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龍?zhí)ь^風俗
二月養(yǎng)生常識。
“人逢古稀喜相聚,滿座白發(fā)盡笑語。身處盛世盼歲長,往事茫茫如煙雨。勤于紙上尋歡樂,珍惜今天保身體。多在人間看春光,又是桃紅滿地綠。”養(yǎng)生也日漸被很多人提到了生活中的重要位置,我們不僅要知道養(yǎng)生,更要懂得養(yǎng)生。正確有效的四季養(yǎng)生是如何進行的呢?下面是由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二月二龍?zhí)ь^風俗”,供大家借鑒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二月二龍?zhí)ь^風俗
1、二月二龍?zhí)ь^剃頭的風俗
農(nóng)歷二月二是蟄龍升天的日子,民間認為在這一天剃頭,會使人紅運當頭、福星高照。兒童理發(fā),叫剃“喜頭”,借龍?zhí)ь^之吉時,保佑孩童健康成長,長大后出人頭地;大人理發(fā),則寓意辭舊迎新,希望帶來好兆頭、好運氣。故民諺說“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每逢這天,家家理發(fā)店都顧客盈門,生意興隆。
2、二月二龍?zhí)ь^吃龍食的習俗
這一天在飲食上也有一定的講究,因為人們相信“龍威大發(fā)”,所以這一天飲食多以龍為名。吃春餅名稱“吃龍鱗”,吃面條名曰“扶龍須”,吃米飯是“吃龍子”,吃餛飩為“吃龍眼”,吃餃子則叫“吃龍耳”,面條、餛飩一塊煮叫做“龍拿珠”,吃豬頭稱作“食龍頭”,吃蔥餅叫做“撕龍皮”。農(nóng)歷二月初二還有“龍?zhí)ь^,吃豬頭”的習慣。人們紛紛購買豬頭肉,希望新年有個好兆頭。這些習俗寄托了人們祈龍賜福、保佑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的美好愿望。
3、二月二龍?zhí)ь^婦女不能做針線活的習俗
婦女們在這一天不能做針線活,因為蒼龍在這一天要抬頭觀望天下,使用針會刺傷龍的眼睛。婦女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龍?zhí)ь^,龍不抬頭我抬頭”。
4、二月二龍?zhí)ь^熏蟲、擊房梁的習俗
進入農(nóng)歷二月,天氣漸暖,各種昆蟲開始活動,有些昆蟲對人的健康是有害的,所以二月二這一天,人們紛紛攤烙煎餅、燃燒熏香,希望憑借煙氣驅(qū)走毒蟲。
二月二龍?zhí)ь^為什么要理發(fā)
俗話說“龍不抬頭,天不下雨”,龍是祥瑞之物,又是和風化雨的主宰。農(nóng)歷二月二,人們祈望龍?zhí)ь^興云作雨、滋潤萬物,素有“二月二剃龍頭”的說法。中國民間普遍認為在這一天剃頭,會使人紅運當頭、福星高照,因此,民諺說“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每逢二月二這一天,家家理發(fā)店都是顧客盈門,生意興隆。
另外,在我國民間流傳著“正月剪頭死舅舅”的說法,所以很多人在臘月理完發(fā)后,一個月都不再去光顧理發(fā)店,直到“二月二”才解禁。不過,這一民間禁忌近年來已經(jīng)逐漸淡薄。
二月二龍?zhí)ь^的來歷故事
1、我國民間流傳著“二月二,龍?zhí)ь^;大倉滿,小倉流?!钡拿裰V,說是這天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后,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因此,這天就叫“春龍節(jié)”。又是春季脫下冬裝換季的當口,中國各地有許多講究,如剃頭、接女兒,啃豬頭,也有的地方炒豆子之類,吃的東西也很多,各地不同罷了,普遍把食品名稱加上“龍”的頭銜,如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叫吃“龍鱗”;吃面條叫吃“龍須”;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
