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勁力的解析
太極拳養(yǎng)生。
大笑養(yǎng)心,抑郁“傷”心。注重養(yǎng)生,先要養(yǎng)心。早保健,晚死亡;晚保健,早死亡。隨著社會觀念的更新,養(yǎng)生的理念也在不斷刷新,如果不需要我們的生活成悲劇,就必須注意養(yǎng)生。怎樣才能實現(xiàn)科學的運動養(yǎng)生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小編特地為您收集整理“太極拳勁力的解析”,但愿對您的養(yǎng)生帶來幫助。
太極拳制造了很多的神話,它讓很多的疾病患者獲得了健康。老年人練習太極拳的好處有很多,改善睡眠質度就是其中最亮顯的成效。為什么太極拳會有這樣的好處呢?
太極拳勁力的探討
一、什么是勁力
在傳統(tǒng)太極拳理論中關于勁力的闡述:(1)王宗岳《太極拳論》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亮。陰陽相濟方為懂勁。(2)武禹襄《十三勢說略》其根在足,發(fā)于腿,主于腰,形于手指。《太極拳解》運勁如抽絲,蓄勁如張弓,發(fā)勁似放箭。(3)李亦余《五字訣》發(fā)勁要有根源,勁起于足跟,主于腰間,形成手指,發(fā)于背。以上說亮似清非清。
由肌肉力學的探索證實,人體的力是由肌肉收縮產(chǎn)生的,它牽動著骨骼作用于地面,地面給人體以反作用力,在反作用力的作用停,人體產(chǎn)生了運動。人體在運動時也就得到了動能,在太極拳運動中,這個能通過肢體的傳遞而作用于對方,使對方失去平穩(wěn),產(chǎn)生運動,或者彈性變形,這種現(xiàn)象在太極拳運動中稱之為發(fā)力,當力蘊之于內而未發(fā)則謂之勁。
依我個人的感覺,太極拳的勁力是一種身體各部位和諧的很好的時候產(chǎn)生的一種能收能放能變的整體力,它是身體在松柔到必定程度的時候才有的整體力。松不停來,身體就無法和諧到最好狀態(tài),就發(fā)不好勁。所以,整體和松柔兩個字,是勁力的實質和精髓。
二、勁力的種類
太極拳譜中關于人體勁力的說法是多種多樣的,有亮勁、暗勁、化勁三勁之說;有剛、柔二勁之說;有前天力、后天力之說等等。更有人稱勁力有幾十種之多。這些從用法上進行的描述很玄,讓人很難找到感覺。
發(fā)力的形式?jīng)Q策于能度傳遞的方式,由一樣物理學獲知,在自然界,能度的傳遞有二種形式直接傳遞和波浪形傳遞。由運動解剖學,人體的上肢、軀干、停肢分別由頸關節(jié)、肩關節(jié)、肘關節(jié)、腕關節(jié)、髖關節(jié)、膝關節(jié)、踝關節(jié)連接。要直接傳遞,相應的關節(jié)必須固定形成一個整體。要波浪形傳遞,各關節(jié)必須放松,力由勁源處依次向前傳遞。
直接傳遞的力因其表露在外.且直接作用于對方,故稱作外勁。波浪形傳遞的力,因其藏于體內故稱作內勁。
三、勁力特點
相關閱讀
原始太極拳源自于黃帝軒轅氏,歷史悠久,不過,對于原始太極拳的練習技巧卻十分的講究,其中包含的知識很多,對于一些比較喜歡練習太極拳的朋友而言,一定要在此時對于原始太極拳相關的知識做一些認識。才是比較合理的。
