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專家解讀 海帶的14大藥用功效
簡述中醫(yī)運動養(yǎng)生的功效。
千保健,萬保健,心理平衡是關(guān)鍵。千養(yǎng)生,萬養(yǎng)生,心理平衡是“真經(jīng)”。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更好注重養(yǎng)生,養(yǎng)生不應只是延年益壽的投機,而應從年輕開始。您對中醫(yī)養(yǎng)生是如何看待的呢?經(jīng)過搜索和整理,小編為大家呈現(xiàn)“中醫(yī)專家解讀 海帶的14大藥用功效”,但愿對您的養(yǎng)生帶來幫助。
海帶是我們常吃的一道菜,那么,吃海帶究竟對身體有多少好處呢?海帶含碘和碘化物,有防治缺碘性甲狀腺腫的作用;海帶氨酸及鉀鹽、鈣元素可降低人體對膽固醇的吸收,降低血壓;中醫(yī)專家解讀 海帶的14大藥用功效。
1、防治甲狀腺腫。
海帶含碘和碘化物,有防治缺碘性甲狀腺腫的作用;
2、降壓。海帶氨酸及鉀鹽、鈣元素可降低人體對膽固醇的吸收,降低血壓;
3、降脂。
海帶含有大量的不飽和脂肪酸和食物纖維,能清除附著在血管壁上的膽固醇,調(diào)順腸胃,促進膽固醇的排泄;
4、抑制腫瘤
。熱水提取物對于體外的人體KB癌細胞有明顯的細胞毒作用,對S180腫瘤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而且海帶還富含抗癌明星_硒,具有防癌的作用;
5、提高免疫力。
海帶能提高機體的體液免疫,促進機體的細胞免疫,調(diào)節(jié)免疫力的食物還有很多,香菇就是其中之一;
6、降糖。
海帶中含有60%的巖藻多糖,是極好的食物纖維,
ys630.coM延伸閱讀
:中醫(yī)古語說用藥如用兵,用兵打仗首先要確定打法,即確定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下面說的八法,即汗、吐、下、和、溫、清、消、補法,就是中醫(yī)治病的戰(zhàn)術(shù)。
汗法切忌關(guān)門打狗
汗法是通過開泄腠理、宣發(fā)肺氣,以促進排汗,使邪氣隨汗而解的一種治療方法。其在皮者,汗而發(fā)之。汗法主要是解除表證的治療方法,汗法具有發(fā)散透邪、解毒作用,可用于風疹、濕疹、癬類等一些皮膚疾患。汗法還具有祛風散濕和宣肺利水等作用,可用于風濕在表和水腫實證兼有表證者。
汗法是非常常用的一種治療方法,像治療病毒性感冒等都要用到汗法。病邪在皮表的要發(fā)汗,所以治療外感病和皮疹、過敏、花粉癥等都可以用發(fā)汗法,還有風寒感冒、風熱感冒也可以用發(fā)汗的方法。
治療外感病、外感發(fā)燒有一大忌諱,就是關(guān)門打狗。家里進來野狗,最好的辦法是什么?每個人的做法可能會有不同。有人會把門打開,拿棍子等工具把狗轟出去。轟的目的是要它走,哪怕它已經(jīng)給家里造成了一些損失,只要注意以后不讓它再進來就是了。
有人會怒從膽邊生,決心好好教訓一下狗,于是先把門關(guān)好,以免它跑掉,然后一陣棍棒下去。你可能出氣了,但也可能把家里弄得一團糟,甚至可能被狗咬傷。關(guān)門打狗,值嗎?
