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芪的功效與作用 固表止汗腸胃不適者忌用
止汗。
“不怕工資低,就怕命歸西。不怕掙錢少,就怕死得早。”那些健康而長壽的人,他們在養(yǎng)生方面都有自己的心得。養(yǎng)生和養(yǎng)性必不可分,它帶給我們的是健康。如何避免走入有關中醫(yī)養(yǎng)生方面的誤區(qū)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經過搜集和處理,為您提供北芪的功效與作用 固表止汗腸胃不適者忌用,希望能為您提供更多的參考。
北芪,即黃芪,常用中藥之一,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或膜莢黃芪的根。主產于中國的內蒙古、山西、黑龍江等地。春秋兩季采挖,出去須根幾根頭,曬干,切片,生用或蜜炙用。
補脾益氣
用于脾胃虛弱,食少便溏,倦怠乏力之癥,以及脾虛泄瀉,久瀉脫肛等。北芪的補氣力強,善補肺氣,可以治療肺虛氣短,聲低懶言、神疲乏力,容易感冒之癥。常配黨參、白術、淮山、炙甘草同用。用蜜制后的北芪補益力更強。
固表止汗
用于表虛自汗。北芪補氣之中而有外達之性,故能補氣固表以止汗。北芪的固表止汗作用較好。臨床上通過不同配伍,能治療各種汗出癥;同助陽藥配伍,治陽虛自汗;同補氣藥配伍,治療氣虛自汗;同滋補藥配伍,治陰虛盜汗。若氣血不足,外受風寒,又往往不能作汗,在解表藥中配伍黃芪,能鼓舞陽氣,補益汗源,使其發(fā)汗,所謂“黃芪有汗能止,無汗能發(fā)”就是這個道理。這時宜生用。
益氣升陽
用于氣虛下陷之癥。中醫(yī)認為臟器的下垂是由于中氣下陷之故,北芪善于益氣升陽,可治療脫肛、子宮脫垂、胃下垂、腎下垂以及氣虛血脫的崩漏等癥。中醫(yī)用補中益氣湯治療臟器下垂各癥,補中益氣湯中的北芪就是取其補氣之中而有上升之性,能升脾胃之清陽。這時宜蜜制后用。
利水消腫
用于氣虛水腫,常配白術、防己、炙甘草或桂枝、茯苓同用,如防己黃芪湯、防己茯苓湯均有本品。多用于治療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晚期等。
托瘡排膿
用于氣虛癰疽久不潰破,或潰后久不愈合,常與黨參、肉桂同用。取本品補氣健脾,能促進膿皰的早潰和肌肉的新生,有排膿生肌作用。
北芪為重要的補氣藥,全身之氣皆能補益。能補脾健胃、補肺益氣、補氣固氣、補氣消腫、補氣生血、補氣通絡、補氣升提、補氣托毒、排膿生肌。古人把北芪推崇為“補氣諸藥之最”。
相關閱讀
有些中醫(yī)藥方中經常出現北芪這味中藥,北芪其實就是人們經常說的黃芪,主要生長在北方,很多人用北芪泡水據說可以補氣。中藥北芪的功效與作用人們了解的并不多,只是單純的知道其具有補益氣血的功效。其實北芪的功效還有很多,可以治療脾胃虛弱、表虛自汗、氣虛下陷等病癥。
一、功效
北芪又稱為黃芪、綿芪,南方人常稱該藥為“北芪”,這是因為黃芪產于北方的緣故。其藥材以根粗長、質綿、折斷面粉性及黃白色、味甜者為優(yōu)。
北芪味甘,性微溫,入脾、肺經。它的補氣作用較強,是常用的補益氣血之佳品。北芪除了具有補氣作用外,還有其它功用,因其廣泛的用途而被譽為“一藥多能”。其應用范圍涉及到內、外、婦、兒、五官、骨傷科,具有以下五大功效
1、補脾益氣
