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為何不能喝中藥
每個季節(jié)養(yǎng)生為何不同。
“養(yǎng)生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耳?!比祟惖陌l(fā)展歷史中,養(yǎng)生觀念不斷更新,每個人要想提升自己的生活質(zhì)量,不能忽視養(yǎng)生。怎樣才能實現(xiàn)科學的中醫(yī)養(yǎng)生呢?以下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中午為何不能喝中藥”,僅供您在養(yǎng)生參考。
中午為何不能喝中藥
1、中午為何不能喝中藥
現(xiàn)代中醫(yī)學認為,原則上,服藥應該避開進食的時間,從飯前半小時到飯后1個小時都不要服中藥,以防食物影響胃腸道對藥物的吸收。
有三類藥物通常嚴格要求空腹服用:首先,治療胃潰瘍、胃黏膜糜爛時,常用海螵蛸、白芨等中藥,來抑制胃酸的分泌,并在胃內(nèi)壁產(chǎn)生一層保護膜,這類藥物應盡可能選在飯前空腹服用。其次,一些瀉下的藥物,如治療便秘的大黃等,也應該空腹服用。最后,滋補類藥物也多建議空腹時服用。
2、中藥在飯后什么時候服用
不同類型的中藥湯劑,服用的時間是不同的。
但在實際用藥時,醫(yī)生會根據(jù)就診者的身體變化隨證調(diào)整用藥,用藥的方子不會局限于某一類藥。再加上患者長期服藥,是藥三分毒,難免會對胃黏膜造成損傷,所以我們建議需要長期喝中藥湯劑的人,應該在飯后3060分鐘內(nèi)服藥,以減輕藥物對胃黏膜的直接刺激。
3、喝中藥不能吃生冷的食物
吃中藥期間對各種生冷食物也因該盡量避免食用,我國中醫(yī)指出,生冷食物性多寒涼,食用后非常難以消化。而且生冷類食物在食用后還具有刺激腸胃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馬上吃中藥的話將會嚴重刺激胃腸道,從而影響胃腸對藥物的吸收。因此要特別注意,在治療寒癥服中藥如溫經(jīng)通絡、祛寒逐濕藥時要避免吃生冷類的食物。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脾胃功能不好的人群,就算沒有在吃健脾暖胃方面的中藥,在平時生活中也不能吃生冷的食物,否則的話將會導致病癥更加嚴重。
中藥一定要喝熱的嗎
雖然許多中藥都要求溫服,但并非都是如此,有不少湯藥是要放涼了再喝的。
傳統(tǒng)的中醫(yī)理論對口服湯劑的溫度是非常講究的,光服法就有十多種,具體到藥水溫度就有三種:溫服、熱服和涼服。
溫服是將煎好的湯劑或送藥的水等放溫后再服用。一般的中藥湯劑應該溫服,即藥湯煎煮后立即濾出,在常溫下晾至 30℃~37℃時再喝;丸、散類的中成藥應該以溫開水送服,這也是溫服的一種。
熱服是將剛煎好的藥液趁熱服下。常見于寒證用熱藥,宜熱服,如發(fā)散風寒的中藥,應該熱服,并且可在服后吃些熱稀飯、熱水,以助藥力。
冷服是將煎好的湯劑放冷后服下。常用于解毒、清熱的藥,尤其是夏天解暑的中藥,冷服效果更好。嘔吐病人或中毒病人服藥均宜冷服。在我國南方,夏天經(jīng)常服用的一些涼茶,實際上也屬于中藥的一種。顧名思義,很多涼茶都是晾涼了喝,清涼解暑效果才更好。但是,對于不應冷服的湯劑,在冷服后會引起胃腸刺激,出現(xiàn)腹痛腹瀉或嘔吐。
長期喝中藥的危害有哪些
長期吃中藥有副作用,不但對胃有影響,更主要的是對肝腎的損壞,因為大部分的藥物代謝都是通過這兩個主要的臟器進行代謝。
胃的吸收功能會影響藥物的吸收,而肝腎的代謝功能直接影響療效甚至危及生命在服用重要期間注意自己的身體情況,及時進行全方位的條理在飲食上一般忌辛辣刺激性的,海鮮類的,過分油膩的也不要吃,生冷的也要忌,忌綠豆湯。
還有許多忌口要注意:如:藥中有人參,則不能吃蘿卜,即使沒有人參,最好也不要吃蘿卜,因為蘿卜泄氣一般禁忌:冰、西瓜、白蘿卜、空心菜、南瓜、竹筍、糯米、辣椒、鴨肉、酸菜 特別禁忌:服食西藥或茶與服食中藥須間隔二小時。
服用清內(nèi)熱的中藥時,不宜食用蔥、蒜、胡椒、羊肉、狗肉等熱性的食物;在治療寒證服用中藥時,應禁食生冷食物。服用這些藥物時,如果吃了禁忌的食物,療效就不理想甚至起相反作用。 喝中藥請在飯后30-60分鐘服用為宜,可以避免中藥成分對胃粘膜的刺激。
Ys630.com相關(guān)知識
肝經(jīng)在平時對人體非常重要,因為肝經(jīng)是控制著人體生殖系統(tǒng),子宮,胸部,還有眼睛的經(jīng)絡,掌握著人體的情緒,包括七情六欲,在平時對女性的身體系統(tǒng)也是很重要的,只有多按摩這個部位,才能減少女性的身體會被婦科疾病纏繞,推肝經(jīng)是要找到一個準確合理的方法,防止病情會持續(xù)加重。
怎樣找到肝經(jīng)?
