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法的作用機理
夏季養(yǎng)生拔罐。
飲食貴在節(jié),讀書貴在精,鍛煉貴在恒,節(jié)飲食養(yǎng)胃,多讀書養(yǎng)膽,喜運動延生!社會不斷發(fā)展,養(yǎng)生已經成為了社會性的話題,養(yǎng)生的道理大家都懂,但真正踐行的并不多。中醫(yī)養(yǎng)生有哪些好的理念呢?請您閱讀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輯為您編輯整理的《拔罐法的作用機理》,但愿對您的養(yǎng)生帶來幫助。
拔火罐與針灸一樣,也是一種物理療法,而且拔火罐是物理療法中最優(yōu)秀的療法之一。
拔火罐通過物理的刺激和負壓,能促進血液循環(huán),激發(fā)精氣,調理氣血,達到提高和調節(jié)人體免疫力的作用。
當然拔火罐不像針灸那樣對穴位定位要求十分準確,主要是點、線、面結合的問題,通過中醫(yī)的寒、熱、虛、實辨證,選擇一些經絡所過或經氣聚集的部位。
防治哮喘病特定的穴位主要是大椎。大椎是人體陽氣匯注之處,通過刺激大椎可以激發(fā)陽氣,宣肺益氣,化痰止咳平喘。治療持續(xù)15分鐘,拔去火罐,有些病人局部會出現紫紅色、青灰色、淡蘭色的斑印,過3~5天就可恢復正常。拔罐結束后,通過一定的保健推摩手法幫助病人疏理經絡,這樣就不會產生不舒適的感覺。我們推薦哮喘患者接受拔火罐每周1~2次,堅持6~12個月,或于下一個發(fā)作季節(jié)前一個月開始預防治療。即使在發(fā)作期,也可用拔火罐配合藥物以提高療效,促進康復。
擴展閱讀
拔罐療法的治病機理可以從中醫(yī)學與現代醫(yī)學兩種角度來解說。
中醫(yī)認為拔罐可以開泄腠理、扶正祛邪。
疾病是由致病因素引起機體陰陽的偏盛偏衰,人體氣機升降失常,臟腑氣血功能紊亂所致。當人體受到風、寒、暑、濕、燥、火、毒、外傷的侵襲或內傷情志后,即可導致臟腑功能失調,產生病理產物,如淤血、氣郁、痰涎、宿食、水濁、邪火等,這些病理產物又是致病因子,通過經絡和腧穴走竄機體,逆亂氣機,滯留臟腑;淤阻經脈,最終導致種種病癥。拔罐產生的真空負壓有一種較強的吸拔之力,其吸拔力作用在經絡穴位上,可將毛孔吸開并使皮膚
充血,使體內的病理產物從皮膚毛孔中吸出體外,從而使經絡氣血得以疏通,使臟腑功能得以調整,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中醫(yī)認為拔罐可以疏通經絡,調整氣血。
經絡有行氣血,營陰陽,儒筋骨,利關節(jié)的生理功能,如經絡不通則經氣不暢,經血滯行,可出現皮、肉、筋、脈及關節(jié)失養(yǎng)而萎縮、不利,或血脈不榮、六腑不運等。通過拔罐對皮膚、毛孔、經絡、穴位的吸拔作用,可以引導營衛(wèi)之氣始行輸布,鼓動經脈氣血,儒養(yǎng)臟腑組織器官,溫煦皮毛,同時使虛衰的臟腑機能得以振奮,暢通經絡,調整機體的陰陽平衡,使氣血得以調整,從而達到健身祛病療疾的目的。
現代醫(yī)學認為,拔罐治療