用于脾胃虛弱,食少便溏,倦怠乏力之癥,以及脾虛泄瀉,久瀉脫肛等。北芪的補氣力強,善補肺氣,可以治療肺虛氣短,聲低懶言、神疲乏力,容易感冒之癥。常配黨參、白術、淮山、炙甘草同用。用蜜制后的北芪補益力更強。
2、固表止汗
用于表虛自汗。北芪補氣之中而有外達之性,故能補氣固表以止汗。北芪的固表止汗作用較好。臨床上通過不同配伍,能治療各種汗出癥;同助陽藥配伍,治陽虛自汗;同補氣藥配伍,治療氣虛自汗;同滋補藥配伍,治陰虛盜汗。若氣血不足,外受風寒,又往往不能作汗,在解表藥中配伍黃芪,能鼓舞陽氣,補益汗源,使其發(fā)汗,所謂“黃芪有汗能止,無汗能發(fā)”就是這個道理。這時宜生用。
3、益氣升陽
用于氣虛下陷之癥。中醫(yī)認為臟器的下垂是由于中氣下陷之故,北芪善于益氣升陽,可治療脫肛、子宮脫垂、胃下垂、腎下垂以及氣虛血脫的崩漏等癥。中醫(yī)用補中益氣湯治療臟器下垂各癥,補中益氣湯中的北芪就是取其補氣之中而有上升之性,能升脾胃之清陽。這時宜蜜制后用。
4、利水消腫
用于氣虛水腫,常配白術、防己、炙甘草或桂枝、茯苓同用,如防己黃芪湯、防己茯苓湯均有本品。多用于治療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晚期等。
5、托瘡排膿
用于氣虛癰疽久不潰破,或潰后久不愈合,常與黨參、肉桂同用。取本品補氣健脾,能促進膿皰的早潰和肌肉的新生,有排膿生肌作用。
北芪為重要的補氣藥,全身之氣皆能補益。能補脾健胃、補肺益氣、補氣固氣、補氣消腫、補氣生血、補氣通絡、補氣升提、補氣托毒、排膿生肌。古人把北芪推崇為“補氣諸藥之最”。
另外,中醫(yī)認為補氣有助生血,所以在治療各種血虛癥時加入補氣的北芪、黨參可以加強補血作用,如具有健脾養(yǎng)心、補血益氣作用的歸脾湯。北芪還有降血糖的作用,所以常與淮山、生地黃、天花粉、五味子等配伍治療糖尿病(消渴病)。對癌癥放化療期間使用北芪可增強抗癌藥的效果,減輕放化療的不良反應,保護正常細胞,防止骨髓抑制。中醫(yī)還有一條名方就是補陽還五湯,湯中重用北芪四兩,治療中風后遺癥的半身不遂,效果非常好。
北芪也被稱為黃芪,是屬于一種中藥材,其中的藥用價值非常高,可以有效治療一些疾病,同時還可以預防身體疾病,對身體具有滋補的作用,而北芪是屬于性溫食物,可以有效起到補氣血的作用,可以制作成藥膳,也可以有效治療人體腸胃疾病,對身體非常好,而且味道也比較好。
功效
北芪又稱為黃芪、綿芪,南方人常稱該藥為“北芪”,這是因為黃芪產于北方的緣故。其藥材以根粗長、質綿、折斷面粉性及黃白色、味甜者為優(yōu)。
北芪味甘,性微溫,入脾、肺經。它的補氣作用較強,是常用的補益氣血之佳品。北芪除了具有補氣作用外,還有其它功用,因其廣泛的用途而被譽為“一藥多能”。其應用范圍涉及到內、外、婦、兒、五官、骨傷科,具有以下五大功效
2、1補脾益氣
用于脾胃虛弱,食少便溏,倦怠乏力之癥,以及脾虛泄瀉,久瀉脫肛等。北芪的補氣力強,善補肺氣,可以治療肺虛氣短,聲低懶言、神疲乏力,容易感冒之癥。常配黨參、白術、淮山、炙甘草同用。用蜜制后的北芪補益力更強。
2、2固表止汗
用于表虛自汗。北芪補氣之中而有外達之性,故能補氣固表以止汗。北芪的固表止汗作用較好。臨床上通過不同配伍,能治療各種汗出癥;同助陽藥配伍,治陽虛自汗;同補氣藥配伍,治療氣虛自汗;同滋補藥配伍,治陰虛盜汗。若氣血不足,外受風寒,又往往不能作汗,在解表藥中配伍黃芪,能鼓舞陽氣,補益汗源,使其發(fā)汗,所謂“黃芪有汗能止,無汗能發(fā)”就是這個道理。這時宜生用。
