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怎么捂 “春捂”保暖注意身體8個部位
春捂季節(jié)養(yǎng)生。
“不怕工資低,就怕命歸西。不怕掙錢少,就怕死得早?!别B(yǎng)生已經成為很多中老年人關注的話題,只有作好了平日的養(yǎng)生,生活才能更加幸福!我們該怎么進行科學的中醫(yī)養(yǎng)生呢?急您所急,小編為朋友們了收集和編輯了“春捂怎么捂 “春捂”保暖注意身體8個部位”,希望能為您提供更多的參考。
中醫(yī)上面講的是春捂秋冬,現(xiàn)在是春天我們應該是要捂一捂的,那么對于春捂我們應該怎么捂呢?春捂應該注意身體的哪些部位呢?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春捂我們應該捂哪些部位呢?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春捂是我們一直以來遵循的中醫(yī)理論,但是對于春捂我們可能并沒有那么深刻的了解的,以下給大家介紹一下詳細內容。
春捂保暖注意身體8個部位
1.頭暖
老一輩常常會教導我們:頭是凍不得的地方。為什么呢?“頭是諸陽之會”,人體經脈多匯聚于頭部,頭部得不到保護,就像熱水瓶沒有蓋子一樣,體內陽氣容易散掉。
因此出門戴一頂合適的帽子是很必要的?,F(xiàn)在氣溫偏低,選帽子要慎重,應以保暖為主,如毛線編織帽、針織帽、棉帽或絨帽,這樣才能更好地保護耳朵和頭部。
2.頸暖
頸部上承頭顱,下接軀干,稱得上人體的要塞。頸部受涼,可使局部血管收縮,血流速度降低,甚至誘發(fā)眩暈、大腦供血不足等不適。
因此,出門一定要備條溫暖的圍巾,有抵御風寒入侵、預防感冒的作用。需要提醒的是,很多人戴圍巾時,習慣把脖子、嘴巴一起捂著,這種做法對健康不利。因為圍巾纖維易脫落,又容易吸附灰塵、病菌,很容易隨著呼吸進入體內,引發(fā)疾病。
3.腳暖
我們都知道雙腳保暖很重要,雙腳雖然支撐著人體這個“大廈”,但它遠離心臟,血液循環(huán)易受影響,且皮下脂肪層薄,保溫性能差,容易發(fā)冷。
因此,一定要注意保持鞋襪的溫暖、干燥;每坐2~3個小時之后,可以起身走動10分鐘,以促進腳部的血液循環(huán)。另外,臨睡前用熱水泡腳后,用手掌按摩腳心10分鐘左右,也可起到養(yǎng)生保健的作用。
4.膝暖
老人們特別注重保暖膝部,其實這是有道理的。膝關節(jié)脂肪含量少,易受寒冷刺激。而且冬天膝關節(jié)周圍供血減少,保護和調節(jié)功能下降,寒氣侵入時很容易誘發(fā)膝關節(jié)疼痛。
因此,對于女性來說好不要穿短裙、七分褲等,騎車、外出鍛煉時可戴上護膝,并注意運動不可過量。
5.鼻暖
“鼻為肺之竅”,預防呼吸系統(tǒng)疾病,就要守好這道“門”。每天早晨和睡前,可用雙手拇指外側沿鼻梁、鼻翼兩側上下按摩30次左右,接著按摩鼻翼兩側的迎香穴15~20次,促進氣血流通,增強鼻的耐寒能力。風大時出門戴上口罩。
6.耳暖
耳朵體積雖小,但接觸空氣的面積大,熱量容易散發(fā),且“耳為宗脈之所聚”,十二經脈皆通過于耳,因此外出一定要給它們“穿上”保暖外衣。
你可以戴上耳包,或用寬大的帽子、圍巾遮住耳朵;從室外進入溫暖的室內,可以迅速用手搓一下耳朵,讓其快速回暖。
7.腰暖
