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簡史--明代時期
夏季養(yǎng)生拔罐。
運動可以代替保健品,但所有的藥物和保健品都不能代替運動。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更好注重養(yǎng)生,養(yǎng)生和養(yǎng)性必不可分,它帶給我們的是健康。我們該怎么進行科學的中醫(yī)養(yǎng)生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拔罐簡史--明代時期”,歡迎閱讀,希望您能閱讀并收藏。
拔罐法已經(jīng)成為中醫(yī)外科中重要的外治法之一。當時一些主要外科著作幾乎都列有此法。主要用于吸拔膿血,治療癰腫。在吸拔方法上,較之前代,又有所改進。用得較多的是將竹罐直接在多味中藥煎熬后的汁液中,煮沸直接吸拔。所以,竹罐又被稱之為藥筒。明代外科大家陳實功,對此曾作過詳盡的記載:煮拔筒方:羌活、獨活、紫蘇、艾葉、鮮菖蒲、甘草、白芷各五錢,連須蔥二兩。預用徑一寸二、三分新鮮嫩竹一段,長七寸,一頭留節(jié),用力劃去外青,留內白一半,約厚一分許,靠節(jié)鉆一小孔,以柵木條塞緊。將前藥放入筒內,筒口用蔥塞之。將筒橫放鍋內以物壓,勿得浮起。用清水十大碗筒煮數(shù)滾,約內藥濃熟為度候用。再用披針于瘡頂上一寸內品字放開三孔,深入淺寸,約筒圈內,將藥筒連湯用大磁缽盛貯患者榻前,將筒藥倒出,急用筒口乘熱對瘡合上,以手捺緊其筒,自然吸住。約待片時,藥筒已溫,拔去塞孔木條,其筒自脫。(《外科正宗癰疽門》)。這種煮拔藥筒的方法,在明清的一些重要外科著作如《外科大成》等以及《醫(yī)宗金鑒》,都有詳略不等的載述,表明此法當時十分流行。
除了煮拔筒法,也應用一些更為簡便的拔罐法,如明申斗垣的《外科啟玄》就載有竹筒拔膿法:瘡膿已潰已破,因膿塞阻之不通如此當用竹筒吸法,自吸其膿,乃泄其毒也。
www.cndadi.netyS630.Com相關推薦
拔罐療法真正越出中醫(yī)外科外治法的界限,取得突破性進展,并成為針灸醫(yī)學中的一個重要療法,則是最近數(shù)十年的事。其現(xiàn)代的發(fā)展,主要表現(xiàn)在下以幾個方面。
一、各種變革之法紛呈:
縱觀歷代拔罐用具,雖經(jīng)數(shù)千年,亦僅只獸角、竹罐和陶罐、金屬罐四種,其中獸角早在唐宋就已逐漸淘汰,金屬罐,因其價格貴,又有傳熱快,易燙傷的缺陷,實際上并未在臨床上推廣。現(xiàn)代,除了繼承傳統(tǒng)的拔罐用具外,已創(chuàng)制出很多新的器具,諸如玻璃罐、橡皮罐、塑料罐及穴位吸引器等。特別是玻璃罐及塑料罐,應用最廣,似有取代傳統(tǒng)工具之勢。
在拔罐操作方法上,更為古人所望塵莫及。如以吸拔的排氣法分,有利用火力排去空氣的火罐法,包括閃火法、投火法、架火法、滴酒法等等;有利用煮水排去空氣的水罐法;有利用注射器或其他方法抽去空氣的抽氣罐法。如以吸拔的形式分,又有單罐、排罐、閃罐、走罐之別。另外,近年來,拔罐與其他穴位刺激法結合運用日趨增加,其中不少已成有機整體,如用中草藥煎煮竹罐后吸拔,或在罐內預行貯盛藥液吸拔的藥罐;在針刺過的部位或留針處拔罐的針罐;用三棱針或皮膚針等刺破體表細小血管之后拔罐的刺絡拔罐,等等。
通過以上這些方法上的改進和發(fā)展,有助于簡化操作方法,提高吸拔質量,適應不同需要,擴大治療病種,增進防治效果。
