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面針的功效與作用_兩面針的藥用價值
夏季養(yǎng)生茶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乃長壽之伴侶,健康是長壽的朋友。”但凡長壽健康之人,一般都很注重養(yǎng)生,養(yǎng)生關(guān)系著你、我、他的生活質(zhì)量。對于中醫(yī)養(yǎng)生您想了解哪方面的知識呢?考慮到您的需要,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編輯了“兩面針的功效與作用_兩面針的藥用價值”,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請收藏。
導(dǎo)讀:中草藥兩面針的功效與作用專區(qū),為您詳細介紹兩面針的功效與作用、兩面針圖片、兩面針的藥用價值、兩面針的副作用等,要想知道更多兩面針的功效與作用相關(guān)知識,不妨來關(guān)注一下。
兩面針簡介兩面針圖片兩面針的功效與作用兩面針的藥用價值兩面針的藥用附方兩面針的臨床應(yīng)用兩面針的副作用兩面針簡介
兩面針,中藥名,為蕓香科植物兩面針的干燥根。全年均可采挖,洗凈,切片或段,曬干。本品為厚片或圓柱形短段,長2~20cm,厚0.5~6(10)cm。表面淡棕黃色或淡黃色,有鮮黃色或黃褐色類圓形皮孔。切斷面較光滑,皮部淡棕色,木部淡黃色,可見同心性環(huán)紋及密集的小孔。質(zhì)堅硬。氣微香,味辛辣麻舌而苦。
兩面針圖片
兩面針的功效與作用
1、行氣止痛,活血散瘀。用于跌打腫痛,風濕痹痛,胃痛,牙痛。
2、祛風,通絡(luò),消腫,止痛。
3、治風濕骨痛,喉痹,瘰疬,胃痛,牙痛,跌打損傷,湯、火燙傷。
兩面針的藥用價值
【藥名】兩面針
【入藥部位】植物根、莖、葉。
【性味】味苦、辛,性平。
【歸經(jīng)】歸肝、胃經(jīng)。
【功效】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祛風通絡(luò),解毒消腫。
【主治】用于跌撲損傷,胃痛,牙痛,風濕痹痛,毒蛇咬傷;外治燒燙傷。
【用法用量】5-l0g。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或煎水洗患處。
【炮制方法】洗凈,切片或段,曬干。
【禁忌】不能過量服用;忌與酸味食物同服。
兩面針的藥用附方
1、治食積腹痛、傷暑腹瀉腹痛:兩面針根末3g,開水沖服。
2、治風濕骨痛:干兩面針根、皮10g,于牛大力15g,水煎,每日3次服。
3、治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腰肌勞損:兩面針10g,了哥王根皮6g,雞骨香15g,75%乙醇,浸泡1周,外擦患處。
4、陳舊性跌打腫痛:兩面針10g,毛冬青10g,水煎服,并用藥液冷涂患處。
5、治腰腳久積風氣酸痛:兩面針、走馬胎、糞箕篤各30g,泡酒,早、晚各服1小杯。
6、治指頭蛇瘡:兩面針根末6g,泡酒,以酒浸患指。
7、治足底砧傷:兩面針根末或葉適量,捶酒及冷飯,貼患處。
8、止牙痛:兩面針干根三至五錢。水煎服,或研成粉五分,水沖服。
9、治喉閉,水飲不入:兩面針根,擂爛,用黃糖煮,做成彈子,含化。
10、治燙傷:兩面針干根,研成粉撒布局部,在撒粉前先用兩面針,煎水外洗。
11、治對口瘡:兩面針鮮根皮配紅糖少許,搗爛外敷。
兩面針的臨床應(yīng)用
1、止痛:用兩面針注射液,每次肌注2ml,每日1-2次。治療神經(jīng)痛、頭痛、風濕痛、胃腸絞痛。
2、用于表面麻醉、局部麻醉:將兩面針制成表面麻醉劑囑病人咬住,1-2分鐘后便可進行手,注射后約經(jīng)3-6分鐘即產(chǎn)生麻醉作用。
3、治療腰腿痛:以20%兩面針溶液,用低頻直流感應(yīng)電療機離子導(dǎo)入,每日1次,每次20分鐘,10次為1療程。
4、治療急性扁桃體炎:取兩面針根莖的第2層皮1兩研粉每日4-6次,每次1克。
兩面針的副作用