大腿的內(nèi)側(cè)有三條經(jīng)絡,中間是肝經(jīng),靠近正面的是脾經(jīng),靠近后面的是腎經(jīng)。坐下后,曲膝,大腿內(nèi)側(cè)朝上,正中的就是肝經(jīng),推中間就是推肝經(jīng)。
小貼士
肝經(jīng)一般不太容易找準確,這里有一個很好的辦法,就是做個劈叉動作,用4個手指去摸大腿根,有一根硬筋,順著硬筋往下走就是肝經(jīng)了。
中醫(yī)講一通百通,一堵百堵,經(jīng)絡有很多的堵塞點,每次疏通的時候會逐步地將經(jīng)絡的堵塞點化解,排出體內(nèi)毒素,從而達到百脈通、除百病的功效。針對現(xiàn)代人的亞健康及慢性疾病的調(diào)理有顯著的療效。
疏理肝經(jīng)的方法
1、推肝經(jīng)
【方法】:坐在床上,右腿向前伸直,左腿彎曲平放,雙手交疊,壓在大腿根部。沿著大腿內(nèi)側(cè)肝經(jīng)的位置,稍用力向前推到膝關(guān)節(jié),反復推動,四五十遍,然后換另一只腿同樣的手法。可以隔著衣服,如果是在皮膚上推就涂些潤膚油,效果更好。
每晚推一推,疏肝理氣,活血化瘀,去肝火,保養(yǎng)婦科,改善面部氣色。
2、按摩穴位
凡是和“搖動”、“震顫”、“拘攣”、“強直”、“抽搐”、“火氣”、“眩暈”、“抑郁”等有關(guān)的病癥,都與肝經(jīng)有關(guān)。
小貼士
膝為“筋之府”——經(jīng)常跪著走以養(yǎng)筋;
膽經(jīng)的陽陵泉為“筋之會”——要常撥動以舒筋;
脊椎督脈上有個“筋縮”——要多用掌根揉它以伸筋;
膀胱經(jīng)的膝下有個“承筋”——要多用拳峰點按以散筋),理筋即調(diào)肝。
中午時間是不是不能喝中藥
1、中午時間是不是不能喝中藥
中午喝藥其實是可以的額,因為喝藥只需要注意到和吃飯的順序就行了,其他的沒有影響。
2、煎中藥的正確方法是什么
2.1、先將藥物用冷水浸泡30-60分鐘,浸泡的水量以淹沒藥面3~5cm為宜)。
2.2、將藥放在火上,用武火(即大火)熬開,沸騰后改用文火(小火)保持微沸狀態(tài),減慢水分蒸發(fā),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改用文火后開始計時,解表藥(多為治感冒的藥)煎15-20分鐘左右,其他藥一般煎40~50分鐘。
2.3、將第一次煎出的藥液倒出,加入適量的熱水(水不要太多,以剛淹沒藥材2-3cm為宜)進行第二次煎煮,煎煮的時間約20-30分鐘左右即可。
3、煎藥的時間講究有哪些
3.1、用于治療急性熱病、四季外感風寒、風熱類疾病的清熱發(fā)散性藥物。頭煎從沸后用中火偏大煎煮15~20 分鐘,第二煎沸后再煎10~15 分鐘左右。
