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手法之單式手法六
男性雙腿推拿按摩養(yǎng)生手法。
“靜能養(yǎng)生,靜能開悟,靜能生慧,靜能明道。心靜則清,心清則明,心明則靈,心靈則聰慧清醒?!睂τ陴B(yǎng)生,不乏很多流傳很廣的詩句與名言,養(yǎng)生不應只是延年益壽的投機,而應從年輕開始。中醫(yī)養(yǎng)生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考慮到您的需要,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編輯了“推拿手法之單式手法六”,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垂直運動手法
一、按法:有指按法、掌按法和肘按法三種。 動作要領:用拇指端或指腹按壓體表,稱指按法。用單掌或雙掌,也可用雙掌重疊按壓體表,稱掌按法。用肘尖按壓體表,稱為肘按法。 要求:按法操作時要緊貼體表著力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做一掀一壓的動作,不可移動,用力要由輕到重,不可用暴力猛然按壓。 臨床應用:按法在臨床上常與揉法結合應用,組成按揉復合手法。指按法可用于全身各部位穴位;掌按法、肘按法常用于腰背和腹部、四肢、肩背,本法具有放松肌肉,開通閉塞,通經活絡、活血止痛的作用。適用于胃脘痛,頭痛,肢體痠痛麻木等疼痛病癥常用本法治療。 二、掐法 動作定義:用拇指、食指或中指的指甲掐穴位,而不刺破皮膚的手法。 動作要領:醫(yī)生用單手或雙手拇指、食指或中指指甲在治療穴位上重按而掐之。 動作應用:用于急救,具有開竅醒神、回陽救逆、祛風散寒、興奮神經的功效。 附:勒法 動作定義:用手指夾住患者,相對用力、做急速滑拉動作的手法。 動作要領:醫(yī)生用拇指與食指第2節(jié)或者屈食指、中指分開開成鉛狀,夾住患指,從指根部到指端,做急速的滑拉動作,或用寸抖動。 動作應用:疏通經絡滑利關節(jié)的功效。 www.cndadi.net相關閱讀
扣擊運動手法
一、拳擊法 動作定義:用拳背扣擊體表的手法,稱為拳背擊法。 動作要領:醫(yī)者手握空拳,腕關節(jié)伸直,然后屈伸肘關節(jié)運動用拳背平擊治療部位。 臨床應用:擊法具有疏筋活絡、通調一身陽氣的功效,常用于大椎、命門、腰陽關節(jié)等處。 附:1、拳心擊法 動作定義:用拳心扣擊體表的手法,稱為拳心擊法。 動作要領:醫(yī)者手握空拳,拇指放于食、中指中節(jié)之間,然后用拳心平穩(wěn)而有節(jié)奏地扣擊體表治療部位。 臨床應用:拳心擊法柔和而舒適,具有疏筋通絡的功效,適用于肩背部以及腰臀部和上、下肢肌肉豐滿處。常用于治療肩背部肌肉酸痛以及腰腿痛和小腿抽筋、肌肉痙攣等癥。 2、拳眼擊法 動作定義:五指屈曲,以下拳眼擊打治療部位的手法,稱為拳眼擊法,又稱為捶法。 動作要領:醫(yī)者雙手或單手握空拳,用下拳眼(尺側小魚肌及掌指部)連續(xù)捶擊治療部位。 臨床應用:拳眼擊法具有祛風散寒、健肌皮、松腠理、透毛孔、引邪達表的功效,常用于治療四肢麻木、項背酸痛、風濕痹痛等癥。 3、振動法 動作定義:用拳輕快而有節(jié)律地捶擊手掌使之產生振動的手法,稱為扣振法,又稱為振動法。 動作要領:醫(yī)者以一手掌面平放于治療部位,另一手握成空拳,在其手掌背側作有節(jié)律的輕快的捶擊,使治療部位產生振動的感覺。 臨床應用:振動法具有行氣活血、寬胸理氣等功效,適用于胸背部。多用于治療胸悶、氣短、胸脅屏傷、胸壁扭挫傷、局部腫痛等癥,常與大魚際揉法和擦法等方法配合應用。 二、掌擊法 分為掌心擊法、掌根擊法、側掌擊法、合掌擊法。 1、掌心擊法 動作定義:用掌心扣擊體表治療部位的手法,稱為掌心擊法。 動作要領:醫(yī)者手指自然松開,微屈,腕關節(jié)伸直,運用前臂力量,以掌心為著力點,擊打治療部位。 臨床應用:掌心擊法具有安神定魄、平肝潛陽的功效。適用于頭頂,常用于治療眩暈、頭痛、頭脹等癥。 2、掌根擊法 動作定義:用掌根扣擊治療部位的手法,稱為掌根擊法。 