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一是什么節(jié)
飲食養(yǎng)生是什么。
“拿體力精力與黃金鉆石比較,黃金和鉆石是無用的廢物?!睂τ陴B(yǎng)生,不乏很多流傳很廣的詩句與名言,生活質(zhì)量高的人,一般都是懂得養(yǎng)生的人。就四季養(yǎng)生話題,您是如何看待的呢?考慮到您的需要,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編輯了“正月初一是什么節(jié)”,歡迎閱讀,希望您能閱讀并收藏。
導(dǎo)讀:正月初一是什么節(jié)?正月初一是農(nóng)歷新年的第一天,那么正月初一是什么節(jié)?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正月初一是什么節(jié)
正月初一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春節(jié)俗稱過年,原名元旦,是漢民族最重要最盛大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主要的民俗活動有拜年,守歲,放鞭炮,貼春聯(lián),給壓歲錢。
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歲旦、歲首、歲朝、新正、首祚、三元或年、過年,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農(nóng)歷)正月初一為歲首(即年),年節(jié)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延續(xù)至今。年節(jié)古稱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開始采用公歷(陽歷)計年,遂稱公歷1月1日為元旦,稱農(nóng)歷正月初一為春節(jié)。
春節(jié)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新年。春節(jié)象征團結(jié)、興旺,是一個對未來寄托新的希望的佳節(jié)。據(jù)記載,漢族人民過春節(jié)已有4千多年的歷史,它是由虞舜興起的。公元前兩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lǐng)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算是正月初一。據(jù)說這就是農(nóng)歷新年的由來,后來叫春節(jié)。春節(jié)過去也叫元旦,春節(jié)所在的這一月叫元月。
在春節(jié)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shù)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仙、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nèi)容?;顒迂S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正月初一的習俗,一起來看看吧。
正月初一的習俗
1、開門炮仗
春節(jié)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后,碎紅滿地,燦若云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2、占歲
舊時民間以進入新正初幾日的天氣陰晴來占本年年成。其說始于漢東方朔的《歲占》,謂歲后八日,一日為雞日,二日為犬,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八日為谷。如果當日晴朗,則所主之物繁育,當日陰,所主之日不昌。后代沿其習,認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氣清朗,無風無雪為吉。后代由占歲發(fā)展成一系列的祭祀、慶祝活動。有初一不殺雞,初二不殺狗,初三不殺豬初七不行刑的風俗。
3、貼畫雞
古時春節(jié)在門窗上畫雞來驅(qū)鬼怪邪氣。晉朝人著的《玄中記》里講到了前面說到的度朔山上的這只天雞,說是當太是剛剛升起,第一道陽光照到這株大樹上時,天雞就啼鳴了。它一啼,天下的雞就跟著叫起來了。所以春節(jié)所剪的雞,其實就是象征著天雞。我國古代特別重視雞,稱它為五德之禽?!俄n詩外傳》說,它頭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敵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類,是仁德;守夜不失時,天明報曉,是信德。所以人們不但在過年時剪雞,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為雞日。