時罐內形成的負壓作用,使局部毛細血管充血甚至破裂,紅細胞破裂,表皮淤血,出現自家溶血現象,隨即產生一種組胺和類組胺的物質,隨體液周流全身,刺激各個器官,增強其功能活動,能提高機體的抵抗力。現代醫(yī)學認為,拔罐負壓的刺激,能使局部血管擴張,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改善充血狀態(tài),加強新陳代謝,改變局部組織營養(yǎng)狀態(tài),增強血管壁通透性及白細胞吞噬活動,增強機體體能及人體免疫能力。
現代醫(yī)學認為,拔罐內壓對局部部位的吸拔,能加速血液及淋巴液循環(huán),促進胃腸蠕動,改善消化功能,促進。加快肌肉和臟器對代謝產物的消除排泄。
拔罐療法的治病機理可以從中醫(yī)學與現代醫(yī)學兩種角度來解說。
中醫(yī)認為拔罐可以開泄腠理、扶正祛邪。
疾病是由致病因素引起機體陰陽的偏盛偏衰,人體氣機升降失常,臟腑氣血功能紊亂所致。當人體受到風、寒、暑、濕、燥、火、毒、外傷的侵襲或內傷情志后,即可導致臟腑功能失調,產生病理產物,如淤血、氣郁、痰涎、宿食、水濁、邪火等,這些病理產物又是致病因子,通過經絡和腧穴走竄機體,逆亂氣機,滯留臟腑;淤阻經脈,最終導致種種病癥。拔罐產生的真空負壓有一種較強的吸拔之力,其吸拔力作用在經絡穴位上,可將毛孔吸開并使皮膚充血,使體內的病理產物從皮膚毛孔中吸出體外,從而使經絡氣血得以疏通,使臟腑功能得以調整,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中醫(yī)認為拔罐可以疏通經絡,調整氣血。
經絡有行氣血,營陰陽,儒筋骨,利關節(jié)的生理功能,如經絡不通則經氣不暢,經血滯行,可出現皮、肉、筋、脈及關節(jié)失養(yǎng)而萎縮、不利,或血脈不榮、六腑不運等。通過拔罐對皮膚、毛孔、經絡、穴位的吸拔作用,可以引導營衛(wèi)之氣始行輸布,鼓動經脈氣血,儒養(yǎng)臟腑組織器官,溫煦皮毛,同時使虛衰的臟腑機能得以振奮,暢通經絡,調整機體的陰陽平衡,使氣血得以調整,從而達到健身祛病療疾的目的。
現代醫(yī)學認為,拔罐治療時罐內形成的負壓作用,使局部毛細血管充血甚至破裂,紅細胞破裂,表皮淤血,出現自家溶血現象,隨即產生一種組胺和類組胺的物質,隨體液周流全身,刺激各個器官,增強其功能活動,能提高機體的抵抗力。
現代醫(yī)學認為,拔罐負壓的刺激,能使局部血管擴張,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改善充血狀態(tài),加強新陳代謝,改變局部組織營養(yǎng)狀態(tài),增強血管壁通透性及白細胞吞噬活動,增強機體體能及人體免疫能力。
現代醫(yī)學認為,拔罐內壓對局部部位的吸拔,能加速血液及淋巴液循環(huán),促進胃腸蠕動,改善消化功能,促進。加快肌肉和臟器對代謝產物的消除排泄。
【概述】
拔罐法是借助熱力或其他方法,排除罐中的空氣,造成負壓,使罐具吸著在皮膚上,引起瘀血現象的一種治療方法。拔罐法又叫吸筒法,古代稱為角法,在我國晉代已開始應用。拔罐要用罐具,罐具的種類很多,如竹罐、陶瓷罐、金屬罐(銅罐、鐵罐)、玻璃罐、抽吸罐等?,F代,以玻璃罐和抽吸罐使用最廣。