服用量過大可引起中毒,出現(xiàn)腹痛、下利;誤食其果可引起頭暈、眼花、嘔吐等中毒癥狀。另用兩面針注射液肌內(nèi)注射可偶爾出現(xiàn)過敏反應(yīng),表現(xiàn)為全身皮膚發(fā)癢發(fā)紅,臉頰與發(fā)際尤甚,輕度煩躁,呼吸稍促,伴惡心嘔吐,血壓升高。僅服糖水觀察,1小時后自然消失。
以上就是一些兩面針的相關(guān)知識,如果想認識更多的中草藥,請繼續(xù)關(guān)注中醫(yī)養(yǎng)生頻道。
yS630.Com相關(guān)推薦
兩面針是一種中草藥,他有很強的藥用價值和功效,能夠活血散瘀,對身體上的跌打腫痛有很好的治療的作用。還有就是兩面針這種草藥能夠消腫止痛,還能夠治療牙痛,所以它會在許多的牙膏中添加有這種成分。另外兩面針對于治療口瘡也有好的療效。下面說一下兩面針的藥用價值。
性味:苦、辛,平;有小毒。
歸經(jīng):歸肝、胃經(jīng)。
功能主治:行氣止痛,活血化瘀,祛風通絡(luò)。用于氣滯血瘀引起的跌打損傷、風濕痹痛、胃痛、牙痛,毒蛇咬傷;外治湯火燙傷。
用法用量:5~10g。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或煎水洗患處。
注意:不能過量服用。忌與酸味食物同服。
貯藏:置干燥處,防潮,防蛀。
備注:中毒后常引起腹痛、下痢。解救方法:導(dǎo)瀉、服糖水或注射葡萄糖液。
摘錄:《中國藥典》
兩面針全年均可采挖。中醫(yī)認為兩面針有祛風通絡(luò),行氣止痛的功效與作用。可用于跌打損傷,風濕痹痛,胃痛、牙痛,毒蛇咬傷等?!?/p>
作用
止痛
麻醉
兩面針制成0.5%溶液,進行局部麻醉,用于門診小手術(shù),輸卵管結(jié)扎術(shù)、扁桃切除術(shù)等,麻醉效果穩(wěn)定,無不良反應(yīng)。
治潰瘍病
民間取其根與金豆根、石仙桃適量,水煎服,用于治療胃、十二指腸潰瘍。采用山豆根、兩面針等多種中藥制成散劑 ,在局部治療口腔潰瘍消除疼痛 ,促進愈合以及縮短療程等各方面均收到了滿意的效果。
兩面針對于治療口腔的潰瘍有非常好的作用,對于人體增強免疫力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的藥用療效是不言而喻的。 兩面針對于止痛有很好的功效,能夠活血化瘀,祛風通絡(luò)。對于跌打損傷有非常好的功效。希望這些能夠?qū)δ阌袔椭?/p>
風濕病的許多中年患者都會患上的疾病,風濕類疾病的治療是比較困難的,中西醫(yī)方面對此都大有感慨。目前治療風濕類疾病當屬兩面針鎮(zhèn)痛片(盈康)的治療效果是最好的了。那么,您知道兩面針鎮(zhèn)痛片(盈康)的具體療效和治療范圍是什么嗎?盲目用藥可能會導(dǎo)致疾病惡化,因此我們來看看對于兩面針鎮(zhèn)痛片(盈康)的介紹吧。
【藥品名稱】
通用名稱:兩面針鎮(zhèn)痛片
商品名稱:兩面針鎮(zhèn)痛片(盈康)
拼音全碼:LiangMianZhenZhenTongpian(YingKang)
【主要成份】兩面針。
【性 狀】本品為薄膜衣片,除去薄膜衣后顯棕褐色;味微辛,苦。
【適應(yīng)癥/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理氣活血,通絡(luò)止痛。用于瘀熱郁結(jié)而致的潰瘍病、腸痙攣、膽囊炎,肝癌等引起的腹部疼痛。
【規(guī)格型號】0.36g*24s
【用法用量】每次2-4片,日1-3次口服。
【不良反應(yīng)】尚不明確。
【禁 忌】尚不明確。
【注意事項】尚不明確。
【藥物相互作用】如與其他藥物同時使用可能會發(fā)生藥物相互作用,詳情請咨詢醫(yī)師或藥師。
【貯 藏】密封。
【包 裝】鋁塑泡罩包裝。每板12片,每盒裝2板。
【有 效 期】24 月
【批準文號】國藥準字Z45020309
【生產(chǎn)企業(yè)】廣西盈康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
