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生日守歲是什么意思
養(yǎng)生調理是什么意思。
終生保健,終生康健;終生養(yǎng)生,終生康寧。養(yǎng)生,很多人只是聽說但并未真正力行,很多人身體不好,和他們不注重養(yǎng)生有關系。我們該怎么進行科學的四季養(yǎng)生呢?以下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過生日守歲是什么意思”,僅供您在養(yǎng)生參考。
過生日守歲是什么意思
1、過生日守歲是什么意思
在傳統(tǒng)觀念中,也有很多人認為生命周期的節(jié)點是農(nóng)歷新年,也就是春節(jié),而非生日。在除夕之夜要守歲,過了子夜,新的一年來臨,歲數(shù)也要隨之增加一歲。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新的一歲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在一首《守歲》詩中寫道:"相邀守歲阿戎家,蠟炬?zhèn)骷t向碧紗;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珍惜年華是人之常情,故大詩人蘇軾寫下了《守歲》名句:"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夸!"由此可見過生日守歲的積極意義。
2、為什么要過生日
2.1、埃及人首開先河
2.2、希臘人開始在蛋糕上插蠟燭
2.3、古羅馬人首先為普通人慶生
2.4、基督徒最初將慶生視作異端行為
2.5、現(xiàn)代生日蛋糕是德國人發(fā)明的
2.6、工業(yè)革命讓生日蛋糕走進千家萬戶
2.7、《生日快樂》歌由多人寫成
3、中國人過生日是怎么樣的
中國古代黎民百姓過生日,稱為生辰。我國的生日習俗歷來比較注重老人和孩子兩頭,對成年人的生日則沒那么講究。老人把生日叫壽辰,不過不是每個人都有資格這么叫,壽分三種:上壽、中壽、下壽,上壽百歲、中壽80、下壽60。也就是說,你最少要有六十歲才能為自己做壽,也才能把自己的生日稱為壽辰。做壽的人還有一個稱呼,叫壽星。壽星一指二十八宿中的角亢;二指南極老人,為民間神話中司長壽之神,其典型形象為龍鐘老態(tài),慈眉善目,手捧仙桃,身邊有鹿鶴相隨,所以后來也把做壽之人稱為壽星。中國民間的祝壽活動非常盛行。壽辰那天,要設壽堂,掛壽聯(lián)、壽圖,擺宴慶賀。壽聯(lián)上寫“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之類的吉祥話。壽圖有《壽星圖》、《王母獻壽圖》、《八仙慶壽圖》、《麻姑獻壽圖》等。麻姑是傳說中的長壽女仙,《抱樸子》說,她能指米為珠,曾見東海三次變?yōu)樯L?。近年?隨著中西文化的交融,中國人過生日的習俗也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在筆者的問卷調查中,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過生日會傾向選擇朋友聚會、吃蛋糕等西方過生日的方法,但諸如吃面條等傳統(tǒng)生日習俗依然流傳不衰。
過生日為什么要吃面
1、古代壽宴所用食物中不可缺少的是面條。《新唐書·后妃傳》記載,唐玄宗的王皇后怕皇帝冷落了自己,另立新寵,一天對玄宗說:“陛下獨不念阿忠脫紫半臂易斗面,為生日湯餅邪?”可見唐人過生日是吃湯餅的?!皽灐币步凶觥八?就是面條,生日湯餅既然是長壽之意,壽宴上自是不可缺少的。
2、據(jù)說,吃壽面這一習俗來源于漢代東方朔答漢武帝的一句話:古代的彭祖能活到八百歲,是因為他的臉面長的原因?!澳槨奔础懊妗?臉長即面長,“長壽面”的寓意便由此而生。如今,過生日吃壽面這一習俗依舊流行。
過生日的講究
1、在許多地方還流行一種“做9不做10”的風俗,由于民間認為“10”意味著“滿”,“滿”又意味著結束,所以許多地方不在整10周歲時做壽,而是提早到頭一年滿虛歲60歲時做壽。但是,許多地方又流行所謂逢9之年是厄年的說法,所以不少地方在老人生日逢9之年,普通都提早做壽,叫做“過九”。屆時主人向親友贈桃,同時加贈飯碗一對,俗稱“壽碗”,民間以為受贈者可以借此沾老壽星的光,有中途夭折之福。