“腰為腎之府”,腰部受到寒冷刺激,人的“先天之本”也會受到牽連。中老年人突遇冷風后極易刺激神經,引起腰部疼痛,甚至舊病復發(fā)。
除了及時增添衣服,還要注意夜間睡覺時蓋好被子;晚睡前可用雙手搓腰眼,使腰部發(fā)熱;必要時可選擇護腰帶加強保暖。
8.背暖
中醫(yī)認為,背為腎脈所居,而人之陽氣根源于腎,所以寒邪易中傷腎陽,著涼受風寒也常從背部開始。保持背部溫暖,可防感冒、固腎強腰,預防舊病復發(fā)。
除了加件背心、馬夾,背部保暖的要訣是曬太陽,每天可在中午光照強烈時出門散步,接觸陽光,幫助腎的陽氣升發(fā)。
yS630.Com相關推薦
雖然已過驚蟄節(jié)氣,但是寒意仍然很濃,老話說春捂秋凍,在此時節(jié)有些部位最需要捂一捂。
手腕
手腕處有心經的原穴神門穴,而原穴是臟腑原氣經過和留止的部位,能夠強化臟腑的功能。大家都知道心主管全身的血脈,通過輸送氣血來溫暖全身,所以春捂的第一個關鍵部位就是神門穴。
神門穴位置:在腕橫紋上,手小指一側腕下方肌腱的內側。
小貼士
神門穴主治:胸痛、便秘、焦躁、心悸、失眠、食欲不振等疾病。該穴為人體手少陰心經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神門穴保健方法:用拇指指端反復點按神門穴30次,可以去除煩躁、安神定志。按揉此穴時力量不需要太大,也不必追求酸脹感。
腰眼
人體陽氣的根在腎,而腰為腎之府,腎陽虛時常出現(xiàn)腰酸軟、怕冷、尿頻或容易困倦疲乏。用熱水袋熱敷或艾灸腰眼處的腎俞穴,可以起到溫暖腎陽的作用。
腎俞穴位置:取穴時通常采用俯臥姿勢,腎俞穴位于腰部,當?shù)诙导幌?,左右二指寬處?/p>
小貼士
腎俞穴主治:腰痛、腎臟病、高血壓、低血壓、耳鳴、精力減退等。
腎俞穴保健方法:兩手握拳,以食指掌指關節(jié)突起部放在兩側腎俞穴上,先順時針方向壓揉9次,再逆時針方向壓揉9次,如此連做36次。每天按揉腎俞穴,具有滋陰壯陽、補腎健腰等作用。
小腿
有些人在天氣寒冷時容易出現(xiàn)偏頭痛或小腹痛,甚至出現(xiàn)惡心、嘔吐等,中醫(yī)認為這種表現(xiàn)屬于陽虛,這時要重點保護好小腿外側,可以多熱敷足臨泣穴和陽輔穴。
足臨泣穴位置:第四腳趾和小腳趾之間縫的終點,取穴方法是將手指從第四腳趾和小腳趾之間的縫向腳背方向推,推到有骨頭的邊緣時就是足臨泣穴。
陽輔穴位置:在小腿的外側,腳外踝關節(jié)上方四寸的位置。
小貼士
足臨泣穴主治:頭痛、眼痛、目眩、乳癰、瘰疬、脅肋痛、瘧疾、中風偏癱、痹痛不仁、足跗腫痛、頭痛、腰痛、肌肉痙攣、膽囊炎、中風、神經官能癥等。
陽輔穴主治:偏頭痛、眼痛、腋下腫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腳氣、瘰疬。
肚臍
中醫(yī)稱肚臍為神闕穴,溫暖這個穴位可以鼓舞脾胃陽氣,特別是一些胃部怕冷、易腹瀉的人,要特別注意這個部位的保暖,可以經常在肚臍熱敷。另外,還可在中脘穴(位于臍上4寸)和胸骨下劍突連線的中點處熱敷或艾灸,有助于胃腸保暖。
小貼士
神闕穴是人體生命最隱秘最關鍵的要害穴竅,是人體的長壽大穴。經常對神闕穴進行保養(yǎng),可使人體真氣充盈、精神飽滿、體力充沛、腰肌強壯、面色紅潤、耳聰目明、輕身延年。并對腹痛腸鳴、水腫腹脹、瀉痢脫肛、中風脫證等有獨特的療效。
神闕穴的保健方法:
