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北芪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笑一笑,十年少,笑口常開,健康常在。愁一愁,白了頭,天天發(fā)愁,添病減壽?!鄙钪校煌挲g的人都開始關(guān)注如何養(yǎng)生,養(yǎng)生關(guān)系著你、我、他的生活質(zhì)量。正確有效的中醫(yī)養(yǎng)生是如何進行的呢?為此,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從網(wǎng)絡(luò)上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中藥北芪的功效與作用》,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請收藏。
有些中醫(yī)藥方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北芪這味中藥,北芪其實就是人們經(jīng)常說的黃芪,主要生長在北方,很多人用北芪泡水據(jù)說可以補氣。中藥北芪的功效與作用人們了解的并不多,只是單純的知道其具有補益氣血的功效。其實北芪的功效還有很多,可以治療脾胃虛弱、表虛自汗、氣虛下陷等病癥。
一、功效
北芪又稱為黃芪、綿芪,南方人常稱該藥為“北芪”,這是因為黃芪產(chǎn)于北方的緣故。其藥材以根粗長、質(zhì)綿、折斷面粉性及黃白色、味甜者為優(yōu)。
北芪味甘,性微溫,入脾、肺經(jīng)。它的補氣作用較強,是常用的補益氣血之佳品。北芪除了具有補氣作用外,還有其它功用,因其廣泛的用途而被譽為“一藥多能”。其應(yīng)用范圍涉及到內(nèi)、外、婦、兒、五官、骨傷科,具有以下五大功效
1、補脾益氣
用于脾胃虛弱,食少便溏,倦怠乏力之癥,以及脾虛泄瀉,久瀉脫肛等。北芪的補氣力強,善補肺氣,可以治療肺虛氣短,聲低懶言、神疲乏力,容易感冒之癥。常配黨參、白術(shù)、淮山、炙甘草同用。用蜜制后的北芪補益力更強。
2、固表止汗
用于表虛自汗。北芪補氣之中而有外達之性,故能補氣固表以止汗。北芪的固表止汗作用較好。臨床上通過不同配伍,能治療各種汗出癥;同助陽藥配伍,治陽虛自汗;同補氣藥配伍,治療氣虛自汗;同滋補藥配伍,治陰虛盜汗。若氣血不足,外受風寒,又往往不能作汗,在解表藥中配伍黃芪,能鼓舞陽氣,補益汗源,使其發(fā)汗,所謂“黃芪有汗能止,無汗能發(fā)”就是這個道理。這時宜生用。
3、益氣升陽
用于氣虛下陷之癥。中醫(yī)認為臟器的下垂是由于中氣下陷之故,北芪善于益氣升陽,可治療脫肛、子宮脫垂、胃下垂、腎下垂以及氣虛血脫的崩漏等癥。中醫(yī)用補中益氣湯治療臟器下垂各癥,補中益氣湯中的北芪就是取其補氣之中而有上升之性,能升脾胃之清陽。這時宜蜜制后用。
4、利水消腫
用于氣虛水腫,常配白術(shù)、防己、炙甘草或桂枝、茯苓同用,如防己黃芪湯、防己茯苓湯均有本品。多用于治療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晚期等。
5、托瘡排膿
用于氣虛癰疽久不潰破,或潰后久不愈合,常與黨參、肉桂同用。取本品補氣健脾,能促進膿皰的早潰和肌肉的新生,有排膿生肌作用。
北芪為重要的補氣藥,全身之氣皆能補益。能補脾健胃、補肺益氣、補氣固氣、補氣消腫、補氣生血、補氣通絡(luò)、補氣升提、補氣托毒、排膿生肌。古人把北芪推崇為“補氣諸藥之最”。
