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吃什么
什么季節(jié)吃什么養(yǎng)生。
“知足者常樂,能忍者自安,忍饑者長壽,耐寒者體健?!彪S著社會的進步,養(yǎng)生不再是一個玄而又玄的學問,沒有好的身體,萬事事皆休。養(yǎng)生達人是如何進行四季養(yǎng)生的呢?以下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年吃什么”,歡迎閱讀,希望您能夠喜歡并分享!
導讀:小年吃什么?小年是春節(jié)的前奏曲,熱鬧僅次于過年,意味著一年的結束。那么,小年吃什么呢?下面介紹各地的小年習俗吃的食物,看看吧。
小年是哪一天?
小年夜一般也叫祭灶節(jié),小年夜有祭灶王、掃塵土 、剪窗花等等的習俗,它是由農歷的日期來定的,一般來說北方小年是農歷臘月23,南方的小年是農歷臘月24。
小年,即每年農歷臘月廿三或廿四,是祭祀灶王爺的節(jié)日。它是整個春節(jié)慶?;顒拥拈_始和伏筆,其主要活動有兩項:掃年和祭灶。除此之外,還有吃灶糖的習俗,有的地方還要吃火燒、吃糖糕、油餅,喝豆腐湯。早在宋朝,就有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記載,但那個時候小年是不分兩天的。
所以臘月二十四的小年習俗歷史是更悠久的。那么什么時候發(fā)生了變化呢?這就要到清朝了。清朝的皇帝從雍正年間開始,每年臘月二十三在坤寧宮祀神,為了節(jié)省開支,皇帝順便把灶王爺也拜了。以后王族、貝勒隨之效仿,于臘月二十三祭灶,自此開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過小年的分野。
小年也意味著人們開始準備年貨,準備干干凈凈過個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氣象,表達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愿望。
小年吃什么?各地習俗不同:
1、北方吃餃子
北方小年晚上習慣吃餃子,意為給灶王爺送行,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上供時,餃子要端端正正擺上供臺。此外,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jié),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美食。
2、山東半島吃面花
在山東半島的人們又大多自農歷臘月二十三后,家家忙做大棗餑餑(又稱大饅頭)、團圓餅、壽桃等面花,表示全家大團圓,日子過得年年有余。此制做起來比較麻煩,發(fā)面后醒面,再揉面再醒面,然后再做成各種花樣的面食造型后再次的醒面,待面醒后才下蒸鍋,此蒸出來的面食又稱之為面花,非常好吃,但很費工夫。
3、山東魯西吃粘糕
在山東魯西地區(qū)民間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謠。每年臘月廿三,是家家戶戶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為粘住灶王的嘴,讓其上天言好事,不說人間壞事。粘糕用黃米、紅棗等為原料,香甜勁道,入口綿軟,取年年高的吉慶之意。另外,海南人用椰子作配料趕制椰糕用來食用并祈福,取年年高的吉慶之意。
4、關東地區(qū)吃關東糖
關東糖又稱灶王糖、大塊糖。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后才有出售。關東糖是用麥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它是祭灶神用的。乳白色的大塊糖,放在方盤上,一般有三寸長,一寸寬,扁平,呈絲條狀。新做的大塊糖,放在嘴里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種特殊風味,是關東男女老少都十分喜愛的一種糖。它已從灶王爺的祭桌上走下來,廣為百姓享用。
5、糖瓜
灶糖是一種麥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為長條型的糖棍稱為關東糖,拉制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為天氣嚴寒,糖瓜凝固得堅實而里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味。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沒芝麻的兩種,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雖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計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過用作幌子,買的人很少。
6、火燒
祭灶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燒也是很有特色的節(jié)令食品。每到臘月二十三祭灶這天,城市中的燒餅攤點生意非常興隆。
7、晉東南地區(qū)吃炒玉米
