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春聯的由來
養(yǎng)生足貼。
天天常笑容顏俏,七八分飽人不老,逢君莫問留春術,淡泊寧靜比藥好。養(yǎng)生已經成為一個熱度越來越高的話題,健康離不開養(yǎng)生,積極的心理離不開養(yǎng)生。有效的四季養(yǎng)生是如何做的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為您收集整理“貼春聯的由來”,大家不妨來參考。希望您能喜歡!
貼春聯的由來
1、貼春聯的由來
春聯亦名“門對”、“春帖”,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jié)時張貼,故名。春聯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后來畫門神像于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后漸發(fā)展為春聯。春聯真正普及始于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據清人陳尚古的《簪云樓雜說》中記載,有一年朱元璋準備過年時,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副春聯,以示慶賀。原來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后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但廟宇用黃紙,守制(服孝未滿)用白、綠、黃三色,第一年用白紙,第二年綠紙,第三年黃紙,第四年喪服滿才恢復用紅紙。因滿族尚白,清宮廷春聯用白紙,藍邊包于外,紅條鑲于內。
2、春聯是什么
春聯,又叫“春貼”、“門對”,它以對仗工整、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美好形象,抒發(fā)美好愿望,是漢族特有的文學形式。 每逢春節(jié),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大紅春聯貼于門上,辭舊迎新,增加喜慶的節(jié)日氣氛。傳統春聯是用毛筆書寫,但亦有印制的春聯。春聯的種類較多,有街門對、屋門對等。
3、春聯的形式
春節(jié),是中華民族“百節(jié)之首”。在中國歷史文明中,慶祝春節(jié)的習俗很多,至今在漢族民間尤其是農村中保存最廣的習俗當是貼春聯和貼門神。
貼春聯,是漢族民間慶祝春節(jié)的第一件事情。每當春節(jié)將近的時候,家家戶戶都在大門兩邊貼上嶄新的春聯,紅底黑字,穩(wěn)重而鮮艷。表達一家一戶對新年的美好愿望,諸如“六畜興旺,五谷豐登”之類;或與中華民族干支紀年文化相關連,;一些春聯還注意反映不同行業(yè)、不同家庭不同的“幸福觀”。
春聯的特點
1、字數相等。上聯與下聯,必須字數相等,形式整齊。一般地五言聯和七言聯使用的頻率為最高。
2、詞性相同。對聯中上聯與下聯相對的詞,詞性應是相同的——實詞對實詞,虛詞對虛詞。
3、句法相似。上下聯在結構上要互相對應——并列對并列,主謂對主謂,動賓對動賓,偏正對偏正等。
4、節(jié)奏相應。上下聯的拍節(jié)必須一致,節(jié)奏必須對稱,單音節(jié)對單音節(jié),雙音節(jié)對雙音節(jié),多音節(jié)對多音節(jié)。
5、內容相關。除“無情對”外,上聯與下聯的內容多關聯,緊緊圍繞著主題。如:松竹梅歲寒三友;桃李杏春暖一家。
6、平仄相諧。平仄,即漢字字音的平聲和仄聲。古漢語聲調分為平、上、去、入四聲。對聯講究平仄相替、相對、相諧,是指上下聯兩個相對的字,不能都是平聲,也不能都是仄聲,而應是一個為平聲,另一個為仄聲,顯得錯落有致,瑯瑯上口,悅耳動聽,構成語言的音樂美。其中,對聯講究平仄,末尾最嚴。上聯末尾字字音必須為仄聲,下聯末尾字字音必須為平聲。
貼春聯的正確貼法
1、分清楚上下聯。從平仄上區(qū)分,上聯的最后一個字為仄聲(現代漢語中的三聲和四聲),下聯的最后一個字為平聲(一聲和二聲),如“歲”為仄聲,“新”為平聲。從意境上區(qū)分,下聯的意境一般比上聯的意境深刻遠大一些,如“雄雞辭舊歲,靈犬迎新春”,迎新春就比辭舊歲的意境深刻些。
2、貼橫批。古人書寫順序是從右至左,現在很多橫批人已經不按過去的書寫方式了,也有從左向右書寫的。所以,主要看橫聯。從面對大門的方向看:如果橫聯是從左向右的現代寫法。如果正規(guī)的話應該按照古代的寫法!即從右往左書寫!