治療外感發(fā)燒也是同一個道理,驅(qū)邪外出是最關(guān)鍵的,如果外邪沒有深入人體,哪怕只有一點表證,也不能用一派寒涼之品,以免閉門留寇,冰縛邪氣。不但治不了病,還會引邪深入,使病情加重。
在衛(wèi)汗之可也,到氣才可清氣,入營猶可透熱轉(zhuǎn)氣,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溫病大家趙紹琴教授在講解這幾句話時強調(diào),要記住汗、透兩字,給邪以出路。我深深地體會趙老說這幾句話的原因,就是怕我們在治病時關(guān)門打狗,打狗不成反被狗咬。
吐法適用于急癥
吐法是通過宣壅開郁和涌吐的作用,以祛除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腸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毒物的一種治療方法。本法適用于實邪壅塞、病勢急劇而體質(zhì)壯實的患者。
吐法在古代很常用,現(xiàn)在基本不用了。比較高的部位,比如咽喉、胃、胸膈等病癥可以采用吐法治療,像食物中毒及積食不消化等。
下法見效快
下法是通過瀉下通便,使積聚體內(nèi)的宿食、燥屎、冷積、瘀血、水飲等有形實邪排出體外的一種治療方法。主要為里實證而設立,因為病邪有積滯、水飲、瘀血的不同,病性有寒、熱,人體有強、弱,病勢有急、緩等差別,所以下法有寒下、溫下、潤下、逐痰、逐水、逐瘀以及攻補兼施的區(qū)別。
下法是現(xiàn)在很常用的一種治療方法,特別是用于通便。中醫(yī)有一句古話叫實證易瀉,虛證難補,實證用下法效果明顯,大便不通用瀉藥馬上就能見效;上火了,用清火藥,很快火就會下去。但如果一個人一旦身體虛,想補起來,不是一兩天就可以見效的。
導讀:中醫(yī)講解紅棗有哪些藥用功效呢? 除了黑棗外,大棗、小棗、南棗、北棗都是紅棗。紅棗又名大棗、大紅棗,它的品種甚多,如無核棗、相棗、大糖棗、金絲棗、圓紅棗、扁棗、布袋棗、脆棗等,均較有名。
紅棗的營養(yǎng)保健作用,毋庸置疑。中醫(yī)的方子和日常膳食中,常常見到它的蹤影。它能健脾益胃、補氣養(yǎng)血、養(yǎng)血安神以及緩和藥性,是很好的營養(yǎng)品。
健脾益胃 脾胃虛弱、腹瀉、倦怠無力的人,紅棗與黨參、白術(shù)共用,能補中益氣、健脾胃,達到增加食欲、止瀉的功效;紅棗和生姜、半夏同用,可治療飲食不慎引起的胃炎,減緩胃脹、嘔吐等癥狀。
補氣養(yǎng)血 食療藥膳中常加入紅棗,以補養(yǎng)身體、滋潤氣血。平時多吃紅棗、黃芪、枸杞,能提升身體元氣,增強免疫力。
養(yǎng)血安神 女性患躁郁癥、心神不寧等,用紅棗和甘草、小麥同用,可起到養(yǎng)血安神、疏肝解郁的功效。
導讀:中醫(yī)講解紅棗有哪些藥用功效呢? 除了黑棗外,大棗、小棗、南棗、北棗都是紅棗。紅棗又名大棗、大紅棗,它的品種甚多,如無核棗、相棗、大糖棗、金絲棗、圓紅棗、扁棗、布袋棗、脆棗等,均較有名。
緩和藥性 紅棗常用于藥性劇烈的藥方中,以減少烈性藥的不良反應,并保護正氣。
吃紅棗因人而異
紅棗的食用方法很多,蒸、燉、煨、煮均可。
最常用的方法是煎水服用。將10.30克紅棗洗凈,用小刀在其表皮劃出直紋以助養(yǎng)分溢出,然后加適量的水煮1小時左右即可。也可以在粥里加入紅棗,做成棗粥。
另外。將紅棗加工制作成紅棗蓮子湯、紅棗花生湯等,也是比較常見的方法。很多人在煲湯時,喜歡放兒粒紅棗當佐料,蒸雞、燉羊肉或兔肉也喜歡加入紅棗。