2、不但59歲、69歲、79歲等所謂“明九”之年需求忌諱,有的地方還要忌所謂“暗九”,即為9的倍數(shù)的年份,如63歲、72歲、81歲等。在“明九”和“暗九”之年做壽時,不但需求提早做壽,還要穿紅衣服。小孩可穿在里面,大人則穿在里面,還要系上紅腰帶。在小說《紅樓夢》的第八十七回里還比較詳細地寫到了這種風俗,小說中的人物鴛鴦說:“老太太明年八十一歲,是個暗九,許下一場九晝夜的功德,發(fā)心要寫三千六百五十零一部《金剛經(jīng)》?!?/p>
相關閱讀
過年守歲是什么意思
1、守歲的來歷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于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后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2、守歲的傳說一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 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年”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慢慢地,人 們掌握了“年”的活動規(guī)律,原來它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的肆虐日期,男男女女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煞,稱作“年關”,并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家家戶戶提前做好晚飯, 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然后把宅院的大門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飯”--由于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
3、守歲的傳說二
守歲習俗興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比藗凕c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守歲風俗有哪些
1、守歲會給壓歲錢
壓歲錢,又稱壓祟錢、守歲錢等。 年夜飯之后,長輩會發(fā)壓歲錢給晚輩,因為是用紅色的信封袋(紅包袋裝),故又稱紅包,中國古代也有用紅線將一百個銅錢串成一串外形類似麥穗,表示長命百歲。其中一個說法是歲與“穗”同音,在一些廟宇,會有不少信眾等待上頭香,插上新年廟宇香爐的第一炷香,據(jù)說代表吉利與神明一年的護佑。
2、守歲會吃年夜飯
除夕之夜,無論相隔多遠,工作有多忙,人們總希望回到自己家中,吃一頓團團圓圓的年夜飯。有時實在不能回家時,家人們也總是為他留一個位子,留一副碗筷,表示與他團聚。這年夜飯也叫“合家歡”,是人們極為重視的家庭宴會。
俗話說得好,打一千,罵一萬,三十晚上吃頓飯。按照中國民間的傳統(tǒng)習慣,年夜飯的吃食很有講究,通常有餛飩、餃子、長面、元宵等等。
守歲的注意事項
1、守歲飲酒適量
親友相聚,飲酒守歲時,適當飲點葡萄酒、啤酒、米酒、或低度白酒,可以助興,增加節(jié)日氣氛,還可以促進血液循環(huán),對老年人是有益的。但過多則對胃、肝臟、心臟、腎臟及神經(jīng)系統(tǒng)都沒有好處,對原來患有血壓、心臟、肝臟、腎臟病的老年人來說危害更大。
2、守歲飲食要少
有些地方大年三十守歲,零點以后就開始煮水餃,吃完水餃后睡覺。此時,老年人千萬不要貪嘴。因白天大多已食用了豐富的晚餐,一些油膩食物已不易消化,如果再多吃一些不易消化的水餃,對胃、胰腺都沒有好處。
年輕人守歲是什么意思
1、年輕人守歲是什么意思
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F(xiàn)代守歲時,全家歡聚,開懷暢飲,同時還要舉行一系列的娛樂活動,如老人給孩子講故事猜燈謎,大家一起行酒令、打麻將、打撲克、觀看電視節(jié)目,夜半時分還要煮餃子迎新年。
2、守歲是什么
