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菀的功效與作用_紫菀的藥用價值
夏季養(yǎng)生茶的功效與作用。
“人逢古稀喜相聚,滿座白發(fā)盡笑語。身處盛世盼歲長,往事茫茫如煙雨。勤于紙上尋歡樂,珍惜今天保身體。多在人間看春光,又是桃紅滿地綠?!鄙鐣l(fā)展,人們越來越接受養(yǎng)生的理念,那些不注重養(yǎng)生的人,必然會遭到生活的報復(fù)??茖W(xué)的中醫(yī)養(yǎng)生是怎么進(jìn)行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紫菀的功效與作用_紫菀的藥用價值”,僅供您在養(yǎng)生參考。
導(dǎo)讀:中藥紫菀的功效與作用專區(qū),為您詳細(xì)介紹紫菀的功效與作用、紫菀圖片、紫菀的藥用價值、紫菀的副作用等,要想知道更多紫菀的功效與作用相關(guān)知識,不妨來關(guān)注一下。
紫菀簡介紫菀圖片紫菀的功效與作用紫菀的藥用價值紫菀的臨床應(yīng)用紫菀的炮制方法紫菀的用法用量紫菀的副作用紫菀簡介
紫菀,為菊科植物紫菀的根及根莖。春、秋兩季開始采挖,除去有節(jié)的根莖與泥沙,然后曬干。
根莖一規(guī)則塊狀,長2-5cm,直徑1-3cm;表面紫紅色或灰紅色,頂端殖留莖基及葉柄殖痕,中下部叢生多數(shù)細(xì)根;質(zhì)堅(jiān)硬,斷面較平坦,顯油性。根多數(shù),細(xì)長,長6-15cm,直徑1-3mm,多編成辮狀;表面紫紅色或灰紅色,有縱皺紋;質(zhì)較柔韌,易折斷,斷面淡棕色,邊緣一圈現(xiàn)紫紅色,中內(nèi)有細(xì)小木心。氣微香,味甜、微苦。以根長、色紫紅、質(zhì)柔韌者為佳。
紫菀圖片
紫菀的功效與作用
潤肺下氣;化痰止咳。主咳嗽;肺虛勞嗽;肺痿肺癰;咳吐膿血;小便不利。用于痰多喘咳,新久咳嗽,勞嗽咳血。
1、《本經(jīng)》:主咳逆上氣,胸中寒熱結(jié)氣,去蠱毒、痿蹷,安五藏。
2、《藥性論》:補(bǔ)虛下氣,治胸脅逆氣,勞氣虛熱。
3、《別錄》:療咳唾膿血,止喘悸,五勞體虛,補(bǔ)不足,小兒驚癇。
4、《日華子本草》:調(diào)中及肺痿吐血,消痰止咳。
5、《唐本草》:治氣喘,陰痿。
6、《本草從新》:專治血痰,為血勞圣藥。又能通利小腸。
7、《本草衍義》:益肺氣。
8、《本草再新》:潤肺下氣,寒痰及虛喘者宜之。
紫菀的藥用價值
1、用于外感風(fēng)寒,痰多咳嗽,可配荊芥,白前,陳皮等。治肺虛久咳,則用炙紫菀9克,黃芩4.5克,天冬9克,桑白皮9克,杏仁6克,桔梗6克,阿膠6克,川貝6克,知母6克,黃參6克,五味子12粒,甘草1.5克,用水煎服。
2、大便干燥:紫菀500g水煎三次,藥液濃縮到黏稠時,加入蜂蜜500g煮沸,冷卻裝瓶留著備用。每回服20ml,熱水調(diào)服,早晨和晚上各一回。具有宣肺潤腸的功效,比較適用于老年體弱大便干燥者。對老年久病體虛或者產(chǎn)后等小便困難和癃閉者,效果較好。
3、久咳:紫菀,川貝母,款冬花,杏仁各10g,炙桑皮,知母各15g,枳殼,橘紅各12g,沙參,麥冬各30g,黃芩,炙甘草各6g,用水煎后服用,每天一劑,每回250至300毫升,10日為一個療程。
4、百日咳:百部,紫菀各9g,代赭石10g,白僵蠶,川芎,白附子,乳香各5g,膽南星3g,水煎,每天服一劑。
5、熱性咳嗽:紫菀,炒杏仁,桔梗,浙貝母各9g,麥冬,制枇杷葉,沙參各10g,炙麻黃,白前,甘草各6g,蘆根20g,生石膏15g,用水煎后服用,每天一劑,小兒用量酌減。
紫菀的臨床應(yīng)用
1、祛痰作用
中醫(yī)認(rèn)為紫菀具有溫肺,下氣,消痰、止咳嗽的功能。實(shí)驗(yàn)表明,水煎劑有祛痰作用而無鎮(zhèn)咳及平喘作用;苯及甲醇提取物也有祛痰作用。
2、抗菌作用
紫菀在體外對大腸桿菌、痢疾桿菌、變形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綠膿桿菌及霍亂弧菌等7種革蘭氏陰性腸內(nèi)致病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有對抗致病性真菌的作用。
3、抗病毒作用
水煎劑在雞胚尿囊中對流感病毒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4、抑制腫瘤的作用Ys630.cOm
