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荷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你有一萬種功能,你可以征服世界,甚至改變?nèi)朔N,你沒有健康,只能是空談。”但凡長壽健康之人,一般都很注重養(yǎng)生,生活質(zhì)量高的人,一般都是懂得養(yǎng)生的人。養(yǎng)生達(dá)人是如何進(jìn)行中醫(yī)養(yǎng)生的呢?為滿足您的需求,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編輯了“薄荷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供大家借鑒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養(yǎng)生導(dǎo)讀:酷熱的夏季已經(jīng)到來,在這個季節(jié)我們經(jīng)常會用到薄荷,那么薄荷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中醫(yī)指出,薄荷的功效與作用:疏風(fēng)消炎驅(qū)蚊蟲。ys630.COm精選閱讀
薄荷素油對于醫(yī)藥方面的價值是我們難以想象的,對于治療一些疾病是很有效的。薄荷素油中含有很多對人體有益的物質(zhì),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英文名】OLEUM MENTHAE DEMENTHOLATUM
【別名】薄荷油
【來源】本品為唇形科植物 薄荷 Mentha haplocalyx Briq. 的新鮮莖和葉經(jīng)水蒸氣蒸餾,再冷凍,部分脫腦加工得到的揮發(fā)油。
【性狀】本品為無色或淡黃色的澄清液體。有特殊清涼香氣,味初辛、后涼。存放日久,色漸變深。本品與乙醇、氯仿或乙醚能任意混合。相對密度應(yīng)為0.888~0.908(附錄ⅦA)。旋亮度取本品,依法測定(附錄ⅦE),旋亮度應(yīng)為-17°至-24°。折光率應(yīng)為1.456~1.466(附錄ⅦF)。
【鑒別】取本品1 滴,加硫酸3~5 滴及香草醛結(jié)晶少量,應(yīng)顯橙紅色,再加水1 滴,即變紫色。
【功能主治】芳香藥、調(diào)味藥及驅(qū)風(fēng)藥??捎糜谄つw或黏膜產(chǎn)生清涼感以減輕不適及疼痛。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0.02~0.2ml,一日0.06~0.6ml。外用適量。
【貯藏】遮光,密封,置陰涼處。
【摘錄】《中國藥典》
以上就是對薄荷素油的作用一些介紹,使用它的時候,可以根據(jù)上面所講的需求進(jìn)行,而且薄荷素油在治療某些疾病上也有著很好的幫助。
野薄荷是常見的植物,在平時也是多年生長的草本植物,非常受人們歡迎,而且價值也很高,野薄荷中富含有豐富的營養(yǎng)等多種功效成分,其中最常見的是胡蘿卜素,在平時可以用來泡水喝,也可以在做飯做菜的時候加在調(diào)味料里,能起到調(diào)味作用,在使用的時候也要及時的清洗干凈。
野薄荷的功效與作用
薄荷別名亞洲薄荷、薄荷草、野薄荷、魚香草、仁丹革、土薄荷、蘇薄荷、鬼香草、水益母、接骨草、見腫消等。分布廣泛,在亞洲的熱帶地區(qū)、溫帶地區(qū)以及俄羅斯遠(yuǎn)東地區(qū)、朝鮮、日本和北美洲等地均有自然分布。我國薄荷資源豐富,各省均有野生或人工栽培的薄荷出產(chǎn)。
多年生宿根性草本,高達(dá)60厘米。莖多分枝,上部被微柔毛,下部沿棱被微柔毛。葉對生,卵狀披針形或長圓形,長3~7厘米,先端尖,基部楔形或圓形,基部以上疏生粗牙齒狀鋸齒,兩面被微柔毛;葉柄長0.2~1厘米,被茸毛。輪傘花序腋生,球形,徑約1.8厘米,花序梗長不及3mm?;ü<?xì),花萼管狀鐘形,長約2.0mm,外被茸毛及腺點,脈不明顯,萼齒,窄三角形;花冠淡紫色或白色,長約4mm,稍被微柔毛,上裂片2裂,余3裂片近等大,長圓形,先端鈍;雄蕊4,長約Smm。小堅果卵球形,黃褐色,被洼點,千粒重1克左右?;ㄆ?~9月,果期10月。果實熟時呈黃褐色,藏于宿存萼內(nèi)。多在夏、秋二季莖葉茂盛或花開至三輪時采割為佳??梢怎r食,也可曬干或陰干備用于食品或中藥材。
【營養(yǎng)與功能成分】