晉東南地區(qū),有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鍋倒的說法。人們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黏結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
8、晉西北吃麻糖
晉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頭的俗話。據說,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報告一年來人間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也就是灶神的述職日?吃麻糖就是想讓這灶神的嘴巴被糖給粘住張不開,不能把人間的美味奢華的情景稟報給天,以免得愛吃喝的人們受到處罰新年帶來饑荒,期盼有一個平安的豐年到來。
9、廣西武宣吃米餅
農歷臘月廿三,民間俗稱小年,廣西武宣、桂平等地民間有做米餅的習俗。米餅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圓形,再經高溫蒸熟,吃起來別有風味,有團團圓圓的寓意。
10、恭城瑤族殺年豬
恭城瑤族自治縣蓮花的蘭洞、西嶺的新河、觀音的水濱山寨等地,都有殺豬過春節(jié)的習俗。過了小年夜(農歷十二月二十三),那殺年豬的熱鬧戲就算開臺了。挑選出最好的肉,或炒或燉,精心烹飪,再滿滿斟上一杯酒,邀請親朋好友共享年豬宰殺后的第一頓鮮肉庖湯。
11、南寧吃年粽
南寧人有過小年吃年粽的習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俗話說: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年粽跟端午節(jié)的涼粽不一樣,它有餡,有大有小,有長有短,有圓有扁。剝去葉子后,皮是糯米,餡是綠豆和豬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歡的食品做餡料。
12、靖安吃爆米花糖
靖安縣民間素有小年小年,爆米糖甜的說法。小年這天,人們用麥芽糖和爆米花制作爆米花糖,寓意新的一年財運大發(fā)、生活甜美。
精選閱讀
合肥小年吃什么
1、合肥小年吃糖瓜
灶糖是一種麥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為長條型的糖棍稱為“關東糖”,拉制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為天氣嚴寒,糖瓜凝固得堅實而里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味。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沒芝麻的兩種,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雖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計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過用作幌子,買的人很少。
2、合肥小年吃餃子
小年吃什么食物呢?餃子必不可少。北方小年晚上習慣吃餃子,意為給灶王爺送行,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上供時,餃子要端端正正擺上供臺。此外,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jié),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美食。
3、合肥小年吃灶糖
灶糖是一種又粘嘴又粘牙的麥芽糖,把它抽為長條型的糖棍稱為“關東糖”,拉制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為天氣嚴寒,糖瓜凝固得堅實而里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味。真關東糖堅硬無比,摔不碎,吃時必須用菜刀劈開,質料很重很細??谖段⑺?中間絕沒有蜂窩,每塊重一兩、二兩、四兩,價格也較貴一些。
4、合肥小年吃關東糖
關東糖又稱灶王糖、大塊糖。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后才有出售。關東糖是用麥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它是祭灶神用的。新做的大塊糖,放在嘴里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種特殊風味,是關東男女老少都十分喜愛的一種糖。它已從灶王爺的祭桌上走下來,廣為百姓享用。
祭灶神怎么做
1、首先準備好祭果、酒和菜,供的時候點香、點燭。具體包括年糖年餅:象征生活甜甜蜜蜜(超市有賣一大包的,里面有各種東西);年糕:象征年年高;荸薺:也叫馬蹄,象征有錢;甘蔗:象征日子節(jié)節(jié)高。
以上六種為必須的,除此之外,還有:酒:農歷二十三祭灶的要有酒,農歷二十四祭灶的不要酒(黃酒或老酒即可);豆腐:上面印有紅色“?!弊值淖詈?其他:糖果、桔子等都可。一般十樣,或不少于十樣。十,代表十全十美;給灶神燒紙錢,一般燒金元寶。
2、時間:農歷二十三全天、二十四晚上六點前祭灶均可。
3、農歷二十三祭灶要供酒,二十四祭灶的不要供酒,灶神怕匯報時滿口酒氣。
4、農歷二十三供的可以以腥的為主,二十四供的以素的為主。所供菜品生的即可。