據(jù)報道分離出的表無羈萜醇對小鼠艾氏腹水癌有抑瘤作用;也有報道從紫菀根的正丁醇提取部分分離出的環(huán)肽類化合物對S180有抗腫瘤活性。
紫菀的炮制方法
1、凈制:除去雜質(zhì)。
2、切制:除去雜質(zhì),洗凈,稍潤,切厚片,干燥。
3、炮炙:
(1)蜜制:取紫菀片,先將煉蜜加適量開水稀釋后,加入紫菀中拌勻,悶透。置鍋內(nèi)用文火炒不粘手,取出,放涼。每紫菀100公斤,用煉蜜25公斤。
(2)炒制:取紫菀置熱鍋內(nèi),用文火炒至老黃色或微焦。
(3)蒸制:取紫菀凈片,置蒸籠內(nèi),蒸約1小時(以上氣后算起)取出,干燥。
(4)麩制:先將鍋燒熱,傾入麥麩,待煙起,加入紫菀片,炒至淡黃色,篩去麥麩即可,每紫菀100公斤,用麥麩25公斤。
紫菀的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0.5~3錢;或入丸、散。中藥69克,水煎服。蒙藥多入丸散劑。
紫菀的副作用
本品并非潤藥,故凡肺陰不足,虛火上炎者慎用,必須用時,只能在滋陰重劑內(nèi)酌加少許紫菀配伍。
以上就是一些紫菀的相關(guān)知識,如果想認(rèn)識更多的中草藥,請繼續(xù)關(guān)注中醫(yī)養(yǎng)生頻道。
Ys630.com相關(guān)知識
紫菀湯的做法你知道了嗎?積累點(diǎn)點(diǎn)滴滴健康知識會給您的身體帶來意想不到收獲哦。
【別名】鐘乳補(bǔ)肺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四)。
【處方】紫菀 五味子 生姜(合皮切)白石英(研,綿裹)款冬花 桂心 人參各60克 鐘乳(研,綿裹)麥門冬(去心)桑根白皮各90克 大棗20枚(擘)粳米27克
【制法】上十二味,切。
【功能主治】治肺氣不足,咳嗽土氣,咽喉閉塞,短氣喘乏,連唾不已,寒從背起,口中如含霜雪,語無音聲,劇者唾血腥臭,干嘔心煩,耳聞風(fēng)雨聲,皮毛悴,面色白者。
【用法用量】用水1.5升,先煮桑根白皮、粳米,取900毫升,去滓,納諸藥,煎取300毫升,去滓,分三次溫服。
【摘錄】《外臺秘要》卷十引《廣濟(jì)方》
【處方】紫菀(去苗、土)桑根白皮(炙,銼)桔梗(炒)續(xù)斷各45克 赤小豆27克 甘草(炙,銼)五味子備30克 生干地黃(酒洗,切,焙)75克
【制法】上八味,粗搗篩。
【功能主治】治虛勞骨燕咳嗽。
【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220毫升,入青竹茹6克,煎至150毫升,去滓,食后溫服,良久再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九十三
【處方】紫菀茸 白芷 人參 甘草(炙)黃耆 地骨皮 杏仁(去皮、尖)桑白皮(炙)各等分
【制法】上藥銼散。
【功能主治】治肺虛感熱,咳嗽喘滿,發(fā)熱自汗,口中生瘡。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大棗1枚,生姜3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時服。
【摘錄】《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五
上文就是對紫菀湯的相關(guān)知識的簡單介紹,生活中也許我們不常吃到這些,但是多掌握一些藥材的藥理作用,總會對生活有所幫助的。
中藥在治療一些特殊疾病上,效果也是非常不錯,但我們在食用前還是要進(jìn)行一些了解,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水紫菀這個藥材的一些常識。
【別名】山苦菜(《黃山植物的研究》)。
【來源】為菊科植物 高株山萵苣 的 根 。6月采挖,曬干備用。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80~150厘米。莖幼時有細(xì)軟長毛。葉基生及互生,有帶翅長柄,卵形或馬蹄形,長達(dá)12厘米,邊緣有三角形帶尖頭的鈍鋸齒,基部常抱莖而為耳狀。頭狀花序多數(shù),集成柱狀狹圓錐形;全為舌狀花,黃色。瘦果倒卵狀橢圓形,長4毫米,冠毛白色。
【生境分布】生于高山山坡灌叢中。分布陜西、安徽、浙江等地。