動作要領:醫(yī)者手指自然松開,微屈,腕關節(jié)伸直或略背伸,運用前臂力量以掌根為著力點,擊打體表治療部位。 臨床應用:掌根擊法具有舒筋通絡的功效,適用于腰背部以及四肢。 3、側掌擊法 動作定義:用側掌擊打治療部位的手法,稱為側擊法,又稱為小魚際擊法。 動作要領:醫(yī)者手指自然伸直,腕關節(jié)背伸,用單手或雙手尺側掌指部或小魚際部有節(jié)奏地縱向叩劈打體表治療部位。 臨床應用:側掌擊法著力深透,具有舒筋通絡、調和氣血的功效,適用于頸項部、腰背部以及四肢部。 (1)頸項部應用,常配合滾法、拿法等治療頸項部肌肉酸痛、板滯、左右活動不利以及上肢麻木等癥。 (2)腰背部應用,常配合按法、揉法、滾法等方法,用于治療腰背部肌肉酸痛、活動受限等癥。 (3)用于指縫處,稱為披指縫。讓患者叉開五指,醫(yī)者用側掌擊法逐個劈擊指縫。這是內功推拿中的一種手法,常用于治療手指麻木、不舒等癥。 此外,用雙手交替輕擊患處,還有消除疲勞、放松肌肉等作用。對因勞累或運動過度而致的肌肉酸痛,亦常用于本法治療,故是運動按摩、休閑按摩的主要手法之一。 4、合掌擊法 動作定義:兩手掌相合,用側掌或中指尺側輕擊體表的治療部位的手法,稱為合掌擊法。 動作要領:醫(yī)者手指自然伸直并分開,兩手掌相合緊貼,腕關節(jié)背屈,以前臂的旋轉運動,帶動腕關節(jié)作雙掌小指尺側輕擊治療部位。 臨床應用:掌心擊法具有開竅醒腦、調和氣血和放松肌肉等功效,主要適用于腰背部和四肢肌肉,有時也用于頭部和前額。 三、指擊法指尖擊法 動作定義:用指尖輕輕擊打體表治療部位的手法,稱為指尖擊法。 動作要領:醫(yī)者手指自然彎曲,四指分開成爪形,然后作腕關節(jié)伸屈運動使四指指端如雨點下落狀,輕擊治療部位;或作指骨間關節(jié)、掌指關節(jié)的伸屈運動使小指、無名指、中指、食指依次分別輕擊治療部位。 臨床應用:指尖擊法具有安神醒腦、疏通經絡的功效,適用于頭面部,常用于治療頭痛、頭暈、頭脹、失眠等癥。 附:啄法動作定義:五指端聚攏成梅花狀,啄擊治療部位的手法,如雞啄米狀,故稱為啄法。 動作要領:醫(yī)者五指屈曲,拇指于其余四指聚攏成梅花狀,作腕關節(jié)伸屈運動,使指端垂直啄擊治療部位。 臨床應用:啄法具有活血止痛、通經活絡、開胸順氣、安神醒腦的功效,適用于頭部及胸背部。 四、棒擊法 動作定義:醫(yī)者手握桑枝棒的一端,用棒體平擊治療部位。 臨床應用:棒擊法具有力量大、刺激強的特點,有較強的開通閉塞、行氣活血的功效,適用于頭頂、胸背、腰臀以及四肢。 附:點穴法 動作定義:用中指、食指、拇指的指端,點叩人體經絡穴位的手法,稱為點穴法。 臨床應用:點穴法具有行氣活血、疏經通絡等功效,適用于全身各穴位及經絡部位。 1、頭痛:常配合按揉法,同時用中指點叩百會、印堂穴,五指點叩頭部兩側(印堂至風府穴)、第一旁線(攢竹至天柱穴)。操作時,由中至旁,反復進行3~5遍。 五、拍法 用虛掌拍打體表,稱拍法。 動作要領:操作時手指自然并攏,掌指關節(jié)微屈,指間關節(jié)伸直,平穩(wěn)而有節(jié)奏地拍打患部。 臨床應用:拍法適用于肩背、腰臀及下肢部。對風濕痠痛,局部感覺遲鈍或肌肉痙攣等癥常用本法配合其它手法治療,具有舒筋通絡,行氣活血的作用。拐動運動手法
一、一指禪 動作定義:用大拇指指端、羅紋面或偏峰著力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挺胸收腹,呼吸自然,腕部放松,沉肩、垂肘、懸腕,肘關節(jié)略低于手腕,以肘部為支點,前臂作主要擺動,帶動腕部擺動和拇指關節(jié)做屈伸活動。腕部擺動時,尺側要低于橈側,使產生的力持續(xù)地作用于治療部位上。壓力、頻率、擺動幅度要均勻,動作要靈活。手法頻率每分鐘120160次。 動作要領:練習時,手握空拳,上肢肌肉放松,拇指端自然著力,不可用蠻力下壓,拇指要蓋住拳眼。在拇指端或拇指羅紋面能吸定的基礎上,再練習在腕部擺動時,拇指端作緩慢直線往返移動,即所謂緊推慢移。 臨床應用:本法接觸面積較小,但深透度大,可適用于全身各部穴位。臨床常用于任脈(指腹),頭面(偏峰)、腰背、胸腹及四肢(頂端)等處。對頭痛、胃痛、腹痛及關節(jié)筋骨痠痛等疾患常用本法治療,具有舒筋活絡,調和營衛(wèi),祛瘀消積,健脾和胃的功能。 