【器具藥物】
這里僅介紹臨床上常用的火罐法和抽氣罐法。
(1)火罐法:屬于傳統(tǒng)方法,它利用燃燒時的熱力,排去空氣,使罐內形成負壓,將罐具吸著于皮膚上。分為投火法、閃火法、貼棉法及架火法四種。
投火法:用蘸有95%濃度乙醇的棉球(注意,不可蘸得太多,以避兔火隨乙醇滴燃,燒傷皮膚)或紙片,點燃后投入罐內,迅速扣在所選的區(qū)域??蹠r要側面橫扣,否則易造成燃燒的棉球或紙片燒傷皮膚。
閃火法:用鑷子夾住乙醇棉球,點燃后,在罐內統(tǒng)一圈,立即抽出,將罐扣在施術部位上。
貼棉法:將二厘米見方的乙醇棉片貼敷于火罐內壁底部,點燃后迅速扣于穴區(qū)。
架火法:用一不易燃燒及傳熱的塊狀物(如青霉素瓶蓋),上置一乙醇棉球,放在穴區(qū),點燃后,扣以火罐。
上述各法中,以閃火法和架火法最為安全,用得較多。但閃火法要求動作熟練,否則火罐往往不易拔緊;在閃燒時不可燒燎罐口,以免燙傷皮膚。架火法吸力雖大,然而操作較為繁瑣。各人可以根據自己所熟悉的方法運用。
(2)抽氣罐法:這是現代發(fā)展起來的方法。它由兩部分組成。一為抽吸器,一為不同型號的帶有活塞的塑料罐具。操作方法為:先將罐具放在所拔穴區(qū),抽吸器插入罐頂部的調節(jié)活塞,以手指反復拉動的方式,將罐內氣體排出,至所需的負壓后,取下抽吸器。取罐時,只要將罐頂的塑料芯向上一拔即可。抽氣罐法不用火力而用機械力,不僅不會造成燙傷等意外事故,而且還可根據病人體質、病情及部位調節(jié)吸拔的程度。很有推廣價值。
【操作方法】
大約有以下幾種。
(1)留罐法:為最常見的吸拔形式。是指罐具吸著之后,停留5~20分鐘再取掉。面部及皮膚比較嬌嫩的部位,留罐時間宜短,肌肉豐厚的部位可長一些。一般以局部顯現紅潤或瘀斑為宜。注意,留罐時間太長施術部位會出現水泡,可涂以龍膽紫藥水,必要時加以包扎,多在數日內吸收結癡,不留瘢痕。留罐法適于火罐治療的各種病癥。
(2)閃罐法:是指罐子拔上后,立即取下,如此反復多次,直至局部潮紅或出現瘀斑為止。多用于局部麻木和生理功能減退的病癥。
(3)走罐法:又稱為推罐法。多用于病灶面積較大,肌肉豐厚的部位。先在該部位擦上一層凡士林或植物油脂,選擇罐口光滑的玻璃罐(多選中等型號),將罐吸上后,左手緊接扣罐部位上端的皮膚,使之繃緊,右手拉罐向下滑移,達到一定距離后,再將左手按緊下端皮膚,右手拉罐向上滑移。如此進行上下或左右反復推拉數次,至皮膚潮紅為止。本法常用于腰背部肌肉勞損等病癥。
(4)刺絡拔罐法:也有稱絮刺法。拔罐前,先在穴區(qū)用消毒三校針或皮膚針點刺或叩刺,然后撥罐留罐10~15分鐘。去罐后,拭去血跡。本法適用于各種扭挫傷及疼痛固定的肌肉疾病。
【適應病癥】
拔罐法適用于風濕痛、扭挫傷、感冒、胃痛、腹痛、頭痛及瘡癰初起等。
【注意事項】
高熱、抽搐、痙攣等病癥,以及肌肉瘦削、有毛發(fā)及骨骼凹突不平的部位,都不宜拔罐。
導讀:中醫(yī)解說拔罐治病的機理有哪些?中醫(yī)拔罐,歷來已久。拔罐不僅治愈了眾多人,同時也攻克了我國少數疑難雜癥的治病之法。那么關于中醫(yī)拔罐療法的治病機理是什么呢?下面一起來了解下。
中醫(yī)認為拔罐可以開泄腠理、扶正祛邪。