民間有天天吃紅棗,一生不顯老之說。不過,紅棗怎么吃,也是有講究的。
比如,從事腦力勞動的人及神經(jīng)衰弱者,用紅棗煮湯代茶飲,能安心守神,增進食欲;失眠者飽受輾轉(zhuǎn)不眠之苦,若每晚以紅棗煎湯,有助安眠;春秋季節(jié),乍寒乍暖,在紅棗中加幾片桑葉煎湯代茶飲,可預防傷風感冒;夏令炎熱.紅棗與荷葉同煮,可利氣消暑;冬日嚴寒,紅棗湯加生姜紅糖,可祛寒暖胃。
導讀:中醫(yī)講解紅棗有哪些藥用功效呢? 除了黑棗外,大棗、小棗、南棗、北棗都是紅棗。紅棗又名大棗、大紅棗,它的品種甚多,如無核棗、相棗、大糖棗、金絲棗、圓紅棗、扁棗、布袋棗、脆棗等,均較有名。
紅棗藥膳推薦
當歸紅棗粥 當歸15克、紅棗50克、白糖20克、粳米50克。先將當歸用溫水浸泡片刻,加水200毫升,煎濃汁100毫升,去渣取汁,與粳米、紅棗和白糖一同加水適量,煮至粥成。
此粥具有補血調(diào)經(jīng)、活血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適用于氣血不足、月經(jīng)不調(diào)、閉經(jīng)痛經(jīng)、血虛頭痛、眩暈及便秘等證。
首烏紅棗粥 何首烏粉25克、紅棗50克、冰糖15克、粳米50克。先將粳米、紅棗一同入鍋,熬煮成粥。待粥半熟時加入何首烏粉,邊煮邊攪勻.至粥黏稠即成,再加入冰糖調(diào)味。此粥有補肝腎、益精血、通便、解毒等功效.適用于肝腎兩虛、精血不足所致的頭昏眼花、失眠健忘、夢遺滑精等證,老年性高血壓、血管硬化病人久服可強身健體。
紅棗參杞膏 紅棗30個、元參30克、烏梅6個、枸杞子15克,加水4碗煮沸20分鐘后,加入適量冰糖(也可用紅糖),煎至微稠,待稍涼后用容器裝之備用。此膏可補中益氣、養(yǎng)血補血,更適于體虛、脾胃弱或手術(shù)之后的調(diào)養(yǎng)。
旱蓮草紅棗湯 鮮旱蓮草50克、紅棗20個。先將旱蓮草和紅棗洗凈,一同放人鍋中,加水適量,煨湯,熟后去渣,飲湯吃棗。此湯具有滋補肝腎、養(yǎng)血止血的功效,適用于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出血、失血性貧血等。
溫馨提示:紅棗雖好,但吃多了會脹氣,因此應注意控制食量。濕熱重、舌苔黃的人不宜食用。紅棗中含糖量太高,糖尿病病人最好少食。
楊樹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見的一種樹類,它的葉子有著諸多的功效因此深受人們的歡迎,尤其是圓葉的白楊樹葉,在中藥材應用上非常廣泛。不僅可以治療腳氣、口瘡等疾病,而且可以清熱解毒、去風痹宿血,有需要的朋友們可以試一試,但是需要詢問醫(yī)生的意見,避免出現(xiàn)過敏癥狀。
普通楊樹葉沒有藥用價值。圓葉白楊樹是功效非常廣泛的一種中藥材,圓葉白楊樹也在很多疾病的治療和緩解上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別名】 響葉楊
【來源】 楊柳科 圓葉白楊樹 populus bonatii Levl.,以 皮 、 葉 入藥。
【生境分布】 云南。
【性味】 微苦、澀,涼。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消炎利水,殺蟲,治風痹,腳氣,撲損瘀血,妊娠下痢,牙痛,口瘡。
【摘錄】 《全國中草藥匯編》