我們這里還有說法,二月二熗蜣蜒(蜈蚣);二月二吃餃子,媳婦生個胖小子。
2、農(nóng)諺“二月二,龍?zhí)ь^”,傳說古時候關(guān)中地區(qū)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令東海小龍前去播雨。小龍貪玩,一頭鉆進河里不再出來。有個小伙子,到懸崖上采來了“降龍水”,攪渾河水。小龍從河中露出頭來與小伙子較量,小龍被擊敗,只好播雨。其實,所謂“龍?zhí)ь^”指的是經(jīng)過冬眠,百蟲開始蘇醒。所以俗話說“二月二,龍?zhí)ь^,蝎子、蜈蚣都露頭?!?/p>
二月二龍?zhí)ь^是漢族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流行于全國各民族地區(qū)。此節(jié)風俗活動較多,又有花朝節(jié)、踏青節(jié)、挑萊節(jié)、春龍節(jié)、青龍節(jié)、龍?zhí)ь^日之稱。
擴展閱讀
導讀:二月二龍?zhí)ь^的來歷,你了解嗎?二月二又叫龍頭節(jié),它的由來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唐朝。那么二月二龍?zhí)ь^的來歷是什么呢?小編為您揭秘。
二月二龍?zhí)ь^的來歷
龍?zhí)ь^農(nóng)歷二月初二,俗稱青龍節(jié),傳說是龍?zhí)ь^的日子,它是我國農(nóng)村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名曰龍頭節(jié)。俗話說:二月二,龍?zhí)ь^,大家小戶使耕牛。此時,陽氣回升,大地解凍,春耕將始,正是運糞備耕之際。
據(jù)資料記載,這句話的來歷與古代天文學對星辰運行的認識和農(nóng)業(yè)節(jié)氣有關(guān)。古代天文學觀天模式,在周天黃道確定28個星座,稱為28宿。古人將這28個星宿按照東南西北分成4宮,每宮7宿,并按照它們的形象將四宮附會為4種動物。其中,東宮7宿被想象成一條南北伸展的巨龍,由30顆恒星組成。當被稱為龍角的東宮7宿的第一宿出現(xiàn)于地平線上的時候,正值春天來臨,所以,古人將它的出現(xiàn)作為春天的標志。而此時,恰逢我國農(nóng)歷二月雨水節(jié)氣前后,由此產(chǎn)生了二月二,龍?zhí)ь^的說法。
民間傳說的版本是,武則天當皇帝時,龍王私降甘雨惹怒了玉帝,因此被玉帝打落凡間,壓在大山下受罪,并稱除非金豆開花,才能重返天庭。后來,人們發(fā)現(xiàn)炒玉米粒爆開花,便是金豆開花,龍王才得以重回天庭。龍?zhí)ь^是從唐朝延續(xù)下來的。
二月二,龍頭節(jié),相傳在宋朝時為花朝節(jié),把這一天指定為百花生日。到元朝時稱為踏青節(jié),百姓在這一天出去踏青、郊游。有的人在踏青回家時,沿途采摘些蓬葉(一種地上生長的花葉)拿回自家在門前拜祭。這個習俗是比喻迎富之意。
明清時把這天稱之為龍?zhí)ь^的日子,因為農(nóng)歷二月初二正值驚蟄節(jié)氣前后。蛇、蚯蚓、青蛙等很多動物,一到冬天便進入了不吃不喝不動的冬眠狀態(tài),這便是入蟄了。等到了二月二前后,天氣漸暖,一些昆蟲動物好似被春天的陽光和春雷從睡夢中驚醒了一般,因此這節(jié)令名為驚蟄。
百姓傳說中的大龍實際是沒有的,那種龍就是在蛇、蚯蚓等基礎(chǔ)上,我們祖先想象加工出來的。二月初二前后,春回大地,人們期望龍出鎮(zhèn)住一切有害的毒蟲,期望著豐收。這就是二月二,龍?zhí)ь^的說法。
那么,為什么不是二月一或二月三呢?這和我們民俗中喜歡雙數(shù)有關(guān)。在中國古代,尤其是秦漢及其以前,凡像一月一、二月二、三月三之類的重日多被認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因而,在這樣的日子里人們就需多做祈福、祭祀或是紀念活動,以求得幸福、安康和吉祥。