附:纏法 一指禪推法的頻率提高到每分鐘220250次,稱纏法。用大拇指指端或偏峰著力于一定的部位以減小接觸面,同時減小擺動幅度,降低對體表的壓力,以提高一指禪推法的頻率,使頻率達到每分鐘規(guī)定的次數。本法只有在熟練掌握一指禪推法的基礎上,才能逐步掌握。纏法有較強的消散作用,臨床常用于實熱癥及癰癤等外科病癥的治療。 二、偏鋒一指禪 動作定義:用拇指偏鋒著力進行一指禪推法的手法 動作要領:醫(yī)生掌指部自然伸直,拇指內收,以拇指橈側偏鋒著力于治療部位,腕關節(jié)放松,然后,沉肩,垂肘,以肘關節(jié)為支點,前臂主動擺動,帶動腕部晚飯反擺動和拇指的掌指關節(jié)或拇指的指骨關節(jié)的屈伸活動,使用所產生的功力作用于治療部位。動作要求:腕關節(jié)要放松;動作要輕快;著力點要吸定;頻率為每分鐘160次。 臨床應用:治療失眠,治療頭痛、頭暈,治療近視眼,或視物酸脹,干澀,兩眼睛模糊 ,治療牙痛,治療面癱。 三、大魚際揉法 動作定義:用大魚際著力做輕柔和緩的轉動,并帶動該處的皮下組織一起揉動的手法 動作要領:醫(yī)生沉肩,垂肘,腕關節(jié)放松,呈微屈或水平狀,拇指內收,四指伸直,用大魚際附著于治療部位,稍微用力下壓以肘關節(jié)為支點,前臂做主動轉動,并帶動該處的皮下組織一起揉動。 動作要求:腕關節(jié)放松,動作靈活;操作時以前臂做主動擺動,腕關節(jié)不可做主動外展擺動;整個動作要求協(xié)調而有節(jié)律性;頻率為每分鐘120-160次。 臨床應用:治療頭痛,頭暈失眠,牙痛治療咳嗽、胸悶等,腹脹腹瀉等。 四、指骨間關節(jié)滾法 動作定義:用大魚際著力做輕柔和緩的轉動,并帶動該處的皮下組織一起揉動的手法 動作要領:醫(yī)生沉肩,垂肘,腕關節(jié)放松,呈微屈或水平狀,拇指內收,四指伸直,用大魚際附著于治療部位,稍微用力下壓以肘關節(jié)為支點,前臂做主動轉動,并帶動該處的皮下組織一起揉動。 動作要求:腕關節(jié)放松,動作靈活;操作時以前臂做主動擺動,腕關節(jié)不可做主動外展擺動;整個動作要求協(xié)調而有節(jié)律性;頻率為每分鐘120-160次。臨床應用:治療頭痛,頭暈失眠,牙痛治療咳嗽、胸悶等,腹脹腹瀉等。 五、滾法 動作定義:用大魚際著力做輕柔和緩的轉動,并帶動該處的皮下組織一起揉動的手法。 動作要領:醫(yī)生沉肩,垂肘,腕關節(jié)放松,呈微屈或水平狀,拇指內收,四指伸直,用大魚際附著于治療部位,稍微用力下壓以肘關節(jié)為支點,前臂做主動轉動,并帶動該處的皮下組織一起揉動。 動作要求:腕關節(jié)放松,動作靈活;操作時以前臂做主動擺動,腕關節(jié)不可做主動外展擺動;整個動作要求協(xié)調而有節(jié)律性;頻率為每分鐘120-160次。 臨床應用:治療頭痛,頭暈失眠,牙痛治療咳嗽、胸悶等,腹脹腹瀉等。振動運動手法
一、抖法 動作定義:用單手或雙手握住患肢遠端,作連續(xù)的、小幅度的、頻率較高的上下抖動的手法,稱為抖法。 動作要領: 1、抖上肢法:醫(yī)者用雙手或單手握住患者的手腕部或手掌部,將其上肢慢慢地向前外側抬起60度左右,然后稍用力作連續(xù)的、小幅度的、頻率較高的上下抖動,并使抖動的幅度,由腕關節(jié)逐漸傳遞到肩部,使肩關節(jié)和上肢產生舒適的感覺。 2、抖下肢法:患者取仰臥位,下肢放松伸直。醫(yī)者站于其腳后方,用單手或雙手分別握住患者的兩踝部,使下肢呈內旋狀,并提起離開床面,然后做連續(xù)的、小幅度的、頻率較高的上下抖動,使髖部和大腿部有舒適放松的感覺。 3、抖腕部法:患者取坐位,腕關節(jié)放松。醫(yī)者用雙手拇指按放于腕背部,兩食指相對,橫置于患者腕關節(jié)掌側 橫紋,刷功能手拇指和食指相對用力捏住患者腕關節(jié)上下橫紋并作相反方向的快速搓動,帶動腕關節(jié)作頻率較快的、連續(xù)的、小幅度的上下抖動?;蛘哚t(yī)者用食指橈側抵住患者腕關節(jié)掌側,大拇指按住起前臂近腕關節(jié)處將其前臂上下快速運動,使腕關節(jié)產生小幅度的、連續(xù)的、頻率較快的上下抖動。 