《浙江天目山藥植志》:治風痹、四肢不遂,干燥樹皮(去粗皮)五錢,酒蒸服。治齲齒,葉,水煎含漱。治損傷瘀血腫痛,根皮加苦參、蛇葡萄根等量,和酒糟搗爛包敷傷處。祛風,行瘀,消痰。
①《唐本草》:主久風腳氣腫,四肢緩弱不隨,毒氣游易在皮膚中,痰癖等。
酒漬服之。
②《本草拾遺》:去風痹宿血,折傷,血瀝在骨肉間,痛不可忍,及皮膚風瘙腫,雜五木為湯,捋浸損處。
③《日華子本草》:治撲損瘀血,并須酒服,煎膏可續(xù)筋骨。
④《綱目》:煎漿水入鹽含漱,治口瘡。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1~3兩;或浸酒。
外用:煎水含漱或浸洗。
楊樹是世界上分布最廣、適應性最強的樹種。楊樹在我國的分布很廣,從新疆到東部沿海,北起黑龍江、內(nèi)蒙古到長江流域都有分布。 楊樹葉的價值: 首先,楊樹葉子和其他樹葉的作用一樣,那就是當秋天到的時候,樹葉隨風而將,落入土壤,給楊樹提供天然的肥料,里面有許多的礦質(zhì)元素可以再次被楊樹所吸收利用。 其次,楊樹葉可以做成美觀的工藝品,供人們欣賞! 楊樹葉的藥用:楊樹葉用藥屬于土方法,沒有考究,民間傳楊樹葉有消炎作用。
馬糞包也叫做馬勃,這是一種具有止血殺菌作用的中藥,在很多地方都有,比如說,有些地方的草原就生長著一種馬糞包,它的主要治療作用是風熱郁肺咽痛,對于咳嗽,創(chuàng)傷出血都能發(fā)揮很好的效果,具有不錯的清熱解毒,宣肺利咽的功效,有涼血止血的作用,經(jīng)常用于治療咽喉腫痛。
馬勃的藥用功效
【性味】味辛,性平。
【歸經(jīng)】肺經(jīng)。
【功效】清肺利咽、止血,主治風熱郁肺咽痛、音啞、咳嗽,外治鼻衄、創(chuàng)傷出血。
馬勃的配伍效用
1、配伍薄荷、牛蒡子、板藍根:馬勃能散肺經(jīng)風熱而利咽止痛,薄荷、牛蒡子能疏散風熱利咽,板藍根長於解毒利咽,諸藥伍用,有疏散風熱、利咽消腫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肺經(jīng)風熱所致之咽喉腫痛。
2、配伍青黛:馬勃味辛性平,清熱解毒、宣肺利咽,功擅宣散,青黛味苦性寒,清熱解毒、涼血止血,長於清熱.二者合用,共奏清熱解毒、利咽消腫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咽喉腫痛因熱邪火毒所致者。
馬勃的相關(guān)論述
1、《本草綱目》:清肺,散血熱,解毒。能清肺熱咳嗽,喉痹,衄血,失音諸病。
2、《本草從新》:每見用寒涼藥敷瘡者,雖愈而熱毒內(nèi)攻,變生他病,為害不小,惟馬勃辛平而散,甚為穩(wěn)妥。
3、《本草衍義》:膜,以蜜揉拌,少以水調(diào)呷,治喉閉咽痛。
馬勃的藥用選方
1、治咽喉腫痛,咽物不得:蛇脫皮一條(燒令煙盡),馬勃一分。上藥細研為散,以綿裹一錢,含咽津。
2、治急喉閉:馬屁勃、焰硝各一兩。上為末,每用一字許,吹入喉內(nèi),吐涎血出,愈。
3、治久嗽:馬屁勃不以多少,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湯送下。
4、治聲失不出:馬屁勃、馬牙消等分,研末,沙糖和丸芡子大,噙之。
5、治吐血:馬屁包,為末,砂糖丸如彈子大,每服半丸,冷水下。
6、治妊娠吐衄不止:馬勃末,濃米飲服半錢。
7、治臁瘡不斂:蔥鹽湯洗凈,拭干,以馬屁勃末敷之。
8、治癰疽:馬勃擦粉,米醋調(diào)敷即消,并入連翹少許,煎服亦可。
9、積熱吐血:用馬勃感想為末,加沙糖做成丸了,如彈子大。每服半丸,冷水化下。