看完上面對于兩面針鎮(zhèn)痛片(盈康)的各種介紹,您現(xiàn)在對于兩面針鎮(zhèn)痛片(盈康)的各種功效都清楚了嗎?治療風濕跌打我們不能急于求成,因為這種疾病是一種慢性疾病,治療起來周期長,如果沒選好藥的話后果是很嚴重的。兩面針鎮(zhèn)痛片(盈康)就是如今治愈風濕跌打的良藥,相信您服用過后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療效果。
兩面刺是非常有營養(yǎng)的珍貴藥材,經(jīng)常吃兩面刺是可以起到非常好的功效和作用的,那么我們應(yīng)該如何食用兩面刺呢,食用兩面刺對于我們的身體具體能夠起到怎樣的好處呢,我們需要懂得一些兩面刺的專業(yè)知識才能回答這些問題。
【別名】白馬刺
【來源】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兩面刺的全草。
【原形態(tài)】兩面刺 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莖直立,分枝,全部莖枝被稠密的多細胞長節(jié)毛及短糙毛兼被稀疏蛛絲毛,上部及接近頭狀花序下部的蛛絲毛稠密,絨毛狀。中下部莖葉披針形、長橢圓形或倒披針形,羽狀半裂、淺裂或幾全裂,無柄或基部耳狀擴大半抱莖;側(cè)裂片5-8對,中部側(cè)裂片較大,向上和向下的側(cè)裂片漸小,全部側(cè)裂片半橢圓形、半長橢圓形或卵形,通常作等磊三角形或三角狀披針形2全裂,而使整個葉片呈現(xiàn)二回羽狀分裂狀態(tài),或側(cè)裂片基部兩側(cè)各有1個三角狀刺齒,有時基部側(cè)裂片呈針刺狀;全部葉末回側(cè)裂片或側(cè)裂片三角形或三角狀披針形,先端或刺齒先端急尖,有長5-7mm的針刺,裂片先端或齒緣有緣毛關(guān)短針刺,上部莖葉漸小,與中下部莖葉同形并等樣分裂;全部葉質(zhì)地堅硬,兩面同色,綠色或黃綠色,兩面有針刺,上面針刺稠密,長1-2mm,下面針刺稀疏,長不足1mm。頭狀花序下垂或下傾,總狀或傘房花序式排列;總苞寬鐘狀,無毛或被稀疏蛛絲毛,直徑3.5-4cm;總苞片7-8層,近等工向內(nèi)層稍漸長,披針狀鉆形,長13-18mm,背面有刺毛,最內(nèi)層長約2.3cm,先端膜質(zhì),漸尖;花紅紫色,花冠長約2cm,不等5淺裂,細管部長約1cm。瘦果楔狀披針形,淡黃色,長約4mm,寬約2mm,先端栽形;冠毛淺褐色,多層,基部聯(lián)合成環(huán),整體脫落,冠毛剛毛長羽毛狀,長達2cm,先端紡錘狀擴大。花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草地及林緣。
【性狀】性狀鑒別:根呈紡錘形,簇生于根莖上,長約20cm,直徑0.6-2cm。外皮黃色,略有皺紋。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白色,略呈粉質(zhì)。氣特異,味苦微甜。 以粗壯、無須根及蘆頭者為佳。
【化學成份】根含5-羥甲基-2-呋喃甲醛(5-hydroxymethyl-2-furancarboxaldehyde),5-甲氧基甲基-2-呋喃甲醛(5-methoxy-methyl-2-furancarboxaldehyde),雞腳刺醛(circisumaldehyde)和雞腳刺甙(cirsiumoside)。
【性味】味苦;性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主痢疾;胃痛;吐血;吃力血;月經(jīng)過多;尿血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0g。
【摘錄】《中華本草》
通過上面文章關(guān)于中藥兩面刺的詳細介紹,我們知道兩面刺的功效與作用很多,對身體極有好處。所以大家要是有相關(guān)的病癥就不妨試試吧。
亞健康是我們大家經(jīng)常感到苦惱的一個問題,很多人不知道應(yīng)該怎么去應(yīng)對這樣亞健康這樣的問題。其實生活中面對亞健康的辦法是很多的,不少朋友會選擇艾灸來治療,從而讓自己的身體能夠恢復(fù)到原來健康的狀態(tài)。接下來我們看看艾灸會有著怎樣的好處和壞處,希望下面的內(nèi)容能對大家?guī)硪稽c幫助。