【性味】辛,平。
【功能主治】止咳化痰,祛風(fēng)。治風(fēng)寒咳嗽,肺結(jié)核。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2~3錢。
【附方】治咳嗽:水紫菀、款冬花、桔梗各三錢,甘草一錢,水煎服。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陜西中草藥》。
對于文章介紹的水紫菀,希望大家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去了解一些相關(guān)的資料,這樣就可以在面對疾病的困擾時正確的進(jìn)行治療。
季節(jié)變化時身體很容易感到“躁動”,口干舌燥、心煩躁動,而中醫(yī)中的方劑就可以有效的調(diào)節(jié)身體中的各個機(jī)能,緩解心情。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下紫菀散這種方劑,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處方】紫菀30克(洗,去苗、土)桔梗30克(去蘆頭)茅根60克(銼)甘草15克(炙微赤,銼)川大黃30克(銼碎,微炒)川樸消30克 木通30克(銼)
【制法】上藥搗篩為散。
【功能主治】清肺泄熱,化痰止咳。治肺臟壅熱,心胸滿悶,嗽逆食少,大便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300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摘錄】《太平圣惠方》卷六
【處方】紫菀30克(洗,去苗、土)麻黃30克(去根、節(jié))貝母22克(煨微黃)大腹皮22克(銼)杏仁22克(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赤茯苓30克 桑根白皮30克(銼)豬苓30克(去黑皮)檳榔30克
【制法】上藥搗篩為散。
【功能主治】宣肺平喘,利水消腫。治上氣,發(fā)即不得眠臥,心腹脹滿,喘急不能食,身面浮腫。
【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350毫升,加生姜4克,煎至,175毫升,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摘錄】《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二
【處方】紫菀30克(去苗、土)漢防己15克 桂心15克 細(xì)辛15克 檳榔22克 赤茯苓15克 桑根白皮15克(銼)大腹皮15克(銼)枳殼15克(麩炒微黃,去瓤)甜葶藶15克甘草
【制法】上藥搗篩為散。
【功能主治】治產(chǎn)后風(fēng)虛,遍身浮腫,上氣喘咳,腹脅妨悶,不思飲食,四肢少力。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4克,煎至180毫升,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摘錄】《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九
【處方】紫菀15克(炙,去苗,土)貝母15克(煨微黃)款冬花7.5克
【制法】上藥搗細(xì)羅為散。
【功能主治】止咳化痰。治小兒咳嗽。
【用法用量】每次以清粥飲調(diào)下少許。每日三四服。
【摘錄】《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三
【處方】人參 紫菀 知母 貝母 桔梗 甘草 五味子 茯苓 阿膠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治肺虛咳嗽,唾中有膿血,及肺痿變癰者。
【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
【摘錄】《衛(wèi)生寶鑒》(《濟(jì)生拔粹》本)引海藏
通過本文對紫菀散的介紹,我們知道紫菀散還有很多其他的功效,大家要注意選擇適合自己的中藥方劑哦!希望介紹的這些紫菀散的相關(guān)知識可以幫助大家健康養(yǎng)生!