3.2、用于治療一般常見的慢性病,如:脾胃病、臟腑功能失調(diào)、高血壓病、心血管類疾病的調(diào)理性藥物。頭煎從沸后中火煎煮20~30 分鐘,第二煎沸后再煎15~20 分鐘左右。
3.3、用于治療虛損性疾病的補益藥,如:氣虛、血虛、腎虛等各類虛損病癥的藥物。頭煎從沸后小火(文火)煎煮30~40 分鐘左右,第二煎藥沸后再煎20~30 分鐘。
3.4、皆屬輕清發(fā)散藥,有效成分容易隨水蒸氣擴散掉。例如薄荷若煮的時間太長,藥液中薄荷油及薄荷醇的含量必將減少,直接影響功效。煎時間長了損失藥效,所以要等其他藥煎好之前5 分鐘放入鍋內(nèi),后下藥一般由藥房包好并注有后下字樣。
3.5、有些飲片所含有效成分能迅速溶解在水中,如:鉤藤、大黃、番瀉葉、青蒿、徐長卿等,這類藥如果久煎,其化學成分可能發(fā)生變化。
熬藥用什么鍋
煎煮中藥,選擇器皿是很重要的。熬藥首選砂鍋、瓦罐,接下來是搪瓷器皿、不銹鋼鍋,最忌諱使用鐵鍋和銅鍋。砂鍋、瓦罐的化學性質(zhì)穩(wěn)定,受熱均勻,傳熱緩慢,煎藥時水分不容易蒸發(fā)。
需要注意的是,砂鍋驟然受熱或受冷會形成裂紋。因此,剛煎過藥的砂鍋不要立即用涼水清洗,可在干木片或架子上放涼后再把藥垢清洗干凈,砂鍋上的油漬不能用洗潔精浸泡,以防污水滲入細孔中,可用喝剩的茶葉渣擦拭,也可用淘米水浸泡烘熱,再用刷子刷洗。不銹鋼鍋傳熱太快,煎藥時要經(jīng)常攪拌,否則藥材黏在鍋壁,稍不留神就容易糊鍋。提醒大家特別注意的是,千萬不能用鐵鍋和銅鍋煎藥。因為鐵和銅是活潑元素,容易與中藥里的多種化學成分發(fā)生反應,產(chǎn)生毒副作用。
熬藥的下藥順序講究
1、下藥要注意一定的順序,堅實的藥物所含成分比較難煎出,宜先用武火煮15~30分鐘,再加入其它藥物同煎,如:石膏、代赭石、紫石英、海浮石等。揮發(fā)性強或不耐熱性成分的藥物,為減少成分的損耗,宜在煎畢前10~15分鐘時下藥,如:砂仁、辛荑、荊芥、菊花等。
2、有毛茸的草藥煎后易混懸于藥液,服后易引起刺激性咳嗽;粉末狀藥物煎時易沉于器底,易于燒焦;還有些藥煎煮后呈糊狀,不易過濾,這都需要包煎,如:旋復花、蒲黃、百草霜、蠶砂等。
特別貴重和一些特殊的中藥最好另行煎煮,取汁服用,如:人參、三七、鹿茸、耳環(huán)石槲等。有些藥物用量少,又具有揮發(fā)性、易溶性,宜先研成粉未或磨汁,待藥煎成后對入攪勻內(nèi)服或沖服,如:麝香、狗寶、熊膽、珍珠、犀角等。還有一些可溶性和膠體藥物,宜直接溶于溫熱的湯藥中(也稱后溶)如:蜂蜜、安息香油、阿膠、鹿角膠等。吸水量大的藥宜先煮水去渣后再煎其它的藥,如:伏龍肝、荷葉、大腹皮、絲瓜絡等。
中藥對于身體的調(diào)理雖然比較的緩慢,但是大家都知道,中藥可以去除病根,所以還是受到很多人的喜愛。在喝中藥的時候,也有很多的注意事項,不知道大家了解不了解。首先就是中藥的飲用時間。很多的人會在早上喝藥,當然,也有些朋友會中午喝中藥。那么,中藥中午能喝嗎?