另外,中醫(yī)認為補氣有助生血,所以在治療各種血虛癥時加入補氣的北芪、黨參可以加強補血作用,如具有健脾養(yǎng)心、補血益氣作用的歸脾湯。北芪還有降血糖的作用,所以常與淮山、生地黃、天花粉、五味子等配伍治療糖尿病(消渴病)。對癌癥放化療期間使用北芪可增強抗癌藥的效果,減輕放化療的不良反應(yīng),保護正常細胞,防止骨髓抑制。中醫(yī)還有一條名方就是補陽還五湯,湯中重用北芪四兩,治療中風后遺癥的半身不遂,效果非常好。
擴展閱讀
很多人可能都聽過黃芪,卻不知道北芪,其實黃芪就是北芪,只不過是另一種叫法。它是一種常見的中藥,含有很多利于人體的微量元素,主要盛產(chǎn)在東北一帶。主要功效作用有:健脾健胃、緩解人體疲勞、精神不濟癥狀、提高人體呼吸系統(tǒng)免疫功能、補氣益氣、消腫等。
北芪,即黃芪,常用中藥之一,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或膜莢黃芪的根。主產(chǎn)于中國的內(nèi)蒙古、山西、黑龍江等地。春秋兩季采挖,出去須根幾根頭,曬干,切片,生用或蜜炙用。
【別名】:棉芪,綿芪,黃蓍,黃耆,王孫,獨根,二人抬,炮臺芪
功效
補脾益氣 用于脾胃虛弱,食少便溏,倦怠乏力之癥,以及脾虛泄瀉,久瀉脫肛等。北芪的補氣力強,善補肺氣,可以治療肺虛氣短,聲低懶言、神疲乏力,容易感冒之癥。常配黨參、白術(shù)、淮山、炙甘草同用。用蜜制后的北芪補益力更強。
固表止汗 用于表虛自汗。北芪補氣之中而有外達之性,故能補氣固表以止汗。北芪的固表止汗作用較好。臨床上通過不同配伍,能治療各種汗出癥;同助陽藥配伍,治陽虛自汗;同補氣藥配伍,治療氣虛自汗;同滋補藥配伍,治陰虛盜汗。若氣血不足,外受風寒,又往往不能作汗,在解表藥中配伍黃芪,能鼓舞陽氣,補益汗源,使其發(fā)汗,所謂“黃芪有汗能止,無汗能發(fā)”就是這個道理。這時宜生用。
益氣升陽 用于氣虛下陷之癥。中醫(yī)認為臟器的下垂是由于中氣下陷之故,北芪善于益氣升陽,可治療脫肛、子宮脫垂、胃下垂、腎下垂以及氣虛血脫的崩漏等癥。中醫(yī)用補中益氣湯治療臟器下垂各癥,補中益氣湯中的北芪就是取其補氣之中而有上升之性,能升脾胃之清陽。這時宜蜜制后用。
利水消腫 用于氣虛水腫,常配白術(shù)、防己、炙甘草或桂枝、茯苓同用,如防己黃芪湯、防己茯苓湯均有本品。多用于治療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晚期等。
托瘡排膿 用于氣虛癰疽久不潰破,或潰后久不愈合,常與黨參、肉桂同用。取本品補氣健脾,能促進膿皰的早潰和肌肉的新生,有排膿生肌作用。
北芪也被稱為黃芪,是屬于一種中藥材,其中的藥用價值非常高,可以有效治療一些疾病,同時還可以預(yù)防身體疾病,對身體具有滋補的作用,而北芪是屬于性溫食物,可以有效起到補氣血的作用,可以制作成藥膳,也可以有效治療人體腸胃疾病,對身體非常好,而且味道也比較好。
功效
北芪又稱為黃芪、綿芪,南方人常稱該藥為“北芪”,這是因為黃芪產(chǎn)于北方的緣故。其藥材以根粗長、質(zhì)綿、折斷面粉性及黃白色、味甜者為優(yōu)。
北芪味甘,性微溫,入脾、肺經(jīng)。它的補氣作用較強,是常用的補益氣血之佳品。北芪除了具有補氣作用外,還有其它功用,因其廣泛的用途而被譽為“一藥多能”。其應(yīng)用范圍涉及到內(nèi)、外、婦、兒、五官、骨傷科,具有以下五大功效
2、1補脾益氣
用于脾胃虛弱,食少便溏,倦怠乏力之癥,以及脾虛泄瀉,久瀉脫肛等。北芪的補氣力強,善補肺氣,可以治療肺虛氣短,聲低懶言、神疲乏力,容易感冒之癥。常配黨參、白術(shù)、淮山、炙甘草同用。用蜜制后的北芪補益力更強。
2、2固表止汗
