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罐法
節(jié)氣養(yǎng)生法。
“知足者常樂,能忍者自安,忍饑者長壽,耐寒者體健?!彪S著生活的提升,養(yǎng)生已經成為社會性的關注焦點,勿以惡小而為之,不注意養(yǎng)生,這種“惡”會報復我們的身體。如何分辯關于中醫(yī)養(yǎng)生話題的對錯呢?請您閱讀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輯為您編輯整理的《水罐法》,希望對您的養(yǎng)生有所幫助。
目前有二類方法。
一、煮罐法:
系通過蒸煮排氣,形成罐內負壓,使之吸拔于皮膚上的方法。具體操作為,將若干個竹罐,放在鍋內,加水煮沸數分鐘。使用時,令病人坐臥于一旁,以長柄鑷子將竹罐挾出。挾出時必須使罐口朝下,把水甩干抹凈,或用折疊之毛巾緊捫住罐口,乘熱迅速扣在選好的部位。此法適于拔排罐、煮藥罐等,其操作較為繁復,現代臨床應用不多。操作時,一定要注意把罐內的水甩干凈,否則沸水可能會損傷皮膚。
二、水火罐法:
是一種罐內盛水,以火力排氣的拔罐方法。具體操作為:選用大號玻璃罐,先在罐內放入適量的溫熱水,以稍高于人體溫度為宜。水量一般不要超過罐容積的三分之一。然后將罐口略傾向水平,在罐內腰部上方,帖一浸有95%酒精棉片,點燃棉片即可吸拔(此為前述之貼棉法)。注意拔罐時,所拔位置宜斜向罐口,待拔好后,方可擺正體位,使罐口向下,罐內的水對穴區(qū)產生刺激。起罐時,因罐內有水,須將罐具慢慢滑向一側,令罐口向上,一翻掌取罐,這樣罐內的水不會傾出而弄濕衣衫。
本法可起到機械和溫熱的雙重刺激作用,對某些病癥有較好的效果,但要求術者操作熟練,病者主動配合。
ys630.COm精選閱讀
一、閃火法:
是臨床上應用最多的排氣方法。先準備一頭纏有小團紗布或脫脂棉的鐵絲一根(如無,可用長鑷子夾脫脂棉團),95%酒精一瓶,酒精燈一盞。拔罐時,左手執(zhí)罐,右手執(zhí)鐵絲或鑷子,先在95%酒精中將棉團浸濕,于酒精燈上點燃后,迅速在罐內繞2~3圈,即將火退出,把罐扣在選擇好的部位上。本法因無火在罐內,較之其他火罐法更為安全,且操作簡單,可連續(xù)進行,特別適宜于拔閃罐、排罐。但應該注意以下幾條:
(一)棉團蘸酒精時不可過多,以免火隨酒精滴燃,燙傷肌膚。
(二)棉團在罐內加熱時,不可過于靠罐口,造成罐口過燙,灼傷肌膚。
(三)手執(zhí)罐具,要始終保持罐口朝下的方向,不可向上傾斜,以防熱氣上溢,影響吸拔效果。
(四)閃火法要求動作迅速熟練,充分掌握吸拔時機,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二、投火法:
系傳統拔罐法之一。方法為一手執(zhí)罐,一手執(zhí)一張易于燃燒的紙條,將紙條燃者后,趁其燃得最旺盛時,迅即投入罐內,將罐扣于穴位之上。此法簡便易行,吸拔力也較強。亦須注意:(一)因罐內有正燃著的物質,要采取橫扣或側扣的方式,以免燃物跌落,損傷肌膚。
(二)因紙條燃燒產生紙灰煙塵,易發(fā)生污染,故刺絡拔罐或皮膚有破潰之處,最好不用此法。
三、架火法:
其傳統方法是用易燃的軟布,裹一枚硬幣,將布的四角折轉向上約一寸許,置于待拔的部位。拔罐時,只須把布角點燃,然后速扣罐在其上。目前,此法已很少采用。較常用之法是:先選圓形不易燃且隔熱性好的物件,如青霉素的橡皮蓋,姜片等,將其置于應拔的部位,上按一個浸有95%酒精的棉球。點燃,趁火勢旺盛迅速扣罐。如在留針部位拔罐(即針罐),則可在針尾上套一酒精棉球,點燃拔罐。