疾病是由致病因素引起機體陰陽的偏盛偏衰,人體氣機升降失常,臟腑氣血功能紊亂所致。當人體受到風、寒、暑、濕、燥、火、毒、外傷的侵襲或內傷情志后,即可導致臟腑功能失調,產生病理產物,如淤血、氣郁、痰涎、宿食、水濁、邪火等,這些病理產物又是致病因子,通過經絡和腧穴走竄機體,逆亂氣機,滯留臟腑;淤阻經脈,最終導致種種病癥。 拔罐產生的真空負壓有一種較強的 吸拔之力,其吸拔力作用在經絡穴位上,可將毛孔吸開并使皮膚充血,使體內的病理產物從皮膚毛孔中吸出體外,從而使經絡氣血得以疏通,使臟腑功能得以調整,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中醫(yī)認為拔罐可以疏通經絡,調整氣血。
經絡有行氣血,營陰陽,儒筋骨,利關節(jié)的生理功能,如經絡不通則經氣不暢,經血滯行,可出現皮、肉、筋、脈及關節(jié)失養(yǎng)而萎縮、不利,或血脈不榮、六腑不運等。 通過拔罐對皮膚、毛孔、經絡、穴位的吸拔作用,可以引導營衛(wèi)之氣始行輸布,鼓動經脈氣血,儒養(yǎng)臟腑組織器官,溫煦皮毛,同時使虛衰的臟腑機能得以振奮,暢通經絡,調整機體的陰陽平衡,使氣血得以調整,從而達到健身祛病療疾的目的。
導讀:中醫(yī)解說拔罐治病的機理有哪些?中醫(yī)拔罐,歷來已久。拔罐不僅治愈了眾多人,同時也攻克了我國少數疑難雜癥的治病之法。那么關于中醫(yī)拔罐療法的治病機理是什么呢?下面一起來了解下。
現代醫(yī)學認為,拔罐治療時罐內形成的負壓作用,使局部毛細血管充血甚至破裂,紅細胞破裂,表皮淤血,出現自家溶血現象,隨即產生一種組胺和類組胺的物質,隨體液周流全身,刺激各個器官,增強其功能活動,能提高機體的抵抗力。
現代醫(yī)學認為,拔罐負壓的刺激,能使局部血管擴張,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改善充血狀態(tài),加強新陳代謝,改變局部組織營養(yǎng)狀態(tài),增強血管壁通透性及白細胞吞噬活動,增強機體體能及人體免疫能力。
溫馨提示:拔罐內壓對局部部位的吸拔,能加速血液及淋巴液循環(huán),促進胃腸蠕動,改善消化功能,促進。加快肌肉和臟器對代謝產物的消除排泄。
1 火罐法 是利用燃燒時消耗罐中部分氧氣,并借火焰的熱力使罐內的氣體膨。脹而排除罐內部分空氣,使罐內氣壓低于外面大氣壓(統(tǒng)稱負壓),借以將罐吸著于施術部位的皮膚上?;鸸薹ㄆ湮瘟Φ拇笮∨c罐具的大小和深度、罐內燃火的溫度和方式、扣罐的時機與速度及空氣在扣罐時再進入罐內的多少等因素有關。如罐具深而且大,在火力旺時扣罐,罐內熱度高、扣罐動作快,下扣時空氣再進入罐內少,則罐的吸拔力大;反之則小,可根據臨床治療需要靈活掌握,常用的有以下幾種方法:
① 閃火法 用鑷子或止血鉗等挾住乙醇棉球,或用紙卷成筒條狀,點燃后在火罐內壁中段繞1~2圈,或稍作短暫停留后,迅速退出并及時將罐扣在施術部位上,即可吸住。此法比較安全,不受體位限制,是較常用的拔罐方法,須注意操作時不要燒罐口,以免灼傷皮膚。
② 投火法 將紙折成寬筒條狀,點燃后,投入罐內,然后迅速將罐扣在施術部位。此法適用于側面拔,需注意將紙投入罐內時,未燃的一端應向下。若燃燒后罐內剩余紙筒條的長度大于罐口直徑稍多時,此法即便是用于仰臥位拔罐,也不致灼傷皮膚。