臨床應用:抖法是一種和緩、放松、疏導手法,具有疏松經脈、通利關節(jié)、松解粘連、消除疲勞的功效,適用于肢,以上肢為常用。上肢的應用,治療時常配合搓法,作為上肢或者肩部治療的結束手法,治療肩關節(jié)周圍炎,肩部傷筋以及肩、肘關節(jié)酸痛、活動不利等。下肢的應用,治療時常配合搓法、扣法以及牽引等方法,用于治療腰部扭傷、腰椎間盤突出癥和腰椎退行性病變。 二、振法 動作定義:以指和掌吸附與治療部位,作頻率密集的快速振顫動作的手法,稱為振法。以手指端著力振顫者稱為指振法,以手掌著力者稱為掌振法。 動作要領:患者取坐位或臥位,醫(yī)者用單手或雙手指端或手掌面著力于治療部位,意念集中于指端和掌心,然后前臂和手部的肌肉強烈的作靜止性收縮,使手臂發(fā)出快速而強烈的振顫,并使之通過指端或掌心傳遞到機體,在治療部位內產生舒松和溫熱感。 臨床應用: 1、振法刺激柔和舒適,指振法常用于胸腹部及頭面部,掌振法則主要用于胸腹部和肩背部。 2、在胸腹部應用,具有溫中理氣、消食導滯、調節(jié)胃腸功能的功效。 頭目部應用,具有疏經通絡、鎮(zhèn)靜安神的功效。常用于治療失眠和腦震蕩后遺癥、頭痛等。 3、肩背部應用,具有活血止痛、疏經通絡的功效。常于揉法、擦法配合運用,治療肩背部肌肉酸痛、腫等癥。平面運動手法
一、推法 推法有指推法、掌推法和肘推法三種。 動作定義:用指、掌或肘部著力于一定的部位上穴位或按經絡的循行方向進行單方向的直線移動。用指稱指推法、用掌稱掌推法,用肘稱肘推法。指推法又分為單指推法、雙指推法和三指推法;掌推法又分為全掌推法和掌跟推法。 動作要求:操作時指、掌或肘要緊貼體表,用力要穩(wěn),速度要緩慢而均勻。根據體質、性別因人而宜。 臨床應用:在人體各部位使用,指推法適用于各科疾病,掌推法適用于四肢、腰背、運動障礙,肘推法適用于腰臀、股骨部。能增高肌肉的興奮性,促進血液循環(huán),并有舒筋活絡、疏泄積滯、宣化壅塞的作用。 附:直推法 動作定義:用拇指橈側緣或食指中指羅紋面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作單方向直線移動的手法,稱為直推法 臨床應用: 1、開天門:用拇指由眉心自下往上交替直推到前發(fā)際。具有疏風解表、開竅醒腦、鎮(zhèn)靜安嬸的功效。 2、推三關:用拇指橈側緣或羅紋面或食指、中指在患者前臂橈側自腕推向肘。 3、清天河水:用食指、中指在患者前臂正中自腕推向肘。 4、退六腑:用拇指羅紋面在前臂尺側自肘推向腕。 5、推脊:用食指中指羅紋面,自大椎穴推向龜尾穴。 6、推七節(jié)骨:用拇指橈側緣或食指中指二指羅紋面自龜尾穴推向第四腰椎。 分推法 動作定義:醫(yī)生雙手拇指伸直與四指分開,用拇指羅紋面或手掌面緊貼治療部位,自穴位的中央,分別向兩邊分向推動。 臨床應用: 1、分腹陰陽:醫(yī)生用拇指或大魚際自胸骨下端,沿著肋弓邊緣分推到腋中線。具有健脾和胃,理氣消食的功效。 2、分推肺腧穴:用拇指分別自肺腧穴,沿著肩胛骨內側緣從上而下推動。 刨推法 動作定義:醫(yī)生手指自然伸直,四指并攏,拇指與四指分開成八字,以手掌緊貼治療部位,前推時,將力氣集中到虎口。 二、擦法 動作定義:用指掌面帖服治療部位,作直線來回摩擦運動的手法,稱為擦法。 動作要求:醫(yī)生腕關節(jié)伸直,前臂和手掌面相平。用大小魚際或全掌,帖服與提體表的治療部位,稍微用力向下按壓,以肩關節(jié)為支點,上臂作主動擺動,帶動前臂以及手掌在提表作均勻的上下或左右往返摩擦移動,使治療部位產生一定的熱量 動作要領: 1、緊貼皮膚,直線往返 2、往返距離要長 3、壓迫均勻適中,不使皮膚折疊 4、節(jié)奏感強 5、加適當介質 臨床應用: 1、上胸部,上背部應用:治療咳嗽、胸悶,氣喘等呼吸系統(tǒng)的疾病,尤其對慢性支氣管和肺氣腫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具有寬胸理氣、止咳平喘的功效。 2、擦上腹部以及背部,具有健脾和胃的功效。 3、擦兩側協(xié)肋,用于治療肝氣郁結引起的腹脹、胸悶、頭暈等。具有疏肝理氣、消食到制滯的功效。 4、擦腎俞、命門、腰陽關、八寥等穴位,具有溫補腎陽的功效。 三、抹法 動作要領:用單手或雙手拇指羅紋面緊貼皮膚,作上下交替或左右往返移動,稱為抹法。 