5、如果有的東西買不到,那就有幾樣是幾樣,其他的可以自己添加。
6、供的時候你可以跟灶神說說話,請灶神上去為你家多說好話等等。
南北方小年為何差一天
南北方小年差一天的習俗由來已久。早在宋朝,就有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記載。但是,從清朝雍正年間開始,每年臘月二十三在坤寧宮祀神,也就是向天地神明匯報工作情況。為了節(jié)省開支,建立和諧社會,皇帝順便把灶王也拜了。以后王族、貝勒隨之效仿,于臘月二十三祭灶。
于是,既然國家機關和政府部門都在這一天拜神,那么工作人員(衙役下人之類)就只能推后一天再拜。自然開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過小年的分野。到了民國,民間形成了“官三、民四”的說法,就是科級以上干部二十三祭灶,一般群眾推遲到二十四。
后來,據說是因為社會進步了,人人平等,大家也就隨了皇帝,沾沾“貴氣”,改在臘月二十三這一天祭灶了。而由于過去的皇城是北京,所以北方受到的影響就會比較大。而南方依然保持以往的和人民群眾的一致的臘月二十四過小年。
寧波小年吃什么
1、寧波小年吃什么
1.1、祭灶果
寧波老話說:“十二月廿三祭灶君,五色灶果擺當中”。祭灶果的起源充滿喜劇性,是為灶神爺上天言好事準備的,于是,祭灶果中所有的果子都是甜在舌頭上,黏在嘴唇里。我不得不佩服寧波老百姓的想象力---這種食品,既能讓灶神開心,又能讓祭拜的眾生安心,最重要的是,孩子們在搶著分食祭灶果時,隱隱約約已聽到年的腳步聲。
1.2、水碓年糕
石門的水碓年糕每年只做2個月,從農歷11月初開始到春節(jié)年前的這幾天。 做水碓年糕有8道工序,分別是浸米、磨漿、壓干、粉碎、上蒸、擠壓、分切、晾干。年糕做得好不好,關鍵看米,米要浸透,一般要浸泡一個月,最少也要20天。浸好的米用水沖清爽后,經過機器粉碎,接下來把它們放到石搗臼里,用水碓搡粉。碎米成粉末狀后,經過篩子一篩,不夠細的米粒再次放入搗臼繼續(xù)搡。水碓年糕可用“軟、潤、香、韌”四字來形容。
2、小年的由來
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民間稱為過小年,是祭祀灶君的節(jié)日。 祭灶的風俗,由來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經成了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記述春秋時孔丘言行的《論語》中,就有“與其媚輿奧,寧媚與灶”的話。先秦時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為祀灶、門、行、戶、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說為門、井、戶、灶、中雷;或說是行、井、戶、灶、中雷)。祭灶時要設立神主,用豐盛的酒食作為祭品。要陳列鼎俎,設置籩豆,迎尸等等。帶有很明顯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跡。
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說。后來又衍生出許多說法。中國道教興盛之后,曾借《經說》之論,將灶神說成是一位女性老母。“管人住宅。十二時辰,善知人間之事。每月朔旦,記人造諸善惡及其功德,錄其輕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書”。后來就發(fā)展成了既有灶君爺爺,又有灶君奶奶之說。在不同的地區(qū)里,灶君夫婦又由不同的人選來充當,同時伴隨著當地流行的民間傳說故事。
3、過小年的飲食注意事項
3.1、只吃新鮮食品
像法國人那樣,只吃新鮮食物。過節(jié)容易購買食品過多,家里食物到處都是,就會引起你多吃,形成肥胖,因此少買是一個關鍵。因此你要每日購買,少買,只吃新鮮食品。
3.2、餐前喝一碗湯
過小年的晚餐有一桌豐盛的菜肴是再少不過的了。那么,餐前喝一碗營養(yǎng)豐富、低熱量的湯,魚湯、蔬菜湯、雞蛋湯均可。這樣你在用餐時就不會吃的太多。
小年吃什么糖好
1、糖瓜
北京有句民謠“糖瓜祭灶”,首先進入節(jié)日的食品便是“祭灶”用的糖瓜。糖瓜外形圓圓胖胖,由麥芽糖制成,甜中略有些酸味兒,是很好的零食,可惜現在已不多見了。
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為天氣嚴寒,糖瓜凝固得堅實而里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粘,別有風味。
2、麻糖
麻糖是一種用糖漿將炒制后的大米、花生、棗子黏在一起的方塊糖,用它來“糊”住灶王爺的嘴,好讓他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幾句。晉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頭”的俗話。
麻糖以香、甜、脆的獨特風味聞名于世,具有香而不艷,甜而不膩,回味無窮的特征。營養(yǎng)豐富,含蛋白質、葡萄糖和多種維生素,有暖肺、養(yǎng)胃、滋肝、補腎等功效,曾是清朝貢品,是盛行百年的甜點。
小年的習俗
1、吃餃子
北方小年晚上習慣吃餃子,意為給灶王爺送行,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想想看,一家人坐在一起吃著熱乎乎的餃子,其樂融融的樣子才是有年味兒啊!