用于表虛自汗。北芪補氣之中而有外達之性,故能補氣固表以止汗。北芪的固表止汗作用較好。臨床上通過不同配伍,能治療各種汗出癥;同助陽藥配伍,治陽虛自汗;同補氣藥配伍,治療氣虛自汗;同滋補藥配伍,治陰虛盜汗。若氣血不足,外受風寒,又往往不能作汗,在解表藥中配伍黃芪,能鼓舞陽氣,補益汗源,使其發(fā)汗,所謂“黃芪有汗能止,無汗能發(fā)”就是這個道理。這時宜生用。
2、3益氣升陽
用于氣虛下陷之癥。中醫(yī)認為臟器的下垂是由于中氣下陷之故,北芪善于益氣升陽,可治療脫肛、子宮脫垂、胃下垂、腎下垂以及氣虛血脫的崩漏等癥。中醫(yī)用補中益氣湯治療臟器下垂各癥,補中益氣湯中的北芪就是取其補氣之中而有上升之性,能升脾胃之清陽。這時宜蜜制后用。
2、4利水消腫
用于氣虛水腫,常配白術(shù)、防己、炙甘草或桂枝、茯苓同用,如防己黃芪湯、防己茯苓湯均有本品。多用于治療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晚期等。
2、5托瘡排膿
用于氣虛癰疽久不潰破,或潰后久不愈合,常與黨參、肉桂同用。取本品補氣健脾,能促進膿皰的早潰和肌肉的新生,有排膿生肌作用。
北芪為重要的補氣藥,全身之氣皆能補益。能補脾健胃、補肺益氣、補氣固氣、補氣消腫、補氣生血、補氣通絡(luò)、補氣升提、補氣托毒、排膿生肌。古人把北芪推崇為“補氣諸藥之最”。
另外,中醫(yī)認為補氣有助生血,所以在治療各種血虛癥時加入補氣的北芪、黨參可以加強補血作用,如具有健脾養(yǎng)心、補血益氣作用的歸脾湯。北芪還有降血糖的作用,所以常與淮山、生地黃、天花粉、五味子等配伍治療糖尿病(消渴病)。對癌癥放化療期間使用北芪可增強抗癌藥的效果,減輕放化療的不良反應(yīng),保護正常細胞,防止骨髓抑制。中醫(yī)還有一條名方就是補陽還五湯,湯中重用北芪四兩,治療中風后遺癥的半身不遂,效果非常好。
北芪的功效:
補氣升陽,補氣攝血,補氣行滯,補中益氣,去瘀散結(jié),益氣固表,補氣益陰,利水消腫,溫里散寒,托膿生肌,強體質(zhì),延年益壽。治自汗,盜汗,血痹,浮腫,癰疽不潰或潰久不斂;內(nèi)傷勞倦,脾虛泄瀉,及一切氣衰血虛之癥。
北芪的作用:
治氣短心悸;倦??;乏力;自汗;盜汗;久瀉;脫肛;子宮脫垂;體虛浮腫;慢性腎炎;癰疽難潰;或潰久不斂 (附:《新華本草綱要》:根:味甘、性微溫。有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生肌的功能。用于氣短心悸,乏力、虛脫、自汗盜汗,體虛浮腫、慢性腎炎、久瀉、脫肛、子宮脫垂、癰疽難潰、瘡口不愈合。補氣宜炙用;止汗、利尿、托毒排膿、生肌宜生用。
【證治驗方】
1、小便不通。
用黃芪二錢,加水二碗,煎成一碗,溫服。小兒減半。
2、酒疸黃疾(醉后感寒,身上發(fā)赤、黑、黃斑)。
用黃芪二兩、木蘭一兩,共研細。
每服少許。一天服三次,酒送下。
3、白濁。
用鹽炒黃芪半兩、茯苓一兩,共研細。
每服一錢。
4、萎黃焦渴(每與癰疽發(fā)作,先后伴隨)。
用黃芪六兩,一半生焙,一半加鹽水在飯上蒸熟;另用甘草一兩,也是一半生用,一半灸黃。二藥共研細。
每服二錢,一天兩次。
也可以煎服。此方名黃芪六一湯。
5、老人便秘。
用黃芪、陳皮各半兩,研細。另用大麻子一合,搗爛,加水揉出漿汁,煎至半干,調(diào)入白蜜一匙,再煮過,把黃芪、陳皮末加入調(diào)勻服下。
北芪菇是屬于一種菌類食物,它含有非常高的營養(yǎng)價值,具有一定的醫(yī)用效果,可以幫助我們治療一些皮膚疾病,不知道大家對于這類菌類食物有沒有一定的了解,只有我們了解清楚它的一些功效作用才能在生活中好好的利用它的價值來達到補身的功效,那么北芪菇的功效與作用是什么呢?