中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守歲是從吃年夜飯開始,一夜不睡,以迎候新年的到來。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3、守歲的注意事項
娛樂適度。歲春節(jié)電影電視節(jié)目豐富多彩,大年三十,親友歡聚守歲,玩牌打麻將其樂融融,這往往打破老年人平時建立起來的生活規(guī)律,對身體健康不利,若通宵達旦的娛樂危害更大,往往使大腦皮層過度興奮,造成失眠,精神緊張,血壓升高,建議老年人還是以不打破生物鐘規(guī)律,按時睡眠休息為好。
情緒穩(wěn)定。春節(jié)喜事多,如久別親友相聚守歲,電視節(jié)目的逗笑,極易使人興奮激動,心跳加快,血流加速,小動脈痙攣,血壓上升,導致腦溢血、心絞痛或心肌梗死的發(fā)生。因此,老年人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守歲的傳說
傳說遠古時代有一個被稱為“祟”的小妖怪,它長著黑黑的身子,但手卻是雪白的。每年春節(jié)除夕夜,它都要到人間害人,專門摸熟睡的小孩子的腦門。
凡是被“祟”的雪白小手摸過的小孩就會生病,莫名其妙地發(fā)高燒,整夜說胡話,等到十幾天高燒退去后,小孩就會變成癡呆瘋癲的傻子。所以,每年到了除夕這一天,家長們都怕“祟”來傷害自己的孩子,就整夜亮著燈,陪孩子一起玩,不讓他們睡覺。這在當時叫做“守祟”。后來,人們覺得說“祟”這個怪物有些晦氣,又因為“歲”與“祟”諧音,于是人們就慢慢改“守祟”為現(xiàn)在所說的“守歲”了。
如今,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每個家庭的除夕之夜都有了新的內容,特別是春節(jié)電視文藝晚會(即“春晚”)的興起等,使除夕之夜過得更開心、更熱鬧。
守歲的習俗
子夜時分,隨著辭舊迎新時刻的來臨,鞭炮聲、歡笑聲、祝福拜年聲響成一片,交織在一起,家家呈現(xiàn)出熱情奔放、歡樂祥和的景象。孩子們此時最期待,也最興奮,他們紛紛給長輩磕頭拜年,長輩們則要忙不迭地給“壓歲錢”。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飯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fā)給晚輩壓歲錢,并勉勵兒孫在新的一年里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們齊集正廳,高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新年快樂,列隊跪拜,而后伸手要紅包,甚而追討到爺爺奶奶的臥房,一齊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壓歲錢,壓歲錢!”老人家還嫌不夠熱鬧,故作小氣,由討價還價到圍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紅包挖掘出來,大家搶掠一空,才呼嘯而散。
老人家逢此情景卻樂不可支,認為這是新年事事順利的好兆頭。過年給壓歲錢,體現(xiàn)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是希望小輩平安幸福,遠離晦氣和災難。
閏月是什么意思
1、閏月是什么意思
閏月(Leap Month),是一種歷法置閏方式。在亞洲(尤其在中國),閏月特指漢歷(民間亦稱農(nóng)歷)每逢閏年增加的一個月(為了協(xié)調回歸年與漢歷年的矛盾,防止?jié)h歷年月與回歸年及四季脫節(jié),每2至3年置1閏,古代曾采用19年置7閏的閏周,到唐代的《麟德歷》時廢除了固定閏周,采用無節(jié)令月置閏,因此是該閏時置閏)。有時,閏月也指公歷的閏年中包含閏日的月份(即公歷閏年的2月)。
2、閏月是怎么回事
閏月(Leap Month),是一種歷法置閏方式。在亞洲(尤其在中國),閏月特指漢歷(民間亦稱農(nóng)歷)每逢閏年增加的一個月(為了協(xié)調回歸年與漢歷年的矛盾,防止?jié)h歷年月與回歸年及四季脫節(jié),每2至3年置1閏,古代曾采用19年置7閏的閏周,到唐代的《麟德歷》時廢除了固定閏周,采用無中氣月置閏,因此是該閏時置閏)。有時,閏月也指公歷的閏年中包含閏日的月份(特指公歷閏年的二月)。