二月二龍?zhí)ь^的習俗
二月二一般處在驚蟄前后,大地春回,萬物復蘇,春耕在即,百事開端,因此,除祭祀龍神外,民間往往還要舉行多種納吉活動,如舞龍燈、戴龍尾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剃龍頭習俗,即二月二要理發(fā)。
為什么偏偏要在這一天理發(fā)呢?兒童理發(fā),叫剃喜頭,借龍?zhí)ь^之吉時,保佑孩童健康成長,長大后出人頭地;而大人理發(fā),則寓意辭舊迎新,希望帶來好兆頭、好運氣。
而陜北在這天,不僅要唱大戲、舞龍燈、放煙火,十里八鄉(xiāng)的秧歌隊還要聚攏在一起,熱熱鬧鬧地扭一天,圖個圓滿。
為了納吉,連二月二這天吃的食物也要加上龍的頭銜。如這天吃面條叫吃龍須(面)、水餃稱作龍耳、米飯稱作龍子、春餅稱作龍鱗、餛飩稱作龍眼,餛飩面條一塊煮則叫做龍拿珠,等等。
二月二龍?zhí)ь^習俗
1、二月二龍?zhí)ь^習俗
1.1、剃龍頭:這天民間一直有“理發(fā)去舊”的說法。為孩子理發(fā),叫“剃喜頭”,借龍?zhí)ь^之吉時,保佑孩子健康成長,長大后出人頭地;大人理發(fā),叫“剃龍頭”,辭舊迎新,希望帶來好運。
1.2、吃龍食:為納吉,龍?zhí)ь^這天的食物也與龍有關(guān)。面條稱作“龍須面”;水餃稱作“龍耳”、“龍角”;米飯稱作“龍子”等等。一切均取與龍有關(guān)的象征與寓意。
1.3、引錢龍:龍司水,水潤而生財。所以便有了“引錢龍”的習俗。例如有的在水壺里放置幾枚硬幣,到家附近的水井、流動的河或湖泊打一壺水,一路細灑著回到家,將壺里的水和硬幣倒入屯水的缸里,意為龍循水跡引而至家。
2、二月二龍?zhí)ь^的禁忌
2.1、忌針線:婦女們在這一天不能做針線活,因為蒼龍在這一天要抬頭觀望天下,使用針會刺傷龍的眼睛。
2.2、 照房梁:婦女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龍?zhí)ь^,龍不抬頭我抬頭”。起床后還要打著燈籠照房梁,邊照邊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無處藏”。
2.3、忌洗衣:有的地方婦女停止洗衣服,怕傷了龍皮。
3、二月二龍?zhí)ь^的由來
農(nóng)歷二月初二,我國民間有“二月二,龍?zhí)ь^”的諺語,表示春季來臨,萬物復蘇,蟄龍開始活動,預示一年的農(nóng)事活動即將開始。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龍?zhí)ь^日,亦稱春龍節(jié)。在南方叫踏青節(jié),古稱挑菜節(jié)。大約從唐朝開始,中國人就有過“二月二”的習俗。據(jù)資料記載,這句話的來歷與古代天文學對星辰運行的認識和農(nóng)業(yè)節(jié)氣有關(guān)。
中國民間認為,龍是吉祥之物,主管云雨,而農(nóng)歷“二月二”這天是龍欲升天的日子。從節(jié)氣上說,農(nóng)歷二月初,正處在“雨水”、“驚蟄”和“春分”之間,我國很多地方已開始進入雨季。這是自然規(guī)律,但古人認為這是“龍”的功勞。而且,龍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有著極高的地位,不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風化雨的主宰。因此,便有了“二月二,龍?zhí)ь^”之說。
其實,所謂“龍?zhí)ь^”指的是經(jīng)過冬眠,百蟲開始蘇醒。民間有“二月二,龍?zhí)ь^,蝎子、蜈蚣都露頭”之說。
二月二龍?zhí)ь^是什么意思