二、適應病癥迅速增加:
如前所述,古代應用拔罐法治療的病癥十分局限。近幾十年來,拔罐療法已經(jīng)普遍應用于內、外、婦、兒、五官各科病癥。據(jù)我們對1950年至1990年四十年間大陸公開出版的醫(yī)學雜志統(tǒng)計,發(fā)表有關拔罐療法的臨床報道,就有二百余篇之多。所涉及的病癥達五十二種。其中既有急性病癥,諸如急性闌尾炎、膽絞痛、急性扁桃體炎、急性腰扭傷、帶狀皰疹等,也用于治療某些為現(xiàn)代西醫(yī)所束手的疑難病癥,如牛皮癬、紅斑性肢痛癥、遺尿等。對其中不少病癥取得了頗為獨特的效果。
為了客觀驗證拔罐療法治療效果的可靠性,大多數(shù)拔罐適應癥都積累了較大的樣本,以表明其的可重復性。如神闕穴拔罐治療急性蕁麻疹,近幾年就有多家報道,總共例數(shù)達數(shù)百例之多,平均有效率超過90%。有的學者,還從臨床研究的角度出發(fā),選擇有關實驗指標,進行對照觀察,以證實其療效的可靠性。如支氣管哮喘,針刺拔罐治療前后肺功能各項測定指標均有明顯差異(p<0.01~p<0.001),與空白對照組比較,差異亦極為顯著(p<0.001)。這些都顯示拔罐療法的科學價值。
三、綜合治療日益重視:
綜合治療是拔罐療法近年來臨床應用的一個重要傾向。所謂綜合治療,是指拔罐與其他一種或幾種穴位刺激療法(有時也可包括中、西藥物)結合治療。這是由于針灸治療疾病譜的變化、疾病難治程度提高所使然。拔罐與其他穴位刺激療法的結合,有以下幾種情況:一為在不同穴位或部位施治:如中風偏癱,在頭部穴位施頭皮針,在患肢上拔罐。它可以以拔罐為主,也可以以其他療法為主;可以與一種穴位刺激療法結合,也可以與多種方法結合。二為在同一穴位施治:此法用得較多,如針罐法、刺絡拔罐法即是。綜合治療有助于拔罐療法提高和發(fā)展,以適應現(xiàn)代病防治的需要,但是,如何更好地進行有機的優(yōu)化組合,使與各種療法結合獲得最大程度的互補效果,尚有待進一步探索。
四、機理研究初見成效:
拔罐為什么能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長期以來都是應用傳統(tǒng)的中醫(yī)理論,主要是臟腑經(jīng)絡學說進行解釋的。近些年來,人們開始采用現(xiàn)代科學主要是現(xiàn)代西醫(yī)學的方法探索拔罐的機理,雖然工作做得還不多,但已取得了一些可喜的結果。
東晉人葛洪,在其所撰的《肘后備急方》中。提到用角法治療脫腫;所用的角為牛角。鑒于當時此法盛行,應用不當易造成事故。所以葛洪特別告誡要慎重地選擇適應癥候,書中強調:癰疽、瘤、石癰、結筋、瘰疬、皆不可就針角。針角者,少有不及禍者也(《肘后備急方卷中》)。這顯然是有道理,即使以今天的目光來看,所列的多數(shù)病癥,也確實不是拔罐的適應癥。
到了隋唐時期,拔罐的工具有了突破性的改進,開始用經(jīng)過削制加工的竹罐來代替獸角。竹罐取材廣泛,價廉易得,大大有助于這一療法的變及和推廣;同時竹罐質地輕巧,吸拔力強,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治療的效果。在隋唐的醫(yī)籍中,記載這方面內容較多的是王燾的《外臺秘要》。如《外臺秘要卷四十》中就有關于用竹罐吸拔的詳細描述:遂依角法,以意用竹做作小角,留一節(jié)長三、四寸,孔經(jīng)四、五分。若指上,可取細竹作之。