茯苓作為一種中藥,自然含有它的藥用價值,為我們的身體健康服務,所以很多時候想要利用茯苓保證健康或者治療一些疾病之前,那么大家也需要先了解一下,它的藥用功效有哪些,這樣我們才能夠根據(jù)自己的身體情況,去了解自己是否適合使用茯苓,避免其他不利的影響。
茯苓的功效
茯苓性味甘淡平,入心、肺、脾經(jīng)。具有滲濕利水,健脾和胃,寧心安神的功效??芍涡”悴焕[脹滿,痰飲咳逆,嘔逆,惡阻,泄瀉,遺精,淋濁,驚悸,健忘等癥。茯苓之利水,是通過健運脾肺功能而達到的,與其它直接利水的中藥不同。苓桂術(shù)甘湯、四君子湯、四苓湯等均是有茯苓配伍的常用方劑。
1、開胃湯。
茯苓15克,淮山藥12克,谷麥芽各30克,鮮、干鴨胗各1個,煮湯飲服。治小兒消化不良,不思飲食。
2、茯苓薏米粥。
茯苓、薏米各25克,陳皮5克,粳米適量,煮粥食。治小兒脾虛泄瀉,小便不利。
3、茯苓薏米餅。
茯苓、薏米、白面粉各30克,白糖適量,研成細末和勻壓成餅,蒸熟。適合小兒食用,有和脾胃之效。
4、茯苓陳皮姜汁茶。
茯苓25克,陳皮5克,水煎,飲服時加入生姜汁10滴。有健脾和胃之效,可治妊娠嘔吐。
以上就是胡玲對解決身體健康的一些方法介紹,希望大家了解了這些方法之后,能夠科學地利用這些藥物,幫助治療和解決身體的疾病,當然如果身體存在比較嚴重的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的話,那么最好的方法還是及時的去醫(yī)院。
蓮藕除了好吃之外,藥用價值也不低,下面我們來看看,吃蓮藕,對治療哪些病有良效。
肺結(jié)核
鮮蓮藕、鮮百合、枇杷果各30克。將三物洗凈,加水煮沸,食果飲汁,每日1劑,連服數(shù)月。可作為輔助治療。
白帶異常
藕汁半碗,紅雞冠花3朵。加水半碗煮沸,以紅糖調(diào)服。主治白帶有赤色,或全是赤帶,顏色鮮紅或紫黑色,氣味腥臭者。
婦女功能性子宮出血
藕節(jié)5~6個,劈碎,以紅糖煎服?;蛴蒙徟?~4個煎服亦可。
鼻衄、吐血、便血
藕汁1杯,韭菜汁1杯。蒸至微熱,1次飲完;或藕片250~500克,頭發(fā)灰少許,白糖200克,用藕片蘸發(fā)灰及白糖食用。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鮮蓮藕250克,白蘿卜120克。共同洗凈,切碎絞汁,混合均勻,加入適量蜂蜜調(diào)味,每次30克,飯后飲服,每日4次,連服7天,作為輔助治療。
血淋
生藕節(jié)100克,白冬瓜一個。將生藕節(jié)、白冬瓜洗凈切碎,加水煮湯,當萊常食。
尿路感染
生蓮藕汁100毫升,生地黃汁60毫升,生葡萄汁10毫升。共同混勻,每次20毫升,加熱溫服,每日2~3次。
泄瀉
老蓮藕250克,粳米100克,白砂糖60克。蓮藕洗凈,粳米淘凈后同入鍋中,加水煮粥,入白砂糖調(diào)味,早晚空腹服食,連服4天。對慢性腸炎脾胃虛弱型腹瀉療效明顯。
嘔吐
藕汁、蔗汁、荸薺汁、韭菜汁各1杯,白糖100克。共同混合均勻,煮熱飲服。
消化性潰瘍
鮮藕1節(jié),洗凈,切去一端藕節(jié),注入蜂蜜適量,放入鍋中蒸熟,每次服120克,佐餐食用,每日2次,連服1周。輔助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急慢性胃腸炎
鮮蓮藕500克,洗凈去皮,切碎搗爛后用紗布絞汁.每次10毫升,以生姜汁兌服,每日3次,連服3-5天。此方對寒邪犯胃型嘔吐效果也較好。
消化不良
鮮藕60克,茯苓10克,青皮10克,麥芽15克。水煎早、晚分2次服,每日1劑,連服3~5天。