要求:操作時用力要輕而不浮,重而不滯。 臨床應用:本法常用于頭面及頸項部。對頭暈、頭痛及頸項強痛等癥常用本法作配合治療。抹法有開竅鎮(zhèn)靜,醒腦明目等作用。 四、摩法 本法分掌摩或指摩兩種。 動作要領:掌摩法是用掌面附著于一定部位上,以腕關節(jié)為中心,連同前臂作節(jié)律性的環(huán)旋運動。 指摩法:是用食、中、無名指面附著于一定的部位上,以腕關節(jié)為中心,連同掌、指作節(jié)律性的環(huán)旋運動。 要求:本法操作時肘關節(jié)自然微屈曲(120至145),腕部放松,指掌自然伸直,動作要緩和而協(xié)調。頻率每分鐘120次左右。 臨床應用:本法刺激輕柔緩和,是胸腹、脅肋腰背用手法。掌摩適用于胸腹、脅肋腰背部,指摩適用于頭面、腹部。對脘腹疼痛,食積脹滿,氣滯及胸脅迸傷等病癥常用本法治療。具有和中理氣,消積導滯,活血祛瘀,調節(jié)腸胃蠕動等作用。垂直運動手法
一、按法:
有指按法、掌按法和肘按法三種。
動作要領:用拇指端或指腹按壓體表,稱“指按法”。用單掌或雙掌,也可用雙掌重疊按壓體表,稱“掌按法”。用肘尖按壓體表,稱為“肘按法”。
要求:按法操作時要緊貼體表著力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做一掀一壓的動作,不可移動,用力要由輕到重,不可用暴力猛然按壓。
臨床應用:按法在臨床上常與揉法結合應用,組成“按揉”復合手法。指按法可用于全身各部位穴位;掌按法、肘按法常用于腰背和腹部、四肢、肩背,本法具有放松肌肉,開通閉塞,通經活絡、活血止痛的作用。適用于胃脘痛,頭痛,肢體痠痛麻木等疼痛病癥常用本法治療。
二、掐法
動作定義:用拇指、食指或中指的指甲掐穴位,而不刺破皮膚的手法。
動作要領:醫(yī)生用單手或雙手拇指、食指或中指指甲在治療穴位上重按而掐之。
動作應用:用于急救,具有開竅醒神、回陽救逆、祛風散寒、興奮神經的功效。
附:勒法
動作定義:用手指夾住患者,相對用力、做急速滑拉動作的手法。
動作要領:醫(yī)生用拇指與食指第2節(jié)或者屈食指、中指分開開成鉛狀,夾住患指,從指根部到指端,做急速的滑拉動作,或用寸抖動。
動作應用:疏通經絡滑利關節(jié)的功效。
腰部扳法有五種操作方法。
1.扳肩推腰法
患者俯臥位,術者站于患者一側,一手推壓腰部痛處,一手扳起患者對側肩前部至最大限度,雙手同時用力扳推。
2.扳腿推腰法
患者俯臥位,術者站于患者一側,一手推壓腰部痛處,一手從患者對側腰關節(jié)前上方將其下肢搬起到最大限度時,雙手同時扳推。
3.腰部斜扳法
患者側臥位,雙下肢在上者髖膝關節(jié)屈曲,在下者伸直,術者一手推按住患者肩前部或肩后部,另一手抵住患者臀部或髂前上棘,將患者腰部旋轉至最大限度后,兩手同時用力,做相反方向扳動。
4.腰椎旋轉扳法
取患者前屈(按需要角度)坐位,一助手按住其下肢及骨盆。術者坐于患者后側方,用一手拇指按住需要扳動的棘突,另一手從患者健側腋下伸出,鉤扶住其頸項部,將患者腰部從前屈位向健側旋轉。當旋轉至最大限度時,一手用力扳動腰部,一手拇指同時用力推按其棘突。
5.腰部后伸扳法
患者仰臥位。術者一手按壓其腰部痛處,一手從患者雙膝關節(jié)前上方托起下肢,雙手同時用力扳伸按壓。
【作用與應用】腰部扳法具有疏通經絡、滑利關節(jié)、糾正解剖位置的作用,常用于治療腰扭傷、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關節(jié)錯位或關節(jié)功能障礙等病癥。
腎功能減弱對于男人和女人的健康都是不利的,會引起很多身體上的問題。補腎最好不要用藥物來治療,在中醫(yī)對腎功能的提高上一般會通過推拿的方法來解決,推拿按摩的部位和手法都很簡單,需要補腎的朋友可以堅持實踐一下,平時也要多吃對腎有好處的食物和水果。
補腎推拿手法有哪些
下腹部摩擦
臨睡前,將一只手放在臍下恥骨上小腹部位,另一只手放在腰上,然后一面按住腰,一面用手在下腹部由右向左慢慢摩擦,以自覺腹部溫熱感為度。
摩擊腎府
雙手掌放于同側腰部,從上向下往返摩擦,約2分鐘,以深部微熱為度,或雙手握拳,用雙手背平面交替擊打腰部。具有健腎、壯腰、益精、疏通經絡的作用。
腹股溝按摩