才冷搭得螯處,指用大角角之,氣漏不嗍,故角不厭大,大即朔急差。速作五、四枚,鐺內熟煮,取之角螫處,冷即換。指出應據(jù)不同的部位,取用不同大小的竹罐。而當時所用的吸拔方法,即為當今還在沿用的煮罐法,或稱煮拔筒法。值得指出的是,《外臺秘要》對這一方法在多處加以具體的介紹,在第十三卷中提到,先在拔罐的部位上,以墨點上記之。取三指大青竹筒,長寸半,一頭留節(jié),無節(jié)頭削令薄似劍。煮此筒數(shù)沸,及熱出筒,籠墨點處按之。吸拔工具和吸拔方法和改進,對后世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
先秦時期
拔罐療法,古代典籍中亦稱之為角法。這是因為我國遠古時代醫(yī)家,是應用動物的角作為吸拔工具的。在一九七三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中,就已經(jīng)有關于角法治病的記述:牡痔居竅旁,大者如棗,小者如核者,方以小角角之,如孰(熟)二斗米頃,而張角。其中以小角角之,即指用小獸角吸拔。據(jù)醫(yī)史文獻方面的專家考證,《五十二病方》是我國現(xiàn)存最古的醫(yī)書,大約成書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這就表明我國醫(yī)家至少在公元前六~二世紀,已經(jīng)采用拔罐這一治療方法。
晉唐時期
東晉人葛洪,在其所撰的《肘后備急方》中。提到用角法治療脫腫;所用的角為牛角。鑒于當時此法盛行,應用不當易造成事故。所以葛洪特別告誡要慎重地選擇適應癥候,書中強調:癰疽、瘤、石癰、結筋、瘰疬、皆不可就針角。針角者,少有不及禍者也(《肘后備急方卷中》)。這顯然是有道理,即使以今天的目光來看,所列的多數(shù)病癥,也確實不是拔罐的適應癥。
到了隋唐時期,拔罐的工具有了突破性的改進,開始用經(jīng)過削制加工的竹罐來代替獸角。竹罐取材廣泛,價廉易得,大大有助于這一療法的變及和推廣;同時竹罐質地輕巧,吸拔力強,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治療的效果。在隋唐的醫(yī)籍中,記載這方面內容較多的是王燾的《外臺秘要》。如《外臺秘要卷四十》中就有關于用竹罐吸拔的詳細描述:遂依角法,以意用竹做作小角,留一節(jié)長三、四寸,孔經(jīng)四、五分。若指上,可取細竹作之。才冷搭得螯處,指用大角角之,氣漏不嗍,故角不厭大,大即朔急差。速作五、四枚,鐺內熟煮,取之角螫處,冷即換。指出應據(jù)不同的部位,取用不同大小的竹罐。而當時所用的吸拔方法,即為當今還在沿用的煮罐法,或稱煮拔筒法。值得指出的是,《外臺秘要》對這一方法在多處加以具體的介紹,在第十三卷中提到,先在拔罐的部位上,以墨點上記之。取三指大青竹筒,長寸半,一頭留節(jié),無節(jié)頭削令薄似劍。煮此筒數(shù)沸,及熱出筒,籠墨點處按之。吸拔工具和吸拔方法和改進,對后世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
宋金元時期