閏月,是陰陽歷中為使歷年平均長度接近回歸年而增設的月和日。
陰陽歷以朔望月的長度(29.5306日)為一個月的平均值,全年12個月,同回歸年(365.2422日)相差約10日21時,故需要置閏,古時曾采用:三年閏一個月,五年閏二個月,十九年閏七個月。
3、閏月的習俗
3.1、婦女喝閏月茶:武夷山地區(qū)有閏月喝茶的風俗,而且主要是婦女喝茶,男人不能參加,只有女性才有資格入席。設宴喝茶由村里農(nóng)家婦女輪流作東,并邀請近村來的女客入席?!安柩纭鄙弦圆璐?相互敬茶,邊喝邊聊,可起到融洽情感,增進鄰里和睦的作用。
3.2、送母親豬腳和面線:在臺灣地區(qū),閏月有這樣的習俗:已經(jīng)嫁出去的女兒需要買一副豬腳和面線給娘家的母親,通常是兩只前豬腳和六把面線,面線上面綁紅絲線和春花。
3.3、忌遷墳:局部地區(qū)有閏月忌遷墳的習俗,說閏月是多出來的一個月,這個月里鬼門關不開,閏月去世的人要擱到下個月再安葬。
閏月的來歷
閏月,是一種歷法置閏方式。在亞洲(尤其在中國),閏月特指漢歷(民間亦稱農(nóng)歷)每逢閏年增加的一個月(為了協(xié)調回歸年與漢歷年的矛盾,防止?jié)h歷年月與回歸年及四季脫節(jié),每2至3年置1閏,古代曾采用19年置7閏的閏周,到唐代的《麟德歷》時廢除了固定閏周,采用無中氣月置閏,因此是該閏時置閏)。有時,閏月也指公歷的閏年中包含閏日的月份(特指公歷閏年的二月)。
大概很多人認為“閏月”與“閏年”是一個意思,其實不是,雖說只是一字之差,所包含的意思卻相差很遠。
“閏年”,我們通常所說的一年365天,其實是個約數(shù),準確的數(shù)字應是365.2422日。那么一年365天,就與實際的一年相差0.2422日,這樣四年之后就比實際的一年少了近一天。
閏年與閏月的區(qū)別
1、閏年是公歷的名詞。公歷規(guī)定每400年97閏,不逢百的年份能被4整除的,就是閏年,這一年的2月是29天;其余年份的2月是28天。除了2月以外,其它月份的天數(shù)沒有平年和閏年的區(qū)別。
2、閏月是中國的農(nóng)歷的名詞。農(nóng)歷因為是陰陽歷,所以要兼顧月亮和太陽。由于每個月都要保證十五或者十六是滿月,所以每個月大約是29.5天。一般年份12個月就只有355天。這樣一年年累計下來,會和季節(jié)脫節(jié)(因為地球公轉周期是365天)。所以每三年左右要加一個月,使得農(nóng)歷年在長期平均上與公歷年的長度一致,大約是365.2425天。加的這一個月就叫做閏月。農(nóng)歷的閏月大概是十九年七閏。
一、寒露是什么意思
每年的寒露,從10月8日或9日開始,到23日或24日結束。送走美好的九月,迎來金秋十月,我們從處暑、白露、秋分一路走來,一直在贊美著秋天,到了寒露時節(jié),我們仍舊不會吝惜美好的語言。秋高氣爽、日麗風清,星月交輝,依然是我國許多地區(qū)這一時期天氣的主旋律。此時,南方的人們在開始享受涼爽的秋風之時,北方的人們已在領略深秋的凄美了。
寒露節(jié)氣時,太陽的直射點已經(jīng)離開了赤道,由南緯5°57′移至南緯11°32′,這時北半球的太陽高度角由大變小,地面所接收的太陽熱量比夏季顯著減少,氣溫明顯下降。全國大部分地區(qū),甚至華南都會受到冷空氣的影響。這時,許多人開始用“寒冷”表達自己的感受。
從字面上看,寒露的“寒”就是寒冷,“露”則表示了近地面層水汽凝結成露水的現(xiàn)象。但從氣象角度來看,寒露節(jié)氣和白露、霜降這兩個節(jié)氣一樣,所表示的熱量變化意義比它的水分變化意義更為明顯,應該說,它更多地體現(xiàn)了一種氣溫轉變,季節(jié)轉換的進程。
也許南方的朋友會有這樣的問題,寒露時我們怎么沒有見到露水。其實也好理解,因為二十四節(jié)氣是出自黃河流域,此時,江南氣溫還偏高,出現(xiàn)露水的時間要比北方晚。
從寒露到它后面的節(jié)氣霜降雖然只有短短的15天,但卻是一年中氣溫降得比較快的一段時間,若是一場冷空氣過后,日平均溫度下降8℃、10℃很常見。因此這個時節(jié)是我國許多地區(qū)氣候變化的一個轉折點。
二、寒露習俗吃什么
1、芝麻
黑芝麻熬成的芝麻糊,再加上一些冰糖,每天早晚喝一次,可以有效減少肺部的刺激感,同時還可以滋潤呼吸道,消除呼吸道壁上附著的痰液,這樣很快就可以潤肺止咳,連呼吸都覺得非常順暢。
2、螃蟹