中醫(yī)認為,受四時氣候影響,人體的氣血陰陽也會隨之發(fā)生變化。春季陽氣始生,氣血漸趨于表,毛孔初開,血氣稍減,所以有“困”的感覺。夏季陽氣流溢,氣血通達于表,毛孔開,汗大泄,所以常有“昏昏欲睡”的感覺。而秋季陽氣始衰,陰氣始生,氣血漸趨于里,但充而不實,所以仍有“乏”的感覺。這就是“春困、秋乏、夏打盹”的原因。
針對這種情況,中醫(yī)也制定了相應的養(yǎng)生方法,那就是“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那么在春季具體應該怎樣養(yǎng)生呢?河南省中醫(yī)院毛德西教授說,春季養(yǎng)生要順應春天陽氣生發(fā)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著眼于一個“生”字。
■精神養(yǎng)生
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懷憂郁,要保持心胸開闊,樂觀向上,保持心境恬靜的好心態(tài)。
■飲食養(yǎng)生
春屬木,與肝相應,“養(yǎng)肝之體用酸,舒肝之氣用辛”。春季陽氣初生,宜食辛甘發(fā)散之品,清淡可口(如黃豆芽、綠豆芽、柑橘、蔥、蒜、香菜、蜂蜜之類),忌油膩、生冷、粘硬食物,以順應春季陽氣之升暢。還要多吃些新鮮,如春筍、菠菜等,以補由于冬季新鮮較少,攝入維生素不足的缺憾。
春季是肝旺之時,因時養(yǎng)肝可避免暑期的陰虛。可有目的的根據醫(yī)生的推薦選擇一些柔肝養(yǎng)肝、疏肝理氣的草藥和,草藥如枸杞、郁金、丹參等,可選擇辛溫發(fā)散的大棗、豆豉、蔥、香菜、花生等靈活地進行配方選膳。但對于體質過敏,易患花粉過敏、蕁麻疹、皮膚病者,應禁食含異種蛋白的刺激性食物,如羊肉、蟹之類。
■起居養(yǎng)生
春天,人體氣血亦如自然界一樣,需舒展暢達,適宜“夜臥早起,廣步于庭,披發(fā)散行”。由于春季循環(huán)功能加強,各組織器官負荷加重,于是中樞神經產生了一種鎮(zhèn)靜、催眠作用,使身體困乏,這種現象俗稱“春困”。要適應這種生理變化,就應當早起,免冠披發(fā),松緩衣帶,舒展形體,多參加室外活動,以汲取大自然的活力,使自己的精神情志與大自然相適應,精力充沛。但年高多病者要根據自己的情況,靈活掌握運動量,要保持在活動后心率最高不超過(180-年齡)為佳。
在衣著上,由于早春氣溫乍暖乍寒,而人體腠理開始變得疏松,御寒能力有所減弱,因此,生活在北方地區(qū)的人不宜驟去棉服,年老體弱者換裝尤宜審慎,不可驟減?!肚Ы鹨健分鲝埓簳r衣著宜“下厚上薄”。
■防病保健
春季是各類傳染病的高發(fā)期,如流感、流腦、腮腺炎等疾病。為避免春季傳染性疾病的發(fā)生,在預防措施中,首先要消滅傳染源。二要常開窗,使室內空氣流通,保持空氣清新,陽光充足。三要加強鍛煉,提高機體的防御能力。此外,注意口鼻保健,阻斷溫邪犯肺之路。在運動上,動作宜舒展,一般可選擇散步、慢跑、春游、放風箏等。
藥罐法是拔罐法與中藥療法相結合的一種治療方法,是以竹罐或木罐為工具,藥液煎煮后,利用高熱排除罐內空氣,造成負壓,使竹罐吸附于施術部位,這樣既可起到拔罐時的溫熱刺激和機械刺激作用,又可發(fā)揮中藥的藥理作用,從而提高拔罐的治療效果,在臨床上可根據患者的病情不同辨證選擇不同的中草藥。具體操作方法是用特大號的陶瓷鍋或一種特制的電煮藥鍋,先將中藥用紗布包好,放入鍋中,加入適量的水煎煮,煎出藥性后,將竹罐或木罐放入煎好的中藥中,煮10分鐘左右(一般可根據藥性決定煮沸時間),再用鑷子或筷子將罐夾出,迅速用干凈的干毛巾捂住罐口,以便吸去藥液,降低罐口溫度,保持罐內的熱氣,趁熱迅速將罐扣在所選部位,手持竹罐稍加按壓約半分鐘,使之吸牢即可。本法的優(yōu)點是溫熱作用好,可起到罐與藥的雙重作用,多用于風寒濕痹證。藥罐法常用于治療感冒、咳嗽、哮喘、風濕痛、潰瘍病、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牛皮癬等。