艾灸的好處
如果說大家經(jīng)常會有手冷的情況的話,按照我們中醫(yī)的說法,這就是身體的陰陽不調(diào)。我們就需要想辦法來解決這些問題了。艾灸就是我們大家經(jīng)常會用到的一種辦法。艾灸對于我們?nèi)梭w的好處是很多的,像我們很多的女性朋友會因為很多因素導(dǎo)致自己出現(xiàn)宮寒,月經(jīng)紊亂的情況,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用艾灸來處理。還有就是現(xiàn)在的年輕人經(jīng)常坐在辦公室,很少運動,所以一般的都體質(zhì)不是很強,特別是女生,艾灸不但可以治病,還可以提高身體的免疫力,所以當自己身體虛弱的時候可以常灸足三里,會有很好的改善作用的。我們平時很多女孩子的皮膚不是很好,臉上有斑點,還有黑眼圈、眼袋等問題,這大部分是內(nèi)分泌失調(diào)引起的,愛就可以改善這些癥狀,幫助女性排毒養(yǎng)顏。
艾灸的壞處
上面說了很多艾灸的好處,但是艾灸也是有著一定壞處的,所以說大家千萬不要只是想著艾灸好的一面,我們也要預(yù)防艾灸壞的一面發(fā)生。因為艾灸時一種比較講究的中醫(yī)方式,所以說如果是自己在家里做的話,是比較容易出現(xiàn)問題的。大家在平時自己艾灸的話,經(jīng)常會有不注意火候或者艾灸的時間過長,這樣是很容易導(dǎo)致皮膚發(fā)紅,嚴重的還會因為高溫引起皮膚長水泡、化膿。另外身體的穴位是跟五臟相通的,所以不是每個穴位都可以隨便艾灸的,灸錯了很容易引起身體的不適,特別是孕婦,一不小心就很容易導(dǎo)致流產(chǎn),所以孕婦在艾灸的時候要特別的注意。
“艾灸的好處和壞處”相信我們大家都有了一個清楚的答案了。如果說我們大家在平時的生活當中也有亞健康的苦惱,大家可以嘗試著去進行艾灸。雖然說艾灸有著一定的壞處,但是如果我們大家能夠注意一點的話,是可以很好的避免這些壞處的,所以說大家不用過于的擔心這個問題。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特別喜歡吃一些野菜,因為野菜不僅營養(yǎng)價值高,而且特別純天然無污染,經(jīng)常吃一些野菜,能夠有效的清熱解毒,對于白蒿這種野菜是一種中藥成分的野菜,不僅可以用來當作野菜吃,還可以用來當成中藥用,那么白蒿都有哪些功效呢?下面小編來給大家詳細介紹
在野菜中,白蒿以其較高的藥用價值和食用價值,受到很多人的喜愛。“正月茵陳二月蒿,三月割了當柴燒?!睍r令對野菜很重要。正月里的白蒿叫茵陳,尚在襁褓之中;二月里白蒿是野菜,可以食用;要是到了農(nóng)歷三月,白蒿成了茅草,就只能當柴禾燒了。
白蒿是春綠的先行者,在和煦的春風的吹拂下,先于眾草,于早春搶先發(fā)芽。三月的時候,田間地頭,在還沒有朽腐掉的蒿子下面,一簇簇新苗披著一層灰褐色的軟毛,稚嫩的莖葉兒綠中泛白,柔柔地生長著,如綠茵陳于地面。清明前后,正值白蒿風華正茂,人們到野外踏青之時,順便采集一些,從而讓茵茵的白蒿為人們的餐桌生活增添了一道美食。
白蒿嫩苗,葉如細絲,似初生松針,色微青白,稍似艾香,味微辣。把它采摘下來,擇洗干凈,或蒸或煮,或炒或拌,都是一道不錯的食療兩用菜肴。
可拌上一些面粉,蒸熟后,調(diào)好蒜泥蘸了吃,口感很好,綿綿的,味道清素淡雅,鮮美異常;
也可涼拌,將白蒿放在沸水中煮2-3分鐘后,撈出晾涼,拌上蒜泥,加入香油、精鹽等調(diào)料,則為餐桌上的佳品;
還可白蒿蒸肉。先把白蒿用面裹好,然后上籠屜鋪勻;另外拿出炒鍋,放底油燒熱,下豬肉片煸炒,放糖、醬油、鹽,加調(diào)料(十三香),煸炒片刻,立刻起鍋。把起鍋的豬肉片在籠屜里的白蒿上勻稱覆蓋一層,開始蒸。二十分鐘即可。再拍一頭蒜,切碎,倒醋和香油,作為蘸料。這種菜飯一體,濃香可口,肥而不膩,吃后舒服無比。
煮粥時把其直接放入鍋中同煮,粥的味道也很鮮美;
把白蒿作為飲料很為方便,將白蒿洗凈曬干后,當作茶葉保存即可。每天少許,加大棗枚,泡茶服用,可增強人體免疫力,輕身益氣、保肝利膽、抗衰防癌,實為難得的綠色保健食品。
