩,苦竹葉2兩(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傷寒毒氣攻咽喉,窄窒痛疼不可忍。
【用法用量】以水2大盞,煎至1盞,濾去滓,入蜜2合,同熬令稠,取1茶匙含咽津,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
【處方】馬藺子2兩(微炒),地榆1兩(銼),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艾葉1兩(微炒),白術(shù)1兩,赤石脂2兩,龍骨2兩,當歸1兩(銼,微炒),肉豆蔻1兩(去殼)。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白痢,腹內(nèi)癘痛,行數(shù)極多,色白如泔淀,不欲食。
【用法用量】每服2錢,以粥飲調(diào)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五十九
通過上文對馬藺子散的介紹我們不難看出,在對藥物進行選擇的時候,最好的不一定是最適合的,我們一定要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fā),這樣才能更好更快的治愈疾病。
中藥一直是很多人治病時候最佳之選,中藥對治療疾病有著很好幫助,在選擇的時候也可以放心,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種中藥材鐮葉馬藺根。
【來源】藥材基源:為鳶尾科植物膜苞鳶尾的根莖或根。
【原形態(tài)】膜苞鳶尾 多年生草本。植株基部疏被老葉殘留毛發(fā)狀的纖維。根莖粗壯、肥厚,棕黃色;須根黃白色,分枝少。葉劍形或鐮刀形彎曲,長10-18cm,寬1-1.8cm,先端短漸尖,基部黃白色鞘狀,中部較寬?;ㄇo長約10cm,無莖生葉;苞片3枚,膜質(zhì),邊緣紅紫色,內(nèi)含有2朵花;花藍紫色,直徑達6cm;花梗甚短;花被管上部擴大成喇叭形,外花被裂片倒卵形,中脈上具有黃色須毛狀的附屬物,內(nèi)花被裂片倒被針形,直立;雄蕊3;花枝分枝淡紫色,先端裂片狹三角形,子房紡錘形。蒴果長5-7.5cm,直徑達3cm,先端無明顯的喙,但略膨大成環(huán)狀,6條肋突出,成熟時室背開裂。花期4-5月,果期6-7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石質(zhì)山坡向陽處或溝旁。
【性味】微苦;微甘;涼
【歸經(jīng)】肺經(jīng)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利咽。主咽喉腫痛;音啞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9g;或入丸、散。
【摘錄】《中華本草》
以上為各位介紹的就是鐮葉馬藺根的功效和作用,如果要食用鐮葉馬藺根的話,最好咨詢一下中醫(yī)。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馬藺的藥用價值
中藥馬藺子:治急性黃疸型肝炎,吐血,衄血,崩漏,白帶,小便不利,瀉痢,疝痛,癰瘡腫毒,外傷出血?;?治咽喉腫痛,吐血,衄血,咯血,小便不利,病,癰瘡癤腫。根:治咽喉腫痛,傳染性肝炎,痔瘡,牙痛。蒙藥治胃痧證,霍亂,蟯蟲病,蟲積腹痛,蟲牙,皮膚瘙癢,毒熱,瘡瘍,燙傷,膿瘡,黃疸,脅痛,口苦。
用置用法:中藥3—10克,水煎服,或入丸散劑;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研末調(diào)敷患處。蒙藥多入丸散劑。