北芪菇是采用中藥材北黃芪的加工下腳料作配料,制作培養(yǎng)基,而培育出的一種營養(yǎng)豐富、藥用價值較高的食用菌。主要營養(yǎng)成分:18種氨基酸、多糖、少抗癌元素--硒等多種微量元素。根據(jù)傳統(tǒng)中醫(yī)藥“藥食同源”的理論,北芪菇有效成分為:氨基酸16.235%、其中人體必須的8種氨基酸含量較高,僅賴氨酸一項達1.185%;多糖9.688%:硒0.239ppm:鋅77.77ppm;并含有多種維生素和無機鹽類物質(zhì)。
功用:補氣固表、脫毒排膿、潤膚作用。
功效:牛皮癬、過敏性皮炎、痤瘡、神經(jīng)性皮炎、急慢性濕疹、手足癬等皮膚頑癥。
牛皮癬患者除了要積極配合醫(yī)生治療以外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
1、3大忌口: 忌酒、忌海鮮、忌辛辣。關(guān)于忌口,也有不同說法, 也有人認為,忌口應(yīng)該視個體差異而定,一味忌口,將使人體喪失大量營養(yǎng),不利病情好轉(zhuǎn)。
2、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是本病的一誘發(fā)因素,盡可能避免感冒、扁桃腺炎、咽炎的發(fā)生。一旦發(fā)生應(yīng)積極對癥治療,以免加重牛皮癬。經(jīng)常因扁桃腺化膿而誘發(fā)本病或加重本病的建議行扁桃腺摘除術(shù)。 對于此條扁桃體摘除,應(yīng)該慎重。
3、消除精神緊張因素,避免過于疲勞,注意休息。
4、居住條件要干爽、通風、便于洗浴。
5、在日常用藥中,抗瘧藥、β-受體阻滯劑均可誘發(fā)或加重病情。
6、內(nèi)分泌變化、妊娠均可誘發(fā)本病并使其加重。
7、多食富含維生素類食品,如新鮮水果、蔬菜等。
8、清洗患處時,動作要輕揉,不要強行剝離皮屑,以免造成局部感染,如紅、腫、熱、痛,影響治療,使病程延長。
9、銀屑病臨床暫時痊愈后,其免疫功能、微循環(huán)、新陳代謝仍未完全恢復(fù)正常,一般需要2-3個月后才能復(fù)原。所以在臨床痊愈后,即外表皮損完全消退后,應(yīng)再繼續(xù)服用2-3個療程藥物進行鞏固,使病毒清理更徹底,以免復(fù)發(fā)。
以上就是關(guān)于北芪菇的功效與作用的一個介紹。很多朋友在患有牛皮癬之后聽說不能食用北芪菇,其實這種說法是非常錯誤的。牛皮癬患者是可以適量的食用一些北芪菇的,這樣不僅不會影響到病情,還會對病情有一定的幫助呢。
北芪與黃芪大家了解嗎,都是一種很常見的中藥藥材了,在平時大家應(yīng)該都聽說過黃芪吧,它的藥用價值是很大的,主要的產(chǎn)地就是吉林的長白山,以及內(nèi)蒙古地區(qū),黃芪能夠治療很多的疾病,北芪也一樣,對我們的身體是很好的,那么大家了解北芪與黃芪的區(qū)別嗎?