導(dǎo)讀:中草藥三顆針的功效與作用專區(qū),為您詳細介紹三顆針的功效與作用、三顆針圖片、三顆針的藥用價值等,要想知道更多三顆針的功效與作用相關(guān)知識,不妨來關(guān)注一下。
三顆針簡介三顆針圖片三顆針的功效與作用三顆針的藥用價值三顆針的藥用附方三顆針的配伍應(yīng)用三顆針醫(yī)書記載三顆針簡介
三顆針,中藥名,為小檗科植物刺黑珠、毛葉小檗、黑石珠等的根皮或莖皮。根皮全年可采。莖皮春、秋季采收,取莖枝刮去外皮,剝?nèi)∩铧S色的內(nèi)皮,曬干。本品呈類圓柱形,稍彎曲,有少數(shù)分枝,長短粗細不一。表面灰棕色有細皺紋,栓皮易剝落。質(zhì)堅硬,不易折斷。折斷面纖維性,鮮黃色,切斷面近圓形或長圓形,有略呈放射狀的紋理;髓小,黃白色。氣微,味苦。以色黃、苦味濃者為佳。
三顆針圖片
三顆針的功效與作用
1、清熱利濕
三顆針味苦性寒,苦能燥濕、寒能清熱,有清熱利濕之效。用于黃疸、赤痢、咽痛等證。
2、清肝明目
肝開竅于目。肝火上攻于目,目赤腫痛,羞明流淚,心煩口苦,苔黃脈數(shù)。三顆針入肝經(jīng),味苦性寒,清降肝火,故主治之。
3、散瘀消腫
跌打損傷初起,瘀血內(nèi)阻、血流不暢,局部紅腫熱痛。三棵針入血分,涼血止血,散瘀消腫,用于血熱瘀滯者相宜。
三顆針的藥用價值
【藥名】三顆針
【別名】銅針刺(《天寶本草》),刺黃連(《貴州藥植目錄》)。
【入藥部位】小檗科植物刺黑珠、毛葉小檗、黑石珠等的根皮或莖皮。
【性味】苦,寒。
【歸經(jīng)】肝,胃,大腸經(jīng)。
【功效】清熱,利濕,散瘀。
【主治】治赤痢,黃疸,咽痛,目赤,跌打損傷。
【炮制方法】取莖枝刮去外皮,剝?nèi)∩铧S色的內(nèi)皮,陰干。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0.5-30g;或泡酒。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
【使用注意】脾胃虛寒者慎用。
三顆針的藥用附方
1、治血痢:三顆針五錢,紅糖五錢。煎水服。
2、治黃疸:三顆針莖五錢。煎水服。
3、治火眼:三顆針根莖磨水點眼角。
4、治刀傷:三顆針根研末,敷傷口。
5、治跌打損傷:三顆針根一兩。泡酒內(nèi)服外擦。(選方出《貴州草藥》)
三顆針的配伍應(yīng)用
1、配梔子:二藥合用,清熱利濕,消退黃疸,梔子通便,三棵針利尿,使?jié)駸釓亩惴窒?,用治陽黃,收效甚佳。
2、配黃連:黃連大苦大寒,清熱燥濕為治痢專藥;三顆針雖苦寒不如黃連,但涼血止血,善清血中熱毒;二藥合用,治療赤痢,清熱利濕,涼血止血,效果更佳。
3、配薄荷:薄荷氣味清香,體輕上浮,清解風熱,專利咽喉;三棵針味苦寒涼,瀉上焦之火,涼血消腫。二藥合用,同走肺經(jīng),故清肺利咽,化解毒熱,功效大增。
4、配菊花:菊花性涼,花體輕揚,辛香發(fā)散,清肝清目;三顆針味苦寒涼,瀉火解毒;二藥合用,清瀉并施,療效大增。
5、配續(xù)斷:續(xù)斷辛甘苦溫,入肝腎二經(jīng),辛行血脈,甘溫補益下元,接續(xù)筋骨,為骨傷科良藥;三顆針味苦寒涼,涼血止血,散瘀止痛,亦為骨傷所常用;前者偏補,補而不滯;后者涼血,血不妄行,二藥合用,補瀉兼施,治療跌打損傷,新病久疾,均能奏效。
三顆針醫(yī)書記載
1、《分類草藥性》:治跌打損傷,勞傷吐血。
2、《四川中藥志》:清熱解毒,消炎抗菌。治目赤,赤痢,吐血勞傷,咽喉腫痛,腹瀉,齒痛,耳心痛,跌打損傷紅腫。
3、《貴州草藥》:解熱,利濕,散瘀,止痛,涼血。
以上就是一些三顆針的相關(guān)知識,如果想認識更多的中草藥,請繼續(xù)關(guān)注中醫(yī)養(yǎng)生頻道。
三顆針的藥用價值
三顆針的功效與作用
1、清熱利濕
三顆針味苦性寒,苦能燥濕、寒能清熱,有清熱利濕之效。用于黃疸、赤痢、咽痛等證。
2、清肝明目
肝開竅于目。肝火上攻于目,目赤腫痛,羞明流淚,心煩口苦,苔黃脈數(shù)。三顆針入肝經(jīng),味苦性寒,清降肝火,故主治之。
3、散瘀消腫