龍?zhí)ь^(二月二)又被稱為“春耕節(jié)”、“農(nóng)事節(jié)”、“春龍節(jié)”,是漢族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龍?zhí)ь^是每年農(nóng)歷二月初二,俗稱青龍節(jié),傳說是龍?zhí)ь^的日子,它是中國城鄉(xiāng)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人們慶?!褒堫^節(jié)”,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保佑豐收。
節(jié)日民俗年畫:二月二龍?zhí)ь^ 農(nóng)歷二月初二,我國民間有“二月二,龍?zhí)ь^”的諺語,表示春季來臨,萬物復蘇,蟄龍開始活動,預示一年的農(nóng)事活動即將開始。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龍?zhí)ь^日,亦稱春龍節(jié)。在南方叫踏青節(jié),古稱挑菜節(jié)。大約從唐朝開始,中國人就有過“二月二”的習俗。據(jù)資料記載,這句話的來歷與古代天文學對星辰運行的認識和農(nóng)業(yè)節(jié)氣有關(guān)。
中國民間認為,龍是吉祥之物,主管云雨,而農(nóng)歷“二月二”這天是龍欲升天的日子。從節(jié)氣上說,農(nóng)歷二月初,正處在“雨水”、“驚蟄”和“春分”之間,我國很多地方已開始進入雨季。這是自然規(guī)律,但古人認為這是“龍”的功勞。而且,龍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有著極高的地位,不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風化雨的主宰。因此,便有了“二月二,龍?zhí)ь^”之說。
二月二龍?zhí)ь^的賀詞祝福語
1、二月二,龍?zhí)ь^,家家戶戶炒豆豆。你一把,我一把,剩下這把喂螞蚱。螞蚱撐得伸了腿,喜得小孩咧著嘴。請帶齊你的爛盆破碗、疑難雜癥到噴糞路鐵達尼號美國大屎館報道。
2、 農(nóng)歷二月二日,龍?zhí)ь^,大倉滿、小倉流,大家都來啃豬頭,滿大街的晃豬頭,其中就有你一頭!
3、 請往下看…再往下看…請再往下看…讓你看你就看,你缺心眼!二月二快樂!
4、二月二,龍?zhí)ь^,送禮只送大豬頭。本理發(fā)店推出剃一贈一活動,即日起凡在本店理發(fā)者,都會得到豬頭一個。欲剃從速,本次豬頭為限量版,先剃先得,后剃后得,不剃不得。欽此!
5、二月二,蓋瓦屋,小河溝里跑老鼠。這里鉆,那里藏,貍貓趴在囤沿上。挪一挪,走一走,逮住老鼠咬一口。
6、二月二龍?zhí)ь^,幸??鞓窙]有頭,今年好事不斷頭,萬般好運找上頭,小心鈔票砸到頭,友情親情暖心頭,合家團圓到白頭
二月二龍?zhí)ь^禁忌
1、二月二龍?zhí)ь^禁忌
1.1、女子結(jié)婚后,忌在娘家過二月二。
1.2、婦女不得在娘家分娩。
1.3、女子結(jié)婚選女送客和嫁娘忌用孕婦。“回頭”和寡婦。
1.4、從春節(jié)到二月二不得空鍋。
1.5、走親訪友。看望病人忌初一。十五,下午不探望病人。
1.6、商店忌說“關(guān)門”,晚上關(guān)門叫“靠門”。
1.7、造房木材忌用桑木(“?!敝C音“喪”)?;蹦?“槐”諧音“壞”)。
1.8、為人賀喜忌穿白鞋,忌扎白腿帶或白腰帶。父母死后,一月之內(nèi)不能為人賀喜。
1.9、漁民或船戶忌說“翻過來”,稱“滑過來”。
1.10、忌說“吃醋”,叫“用忌諱”。
2、二月二龍?zhí)ь^的起源
明清時把這天稱之為“龍?zhí)ь^”的日子,因為農(nóng)歷二月初二正值“驚蟄”節(jié)氣前后。蛇、蚯蚓、青蛙等很多動物,一到冬天便進入了不吃不喝不動的冬眠狀態(tài),這便是“入蟄”了。等到了二月二前后,天氣漸暖,一些昆蟲動物好似被春天的陽光和春雷從睡夢中驚醒了一般,因此這節(jié)令名為“驚蟄”。百姓傳說中的大龍實際是沒有的,那種龍就是在蛇、蚯蚓等基礎(chǔ)上,我們祖先想象加工出來的。二月初二前后,春回大地,人們期望龍出鎮(zhèn)住一切有害的毒蟲,期望著豐收。這就是“二月二,龍?zhí)ь^”的說法。