其一是揉中法:每晚睡前空腹,將雙手搓熱,雙手左下右上疊放于肚臍,順時針揉轉(女子相反),每次180下。
其二是聚氣法:端坐,放松,微閉眼,用右手對著神闕穴轉,意念將宇宙中的真氣能量向臍中聚集,以感覺溫熱為度。
本文導讀:大家不要以為春天到了,氣候回暖,就可以脫掉大衣,衣服減得很快。春季氣候多變,特別是初春的時候,更要做到春捂,不過只要捂住關鍵的部位就不會對健康造成危害。
手腕處有心經的原穴 神門穴,而原穴是臟腑原氣經過和留止的部位,能夠強化臟腑的功能。大家都知道心主管全身的血脈,通過輸送氣血來溫暖全身,所以春捂的第一個關鍵部位就是神門穴。
神門穴位置:在腕橫紋上,手小指一側腕下方肌腱的內側。
小貼士
神門穴主治:胸痛、便秘、焦躁、心悸、失眠、食欲不振等疾病。該穴為人體手少陰心經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神門穴保健方法:用拇指指端反復點按神門穴30次,可以去除煩躁、安神定志。按揉此穴時力量不需要太大,也不必追求酸脹感。
部位二:腰眼
人體陽氣的根在腎,而腰為腎之府,腎陽虛時常出現(xiàn)腰酸軟、怕冷、尿頻或容易困倦疲乏。用熱水袋熱敷或艾灸腰眼處的腎俞穴,可以起到溫暖腎陽的作用。
腎俞穴位置:取穴時通常采用俯臥姿勢,腎俞穴位于腰部,當?shù)诙导幌?,左右二指寬處?/p>
小貼士
腎俞穴主治:腰痛、腎臟病、高血壓、低血壓、耳鳴、精力減退等。
腎俞穴保健方法:兩手握拳,以食指掌指關節(jié)突起部放在兩側腎俞穴上,先順時針方向壓揉9次,再逆時針方向壓揉9次,如此連做36次。每天按揉腎俞穴,具有滋陰壯陽、補腎健腰等作用。
部位三:小腿
有些人在天氣寒冷時容易出現(xiàn)偏頭痛或小腹痛,甚至出現(xiàn)惡心、嘔吐等,中醫(yī)認為這種表現(xiàn)屬于陽虛,這時要重點保護好小腿外側,可以多熱敷足臨泣穴和陽輔穴。
足臨泣穴位置:第四腳趾和小腳趾之間縫的終點,取穴方法是將手指從第四腳趾和小腳趾之間的縫向腳背方向推,推到有骨頭的邊緣時就是足臨泣穴。
陽輔穴位置:在小腿的外側,腳外踝關節(jié)上方四寸的位置。
小貼士
足臨泣穴主治:頭痛、眼痛、目眩、乳癰、瘰疬、脅肋痛、瘧疾、中風偏癱、痹痛不仁、足跗腫痛、頭痛、腰痛、肌肉痙攣、膽囊炎、中風、神經官能癥等。
陽輔穴主治:偏頭痛、眼痛、腋下腫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腳氣、瘰疬。
部位四:肚臍
中醫(yī)稱肚臍為神闕穴,溫暖這個穴位可以鼓舞脾胃陽氣,特別是一些胃部怕冷、易腹瀉的人,要特別注意這個部位的保暖,可以經常在肚臍熱敷。另外,還可在中脘穴(位于臍上4寸)和胸骨下劍突連線的中點處熱敷或艾灸,有助于胃腸保暖。
小貼士
神闕穴是人體生命最隱秘最關鍵的要害穴竅,是人體的長壽大穴。經常對神闕穴進行保養(yǎng),可使人體真氣充盈、精神飽滿、體力充沛、腰肌強壯、面色紅潤、耳聰目明、輕身延年。并對腹痛腸鳴、水腫腹脹、瀉痢脫肛、中風脫證等有獨特的療效。
其一是揉中法:每晚睡前空腹,將雙手搓熱,雙手左下右上疊放于肚臍,順時針揉轉(女子相反),每次180下。
其二是聚氣法:端坐,放松,微閉眼,用右手對著神闕穴轉,意念將宇宙中的真氣能量向臍中聚集,以感覺溫熱為度。