原始太極拳其實在我們進行練習的時候,都是包含了一些動、靜、快、慢這四個主要的部分構成的。新拳譜在進行編排的時候,刪去了一些看起來有重復的動作,進行次序布置的時候,也是做出了一些十分有必要的調整,將它們做成了動、靜、快這三個部分。
動部原有十三個動作組成,稱前十三式。整理時刪去了幾個技擊動作,增加了幾個養(yǎng)生動作,成為系統(tǒng)完整的養(yǎng)生功法之一,取名“九轉還陽功法”,仍有十三組動作??觳渴且惶准紦粜院軓姷墓Ψǎ毱饋聿坏俣瓤欤沂羌儎?,也有十三組動作組成,稱后十三式。慢部老拳譜上只有一組動作,叫做“仙人跨鶴拜四方”。這次整理時,把它作為靜部的收勢。
動部:又名十三式,練時以意運氣,使周身百頦皆通。(二)靜部:是技擊的主要部分。(三)快部:也稱后十三式,共十二套動作。練時發(fā)勁要猛、暴、脆、快、硬。(四)慢部:也稱拜四方,要求以形掛意,以意行氣,以氣試力。達到意氣相聚,運功發(fā)力的意到、氣到、力到的內三合。
原始太極拳的特點分三個方面:(一)在勁力上要求剛柔相濟。主張只柔不剛則不堅,只剛不柔則不圓,剛柔相濟才完全。(二)在拳速上要求快慢相兼。主張只快不慢則不輕,只慢不快則不精,快慢合方為靈。進而做到剛而不僵,柔而不弱,快而不亂,慢而不滯。(三)技擊上主張引進落空,以靜制動。但更強調看其神,觀手足,乘虛而入,見隙發(fā)招。
對于原始太極拳的知識,我們一定要清楚的予以了解才可以,因為這種原始太極拳道法高深,且講究比較多,在我們練習的時候,只有注意到其中的一些動靜結合的理論,才能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希望能夠給愛好者們練習原始太極拳帶來幫助。
開始學太極拳時,不要追求太多招式跟著比劃完了事,要前了解太極拳的每個動作的精髓,解開初步動作的入步門坎,一個起勢動作也要做到全身布滿足氣,也就是全身用意不用力的狀態(tài)。
太極拳的每個動作姿勢是好記的,動作記住后,主假如太極拳的狀態(tài)要有,比如很一樣的“站立”,也要前松靜,不要有壓力感,心情保持愉悅的狀態(tài),必定要要把整個身體調整好。
每個“站立”的姿勢,也就是立品中立,放松而不???,因為受地球引力的影響,我們的身體會自然??宓?,踮腔熊熔松開的時候,就像一把傘一樣的把自己撐開,全身的每一個關節(jié)都好像很自然地擺放平穩(wěn)的,一點也不用力撅掏渾鋅。用心體會“起勢”這個動作。
豎立時身體的要求,腰以上的脊椎要向上垂直拉,腰以停的脊椎要向停垂直拉,這樣使身體形成一個上停對稱平穩(wěn)的狀態(tài),開始擺不好這個姿勢,適當?shù)赜命c力也是可以的,為以后能隨意動作打好基礎。
豎立停蹲時頭部不要亂動,“頂頭懸”也就是讓軼葜鑰汜自己感覺始終頂著一個東西的,腰部以停的脊椎柱全度讓它成一條直線,全度做的垂直地面。脊柱拉直,肩膀全度停沉,鎖骨往兩邊拉。這個動作就叫“翻胯”芟坳葩津,初學不好調整,多練習。
對于初學者,太極拳的每個動作要求反復練習,要求有動作的意力來擺好每一個姿勢,每個部位的用力,都是有技巧的,不要沖動地拉和翻。初學者有可能不太習性,也許會有疼痛的感覺,只要不傷著就是可以的。