如果說,在隋唐時代還是獸角和竹罐交替使用的話,那么,到了宋金元時代,則竹罐已完全代替了獸角。拔罐療法的名稱,亦由吸筒法替換了角法。在操作上,則進一步由單純用水煮的煮拔筒法發(fā)展為藥筒法。亦即先將竹罐在按一定處方配制的藥物中煮過備用,需要時,再將此罐置于沸水中煮后,乘熱拔在穴位上,以發(fā)揮吸拔和藥物外治的雙重作用。元代醫(yī)家薩謙齋所撰的《瑞竹堂經(jīng)驗方》中曾明確地加以記述:吸筒,以慈竹為之削去青。五倍子(多用),白礬(少用些子),二味和筒煮了收起。用時,再于沸湯煮令熱,以筋箕(箝)筒,乘熱安于患處。
明代
拔罐法已經(jīng)成為中醫(yī)外科中重要的外治法之一。當時一些主要外科著作幾乎都列有此法。主要用于吸拔膿血,治療癰腫。在吸拔方法上,較之前代,又有所改進。用得較多的是將竹罐直接在多味中藥煎熬后的汁液中,煮沸直接吸拔。所以,竹罐又被稱之為藥筒。明代外科大家陳實功,對此曾作過詳盡的記載:煮拔筒方:羌活、獨活、紫蘇、艾葉、鮮菖蒲、甘草、白芷各五錢,連須蔥二兩。預用徑一寸二、三分新鮮嫩竹一段,長七寸,一頭留節(jié),用力劃去外青,留內白一半,約厚一分許,靠節(jié)鉆一小孔,以柵木條塞緊。將前藥放入筒內,筒口用蔥塞之。將筒橫放鍋內以物壓,勿得浮起。用清水十大碗筒煮數(shù)滾,約內藥濃熟為度候用。再用披針于瘡頂上一寸內品字放開三孔,深入淺寸,約筒圈內,將藥筒連湯用大磁缽盛貯患者榻前,將筒藥倒出,急用筒口乘熱對瘡合上,以手捺緊其筒,自然吸住。約待片時,藥筒已溫,拔去塞孔木條,其筒自脫。(《外科正宗癰疽門》)。這種煮拔藥筒的方法,在明清的一些重要外科著作如《外科大成》等以及《醫(yī)宗金鑒》,都有詳略不等的載述,表明此法當時十分流行。
除了煮拔筒法,也應用一些更為簡便的拔罐法,如明申斗垣的《外科啟玄》就載有竹筒拔膿法:瘡膿已潰已破,因膿塞阻之不通如此當用竹筒吸法,自吸其膿,乃泄其毒也。
清代
至清代,拔罐法獲得了更大的發(fā)展。首先是拔罐工具的又一次革新。竹罐盡管價廉易得,但吸力較差,且久置干燥后,易產(chǎn)生燥裂漏氣。為補此不足,清代出現(xiàn)了陶土燒制成的陶罐,并正式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火罐一詞。對此,清趙學敏的《本草綱目拾遺》一書敘述頗詳:火罐:江右及閩中皆有之,系窯戶燒售,小如人大指,腹大兩頭微狹,使促口以受火氣,凡患一切風寒,皆用此罐。表明陶罐已作為商品買賣,廣為流行了。
其次拔罐方法,有較大進步,以小紙燒見焰,投入罐中,即將罐合于患處。如頭痛則合在太陽、腦戶或顛頂,腹痛合在臍上。罐得火氣舍于內,即卒不可脫,須得其自落,肉上起紅暈,罐中有氣水出。此類拔罐法即目前仍頗為常用的投火法。同時,一改以往以病灶區(qū)作為拔罐部位,采用吸拔穴位來提高治療效果。
同時,拔罐療法的治療范圍也突破了歷代以吸拔膿血瘡毒為主的界限,開始應用于多種病癥,恰如《本草綱目拾遺》所云:拔罐可治風寒頭痛及眩暈、風痹、腹痛等癥,可使風寒盡出,不必服藥。
另外,清《醫(yī)宗金鑒刺灸心法要訣》中還提到一種治療瘋狗咬傷的特殊拔罐之法,即在咬傷處,急用大嘴砂酒壺一個,內盛于熱酒,燙極熱,去酒以酒壺嘴向咬處,如拔火罐樣,吸盡惡血為度,擊破自落。
大家都知道拔罐對人身體健康的好處是非常多的,可以幫助人疏通經(jīng)絡,還具有驅寒排毒的作用,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大家也越來越重視自己的身體健康,很多人平時都有拔罐的習慣,拔罐雖然好,但是并不是每天都可以拔罐,每次拔罐后,是需要時間間隔的,每次拔罐的時間也是有限制的。
拔罐拔多久?