薄荷以嫩莖葉供食用。每100克可食部分鮮樣含胡蘿卜素1.44毫克,維生素B20.09毫克,維生素C46毫克,薄荷還含有蛋白質(zhì)、脂肪、碳水化合物、礦物質(zhì)、黃酮類、有機(jī)酸、氨基酸等成分,鐵、鈉、鋅、鋁等元素含量較高。薄荷莖葉含揮發(fā)油,鮮莖葉含揮發(fā)油,干莖葉。揮發(fā)油中含左旋薄荷腦約、薄荷酮、乙酸薄荷酯3010以及樟腦萜、檸檬萜等藥用成分。
食用部位為唇形科薄荷屬植物薄荷嫩莖葉。薄荷的食用方法多種多樣,民間多見薄荷單獨涼拌菜、湯菜、菜羹、菜粥、蒸菜、菜包、涼茶飲料以及與肉食混合涼拌菜等。常見的以薄荷為原料制作的菜肴及其食療作用介紹如下:
(1)涼拌薄荷薄荷300克,精鹽、米醋、香油、生姜末、白糖、味精各適量。薄荷清洗干凈,放沸水鍋中焯一下,撈出用涼水浸透,擠掉一些水,切段,放盤內(nèi)。生姜末、精鹽、米醋、味精、白糖放碗中調(diào)勻,澆在薄荷上,淋上香油即可。特點:色綠味奇,酸甜爽口。功效:辛涼解表。
(2)簿荷西紅柿湯鮮薄荷100克,西紅柿100克,白糖30克,水淀粉20克。薄荷洗凈,切1厘米長的段;西紅柿洗凈,放入沸水中稍燙,去皮、蒂,切1厘米見方的丁。湯鍋置火上,加水600毫升,燒開后加入西紅柿丁、薄荷、白糖,開后用水淀粉勾芡,再開后盛入湯碗即成。特點:色綠透紅、甜酸清爽。功效:解酒疏風(fēng)。
現(xiàn)今藥物的種類比較多,在選擇時最好不要隨意進(jìn)行,應(yīng)該先對藥物進(jìn)行一定的了解,那么你對薄荷丸這種中藥方劑有了解嗎?
【處方】干薄荷葉2兩,荊芥穗1兩半,蔓荊實(去白皮)1兩,玄參(洗,銼)1兩,甘草(炙)1兩,大黃(銼,炒)1兩,人參1兩,麥門冬(去心)1兩,羌活(去蘆頭)2兩,細(xì)辛(去苗葉)1兩半。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雞頭子大。
【功能主治】婦女妊娠,氣血壅滯攻身體,生瘡瘙癢。
【用法用量】每服1丸,茶、酒嚼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五八
【處方】薄荷4兩(干者),木香1兩,連翹1兩,麝香1分(細(xì)研),皂莢10挺(長1尺,不蚛者,以漿水3升,浸3日,采取汁煎為膏),青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
【制法】上為末,以皂莢煎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氣毒瘰疬。心胃壅悶,頸項腫發(fā),疼痛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心及晚食前以荊芥湯送下。
【摘錄】《圣惠》卷六十六
【處方】干薄荷葉1斤,天麻4兩,威靈仙(去苗土)3兩,羌活(去蘆頭)4兩,山梔子仁2兩,蔓荊實(去白皮)3兩,白芷2兩,桔梗(炒)2兩,防風(fēng)(去叉)2兩,大黃(濕紙裹,煨令紙干)1兩,人參3兩,赤茯苓(去黑皮)3兩,龍腦(研)半兩。
【制法】上為末,再和勻,煉蜜為丸,如雞頭子大。
【功能主治】蠱風(fēng),皮膚盡痛,若刀劃狀;及頭目不利,風(fēng)痰等疾。
【用法用量】每服1丸,食后細(xì)嚼,茶、酒任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十二
【處方】薄荷(束如碗大,陰干)、皂莢10挺(長1尺2寸,不蚛者,去黑皮,涂酥,炙令焦黃)。
【制法】上藥搗碎,以酒1斗,浸經(jīng)3宿,取出曬干,更浸3宿,如此取酒盡為度,焙干,為散,以燒飯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瘰疬。結(jié)成顆塊,疼腫穿潰,膿水不絕,不計遠(yuǎn)近。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前以黃耆湯送下,小兒減丸服之。
【摘錄】《圣惠》卷六十六
關(guān)于薄荷丸的相關(guān)知識就給大家介紹到這里,在現(xiàn)在的生活中各種各樣的養(yǎng)生方劑層出不窮,而且人們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已經(jīng)成為一個全民養(yǎng)生的時代了。
在中國的許多藥學(xué)著作中,薄荷煎總是一個值得討論的話題。早在很久之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jīng)把它投入到醫(yī)學(xué)中了,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它的一些相關(guān)信息。