太極拳是鍛煉身體、增強體質的有用方法之一。太極拳真的對許多的老年人和身體素養(yǎng)比較差的人,比較好的,長期練習太極拳還能強身健體,希望大家多多的進行太極拳練習,這樣你的身體會越來越好的呢。其實此項運動老少皆宜,要學會也不難,今天就教大家練習時尚潮人必學的太極拳招式,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1、太極站樁
雙手自然抱住肚臍下三寸小腹丹田,用意念想著丹田,入靜,吐故納新。
2、太極推手
身體穩(wěn)如泰山,動作變化自如,操縱對方的四肢,來留去送,收放自如。
3、太極獨立
增強大腦神經(jīng)的操縱力,強化四肢肌肉,呼吸自然,心如止水。
4、太極跌叉
雙腿打開與身體呈90,立身中正,增強下肢的韌帶力量,促進血液循環(huán)。
5、太極控腿
操縱身體平穩(wěn),使四肢操縱自如,收放自如。
建議你,可以天天晚上回家練習一組姿勢,早上提前10分鐘起床重復一下。練習要螳臂當車,不要刻意去強調體式的標準度,要以身體舒適,略微有一些緊張為度。
練習太極的時候,需要穿著很舒適的衣服,要注重的是,不能讓很大的衣服阻礙了你的練習,對于一開始學習太極拳的人來說,最好是跟專業(yè)的師傅學習一段時間。
練習太極拳有捷徑可尋嗎
太極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部分,練習太極拳,到底是方法更重要,還是苦練更重要,這是許多人在思索的問題,古語太極十年不出門,太極拳需要勤學苦練,那么是否只是一味的苦練而不講究方法呢,讓我們一起看看文章吧。
太極拳作為中華武術最具有代表性的拳種之一,其內涵博大精深,健身和以柔克剛的實戰(zhàn)功效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喜愛。同時,太極拳難練也是被大家所公認的。過去有十年太極不出門的說法,說明太極拳比較吃功夫,比較難練,出功夫時間比較長。不少人知難而退,挑選了柔道、跆拳道等見效快的健身方法。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學習太極拳有沒有快速的方法?一般得到的答案是沒有,必須下苦功。功夫、功夫需要下功夫,沒有捷徑可尋。
那么學習太極拳到底有沒有速成的方法呢?回答是有的。我為什么會這么說呢?這是我依據(jù)多年練太極拳的經(jīng)驗和對太極拳理論的研究所得出來的結論。但是我必須聲明,我所講的捷徑是相對的,是比較傳統(tǒng)的學習方法而言的。習練者必須通過自身努力才能掌握太極拳的技法。下面我們通過分析來說明我的觀點。
中國古代時候的太極拳肯定是原汁原味的,現(xiàn)在的人只是照著古人,來學習太極拳,以至于強身健體,所以是很好的運動。
過去中國武術一般是秘不傳人的,師傅不輕易教人,太極拳也不例外。即便師傅同意教你,也是很保守,一點一點地教,最后師傅還要留一手。很少有人能夠學全,很少有人能夠得到師傅的真?zhèn)鳌V挥斜粠煾稻奶暨x的徒弟才能傳承師傅衣缽。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增加了學習的難度,還延長或者說是白費了學習的時間。
每日在什么時候練拳合適