有很多的中藥大家在平時都是很少了解的,有時候一些中藥的名字是很像的,也是很容易弄混的,比如北芪與黃芪,大家應(yīng)該都不了解這樣的中藥嗎,下面我們看看北芪與黃芪的區(qū)別吧。
北芪,即黃芪
北芪,即黃芪,又名膜莢黃芪,因盛產(chǎn)于我國北方,故名北芪,主產(chǎn)于吉林省長白山,山西省渾源縣北岳恒山以及內(nèi)蒙古等省區(qū)。北芪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主根深長呈棒形;莖直立,上部多分枝;單數(shù)羽狀復(fù)葉,小葉卵形至披針形,莖葉均有白色柔毛;總狀花序?qū)ι?,開淡黃色蝶形小花;莢果膜質(zhì),花期 7-8 月,果期 8-9 月。北芪喜涼爽干燥氣候,以排水良、土層深厚的砂質(zhì)土壤為佳,多生于海拔 800-1300 米間的向陽山坡或灌叢邊緣。北芪的根為補虛藥,始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上品,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謂其 “ 為補藥之長 ” ,可見北芪做補益藥歷史悠久。
黃芪的藥材性狀
黃芪呈圓柱形,極少有分枝,上端較粗,長10-90厘米,直徑1-3.5厘米。表面灰黃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齊的縱皺紋及橫向皮孔。質(zhì)硬而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強,并顯粉性,皮部黃白色,木部淡黃色,有菊花心,顯放射狀紋理及裂隙。氣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
不論那一品別的黃芪,均以條粗而不空心,皮細質(zhì)綿軟而不硬,切面皮部白色,木部鮮黃色。斷面菊花心明顯而不纖維性強和裂隙大,味甜而有豆腥味者為佳。
概念差別
黃芪是中藥名,而北黃芪或者北芪只能說屬于處方名。
因為品質(zhì)好的黃芪主要產(chǎn)于黑龍江,內(nèi)蒙古,和山西等地。所以醫(yī)生為了強調(diào)黃芪的產(chǎn)地往往會在處方中用北黃芪(內(nèi)蒙古、黑龍江所產(chǎn)的黃芪)或者西黃芪(山西所產(chǎn)渾源為中心所產(chǎn)的黃芪)等名稱。因為現(xiàn)在黃芪主要是栽培品,且多認為山西所產(chǎn)優(yōu)于內(nèi)蒙古、黑龍江所產(chǎn)。因此可以理解為西黃芪優(yōu)于北黃芪。
現(xiàn)在大家應(yīng)該知道了一些北芪與黃芪的區(qū)別吧,其實北芪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黃芪,只不過它們有不同的處方名,關(guān)于黃芪的藥用價值大家不妨去了解一下,它有很多的功效,而且用黃芪和其他的很多藥材能夠制作很多功效的滋補湯。
北芪簡介
北芪,即東北黃芪,又名膜莢黃芪,因盛產(chǎn)于我國北方,故名北芪,主產(chǎn)于吉林省長白山區(qū)各縣。北芪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主根深長呈棒形;莖直立,上部多分枝;單數(shù)羽狀復(fù)葉,小葉卵形至披針形,莖葉均有白色柔毛;總狀花序?qū)ι?,開淡黃色蝶形小花;莢果膜質(zhì),花期 7-8 月,果期 8-9 月。北芪喜涼爽干燥氣候,以排水良、土層深厚的砂質(zhì)土壤為佳,多生于海拔 800-1300 米間的向陽山坡或灌叢邊緣。北芪的根為補虛藥,始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上品,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謂其 為補藥之長 ,可見北芪做補益藥歷史悠久。
【功 效】:補氣升陽,益衛(wèi)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腫。
【主 治】:脾肺氣虛所致的食少便溏、氣短乏力等證;中氣下陷所致的久瀉脫肛、子宮脫垂、臟器下垂(胃下垂等)等證;氣虛不能攝血所致的便血、崩漏等證;衛(wèi)氣不固所致的表虛自汗;氣血不足所致的癰疽不潰或潰久不斂;氣虛失運所致的浮腫尿少;氣虛血滯所致的肢體麻木、關(guān)節(jié)痹痛、半身不遂等證;氣虛津虧所致的消渴證等。
【性 味】:甘,微溫。
【歸 經(jīng)】:歸脾、肺經(jīng)。
【別 名】:棉芪,綿芪,黃蓍,黃耆,王孫,獨根,二人抬,炮臺芪
【用 量】:10~30克。大劑量可用60~120克。
【慎 忌】:凡表實邪盛、氣滯濕阻、食積內(nèi)停、陰虛陽亢、癰腫初起或潰后熱毒尚盛者均忌服。
【功 效】:補氣升陽,益衛(wèi)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腫。
說到黃芪和北芪,大家都知道是在生活中也算是很常見的兩種藥材了,兩個藥材都是有著很高的藥用價值的。但是因為名字的一字之差很多的人往往搞混,對于黃芪和北芪具體有什么區(qū)別還是弄的不是很清楚,一般藥材最忌諱的就是不了解清楚,這樣的話下面去了解下黃芪與北芪的區(qū)別有哪些?
