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大棗湯介紹
養(yǎng)生湯煲湯。
運動可以代替保健品,但所有的藥物和保健品都不能代替運動。相信關于養(yǎng)生的道理,很多人并不陌生,養(yǎng)生不應只是調侃或者賣弄,而是必須認真地踐行。如何進行飲食養(yǎng)生呢?下面的內容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甘草大棗湯介紹,歡迎閱讀,希望您能閱讀并收藏。
藥物的種類較多,在對藥物選擇上,要先對它進行了解,這樣在使用藥物的時候,都是可以知道該如何進行,不同藥物對疾病治療不一樣,所以選擇藥物前,需要對它各方面進行認識,甘草大棗湯是很多人不熟悉的,這類藥物在治療疾病上,也是有很多方面,下面就詳細介紹下它。
甘草大棗湯:
【別名】干棗、美棗,良棗(《別錄》),紅棗(《醫(yī)學入門》)。
【來源】為鼠李科植物棗的成熟果實。
【植物形態(tài)】棗(《詩經》),又名:刺棗。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10米。枝平滑無毛,具成對的針刺,直伸或鉤曲,幼枝纖弱而簇生,頗似羽狀復葉。成"之"字形曲折。單葉互生;卵圓形至卵狀披針形,少有卵形,長2~6厘米,先端短尖而鈍,基部歪斜,邊緣具細鋸齒,3主脈自基部發(fā)出,側脈明顯?;ㄐ⌒?,成短聚傘花序,叢生于葉腋,黃綠色;萼5裂,上部呈花瓣狀,下部連成筒狀,綠色;花瓣5;雄蕊5,與花瓣對生;子房2室,花柱突出于花盤中央,先端2裂,核果卵形至長圓形,長1.5~5厘米,熟時深紅色,果肉味甜,核兩端銳尖?;ㄆ?~5月。果期7~9月。
一般多為栽培。分布全國各地。
本植物的根(棗樹根),樹皮(棗樹皮)、葉(棗樹葉)、果核(棗核)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采集】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揀凈雜質,曬干。或烘至皮軟,再行曬干。或先用水煮一滾,使果肉柔軟而皮未皺縮時即撈起,曬干。
【藥材】果實略呈卵圓形或橢圓形,長約2~3.5厘米,直徑約1.5~2.5厘米。表面暗紅色,帶光澤,有不規(guī)則皺紋,果實一端有深凹窩,中具一短麗細的果柄,另一端有一小突點。外果皮薄,中果皮肉質松軟,如海綿狀,黃棕色。果核紡錘形,堅硬,兩端尖銳,表面暗紅色。氣微弱,味香甜。以色紅、肉厚、飽滿、核小、味甜者為佳。
全國大部分地區(qū)有產,主產于河北、河南、山東、四川、貴州等地。
大棗因加工的不同,而有紅棗、黑棗之分。入藥一般以紅棗為主。
在對甘草大棗湯認識后,使用甘草大棗湯的時候,都是可以放心進行,它對身體沒有任何損害,不過對這類藥物使用,不能長期選擇,短時間的使用對疾病治療有很好幫助,長時間使用對身體會造成損害,這點也是要注意的。
yS630.Com相關推薦
藥物的種類有很多,對不同疾病治療,需要選擇不同藥物,在購買藥物前,也需要對它的各方面進行認識,這樣在治療疾病的時候,也都知道該如何使用藥物,同時對什么藥物能夠治療疾病也都清楚,干姜甘草湯就是藥物的一種,它在治療疾病種類上也是比較多,對它的選擇也要根據自身需求進行。
干姜甘草湯:
甘草干姜湯為中藥試劑,主治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誤用桂枝湯解表之后,出現咽中干,煩躁吐逆;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
藥物組成
處方用藥
(1)甘草(炙)4兩(12g),干姜(炮)2兩(6g)。