練拳最好在每日拂曉或傍晚。早晨空氣新鮮,環(huán)境安靜,而且可以使人體從睡眠的抑制狀態(tài)進入到積極的活動狀態(tài),使身體各種器官的功能都活躍起來,給一天的工作做好精神的、身體的、預備。到傍晚,經(jīng)過一天勞動假如不感到過度疲憊,則可以通過打拳調劑或化解體力或腦力勞動后的疲憊。不過,在早晚練拳也有一個缺點,就是缺少陽光,不能獲得在陽光下運動的好處。假如在上述時間不可能進行煉,可根據(jù)個人具體情況擬定鍛煉計劃。在工間休息時間也可練太極拳,這對腦力活動者來說,不但活動了身體,也易化解腦力疲憊,益于工作。同樣,體力勞動者在工間活動身體,也有助于疲憊的消失,促進身體的全面進展。
三班倒的工人將時間安排好堅持練拳,同樣可以收到增強體質的效果。上早班時,練拳可在清晨,運動量可大些;也可在下午或晚上,但不宜太晚,以免大腦皮層過于興奮,影響睡覺。上中班時最好在上午8點半以后,以平平運動量為宜。上夜班時刻在下午4點左右練習,運動量可小些??傊毴瓡r間要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假如沒有完整的時間,甚至可以化整為零,分幾次練習,同樣有用。
什么樣的環(huán)境適于練太極拳
練拳最好在陽光充足、空氣新鮮、地面平坦、環(huán)境清幽的室外或室內進行。在陽光下運動有許多好處,可以多接受紫外線的照射。一般,在陽光斜射時練習較好。在夏季,體弱者更應防止在直射光線下練習,可借樹蔭等透入光線的地方練習為宜??諝庠叫迈r越好??諝馕蹪?,多含二氧化碳、煙灰、塵埃、細菌等物,吸入肺內是不利健康的。初學者和體弱有病者最好在平坦寬敞的地方練拳,以便立穩(wěn)。但熟練后地面不平坦也可以練習,這對腳的適應力還有好處。有益于推手技術提高。環(huán)境清幽輕易做到精神集中,情緒鎮(zhèn)靜。這對初學者尤為重要,因為初學者最輕易受外界事物的刺激。假如沒有清幽處就鬧中取靜進行鍛煉,時間長了也可以適應。另外,集體練習,也可配音樂,能使動作整潔,節(jié)奏分明,也有助于初學。有人說霧天練習太極拳對健康不理。這個問題要具體分析??諝庵械乃魵膺w冷而凝聚成小水珠,浮游在接近地面的空間,形成了霧。假如在空氣新鮮而有霧的地區(qū)練拳,對身體健康并沒有不良影響。在煙塵和廢氣較多的地方。本來就不宜練拳。廢氣多的地區(qū)有霧時空氣更壞,因為霧會使大氣污染物不能及時擴散和稀釋,所以霧天練拳要避開空氣污染的地段?!≡陆?jīng)期、妊娠期、哺乳期能否練拳?
一般健康婦女在月經(jīng)期堅持適當?shù)奶珮O拳活動,不僅無礙正常的行經(jīng),而且有益于盆腔血液循環(huán)的改善,減輕盆腔充血,縮短經(jīng)期,并能調整大腦的興奮和抑制機能,因而能減輕月經(jīng)期腰酸背痛、腹脹、小腹下墜或精神不好等不適感覺。運動量宜根據(jù)自己的情況稍減或不變。妊娠期做些少量柔和的太極拳活動是可以的。但有些式子(如下式、金雞獨立、海底針、左右分腿、蹬腳等)在妊娠晚期可略去不做:做一些運手、左右攬雀尾、野馬分鬃等單式練習是有益的。日光照射能促進皮膚里的化學物質脫氫膽固醇變成丁種維生素,有助于調節(jié)鈣、磷礦物質的汲取和利用。妊娠期對鈣、磷得需要量大,如能在室外陽光下散散步或練習這幾個單式,對母親及胎兒鈣、磷的補充是有好處的。同時,適當?shù)幕顒舆€能減少產(chǎn)前的浮腫、便秘等現(xiàn)象,有利于分娩的順利進行。但是妊娠期的鍛煉要慎重,尤其是快分娩前更要注重,應在醫(yī)生指導下進行。哺乳期也可在陽光下堅持適當?shù)奶珮O拳練習,對產(chǎn)后的體力恢復和乳汁中鈣、磷含量的增多有一定的作用。產(chǎn)褥期可暫停太極拳練習,應在醫(yī)生指導下做產(chǎn)褥期醫(yī)療體操。