③ 貼棉法 用直徑約為2cm左右的棉花片,厚薄適中,浸少量75%~95%的乙醇,貼在罐內壁的中段,以火柴點燃,扣在施術部位上,即可吸住。此法多用于側面拔,需防乙醇過多、滴下燙傷皮膚。
2 水罐法 一般是先用5~10枚完好無損的竹罐,放在鍋內,加水煮沸,用鑷子將罐口朝下夾出,迅速用涼毛巾緊捫罐口,立即將罐扣在應拔部位,即能吸附在皮膚上。放入適量的祛風活血藥物,如羌活、獨活、當歸、紅花、麻黃、艾葉、川椒、木瓜、川烏、草烏等,即稱藥罐,多用于治療風寒濕痹等癥。
3 抽氣法 先將備好的抽氣罐緊扣在需拔罐的部位上,用抽氣筒將罐內的空氣抽出,使之產生所需負壓,即能吸住,此法適用于任何部位拔罐。
4 拔罐法的運用舉例
①閃罐法 適應于肌肉比較松弛,吸拔不緊或留罐有困難處,以及局部皮膚麻木或功能減退的虛證患者。其操作方法是:將罐子拔上后立即取下,如此反復吸拔多次,至皮膚潮紅為度。需注意閃罐大多采用火罐法,且所用的罐不宜過大。
②留罐法 又稱坐罐法,拔罐后將罐留置一定時間,一般留置5~15min。罐大吸拔力強的應適當減少留罐時間,夏季及肌膚薄處,留罐時間也不宜過長,以免起泡損傷皮膚。
③走罐法 又名推罐法、飛罐法,一般用于面積較大,肌肉豐厚的部位,如腰背部、大腿等處。須選口徑較大的罐,罐口要求平滑較厚實,最好選用玻璃罐,先在罐口涂一些潤滑油脂或在走罐所經皮膚上涂以潤滑油脂,將罐吸拔好后,以手握住罐底,稍傾料,即推動方向的后邊著力,前邊略提起,慢慢向前推動,這樣在皮膚表面上下或左右或循經,來回推拉移動數次,至皮膚潮紅為度。
④ 藥罐法 常用的藥罐法有兩種。 煮藥罐 將配制好的藥物裝入布袋內,扎緊袋口,放入清水煮至適當濃度,再把竹罐放入藥液內煮15min。使用時,按水罐法吸拔在治療部位上,多用于風濕痛等病癥。常用藥物處方為麻黃、艾葉、羌活、防風、秦艽、木瓜、川椒、生烏頭、曼陀羅花、劉寄奴、乳香、沒藥各10克。
貯藥罐 在抽氣罐內事先盛貯適量的藥液,常用的有辣椒水、兩面針酊、生姜汁,或根據病情配制的藥液等,然后按抽氣罐的操作法拔罐,如使用無底青霉素藥瓶一類的抽氣罐,可用注射器將藥液在拔好罐后注入罐內。也可在玻璃火罐內盛貯適量藥液,然后按火罐法吸拔在皮膚上。此法常用于風濕痛、哮喘、咳嗽、感冒、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牛皮癬等。
⑤ 針罐法 先在選定的穴位上施行針刺,待達到一定的刺激量后或按病情需要施以補瀉手法后,將針留在原處,再以針刺處為中心,拔上火罐。如再與藥罐結合,稱為針藥罐,多用于風濕病等。
⑥ 刺血(刺絡)拔罐法 先用三棱針或陶瓷片、粗毫針、小眉刀、皮膚針、滾刺筒等,按病變部位的大小和出血量要求或按刺血法要求,刺破小血管,然后拔以火罐,以此可加強刺血法的療效。此法應用較廣泛,多用于各種急慢性軟組織損傷、神經性皮炎、痤瘡、皮膚瘙癢癥、丹毒、哮喘、坐骨神經痛。施用本法需注意,不可在大血管上行刺血拔罐法,以免造成出血過多。
5 起罐法 起罐亦稱脫罐。用一手拿住火罐,另一手將火罐口邊緣的皮膚輕輕按下,或將火罐特制的進氣閥拉起,待空氣緩緩進入罐內后,罐即落下。切不可硬拔,以免損傷皮膚。若起罐太快,易造成空氣快速進入罐內,則負壓驟減,易使患者產生疼痛。