3、上下聯。根據橫批的順序確定上聯的方向,再貼上下聯?,F在貼在大門上的春聯一般稱為門聯,貼在里門(二門)上的稱為重門聯。很多家庭現在都安裝了防盜門,此時張貼對聯直接把上下聯掛在防盜門上即可,如果貼在周邊的墻上,反而顯得不夠工整。
相關閱讀
導讀:過年為什么要貼春聯?這個問題相信很多人都答不出來,其實過年貼春聯也是有典故的,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時期。到底過年為什么要貼春聯?下面小編為你揭秘由來。
過年為什么要貼春聯?
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時期,這是有史為證的。此外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
春聯的起源還要從桃符說起。古代傳說東海度朔山有大桃樹,桃樹下有神荼、郁櫑二神,主管萬鬼。如遇作祟的鬼,他們就把它捆起來喂老虎。后來,民間在春節(jié)的時候,為驅避鬼怪,便在桃木板上畫上這兩個神像,這就是桃符。
到了五代的時候,蜀主孟昶親自在桃符上題了新年納余慶,佳節(jié)賀長春一聯,一般人都把它看做是最早的春聯。到了宋代,春節(jié)貼對聯已經成為一種風俗了。王安石詩中就寫過: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用紅紙書寫春聯始于明朝。
明代,桃符才改稱春聯。明代陳云瞻《簪云樓雜話》中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幅帝微行時出現。
春節(jié)貼春聯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開始盛行。據史書記載,明太祖朱元璋酷愛對聯,不僅自己揮毫書寫,還常常鼓勵臣下書寫。有一年除夕,他傳旨:公卿士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見交相輝映的春聯感到十分高興。
當他行至一戶人家,見門上沒有春聯,便問何故。原來主人是個殺豬的,正愁找不到人寫春聯。朱元璋當即揮筆寫下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送給了這戶人家。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對春聯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為他的大力提倡,推動了春聯的普遍盛行。
貼春聯表達美好期盼
如果從秦漢開始計算,中國貼春聯的歷史已有兩千年,那么為什么中國百姓對貼春聯一直情有獨鐘呢?這就涉及到中國百姓傳統的思維觀念問題。
俗話說:一年之計在于春。中國人民自古就有個樂觀的思維觀念,就是寄希望于未來,祈盼未來會給自己帶來好運。無論在過去的一年里有什么高興、得意的事,還是有什么不如意的事,總是希望未來的一年過得更好,所以在新春即將到來之時,貼春聯恰好是達到這種目的的最佳選擇。
他們借助于春聯表達對即將過去的一年的歡喜和幸福的心境,或者表達對新的一年的期盼與厚望。在他們的傳統的觀念里,一年中有個好的開端是最愜意的事,最吉利的事,所以,每到春節(jié)就通過貼春聯表達自己的美好感受和對未來的一種美好期盼。
同時中國人民過春節(jié)很講究喜慶、吉利、熱鬧,吃好的,喝好的,放鞭炮,走親訪友等都是喜慶心理的反映,而貼春聯恰恰是強化人們的喜慶心理和渲染氣氛的一種外在的手段。
貼春聯有講究
關于春聯還有很多講究。據說桃木是紅色的,紅色可以辟邪,象征吉祥,所以后來的春聯都是用紅紙書寫。除此之外,春聯還有一些講究,比如,門心、框對、春條、斗方等都有要求,這比原來的桃符有了很大的進步,它不再是單純的將畫像畫于桃符上,而是將自己對來年的美好心愿寫在紙上表達出來。
貼春聯也有很多講究,若是貼得不當,就會被人笑話。傳統貼春聯的方法為,面對大門時,上聯在右,下聯在左,橫額文字順序為從右至左。另一種是常用的貼法。解放后由于橫式書寫格式改為由左向右,春聯也可以上聯在左,下聯在右,橫額順序也是從左至右,適合人們的閱讀習慣。若是將兩種春聯貼法混合使用,就不太文明。
貼春聯的含義
1、貼春聯的含義
據說五代時的后蜀國國君孟昶是個喜歡標新立異的國君,在公元964年歲尾的除夕,他突發(fā)奇想,讓他手下的一個叫辛寅遜的學士,在桃木板上寫了兩句話,作為桃符掛在他的住室的門框上。這兩句話是“新年納余慶,嘉節(jié)號長春”。第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著先代的遺澤。第二句的大意是:佳節(jié)預示著春意常在。由此開始,桃符的形式和內容都發(fā)生了變化,這不僅表現在開始用駢體聯語來替代“神荼”、“郁壘”,而且還擴展了桃符的內涵,不只是避邪驅災,還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內容。
同時,隨著門神的出現和用象征喜氣吉祥的紅紙來書寫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負的驅邪避災的使命逐漸轉移給門神,而桃符的內容則演化成用來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降臨和五谷豐登的美好心愿。
2、春聯的特點
2.1、要字數相等,斷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達到某種效果外,上下聯字數必須相同,不多不少。
2.2、要平仄相合,音調和諧。傳統習慣是“仄起平落”,即上聯末句尾字用仄聲,下聯末句尾字用平聲。