2、祭灶
民間傳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于是小年這天,人們會擺一些甜瓜啦,灶糖啦什么的在灶王像前,以表自己真誠祭拜灶王爺,為的就是讓灶王爺在玉帝面前多說好話。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于男子。
3、貼窗花
過了臘月二十三,挨家挨戶就開始裝飾自己的家里了。窗花一般都是自己剪,手巧的老年人帶著孫子孫女一起剪漂亮的窗花貼上。如今在城市,多數人都是去買窗花了,少了一絲喜悅也少了一種剪窗花的那種年味。
南昌小年吃什么
1、南昌小年吃餃子
祭灶節(jié),民間講究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山區(qū)多吃糕和蕎面。晉東南地區(qū),流行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鍋倒”的說法。人們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粘結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舊時,不論貧富,只要是頂門成家過日子,就要在鍋臺上邊的墻上,供奉灶王爺的尊像,在像的兩邊貼幅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按?!泵考叶及言钔鯛敺顬樯衩?由它來主宰一家興衰禍福,由于四季常住灶間,察看一家人的活動,自然成為“一家之主”。
2、南昌小年吃灶糖
灶糖是一種又粘嘴又粘牙的麥芽糖,把它抽為長條型的糖棍稱為“關東糖”,拉制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為天氣嚴寒,糖瓜凝固得堅實而里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味。真關東糖堅硬無比,摔不碎,吃時必須用菜刀劈開,質料很重很細??谖段⑺?中間絕沒有蜂窩,每塊重一兩、二兩、四兩,價格也較貴一些。
3、南昌小年吃粘糕
在山東魯西地區(qū)民間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謠。每年臘月廿三,是家家戶戶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為粘住灶王的嘴,讓其上天言好事,不說人間壞事。粘糕用黃米、紅棗等為原料,香甜勁道,入口綿軟,取“年年高”的吉慶之意。另外,海南人用椰子作配料趕制椰糕用來食用并祈福,取“年年高”的吉慶之意。
4、南昌小年吃麻糖
晉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頭”的俗話。據說,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報告一年來人間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也就是灶神的述職日?吃麻糖就是想讓這灶神的嘴巴被糖給粘住張不開,不能把人間的美味奢華的情景稟報給天,以免得愛吃喝的人們受到處罰——新年帶來饑荒,期盼有一個平安的豐年到來。
小年的習俗有哪些
1、蒸花饃
臘月二十三后,各家各戶忙著蒸花饃?!耙患艺艋?四鄰來幫忙”。這是展示女性靈巧手藝的大好時機,一個花饃,就是一件手工藝品?;x分為敬神和走親戚用的兩種類型。前者莊重,后者花哨。特別要制作一個為供奉灶君的大棗山。
2、梳洗
民間有”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說法。因此小年以后,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發(fā)。山西呂梁地區(qū)婆姨女子都用開水洗腳。未成年的少女,大人們也要幫她把腳擦洗干凈,喻意洗去一年的晦氣,迎接新的一年。
3、剪窗花
在準備過年的事物中,剪貼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動。窗花內容有各種動、植物掌故,如喜鵲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戲牡丹、獅子滾繡球、三羊(陽)開泰、二龍戲珠、鹿鶴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壽、犀牛望月、蓮(連)年有魚(余)、鴛鴦戲水、劉海戲金蟬和合二仙等。剛娶新媳婦的人家,新媳婦要帶上自己剪制的各種窗花,回婆家糊窗戶,左鄰右舍還要前來觀賞,看新媳婦的手藝如何。