2、3益氣升陽
用于氣虛下陷之癥。中醫(yī)認為臟器的下垂是由于中氣下陷之故,北芪善于益氣升陽,可治療脫肛、子宮脫垂、胃下垂、腎下垂以及氣虛血脫的崩漏等癥。中醫(yī)用補中益氣湯治療臟器下垂各癥,補中益氣湯中的北芪就是取其補氣之中而有上升之性,能升脾胃之清陽。這時宜蜜制后用。
2、4利水消腫
用于氣虛水腫,常配白術、防己、炙甘草或桂枝、茯苓同用,如防己黃芪湯、防己茯苓湯均有本品。多用于治療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晚期等。
2、5托瘡排膿
用于氣虛癰疽久不潰破,或潰后久不愈合,常與黨參、肉桂同用。取本品補氣健脾,能促進膿皰的早潰和肌肉的新生,有排膿生肌作用。
北芪為重要的補氣藥,全身之氣皆能補益。能補脾健胃、補肺益氣、補氣固氣、補氣消腫、補氣生血、補氣通絡、補氣升提、補氣托毒、排膿生肌。古人把北芪推崇為“補氣諸藥之最”。
另外,中醫(yī)認為補氣有助生血,所以在治療各種血虛癥時加入補氣的北芪、黨參可以加強補血作用,如具有健脾養(yǎng)心、補血益氣作用的歸脾湯。北芪還有降血糖的作用,所以常與淮山、生地黃、天花粉、五味子等配伍治療糖尿病(消渴病)。對癌癥放化療期間使用北芪可增強抗癌藥的效果,減輕放化療的不良反應,保護正常細胞,防止骨髓抑制。中醫(yī)還有一條名方就是補陽還五湯,湯中重用北芪四兩,治療中風后遺癥的半身不遂,效果非常好。
北芪的功效:
補氣升陽,補氣攝血,補氣行滯,補中益氣,去瘀散結,益氣固表,補氣益陰,利水消腫,溫里散寒,托膿生肌,強體質,延年益壽。治自汗,盜汗,血痹,浮腫,癰疽不潰或潰久不斂;內傷勞倦,脾虛泄瀉,及一切氣衰血虛之癥。
北芪的作用:
治氣短心悸;倦怠;乏力;自汗;盜汗;久瀉;脫肛;子宮脫垂;體虛浮腫;慢性腎炎;癰疽難潰;或潰久不斂 (附:《新華本草綱要》:根:味甘、性微溫。有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生肌的功能。用于氣短心悸,乏力、虛脫、自汗盜汗,體虛浮腫、慢性腎炎、久瀉、脫肛、子宮脫垂、癰疽難潰、瘡口不愈合。補氣宜炙用;止汗、利尿、托毒排膿、生肌宜生用。
【證治驗方】
1、小便不通。
用黃芪二錢,加水二碗,煎成一碗,溫服。小兒減半。
2、酒疸黃疾(醉后感寒,身上發(fā)赤、黑、黃斑)。
用黃芪二兩、木蘭一兩,共研細。
每服少許。一天服三次,酒送下。
3、白濁。
用鹽炒黃芪半兩、茯苓一兩,共研細。
每服一錢。
4、萎黃焦渴(每與癰疽發(fā)作,先后伴隨)。
用黃芪六兩,一半生焙,一半加鹽水在飯上蒸熟;另用甘草一兩,也是一半生用,一半灸黃。二藥共研細。
每服二錢,一天兩次。
也可以煎服。此方名黃芪六一湯。
5、老人便秘。
用黃芪、陳皮各半兩,研細。另用大麻子一合,搗爛,加水揉出漿汁,煎至半干,調入白蜜一匙,再煮過,把黃芪、陳皮末加入調勻服下。
生病吃藥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但是對于吃藥的時候我們還是需要先了解一下這些藥物的功效和一些注意事項等,以免出現問題,那么下面我們就了解一下止汗散這種中藥方劑。
【處方】牡蠣22.5克 白術30克 白芷10.5克 甘草9克 防風15克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治諸虛不足,汗出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6克,煎水調下,不拘時。