2.3、要詞性相對,位置相同。一般稱為“虛對虛,實對實”,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數量詞對數量詞,副詞對副詞,而且相對的詞必須在相同的位置上。
2.4、要內容相關,上下銜接。上下聯的含義必須相互銜接,但又不能重覆。
2.5、此外,張掛的對聯,傳統作法還必須直寫豎貼,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顛倒。
3、門神的由來
中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后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于門。傳說中的神荼、郁壘兄弟二人專門管鬼,有他們守住門戶,大小惡鬼不敢入門為害。
然而,真正史書記載的門神,而不是神茶、郁壟,而是古代的一個叫做成慶的勇士。在班固的《漢書·廣川 王傳》中記載:廣川王(去疾)的殿門上曾畫有古勇士成慶的畫像,短衣大褲長劍。到了唐代,門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寶和尉遲敬德所取代。
春節(jié)的起源
中國農歷年的歲首稱為春節(jié)。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jié)日,也象征團圓、興旺,對未來寄托新的希望的佳節(jié)。據記載,中華民族過春節(jié)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關于春節(jié)的起源有很多說法。
相關來歷中國歷代元旦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為正月,商朝用臘月(十二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六國后以十月為正月,漢朝初期沿用秦歷。公元前104年(元封六年),經司馬遷等人提議,漢武帝下令改定歷法。
春節(jié)公元前104年,天文學家落下閎、鄧平等人制訂了《太初歷》,將原來以十月為歲首改為以孟春正月為歲首,后人在此基本上逐漸完善為我們當今使用的陰歷(即農歷),落下閎也被稱為“春節(jié)老人”。
春節(jié)的習俗
1、臘月二十三祭灶,我國春節(jié),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
2、臘月二十五接玉皇,舊俗認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并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3、臘月二十七、二十八洗浴,傳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諺語。臘月二十六洗浴為“洗福祿”。
4、臘月三十除夕,貼門神、貼春聯、守歲、爆竹、吃年夜飯、給壓歲錢、祭祖。
怎么貼春聯
1、貼春聯的方法
春聯的張貼,要符合傳統的規(guī)矩,春聯要豎貼。上聯要貼在右手邊(即門的左邊),下聯要貼在左手邊(即門的右邊),橫批也是從右往左讀的。上下聯不可貼反。
譬如,“春回大地百花爭艷,日暖神州萬物生輝”,就不可貼成“日暖神州萬物生輝,春回大地百花爭艷”,從內容看,上聯與下聯具有因果關系,因為“春回大地百花爭艷”,才使得“日暖神州萬物生輝”,如果貼反了就顛倒了因果關系,也讓人讀著別扭。
再從平仄看,從春聯上句和下句的平仄上就可以判斷出上下聯來。這副春聯的上聯尾字“艷”是四聲,即仄聲。下聯尾字“輝”是一聲,即平聲。一般地說,如尾字是三聲、四聲的(仄聲)是上聯,如尾字是一聲、二聲的(平聲)是下聯。也有的對聯上聯尾字是平聲、下聯尾字是仄聲,不要認為是仄聲的都是上聯。遇到這種情況就要從春聯的內容上來判斷上下聯。這就要求在張貼時認真讀聯,真正明白聯句的內容。必要時,要根據橫額來判斷上下聯。因為對仗有工對和寬對之分。
2、為什么要貼春聯
春聯,起源于桃符?!疤曳?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后漢書、禮儀志》說,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郁壘”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彼?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說:“春聯者,即桃符也。”
五代時,西蜀的宮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寫聯語。據《宋史、蜀世家》說:后蜀主孟昶令學士章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云:‘新年納余慶,嘉節(jié)號長春’”,這便是我國的第一副春聯。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幢幢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
明代,桃符才改稱“春聯”。明代陳云瞻《簪云樓雜話》中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幅帝微行時出現。”此后春聯便沿習成為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3、春聯的傳說