什么是小年
小年,從字面意思上看有三種解釋。一是指農歷臘月是二十九天的月份,二是指節(jié)日,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舊俗在這天祭灶,第三種解釋是指果樹結果少,竹木生長慢的年份。 作為節(jié)日來講,由于地域風俗的差異,小年在全國各地賦予的含義和習俗也是不同的,比如北方大部分地區(qū)稱臘月二十三或臘月二十四的祭灶節(jié)為小年;江浙滬一帶很多地區(qū)稱正月初五為小年;中國國內也有不少地區(qū)稱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為小年,也有地方稱冬至為小年。
遼寧小年吃什么
1、遼寧小年吃餃子
小年吃什么食物呢?餃子必不可少。北方小年晚上習慣吃餃子,意為給灶王爺送行,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上供時,餃子要端端正正擺上供臺。此外,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jié),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美食。
2、遼寧小年吃面食
人們又大多自農歷臘月二十三后,家家忙做大棗餑餑(又稱大饅頭)、團圓餅、壽桃等面花,表示全家大團圓,日子過得年年有余。此制做起來比較麻煩,發(fā)面后醒面,再揉面再醒面,然后再做成各種花樣的面食造型后再次的醒面,待面醒后才下蒸鍋,此蒸出來的面食又稱之為“面花”,非常好吃,但很費工夫。
3、遼寧小年吃關東糖
關東糖又稱灶王糖、大塊糖。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后才有出售。關東糖是用麥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它是祭灶神用的。清人寫的《燕京歲時記》中記載:清代祭灶,供品中就有“關東糖”、“糖餅”。關東糖在東北的農村、城市里,大街小巷、街市上,都有小販叫賣:“大塊糖,大塊糖,又酥又香的大塊糖?!比榘咨拇髩K糖,放在方盤上,一般有三寸長,一寸寬,扁平,呈絲條狀。新做的大塊糖,放在嘴里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種特殊風味,是關東男女老少都十分喜愛的一種糖。
4、遼寧小年吃灶糖
灶糖是一種又粘嘴又粘牙的麥芽糖,把它抽為長條型的糖棍稱為“關東糖”,拉制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為天氣嚴寒,糖瓜凝固得堅實而里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味。真關東糖堅硬無比,摔不碎,吃時必須用菜刀劈開,質料很重很細??谖段⑺?中間絕沒有蜂窩,每塊重一兩、二兩、四兩,價格也較貴一些。
小年的習俗有哪些
1、祭灶
這算是一個民間傳說了,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于是小年這天,人們會擺一些甜瓜啦,灶糖啦什么的在灶王像前,以表自己真誠祭拜灶王爺,為的就是讓灶王爺在玉帝面前多說好話。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于男子。
2、貼春聯
很多地方小年就開始了,算是比較早進入春節(jié)了。農村一般都會請村里寫字比較好的來書寫春聯,也有自己家寫春聯的,用最普通的紅紙黑毛筆,簡樸但卻并不缺少年味,尤其是一大家子在一起出謀劃策寫什么的時候最溫馨了。
3、婚嫁
過了二十三,漢族民間認為諸神上了天,百無禁忌。娶媳婦、聘閨女不用擇日子,稱為趕亂婚。直至年底,舉行結婚典禮的特別多。民謠有“歲晏鄉(xiāng)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燈前姊妹私相語,守歲今年是洞房”的說法。
南北方小年為何差一天
南北方小年差一天的習俗由來已久。早在宋朝,就有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記載。但是,從清朝雍正年間開始,每年臘月二十三在坤寧宮祀神,也就是向天地神明匯報工作情況。為了節(jié)省開支,建立和諧社會,皇帝順便把灶王也拜了。以后王族、貝勒隨之效仿,于臘月二十三祭灶。