(2)傷寒論:
甘草干姜湯方
甘草四兩(炙) 干姜二兩(炮)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古方一兩有考證為今方三分之一兩
隨證加減用藥
若胃寒明顯者,加附子、肉桂,以溫暖陽氣;
若嘔吐者,加半夏、陳皮,以降逆止嘔;
若大便溏者,加扁豆、蓮子肉,以健脾止瀉等。
方劑主治
脾胃陽虛,手足不溫,口不渴,煩躁吐逆;老年虛弱尿頻,下半身常冷,咳唾痰稀,眩暈短氣,脈沉無力;現用于胃脘痛、吐酸、腸鳴腹泄、胸背徹痛、眩暈、喘咳,經期腹痛屬寒證者;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者;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
通過對干姜甘草湯的認識,在使用它的時候不能隨意的進行,尤其是對它不了解的時候,更是要先進行認識,這樣的藥物可以直接使用,但是注意的是它比較苦,所以吃完這樣的藥,也是可以吃一些糖緩解苦味。
一到了春季,很多人都會出現皮膚干燥啊,或者是呼吸系統(tǒng)等疾病的發(fā)生,讓人們感覺到很痛苦,春季應該多吃一些安神滋養(yǎng)的食物,其實喝湯就是不錯的選擇,特別是中藥甘草小麥湯,滋補安神,下面就來介紹甘草小麥大棗湯的具體方法。
甘草小麥大棗湯
材料:
甘草9克,小麥30克,大棗10克
甘草小麥大棗湯做法:
1.將小麥、大棗洗凈,甘草洗凈放入鍋內加水煎煮。
2.將甘草連煎2次,然后取2汁混合備用。
3.將小麥、大棗及甘草汁一起放入煲內,煮至小麥大棗熟爛即可。
功效:
此湯甘潤滋養(yǎng)。養(yǎng)神寧神。和中緩急??捎糜诟鞣N神經系統(tǒng)疾病,適宜于心氣不足,陰虛血少、肝氣郁滯所致的臟躁癥,癥見精神恍惚,常悲傷欲哭。心中煩亂,不能自主,睡眠不寧,記憶力減退,或失眠,盜汗,舌紅苔少等。研究還考察了攝入纖維類型,發(fā)現對男性和女性健康最有好處。全麥和豆類的纖維素對于人體有很大的幫助,可以調理內分泌,同時還可以促進腸道的蠕動,豆類的營養(yǎng)對于女性來說意義很大,這道湯適合各類的人群食用,特別是對于經常出現睡眠不好或者是記憶力下降的人群來說有很重要的調理的作用哦。
關于甘草小麥大棗湯的具體的做法,上面小編已經給大家介紹了,方法簡單,而且營養(yǎng)價值比較豐富,是很適合調理氣血防止干燥的一種飲品,而且沒有副作用,適合的人群也多,大家不妨在這個春季試試這樣的調理飲品。
小麥是我們生活中經常吃的雜糧種類,我們吃的面粉就是小麥自作而成的哦,除了吃面粉,小麥仁也有很好的食用方法哦,可以有滋陰潤燥的作用,還可以養(yǎng)心安神,如何食用呢,來看看這道甘草小麥大棗湯的做法,可以養(yǎng)心補血。
甘草小麥大棗湯材料:
甘草9克,小麥30克,大棗10克
甘草小麥大棗湯做法:
1.將小麥、大棗洗凈,甘草洗凈放入鍋內加水煎煮。
2.將甘草連煎2次,然后取2汁混合備用。
3.將小麥、大棗及甘草汁一起放入煲內,煮至小麥大棗熟爛即可。
功效:
此湯甘潤滋養(yǎng)。養(yǎng)神寧神。和中緩急。可用于各種神經系統(tǒng)疾病,適宜于心氣不足,陰虛血少、肝氣郁滯所致的臟躁癥,癥見精神恍惚,常悲傷欲哭。心中煩亂,不能自主,睡眠不寧,記憶力減退,或失眠,盜汗,舌紅苔少等。小麥和甘草大棗一起吃,可以有補虛的作用,對于經常出現的失眠多夢啊還有記憶力減退有一定的改善的作用,而且還可以緩解氣血不足的作用呢,對于緩解精神壓力大也有幫助。
這道甘草小麥大棗湯你學會了吧,方法簡單,而且具有很好的保健的作用,小麥可以有安神的作用,搭配甘草可以清熱解毒,和大棗一起煮湯,可以有安神的效果,對于經常出現失眠多夢的情況有所改善,大家可以試試這樣的養(yǎng)生湯品。