跌打損傷初起,瘀血內(nèi)阻、血流不暢,局部紅腫熱痛。三棵針入血分,涼血止血,散瘀消腫,用于血熱瘀滯者相宜。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0.5-30g;或泡酒。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
三顆針的副作用
脾胃虛寒者慎用。
三顆針的醫(yī)學記載及附方
三顆針的藥用附方
1、治血痢:三顆針五錢,紅糖五錢。煎水服。
2、治黃疸:三顆針莖五錢。煎水服。
3、治火眼:三顆針根莖磨水點眼角。
4、治刀傷:三顆針根研末,敷傷口。
5、治跌打損傷:三顆針根一兩。泡酒內(nèi)服外擦。(選方出《貴州草藥》)
三顆針的配伍應(yīng)用
1、配梔子:二藥合用,清熱利濕,消退黃疸,梔子通便,三棵針利尿,使?jié)駸釓亩惴窒?用治陽黃,收效甚佳。
2、配黃連:黃連大苦大寒,清熱燥濕為治痢專藥;三顆針雖苦寒不如黃連,但涼血止血,善清血中熱毒;二藥合用,治療赤痢,清熱利濕,涼血止血,效果更佳。
3、配薄荷:薄荷氣味清香,體輕上浮,清解風熱,專利咽喉;三棵針味苦寒涼,瀉上焦之火,涼血消腫。二藥合用,同走肺經(jīng),故清肺利咽,化解毒熱,功效大增。
4、配菊花:菊花性涼,花體輕揚,辛香發(fā)散,清肝清目;三顆針味苦寒涼,瀉火解毒;二藥合用,清瀉并施,療效大增。
5、配續(xù)斷:續(xù)斷辛甘苦溫,入肝腎二經(jīng),辛行血脈,甘溫補益下元,接續(xù)筋骨,為骨傷科良藥;三顆針味苦寒涼,涼血止血,散瘀止痛,亦為骨傷所常用;前者偏補,補而不滯;后者涼血,血不妄行,二藥合用,補瀉兼施,治療跌打損傷,新病久疾,均能奏效。
三顆針醫(yī)書記載
1、《分類草藥性》:“治跌打損傷,勞傷吐血。”
2、《四川中藥志》:“清熱解毒,消炎抗菌。治目赤,赤痢,吐血勞傷,咽喉腫痛,腹瀉,齒痛,耳心痛,跌打損傷紅腫?!?/p>
3、《貴州草藥》:“解熱,利濕,散瘀,止痛,涼血。”
百兩金的藥用價值
灌木,高1-2m。具匍匐根莖,直立莖除側(cè)生特殊花枝外,無分枝。葉片膜質(zhì)或近堅紙質(zhì),橢圓狀披針形或狹長圓狀披針形,頂端長漸尖,基部楔形,長7-12cm,寬1.5-3cm,全緣或略波狀,具明顯的邊緣腺點,背面多少具細鱗片,無腺點或具極疏的腺點,側(cè)脈約8對,邊緣脈不明顯;葉柄長5-8mm。亞傘形花序,著生于側(cè)生特殊花枝頂端,花枝通常無葉,長13-18cm者,則中部以上具葉2-3片;花長4-5mm,萼片長圓狀卵形或披針形,長1.5mm,多少具腺點,無毛;花瓣白色或粉紅色,卵形,長4-5mm,里面多少被細微柔毛,具腺點;雄蕊較花瓣略短,花藥狹長圓狀披針形,背部無腺點或有;雌蕊與花瓣等長或略長,胚珠5枚,1輪。果球形,直徑5-6mm,鮮紅色,具腺點。花期5-6月,果期10-12月,有時植株上部開花,下部果熟。
功能主治:清熱利咽;祛痰利濕;活血解毒。主咽喉腫痛;咳嗽咯痰不暢,濕熱黃疸;小便淋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疔瘡;無名腫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或煎水含咽。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百兩金的副作用
百兩金無副作用,但切記百兩金濕熱中阻者慎用。
百兩金的醫(yī)學記載及附方
百兩金的醫(yī)學記載
《本草圖經(jīng)》:治壅熱咽喉腫痛,含一寸許咽津。曬干用,治風涎。
《分類草藥性》:治風濕筋骨疼痛。
《天寶本草》:治咽喉紅腫,火牙腫疼。
《福建中草藥》:清熱利濕。治濕熱黃疸,痢疾,白濁,睪丸腫大墜痛,禿瘡,疥癬。
江西《中草藥學》:消腫,祛痰。
百兩金的醫(yī)學附方
1、治喉蛾(扁桃體炎):㈠鮮百兩全根一兩,水煎服;或鮮百兩金根一兩水煎加醋少許,漱喉或頻頻咽下。㈡干百兩金根或葉,放新瓦上焙干為末,吹喉,一日數(shù)次。(《福建中草藥》)。
2、治喉頭潰爛:百兩金根三錢,水煎,用豬肝湯兌服。(江西《草藥手冊》)
3、治肺病咳嗽,痰出不暢:百兩金根五錢,燉豬肺服。(江西《中草藥學》)。