于是,既然國家機關和政府部門都在這一天拜神,那么工作人員(衙役下人之類)就只能推后一天再拜。自然開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過小年的分野。到了民國,民間形成了“官三、民四”的說法,就是科級以上干部二十三祭灶,一般群眾推遲到二十四。
后來,據說是因為社會進步了,人人平等,大家也就隨了皇帝,沾沾“貴氣”,改在臘月二十三這一天祭灶了。而由于過去的皇城是北京,所以北方受到的影響就會比較大。而南方依然保持以往的和人民群眾的一致的臘月二十四過小年。
廣西小年吃什么
1、廣西小年吃什么
米餅
農歷臘月廿三,民間俗稱“小年”,廣西武宣、桂平等地民間有做米餅的習俗。米餅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圓形,再經高溫蒸熟,吃起來別有風味,有“團團圓圓”的寓意。
殺年豬
恭城瑤族自治縣蓮花的蘭洞、西嶺的新河、觀音的水濱山寨等地,都有殺豬過春節(jié)的習俗。過了小年夜(農歷十二月二十三),那殺年豬的熱鬧戲就算開臺了。挑選出最好的肉,或炒或燉,精心烹飪,再滿滿斟上一杯酒,邀請親朋好友共享年豬宰殺后的第一頓鮮肉——庖湯。
年粽
南寧人有過小年吃“年粽”的習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俗話說:“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年粽跟端午節(jié)的涼粽不一樣,它有餡,有大有小,有長有短,有圓有扁。剝去葉子后,皮是糯米,餡是綠豆和豬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歡的食品做餡料。
2、2018小年夜是幾月幾號
2018年小年夜是2018年2月8日,星期四,農歷臘月廿三。
3、小年的傳說
1.1、傳說人的身上都附有一個三尸神,他經常給玉皇大帝打小報告,說人間的壞話。在很短的時間內,玉皇大帝就收到了他的很多張密報,說人間要謀反天庭。玉帝看后大怒,立即召見三尸神,命他把說玉帝壞話的人家墻上寫上他們的罪行,再讓蜘蛛結張大網,掛在屋檐下。玉帝又命王靈官除夕之夜下界,凡見到三尸神做了記號的人家,就滿門抄斬。
三尸神見陰謀將要得逞,自己可以獨占美好的人間了,就飛快下凡,將每戶人家的墻上都做了記號。灶君發(fā)現了三尸神的陰謀,急忙找來各家的灶王爺商量對策:從送灶之日起,在除夕前家家打掃得干干凈凈。等王靈官大年夜奉旨下界察看時,發(fā)現家家戶戶都很干凈,沒有任何標記,百姓安分守己,辛勤勞動。玉帝從王靈官和灶君嘴里得知三尸神冤枉好人,怒火萬丈,將三尸神永押于牢,從此,心地善良的灶君受到大家的擁戴,每年臘月二十三都要祭灶,二十四掃塵也隨之成為民間的習俗。
1.2、民間傳說,灶君爺上天專門告人間罪惡,一旦被告,大罪要減壽三百天,小罪要減壽一百天,小年的來歷與傳說。在《太上感應篇》里,又有“司命隨其輕重,奪其紀算”的記述。司命即指灶君,算為一百天,紀指十二年。在這里,重罪判罰又增加到減壽十二年了。所以在祭灶時,要打點一下灶君,求其高抬貴手。
小年夜是除夕嗎
小年夜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是臘月二十三,部分南方地區(qū)是臘月二十四,江浙滬地區(qū)是除夕前一天,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數民族地區(qū)是除夕,南京地區(qū)是正月十五,云南部分地區(qū)是正月十六。
人們稱為“小年”,意味著一年的結束。但在有些地方(如上海),人們習慣上把除夕前一天稱為小年夜。
過小年有什么禁忌
農歷12月24日:俗稱“過小年”,這一天民間開始打掃房子準備過大年,湖北一帶忌宰殺、河南一帶忌搗蒜、臺灣稱為“送神日”忌椿米,建議這天大家可以打掃一下房間。
灶糖不宜多吃
過小年要吃灶糖,糖尿病患者宜少吃。灶糖是一種麥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為長條型的糖棍稱為“關東糖”,拉制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為天氣嚴寒,糖瓜凝固得堅實而里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味。由于灶糖的糖分太多,糖尿病患者宜少吃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