甘草水果是一種非常流行的小吃,尤其是夏天非常受歡迎,很多大街小巷走街串巷的都在賣,做法很簡單,而且味道非常好,酸甜可口,沒有固定的做法,主要是水果可以自己自由搭配,最早的甘草水果是起源于潮汕地區(qū),是由青芒果、楊桃加入甘草和各種調味料加工而成的,后來慢慢的也有用桃子,菠蘿,李子等各種不同水果來做的。
甘草味甘,性平,無毒,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氣力,解毒,幫助消化,止渴生津,解毒祛痰,清燥潤肺,減輕咳嗽。
水果可用桃子,楊桃,李子,菠蘿,哈密瓜,香瓜,番石榴,草莓等等,依個人喜歡。
甘草水果的做法
將水果洗凈,切好備用
將甘草洗凈放入開水中文火煎煮,煮至出味即可關火,然后放入鹽(無需放多,鹽的作用只是為了中和糖的甜味,這樣吃起來不膩)
待甘草水放涼后加入水果,將甘草水與水果一起放入帶蓋保鮮盒中,震蕩搖勻,腌制入味即可(一定要等糖水放涼后才可以放入水果,熱水會破壞維生素,同時也會影響口感)
附加:冰鎮(zhèn)更佳,喜歡多種口味的可以撈干后拌入甜梅醬或是梅粉,直接用水果伴梅醬,梅粉不煮甘草水也可以。
小貼士
甘草久服輕身延年。生用瀉火熱,熟用散表寒,去咽痛,除邪熱,緩正氣,養(yǎng)陰血,補脾胃,潤肺;甘草有類似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對組胺引起的胃酸分泌過多有抑制作用;并有抗酸和緩解胃腸平滑肌痙攣作用;甘草黃酮、甘草浸膏及甘草次酸均有明顯的鎮(zhèn)咳作用;祛痰作用也較顯著,其作用強度為甘草酸甘草黃酮甘草浸膏;甘草還有抗炎,抗過敏作用,能保護發(fā)炎的咽喉和氣管粘膜。甘草浸膏和甘草酸對某些毒物有類似葡萄糖醛酸的解毒作用;甘草常用來治療隨更年期而來的癥狀.因為甘草里含有甘草素,是一種類似激素的化合物,它有助于平衡女性體內的激素含量;甘草所含的次酸能阻斷致癌物誘發(fā)腫瘤生長的作用。甘草適宜胃潰瘍者、十二指腸潰瘍者、神經衰弱者、支氣管哮喘者、血栓靜脈炎患者。濕盛脹滿,浮腫者不宜用。不可與鯉魚同食,同食會中毒。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久服較大劑量的生甘草,可引起浮腫等。
茯苓甘草湯是什么
茯苓甘草湯是什么呢?茯苓和甘草都是很多人吃過的中草藥,茯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安神的功效。還可以制作成粉狀用來女士愛好的美白面膜。而甘草能補益,是對人體很好的一種草藥。但茯苓甘草湯大家又喝過沒呢?
1、茯苓甘草湯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到的一款保健湯,特別是在炎熱的夏天里面,這款湯可以給人清熱解毒,緩解一天的勞累,讓身心都變得更加的舒暢。
2、茯苓甘草湯,中藥名。為藥材茯苓塊切去赤茯苓后的白色部分,通常為中藥飲片。古人稱茯苓為“四時神藥”,因為它功效非常廣泛,不分四季,將它與各種藥物配伍,不管寒、溫、風、濕諸疾,都能發(fā)揮其獨特功效。
3、茯苓甘草湯味甘、淡、性平,入藥具有利水滲濕、益脾和胃、寧心安神之功用?,F代醫(yī)學研究:茯苓甘草湯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茯苓甘草湯多糖有明顯的抗腫瘤及保肝臟作用。但虛寒精滑或氣虛下陷者忌服。
茯苓甘草湯的做法
茯苓和甘草這兩種主要的材料在市場上都是比較容易買到的,并且制作的方法其實也不難。接下來,媽網百科將為大家具體介紹茯苓甘草湯的做法。快來看看吧!