磺胺結(jié)晶粉是一種可以抗菌藥物成分,對于多種病原菌都有著一定的抑制功效,也可以治療各種感染性的疾病,比如說敗血癥、腸炎、腹瀉、住白細胞原蟲感染等?;前方Y(jié)晶粉還能夠與小蘇打、增效劑合用,可以提高其功效。下面,就為大家詳細介紹磺胺結(jié)晶粉的抗菌作用、藥物應用以及配合應用。
一、抗菌作用
磺胺藥抗菌范圍廣,對大多數(shù)革蘭氏陽性菌和革蘭氏陰性菌均有抑制作用。對磺胺藥高度敏感的病原菌有:鏈球菌、肺炎球菌、沙門氏菌、化膿棒狀桿菌、大腸桿菌等;次敏感菌有:葡萄球菌、變形桿菌、巴氏桿菌、產(chǎn)氣莢膜梭菌、肺炎桿菌、炭疽桿菌、綠膿桿菌、李氏桿菌、痢疾桿菌等?;前奉愃帉δ承┓啪€菌、衣原體和某些原蟲如球蟲、阿米巴原蟲、弓形蟲也有較好的作用?;前匪帉β菪w、結(jié)核桿菌、立克次體等完全無效。
磺胺藥在體外和體內(nèi)的抑菌作用強度是一致的(少數(shù)例外)。當然,對感染的最后治愈還有賴于機體的防御機能。在某些性狀下,磺胺藥確實有殺菌作用?;前匪幫ㄟ^阻止細菌的葉酸代謝而抑制其生長繁殖。
二、藥物應用
根據(jù)疾病性質(zhì)選用不同類型的磺胺類藥物。
全身感染性疾病:如敗血癥,應選用腸道易吸收的藥物,如復方新諾明、磺胺嘧啶等。腸道感染:如腸炎、腹瀉病,應選用腸道不易吸收的藥物,如磺胺脒等。局部感染:如燒傷等,應選用外用磺胺藥物。寄生蟲感染,如球蟲、住白細胞原蟲感染,應用磺胺二甲嘧啶、磺胺喹俄啉。
根據(jù)磺胺類藥物的性質(zhì)確定用藥時間和劑量。磺胺類藥物的用量分為首次用量和維持用量,首次用量為正常用量的二倍,然后改為維持用量即正常用量。
三、配合應用
和小蘇打合用?;前奉愃幬镌谒嵝原h(huán)境中容易析出結(jié)晶,如果單純使用磺胺藥物,腎排泄時,容易析出磺胺結(jié)晶,堵塞輸尿管,所以使用時應和小蘇打合用,防止結(jié)晶出現(xiàn)。腎功能減退和全身酸中毒時應慎用或禁用磺胺類藥物。
應和增效劑合用?;前奉愃幬锖驮鲂?如TMp)合用后抗菌作用比單純使用時增加數(shù)倍。和VK、VB合用。磺胺類藥物在使用時影響VK、VB的吸收,所以使用磺胺藥物時,料中應加入VK、VB。
茴香屬于植物的一種,它為傘科的植物,茴香根具有很好的藥效。茴香根可以用來做中藥,茴香跟還能用來煎中藥湯,能夠起到治療風濕,關(guān)節(jié)疼痛的作用。除此之外,茴香根還可以治療胃寒。因此茴香根是一種不可多得的稀有藥品,下面給大家具體介紹一下茴香根的藥用功效。
1茴香根 (《本草圖經(jīng)》)
【來源】為傘形科植物茴香的根,植物形態(tài)詳茴香條。
【采集】7月間采挖。
【化學成分】根含揮發(fā)油。
油含蒔蘿油腦、α-松油烯、γ-松油烯、異松油烯、α-蒎烯、β-蒎烯。
β-月桂烯、α-水芹烯、對聚傘花素、檸檬烯等。
尚含棕櫚酸豆甾醇酯,5-甲氧基呋喃香豆精、豆甾醇、傘形花內(nèi)酯。
【性味】辛甘,溫。
①《草木便方》:辛平,溫。
②成都《常用草藥治療手冊》:性溫,味甘辛。
【功用主治-茴香根的功效】溫腎和中,行氣止痛。
2治寒疝,胃寒嘔逆、腹痛,風濕關(guān)節(jié)痛。
①《草木便方》:暖丹田,通腎經(jīng)。
治腎氣沖心卒痛。
②《分類草藥性》:治一切氣痛,膀胱疝氣。
③《天寶本草》:治胃氣脹滿。
④《貴州民間方藥集》:消陰囊腫,膀胱氣,表風寒,治腹痛。
⑤成都《常用草藥治療手冊》:行氣散寐,和中止痛。