3、二月二龍?zhí)ь^的民間諺語
關(guān)于二月二的中國民間諺語還真不少:像“二月二,煎年糕,細些火,慢點燒,別把老公公的胡須燒著了。再如”二月二,龍?zhí)ь^,大倉滿,小倉流。“還有”二月二,龍?zhí)ь^,天子耕地臣趕牛;正宮娘娘來送飯,當朝大臣把種丟。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豐登太平秋。其中唐朝大詩人白居易有詩說:“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輕衫細馬春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p>
二月二龍?zhí)ь^的習俗
1、吃龍食
二月二在飲食上也是有一定的講究的,這一天的飲食多以龍為名。吃春餅名曰“吃龍鱗”,吃面條則是“扶龍須”,吃米飯名曰“吃龍子”,吃餛飩名曰“吃龍眼”,而吃餃子名曰“吃龍耳”。這一切都是為了喚醒龍王,祈求龍王保佑一年風調(diào)雨順,獲得好收成。
2、理發(fā)
二月二這天,理發(fā)店里特別忙。這一天人人都要理發(fā)。有“正月里不理發(fā)”的說法在民間流傳,很多人在臘月理完發(fā)后,一個月都不會再理,而是等到“二月二”。
人們?yōu)槭裁炊家凇岸露边@天理發(fā)呢?傳說在這一天剃頭,會使人紅運當頭、福星高照,因此,民諺說“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似乎這一天理了發(fā),便討了好彩頭,一年都順風順水呢。
3、接“姑娘”
二月二還有一項重要的習俗就是接“姑娘”,即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兒,故有“二月二,帶姑娘”之說。蘇北人的禮數(shù)多,其中正月里“姑娘”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初二到娘家拜了年后也必須當天趕回婆家。
二月二龍?zhí)ь^為什么要吃芥菜飯
農(nóng)歷二月二吃芥菜飯是溫州民間廣為流傳的習俗,據(jù)說,這個習俗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一天,乾隆皇帝微服察訪民情,到浙南一農(nóng)戶家中,發(fā)現(xiàn)一名飽讀詩書的青年張某因家境貧困,無法進京赴考,只得在家苦讀詩書。張某熱情好客,請乾隆皇帝吃頓便飯。正當準備做飯時,張某發(fā)現(xiàn)米缸里的米不夠吃,又沒菜肴。
張某臨機一動,計上心來。叫其妻先準備開火,自己從后門出去到菜園里剝來一把碧綠幼嫩的芥菜,加點佐料,煮成一鍋綠中夾白的芥菜飯。乾隆皇帝平時吃慣了山珍海味,生猛海鮮,且時至晌午,早已饑腸轆轆,一聞到這芳香撲鼻的芥菜飯,食欲大增,吃得津津有味,并贊不絕口,連問這綠里夾白的飯是怎么做的。張妻答道:“這叫芥菜飯,吃了不會生疥瘡?!边@天,剛巧是農(nóng)歷二月初二,二月二吃芥菜飯的習俗便從此傳了下來。
在農(nóng)歷二月二的時候,就是我們俗稱的龍?zhí)ь^了,作為一個農(nóng)歷的節(jié)日,很多人對于二月二龍?zhí)ь^是有所了解的,不過要說具體二月二龍?zhí)ь^是怎么樣的一個節(jié)日,這時候會有哪些習俗,我們需要吃哪些食物,這是大家不清楚的,一起跟著來看看吧。
二月二龍?zhí)ь^是什么
二月二龍?zhí)ь^是中國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在每年農(nóng)歷二月初二的時候,傳說中說這一天是龍?zhí)ь^的日子,這一天需要敬龍祈雨,希望老天能夠保佑豐收。而且“二月二,龍?zhí)ь^”的說法,在古代天文學也有證實,因為中國古代就有用二十八宿來對日月星辰的位置來判斷季節(jié)了,到了春分之后,這時候黃昏的時候龍角星就會出現(xiàn),所以說就稱為是龍?zhí)ь^了。