導讀:冬盡春來,萬物復蘇,春天悄然而至。在我國很多地方特別是東北地區(qū)都有春捂秋凍,不生雜病是民間一句古話,其實也是一條養(yǎng)生保健諺語。因為春捂既是順應陽氣生發(fā)的養(yǎng)生需要,也是預防疾病的自我保健。適當春捂,能養(yǎng)生防病。
初春天氣變化無常,極有可能引發(fā)感冒。上年紀的人還易患肺部感染等呼吸系統(tǒng)疾病,這些病又會誘發(fā)或加重心腦血管疾病。同時,這個季節(jié)還易受到凍結肩等病的偷襲。只有氣溫持續(xù)在15℃以上且相對穩(wěn)定時,才可解除春捂的束縛。
為何春捂---初春之陽難御春寒
中醫(yī)理論認為天人合一。 這句話的意思是,人體與大自然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強調人和大自然只有實現(xiàn)和諧、同步、交融,才能健康長壽。一年四季,大自然的陽氣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如此循環(huán)往復,經久不息。春天萬物生氣勃勃,像早上初升的太陽一樣,此時人體陽氣也順應自然,向上向外蓬勃舒發(fā)。初生之陽如剛萌芽的幼苗,難以抵御早春嚴寒,所以人們要想辦法使之去寒就溫,對應養(yǎng)生的要求即需春捂,只有這樣陽氣才能不斷生發(fā),才能與自然界上升之陽氣相合,才會有夏季陽氣盛滿的葳蕤景象。
北方的初春氣溫更是瞬息萬變。故早春需捂,遇冷不可強忍,務必及時添加衣物,遇熱不得急脫衣服,以助陽氣的升發(fā)。
古人有寒從腳下起之論,故養(yǎng)生主張春令衣著宜下厚上薄,即加強腿腳的保暖。上身衣服略減無妨,但下身的褲子、襪子、鞋子寧可穿得厚實一些、暖和一點。背部保暖也十分關鍵,古人有春不露背的說法。
量體著衣,各得所宜。孫志新指出,身體虛弱的老年人,一旦衣不得體,感受風寒,極易引發(fā)宿疾、陳病,經久難愈。衣服減得太快,可能出現(xiàn)一向單衫耐得凍,乍脫棉衣凍成病的情況;若女性急于脫下冬衣穿上靚衫,一天到晚都身著單薄的裙裝,易致肢體關節(jié)疼痛等病癥;尤其是小兒不耐寒冷,應以保暖為原則。孫志新告誡,人們一定要順應天氣變化,結合個人稟賦強弱,增減隨天,一般是早晚增衣,中午減衣,為身體做好防護。
春捂適度
研究表明,對多數(shù)老年人或體弱多病者來說,日夜溫差大于8℃時要春捂。此外,冷空氣過去后,氣溫逐漸回升,也別急著減衣,應至少再捂7天,身體才能適應。
春捂也有限度,如果捂時覺得咽喉燥熱、身體冒汗,就早點兒換裝。每人體質不同,體內陰陽狀態(tài)并不一致,所以春捂秋凍并非人人皆宜。假如體質陽氣偏盛,春天自身陽氣足以與自然界相合,可適當少捂幾天。如果一味追求春捂,使體內偏盛的陽氣更亢盛,容易患溫熱之病。另外,春捂并不是衣服穿得越多越好,而是強調脫衣要遞減,即衣物增減既要視天氣變化情況而定,還要看自身體質狀況如何。
清晨喝杯牛奶 許多年輕女性為保持身材苗條,早晨不吃早點,其實這樣不利于健美。牛奶中的鈣對皮膚光潔很重要,春天早晨飲用牛奶,可使血液中新陳代謝加快,預防便秘和貧血,使氣色更好更年輕。
注意仔細洗臉 春日氣溫升高,皮脂分泌較活躍,臉上的小痘痘常會悄然露出。為保持面部皮膚光滑,最好仔細洗臉。
養(yǎng)生保健專家提醒說,谷雨時節(jié)氣溫回升快,公眾要慎防春火。
養(yǎng)生保健專家張東生說,谷雨時節(jié),盡管天氣轉暖,但是氣溫變化還是很大,尤其是早晚與中午的溫差相當大,因此早晚要注意保暖。老人和孩子尤其要注意這一點??蛇m當調整穿衣層次,早晚可多穿一件衣服。