太極拳為何能治病
太極拳是一種徐緩運動,速度緩慢,動作柔和,從而使人體的微循環(huán)得以擴張。微循環(huán)的特點是劇烈運動會使血液運行走捷徑,得不到充分的物質和能量的相易,而太極拳緩柔的特點則使血液能夠流向各處,從而得到物質和能量的相易,改善身體內部的循環(huán)。俗話說痛則不通,通則不痛,使一些不通之處暢通,這樣慢性病癥狀就得到緩解或消除。同時太極拳運動能強身健體,能預防一些疾病,因此,太極拳運動有治病的效果。
太極拳的自然深呼吸對身體有好處
實踐證實,練太極拳能使呼吸自然、細長、慢均。這種有節(jié)奏的呼吸可使橫膈肌和胸腹運動增強,相對有用地加大了肺部氣體的相易容量,使新陳代謝加快、加強。大家都知道腸胃蠕動加強能夠提高消化系統(tǒng)功能,對防治消化不良、慢性腸炎等慢性疾病效果良好,膈肌活動范圍增大,使胸部呼吸肌和橫膈肌力量增強,可加速靜脈血液的回流,改善心臟本身的血液循環(huán)。膈肌活動范圍的增大,還能對內臟起到一種自然的按摩作用。所以,太極拳中自然的深呼吸法對防治一些神經(jīng)衰弱、高血壓、心臟病、關節(jié)炎及消化系統(tǒng)疾病都有較好的作用。經(jīng)常抽煙、飲酒對練武有很大的影響
吸煙、飲酒對身體有害,已為大量科學研究及現(xiàn)實所證實,因為,長此以往,會損壞人身體的各個器官而導致身體素養(yǎng)下降。練武所需要的正是身體內部各器官機能的良好及身體素養(yǎng),顯然經(jīng)常抽煙、飲酒,對練武有極為不良的影響。練太極拳收勢后應注重的問題
收勢后應注重以下幾點:
1、收勢完畢后,應緩慢散步,在此過程中要配合呼吸,一呼一吸邁一步,同時意守丹田,氣定神舒。
2、經(jīng)過一段時間鍛煉后,身體難免要出汗,此時不可走向風口,應避風休息,慢步而行,待汗下去后,再回住處。練完拳后要保持精神愉快,心情愉快。
太極拳千變萬化,在中國關于太極拳的派別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武當13式太極拳更是綜合了內外功法,外有太極十三勢,內有武當內家拳,下面就簡單的介紹下武當太極拳十三式。
武當內家拳,是一種集武術養(yǎng)身為一體的精妙拳法,有以靜制動,以柔克剛,以四兩千斤,后發(fā)先制的武術特點;亦有動如行云流水,綿綿不斷,剛柔相含,含而不露的武術風格。更有發(fā)人潛能,開人聰明,充人精神,壯人體魄,去病健身,益壽延年的特殊功效,實為中華武術之晶體,東方文化之珍寶。
太極拳法,并非是指目前所見單純的太極拳套路,而是由倆儀、太極、無極、三種不同層次的拳術、功法組合而成的一套由外至內,由動至靜,從初級到高級,動靜結合,內外兼修完整的修練功法。
武當13式太極拳是第一代內家拳,為三豐祖師所創(chuàng),十三勢是由起勢、抱球勢、單推勢、探勢、托勢、撲勢、擔勢、分勢、云勢、化勢、雙推勢、下勢、收勢等功防意識較強的十三組動作組成,其中內含吐納導引、采補混元樁等三種道家內修養(yǎng)身功法,然十三勢動作亦是依據(jù)鍛煉人體八脈的需要所編,而八脈又內連五臟,整個套路內含五臟八脈,外有五步八法,兼之功防十三組合,容合道家養(yǎng)身丹術,故謂太極十三勢。