【處方】薄荷1斤(取頭末2兩),川芎半兩(取末2錢),腦子半錢(研),甘草半兩(取末2分半),縮砂仁半兩(取末2分)。
【制法】上藥都拌勻,于藥末內(nèi)稱出半兩為衣,用白沙生蜜5兩半和成劑,用明凈水于器盒內(nèi)盛,上面放藥吞,夜不歇,每兩裁作20塊。
【功能主治】除風(fēng)熱、消瘡疹。主頭目昏眩,口舌生瘡,痰涎壅塞,咽喉腫痛。
【用法用量】每服3塊,細(xì)嚼噙化亦得。
【摘錄】《御藥院方》卷一
【處方】龍腦薄荷葉1斤,川芎3兩,桔梗5兩(去蘆),甘草4兩,防風(fēng)3兩,縮砂仁1兩。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消風(fēng)熱,化痰涎,利咽膈,清頭目。主
【用法用量】煉蜜為劑服。
【摘錄】《壽親養(yǎng)老》卷四
總得來說薄荷煎就是一種對很多疾病都有一定療效的中藥制劑,因此在臨床的應(yīng)用可以說是非常 廣泛的,因為采用的是純天然的中藥材制成,副作用很小,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很多人對薄荷湯并不是很了解,所以在選擇之前,對薄荷湯的成分、適應(yīng)癥都是要進(jìn)行很好認(rèn)識,這樣對疾病治療才會有很好的幫助,使得疾病得到很好改善。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
【處方】荊芥穗、鹽(炒),各三斤;雞蘇葉七斤半,瓜蔞根十一兩,縮砂仁三兩,甘草(炒)四斤。
【炮制】上為末。
【功能主治】消風(fēng)壅,化痰涎。治頭昏目眩,鼻塞咽干,心胸?zé)?,精神不爽?/p>
【用法用量】每服一錢,沸湯點,食后服。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處方】荊芥穗 鹽(炒)各1.5千克 雞蘇葉3.75千克 瓜蔞根330克 縮砂仁90克 甘草(銼,炒)2千克
【制法】上藥為末。
【功能主治】消風(fēng)化痰。主風(fēng)熱上壅,頭昏目眩,鼻塞咽干,心胸?zé)?,精神不爽?/p>
【用法用量】每服3克,沸湯點,食后服。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十
【處方】縮砂仁3兩,瓜蔞根11兩,甘草(炒,銼)4斤,雞蘇葉7斤半,荊芥穗3斤,鹽(炒)3斤。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消風(fēng)壅,化痰涎。主頭昏目眩,鼻塞咽干,心胸?zé)灒癫凰?/p>
【用法用量】每服1錢,食后沸湯點服。
【摘錄】《局方》卷十
【處方】薄荷1兩,葛根半兩,炙甘草半兩,防風(fēng)半兩,人參7錢半。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傷寒邪入陽明。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此事難知》
【處方】薄荷1兩,葛根半兩,人參2分,甘草(炙)半兩,防風(fēng)(去蘆)半兩。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中風(fēng),兩手脈浮數(shù)而緩。
【用法用量】每服3錢,水1盞,煎至7分,去滓熱服。如3-5服,寸脈力尚小,加薄荷2分。
【摘錄】《傷寒微旨論》卷上
【別名】二號姤象方
【處方】薄荷1錢,香薷1錢,連翹1錢,紫樸7分,金銀花7分,木通7分。
【功能主治】瘀之因于暑者。
【用法用量】二號姤象方(《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一)。
【摘錄】《痧脹玉衡》卷下
【處方】龍腦薄荷4兩(陰干),荊芥穗2兩,甘草1兩。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順風(fēng)氣,清頭目。主
【用法用量】每服1錢,沸湯調(diào)下。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一九七引《御醫(yī)撮要》