4、聚財
俗傳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霉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今天許多地方還保存著一習俗,大年夜掃除干凈,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以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以上就是一些過年的相關(guān)知識,如果想了解更多關(guān)于過年的內(nèi)容,請繼續(xù)關(guān)注。
延伸閱讀
導(dǎo)讀:正月初一的禁忌?正月初一是春節(jié)的第一天,那么正月初一有哪些禁忌需要注意呢?正月初一的禁忌,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正月初一的禁忌
大年初一,是農(nóng)歷新年的第一天。春節(jié)中國民間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它標志農(nóng)歷舊的一年結(jié)束和新的一年的開始。大年初一禁忌多,希望大家都能在新的一年取個好的意頭,有個好的開始。正月初一的禁忌如下:
1、不要說不吉利的話
大年初一是一年的開始,是辭舊迎新的日子,因此,新年的第一天不要說不吉利的話,要多說寫吉利的話,如恭喜發(fā)財、財源廣進金榜題名等。
2、已嫁之女不可回娘家
過年嫁出去的女兒回娘家,會把娘家吃窮,因此只能在初二或者初三回娘家,但是其中的含意是嫁去的女兒已經(jīng)是別人家的媳婦了,過年婆家一定有很多人來拜年,媳婦要幫忙奉茶服侍,因此初一不可以回娘家。
3、不要吵孩子
小孩子有時候不懂事,會闖一些小禍,辦一些讓人哭笑不得的事。大年初一出現(xiàn)這種情況,千萬不要吵小孩子啊,不然會搞得他一個春節(jié)都過得不愉快,你自己心里也一個春節(jié)難受,小孩子也有自尊心,要以教育為主。
4、不要買東西
過年時,家家戶戶都購置了足夠用的生活用品,柴米有醬醋茶,足夠用一陣子了。因此大年初一盡量不要買東西,因為買東西就得把錢給別人,有破財?shù)南右?,還是不要買東西為好。
5、不要起得太晚
大年初一早上,既要早點起床點鞭炮,迎福氣,還得出門給長輩拜年,因此切記不要起得太晚。起得太晚,你就錯過一年一度給老人拜年的機會,是很失禮的。
6、早餐不要吃稀飯、葷食及藥品
過去的常規(guī)窮人家才吃稀飯,所以在年初一的上午一定要吃乾飯,表示家里整年度都會很富有,而年初一的早上叫做萬神盛會,表示所有的神出來拜年,因此為表尊敬首先不要吃葷,要吃素。
7、不要叫他人姓名催人起床
大年初一的上午不要叫人姓名催人起床,這樣表示對方整年度都要人催促做事情。
8、不要做家務(wù)
初一時,盡量不要做洗衣服、打掃衛(wèi)生等家務(wù)活。洗衣服需要用水,但水神的生日在初一或初二,洗衣服可能會得罪水神的哦。也不要干倒污水、垃圾、掃地等家務(wù)活,因為這樣容易把家中的財氣掃掉。農(nóng)村的朋友也不要用斧子劈木柴,因為柴諧音為財,斧子劈開柴(財)后,財富就再也回不來了。
9、不要午睡
大年初一午睡,表示整年都會很懶惰。另外,大年初一,朋友來擺放的比較多,如果這時午睡的話,顯得對朋友很沒有禮貌,給人留下很不好的印象,說不定會失去一個很好的朋友。
10、不要做與錢有關(guān)的事
大年初一盡量不要做與錢有關(guān)的事,不管是借錢還是還債。初一姐被人錢,那么一年四季都得靠向別人借錢維持生活;初一借給別人錢,一年內(nèi)財產(chǎn)都要外流。另外,不管是要債還是被要債,在一整年里都會很倒霉,因此不要討債。
11、不要被人掏東西
大年初一,最好是不要讓人掏自己的東西,不要讓別人從自己口袋里掏東西,這樣做會表示整年度的錢財都會被人家掏走,這一年的辛苦工作就白費了。
12、不要跟還在睡覺的人拜年
大年初一時對方還在睡夢中不要跟對方拜年,等對方起床再拜年,因為這樣會讓對方一整年都在病床中。
雖然很多過年的禁忌在現(xiàn)在看來都是迷信,但是在新年里做吉祥事,說吉祥話還是會讓大家開心的哦。
以上就是一些正月初一的相關(guān)知識,如果想了解更多關(guān)于正月初一的內(nèi)容,請繼續(xù)關(guān)注。
:我國古代稱正月初一為什么?中國人民過春節(jié)已有4千多年的歷史,它是由虞舜興起的,正月初一是新年春節(jié)第一天,那么我國古代稱正月初一為什么呢?下面為您介紹。
我國古代稱正月初一為什么?