張東生特別指出,谷雨時節(jié)自然界陽氣驟升,易引動人體內蓄積的內熱而生肝火,繼而誘發(fā)春日常見的鼻腔、牙齦、呼吸道、皮膚等出血,以及頭痛眩暈、目赤眼疾等疾患,這就是所謂春火。
養(yǎng)生專家表示,抑制春火應該春捂有度,15攝氏度是春捂的臨界點,超過15攝氏度就要減衣,不要再捂了,再捂下去就易誘發(fā)春火產生。
另外,飲食上要注意調養(yǎng)肝氣去春火。宜適當吃些辛溫升散的食品,如蔥、香菜等。少食生冷之物,以免傷害脾胃。
此外,還要重視精神調養(yǎng),應戒暴怒,更忌情懷憂郁,要做到心胸開闊,保持恬靜的心態(tài),以防肝火萌動。
雖然已過驚蟄節(jié)氣,但是寒意仍然很濃,老話說春捂秋凍,在此時節(jié)有些部位最需要捂一捂。
手腕
手腕處有心經的原穴神門穴,而原穴是臟腑原氣經過和留止的部位,能夠強化臟腑的功能。大家都知道心主管全身的血脈,通過輸送氣血來溫暖全身,所以春捂的第一個關鍵部位就是神門穴。
神門穴位置:在腕橫紋上,手小指一側腕下方肌腱的內側。
神門穴主治:胸痛、便秘、焦躁、心悸、失眠、食欲不振等疾病。該穴為人體手少陰心經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神門穴保健方法:用拇指指端反復點按神門穴30次,可以去除煩躁、安神定志。按揉此穴時力量不需要太大,也不必追求酸脹感。
腰眼
人體陽氣的根在腎,而腰為腎之府,腎陽虛時常出現(xiàn)腰酸軟、怕冷、尿頻或容易困倦疲乏。用熱水袋熱敷或艾灸腰眼處的腎俞穴,可以起到溫暖腎陽的作用。
腎俞穴位置:取穴時通常采用俯臥姿勢,腎俞穴位于腰部,當?shù)诙导幌?,左右二指寬處?/p>
腎俞穴主治:腰痛、腎臟病、高血壓、低血壓、耳鳴、精力減退等。
腎俞穴保健方法:兩手握拳,以食指掌指關節(jié)突起部放在兩側腎俞穴上,先順時針方向壓揉9次,再逆時針方向壓揉9次,如此連做36次。每天按揉腎俞穴,具有滋陰壯陽、補腎健腰等作用。
小腿
有些人在天氣寒冷時容易出現(xiàn)偏頭痛或小腹痛,甚至出現(xiàn)惡心、嘔吐等,中醫(yī)認為這種表現(xiàn)屬于陽虛,這時要重點保護好小腿外側,可以多熱敷足臨泣穴和陽輔穴。
足臨泣穴位置:第四腳趾和小腳趾之間縫的終點,取穴方法是將手指從第四腳趾和小腳趾之間的縫向腳背方向推,推到有骨頭的邊緣時就是足臨泣穴。
陽輔穴位置:在小腿的外側,腳外踝關節(jié)上方四寸的位置。
足臨泣穴主治:頭痛、眼痛、目眩、乳癰、瘰疬、脅肋痛、瘧疾、中風偏癱、痹痛不仁、足跗腫痛、頭痛、腰痛、肌肉痙攣、膽囊炎、中風、神經官能癥等。
陽輔穴主治:偏頭痛、眼痛、腋下腫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腳氣、瘰疬。
肚臍
中醫(yī)稱肚臍為神闕穴,溫暖這個穴位可以鼓舞脾。
俗話說春捂秋凍,意思是說春秋兩季氣候變化快,往往身體無法快速適應氣溫的變化,因此,春季不宜過早的減少衣服,秋季也不適合過早的增加衣服。
春季養(yǎng)生講究春捂,也就是當氣候從冬季進入春季時,應該注意保暖,不要受涼,如果過早地減去棉毛衣服,寒氣就會乘虛而入,傷及人的陽氣,傷風、感冒、支氣管炎等呼吸道疾病會纏身難愈。
春捂應該注意什么?