老南京關于寒露的習俗有吃螃蟹、收拾夏裝等。也有俗話說“寒露發(fā)腳,霜降捉著,西風響,蟹腳癢”,天一冷螃蟹的味道就要“正”了?!熬旁聢F臍,十月尖”,眼下雌蟹卵滿、黃膏豐腴,正是吃母蟹的最佳季節(jié),等農(nóng)歷十月以后,最好吃的則要輪到公蟹了。
3、花糕
由于天氣漸冷,樹木花草凋零在即,故人們謂此為“辭青”。九九登高,還要吃花糕,花糕因“糕”與“高”諧音,以“食糕”代替“登高”,希望自己或親友能平安吉祥、百事俱高。
4、柿子
民諺有“立秋核桃白露梨,寒露柿子紅了皮。”軟糯的柿子等到秋天才成熟,果味甘澀、性寒,入肺、脾、胃,清熱潤肺。其所含的維生素及糖分要高出一般水果一到兩倍。可以養(yǎng)肺護胃,清除燥火,經(jīng)常食用能夠補虛、止咳、利腸、除熱。
5、菊花酒
寒露與重陽節(jié)接近,此時菊花盛開,為除秋燥,某些地區(qū)有飲“菊花酒”的習俗,這一習俗與登高一起,漸漸移至重陽節(jié)。菊花酒是由菊花加糯米、酒曲釀制而成,古稱“長壽酒”,其味清涼甜美,有養(yǎng)肝、明目、健腦、延緩衰老等功效。
一般來說,寒露時節(jié),南嶺及以北的廣大地區(qū)均已進入秋季,首都北京大部分年份這時已可見初霜。飲食養(yǎng)生應在平衡飲食五味基礎上,適當多食甘、淡滋潤養(yǎng)生的食品,既可補脾胃,又能養(yǎng)肺潤腸,可防治咽干口燥等癥。
三、寒露飲食禁忌
1、忌無病亂補
我們有些人會認為吃一些補身體的東西就對身體一定有好處,但其實這句話是片面的。我們在沒有病的情況下,還是不要亂補為好,既浪費錢,又對身體沒有好處,甚至對身體還會造成損害。所以切忌無病亂補。
2、忌虛實不分
中醫(y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癥病人不宜用補藥,虛癥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對癥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適得其反,會傷害身體。保健養(yǎng)生雖然不像治病那樣嚴格區(qū)別,但起碼用膳應對象分為偏寒偏熱兩大類。偏寒者畏寒喜熱,手足不溫,口淡涎多,大便溏,小便清長,舌質淡脈沉細。偏熱者,則手足心熱,lZl干,口苦,口臭,大便于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脈數(shù)。若不辨寒熱妄投藥膳,容易導致“火上加油”。
3、忌多多益善
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認為“多吃補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是不科學的。如過量服用參茸類補品,可引起腹脹,不思飲食;過服維生素C,可致惡心、嘔吐和腹瀉。
4、忌以藥代食
雖然藥物作用快,但是,藥補是不如食補的。是藥三分毒,藥物雖然能夠快速對人的身體有好處,但是它還是隱藏著一些輕微的毒素,雖然對人體的影響不是很大,但長期如此,其影響便會加劇。而很多食物都是由治療作用的,比如芹菜可以治療高血壓,所以我們在生活中應該注重食補才對。
5、忌越貴越補
“物以稀為貴”,那些高貴的傳統(tǒng)食品如燕窩、魚翅之類,其實并無奇特的食療作用,而十分平常的甘薯和洋蔥之類的食品,卻有值得重視的食療價值。另外,凡食療均有一定的對象和適應癥,故應根據(jù)需要來確定藥膳,缺什么,補什么“,切勿憑貴賤來分高低,尤其是老年群體,更應以實用和價格低廉為滋補原則。
總之,寒露已到了天氣轉涼的季節(jié),大家一定要做好飲食調理。
夏至是什么意思
1、夏至是什么意思
夏至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為夏至日。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緯23°26′28″44),北半球的白晝達最長,且越往北越長。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南方各地從日出到日落大多為十四小時左右。夏至這天雖然白晝最長,太陽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因為,接近地表的熱量,這時還在繼續(xù)積蓄,并沒有達到最多的時候。俗話說“熱在三伏”,真正的暑熱天氣是以夏至和立秋為基點計算的。大約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國各地的氣溫均為最高,有些地區(qū)的最高氣溫可達40℃左右。