走罐法又稱行罐法、推罐法及滑罐法等。一般用于治療病變部位較大、肌肉豐厚而平整,或者需要在一條或一段經脈上拔罐。走罐法宜選用玻璃罐或陶瓷罐,罐口應平滑,以防劃傷皮膚。具體操作方法是,先在將要施術部位涂適量的潤滑液,然后用閃火法將罐吸拔于皮膚上,循著經絡或需要拔罐的線路來回推罐,至皮膚出現瘀血為止。操作時應注意根據病人的病情和體質調整罐內的負壓,以及走罐的快、慢、輕、重。罐內的負壓不可過大,否則走罐時由于疼痛較劇烈,病人無法接受;推罐時應輕輕推動罐的頸部后邊,用力要均勻,以防火罐脫落。
走罐法對不同部位應采用不同的行罐方法。腰背部沿垂直方向上下推拉;胸脅部沿肋骨走向左右平行推拉;肩、腹部采用罐具自轉或在應拔部位旋轉移動的方法;四肢部沿長軸方向來回推拉等。
走罐操作方法有以下3種。
(1)輕吸快推法罐內皮膚吸起3~4毫米,以每秒鐘推行60厘米的速度走罐,以皮膚潮紅為度。此法適用于外感風邪、皮痹麻木、末梢神經炎等癥,每日1次,每次3~5分鐘,10次為1療程。
(2)重吸快推法罐內皮膚吸起6~8毫米,以每秒鐘推行30厘米的速度走罐,以皮膚呈紫紅為度。此法適用于經脈、臟腑功能失調的病證,每日1次,每次3~5分鐘,10次為1療程。
(3)重吸緩推法罐內皮膚吸起8毫米以上,以每秒鐘2~3厘米的速度緩推,至皮膚紫紅為度。此法適用于經脈氣血阻滯、筋脈失養(yǎng)等病證,如寒濕久痢、坐骨神經痛、肌肉萎縮及痛風等。此法的刺激量在走罐法中最大,可自皮部吸拔出沉滯于臟腑、經脈的寒、濕、邪、毒。每日1次,每次3~5分鐘,10次為1療程。實證逆經走罐;虛證順經走罐。
利用燃燒的熱力排去罐內的空氣,使之形成負壓而吸附于皮膚上的罐法,稱為火罐法?;鸸薹ㄊ桥R床最常用的一種。它既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多罐同時使用。單獨使用時稱為單罐法,多罐同時使用時稱為多罐法。采取單罐法還是多罐法一般由病變的范圍來決定。
若病變范圍比較小,或壓痛點只有一點,即可用單罐法。如胃痛可在中脘穴拔罐;偏頭痛可在太陽穴拔罐;牙痛在頰車穴拔罐;軟組織扭挫傷在阿是穴拔罐;癰切開或自潰后在患部拔罐排膿等。
若病變范圍比較大,或疼痛敏感點較多,可采取多罐法治療,根據病變部位的解剖形態(tài),吸拔數個乃至十數個火罐。如某一肌束勞損疼痛,可按照肌束的位置或形狀吸拔多個火罐;如某臟腑或器官瘀血疼痛時,可按該臟器的解剖學位置對應的體表縱橫并列吸拔多個火罐。
火罐法排氣方法的選擇,應根據施術部位和體位靈活運用。火罐排氣法一般采用閃火法、投火法和貼棉法3種,其中閃火法適用于各種體位,投火法和貼棉法適用于側位和橫拔位。
(1)閃火法:用鑷子夾酒精球點燃后,伸入罐內旋轉一圈立即退出,再迅速將罐具扣在需拔穴位上。操作時要注意蘸酒精不要太多,避免火焰隨酒精流溢燙傷皮膚;火焰也不宜在罐內停留時間太長,以免罐具過熱而燙傷皮膚。
(2)投火法:是指將點燃的小紙條或酒精棉球投入罐內,不等紙條燒完,迅速將罐罩在應拔的部位上,紙條未燃的一段向下,可減少燙傷皮膚。此法適用于側向橫拔,不可移位,否則會因燃燒物下落而灼傷皮膚。
(3)貼棉法:用1厘米見方左右的棉花一塊,不用太厚,略浸酒精,貼在罐內壁上中段或底部,點燃后罩于選定的部位上,即可吸住。此法也多用于側向橫拔,同樣不可蘸太多酒精,以免灼傷皮膚。