1、組成:茯苓、桂枝二兩,甘草一兩, 生姜三兩。
2、主治:治傷寒水氣乘心,厥而心下悸者。
先治其水,卻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太陽證飲水過多,水停心下必悸;火畏水,故心惕惕然動,不自安也。亦治傷寒汗出不渴者。經曰:傷寒汗出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此湯主之。汗而不渴為邪熱未入里,故但解表利水而兼和中。亦治膀胱腑咳,咳而遺溺。
3、方論:此足太陽藥也。淡能滲水,甘能寧心助陽,故用茯苓;辛能散飲,溫能發(fā)汗解肌,故用姜桂;益土可以制水,甘平能補氣和中,故用甘草。
4、按:悸證,有過汗而悸者,有吐下而悸者,有氣虛而悸者。惟飲之為悸,甚于它邪,以水停心下,無所不入,侵于肺則咳,傳于胃為嘔,溢于皮膚為腫,漬于腸間為利。故經曰:先治其水,后治其厥。厥為邪之深者,猶先治水,況病之淺者乎。
5、本方去生姜,加白術,名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仲景治傷寒吐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fā)汗則動經,身為振搖者。逆滿氣沖,寒邪伏飲,上搏于膈也,故令頭眩;沉為在里,且既經吐下,復發(fā)其汗,則陽益虛而津液耗,故身振搖也;與此湯導飲和中,益陽固衛(wèi)。金匱用治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 ...
茯苓甘草湯的功效與作用
上面介紹過茯苓甘草湯的做法后,大家是不是對茯苓甘草湯的功效與作用很感興趣呢?其實茯苓甘草湯的功效與作用有很多哦。而且,如果在夏天上火的話,喝上這樣的一口湯,能讓身體的火熄滅,身體得到能量補充一樣的精神。
1、茯苓甘草湯,利水滲濕,健脾化痰,寧心安神,敗毒抗癌。藥性平和,利濕而不傷正氣。適量服食可作為春夏潮濕季節(jié)的調養(yǎng)佳品。
2、可治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痰飲咳逆、嘔逆、惡阻、泄瀉、遺精、淋濁、驚悸、健忘等癥。
3、所含茯苓酸具有增強免疫力、抗腫瘤以及鎮(zhèn)靜、降血糖等的作用。
4、可松弛消化道平滑肌,抑制胃酸分泌,防止肝細胞壞死,抗菌等功效。
茯苓甘草湯的食用禁忌
茯苓甘草湯雖好,但不是每個人都適宜食用。像陰虛而無濕熱、虛寒滑精、氣虛下陷的人群是要謹慎服用茯苓甘草湯的。此外,食用茯苓甘草湯還有以下禁忌:
1、陰虛火旺,口干咽燥者不宜用。
2、老年腎虛,小便過多,尿頻遺精者慎用。
3、《藥性論》:“忌米醋?!?;《本草經疏》:“病人腎虛,小水自利或不禁或虛寒精清滑,皆不得服?!保弧兜门浔静荨罚骸皻馓撓孪?、水涸口干俱禁用。”。
4、張元素:“如小便利或數,服之則損人目。如汗多入服之,損元氣。”
5、久服大劑量甘草,可引起浮腫。有關研究還發(fā)現,甘草制劑有損性功能,每天服用28克甘草,可導致男性的性欲降低和其它形式的性無能,停藥4天后可恢復。
6、甘草還可抑制皮質醇的轉化,從而導致血壓上升和低血鉀癥。因此,對于有性功能減退、高血壓及浮腫的患者,不宜使用甘草。
哪些人適宜飲用茯苓甘草湯
哪些人適宜飲用茯苓甘草湯呢?這個問題得分開從茯苓和甘草這兩種藥材入手。茯苓適宜于一般人群。尤宜于水濕內困,水腫,尿少,眩暈心悸,胃口欠佳,人便稀爛,心神不安,失眠、多夢者。而甘草則適宜心氣虛,心悸怔忡,脈結代,以及脾胃氣虛,倦怠乏力等的人群食用。
1、患有水濕停滯引起的食欲不振、小便不利、大便溏瀉、水腫脹滿、痰飲以及心脾兩虛所致的眩暈、心悸、睡眠不安、失眠多夢等癥的人士適宜服用。
2、茯苓甘草湯適宜患有咽喉腫痛,痛疽瘡瘍,胃腸道潰瘍的人群服用。
3、亦適宜需要補脾益氣,滋咳潤肺的人群服用。
4、茯苓甘草湯還適宜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等癥狀的人群服用。
其實,適宜食用茯苓和甘草這兩種中草藥的人群,一般來說都是適宜飲用茯苓甘草湯的。