減少衣服不要急
春季氣溫回升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人們常常不能準確預測氣溫變化,再加上氣溫可能出現(xiàn)忽高忽低的現(xiàn)象,更容易導致感冒、支氣管炎等疾病發(fā)生,甚至使原本身體的疾病更加嚴重。因此,不宜過早脫掉厚衣服,注意保暖。
倒春寒別小看
春季是常見病的多發(fā)季節(jié),特別是慢性支氣管炎、哮喘、類風濕關節(jié)炎等過敏性疾病,一遇到氣溫突變,或者粉塵飛揚,癥狀就會出現(xiàn);再加上倒春寒往往容易讓身體抵抗力下降,因此不可小視,應該在平時生活中加強體育鍛煉,增強抵抗力。
飲食調護
飲食防護也是預防春季多發(fā)病的重要措施。陽氣虛的人,可用黃芪、黨參、大棗適量,煮成茶水飲用,以補氣護衛(wèi),提高機體免疫力?;加泻粑兰膊〉娜?,可以喝一些姜棗糖茶,即取生姜10克,大棗10枚,加水煎煮成茶,少加紅糖,日日飲用;患有關節(jié)疼痛的人,生姜是不可缺少的食品,可以生吃,亦可以到超市買糖姜片食用。此類病人,不可食用寒冷食物,亦不可過量食用辛辣溫熱之品,以防出汗過多,腠理開泄,誘發(fā)感冒等疾患。
氣溫回暖在這期間,氣溫變化較大,如果過早脫掉棉衣,頭部、下肢、手部、咽喉等都很容易在一冷一熱的氣溫變化中,因為不適應而受寒,從而導致感冒、氣管炎、關節(jié)炎等疾病。
當然,捂會依各人體質而有所不同,老人、小孩或體質偏寒者可多捂幾天,而體熱的人則可以少捂幾天。具體標準可以綜合考慮氣溫和個人感覺兩方面。
首先看溫度。通常來說,15攝氏度是一個臨界值。低于這個氣溫時,最好繼續(xù)忍受一下厚重衣物帶來的不便;而當超過這個溫度時,則可以考慮脫點衣服了。
其次憑感覺。每個人的體質不同,耐受冷熱的程度也不同。如果捂著時不覺得咽喉燥熱,身體冒汗,即便氣溫稍高于15攝氏度也不必急著脫衣;如果感覺捂了身體會出汗,就不妨早點換裝,否則,捂出了汗,萬一再被冷風一吹,反而容易著涼。
晝夜溫差也是判斷捂不捂的標準之一。專家提醒,早春時節(jié),應該 多多 關注天氣預報,提前一兩天了解氣溫變化,適當增減衣物。這能在很大程度上使身體免受冷空氣突至的刺激,從而減少疾病的發(fā)生。特別是當天氣預報預告晝夜溫差超過710攝氏度時,就該小心防寒了。
此外,專家表示,春捂要特別重視對頭、腳、頸、手這些部位的保暖,不要很快就摘掉帽子,取下圍巾、口罩,脫掉厚襪及手套,否則很容易降低身體免疫力,導致疾病入侵。
其實,對于春捂秋凍科學性問題的認識,我經過了先肯定后否定的過程。
這是因為,春秋季中,自然界(主要是北方)氣溫分別迅速上升和下降,但室內氣溫由于房屋熱惰性(特別是平房、高樓底層),升降溫速度慢于室外,因而室內外溫差的符號春秋季中便正好相反的緣故。例如春季白天,從熱流滿身的陽光下走進陰冷的室內,如不披衣春捂(或者室內過早脫冬衣),老年體弱者就很易受涼生病。
但是,我很快就發(fā)現(xiàn)它對秋凍解釋存在問題,而且更主要的問題是“春捂秋凍”提法本身不科學。例如春捂,它實際上只是特定情況下,即室內的一種養(yǎng)生方法。比如,誰會在室外大太陽下春捂呢?白天出門甚至還要脫衣才能避免出汗。
而且,更重要的是,由于春捂秋凍不易操作,一旦不當,有時還會引起嚴重后果。據(jù)《科技日報》今年2月20日報道,80歲以上老年人的第一死因是老年性肺炎,而肺炎最初大多是受涼引發(fā)感冒引起的。所以2003年春,北京“非典(肺炎)”期間,預防措施中,不論是政府公告還是高級專家,也都不提春捂秋凍,而是“防寒保暖,及時增減衣服”。
因此,報刊書籍中對“春捂秋凍”一直頗多爭論,常有“春捂秋凍并非人人皆宜”;應“因人制宜”;甚至說“春捂秋凍,沒病找病”,原因就在于此。
我于是懷疑它的出處。結果發(fā)現(xiàn)我國最大的《漢語大辭典》、《辭海》和《辭源》等均未收錄這個辭條。在國家圖書館藏89本我國各類成語辭典和查閱到的約30本俗語、慣用語、熟語和名言警句等辭典中,只見4本收錄了這個辭條。且其所引出處也均非古代醫(yī)書,乃老舍先生的《正紅旗下》和李建彤的《劉志丹》等文學作品。此外,還找到一些可能更早的、也許是“春捂秋凍”來源的類似民諺,如“春暖秋凍,到老不生病”、“春不忙減衣,秋不忙加帽”等。