1、為什么中午不能喝中藥
古代醫(yī)家曾認為,對于不同部位的病證,用藥時間是不同的:例如治療上焦的疾病(包括心、肺、頭面部等),如感冒、頭痛,應該在飯后服藥;治療中焦的疾病(包括脾、胃等),藥物應該和飯一起吃;而對于下焦的疾病(包括大腸、腎等),則應在飯前空腹時服藥。
為什么中午不能喝中藥
對于古人的觀點,現(xiàn)代中醫(yī)學并不完全認同。我們認為,原則上,服藥應該避開進食的時間,從飯前半小時到飯后1個小時都不要服中藥,以防食物影響胃腸道對藥物的吸收。
2、三類藥物可空腹服用
首先,治療胃潰瘍、胃黏膜糜爛時,常用海螵蛸、白芨等中藥,來抑制胃酸的分泌,并在胃內(nèi)壁產(chǎn)生一層保護膜,這類藥物應盡可能選在飯前空腹服用。
其次,一些瀉下的藥物,如治療便秘的大黃等,也應該空腹服用。
最后,滋補類藥物也多建議空腹時服用。一是因為這些藥物價錢比較貴,空腹吃將有助于機體對藥物的充分吸收。二是這類藥物的作用比較溫和,對胃腸道黏膜的刺激較小,服用后很少出現(xiàn)不適。
3、喝中藥要在餐與餐之間
《湯液本草》指出:“藥氣與食氣不欲相逢,食氣消則服藥,藥氣消則進食。”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藥物與食物不宜同時服用,二者必須間隔一段時間。
為什么中午不能喝中藥
“因此,慢性病則要按時服藥,一般中藥方劑皆選在兩餐之間服食,即上午九至十點,或下午三至四點各服一次,如須服用三次,可在臨睡前再加服一次。但急性重病則不拘時間、次數(shù),應根據(jù)醫(yī)師的醫(yī)囑,盡快服藥或頻服,有的甚至可每隔1~2小時服1次,或每隔4小時左右服藥1次,夜晚也不停止,以使藥力持續(xù),有利于更快地緩解癥狀、減輕病情?!敝嗅t(yī)專家解釋。
此外,服用中藥時要注意藥物的作用與人體節(jié)律同步協(xié)調(diào),即陽藥用于陽長之時,陰藥用于陰主之時等等也需要注意,像升陽的生姜就宜在早上服用,但要綜合整劑中藥來說。
中午十二點能喝中藥嗎
1、中午十二點能喝中藥嗎
一般來講,上午9時和下午3時左右,是機體吸收藥物的“最佳時間”,所以此時服用中藥最佳。
但是不同藥性的中藥,講究不同的服藥時機。一般而言,治療虛癥和腸胃病,應在飯前30~60分鐘服用;而治療心肺病和其他一般疾病,則通常在飯后30分鐘服用為佳,以避免藥物對腸胃產(chǎn)生刺激,減少副作用的產(chǎn)生;助消化或?qū)δc胃有刺激的中藥,也應飯后服用。
而補益藥和瀉下通便的藥物則宜飯前空腹服用。其中,通便藥物如大黃、火麻仁等,宜在清晨或白天服用,避免在睡前或夜間服用;驅(qū)蟲藥也應在早上空腹服用,而安神藥則應在睡前服用。
2、喝中藥很苦怎么辦
2.1、掌握服藥時間
在一天24小時內(nèi),機體有兩個吸收藥物的“黃金時期”,一個在上午8時至10時,一個在下午2時至3時??辔吨兴幙稍陲埡笊鲜鰰r間內(nèi)服用。
2.2、掌握藥液溫度
有關(guān)專家研究證實,舌頭對37℃以上的溫度更為敏感,因此,苦味中藥湯液的溫度應控制在15℃至37℃,這樣既可以防止燙嘴,又可以糾正苦味艱澀之偏。
2.3、掌握服藥速度
藥液在口中停留的時間越長,感覺味道越苦,因此,苦味中藥的服用力求干凈利落,轉(zhuǎn)瞬即逝。
2.4、添加調(diào)味品
在苦味藥液中加入蜂蜜、蔗糖等,但對黃連、膽草之類,盡量少用或不用調(diào)味品。若有必要可酌配甘草、大棗之類調(diào)和。