要想充分了解芍藥甘草湯,就必須先了解下芍藥和甘草。從宏觀方面講,芍藥和甘草都是植物的一種,而且各自都不一樣;不僅外形不一樣,所屬科種也是不同的。芍藥通常說的是一種花,開放的時候異常美麗,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芍藥還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而甘草則是草本植物的一種,同樣也有一定的藥用價值。
就是因為芍藥和甘草有一定的藥用價值,才會把這兩種不同的植物放在一起做成了芍藥甘草湯,來供一些病患的服用。芍藥和甘草單獨成藥的話能夠治療的病情也是很多的。那么,下面就來詳細介紹下芍藥甘草湯這種湯藥。
芍藥的根鮮脆多汁,可供藥用。根據分析,芍藥根含有芍藥甙和安息香酸,用途因種而異。中醫(yī)認為:中藥里的白芍主要是指芍藥的根,它具有鎮(zhèn)痙、鎮(zhèn)痛、通經作用。對婦女的腹痛、胃痙攣、眩暈、痛風、利尿等病癥有效。
甘草是一種補益中草藥。對人體很好的一種藥,藥用部位是根及根莖,藥材性狀根呈圓柱形,長25~l00cm,直徑0.6~3.5cm。外皮松緊不一,表面紅棕色或灰棕色。根莖呈圓柱形,表面有芽痕,斷面中部有髓。氣微,味甜而特殊。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祛痰止咳、脘腹等。
本方主治津液受損,陰血不足,筋脈失濡所致諸證。方中芍藥酸寒,養(yǎng)血斂陰,柔肝止痛;甘草甘溫,健脾益氣,緩急止痛。二藥相伍,酸甘化陰,調和肝脾,有柔筋止痛之效。
【組成】芍藥12克 甘草12克
【用法】上二味,用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溫再服。
【功用】調和肝脾,緩急止痛。
【主治】傷寒傷陰,筋脈失濡,腿腳攣急,心煩,微惡寒,肝脾不和,脘腹疼痛。現用于血虛津傷所致的腓腸肌痙攣、肋間神經痛、胃痙攣、胃痛、腹痛、坐骨神經痛、婦科炎性腹痛、痛經;以及十二指腸潰瘍、萎縮性胃炎、胃腸神經官能癥、急性乳腺炎、頸椎綜合征等屬陰血虧虛,肝脾失調者。
實驗研究
解痙、止痛、抗炎作用 安徽醫(yī)學院《急腹癥資料》1977:74,本方對病變異常興奮狀態(tài)有強力的抑制、鎮(zhèn)靜作用。其中芍藥對疼痛中樞和脊髓性反射弓的興奮有鎮(zhèn)靜作用,故能治療中樞性或末梢性的筋系攣急,以及因攣急而引起的疼痛。芍藥、甘草中的成分有鎮(zhèn)靜、鎮(zhèn)痛、解熱、抗炎、松弛平滑肌的作用,二藥合用后,這些作用確能顯著增強。
芍藥甘草湯的棘突做法步驟如下:
配方:芍藥30克、甘草10克、白糖30克
制作:
1.將甘草、芍藥潤透切片;放入鍋內,加水1000毫升。
2.將鍋置中火上,煎煮20分鐘,濾去渣,在藥汁內加入白糖拌勻即成。
食法:代茶飲用。
功效:溫補中陽。
通過上面關于芍藥和甘草的詳細介紹,以及對于芍藥甘草湯的相關介紹,我們對于這兩中植物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同時也了解到了芍藥甘草湯的藥效。就算芍藥和甘草單獨用藥也是可以醫(yī)治一些疾病的,所以大家以后在生活中可以留心這方面,說不定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有所幫助的。
現代人現在經常會喝一些湯或者茶類,特別注重養(yǎng)生,希望通過日常生活的這些湯和茶來養(yǎng)出一個好的身體,所以現在一些養(yǎng)生餐館、褲頭方涼茶店都特別受人們的歡迎,人們每間隔一段時間就會到這些地方去進行消費。其實在家里也是可以自己制作一些湯來進行調養(yǎng)的!
今天特別為大家介紹一個湯,就是桂枝甘草湯?,這桂枝甘草湯是由桂枝加灸甘草組成的,有益心氣、通心血和養(yǎng)心的功效。一起來看看桂枝甘草湯這個湯的一些詳細情況:用法和禁忌。
[方義]
此溫補心陽,兼補中氣,治心悸之方。
[主治]
發(fā)汗過多形成心悸之證。但必須具有喜用手按、小便尚利、喜熱怕涼或脈沉遲等方能準確.
按:喜用于按,說明是虛證,需用補藥;小便尚利,說明不需要白術、茯苓之補脾利水;喜熱怕涼或脈沉遲,說明須用溫性藥品。
[藥品]
桂枝二至三錢 炙草一錢至錢半
[煎服法]
水一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滓頓服。
[用藥大意]
桂枝保心陽,炙草補中氣。心陽復則液可回,中氣和而悸白平.