炙紫菀在生活中是一種比較名貴的中藥,這種中藥的藥用價值是特別高的,總有一些人在生活中經(jīng)常會發(fā)生咳嗽的現(xiàn)象,咳嗽久了肯定就會有痰,然后跟著引起一系列的氣管方面疾病,這個時候就可以使用一些炙紫菀,炙紫菀開出來的花朵特別像菊花的花朵,那么炙紫菀都有哪些功效與作用呢?
炙紫菀有毒嗎
炙紫菀有著和菊花很類似的花朵,炙紫菀的外表看上去那樣的不起眼不引人注意,但是炙紫菀卻是中藥中比較著名的一味藥,炙紫菀有很多的別稱,各地的叫法都不一樣,炙紫菀的別稱有青苑、紫倩、返魂草、山白菜等眾多的稱呼。
炙紫菀有毒嗎。炙紫菀沒有毒,它的葉子是綠色,白色的不是炙紫菀。炙紫菀可止咳化痰,茵陳可除濕清熱。一起用雖無毒,但不是好的配伍。虛寒咳嗽炙紫菀可加黃芪制半夏生姜,虛熱可加知母貝母。止咳藥一般不用茵陳。
炙紫菀的繁殖。炙紫菀花的繁殖方式有播種和扦插繁殖,播種繁殖可以在每年開春時節(jié)進(jìn)行,播種后12-15天就能夠發(fā)芽,扦插的話可以在春季剪取植株頂端的嫩芽進(jìn)行扦插,對于炙紫菀來說,人們種植及繁殖它的目的注意還是用以藥用,所以要懂得合理的管理,才能夠保證炙紫菀比較有效的繁殖與價值。
炙紫菀功效與作用。炙紫菀花是一味比較著名的中藥,中醫(yī)藥中有廣泛的使用。中醫(yī)認(rèn)為炙紫菀具有溫肺,下氣,消痰、止咳嗽的功能。實(shí)驗(yàn)表明,水煎劑有祛痰作用而無鎮(zhèn)咳及平喘作用;同時炙紫菀在體外對大腸桿菌、痢疾桿菌、變形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綠膿桿菌及霍亂弧菌等,7種革蘭氏陰性腸內(nèi)致病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這說明炙紫菀的藥用價值還是很高的。炙紫菀還對抑制腫瘤等有一定的作用。
很多人對白地紫菀并不很清楚,所以在對白地紫菀選擇的時候,需要進(jìn)行了解,使得在食用它的時候可以放心,有利于疾病治療。
【別名】大火草、牛耳朵火草(《昆明民間常用草藥》),白葉不翻、小一支箭、白頭翁(《云南中草藥選》)。
【來源】為菊科植物 鉤毛大丁草 的 根 。秋、冬采挖。洗凈曬干。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15~30厘米。根細(xì)長須狀,多數(shù)。葉基生,橢圓狀卵形至長橢圓狀披針形,長5~12厘米,寬2~4厘米,基部平截,下延,邊緣微波狀,上面綠色,下面密被灰白色綿毛;葉柄長2~6厘米?;ㄇo由根基抽出。頭狀花序單生于頂端;總苞片覆瓦狀,多列,外層苞片鉆形,向內(nèi)漸成披針形,均被毛;花白色至粉紅色,后變淡紅紫色,舌狀花雌性,管狀花兩性,先端5齒裂,稍2唇形。瘦果有喙,冠毛刺毛狀。花期2~4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林邊、草叢中。
【性味】辛微苦,平。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理氣化痰,捎積殺蟲。治痢疾,胃痛,感冒咳嗽,氣喘痰多,消化不良,蛔蟲癥,扁桃體炎,外用可以止血。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0.5~1兩。外用:研末撒。