3治胃寒腹痛,反胃嘔吐,寒疝疼痛。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鮮者1~2兩;搗汁或燉肉。
【選方】①治丹停、腫脹:小茴香根、筋骨草燉豬蹄子服。
(《四川中藥志》) ②治風濕關(guān)節(jié)痛:茴香根、白土茯苓各一兩。
煨水服。
(《貴州草藥》) ③治疝氣痛:茴香根五錢,茴香子、吳萸子各一錢,臭牡丹花和根、通花根各三錢。
煨水服。
1、茴香根能吃
茴香根是可以吃的,但是平時人們食用它時多以中藥的身份去食用,因為茴香根中含有大量的揮發(fā)油多種烯類物質(zhì),味辛性平,能暖丹田,也能通腎經(jīng),對人類的風寒、腹痛以及反胃嘔吐等常見疾病都有很好的治療功效。
2、茴香根能治丹停腫脹
茴香根對人類的丹停腫脹有很好的治療作用,平時治療時需要取適量的茴香根再加入筋骨草和一個豬蹄,然后加入清水一起燉制,燉好以后加入食用鹽和香油等調(diào)味料,調(diào)勻,取出以后吃豬蹄喝湯就可以。
3、茴香根能治風濕關(guān)節(jié)痛
功利根能治療人類的風濕關(guān)節(jié)痛,平時治療時可以取茴香根和白茯苓各一兩,把它們?nèi)脲佉院蠹忧逅逯?,然后取出藥液直接服用,每天一次,能讓風濕關(guān)節(jié)痛的癥狀很快好轉(zhuǎn)。
人們自從發(fā)現(xiàn)了杜仲這種強健筋骨的植物后,歷代醫(yī)藥學家開始對其藥性進行了長期不懈的研究。東漢以后,歷代本草著作層出不窮,均對杜仲有所記載,隨著中醫(yī)藥學的發(fā)展,對杜仲的認識也不斷的深化。
魏晉南北朝時期(公元220~589年)
名醫(yī)陶弘景的《名醫(yī)別錄》在《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的基礎上,對各種藥物補充了大量新內(nèi)容,增加了杜仲藥性的新認識、新的功能和異名、具體產(chǎn)地和采收時間等,第一次明確記載杜仲以皮入藥。記載杜仲藥性甘、溫、無毒,地道藥材生上虞山谷及上黨、漢中;使用方法用之,薄削去上皮,橫理,切令絲斷也;指出了杜仲的特征,確立了折之多白絲為佳的鑒別標準。
宋金元時期(公元960~1368年)
我國藥物學經(jīng)隋唐以來的發(fā)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這一階段的特點是:注重調(diào)查研究,對藥物的記載更重實際,重視藥性理論的研究,對杜仲的認識也到達新的水平。公元1061年,在全國性藥物大普查基礎上編成的《本草圖經(jīng)》一書,匯總調(diào)查結(jié)果,廣征前代文獻,對藥物的記載更加全面深刻。書中對杜仲增補了大量新的內(nèi)容,特別是對杜仲葉、花、果實、木材的藥用功能作了首次重要的記載:初生葉嫩時采食,主風毒,腳氣,及久積,風冷,腸痔下血。亦宜干末作湯,謂之檰芽?;?,實苦澀,亦堪入藥。木作屐,亦主益腳。這一時期對杜仲的認識已相當全面,取得不少突破性進展,其中有關(guān)杜仲葉、花、果實、木材的利用和獨特的功效是重要的新發(fā)現(xiàn)。與現(xiàn)代科學研究證實杜仲葉、花、果實的藥用有效成分與杜仲皮相似的結(jié)論已近乎一致。
金元時期
著名醫(yī)學家張元素、李昊、王好古等人,對杜仲的藥性、藥理提出了許多新的見解,如王好古認為杜仲是肝經(jīng)氣分藥。潤肝燥,補肝經(jīng),風虛。這一看法極受明朝著名醫(yī)藥家李時珍贊崇。
明朝