如今重視健康養(yǎng)生的人越來越多,其中不少人還迷上了中醫(yī)外治法:刮痧。刮痧的好處頗多,除了能治小病外,還具有健康養(yǎng)生的功效,而且操作起來簡單易行,因此深受養(yǎng)生愛好者的喜愛。
刮痧的三大養(yǎng)生作用:
1、舒筋通絡
肌肉緊張和疼痛常互為因果關系,刮痧治療消除了疼痛病灶,肌緊張也就消除;如果使緊張的肌肉得以松弛,則疼痛和壓迫癥狀也可以明顯減輕或消失,同時有利于病灶修復。
2、活血祛瘀
刮痧可調節(jié)肌肉的收縮和舒張,使組織間壓力得到調節(jié),以促進刮拭組織周圍的血液循環(huán)。增加組織流量,從而起到活血化瘀、祛瘀生新的作用。
3、調整陰陽
刮痧對內臟功能有明顯的調整陰陽平衡的作用,如腸蠕動亢進者,在腹部和背部等處使用刮痧手法可使亢進者受到抑制而恢復正常。反之,腸蠕動功能減退者,則可促進其蠕動恢復正常。這說明刮痧可以改善和調整臟腑功能,使臟腑陰陽得到平衡。
能使針刺感應向一定方向擴散、傳導的各種方法。亦稱引氣法、通氣法和導氣法?!夺樉拇蟪伞罚河胁〉肋h者,必先使氣直得病所。說明本法在臨床上的重要意義。該法主要包括提插行氣、呼吸行氣、捻轉行氣、按壓行氣、針向行氣、接經行氣等法。詳見各該條。
[基本內容]
本法具體操練方法如下:
一、鋪平床席,仰臥,寬衣松帶,枕高3寸,兩手握固(屈拇指于掌心,其余四指蓋握拇指),手臂放松,兩手離身側各5寸。兩腳相距5寸,腳趾豎起。
二、排除雜念,專心一意調和氣息,慢慢以舌舔唇內及牙齦,使津液滿口而咽之。
三、先口吐濁氣數口,以鼻慢慢吸入清氣,吸氣和吐氣時皆須極為細微,不出任何聲響。每當吸氣時,須以意送之,充滿全身,然后從腳趾頭出氣。一般行氣5-6次而出氣一次,此稱為一息。初習者,每次行氣十余息即可,以后逐漸增加息數。
[臨床應用]
本法可用于治療各種慢性病,但臨床多用于四肢疼悶不隨,腹內積氣、腹脹痛、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潰瘍病、腸功能混亂、胃腸神經官能癥等。
[注意事項]
l、行氣法宜于清晨空氣清新處進行為佳。
2、飽食后或心情不舒暢時不可運行。
3、行氣者,須忌食生菜及魚、肥肉等。
[按語] 本法操作不繁,不需特殊條件,每日操練費時不多,具有簡、便、廉等優(yōu)點。凡用以治病,療程一般約需1-3個月左右。
急性腿膝疼痛的外治方法《保赤存真》卷五:風腿膝患風寒濕氣,可于夏伏天用糟坊內酒糟,下鍋燒熱,將布包兩包,在患處熱炙,冷即換,寒濕氣出盡,即愈。
膝痛頑疾新方
膝關節(jié)滑膜積液,腫脹疼痛久治不愈,中醫(yī)稱為鶴膝風,和西醫(yī)傷科診斷的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或為增生性膝關節(jié)炎相似。主要癥狀是膝關節(jié)滑膜兩側或一側腫脹,持續(xù)性鈍痛,屈伸功能受限,有痛如針刺,行走上下樓梯明顯受限,大多遇寒疼痛加重,得溫痛減。此病治療頗難,現代醫(yī)學至今無理想治愈之法,筆者深入探究近代護陽大師吳佩衡白通四逆輩十方和業(yè)師朱良春培補腎陽治雜病方藥,用兩家法合璧,創(chuàng)膝痛煎散,內服或內外兼治,療效穩(wěn)速,治愈者甚眾,充分體現傳統中醫(yī)煎散劑型的優(yōu)勢。