4、治濕熱黃疸,白濁:鮮百兩金一至二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5、治痢疾:鮮百兩金根二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6、治胃氣痛:百兩金根三錢,研末,開水沖服,每日二至三次。
7、治腎炎水腫:鮮百兩金根一兩,童子雞一只(去頭、足、翼、內(nèi)臟),水燉,食雞服湯。
8、治陳舊性腰痛:百兩金根三錢,雪見草五錢,水煎,甜酒調(diào)服。
導(dǎo)讀:中藥兩頭尖的功效與作用專區(qū),為您詳細介紹兩頭尖的功效與作用、兩頭尖圖片、兩頭尖的藥用價值、兩頭尖的副作用等,要想知道更多兩頭尖的功效與作用相關(guān)知識,不妨來關(guān)注一下。
兩頭尖簡介兩頭尖圖片兩頭尖的功效與作用兩頭尖的藥用價值兩頭尖的用法與用量兩頭尖的副作用兩頭尖醫(yī)書記載兩頭尖簡介
兩頭尖,藥用部分為毛茛科植物多被銀蓮花l的干燥根莖。5~6月,可于苗枯前采挖根莖,除去地上殘莖及須根,洗凈,曬干;或用沸水燙過后,曬干。
本品呈類長紡錘形,兩端尖細,微彎曲,其中近一端處較膨大;長1~3cm,直徑2~7mm,表面棕褐色至棕黑色,具微細縱皺紋,膨大部位常有1~3個支根痕呈魚鰭狀突起,偶見不明顯的3~5個環(huán)節(jié)。質(zhì)硬而脆,易折斷。斷面略平坦,類白色或灰褐色,類角質(zhì)樣無臭,味先淡后微苦而麻辣。以質(zhì)硬、斷面類白色者為佳。
兩頭尖圖片
兩頭尖的功效與作用
1、兩頭尖的功效
兩頭尖這種中藥材味辛、性熱,有毒性,可以歸脾經(jīng),祛風濕和消腫是它最重要的藥用功效,平時可以用于人類風濕產(chǎn)痛和四肢拘攣以及關(guān)節(jié)疼痛的治療,治療時多以煎湯服用為主,用量在一錢左右,有時也可外用,外用時用量適量就可以。
2、兩頭尖可治關(guān)節(jié)疼痛
兩頭尖對人類的關(guān)節(jié)疼痛治部效果明顯,如果能與其他中藥材,搭配會讓止痛功效得到更好的發(fā)揮,在治療時具體的用法是兩頭尖八分,防風三錢以及牛膝四錢和威靈仙四錢,最后還要加入松節(jié)二錢和雞血藤五錢,把這些中藥材準備好以后,用清水泡一下,然后煎制成湯再服用。
3、兩頭尖能治癰疽瘡瘍
兩頭尖對人類的癰疽瘡瘍有很好的治療作用,在治療時可以把兩頭尖八分和金銀花五十克以及地丁五十克,一起加清水煎制,煎好以后直接飲用就可以。
兩頭尖的藥用價值
兩頭尖入藥具有祛風利濕、消腫止痹的功效,在我國傳統(tǒng)醫(yī)學中具有較為廣泛的應(yīng)用。根據(jù)臨床報道廣泛用于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癌癥、痹癥、腰腿疼痛的治療。
1、癱瘓頑疾(百節(jié)疼痛,下元虛冷,一切風瘡):用草烏頭、川烏頭、兩頭尖各9g,硫黃、麝香、丁香各3g,木鱉子五個,共研為末,再以熟艾揉軟,合在一起用草紙包裹。燒熏痛處。(《本草綱目》)
2、內(nèi)痔不出:用兩頭尖50g、巴豆四個,搗爛貼患處,疔自拔出。(《中國藥典》)
兩頭尖的用法與用量
內(nèi)服:煎湯,0.5~1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膏藥上敷貼。
兩頭尖的副作用
本品有毒,內(nèi)服用量不宜過大;孕婦忌用(《四川中藥志》)。
兩頭尖醫(yī)書記載
1、《品匯精要》:療風及腰腿濕痹痛。
2、《本草原始》:風濕邪氣,癰腫金瘡,四肢拘攣,骨節(jié)疼痛,多入膏藥中用。
3、《中藥志》:散風寒,消腫。
4、《藥材學》:治傷風感冒,祛風痰。
以上就是一些兩頭尖的相關(guān)知識,如果想認識更多的中草藥,請繼續(xù)關(guān)注中醫(yī)養(yǎng)生頻道。
水痘是人們?nèi)粘I钪斜容^常見的一種皮膚疾。對于人們的身體健康來說,造成了很大的影響。相信對于水痘這種疾病,有一定了解的人都會知道,在小孩之前小的時候就會進行水痘的疫苗接種。主要是起到一個預(yù)防水痘發(fā)生的效果。這個疫苗需要打兩次針,而且每一次打到最后,需要隔一段時間之后才能去打第二次針。那么水痘疫苗兩針間隔應(yīng)該多久呢?