中醫(yī)藥發(fā)展達到空前高峰,我國偉大醫(yī)藥學家李時珍巨著《本草綱目》集16世紀前藥物學之大成,被譽為醫(yī)學史上的里程碑。有關(guān)杜仲千余年來的知識和經(jīng)驗,也就在這部巨著中得到了一次全面系統(tǒng)的總結(jié)。李時珍以它精深的醫(yī)學理論和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對杜仲的藥性理論提出了深刻的見解。它認為:杜仲古方只知滋腎,唯王好古言是肝經(jīng)氣分藥,潤肝燥,補肝虛,發(fā)昔人所未發(fā)也。還進一步闡述其藥理蓋肝主筋,腎生骨。腎充則骨強,肝充則筋健。屈伸利用,皆屬于筋。杜仲色紫而潤,味甘微辛,其氣溫平。甘溫能補,微辛能潤,故能入肝而補腎,子能令母實也。至此,我國傳統(tǒng)醫(yī)藥學對杜仲的認識,經(jīng)李時珍總結(jié)闡述,更加系統(tǒng)完備化,達到了經(jīng)驗科學的最高峰。
此后,經(jīng)清朝到民國時期,對杜仲的認識再未有大的進展。
20世紀50年代以來,在我國歷代杜仲研究的基礎上,國內(nèi)外醫(yī)藥學家、植物化學專家,利用現(xiàn)代科學技術(shù),開展了杜仲研究,使杜仲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特別是美、俄、日醫(yī)學界和我國科研人員,用高新科技手段對杜仲進行了深入系統(tǒng)研究,取得了重大科研成果。
相信大家對于柴胡肯定是不會陌生的吧,柴胡是我們常見到的一種中草藥,柴胡的用途非常的廣泛,我們建議廣大的讀者朋友們不妨多了解一些關(guān)于柴胡的知識,這樣我們就能夠好好的利用柴胡來為我們的身體健康服務,柴胡有治療感冒和月經(jīng)不調(diào)等好處,下文我們給大家介紹一下中草藥柴胡的藥用功效。
柴胡,中藥名。為《中國藥典》收錄的草藥,藥用部位為傘形科植物柴胡或狹葉柴胡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莖葉及泥沙,干燥。柴胡是常用解表藥。別名地熏、山菜、菇草、柴草,性味苦、微寒,歸肝、膽經(jīng)。有和解表里,疏肝升陽之功效。用于感冒發(fā)熱、寒熱往來、瘧疾、肝郁氣滯、胸肋脹痛、脫肛、子宮脫垂、月經(jīng)不調(diào)。
功效
和解表里,疏肝解郁,升陽舉陷,退熱截瘧。
主治
用于感冒發(fā)熱,寒熱往來,胸脅脹痛,月經(jīng)不調(diào),子宮脫垂,脫肛。
用法用量
3-10g。
禁忌
柴胡其性升散,肝風內(nèi)動,肝陽上亢,氣機上逆者忌用或慎用。
炮制方法
①柴胡:除去雜質(zhì)和殘莖,洗凈,潤透,切厚片,干燥。
②醋柴胡:取凈柴胡片,加入定量米醋拌勻,悶潤至醋被吸盡,文火加熱,炒干,取出,晾涼。篩去碎屑。柴胡片每100kg,用米醋20kg。
③鱉血柴胡:取凈柴胡片,用鱉血及適量清水拌勻,稍悶,待汁液被吸盡后,文火炒干,取出放涼。柴胡片每100kg,用鱉血12.5kg。
生理特性
柴胡是《中國藥典》收錄的草藥,為傘形科植物柴胡或狹葉柴胡的干燥根。按性狀不同,分別習稱北柴胡及南柴胡。其生長于沙質(zhì)草原、沙丘草甸及陽坡疏林下。
在上面的文章里面我們介紹了什么是柴胡,我們知道柴胡的用途廣泛,我們不但可以采用柴胡來治療月經(jīng)不調(diào)和脫肛而且還可以采用柴胡來治療感冒發(fā)熱,上文為我們詳細介紹了中草藥柴胡的藥用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