2、夏至的由來
公元前七世紀,先人采用土圭測日影,就確定了夏至。每年的夏至從6月21日(或22日)開始,至7月7日(或8日)結束。據(jù)《恪遵憲度抄本》:“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毕闹吝@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緯23°26\‘),北半球的白晝達到最長,且越往北晝越長。
中國古代將夏至分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摈缗c鹿雖屬同科,但古人認為,二者一屬陰一屬陽。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屬陽。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脫落。
3、夏至節(jié)氣適合艾灸
在特定的時令節(jié)氣進行艾灸以防病保健的傳統(tǒng)方法,是古代流傳下來的獨特艾灸養(yǎng)生方法。它典型地體現(xiàn)了中醫(yī)“天人相應”因時制宜的防治思想。艾灸是溫壯元陽、激發(fā)經(jīng)絡之氣、調動與開發(fā)機體潛能、健身防病的傳統(tǒng)方法。
暑病的發(fā)生,是由于冬季寒邪藏伏于體內,至夏而發(fā)的伏氣溫病。而夏至日時節(jié),人體陽氣達到頂峰,此時針對暑病行艾灸療法,可更好地發(fā)揮其治療作用,有效地扶陽避寒邪、祛除冬病根因,使體內陽氣得到升發(fā)和振奮,外界的風濕暑邪便不易侵犯,從而阻斷了發(fā)病途徑,使得冬季的伏邪不能觸發(fā)。
夏至的養(yǎng)生調養(yǎng)
1、起居調養(yǎng)方面,夏至節(jié)氣的時候,人們應該順應大自然陽盛陰衰的變化趨勢,適宜早起晚睡。由于夏季太過炎熱,所以容易中暑傷氣,安排室外工作和體育鍛煉時,應避開烈日熾熱之時,加強防護。另外,夏日炎熱,腠理開泄,易受風寒濕邪侵襲,睡眠時不宜扇類送風,有空調的房間,室內外溫差不宜過大,更不宜夜晚露宿。
2、運動調養(yǎng)方面,夏季運動最好選擇在清晨或傍晚天氣較涼爽時進行,場地宜選擇在河湖水邊,公園庭院等空氣新鮮的地方,有條件的人可以到森林、海濱地區(qū)去療養(yǎng)、度假。鍛煉的項目以散步、慢跑、太極拳、廣播操為好,不宜做過分劇烈的活動。
3、飲食調養(yǎng)方面,夏時心火當令,心火過旺則克肺金之說(五行的觀點),故《金匱要略》有“夏不食心”的說法。夏季又是多汗的季節(jié),出汗多,則鹽分損失也多,若心肌缺鹽,心臟搏動就會出現(xiàn)失常。中醫(yī)認為此時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補心。
夏至時節(jié)氣候特點
1、多數(shù)情況,“夏至”期間,正值長江中下游、江淮流域梅雨,頻頻出現(xiàn)暴雨天氣,容易形成洪澇災害,甚至對人民生命財產(chǎn)造成威脅,應注意加強防汛工作。
2、夏至時節(jié)正是江淮一帶的“梅雨”季節(jié),這時正是江南梅子黃熟期,空氣非常潮濕,冷、暖空氣團在這里交匯,并形成一道低壓槽,導致陰雨連綿的天氣。在這樣的天氣下,器物發(fā)霉,人體也覺得不舒服,一些蚊蟲繁殖速度很快,一些腸道性的病菌也很容易滋生。這時要注意飲用水的衛(wèi)生,盡量不吃生冷食物,防止傳染病發(fā)生和傳播。
3、夏至和冬至一樣,都是反映四季更替的節(jié)氣。天文學上規(guī)定,夏至為北半球夏季的開始。過了夏至,雖然太陽直射點逐漸向南移動,北半球白天一天比一天縮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長。但由于太陽輻射到地面的熱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發(fā)的多,故在以后的一段時間內,氣溫將繼續(xù)升高,因此有“夏至不過不熱”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