春捂秋凍以及這些民諺的來源,我認為,很可能是從元代養(yǎng)生家丘處機《攝生消息論》中“衣服不可急加急減”引申出來的。書中說,春天“天氣寒暄(暖)不一,不可頓去棉衣。老人氣弱……時備夾衣,遇暖易之,一重減一重,不可暴去”;冬季則有“寒極方可加棉衣,以漸加厚,不得一頓便多,唯無寒即已”。這實際上正證明了它是特定條件下的養(yǎng)生方法。否則,室外氣溫變化急劇,年輕人也不能一件一件脫穿!何況,現(xiàn)代人出差旅行常天南海北,頻繁出入空調暖氣房間,又怎樣“春捂秋凍”呢?還要指出的是,從上引申出的秋凍則純是誤解,因為“無寒即已”就是不能凍。
其實,古醫(yī)書中早已指明老人、體弱者正確的四季養(yǎng)生方法?!饵S帝內經》中明確指出,“故陰陽四時(季)者,萬物之始終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所以,“故智者之養(yǎng)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后來,許多古人還作了精辟的具體化。例如,“衣加損(減),視氣候,一日數(shù)變”(清曹庭棟);“急脫急著,勝似服藥”(晉李之彥);甚至“先寒而衣,先熱而解”(晉葛洪)。而且還特別指出,不可以“只是微寒微熱而強耐”??偨Y起來就是,順四時不捂不凍,適寒暑急脫急著。這多么易懂易做!其實,真理就應該是最簡單的。
而且,“春捂秋凍”只說春秋兩季,而我國四季都會有較強冷暖空氣南下北上(室內外溫差符號也可發(fā)生變化),因此確實也只有“急脫急著”才是老人、體弱者養(yǎng)生的萬全之策。
俗話說,“春捂秋凍,不生雜病”,也就是氣候剛轉暖的時候,注意保暖才能預防各種疾病的侵擾。事實上,除了別急著脫衣服外,更重要的是捂好這幾個穴位。
神門穴
位于手腕的神門穴是最重要的,可以說是“春捂第一穴”。神門穴是心經的原穴。人的心臟主管全身的血脈,而原穴是主管各臟腑元氣和生命原動力所在的穴位,有強化各臟腑,特別是保護心腦血管的功能。
神門穴位于腕橫紋上,手小指一側腕下方肌腱的里側。除了避免該處受寒之外,按摩此穴也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大家隨時都可以用拇指指端點按神門穴,力量無需太大,也不必追求酸脹感。
風池穴
中國有句古話叫“神仙也怕腦后風”。這表明人們在春天一定要把脖子,尤其是脖子后面捂住。
人體風池穴位于頸部,在枕骨之下,與風府穴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風池穴很容易被風邪侵襲,因此可以圍上圍巾保暖。
神闕穴
神闕穴即我們平時說的肚臍,特別是一些胃部怕冷、愛腹瀉的人,要特別注意這個部位的保暖,可經常在肚臍處進行熱敷。
腎俞穴
春捂還要捂好腎俞穴。腎俞穴位于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寬處。人體陽氣的根在腎,而腰為腎之府,腎陽虛時會腰部酸軟怕冷。用熱水袋熱敷或艾灸腰眼處的腎俞穴,可以起到溫暖腎陽的作用。
中醫(yī)講究天人相應,我們調理身體,要根據(jù)自身體質,依據(jù)外界氣候、天氣的變化,隨時調整。中國有句俗語說春捂秋凍,可我覺得春捂秋凍里的春捂卻違背了這個原則,雖然它是老話兒了,但是也要拿出來仔細分析一下。
這兩天,遇到幾位患者,感冒了,我問一位阿姨,怎么感冒的,這位阿姨說:不是老話說春捂嗎?我出門還穿著羽絨服,結果出了一頭汗,風一吹,就感冒了。這是挺典型的事兒,很多人在此時穿衣,都會參考春捂這個原則,天本來已經暖和了,還捂著呢,結果一走動,出了一身汗,可是身體有捂不全的地方啊,比如額頭,全是汗,風一吹,就感冒了。
這是怎么回事兒呢?老話兒一般都沒錯???怎么這個春捂就不對了?