其動作要領是:虛靈頂頸,含胸撥背,沉肩墜肘,舌頂上腭。練習時要求形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神合,六合之中,神形具妙,動作之中,綿綿不斷,如行云流,松沉自然;動靜之中如棉里藏針,剛中帶柔,柔中有剛,剛柔相含,含而不露;呼吸之中,開合自如,升降自然,深細長勻,息息歸根。太極十三勢內含豐富,意義深遠,自古為武當鎮(zhèn)山之寶,秘傳之法。
武當13式太極拳動作要領:
第一式 仙人放劍
(1) 兩腳分開成外八字步,且將兩膝之關節(jié)自然彎曲;兩手臂環(huán)抱于胸前且令其兩手形成分指掌(五指自然分開并彎曲手指)而做掌心相對狀;頭部端正但卻微做垂首(低頭)狀;肩下沉,腹內收,腰要塌,胸須含,背則拔;凝神靜息待操作;此為準備式。
(2) 兩膝再做彎曲狀即佐之身體下沉;同時兩掌抓握回收至下腹前并使之變?yōu)樽?,右空心拳狀。眼看兩手?/p>
(3) 右腳向正前方(術語謂之正門)踏出半步;與此同時兩手向前放開(與胸等高,掌心向前)。
(4) 右腳不動即不得移位;左腳套步上前踏入正門并形成左剪刀步定位(即左腿伸直前探鋪出且左腳尖內扣朝向右方;右膝彎曲其腳尖外撇約40度角;收髖緊腿勿松肌肉);而兩掌則在步型定位之間作收,放擊打即右掌下按,左掌前推(均為掌緣作重點擊打)。
(5) 再將左腿彎曲且腳尖外展;兩手握成空心拳相靠
(6) 然后兩腿形成右剪刀步(須右腳前踏一步后再做定位),兩掌作左下按而右前擊之狀。
第二式 天地盤球
(1) 兩腳分開,約兩肩之寬(大開馬式),腳尖微向外撇;兩手臂大環(huán)抱于胸前,此乃準備式。
(2) 重心左移至左腿;右手下降至左掌之下并與其形成抱球狀(掌心相對)
(3) 再將重心右移;右手托移至右側方且左手與此同時降壓至左下方(手心朝下)
(4) 右手翻腕即使之手心朝下并在與此同時左手移至右下側方而變?yōu)楸驙?/p>
(5) 身體重心再向左移并同時降壓右掌,移動左掌。
說明:
以上(1)(5)為連貫動作中的一個盤花即盤球動作。須連續(xù)不斷的做出十三盤花 ,并最少也需做四盤花
另,做架之時,兩腿須以其膝關節(jié)為重點,踝關節(jié)為支點,進行左右重心側移相輔式。
如此這般,術語稱為勢若春蠶吐絲而連綿不絕矣
第三式 美人照鏡
(1) 左腳踏進一步至左前旁門并使之形成左弓字步;與此同時,左臂上架于頭頂處(其左掌上照且掌心向上,掌指向左),而右掌則以掌緣為重點擊向中盤 位置。
(2) 再邁步踏右弓字步至右旁門;與此同時右臂上架而將左掌擊出。
說明:
以上一左一右各行一遍則為 一活架,可連續(xù)行五活架至十三活架之間。
第四式 順水推舟
(1) 左腳踏進半步使之形成左寒雞步(左虛右實);兩臂圈于胸前且將兩掌之掌心相對。
(2) 兩腿不動,兩臂上抬并伴之兩掌吊于頭頂左,右側方。
(3) 兩掌以其掌緣為重點,向中盤推出;與此同時,左腳再踏進半步使之形成左弓字步。
(4) 再擺架成右寒雞步,并將兩掌吊于頭頂。
(5) 右腳踏進半步使之形成右弓字步;與此同時兩掌自頭頂上方送出直至中盤 方位作前推狀。
說明:
此動左右各一謂之 一活架。可連續(xù)行五活架至十三活架之間均可。