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歲旦、歲首、歲朝、新正、首祚、三元或年、過年,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農(nóng)歷)正月初一為歲首(即年),年節(jié)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延續(xù)至今。年節(jié)古稱元旦。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開始采用公歷(陽歷)計年,遂稱公歷1月1日為元旦,稱農(nóng)歷正月初一為春節(jié)。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春節(jié)民俗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古代正月初一怎么拜年?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nèi)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古時,倘或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仆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為承放飛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層社會。
清人《燕臺月令》形容北京年節(jié):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成為時尚。大戶人家特設(shè)門簿,以記客人的往來和飛片,門簿的首頁多虛擬親到者四人:一曰壽百齡老太爺,住百歲坊巷。一曰富有馀老爺,住元寶街。一曰貴無極大人,住大學(xué)士牌樓。一曰福照臨老爺,住五福樓。以圖吉利討口彩。至今的春節(jié)贈送賀年片、賀年卡,便是這種古代互送飛帖的遺風。
上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添團拜的形式,清人藝蘭主在《側(cè)帽馀譚》中說:京師于歲首,例行團拜,以聯(lián)年誼,以敦鄉(xiāng)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nèi)容和形式?,F(xiàn)如今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但從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數(shù)家庭均不接待婦女,謂之忌門。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婦女則須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訪。拜年活動要延長很長時間,到正月十五燈節(jié)左右。傍晚時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節(jié),初十以后叫拜燈節(jié),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遲的笑話。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禮,日后補行的,謂之拜晚年。
正月初一至初十有什么禁忌?
中國人在過春節(jié)時有諸多禁忌,主要為了保平安,在來年事事順心,萬事如意。由初一至初十的禁忌有:
初一:雞日,舊時在元旦貼畫雞辟邪祈福(雞諧音吉ji)。
初二:出外拜年或祭祖。
初三:羊日,易生口角,不宜拜年。
初四:豬日,祭財神。
初五:牛日,破五,可打破諸多禁忌:送窮五初一至初四的垃圾不能倒掉,免倒財氣,初五的垃圾視為窮土,倒掉就送窮出門。
初六:馬日,送神的日子,把除夕送來的財神紙馬燒掉,店開始復(fù)業(yè)。
初七:人日,人的生日,又是聚餐吃喝,又有放花炮煙花,啟煙火的習俗,是火的生日。
初八:谷日,諸星下界,因此要祭星,寺廟往往在這天設(shè)壇祭星。
初九:天爺生日,玉皇大帝誕辰,舉行盛大的祭天活動。
初十:石頭生日,凡是磨、碓、碾等石制用具都忌動用,叫石不動,甚至燒香祭拜石具。
我國古代稱正月初一為什么,以上就是為您總結(jié)的內(nèi)容,供參考。
導(dǎo)讀:正月初一吃粽子的習俗,你聽說過嗎?有人問,粽子不是端午節(jié)才吃的嗎?粽子除了是端午的節(jié)氣食物外,在很多地方也是過年的年貨之一!下面小編為您介紹正月初一吃粽子的習俗。
正月初一吃粽子的習俗
過年吃粽子,一是冬天氣溫低,粽子容易保存,二是粽子寓意來年有吃有喝,也有寓意包中的含義。正月初一吃粽子,那么你知道有哪些地方有這樣的習俗嗎?下面小編帶你看看。