[禁忌證]
(1)喜冷或口苦脈沉數者忌之。熱證不適用熱性藥也。
(2)汗仍未止,脈虛而不調者忌之。因系氣虛將脫之象,應該補氣固脫。
(3)四肢厥逆,小便不利,有明顯停水現象者不宜用。
因此系陽虛水泛之重證,此方力有未足,不能勝任也。
上面詳細介紹了桂枝甘草湯的情況,因發(fā)汗過多形成心悸的患者,一般的常用劑量是10幾,可以根據這些介紹來掌握這個湯的主治癥狀和用藥的禁忌,在用藥過程中方便對照查看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項,這樣能夠更好掌握自身的恢復情況。
浮小麥甘草大棗的材料非常的簡單,只需要準備浮小麥、甘草、大棗,很快就能夠做出既營養(yǎng)又好吃的浮小麥甘草大棗湯了。浮小麥甘草大棗湯不僅味道好,營養(yǎng)價值高,它還具有多種功效呢?
浮小麥甘草大棗湯甘潤滋養(yǎng),養(yǎng)神寧神,和中緩急。可用于各種神經系統(tǒng)疾病,適宜于心氣不足,陰虛血少、肝氣郁滯所致的臟躁癥,癥見精神恍惚,常悲傷欲哭。心中煩亂,不能自主,睡眠不寧,記憶力減退,或失眠,盜汗,舌紅苔少等。
作為這道藥膳湯的食材之一的浮小麥為禾本科植物小麥干癟輕浮的穎果。夏至前后,成熟果實采收后,取癟瘦輕浮與未脫凈皮的麥粒,去灰屑,用水漂洗,曬干。具有除虛熱;止汗的功效,主治陰虛發(fā)熱、盜汗、自汗。甘草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的功效,常被用于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大棗具有補中益氣,養(yǎng)血安神的功效,常用于脾虛食少,乏力便溏,女性更年期綜合征。
浮小麥甘草大棗具有治療失眠、自汗盜汗等的食療功效。因此成為很多人比較喜歡的一種藥膳湯品。對于這道藥膳湯,在食材的選購上也是需要注意的,只有選擇好了食材,才能夠將其食療價值發(fā)揮到最佳的效果。
甘草根呈長圓柱形,長25至100厘米,直徑0.6至3.5厘米,表面紅棕色或灰棕色,外皮松緊不一,具明顯縱皺紋、溝紋、皮孔及稀疏的細根痕。質堅實,斷面略顯纖維性,有裂隙,黃白色,粉性,形成層環(huán)紋明顯,有放射狀紋理。根莖呈圓柱形,表面有芽痕,斷面中部有髓。氣微,味甜而特殊。其去皮者,表面淡黃色,為粉甘草。
大棗的外表:優(yōu)質大棗整體很飽滿,裂紋的地方也較少。大家在挑選的時候多挑選外皮光滑,沒有傷痕的就可以了。
浮小麥甘草大棗湯可謂是營養(yǎng)食療兩者俱備的一道藥膳湯,喜歡的朋友們可以嘗試一下哦!