3、中藥什么溫度喝最好
一般的中藥湯劑應該“溫服”,即藥湯煎煮后立即濾出,在常溫下晾至30℃~40℃時再喝,特別是對胃腸道有刺激性的藥物,如瓜蔞仁、乳香等,溫服和胃益脾,能減輕刺激。
丸、散類的中成藥應該以溫開水送服,這也是溫服的一種。發(fā)散風寒的中藥如麻黃、桂枝、荊芥、防風等,應該“熱服”,并且可在服后吃些熱稀飯、熱水,以助藥力。
對于感冒清熱顆粒等顆粒狀清熱類中成藥,通常會含有一些清溫解表的成分,水溫過熱也會影響藥效。因此,對于這類顆粒狀中成藥,應當用60℃~70℃的水沖開,等水溫降至40℃左右時再服用。
喝中藥能不能吃糖
糖能潤肺和中、補脾緩肝,可用來治療肺燥咳嗽、口干舌燥、中焦虛、胃痛等病證,因此中醫(yī)也把糖類作為一味中藥,不宜隨便使用。此外,它在臨床使用中也有所禁忌。
首先,多食糖會助熱,如果病人有腹脹中滿、舌苔厚膩等濕熱內(nèi)停的癥候時,一般嚴禁加糖,以避免不良反應,有痰者也不宜服用。
其次,白糖性涼、紅糖性溫,如果把白糖加入溫熱藥劑中,或把紅糖加入寒涼藥劑中,都會減弱藥性,阻礙藥效的充分吸收,影響療效。
再次,中藥的化學成分比較復雜,糖類特別是紅糖,含有較多的鐵、鈣等元素,中藥中的蛋白質(zhì)和鞣質(zhì)等成分可與之結(jié)合,發(fā)生化學反應,使藥液中的一些有效成分凝固變性,繼而產(chǎn)生渾濁、沉淀,不僅影響藥效,而且危害健康。
喝中藥能喝紅茶嗎
中醫(yī)認為,吃中藥期間最好不要喝紅茶。因為紅茶葉中的化學成分不但會降低或影響藥物療效,還會產(chǎn)生一些副作用,故吃藥不能用紅茶水。另外,通常情況下喝中藥是不用紅茶水送服的,因為喝紅茶會“解藥”。
紅茶葉中含有大量鞣酸,很容易與生物堿發(fā)生不溶性沉淀。而很多中藥的有效成分都是生物堿。同時,紅茶葉中的鞣酸具有收斂作用,會阻止人體對蛋白等營養(yǎng)物質(zhì)的吸收,也會降低藥效。
在日常生活中,因為飲食不當或生活起居不規(guī)律等原因,許多人都曾經(jīng)歷過胃痛。發(fā)生胃痛后,一些人會去藥店自購藥物,有時的確能起到緩解癥狀的作用。但是,因為用藥不當或錯過最佳治療時機,致使癥狀反復甚至加重的事也常有發(fā)生。因此,在藥物選擇上,患者應有所講究,尤其是中成藥的選擇應遵循辨證論治、同病異治等治療原則,即患者應根據(jù)其胃痛性質(zhì)或伴隨癥狀,選擇合適的藥物,以免出現(xiàn)越止越痛的不良后果。
選藥時 辨別寒熱虛實
中成藥攜帶和服用方便,深受患者歡迎。患者在選擇中成藥時,首先,應簡單地辨別寒、熱、虛、實,再選用適合病情的藥物,如此,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1.寒凝胃痛
患者的胃痛與受寒有關(guān),如受涼或過服生冷之品等。該類胃痛屬于寒凝胃痛,其特點為胃痛暴作,喜溫喜暖,得溫則疼痛緩解,遇寒則加劇,或喜熱飲等。通常,這種胃痛的治療原則為溫胃散寒,理氣止痛,可選用溫胃舒膠囊、香砂養(yǎng)胃丸、仲景胃靈片、石榴健胃散等中成藥。
注意事項:
①服藥期間忌生冷之品;
②注意局部保暖;
③胃痛如灼熱、口干舌燥等者不宜服用。
2.胃熱疼痛
患者平時嗜食辛辣、油膩之品,久之內(nèi)熱可郁于人體內(nèi)。這類患者的胃痛多為胃熱疼痛,其特點為胃脘灼痛,燒心感,泛酸,嘈雜,口干,口苦,或喜冷飲,或伴有大便干結(jié)等。通常,這種胃痛的治療原則為清熱,和胃止痛,可選用胃力康顆粒、楓蓼腸胃康顆粒、左金丸等藥。