1、信宜
端午節(jié)包粽子是很多地方的風俗,但在信宜市的一些鄉(xiāng)鎮(zhèn)里,過年包粽子是古老的傳統(tǒng),寓意包中。信宜的粽子要用專門的粽葉和粽藤包裹,這兩樣物件取材自山溪邊或山上。每年重陽節(jié)前后,居民們就會把粽葉采摘回來曬干,粽藤則需首先去掉身上的尖刺,再割成長條狀。除夕晚上,婦女們把粽葉、粽藤拿出來泡上一夜,第二天放進鍋里煮一次,完成消毒的準備工作。年初一早上把摻了大米的糯米泡好,吃完午飯就到了包粽子的時間。
粽子的成型最關(guān)鍵的是綁粽藤的環(huán)節(jié),如果綁不好,粽子就會歪歪扭扭,煮的時候可能會進水,影響口感。信宜粽子里通常包著豬耳、芝麻等,一口咬下去,清香撲鼻,純天然的粽葉和粽藤帶著絲絲植物的清香,讓人欲罷不能。
2、廣西
廣西人過年家家戶戶要包粽子,那可是件大事。廣西人的粽子無論從外觀還是口感都非常獨特!每個粽子至少有兩斤重,像嬰兒的小枕頭,里面一層一層地裹著糯米、綠豆、豬肉,打開棕葉,粽子的香味彌漫著整個屋子,讓人哈喇子直流。這種粽子,已經(jīng)完全沒有了紀念屈原的意思了。廣西人把粽子當作是一種吉祥物,年年粽年年中,廣西人包粽子吃粽子圖的是一種吉利了。
粽子是廣西人最隆重的年貨了。每到年前,大街小巷的食品店、超市都出售粽子。奇怪的是關(guān)于粽子他們是有許多講究:如果哪一家當年家里辦過喪事,哪一家就不能包粽子,也不能吃粽子,這是板上定釘?shù)氖拢^不含糊。
3、溫嶺
我國不少地方都有端午吃粽子的風俗,而浙江省溫嶺市當?shù)氐娘L俗則是過年家家戶戶包粽子做年糕,當?shù)厝讼矚g用箬葉包成豆沙粽、肉粽、紅棗粽等各式各樣粽子。每年的農(nóng)歷8月,溫嶺人都會前往山里采摘,然后曬干,直到農(nóng)歷12月拿到市場上來賣,粽箬上市了,也就寓意著,過年的日子越來越近。每年一到這個時候,家家戶戶都會上街買粽箬,以便過年時包粽子。
粽按餡料來分,有白米粽、豇豆粽、紅棗粽、番薯粽等。還有一種長粽,包的時候,粽箬(箬葉)折起來,在里面放一根筷子作骨架,這種長粽可以吃到二月二,有一種說法是,吃了這種粽,雨打兩點都沒問題。過去包好粽子燒粽子都是用大鑊,用鑊灶用大柴爿燒,有時候用道(音)鍋,除夕,坐在鑊灶前燒粽子,同時兼有守歲的意思。
4、樂清
樂清的大荊地區(qū),選擇了過年吃粽子。大荊地處山區(qū),生活比較窮困,歷來百姓過大年時,因沒有其它的食品可吃,只好利用本地貨的鮮番薯,摻點糯米,包扎番薯粽過大年祭祖,以表孝心。從此,隨著鄉(xiāng)土文化的逐漸凸現(xiàn),過年吃粽子的習俗,就在大荊人的心里扎根,演繹到今天。
大荊過年的粽子,是用竹箬葉包扎的。可分為番薯粽、米粽、豆粽等。大部分人家,以包扎番薯粽為主,少量包扎點米粽、豆粽。粽子的形狀,有尖角錐體、三角錐體、五角錐體或長腳粽、螺絲粽等。燒煮時,有用白滾湯,也有用早稻桿灰湯,稱白地粽、淋灰粽。
5、越南
在越南飲食中,粽子是有著最悠久的歷史的,地位非比尋常,過年吃粽子的習慣至今未改。越南粽有圓形和長形兩種,圓形粽子代表天,長形粽子代表地,寓意天地合一,大吉大利。
根據(jù)餡料的不同,越南粽主要分為三種:咸粽、堿粽、肥肉,其中咸粽是用糯米加蝦米、瘦豬肉、紅豆和半只咸蛋包成,堿粽是加椰絲、蝦米、綠豆包成菱形后蘸糖吃,肥肉粽則是用糯米、肋條肉、蝦米、綠豆和五香調(diào)料包成,煮熟后剝皮切片而食。過年食用的長形枕頭粽,即為肥肉粽。
導(dǎo)讀:中國傳統(tǒng)春節(jié)貫穿了臘月到正月,特別是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的習俗,每天都不一樣,您知道,春節(jié)年初一到十五都有什么習俗嗎?小編為您介紹。
正月初一到十五的習俗
正月初一,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不倒垃圾準備一大桶盛廢水,當日不外潑。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是破產(chǎn)的預(yù)兆,得趕快說聲歲(碎)歲平安或落地開花,富貴榮華。不能動刀剪等鋒利之物是怕傷到人,如有人受傷、流血,就是不祥;而不取井水是因為井中有井神,初一如取井水,會惹怒井神,帶來災(zāi)害。
正月初二,出嫁的女兒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這一天,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飯,但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在過去,一家人也會選擇這一天拍張全家福。
正月初三,這一天的漢族傳統(tǒng)年俗有燒門神紙,谷日忌食米飯等。大年初三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因赤口,所以希望避免容易與人發(fā)生口角爭執(zhí),為防招惹口舌是非,各人均不出外向親友拜年,只留在家中祭祀神明。如一定要外出拜年,可放一道化口舌符袋于身上,以化解口舌。