二月二龍?zhí)ь^吃什么
二月二龍?zhí)ь^的時候我們需要對飲食有所了解,在這時候是有一些飲食習俗的,首先二月二龍?zhí)ь^的時候應(yīng)該吃的就是餃子了。在這天吃餃子,是被稱為食龍耳的。尤其是在以前,餃子是平時生活中不容易被我們吃到的,而且在過年過節(jié)的時候,即使吃到餃子,往往也是屬于缺油少肉的餃子,在二月二龍?zhí)ь^的時候吃肉菜餃子很有講究,取肉菜的諧音有財,主要是寄語新年的時候有財源滾滾的意思。
二月二龍?zhí)ь^的時候還要的就是春餅了,這是被叫做“吃龍鱗”的,還是很形象的一個說法,春餅的確就像是一片龍鱗一樣。而且春餅吃起來還是非常有韌性的,同時在其中是要卷很多菜的。主要是會卷醬肉、肘子、熏雞、醬鴨等,而且用刀切成細絲才行,需要我們配上幾種家常炒菜,主要是肉絲炒韭芽、肉絲炒菠菜、醋烹綠豆芽、素炒粉絲、攤雞蛋等菜肴,很適合卷到春餅里吃,吃起來的味道好,而且一家人一起吃非常熱鬧。
二月二龍?zhí)ь^的時候會有很多人選擇去吃吃炒豆子,主要是選擇用到黑豆、黃豆以及花生等食物,炒熟之后吃,是很多地方在二月二龍?zhí)ь^的時候都會存在的一個習俗。
二月二龍?zhí)ь^的時候還會有很多人選擇去吃些驢打滾這樣的小吃,驢打滾也就是一種豆面糕,屬于北京清真風味的一種小吃。主要是用蒸熟的黃米,揉成團之后,在其中撒上已經(jīng)炒熟的黃豆面,同時還需要我們再加入赤豆餡心,卷成長條之后,在其中撒上些芝麻桂花白糖就可以開始食用了,這同樣是很適合我們在二月二龍?zhí)ь^的時候吃的一種食物。
二月二龍?zhí)ь^習俗有哪些
二月二龍?zhí)ь^的時候存在的習俗還是比較多的, 首先二月二在飲食上,是存在有一定講究的,首先在這一天的時候,我們在飲食上多是以龍為名的,首先對于吃春餅來說,就被稱為是“吃龍鱗”,而如果是吃面條,那么就是“扶龍須”了,吃米飯的話需要叫做是“吃龍子”,而吃餛飩,是被稱為“吃龍眼”,對于很多人都會吃的餃子來說,則被稱為是“吃龍耳”了。而這樣做的時候,實際上都是為了要能夠喚醒龍王而做的了,主要是需要祈求龍王的保佑,可以在一年中都風調(diào)雨順,這樣才可以獲得一個好的收成。
在二月二龍?zhí)ь^的時候,不同地域是會有不同的吃食存在的,但是吃春餅可以說是二月二龍?zhí)ь^的時候一個非常普遍的習俗咯,所以說二月二龍?zhí)ь^的時候是最適合我們?nèi)ミ@類食物的。
在二月二龍?zhí)ь^的時候,理發(fā)也是很重要的一個習俗了,我們都知道,在每年二月二龍?zhí)ь^的時候,這時候理發(fā)店可以說都是最繁忙的時候了,這時候可以說每個人都要理發(fā)了,而且在這時候是有“正月里不理發(fā)”的說法存在,在民間是廣為流傳的,而且現(xiàn)在很多人在臘月理完發(fā)之后,一個月的時間里都是不會再理發(fā)的,一定要等到“二月二”這一天的時候再去理發(fā)。主要是因為在這一天剃頭,是可以讓人紅運當頭、福星高照的,所以說在二月二都是很好理發(fā),是討了一個好的彩頭,能讓我們一整年都順風順水。
二月二龍?zhí)ь^作為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是大家都比較熟悉的,在這時候我們是需要去理發(fā)的,這可以說是二月二龍?zhí)ь^的一個必要的傳統(tǒng)習俗,而且二月二龍?zhí)ь^的時候習俗還是比較多的,需要我們對于這些情況有所了解,對于傳統(tǒng)習俗大家應(yīng)該有了解的必要。
二月二龍?zhí)ь^是幾號
1、二月二龍?zhí)ь^是幾號
2017年二月二龍?zhí)ь^是2月27號。民諺曰:“二月二,龍?zhí)ь^?!鞭r(nóng)歷二月初二前后是廿四節(jié)氣之一的驚蟄。據(jù)說經(jīng)過冬眠的龍,到了這一天,就被隆隆的春雷驚醒,便抬頭而起。所以古人稱農(nóng)歷二月初二為春龍節(jié),又叫龍頭節(jié)或青龍節(jié)。在這一天人們吃春餅、餛飩、豬頭肉、薺菜飯等,另外傳統(tǒng)說法在整個正月里都不能剪發(fā),因而老百姓都選擇在正月過后的二月二剪發(fā),喻示新的一年要開始,同時也給家人帶來好運氣。