可能有些人并沒有嘗試過這個綠豆甘草湯是什么味道,有些人還不知道綠豆甘草湯是什么東西。其實就是主要利用甘草和綠豆進行熬制的一種湯類。綠豆對于人體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在夏日的時候食用的話是有很好的效果的。而甘草就是一種植物了,可以幫助身體趕走熱氣。
利用綠豆和甘草進行熬湯,這個湯對于老人小孩都是適合的,如果身體比較的虛寒的話,就可以將湯熬久一點,這樣湯的寒性就不會那么的強的,所以大家就要注意了。
排毒清肝首選綠豆甘草
綠豆是清熱解毒的佳品,味道清香,老少咸宜。推薦每周煮一次綠豆甘草水,加些海帶,就是美味的海帶綠豆砂糖水(甘草雖有甜味,但作糖水吃,可以略加一些白砂糖)。體質壯實、火重的人,可以先將綠豆用水浸泡,待其變軟后與甘草(一至二片)煮45分鐘,即可取汁而飲。
體質較虛寒者,可將綠豆甘草再多煮一小時以減其寒涼,或放陳皮與綠豆甘草一同煎煮,陳皮除有中和寒性作用外,還有燥濕、理氣的功效。
紅棗枸杞人參補血養(yǎng)肝
體質不佳者若休息不足,必然導致氣血虧虛。而氣足才能推動血液的流通。因此,視個人體質適當進食一些補氣血的藥茶和湯,保障肝臟機能的正常,才能保證氣血充足。
用枸杞葉、枸杞子加豬肝煮湯就是個不錯的選擇。枸杞葉清肝排毒、枸杞子滋養(yǎng)補肝,而豬肝則是補血妙品。此外,可用枸杞子、去核紅棗泡水,長期飲用,也有補肝養(yǎng)血功效。
氣血虧虛者則可用人參片煎紅棗茶飲用,有補氣養(yǎng)血的功效。人參紅棗茶煎好時加入幾朵玫瑰干花,更添寧神的功效。
以上就是和大家介紹了綠豆甘草湯的一些功效和作用,相信大家看完之后對綠豆甘草湯的認識也是比較清晰的。我們對于生活中的一些物質應該多一些了解,這樣對于自己調理身體也是很有幫助的。懂得調理,才是養(yǎng)生之道。
炎炎夏日,天氣實在炎熱,很多人為了讓自己涼快一點,都喜歡吃冰棍雪糕來解暑,其實還有另外一種解暑的方法,那就是烏梅甘草湯,烏梅甘草湯是很多人都非常喜歡喝的,能夠對人體有很多的好處,那么烏梅甘草湯究竟是怎么做的呢,下面我們一起來詳細了解一下。
烏梅甘草湯對人體有很多的好處,所以大家可以自己在家試著做,所以我們要了解究竟烏梅甘草湯是怎么做的,有哪些做法,這都是大家想了解的,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藥物組成:烏梅肉5個,甘草5錢。
處方《醫(yī)門八法》卷三。
方劑主治:肝氣有余,肝血不足,以致胃氣痛者。
烏梅湯做法一
【處方】白梅(二十九枚) 檀香(三兩) 甘草(四兩) 鹽(五兩)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與主治】治中熱,五心煩躁,霍亂嘔吐,口干煩渴,津液不通。
【用法與用量】每服二錢,入生姜五片,青竹葉七片,粳米百粒,水煎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烏梅湯
【藥物組成】黃連2兩,阿膠(炙)2兩,梔子30枚,烏梅20枚,黃柏1兩。
【處方來源】《外臺》卷二十五引《肘后方》。
【方劑主治】熱下(匿蟲),療熱水谷下痢。
【用法用量】上切。以水7升,煮取2升半,分為2服。
制作的方法:先將烏梅山楂甘草這三味沖洗干凈放入沙鍋,加水2000克一起侵泡30分鐘。
30分鐘后,就可以直接上灶開煮!先大火將水燒沸,然后用小火煮30分鐘就OK啦.然后開鍋將煮好的湯水倒出,渣就可以不要了.根據個人的口味愛好加入適量的冰糖,這樣,一鍋美美的烏梅湯就完成啦!用杯子盛一杯爽上一口,看看味道吧! 功效:
飲用提示:由于烏梅有內斂的作用,因此對于正在發(fā)高燒的朋友這個就不是很適合,會容易造成高燒不退哦,所以最好等燒退后再飲用吧!
烏梅湯做法二
食譜原料:烏梅8枚、冰糖少許
制作方法
1、烏梅8枚用刀切碎;
2、將碎烏梅連核一起放容器中加2碗清水浸泡30分鐘;
3、上灶大火燒沸,再小火燒20分鐘;
4、將烏梅湯盛出,加冰糖調味即可。
適應人群:6個月以上的寶寶
上面給我們介紹了幾種烏梅甘草湯的做法,希望大家都能積極的重視起來,烏梅甘草湯對人體有很多的好處,不但能夠開胃消食、止渴生津、而且對于腹瀉的寶寶能夠有很好的止瀉的作用,所以我們都可以自己在家試著做出好喝的烏梅甘草湯。
感謝閱讀養(yǎng)生路上網飲食養(yǎng)生頻道的《甘草大棗湯介紹》一文,本文由我們優(yōu)質撰寫和整理而成,希望在您養(yǎng)生路上能幫上忙,也同時希望您繼續(xù)閱讀我們?yōu)槟臏蕚涞摹?a href="/yangshengtangbaotang/">養(yǎng)生湯煲湯”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