正月初四,諸神由天界重臨人間之時。有送神早,接神遲之說,所謂送神要一大清早就開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遲。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齊備,還要焚香點燭燒金衣。老板若想將某人炒魷魚,此日就不請他來拜神。從初一到初四,商店閉門歇業(yè),婦女不用針線。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漢族民俗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按照舊的習慣要吃水餃子五日,北方叫煮餑餑。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沒有不吃的。從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戶都如此,就連待客也如此。婦女們也不再忌門,開始互相走訪拜年、道賀。新嫁女子在這一天歸寧。一說破五這一天不宜做事,否則本年內(nèi)遇事破敗。破五習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窮,迎財神,開市貿(mào)易。破五習俗寄托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zāi)、祈福的美好愿望。
正月初六,商店酒樓才正式開張營業(yè),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亞于除夕的境況。傳說這一天最受歡迎的是當年滿12歲的男孩,因為12是6的二倍,這叫六六大順。這一天,每家每戶要把節(jié)日積存的垃圾扔出去,這叫送窮鬼。
正月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根據(jù)《占書》記載,由初一開始,上天創(chuàng)造萬物的次序是一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這天,香港市民喜歡吃及第粥,所謂及第,是希望科考狀元高中。人日要尊敬每一個人,連官府也不能在這一天處決罪犯,家長也不能在這一天教訓(xùn)孩子。
正月初八,是谷日,傳說是谷子的生日,也叫順星節(jié),傳說是諸星下界的日子,天空星斗出得最全,如果這天天氣晴朗,則預(yù)示這一年稻谷豐收,天陰則年歉。一些商場或店鋪在今天開業(yè),主要是取發(fā)之意。愿生意興隆,四季發(fā)財。
正月初九,俗稱天公生,漢族傳統(tǒng)農(nóng)歷節(jié)日之一。是天界最高神只玉皇大帝的誕辰,天公就是玉皇大帝,是主宰天界最高的神,他是統(tǒng)領(lǐng)三界內(nèi)外十方諸神以及人間萬靈的最高神,代表至高無上的天。這一天的漢族民俗,婦女多備清香花燭、齋碗,擺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蒼天,求天公賜福,寄托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zāi)、祈福的美好愿望。
正月初十,是石頭的生日,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要祭祀石頭。在山東鄆城等地有抬石頭神的說法。初九夜,人們將一瓦罐凍結(jié)在一塊平滑的大石頭上,初十早晨,用繩系住瓦罐的鼻子,由十個小伙子輪流抬著走,石頭不落地則預(yù)示當年豐收。
正月十一,是子婿日,是岳父宴請女婿的日子。初九慶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還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費,待女婿及女兒,民歌稱為十一請子婿。
過了正月十一,人們開始準備慶祝元宵佳節(jié),從正月十二開始選購燈籠,搭蓋燈棚。童謠是這么唱的: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燈。
正月十五,就是元宵節(jié)了,它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大地回春的夜晚,又稱為上元節(jié)。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這一天少不了還要吃元宵、湯圓,鬧花燈,猜燈謎。
導(dǎo)讀:農(nóng)歷十月初一是什么節(jié)?提到十月初一,廣東人稱之為十月朝,北方人叫它寒衣節(jié),那么到底農(nóng)歷十月初一是什么節(jié)呢?有什么習俗?下面小編為您介紹。
農(nóng)歷十月初一是什么節(jié)?