很久以前,東海度朔山風景秀麗,山上有一片桃林,其中有一株桃樹巨大無比,枝繁葉茂,曲蟠三千里,結的桃子又大又甜,人吃了這樹上的桃子能變成神仙。一個漆黑的夜晚,有青面獠牙、紅發(fā)綠眼的鬼怪想偷吃仙桃。桃林主人神荼、郁壘二兄弟用桃枝打敗鬼怪,并用草繩捆著喂了看山的老虎。
從此,兩兄弟的大名令鬼怪為之懼怕,他們死后變?yōu)閷iT懲治惡鬼的神仙。后世人們用一寸寬、七八寸長的桃木板畫上神荼、郁壘兩神仙像掛在自家門兩側,以驅鬼祛邪,這種桃木板被稱作“桃符”。隨著時代的變化,桃符本身也在變化,以后人們又將兩個神仙的名字寫在桃符上,代替畫像,再后來,又發(fā)展到“題桃符”,即將字數相等、結構對稱、意思相應的短詩題寫在桃符上,這就是春聯的前身。
經典春聯有哪些
五湖四海皆春色 萬水千山盡得輝 橫批:萬象更新
喜居寶地千年旺 福照家門萬事興 橫批:喜迎新春
喜滋滋迎新年 笑盈盈辭舊歲 橫批:喜迎新春
天增歲月人增壽 春滿乾坤福滿樓 橫批:四季長安
一帆風順吉星到 萬事如意福臨門 橫批:財源廣進
一帆風順年年好 萬事如意步步高 橫批:吉星高照
一干二凈除舊習 五講四美樹新風 橫批:辭舊迎春
一年好運隨春到 四季彩云滾滾來 橫批:萬事如意
大地歌喚彩云 滿園春關不住 橫批:春色滿園
如何去除舊春聯的印跡
用面粉熬制的漿糊用清水便可擦拭干凈。
用雙面膠黏貼春聯的,可以用吹風機一直吹雙面膠的黏膠,當雙面膠處發(fā)熱、粘著力變弱時,就可以比較輕松地清除掉。如果這樣做后,還有痕跡殘留,可以用清除指甲油的去光水來擦拭。但是由于去光水很可能會使門窗和墻壁原來的顏色發(fā)生變化,為保險,最好先在不明顯的小地方試試。使用透明膠和膠水黏貼春聯的也可以試試這個方法。
貼在瓷磚、陶瓷、玻璃上的舊春聯,可以用肥皂加少許氨水與松節(jié)油的混合液,去掉許多污物并令玻璃表面更有光澤。除此之外,用風油精、專用清潔劑、運動鞋去污膏等擦拭都有一定的效果。
貼春聯的來歷
1、貼春聯的來歷
春聯亦名“門對”、“春帖”,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jié)時張貼,故名。春聯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后來畫門神像于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后漸發(fā)展為春聯。春聯真正普及始于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據清人陳尚古的《簪云樓雜說》中記載,有一年朱元璋準備過年時,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副春聯,以示慶賀。原來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后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但廟宇用黃紙,守制(服孝未滿)用白、綠、黃三色,第一年用白紙,第二年綠紙,第三年黃紙,第四年喪服滿才恢復用紅紙。因滿族尚白,清宮廷春聯用白紙,藍邊包于外,紅條鑲于內。
2、春聯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
春聯它以對仗工整、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美好形象,抒發(fā)美好愿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對聯的上下聯字數不限,但必須相等。對聯的兩邊都要互相對應。春聯以前為桃符,是華人們過春節(jié)的重要標志。當人們在自己的家門口貼上春聯和福的時候,意味著過春節(jié)正式拉開序幕。
3、關于春聯的詩句
《迎新歲》稱:“喜氣臨門紅色妍,家家戶戶貼春聯;舊年辭別迎新歲,時序車輪總向前?!?《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泵糠甏汗?jié),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挑漂亮的紅春聯貼于門上,辭舊迎新,增加喜慶的節(jié)日氣氛。傳統春聯是用毛筆書寫,但現在通常是在外用機器制作。春聯的種類較多,有街門對、屋門對等。
貼春聯的傳說
相傳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山海經》里,有一個鬼域的世界,中間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只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游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郁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干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壘就會立即發(fā)現并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郁壘。于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后來,人們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zhèn)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后來就被叫做“桃符”。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zhèn)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愿,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征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良好心愿。