拔罐的作用在于經過戒煙治療手段之后,患者對吸煙的興趣減少、煙味感覺發(fā)生變化,感覺煙味變苦、變淡、有青草味、無味或感覺煙味沖、兇猛難以忍受等。有的患者經戒煙治療后出現痰多、有的出現喉部干燥不適等異樣感覺。大量臨床研究成果證實:治療后出現這種異常感越明顯,則戒煙效果越好。
中醫(yī)古籍無戒煙的記載,但"煙"為一種有毒物質,長期吸入導致機體一系列病理變化,陰陽失衡,升降失常和氣血逆亂。
拔罐操作
肝腎陰虛者癥狀為眩暈,耳鳴,腰膝酸軟,或可見陽瘺,遺精,少寐多夢,健忘,舌質紅少苔,脈弦細。
治法:調補肝腎,育陰潛陽。
取穴:取足少陰及足厥陰經穴為主,章門、行間、太溪、腎俞、水泉、肝俞穴。操作:在上述穴位應用單罐法拔罐,玻璃罐及竹、陶罐均可,若用藥
罐方以育陰潛陽之方劑為佳,可辨證施用龍膽瀉肝湯、六味地黃丸等劑留藥。肝俞、腎俞穴可調補肝腎、生精益血。傳統(tǒng)中醫(yī)古代文獻雖無減肥專論,但有關脾胃運化理論,氣血理論從生理病理對于肥胖的原理有著辨證論述。
人體內脂肪積聚過多,體重超過標準20%以上時,即稱為肥胖病。成人標準體重(kg)=[身高(cm)-100]0.9、兒童標準體重(kg)=年齡*2+8.肥胖病常見于40歲以上的成人。
傳統(tǒng)中醫(yī)古代文獻雖無減肥專論,但有關脾胃運化理論,氣血理論從生理病理對于肥胖的原理有著辨證論述。過食肥甘厚味,由脾胃運化,變?yōu)橹?,積蓄體內,或變?yōu)樘禎褡枞麣鈾C。說明了肥胖與脾胃的關系。
傳統(tǒng)醫(yī)學的保健減肥方法對單純性肥胖有效,對遺傳性肥胖目前尚無顯效方法。
拔罐操作
1.中陽亢盛者癥狀為體質肥胖,胃納亢進,善食多肌,面赤,苔多膩,舌質紅,脈滑數。
治療:清胃瀉火。
取穴:饑點、胃俞、肺俞等穴及陽池、三焦俞等穴。
操作:減肥宜將拔罐與耳壓結合的方法綜合進行。耳壓饑點穴(耳屏前面中點,外鼻穴下方),饑點可使胃脘脹滿,食欲減低,系減肥之經驗效穴。單罐法留罐肺俞,是由于水谷精微的宣發(fā)肅降而輸布全身全賴肺主氣。取陽池、三焦、胃俞等穴是從飲食的消化吸收輸布與脾胃功能密切相關,上述要穴特別是對于減肥(包括其它減肥法)出現的饑餓感等反應有調和作用。
2.痰濕阻滯者癥狀為體質肥胖或伴見嗜睡,易疲倦,納差,口淡無味,女子月經少或閉經,男子陽瘺,舌胖齒痕,脈沉或滑等癥。
治療:法濕化痰。
取穴:耳穴內分泌、腎上腺,體穴三焦俞、脾俞等。
操作:耳壓內分泌、腎上腺穴點,取中樞神經對內分泌有調節(jié)作用之義。體穴可結合用單罐法走罐,施術15-20分鐘,取健脾祛濕化痰的作用。
傳統(tǒng)醫(yī)學減肥的方法是今人在經絡臟腑學說上加以推理的臨床運用,多采用瀉法則寓意于抑制攝食功能,或調節(jié)脾胃亢進狀態(tài)以達到減肥目的。這里不應否認這些療法具有的心理及暗示的作用,基于病人減肥心切:這些療法起到了一個暗示療法作用,通過病人饑時或餐前的操作,起到提示病人自覺控制食量的心理效應,同時也確實引起下丘腦攝食中樞的調節(jié)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