第五式 金雞獨立
(1) 左腳踏進半步且令兩膝略作彎曲;而兩掌則平攤于上腹部位作自然上提狀,以便助之下一動作
(2) 左腳踏實并支持與操縱身體平穩(wěn);與此同時,右腿抬起且勾起腳尖即形成右獨提膝式;而兩掌則變?yōu)榭招娜瓘膬蓚葤伋鋈∠蛏媳P此為雙拳掛太陽法。
(3) 再將身體右轉,右腳踏進并落地支持身體平穩(wěn);然后,兩拳變掌平攤腹前繼而復變?yōu)榭招娜瓛佅蛏媳P;與此同時左膝提起形成左獨提膝式
說明:
以上兩腿左右上提合為一活架??蛇B續(xù)行五火架至十三活架。
第六式 單鞭救主
(1) 左腳踏進一大步,與此同時左手變?yōu)榈胥^狀摟其中盤;而右掌則置于右側腰際待動;上身下墜其做襠沉腿。
(2) 左腿下沉而右腳后撐即使之形成左弓字步;與此同時左手摟鉤并向左側方調起而右掌奔向中盤(以掌緣為重點)
(3) 再將右腳踏進并使之形成右弓字步;而右手摟過之后則移位調于 側方并用左掌奔打中盤。
說明
以上兩腿一左一右行弓字步而出,其術語乃謂之一活架。可連續(xù)行五活架至十三活架之間即止。
第七式 倒騎玉龍
(1) 兩腿并立下蹲,兩手托與胸前(其掌心向上,掌指相對)
(2) 右腳向右側后方退撤一大步使之形成左弓字步;與此同時兩掌變?yōu)榭招娜謩e向身體左側上方與下方擺出(其右拳擺至上方,而左拳擺至下方且兩拳之拳眼相對)。上體略向左腿方位傾斜。
(3) 然后左腳撤回即收于右腳旁使之形成并步曲膝下蹲式;而兩拳則變?yōu)榉种刚破綌傇谛厍?其掌心向上,掌指相對)
(4) 將左腿向左后側方位退出一大步使之形成右弓字步;與此同時兩掌仍變?yōu)榭招娜p方拋至人體的上方與下方即左拳在上,右拳在下。
說明
以上兩腿一左一右的后撤并形成 左右弓字之步型其術語乃謂之一活架??蛇B續(xù)行五活架至十三活架之間。
第八式 雙風貫耳
(1) 面對左側方位站立并邁出左腳踏進半步使之形成左寒雞步;與此同時。兩掌向左右兩側作直臂橫張(其掌心相對,掌指向前)
(2) 左腳再向前踏進半步使之形成左弓字步;而兩掌則以其掌心為重點并用兩手臂相輔助作為支點進行扇打合擊至上盤位置。
(3) 再將身體移向右側前方并形成下盤為右寒雞步,中盤為雙開掌(其掌心相對,掌指向前)的架子
(4) 右腳復進半步使之形成右弓字步;與此同時,兩掌用其掌心進行扇打合擊
說明
以上左右開步出式其術語謂之一活架。可連續(xù)做五活架至十三活架之間。
第九式 順風擺柳
(1) 兩腿前后分開且將兩膝略作彎曲即使之形成中盤架子狀的左游龍步;與此同時,兩掌以其掌指為重點遙對正門前方。
(2) 接著,左腳向左碾動;與此同時,右腳向正門踏進一步并使之形成右游龍步;而兩掌則以其掌指為重點遙對正門前方
說明
以上兩腿左右啟動各一次,其術語為一活架??蛇B續(xù)行五活架至十三活架。
另此架演練時手型也可變化即游龍步啟動時手型或變?yōu)榭招腻N或變?yōu)榉种搞^。
大凡啟動此游龍步身形須隨步法而晃動以利應敵之時達到神出鬼沒,令人防不勝防境地。
第十式 葉底看桃
(1) 兩腳分開與肩同寬,曲膝成騎馬式;兩手分別懸垂于胸肋一側并令其掌心朝下,掌指向前;眼看正前方略下。
(2) 兩腿不動,右手連續(xù)上抬并垂直豎立其前臂;而左臂則同時作下垂狀。