北芪,即黃芪
北芪,即黃芪,又名膜莢黃芪,因盛產(chǎn)于我國北方,故名北芪,主產(chǎn)于吉林省長白山,山西省渾源縣北岳恒山以及內(nèi)蒙古等省區(qū)。北芪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主根深長呈棒形;莖直立,上部多分枝;單數(shù)羽狀復(fù)葉,小葉卵形至披針形,莖葉均有白色柔毛;總狀花序?qū)ι?,開淡黃色蝶形小花;莢果膜質(zhì),花期 7-8 月,果期 8-9 月。北芪喜涼爽干燥氣候,以排水良、土層深厚的砂質(zhì)土壤為佳,多生于海拔 800-1300 米間的向陽山坡或灌叢邊緣。北芪的根為補虛藥,始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上品,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謂其 “ 為補藥之長 ” ,可見北芪做補益藥歷史悠久。
黃芪的藥材性狀
黃芪呈圓柱形,極少有分枝,上端較粗,長10-90厘米,直徑1-3.5厘米。表面灰黃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齊的縱皺紋及橫向皮孔。質(zhì)硬而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強,并顯粉性,皮部黃白色,木部淡黃色,有菊花心,顯放射狀紋理及裂隙。氣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
不論那一品別的黃芪,均以條粗而不空心,皮細質(zhì)綿軟而不硬,切面皮部白色,木部鮮黃色。斷面菊花心明顯而不纖維性強和裂隙大,味甜而有豆腥味者為佳。
概念差別
黃芪是中藥名,而北黃芪或者北芪只能說屬于處方名。
因為品質(zhì)好的黃芪主要產(chǎn)于黑龍江,內(nèi)蒙古,和山西等地。所以醫(yī)生為了強調(diào)黃芪的產(chǎn)地往往會在處方中用北黃芪(內(nèi)蒙古、黑龍江所產(chǎn)的黃芪)或者西黃芪(山西所產(chǎn)渾源為中心所產(chǎn)的黃芪)等名稱。因為現(xiàn)在黃芪主要是栽培品,且多認為山西所產(chǎn)優(yōu)于內(nèi)蒙古、黑龍江所產(chǎn)。因此可以理解為西黃芪優(yōu)于北黃芪。
之前可能很多的人沒有看過這篇文章之前還不是很了解黃芪和北芪具體的區(qū)別是什么,不過現(xiàn)在明白了也不晚。其實兩者的區(qū)別并不是很大,只是看用在什么地方。不過還是希望大家在用的時候根據(jù)專業(yè)的藥師的指示下去拿藥,畢竟吃錯了藥對于自己的身體還是有傷害的。
說起北細辛,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因為它可是具有很好的治療疾病效果的。不過也有一些朋友不知道北細辛的功效具體是什么,因此在這里就來詳細的了解一下北細辛的功效。
【英文名】Asarum, Chinese Wild Ginger
【別名】煙袋鍋花、細參
【來源】為馬兜鈴科植物 北細辛 Asarum heterotropoldes Fr. Schmidt var.mandshuricum (Maxim.)Kitag. 的 全草 。夏季果實成熟期或初秋采挖,除去泥沙,陰干。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10~30cm。根莖橫生,直徑約3mm,頂端分枝,節(jié)間長2~3mm,節(jié)上生有多數(shù)細長的根,根粗約1mm,捻之辛香。葉通常2,心形或腎狀心形長4~9cm,寬5~13cm,脈上有短毛,下面被較密的毛;葉柄長約15cm?;▎紊谌~腋;花被筒壺狀,紫色,頂端3裂,裂片向外反卷;雄蕊12,花絲與花藥近等長;子房半下位,花柱6。蒴果肉質(zhì),半球形?;ㄆ?月,果期6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林下、灌叢陰濕處。主產(chǎn)吉林、遼寧、黑龍江。
【化學成份】含揮發(fā)油,油中主要含甲基丁香酚(methyleugenol)、細辛醚(asaricin)、欖香素(elemicin)、黃樟醚(safrole)等,尚含dl-去甲烏藥堿(dl-demethylcoclaurine)和派立托胺(pellitorine)。
【性味】性溫,味辛。
【功能主治】同上。
【摘錄】《*辭典》
通過本篇文章的詳細介紹,相信大家對北細辛的作用與功效有了一定的認識。文章介紹的幾種作用與功效是比較常見的,希望大家可以記住它們,對生活有所幫助。
第一眼看到北敗醬我們想到的肯定是這個東西肯定和菊花有點關(guān)系,因為它的葉子和菊花的葉子有點像。確實是的,北敗醬在生物學上是屬于菊科植物。使用的時候需要挖出來,然后將其用水清洗干凈,最后放在陽光底下鋪平曬干。北敗醬草可以當做中草藥來用,那它的功效和作用是什么呢?