經(jīng)過上面詳細(xì)的分析之后大家也都知道了薄荷湯的功效作用等,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平時要多注意自身的鍛煉,增強抵抗力,這樣才能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藥物也只是一個輔助的手段。
中國古代很早已使用單味藥物治療疾病。經(jīng)過長期的醫(yī)療實踐,又學(xué)會將幾種藥物配合起來,經(jīng)過煎煮制成湯液,即是我們所說的方劑。今天為大家介紹薄荷散這種方劑。
【處方】薄荷葉1兩,蝎1分,天南星半兩(灰炒通黃赤色)。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小兒傷風(fēng)傷寒,肢體壯熱,手足冷,呻吟驚悸,睡臥不安。
【用法用量】周歲兒每服半錢,連根蔥白煎湯下,不拘時候。若只傷風(fēng),并進(jìn)2服,立愈。
【摘錄】《普濟(jì)方》卷三六九
【處方】薄荷(和梗)半兩,骨碎補(去毛)半兩,甘草2錢半,金罌刺根7錢半。
【功能主治】陽證脫肛。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2錢,水1盞,入無灰酒1大匙,煎7分,空心溫服,或無時。
【摘錄】《活幼心書》卷下
【處方】真薄2兩,桔梗3兩,防風(fēng)2兩,甘草1兩。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心肺壅熱,頭目不清,咽喉不利,精神昏濁,小兒膈熱。
【用法用量】每服4錢,燈心煎湯下。
【摘錄】《扁鵲心書·神方》
【處方】家薄荷葉1兩,麻黃(去節(jié))半兩,甘草(炙)半兩。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小兒痘疹。
【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棗,水煎服。
【摘錄】《普濟(jì)方》卷四○三
【別名】薄荷湯
【處方】杜薄荷半兩(去粗梗,取嫩者),羌活1分,全蝎(炒)1分,麻黃(去節(jié))1分,僵蠶(直者,去絲,炒)1分,天竺黃1分,甘草半分(炙),白附子半錢。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嬰孩小兒夾食傷寒,又治夾驚傷寒,溫壯等。
【用法用量】薄荷湯(《嬰童百問》卷四)。
【摘錄】《幼幼新書》卷十四引《家寶》
【處方】薄荷葉1兩,藿香葉(去土)1兩,荊芥穗1兩,甘松(去土)1兩,白芷1兩,防風(fēng)(去蘆并叉枝)1兩,川芎1兩,桔梗(去蘆)1兩,白僵蠶(去絲嘴)1兩,甘草(炙)1兩,藁本(去土)1兩,細(xì)辛(去苗)半兩。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大能清利頭目,止昏眩、聰明耳目。主小兒風(fēng)熱溫壯,傷寒傷風(fēng)、瘡疹未辨之間;大人風(fēng)氣不順,頭面風(fēng)等。
【用法用量】每服1錢,茶調(diào)溫服。
【摘錄】《衛(wèi)生總微》卷三
【處方】薄荷葉1兩,惡實(微炒)1兩,甘菊花半兩,甘草(炙)半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風(fēng)熱攻目,昏澀疼痛,旋眩,咽喉壅塞,語聲不出。
【用法用量】每服1錢匕,食后、臨臥生姜溫水調(diào)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四
【處方】薄荷葉、甘菊花(擇去梗)、甘草(炙,銼)、白芷、石膏(碎)、芎?各等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風(fēng)邪上攻,頭目眩運,心膈煩悶。
【用法用量】每服1錢匕,荊芥茶調(diào)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十六
【處方】芍藥8分,蒲黃4分,延胡索4分,當(dāng)歸6分,荷葉蒂3個(炙)。
【功能主治】血氣煩悶,脅肋脹滿及痛。
【用法用量】以水2升,煎取7合,后入蒲黃,空心分3服。
【摘錄】《普濟(jì)方》卷三四七
怎么樣?看完了上文對于薄荷散的簡單介紹后是不是感嘆中醫(yī)的神奇?我們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文化源遠(yuǎn)流長,所以我們一定要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