春節(jié)對聯發(fā)展
春節(jié)貼春聯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開始盛行。據史書記載,明太祖酷愛對聯, 不僅自己揮毫書寫,還常常鼓勵臣下書寫。
有一年除夕,他傳旨:“公卿士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見交相輝映的春聯感到十分高興。當他行至一戶人家,見門上沒有春聯,便問何故。原來主人是個閹豬的,正愁找不到人寫春聯。
當即揮筆寫下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送給了這戶人家。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對春聯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為他的大力提倡,推動了春聯的普遍盛行。
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論述。春聯在當時已成為一種文學藝術形式。
貼春聯的意義
1、貼春聯的意義
春聯屬于楹聯的一種,是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fā)美好愿望,是中國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jié),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春節(jié)增加喜慶氣氛。?年是一種兇獸,每到大年30那天它就會來禍害人類。人們發(fā)現響動和紅色可以嚇跑年獸,所以每到年30就會放鞭炮貼紅紙,慢慢的年獸就不敢來了,后來人們看到就貼不太好看就在紅紙上寫上了祝福,慢慢的就變成現在的春聯了。
2、春聯是什么
春聯,又叫“春貼”、“門對”,它以對仗工整、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美好形象,抒發(fā)美好愿望,是漢族特有的文學形式。 每逢春節(jié),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大紅春聯貼于門上,辭舊迎新,增加喜慶的節(jié)日氣氛。傳統春聯是用毛筆書寫,但亦有印制的春聯。春聯的種類較多,有街門對、屋門對等。
3、春聯的形式
春節(jié),是中華民族“百節(jié)之首”。在中國歷史文明中,慶祝春節(jié)的習俗很多,至今在漢族民間尤其是農村中保存最廣的習俗當是貼春聯和貼門神。
貼春聯,是漢族民間慶祝春節(jié)的第一件事情。每當春節(jié)將近的時候,家家戶戶都在大門兩邊貼上嶄新的春聯,紅底黑字,穩(wěn)重而鮮艷。表達一家一戶對新年的美好愿望,諸如“六畜興旺,五谷豐登”之類;或與中華民族干支紀年文化相關連,;一些春聯還注意反映不同行業(yè)、不同家庭不同的“幸福觀”。
春聯的特點
1、字數相等。上聯與下聯,必須字數相等,形式整齊。一般地五言聯和七言聯使用的頻率為最高。
2、詞性相同。對聯中上聯與下聯相對的詞,詞性應是相同的——實詞對實詞,虛詞對虛詞。
3、句法相似。上下聯在結構上要互相對應——并列對并列,主謂對主謂,動賓對動賓,偏正對偏正等。
4、節(jié)奏相應。上下聯的拍節(jié)必須一致,節(jié)奏必須對稱,單音節(jié)對單音節(jié),雙音節(jié)對雙音節(jié),多音節(jié)對多音節(jié)。
5、內容相關。除“無情對”外,上聯與下聯的內容多關聯,緊緊圍繞著主題。如:松竹梅歲寒三友;桃李杏春暖一家。
6、平仄相諧。平仄,即漢字字音的平聲和仄聲。古漢語聲調分為平、上、去、入四聲。對聯講究平仄相替、相對、相諧,是指上下聯兩個相對的字,不能都是平聲,也不能都是仄聲,而應是一個為平聲,另一個為仄聲,顯得錯落有致,瑯瑯上口,悅耳動聽,構成語言的音樂美。其中,對聯講究平仄,末尾最嚴。上聯末尾字字音必須為仄聲,下聯末尾字字音必須為平聲。
貼春聯的正確貼法
1、分清楚上下聯。從平仄上區(qū)分,上聯的最后一個字為仄聲(現代漢語中的三聲和四聲),下聯的最后一個字為平聲(一聲和二聲),如“歲”為仄聲,“新”為平聲。從意境上區(qū)分,下聯的意境一般比上聯的意境深刻遠大一些,如“雄雞辭舊歲,靈犬迎新春”,迎新春就比辭舊歲的意境深刻些。
2、貼橫批。古人書寫順序是從右至左,現在很多橫批人已經不按過去的書寫方式了,也有從左向右書寫的。所以,主要看橫聯。從面對大門的方向看:如果橫聯是從左向右的現代寫法。如果正規(guī)的話應該按照古代的寫法!即從右往左書寫!
3、上下聯。根據橫批的順序確定上聯的方向,再貼上下聯?,F在貼在大門上的春聯一般稱為門聯,貼在里門(二門)上的稱為重門聯。很多家庭現在都安裝了防盜門,此時張貼對聯直接把上下聯掛在防盜門上即可,如果貼在周邊的墻上,反而顯得不夠工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