這要從這個話的本意談起。
春天是什么樣的季節(jié)呢?陽氣生發(fā),在體內蘊藏了一冬天的陽氣,此時開始向外生發(fā),身體開始感到溫暖了,天氣一熱,身體當然也就感到熱,容易出汗。但是,春天畢竟是一個寒熱交替的季節(jié),這樣的季節(jié)在一天里的溫度變化較大。比如,早晨是比較涼的,但是,到了中午,又會讓人覺得比較熱,晚上,又涼了。有的人中午出門,看到天氣暖和,就減少了衣服,結果到了晚上,天氣又涼了。這樣很容易受涼,所以老話說,要春捂。
我看到很多北京小伙子現(xiàn)在直接穿上西裝了,里面就一件襯衣。這身裝扮,中午的時候非常瀟灑,但是,早晚的時候可不行,天氣很涼,北京現(xiàn)在晚上還是0℃左右,晚上下班晚了,很容易凍病。這些天有很多人問我:胃痛了怎么辦?我仔細一問,幾乎無一例外,都是穿得少了,使脾胃受涼了。
春捂還有一個內涵,中醫(yī)認為,春天的時候,陽氣生發(fā),此時要保護陽氣,如果被凍到了,傷了陽氣,會影響我們身體一年的整個節(jié)律。這是有道理的,比如我見過有的女孩子,很早就換上了特別涼快的鞋,此時大地還是很涼的,尤其是早晚的時候,結果導致陽氣受損傷,出現(xiàn)了諸多的問題,我就見過因受涼患感冒而導致急性腎炎的。
這是春捂的道理,有合理的成分,是對我們生活的一個提醒。什么事情都是兩方面的,不能捂,也不能受涼。
但是,如果太教條了也不行,就像前面的那位阿姨,全天都捂著,這就不對了,因為中午的時候畢竟還是熱的,如果捂出了汗,此時更容易感冒。所以,這個捂是有尺度的,千萬不能說捂,就穿得太多了。
這里要提到的是:對孩子尤其是如此,很多人給孩子穿得太多了,孩子一動彈就出汗,能不感冒嗎?
所以,我的結論是:春捂只是一個提醒,告訴我們要注意春天的寒冷,我們要靈活掌握,多備件衣服,中午熱了,脫下,早晚涼了,穿上,隨著時間、天氣變化來調整,別太教條。但是,鞋子是不能隨意換的,所以建議鞋子還是穿得暖和些,寧可熱了,別凍腳。春捂,我的建議是捂在腳上。
胸口流汗,其實是很常見的一種情況,如果我們進行了大量的運動的話,那么我們的胸口就會出現(xiàn)一些汗液。當然,如果我們保暖措施做得特別到位的話,也會導致皮膚毛孔張開,適當?shù)呐欧藕挂簛砭S持體溫。但是晚上的時候,如果我們胸口流汗的話,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呢?其實很可能是脾胃失和哦。
多人吐槽,夜里睡覺明明很涼爽,可一覺睡醒卻發(fā)現(xiàn)渾身濕淋淋的,胸口更濕了一大片!
也有朋友表示,我安安靜靜地坐在辦公室里吹空調,胸口的衣服也莫名其妙地濕透了~
.......
像這樣不明原因的“胸口濕透”,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很有可能是脾胃失和!
中醫(yī)認為,如果經常性心窩、胸口出汗,很有可能是你體內“脾胃失和”所致。
脾胃失和多發(fā)于腦力勞動者人群。腦力勞動者由于常常精神倦怠、食欲不振、飲食不節(jié)(潔)、勞累過度、睡眠差、多夢、誤吐誤下都會損傷脾胃,導致或加重脾胃失和。
脾胃失和會導致脾胃納與化、升與降、潤與燥對立統(tǒng)一的失調,血液循環(huán)變慢,氧氣運輸不暢。所以患者除了經常性心窩、胸口會出汗,還偶爾會出現(xiàn)胃脘脹滿、疼痛、腹脹、嘔吐、噯氣、泄瀉、口味異常、便秘等胃腸道不適情況。
建議大家平時不要過于焦慮,要放松自己的心態(tài);也不要看看恐怖片,以免驚嚇過度更傷心脾。
平時用黃芪、大棗泡水喝緩解癥狀,千萬不能夠吃辛辣、刺激、油膩、生冷的食物,更要避免高熱量,高能量,高脂肪的攝入。
同時,也需要適當?shù)卦黾舆\動,如慢跑、太極拳、八段錦等,緩解壓力,調節(jié)心情。
除了脾胃失和以外,體質虛弱的人也會出現(xiàn)胸口出汗的情況。
針對體質虛弱的情況,重點在于增強體質。平時多吃一點蔬菜和水果,補充足夠的營養(yǎng)維生素,多鍛煉身體,從而增強自己的體質,提高抵抗力,就能夠緩解胸口出汗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