【注意】孕婦忌服。
【備注】性味以下出《云南中草藥選》
【摘錄】《*辭典》
說了這么多,可以看到白地紫菀的作用還是很多的。還可以利用它來入藥治病。對于這些,大家不妨多了解一些,會對生活有幫助的。
現(xiàn)在雖然西醫(yī)和西藥比較普遍,但是很多時候人們還是認(rèn)為要吃中藥病才能好,這是因?yàn)橹兴幠軌蛑伪尽2刈陷揖褪侵兴幍囊环N,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關(guān)于藏紫菀的小常識吧。
【別名】青菀
【來源】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緣毛紫菀的頭狀花序或根。
【原形態(tài)】緣毛紫菀 多年生草本,高5-45cm。根莖粗壯?;ㄇo單一,紫色,有比值棱,被疏或密的白色長粗毛?;~蓮座狀,葉片緣綠色,長圓狀匙形或倒披針形,長2-7cm,先端鈍或尖,基部漸狹呈寬翅狀葉柄,全緣;下部葉及上部葉長圓狀線形,長1.5-3cm,寬0.1-0.3cm,全部葉兩被疏毛,有白長緣毛,中脈在下面凸起,有離基三出脈。頭狀花序頂生,徑3.5-4.2cm,總苞半球形,徑1.2-2cm,黃綠色,總苞片3層,近等長或外層稍短,線狀、稀匙狀長圓形,下部革質(zhì),上部草質(zhì),外面幾無毛,或沿中脈及邊緣有白色柔毛;舌狀花30-50個,管部長1.5-2mm,舌片藍(lán)紫色,長圓狀線形,長12-23mm,寬2-3mm;管狀花多數(shù),密集,鮮黃色,長3.5-5mm,管部長1.2-2mm,有短毛,先端5裂,裂片長1.5mm;花柱附片長1mm;冠毛1層,紫短色,長0.8-2mm,密生白色粗毛。花期5-7月,果期8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700-4000m的高山針葉體外緣、灌叢及山坡草地或河灘草壩。
【性狀】性狀鑒別 花序皺縮成團(tuán);有時小花散攻露出花盤;花盤短圓錐形,著生管狀花的萼管群殘基,排列整齊??偘胗谛危睆?.2-2cm,黃綠色;總苞片3層,近等長,長6-10mm,寬1-2mm,條狀披針形,先端尖,具白色長緣毛;舌狀花雌性,舌片細(xì)長,皺縮,紫色至紫藍(lán)色或灰紫色;舌狀花雌性,舌片細(xì)長,皺縮,紫色至紫藍(lán)色或灰紫色,長1.5-2.5cm,寬約1mm,柱頭2裂;管狀花兩性,黃色,雄蕊5,聚藥;雌蕊1,柱頭2裂,披針形,其上簇生黃色長柔毛,子房下位,冠毛1層,淡灰黃色或紫褐色,與管白色糙毛。氣香,味淡。
【性味】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止咳化痰。主流行性感冒;氣管炎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9g;或入丸、散。
【摘錄】《中華本草》
以上就是的藏紫菀相關(guān)介紹,相信大家在看過之后就能夠有所了解了。在知道藏紫菀的功效和作用后就可以根據(jù)自身體質(zhì)來調(diào)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