十月初一,指農(nóng)歷十月第一天,又稱十月朝、祭祖節(jié)、冥陰節(jié)。因這一天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又稱為寒衣節(jié),與春季的清明節(jié),秋季的中元節(jié),并稱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jié)。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新收時祭祀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故人們也在十月初一用黍祭祀祖先。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許多地區(qū),還有十月初一祭新墳的習俗。
進入農(nóng)歷十月,就表示冬天到了,天氣冷了,為了御寒,人們開始添加冬衣。由自己添置冬衣想到先人,為免先人們在陰曹地府挨冷受凍,農(nóng)歷十月的第一天,也即十月初一,民間廣泛流傳著給先人送寒衣的習俗。
但可能很少人會知道,這一天,農(nóng)歷的十月初一,其實也是牛的生日。據(jù)說,牛生日這個節(jié)日是由祭牛節(jié)演變而成,在農(nóng)耕社會,耕牛是農(nóng)民的命根子。為表達對牛為人代力的衷心敬意,喚起全家和全社會對耕牛的重視和愛護,因此有了祭牛節(jié)。
牛生日這個節(jié)日的由來還盛傳著一個古老的傳說。古時候,盡管人們辛勤耕種,仍然朝不保夕。于是玉帝就派牛王下凡來耕田。從天上放下一只牛給人耕田,以前地下是沒牛的,從天上放下牛來。自從牛王來到人間后,農(nóng)民就開始耕田插禾,年年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為了感謝牛王,就把牛王下凡的那天,也就是農(nóng)歷十月初一這一天作為傳統(tǒng)節(jié)日牛生日。
寒衣節(jié)自古有之。據(jù)考證,早在周朝時,農(nóng)歷十月初一是臘祭日,這天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據(jù)《禮記月令》,農(nóng)歷十月是立冬的月份。這一天,天子率三公九卿到北郊舉行迎冬禮,禮畢返回,要獎賞為國捐軀者,并撫恤他們的妻子兒女。已經(jīng)死去的人怎么受賞呢?為他們送寒衣。上行下效,遂相沿成習。
在《禮記月令》中,同時還描述了周代臘祭的情形:以獵物為祭品,天子在社壇上祭祀日月星辰眾神,在門閭內(nèi)祭祀五代祖先,同時慰勞農(nóng)人,頒布新的作息制度。
《詩經(jīng)豳風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說從九月開始天逐漸要冷了,人們該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稱授衣節(jié))。不過,前代授衣多在夏歷九月,日期不確定。
唐玄宗天寶二年八月下詔(《唐大詔令集》卷77),這一詔令直接影響到民間拜墓送衣的習俗。由于十月剛?cè)攵?,九月稍嫌早,所以,這一習俗在宋代便推移到了十月朔日。宋代十月朔的習俗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授衣、祭祀和開爐。宋人祀先用綿球楮衣,后世稱之為寒衣,不過,宋人尚無此稱。
后來有的地方,燒寒衣的習俗就有了一些變遷,不再燒寒衣,而是燒包袱。人們把許多冥紙封在一個紙袋之中,寫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應(yīng)稱呼,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無寒衣之實。人們認為冥間和陽間一樣,有錢就可以買到許多東西。
送寒衣這個習俗,寄托著今人對故人的懷念,承載著生者對逝者的悲憫。農(nóng)歷十月初一這天,瞅著天快黑了,人們抓把土灰在家門前或十字路口撒一個灰圈,然后焚香上供,燃燒紙衣、紙錠,祭奠先人。因此,十月初一,又稱為燒衣節(jié)。
此外,講究的人家還會連帶著給孤魂野鬼送溫暖,他們特意跑到離家不遠的十字路口,為游魂路鬼送寒衣,為的是鬼有所歸,乃不為厲,賄賂那些流浪鬼,使它們與自家的先人和平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