馬藺的副作用
脾虛便溏者慎服?!秳e錄》:多服令人溏泄。
馬藺的醫(yī)學記載及附方
馬藺的醫(yī)學附方
《禮記月令》:仲冬荔挺出,鄭玄注云:荔,馬薤也。馬有大義,荔似薤而大,故名。
《本草圖經(jīng)》:馬藺子北人訛為馬楝子,《廣雅》云,′馬薤,荔也′。高誘云:′荔挺出,荔革挺出也′。
講《禮》者不識,呼為荔挺,又作馬莧,并誤矣,馬莧亦名豚耳,即馬齒也。
然《廣雅疏證》云:荔草又名荔挺也……莛、挺古同聲而通用,《說文》云:′蓮,莖也′。荔草抽莖作花,因謂之荔莛矣。
《綱目》:《爾雅》云,奔(音瓶),馬帚也,此即荔草,調(diào)其可為馬刷,故名。今河南北人呼為鐵掃帚,是矣。
《顏氏家訓》云:人或種于階庭,呼為旱蒲。
《廣雅疏證》云:蓋荔草似蒲而生旱地,故以為名。又云:案蠡、藺、荔一聲之轉(zhuǎn)……馬荔猶馬藺也。馬藺又轉(zhuǎn)為馬蓮。其果三棱,而有三豎之名。
馬藺的醫(yī)學記載
1、治喉痹不通:馬藺花,蔓荊子各30克,共研細末,每次1克,日服數(shù)次,開水送下。
2、治小便不通:馬藺花,小茴香,葶藶子各10克,均炒后研末,每次6克,溫酒調(diào)服。
3、治疝氣:馬藺花(與蘿卜子同炒)60克,川楝子(與橘核同炒)45克,吳茱萸(酒浸炒)30克,木香6克,共研細末,每次3~6克,黃酒調(diào)勻,空腹服。
4、治瘡癤癰腫:馬藺花6克,蒲公英30克,地丁草30克,水煎服,每日1劑。
5、治骨結(jié)核:馬藺子用鐵鍋炒干,研粉,水沖服,每日3次,每次5~7克,小兒酌減。另用其粉2份。凡士林5份,調(diào)成藥膏外敷。
6、避孕:馬藺子50克,搗碎,加水2碗,熬成1碗,加入黃酒250~500克,稍煮,連渣帶湯分成6份。經(jīng)來時每日2次,連服3天。
7、治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馬藺根,蒼耳根各100克,糖50克。加水2000毫升 ,煮成1000毫升。每次服用70~80毫升,每日3次。
8、治慢性氣管炎:馬藺根15克,水煎服,每日1劑。
9、治月經(jīng)過多:馬藺子9克,馬藺花9克,石榴皮12克,共研細末,1日分3次服。
蔥,既是人們四季常食的調(diào)味品,又是營養(yǎng)豐富的應(yīng)時蔬菜。據(jù)分析,每百克大蔥含蛋白質(zhì)1.4克,脂肪0.3克,碳水化合物4.1克,維生素A原1.6毫克,還有維生素B1、維生素C以及鈣、磷、鐵、鎂等元素。蔥作為調(diào)味品是由于它含有特殊香氣的揮發(fā)油,其主要成分是蔥蒜辣素,也叫植物殺菌素。它除能促使人的消化液分泌量增加、提高食欲、增強消化功能外,還具有殺菌消炎作用。經(jīng)研究還發(fā)現(xiàn),經(jīng)常食蔥和蒜,還具有降低血脂、血糖、血壓及補腦作用。
老年腦力勞動者,常因用腦過度而引起食欲欠佳、消化不良等癥狀,有時甚至出現(xiàn)血壓升高等一系列反應(yīng),如果能事先多吃點大蔥或大蒜,則有預(yù)防上述癥狀的作用。為大腦提供能量所需的葡萄糖的轉(zhuǎn)變,需要維生素B1的作用,研究發(fā)現(xiàn),把大蒜和少量維生素B1放在一起,即可產(chǎn)生一種叫蒜胺的物質(zhì)。這種物質(zhì)在增強維生素B1作用的同時,還能發(fā)揮比維生素B1更強的作用。大蔥中則含有一種叫前列腺素A的成分,若經(jīng)常食蔥,堆積的前列腺素A就可起到舒張小血管、促進血液循環(huán)的作用,從而有助于防治血壓升高所致的頭暈。國外學者也證明,常食大蔥或大蒜,會使人保持大腦靈活,甚至更活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