2、二月二龍?zhí)ь^的由來
2.1、龍?zhí)ь^又被稱為"春耕節(jié)"、"農(nóng)事節(jié)"、"春龍節(jié)",是中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龍?zhí)ь^是每年農(nóng)歷二月初二,俗稱青龍節(jié),傳說是龍?zhí)ь^的日子,它是中國城鄉(xiāng)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慶祝"龍頭節(jié)",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佑保豐收。
2.2、二月二,相傳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稱"土地誕",為給土地公公"暖壽",有的地方有舉辦"土地會"的習俗:家家湊錢為土地神祝賀生日,到土地廟燒香祭祀,敲鑼鼓,放鞭炮。在廣西中北部壯族地區(qū)也有"二月二龍?zhí)ь^,八月二龍收尾"的說法。
2.3、農(nóng)歷二月初二,之所以稱為龍?zhí)ь^節(jié),其實與古代天象有關(guān)。舊時人們將黃道附近的星象劃分為二十八組,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俗稱“二十八宿”,以此作為天象觀測的參照。“二十八宿”按照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劃分為四大組,產(chǎn)生“四象”:東方蒼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
3、龍?zhí)ь^那天的習俗有哪些
二月二這天大多數(shù)農(nóng)家都吃“鼓撅”(手搓面條),俗稱“頂門棍”。為什么吃“鼓撅”?有人說,吃了“頂門棍”,把門頂住,邪祟不入,一年太平。有人說,過春節(jié)大家都吃悶了、玩昏了,吃一頓“鼓撅”頂靈性,就開始干活過日子了。也有在二月二這天吃攪團的,說是給龍糊鱗整甲,使龍抖擻精神升天降雨。有幾句諷刺懶婆娘的民謠說:“過了正月二十三,懶婆娘愁得沒處鉆。又想上了天,沒鞋穿;又想鉆了地,沒鏵尖;又想上了吊,丟不下二月二那頓油攪團?!碑?shù)剡€有在這天炒豆子的習俗。
炒玉米:傳說中每年二月二炒玉米的傳統(tǒng),就是紀念義龍為解人間乾旱之苦,甚至不惜冒犯天條。傳說玉龍因不忍人民受乾旱之苦,義助人民降雨而被玉帝所囚,并立下規(guī)條,只有金豆開花才會予以釋放。人民因感激玉龍義舉而齊集一起炒玉米,因樣子像金豆開花而令看管的太白金星看錯,并釋放了玉龍。而每年二月初二炒玉米的傳統(tǒng)亦保留了下來。
龍?zhí)ь^的天文學說
我國從唐代開始就有關(guān)于“二月二龍?zhí)ь^”的習俗,這與古天文中對星辰運行的認識和農(nóng)業(yè)節(jié)氣有關(guān)。我國古代天文學家根據(jù)日月星辰的運行軌跡和位置,把黃道附近的星象劃分為二十八組,俗稱“二十八宿”,每年農(nóng)歷二月二傍晚,蒼龍星宿開始從東方露頭,代表龍角的角宿開始從東方地平線上顯現(xiàn),故稱為“龍?zhí)ь^”。
什么是食龍膽
在北京、天津等一些地區(qū),人們有在春龍節(jié)這天吃油炸糕的習俗,稱之“食龍膽”。油炸糕色澤金黃,被稱作龍膽是很形象的。做法是把黍子碾成黃米,再把黃米磨成面,即成黃米面,由黃米面做成的黃米糕具有“黃、軟、筋、香”四大特點,吃的方法有兩種,一是“素糕”,二是“油炸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