臨睡前,將兩手放于兩側腹股溝處(大腿根部),以掌沿斜方向輕輕按摩36次,可每周按摩數次。
攀足固腎
取仰臥位,兩手從膝蓋上拉到髖關節(jié),經前腋窩線上行至頭上,壯陽的按摩圖解方法兩手十字交叉手心向上,兩腳蹬直,兩手從上直線下落手向前伸,上身前彎,兩手搬足心涌泉穴處,腳用力蹬直,手與腳用力相反,松手使身體恢復仰臥狀。
摩揉睪丸
將雙手揉熱,先用右手握住兩睪丸,使右側睪丸位于手掌心,左側睪丸位于拇指、食指及中指羅紋上,然后輕輕揉動,向右向左各轉30~50次,以略有酸脹感而無痛為度,然后再以左手如上法輕輕揉按
摩擦雙耳
晨起時,用指尖或羅紋面在雙側對耳輪體等耳部輕輕環(huán)形摩擦,或點壓揉按,以局部微脹痛有熱感為度。
補腎的食物
蝦
蝦味道鮮美,補益和藥用作用都較高。祖國醫(yī)學認為,其味甘、咸,性溫,有壯陽益腎、補精,通乳之功。凡久病體虛、氣短乏力、不思飲食者,都可將其作為滋補食品。人常食蝦,有強身壯體效果。
淡菜
淡菜又名珠菜、殼菜。含豐富蛋白質、碘、 B族維生素、鋅、鐵、鈣、磷等。其味咸,性溫,有溫腎固精、益氣補虛功效。適用于男子性功能障礙、遺精、陽痿、房勞、消渴等癥。男子常食可強壯身體增強性功能。
泥鰍
泥鰍含優(yōu)質蛋白質、脂肪、維生素 A、維生素 B1、煙酸、鐵、磷、鈣等。其味甘,性平,有 補中益氣、養(yǎng)腎生精功效。對調節(jié)性功能有較好的作用。泥鰍中含一種特殊蛋白質,有促進精子形成作用。成年男子常食泥鰍可滋補強身。
補腎的水果
紅棗,紅棗可以補中益氣、養(yǎng)血安神的效果,還有美容養(yǎng)顏、補血功效。能提高人體抵抗力,男人吃了可以改善陽痿早泄狀況,食療效果較好。
核桃,都知道核桃補腦,為啥,因為長得像腦子,哈哈。其實李時珍當時就說過核桃有著補腎通腦的奇效,補腎溫肺,治療健忘耳鳴等。
西紅柿,西紅柿中具有很強的抗氧化性物質,可以清除體內自由基。番茄紅素可以改善精子活力,大大提高精子質量。
荔枝,荔枝果肉有著補脾益肝,補血止痛以及補心安神的功效,能治睪丸腫痛。
枸杞,枸杞都知道可以補腎,他還有著明目的功效,治療不育,腎虧等。
木瓜,木瓜性溫,可治消化不良、胃疼,還可以治療腎虛不舉不堅、早泄。
小孩推拿手法
1、小孩推拿手法之推法
用拇指或食、中二指指面沿同一方向運動稱為“推法”。推法主要包括“直推、旋推、分推”三種?!爸蓖啤笔窃诒砥みM行操作,不要推擠皮下組織?!爸蓖品ā背S糜凇熬€狀”穴位。“旋推”也是只作用于表皮,不得帶動皮下組織?!靶品ā敝饕糜谑植俊懊鏍睢毖ㄎ??!胺滞啤笨蓹M如直線,也可彎曲如弧線。
2、小孩推拿手法之拿法
“拿法”是用拇指和食、中兩指相對用力(或用拇指和其余4指相對用力),提拿一定部位和穴位,做一緊、一松的拿捏。拿法動作要緩和而有連貫性,不要斷斷續(xù)續(xù);用力要由輕到重,不可突然用力。“拿法”刺激較強,常配合其他手法應用于頸項、肩部、四肢上的穴位和肌肉較豐滿的部位。
3、小孩推拿手法之按法
“按法”是用手指或手掌按壓小兒的一定部位或穴位,逐漸用力向下按壓。主要包括三種形式,分別為:“拇指按法”、“中指按法”和“掌按法”?!鞍捶ā笔且环N刺激較強的手法,常與“揉法”結合應用,組成“按揉”復合手法?!鞍慈唷本褪窍劝春笕?或者邊按邊揉。
4、小孩推拿手法之摩法
“摩法”是用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指腹或手掌掌面放在一定部位上,以腕關節(jié)帶動前臂,沿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做環(huán)形撫摩。頻率是每分鐘摩動120次。
5、小孩推拿手法之捏法(捏脊)
捏法是用拇指、食指、中指三指輕輕捏拿肌膚,作用于背部正中,又叫“捏脊”。從“長強穴”到“大椎穴”成一直線;操作時應由下向上捏拿。捏脊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拇指在前,食指在后;另一種是拇指在后,食、中兩指在前。在捏脊時每捏3~5遍后,在第4或第6遍時,每捏3次,將肌膚捏住向上提拉一次,稱“捏三提一”,也可以“捏五提一”。
小兒推拿注意事項
1、小兒推拿適用于0--14歲的兒童,新生兒也可做推拿。