全葉苦苣菜 根莖呈圓柱形,表面淺黃棕色,有環(huán)狀突起的葉痕和細小的不定根。幼莖長達5cm?;~卷縮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長圓狀披針形或廣披針形,先端多圓鈍或具短尖,有小尖刺,葉緣具不整齊的羽狀淺
裂,或不分裂,邊緣有小尖齒,上表面灰綠色,下表面較淺,基部漸狹成柄;幼葉表面密被茸毛。莖生葉互生,與基生葉相似,但基部耳形,抱莖。質(zhì)脆,氣微,味微咸。苦苣菜 根圓錐形。莖圓柱形,斷面中空。葉多莖生,完整葉呈長圓形或圓狀廣披針形,長7~20cm,寬2.5~10cm,羽狀分裂,頂裂片大,邊緣有刺狀尖齒,下部葉柄有翅,基部擴大抱莖,中上部葉無柄,葉基耳狀。頭狀花序可見,花序梗和苞片外表面有褐色槌狀腺毛。
根莖呈細長圓柱形,向下漸細,長3~10cm,直徑2~5mm;表面淺黃棕色,有縱皺紋,上部有近環(huán)狀突起的葉痕,下部有細小的不定根,或突起的根痕。幼莖長1~6cm,基生葉卷縮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長圓狀披針形或廣披針形,長4~16cm,寬0.5~3.5cm,先端多圓鈍或短尖,有小尖刺,葉緣具稀疏的缺刻或不整齊羽狀分裂,或不分裂,邊緣有小尖齒,每cm內(nèi)5個以上,上表面灰綠色,下表面色較淺,基部漸窄成柄;幼葉表面密被毛茸;莖生葉互生,與基生葉相似,但基部耳形,抱莖。質(zhì)脆。氣微,味微咸。
功能與主治
清熱解毒,清腫排膿,活血化瘀。用于皰毒痛腫,肺癰腸癰所致痢疾、腸炎,瘡疔癰腫,痔瘡,產(chǎn)后瘀血,腹痛等。
用法與用量
煎湯內(nèi)服9~15g。外用鮮品適量,搗爛敷患處,或煎湯熏洗。 [劑量] 5~10克。
中藥里面有一味活血化瘀的草藥,名為北劉寄奴。名字雖然不像中草藥名,但是它是一種遍布全國各地的草藥,可以幫助外傷止血,女性的月經(jīng)不調(diào)也可以用北劉寄奴來治療。
北劉寄奴基本可以和其他藥材搭配一起治療病癥,藥用價值比較廣。但是很多人對北劉寄奴還不太了解,詳細介紹北劉寄奴的功效與作用。北劉寄奴,中藥名。為玄參科植物陰行草的干燥全草。秋季采收,除去雜質(zhì),曬干。本品長30~80cm,全體被短毛。
根短而彎曲,稍有分枝。莖圓柱形,有棱,有的上部有分枝,表面棕褐色或黑棕色;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黃白色,中空或有白色髓。葉對生,多脫落破碎,完整者羽狀深裂,黑綠色。總狀花序頂生,花有短梗,花萼長筒狀,黃棕色至黑棕色,有明顯10條縱棱,先端5裂,花冠棕黃色,多脫落。蒴果狹卵狀橢圓形,較萼稍短,棕黑色。
種子細小。氣微,味淡。作用如下:1、保肝利膽作用:陰行草水煎液按10g/kg、5g/kg給小鼠灌胃,用四氯化碳造成肝損傷,陰行草兩個劑量組約可降低血清ALT,與對照組比較具有明顯差異。灌服陰行草煎劑(6g/kg)或灌服從陰行草中提取的總堿(350mg/kg)和總黃酮(2g/kg)均能明顯降低醋酸棉酚引起的大鼠高血清ALT,但對四氯化碳致肝損傷無明顯影響。灌服陰行草濃縮煎液對麻醉犬和大鼠有明顯的利膽作用。
2、降低血清膽固醇:陰行草水煎液按10g/kg灌胃給藥,具有明顯的降低正常小鼠血清膽固醇的作用。抗菌作用:陰行草水煎劑在試管內(nèi)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炭疽桿菌、乙型鏈球菌、白喉桿菌、傷寒桿菌、綠膿桿菌和痢疾桿菌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