膝痛煎散融吳朱兩家之法,膝痛重者一方內外兼治,方由白制天雄或白制附子、九蒸煨姜、甘草、麻黃、桂皮、油肉桂、生白芍、茯苓、炒蒼術、黃柏、防風、柴胡、仙靈脾、仙茅、山藥組成,等量共粉過60目篩。每日內服33~38克,加水500~600毫升,水開后3~5分鐘,連湯帶藥分3~4次服。重癥者除內服之外,加小蔥根白30枚,炒白芥子粉30克共放紗布袋,加水1000毫升,白醋500毫升,文火煎6~10分鐘倒出,連續(xù)3日用紗布蘸藥汁濕敷膝關節(jié)滑膜腫痛處。此方乃融茯苓四逆湯、麻黃附子甘草湯、桂枝湯,東垣蒼術湯以及朱師培補腎陽方于一爐,臨床按患者個體差異,即寒熱虛實偏勝,靈活調整部分主藥的量比。服藥期間忌食所有水果、飲料、牛奶、豆?jié){、酸冷寒涼食物、綠茶,忌空調、沐浴(可用熱水毛巾上肥皂擦洗身體),忌引動肝風食物如雞、蝦蟹之類、咸菜、咸魚等。
中醫(yī)用藥貴在心領神悟。膝關節(jié)腫痛辨證論治應不受西醫(yī)所謂的增生和炎證所囿,抓住性下趨,腫脹屬寒屬濕的癥機,故必用溫陽宣通。此方附子與化濕藥同用,有如日中天、離照當空、濕邪自散之妙,蓋寒濕均屬陰邪,留而不去,則腫脹痛纏綿難愈;更有解表藥之助,大能振奮機體之陽氣,風藥祛濕,使?jié)駶嶂皟韧夥窒?。筆者總結分析了歷年治愈的多例膝關節(jié)滑膜積液腫痛患者,多虛中夾實、寒中夾瘀、夾熱,寒濕郁久則化熱,久治不愈則夾瘀。故在溫扶陽氣,宣通祛濕的同時必須注重瘀熱。因此在選吳朱二家方藥合璧時,再選用李東垣之蒼術湯合方(蒼術、柴胡、防風、黃柏)。此方原本為除濕熱祛風之方,方中黃柏瀉熱,蒼術除濕,蒼術得黃柏則不燥,黃柏得蒼術則不寒,此乃二妙散加防風、柴胡,則兼有祛風作用,蓋風能勝濕亦可散熱之理也,使里濕由里而表。選入此方意在使?jié)駶崤c郁熱的出路多辟一途,東垣《蘭室秘藏》云此方療腰腿疼痛,是治中下之濁濕,故用蒼術為君,份量獨多。膝關節(jié)滑膜腫痛,濕濁亦在中下,濕濁郁于中下,病位多腰腿膝,故用茯苓四逆加桂補火暖土,以復氣化功能,桂枝湯合二仙山藥斂陰和陽,茯苓滲利以通膀胱,麻附合防風、柴胡以宣通經遂絡道,更能宣發(fā)皮毛。此方合溫陽除濕,發(fā)表宣通滲利去瘀,升陽解郁去熱于一爐,全方共奏但扶真原、培補腎陽、宣通三焦、斂陰和陽、調理氣血、補益肝腎、散寒祛濕、止痛消腫之功。
重癥患者加小蔥白根須、炒白芥子、白醋,煎汁外敷,直入膝關節(jié)皮里膜外,祛濕通絡化瘀退腫。內外合治,內補外攻,內調外引,法簡效宏,尤對老年患者,穩(wěn)中圖功。老弱久病虛中夾實,創(chuàng)用煎散劑型,且味香甜微辣,患者多樂于堅持和配合。
風寒濕邪入肝則筋痛,入腎則骨痛,入脾則肉痛,《黃帝內經》云:病在筋,筋攣節(jié)痛,不可以行。膝關節(jié)痛顯屬邪入厥陰肝經,寒濕濁邪凝滯所致之頑疾。正虛邪戀,濕濁阻滯則氣化無權?!秱摗返恼鏅C是氣化二字,六經受病均可依據其標本、中氣的變化分析,邪入六經與正氣相搏,在一定的條件下陽極化陰,陰極化陽,導致六經病的寒熱虛實變化,出現虛中夾實,寒郁夾熱等癥。正氣旺者,邪不可干,正弱者,邪氣乘虛而入,《傷寒論》通篇亦論這邪正兩字。筆者合用吳朱兩家之法合璧,正是抓住氣化和邪正之真機,故臨床所治之膝痛頑疾,應手取效。
傳統中醫(yī)向來講究飲食宜忌,筆者治愈諸多疑難雜癥,均得益于這千真萬確的真理。有一膝關節(jié)腫痛患者剛治愈不久,因患者經營水果批發(fā),一日吃了提早一個月上市的、噴灑過催熟劑和保鮮劑化學藥水的楊梅半斤,次日又吃了對蝦半斤,隔天膝腫痛即復發(fā),而和她同一地方,比她早一年治愈的6個膝痛患者均無復發(fā),此事實使患者信服飲食宜忌的中醫(yī)科學之道。因上面提到膝關節(jié)腫痛屬邪入厥陰肝經,半熟楊梅和對蝦均是引動肝風肝火的食物,火為元氣之賊,故屬本病的發(fā)物。筆者用上述辨證指導用藥和制訂治療方案,制定生活飲食宜忌單,屢收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