另外,熱多與濕蘊結(jié)于體內(nèi),這時,除上述癥狀之外,患者多伴有脹悶感、身體困重、口膩、口渴但不欲飲水等癥狀,可適當選用王氏保赤丸等,可取得較好的效果。
注意事項:
①服藥期間宜食清淡之品,忌辛辣、油膩之品;
②服藥期間不宜服用滋補性中成藥;
③大便溏薄者慎用。
3.氣滯胃痛
臨床證實,長期或短期內(nèi)的情志不暢也可導致胃痛。這類患者平時有抑郁、焦慮、緊張或容易生氣等表現(xiàn),屬于氣滯胃痛,其特點為胃脘脹痛,噯氣頻作,或情志不暢時誘發(fā)胃痛或加重等。該型胃痛的治療原則為疏肝理氣,和胃止痛,可選用氣滯胃痛顆粒、六味安消膠囊、舒肝止痛丸或胃蘇顆粒等藥。
注意事項:
①保持心情舒暢,不宜發(fā)怒或抑郁、緊張;
②服藥期間忌生冷、油膩之品;
③適當體育鍛煉。
4.虛寒胃痛
通常,長期胃病患者或體質(zhì)較虛弱者,或老年患者出現(xiàn)的胃痛,屬于虛寒胃痛。這類胃痛療程相對較長,特點為胃部隱隱痛,喜溫喜按,空腹時疼痛加甚,得食后可緩解,泛吐清水,或伴有體倦乏力,手足欠溫,大便溏薄等。治療原則為溫中健脾,和胃止痛,可選用胃復春、溫胃舒顆粒、養(yǎng)胃顆粒、健胃愈瘍片、香砂六君丸等藥。
注意事項:
①服藥期間忌生冷、油膩之品;
②胃痛如灼熱、口干舌燥者不宜服用;
③注意保暖。
除上述胃寒、胃熱、氣滯、虛寒胃痛以外,尚有飲食停滯、寒熱錯雜、虛實夾雜等證型。對于寒熱錯雜,虛實夾雜的征候,需要在醫(yī)生指導下正確地服用藥物。另外,糖尿病患者應慎用含糖制劑的中成藥。
治胃痛 還需七分保養(yǎng)
胃痛發(fā)生后,除及時、正確地使用藥物治療外,患者還需要注意飲食、生活上的調(diào)養(yǎng)。首先在飲食方面,以少食多餐、充分咀嚼為基本原則,以減少胃的負擔,有助于消化。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飲料,包括濃茶、咖啡、油炸、辛辣食品等。在胃痛、泛酸嚴重時,應減少攝入酸、甜味食物,以避免加重刺激胃,如伴有胃脹、噯氣頻作等情況時,少食豆制品、芋頭、紅薯等。其次是在情緒方面,不宜過于緊張、抑郁或焦慮,因為胃是極容易受到情緒影響的器官,故應保持心情舒暢。第三是進行適當?shù)纳眢w鍛煉,分散對胃的過分關(guān)注,也有助于提高治療效果。
生活實例
最近幾個月,48歲的公司經(jīng)理李先生經(jīng)常胃痛,并伴有泛酸、口苦、饑餓感,空腹時胃痛加劇。由于工作繁忙無暇就診,兩星期前李先生自購養(yǎng)胃顆粒,服用一周后,癥狀反而有所加重。一次應酬后,李先生胃痛加劇,遂來到某中醫(yī)院就診。
醫(yī)生詳細詢問李先生的病史及生活、飲食習慣,發(fā)現(xiàn)他平時飲酒較多,喜歡吃肥肉、辛辣之品,檢查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弦細,胃鏡提示糜爛性胃炎、胃角潰瘍。醫(yī)生根據(jù)其病史和癥狀,認為李先生屬于中醫(yī)濕熱中阻證,治療應清熱化濕,和胃止痛。遺憾的是,李先生所購的養(yǎng)胃顆粒雖然也是治胃痛的藥,但其藥性偏溫,適合寒性胃痛患者,而對李先生來說,就是火上加油,反而會加重他的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