如果只是保健拔罐,一般來說在一個部位拔罐的持續(xù)時間最長不能超過15分鐘,通常5-10分鐘最好,以皮膚表面淤黑最合適。如果是針對于疾病治療,這需要專業(yè)醫(yī)生根據(jù)病人情況確定拔罐時間。
為什么拔罐時間不能太長
拔罐的時間并不是越長越好,如果時間過長容易造成局部皮膚微血管損傷,使其恢復得比較緩慢,而有些患者甚至出現(xiàn)感染。
拔罐要在皮厚肉多的地方拔,時間也不能太久,更別拔太緊。否則不但傷害到了皮膚,還可能會引起皮膚感染。同一個部位不要反復拔,一般要間隔幾天再拔,但是如果是專業(yè)的拔罐養(yǎng)生機構,一般是按療程拔罐,有補有邪,不存在連著拔罐把人拔虛了這一說法。還有,靠拔罐保健需要長期堅持,盡量去正規(guī)的醫(yī)療機構拔罐。拔罐期間應密切觀察患者的反應,若出現(xiàn)頭暈、惡心嘔吐、面色蒼白、出冷汗、四肢發(fā)涼等癥狀,甚至血壓下降、呼吸因難、脈微細無力等暈罐情況,應及時取下罐具,將患者仰臥位平放,注意保暖,情況嚴重者送醫(yī)院處理。
天天拔罐對身體好嗎
大家要知道天天拔罐是很不好的行為,雖然說拔罐有很多養(yǎng)生功效,但并不適合人們天天拔罐,因為這樣也會耗損精氣,會增加皮膚感染的風險,并且也可能會讓人們形成依賴性,用拔罐治療一些特定疾病,比如說風濕病膝關節(jié)炎的時候,有時我們?yōu)榱思訌姱熜?,所以存在天天拔罐的現(xiàn)象,但是這在短期內是可以的,長時間絕不能這樣。還有大家也應該注意禁止同一個部位天天拔。
在拔罐的時候,我們也要注意一個位置一般情況下是10到15分鐘,時間太長也很容易導致淤血比較嚴重,甚至會引起水泡,時間太少又起不到疏通經(jīng)絡的效果,在拔罐過程當中如果有不適的現(xiàn)象,那么我們就需要縮短時間。
腎虛可以分為兩種,腎陽虛和腎陰虛,腎虛在平時除了可以通過中藥調理,按摩,針灸的方法恢復一半,還可以配合上拔罐的方式來進行輔助治療,這樣要比其他的方法更有效,而且也不會引起麻煩和負擔,不過在拔罐的過程中具體需要拔哪里,要咨詢醫(yī)生后才可以進行。
核心提示:
雖然腎虛分為腎陽虛和腎陰虛兩種,但是拔火罐還是可以治療腎虛,但是也需要配合中藥來治療。拔火罐可以祛風濕、溫經(jīng)散寒、活血通絡、治療感冒、中風后遺癥、可以治療婦科疾病、對于小孩子不吃飯、消化不好等都有好處。拔火罐還可以消除身體內的濕寒氣,通過拔火罐可以讓人氣血通暢、強身健體;如果有腰部的疾病通過拔罐可以減輕痛苦。
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拔火罐,拔火罐可以治療一些身體的疾病,而且拔完火罐以后會感覺渾身很輕松,這對于那些勞累的上班族來說算是個福音。拔火罐對身體有很大的好處,可以治療一些疾病。
拔火罐還可以治療腎虛,但是還是要配合中藥來治療。拔火罐還可以活血祛瘀,通經(jīng)活絡,祛風寒等效果,腎虛也分為腎陰虛和腎陽虛兩者,那么這個就需要去找醫(yī)生檢查一下才能確認了。但是不管怎么說,拔火罐對腎虛還是有很大的好處的。
拔罐可以祛風濕,溫經(jīng)散寒,活血通絡,消腫止痛,吸毒等作用。還可以治療感冒,中風的后遺癥,治療嘔吐,便秘。也可以治療一些婦科方面的疾病,比如月經(jīng)不調、痛經(jīng)等,對于小孩子不愛吃飯,消化不好,總是咳嗽等都有很大的好處。而且對腰酸背痛、肩周炎、風濕性關節(jié)炎等都有很好的效果。
通過拔火罐可以消除身體內的濕氣和寒氣,讓人有精神。因為身體的經(jīng)絡、穴位都是相連的,所以通過拔火罐,可以調理身體內的器官,讓人氣血通暢,強身健體。如果有腰部疾病的話,長期的拔火罐,可以減輕身體的疼痛,幫助恢復。
因此,以上就是對于“拔火罐對腎虛有好處嗎 解析拔火罐的幾大好處”的所有介紹,希望可以對大家有所幫助。通過上述介紹,相信大家已經(jīng)對拔罐的好處都了解清楚了。拔罐的好處是不少,但是多少也有點壞處,如果身體有炎癥的話或者是出血的話,一定不要拔罐,會有很嚴重的后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