【摘錄】《雞峰普濟方》卷二十五
【處方】人參6克 當歸6克 熟地5克 麻黃根1.5克 黃連1.5克(酒炒)浮小麥1大撮 棗1枚
【制法】上藥為散。
【功能主治】益氣養(yǎng)血,固表止汗。治產后盜汗。
【用法用量】每用一劑,水煎,溫服。
【摘錄】《傅青主女科·產后編》卷上
通過上文的介紹,大家對止汗散的功效與作用了解了嗎?其實止汗散還具有很多的功效,大家可以在以后的生活中慢慢發(fā)現哦。
北芪菇是屬于一種菌類食物,它含有非常高的營養(yǎng)價值,具有一定的醫(yī)用效果,可以幫助我們治療一些皮膚疾病,不知道大家對于這類菌類食物有沒有一定的了解,只有我們了解清楚它的一些功效作用才能在生活中好好的利用它的價值來達到補身的功效,那么北芪菇的功效與作用是什么呢?
北芪菇是采用中藥材北黃芪的加工下腳料作配料,制作培養(yǎng)基,而培育出的一種營養(yǎng)豐富、藥用價值較高的食用菌。主要營養(yǎng)成分:18種氨基酸、多糖、少抗癌元素--硒等多種微量元素。根據傳統中醫(yī)藥“藥食同源”的理論,北芪菇有效成分為:氨基酸16.235%、其中人體必須的8種氨基酸含量較高,僅賴氨酸一項達1.185%;多糖9.688%:硒0.239ppm:鋅77.77ppm;并含有多種維生素和無機鹽類物質。
功用:補氣固表、脫毒排膿、潤膚作用。
功效:牛皮癬、過敏性皮炎、痤瘡、神經性皮炎、急慢性濕疹、手足癬等皮膚頑癥。
牛皮癬患者除了要積極配合醫(yī)生治療以外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
1、3大忌口: 忌酒、忌海鮮、忌辛辣。關于忌口,也有不同說法, 也有人認為,忌口應該視個體差異而定,一味忌口,將使人體喪失大量營養(yǎng),不利病情好轉。
2、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是本病的一誘發(fā)因素,盡可能避免感冒、扁桃腺炎、咽炎的發(fā)生。一旦發(fā)生應積極對癥治療,以免加重牛皮癬。經常因扁桃腺化膿而誘發(fā)本病或加重本病的建議行扁桃腺摘除術。 對于此條扁桃體摘除,應該慎重。
3、消除精神緊張因素,避免過于疲勞,注意休息。
4、居住條件要干爽、通風、便于洗浴。
5、在日常用藥中,抗瘧藥、β-受體阻滯劑均可誘發(fā)或加重病情。
6、內分泌變化、妊娠均可誘發(fā)本病并使其加重。
7、多食富含維生素類食品,如新鮮水果、蔬菜等。
8、清洗患處時,動作要輕揉,不要強行剝離皮屑,以免造成局部感染,如紅、腫、熱、痛,影響治療,使病程延長。
9、銀屑病臨床暫時痊愈后,其免疫功能、微循環(huán)、新陳代謝仍未完全恢復正常,一般需要2-3個月后才能復原。所以在臨床痊愈后,即外表皮損完全消退后,應再繼續(xù)服用2-3個療程藥物進行鞏固,使病毒清理更徹底,以免復發(fā)。
以上就是關于北芪菇的功效與作用的一個介紹。很多朋友在患有牛皮癬之后聽說不能食用北芪菇,其實這種說法是非常錯誤的。牛皮癬患者是可以適量的食用一些北芪菇的,這樣不僅不會影響到病情,還會對病情有一定的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