2、做小兒推拿時,應選擇避風、避強光、噪音小的場所;室內應保持清靜、整潔,空氣清新、溫度適宜。兒童接受小兒推拿后,應注意避風,忌食生冷。
3、做小兒推拿時,醫(yī)生、小兒推拿師或家長要保持雙手清潔,摘去戒指、手鐲等飾物。指甲要常修剪,剛剪過的指甲,一定要用指甲銼銼平。冬季推拿時,雙手宜暖。
4、小兒過饑或過飽,均不利于小兒推拿療效的發(fā)揮。在小兒哭鬧之時,要先安撫好小兒的情緒,再進行小兒推拿。
5、小兒皮膚嬌嫩,小兒推拿時切勿抓破小兒皮膚。小兒推拿一般可使用按摩油、爽身粉、食用淀粉等介質,以防推拿時皮膚破損。
6、小兒推拿手法的操作順序:一般先頭面,次上肢,再胸腹腰背,最后是下肢;也可先重點,后一般;或先主穴,后配穴。
小兒推拿功效
1、提高小兒機體各項功能
穴位與經絡的治療功能,已被現代臨床醫(yī)學所證實。穴位即為經絡上的最重要點,通過刺激穴位,就可以起到調整經絡氣血、陰陽平衡的作用。正氣自然充足,正氣存內,則邪不可干,也就是抵抗力增強,得病的機會相應減少。大量的臨床實踐證明,小兒推拿確有增強免疫功能的作用,同時,小兒推拿還可以使小兒氣血充盈,飲食不偏,食欲旺盛、發(fā)育正常等。
2、緩解、解除小兒病痛
如果小兒有病,推拿小兒身體的某一部位或穴位,通過經絡的聯系,使其體內相應的臟腑產生相應的生理變化,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作用。小兒推拿治療范圍很廣,可以對小兒感冒、發(fā)熱、咳嗽、腹瀉、腹痛、便秘、厭食、哮喘、滯頤(流口水)、疳積(營養(yǎng)不良)、夜啼、遺尿、近視、肌性斜頸等常見病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拔伸法又稱抻法、拽法,因需用力牽引或牽拉,又稱牽引法。操作時用力應穩(wěn)而持續(xù),要根據不同的部位和治療的需要,掌握好拔伸的力量和方向,切不可突然大力猛烈牽拉,以免引起不良后果。很多情況下拔伸法又參加到復合手法中使用。
頸部拔伸法,有兩種操作方法:
⑴ 坐位頸部拔伸法
【操作要領】
患者正坐,術者站在其后,以雙手拇指頂住枕骨后方(亦可置于風池穴上),用兩前臂分別壓在患者兩肩。雙手拇指的向上頂推力及雙前臂的下壓兩肩的力,使頸椎處于持續(xù)的慢慢向上拔伸的力量中(形成拔伸)。
【作用與應用】
舒筋通絡,解痙止疼,滑利關節(jié),可用于治療落枕、頸部扭挫傷、頸椎病等。
⑵ 仰臥位頸部拔伸法
【操作要領】
患者仰臥,雙肩緊靠床邊,使頭頸部懸于床外,助手站于患者一側,雙手置于患者雙肩部,術者坐于患者頭側,一手置于患者下頦部,一手置于患者枕后,與助手同時向相反方向用力,徐徐拔伸患者頸椎。
【作用與應用】
解痙止疼,滑利關節(jié)。多用于治療頸椎病及環(huán)樞椎半脫位。
咳嗽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所能遇到的一種比較常見的癥狀。通常導致咳嗽是由于呼吸道或者感冒的原因導致的。對人們的日常生活來說造成了很大的影響,特別是對于一些小孩子來說,咳嗽可能會傷到他們的咽喉部位。這個時候就需要及時的解決,通常對于咳嗽止咳是吃一些藥物。但也有的人會想用一些推拿手法來達到治療止咳的效果。那就讓我們具體來了解一下這些止咳的推拿手法吧。
小兒推拿咳嗽手法一
推拿穴位:天門
推拿手法:以拇指指肚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用力柔和均勻,推動時要有節(jié)律,頻率為200到300次/分,推50至100次。
推拿穴位:坎宮
推拿手法:術者用兩拇指自眉心向兩側眉梢做分推,約30~50次。
推拿穴位:膻中
推拿手法:術者用食指、中指自胸骨切跡向下推至劍突約50~100次。
推拿穴位:天突
推拿手法:以拇指或掌根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逐漸用力向下按壓50次。拇指或中指端吸定于穴位上,按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旋轉揉50次。
推拿穴位:乳根
推拿手法:術者以拇指螺紋面于雙側該穴按揉30~50次。