水痘疫苗屬于第二類疫苗,由受種者自愿自費接種,此前佛山各接種點都按一劑次方案,現(xiàn)在調(diào)整為自愿自費接種2劑次。具體為:
12~24月接種第一劑;
4~6周歲接種第二劑;
未按程序完成2劑次接種者,補齊2劑次的間隔時間為大于等于3個月。
接種方法
推薦2歲兒童開始接種。1~12歲的兒童接種一劑量(0.5ml);13歲及以上的兒童、青少年和成人接種2劑量,間隔6-10周。兒童及成人均于上臂皮下注射,絕不能靜脈注射。疫苗應(yīng)通過提供的稀釋液復(fù)溶,并應(yīng)完全溶解。應(yīng)在消毒劑完全揮發(fā)后再行接種。對于健康人,水痘減毒疫苗可與其他減毒活疫苗或滅活疫苗同時接種;對于免疫缺陷患者及其他高危人群,水痘減毒疫苗可與其他滅活疫苗同時接種。但均需接種于不同部位,且不能在注射器中混合。如水痘減毒疫苗不能和麻疹疫苗同時接種,則接種間隔至少1個月。美國疾病預(yù)防控制中心推薦對所有人群均采用2劑量接種,其數(shù)據(jù)顯示2劑量接種的有效率可以達到98%。對于兒童推薦方法為:出生后12到15個月進行第一次接種,4到6歲時進行第二次接種。目前國內(nèi)部分醫(yī)療機構(gòu)也采用該方法對兒童進行2劑量接種。
注意事項
(1)安瓿有裂紋、瓶簽不清或溶解后瓶內(nèi)有異物者均不可使用。
(2)疫苗瓶開啟和接種時切勿使消毒劑接觸疫苗;并應(yīng)在開啟用30分鐘內(nèi)用完。
(3)注射過免疫球蛋白者應(yīng)間隔1個月后接種本疫苗。
(4)育齡婦女接種本苗后至少3個月應(yīng)避孕。
白茅針生長在路旁向陽干草地或山坡上,在止血解毒方面有很大的功效。那么在醫(yī)學上白茅針有哪些具體的藥用價值呢?又有哪些方劑需要用到它呢?下面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白茅針的功效與作用。
白茅針是禾本科植物白茅的初生未放花序,多年生草本。根莖白色,稈從生,直產(chǎn),圓柱形,光滑無毛,基部被多數(shù)老葉及殘留的葉鞘,葉線形或線狀披針形;生于路旁向陽干草地或山坡上。有止血;解毒。主衄血;尿血;大便下血等藥用價值。
功能主治
止血;解毒。主衄血;尿血;大便下血;外傷出血;瘡癰腫毒。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敷或塞鼻。
藥用價值
第一種
【藥用部位】
白茅的初生未放花序。
【性味歸經(jīng)】
甘,平。①《本草拾遺》:味甘平,無毒。②《日華子本草》:涼。③《醫(yī)林纂要》: 甘淡,寒。入心,胃二經(jīng)。
【功效分類】
止血藥,涼血止血藥。
【功效主治】
涼血止血,除熱止渴。治衄血,尿血,大便下血。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5錢。外用:搗敷或塞鼻。
【出處】出自《本草拾遺》。
第二種
【性味】
甘;平。
【功能主治】
止血;解毒。主衄血;尿血;大便下血;外傷出血;瘡癰腫毒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敷或塞鼻。
【各家論述】
1.《本經(jīng)》:主下水。
2.《藥性論》:能破血,治消渴。
3.《本草拾遺》:主惡瘡腫,未潰者,煮服之。生挼敷金瘡止血。煮服之主鼻衄及暴下血。
4.《日華子本草》:通小腸,癰毒軟癤不作頭,濃煎和酒服。
5.《本草圖經(jīng)》:挼以敷金瘡,塞鼻洪,止暴下血及溺血。
結(jié)語:通過上文的介紹,大家肯定已經(jīng)對白茅針有了一定的了解。我們知道了白茅針具有止血、解毒的功效,能破血,治消渴。如果大家想了解更多關(guān)于中藥的相關(guān)知識,可以繼續(xù)閱讀下一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