推拿穴位:肺俞
推拿手法:于兩側的肺俞穴上按揉50次左右。
推拿穴位:大椎穴
推拿手法:拇指在后、食、中指在前,三指同時用力拿捏皮膚,雙手交替捻動,緩緩前移。從尾骨端一直捏到頸部大椎穴,每捻動3次,便輕輕用力上提1次(第一遍以及最后一遍的時候不用做這個動作),有時可聽到“叭、叭”的響聲,捏3~5遍,至皮膚紅潤微充血而止。
小兒推拿咳嗽手法二
推拿穴位:內八卦
推拿手法:在寶寶手掌心中有一個八卦穴,用食指在寶寶掌心位置為圓心,再順時針推拿一圈,這樣就叫做順推內八卦,每次推拿一百次,一天兩次。
推拿穴位:肝經
推拿手法:用大拇指順著寶寶的食指指尖往手掌方向推拿,力道要適中,大約推拿100次,每天推拿兩次。
推拿穴位:天門
推拿手法:以拇指指肚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用力柔和均勻,推動時要有節(jié)律,頻率為200到300次/分,推50至100次。
推拿穴位:肺經
推拿手法:用大拇指在寶寶的無名指指尖處開始,往手掌方向順直線推拿100次。
推拿穴位:胃經
推拿手法:用拇指在寶寶拇指的第一節(jié)處向手掌內推拿100次,就叫做清胃經。
小兒風寒咳嗽推拿手法
風寒咳嗽癥狀:咳嗽、咳痰稀薄色白,發(fā)熱怕冷,無汗。
推拿手法:基本手法加推三關300次,拿風池穴、合谷穴各100次,推太陽穴300次。
小兒風熱咳嗽推拿手法
風熱咳嗽癥狀:咳嗽、咳出黃色痰、咯痰不暢,嗓子痛、發(fā)熱汗出,舌苔薄黃。
推拿手法:基本手法加清肺經300次,推六腑300次,揉大椎穴2分鐘,用大拇指在肩井穴上作按揉法10次,最后用雙手大拇指與食指、中指提拿5次。
小兒咳嗽痰多推拿手法
推拿手法:如果孩子咳嗽痰白而多,用基本手法加補脾經300次,掐揉四橫紋4分鐘,運內八卦100次
按摩推拿是一種的不錯選擇,因為身體是由各種復雜肌肉和關節(jié)組成的,長時間的勞動會讓身體處于僵化的狀態(tài),因此,需要及時松松筋骨,幫助身體排解體內的壓力。而平肝推拿是的絕佳選擇,對健康的好處非常多,下面就來看看平肝推拿手法有哪些呢?
1.脾經
位于拇指橈側緣或拇指末節(jié)羅紋面。循拇指橈側邊緣由指尖向指跟方向直推為補,稱補脾經;自指跟向指尖方向直推為清,稱清脾經;來回直推為平補平瀉。亦有旋推拇指末節(jié)羅紋面為補的,補脾經和清脾經統(tǒng)稱推脾經。補脾經能健脾胃、補氣血,清脾經能清熱利濕、化痰止嘔。2.肝經
位于食指末節(jié)羅紋面。旋推為補肝經;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稱清肝經,反之亦為補。補肝經和清肝經統(tǒng)稱推肝經。清肝經能平肝瀉火、熄風鎮(zhèn)驚、解郁除煩。3.心經
位于中指末節(jié)羅紋面。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稱清心經,反之為補,補心經和清心經統(tǒng)稱推心經。推心經對高熱神昏、煩躁、夜啼、口舌生瘡、小便短赤等有效。4
.肺經
位于無名指末節(jié)羅紋。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稱清肺經,反之為補,補肺經和清肺經統(tǒng)稱推肺經。補肺經能補益肺氣,清肺經可宣肺清熱。5.腎經
位于小指遠端指節(jié)末節(jié)羅紋面。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稱清腎經,反之為補,補腎經和清腎經統(tǒng)稱推腎經。補腎經具有補腎益腦、溫養(yǎng)下元的作用,清腎經能清利下焦?jié)駸帷?/p>6.坎宮
眉心至眉梢成一橫線。兩拇指自眉心向兩側眉梢分推,稱推坎宮,亦稱分頭陰陽。推坎宮能疏風解表、醒腦明目、止頭痛。7.攢竹(天門) 兩眉中點至前發(fā)際成一直線
。兩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稱推攢竹,又稱開天門。開天門能疏風解表、開竅醒腦、鎮(zhèn)靜安神,外感內傷均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