(3) 接著將左手變?yōu)榭招娜⒁云淙蹫橹攸c,上臂為支點,前臂軸進行推下送;而右臂與下盤部位則保持穩(wěn)固即不要移動(尤以兩腳固定為重)。
(4) 再進行左臂垂直豎起,右臂下送前推的動作。
說明:
以上兩手臂左、右前推下送各一次,其術語乃謂之一活架??尚形寤罴?至十三活架之間。
第十一式 活步走宮
(1) 兩腳分開成外八字步,兩膝略曲;兩臂抱于胸前;兩手成分指掌并令其掌心相對,掌緣朝下。眼看前下方。
(2) 左腿不動,且將右腳移向左腳內側并以其前腳掌或腳尖虛點地面;與此同時,左掌上抬至左胸上方,右掌下降于左腹下方使之形成抱月狀(其兩臂彎曲成弧形,兩掌心相對),眼隨手轉。
(3) 接著,將右腳向前右旁門踏進一步并使之形成右弓字步;與此同時,左掌下拂至腹部左側,右掌托于右側前方(兩掌行進間須令右臂在內而左臂在外進行穿插運動)。眼隨手轉。
(4) 然后右腳固定不得移動;左腳用其前腳掌或腳尖移至右腳內側作虛立狀而使之形成左丁字步。眼隨手 轉。
(5) 接上式兩手形成抱月狀,并相伴左腳向左前旁門踏進一步而變?yōu)樽笳仆兄磷髠惹胺剑艺品髦劣腋瓜路?此時手掌交錯之際須令其左臂在內,右臂在外形成穿插),眼隨手轉。
說明
以上左右踏步各行一次,為一活架。須連行五活架至十三活架之間。
第十二式 懷抱雙月
(1) 兩腳成外八字步站立;兩手分別垂于腰部兩側(手心向下,手指向前),眼看前下方。
(2) 雙膝下蹲,與此同時,兩手移至上腹部約肚臍眼前方處,作交叉合并(左掌在上,右掌在下且掌心均向上),眼看兩掌。
(3) 兩腿不動兩手連續(xù)向面部前方雙方抬起作環(huán)繞狀(其兩掌交叉并令其左掌在內,右掌在外其掌心俱向內)
(4) 兩腿不動,兩手再次向上環(huán)繞,并經(jīng)上分向兩側(左手向左,右手向右)繞動;當兩手繞動形成劃弧一周即360度,并降至身前兩側之時,則將兩手掌之掌心外展以求二次繞圈。
(5) 兩手臂第二次進行繞圈環(huán)抱其動作與第一次相同唯手臂的放置為右臂(手)在內,左臂在外。
說明
以上兩手臂環(huán)抱繞圈且一行左臂(手),二行右臂(手)在內各一次,為一活架??蛇B行五活架至十三活架。
第十三式 真氣煉丹
(1) 擺架內八字步(1840周歲者),平行步(4550周歲者),體弱多病或老年人及少年人擺架外八字步。
(2) 兩腳不動,兩手形成八字掌分別垂于胸前下方并令其掌心向下,掌指向前??s身垂肩,低頭下視,虛胸實腹,蹋腰沉體。
(3) 忘掉呼吸,凝神靜心片刻,則以鼻吸氣(長約五寸左右即指入體內的尺寸)并要求做到緩慢,細膩,平均,深長;與此同時,兩掌自體前兩側同時向上作垂直吊起(其掌背根部為重點且令之掌心朝下掌指向前),直至頭頂上方為止。眼隨手轉。
(4) 接上式兩掌以其掌心為重點,自上而下進行垂直降落,并先期抵達胸前暫作停頓以便下動嘆氣
(5) 用鼻將體內之雜氣(即吐納祛邪之廢氣且定當排出五臟六腑不得儲存,違者做架難以上勁)一次性的嘆出(按:所謂一次性,并非 就是要將體內所有雜氣排盡,而是盡己所能任其自然,為所欲為,免得適得其反而影響功力進展)!其要領同為吸氣之要,即慢,細,勻,長。與此同時,兩掌(手)下按作垂直降落并配合身體下沉兩膝彎曲。
太極文化和文化太極,是一個層面上的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
教授太極拳,不是單單教拳套路,而稱為傳播太極文化。如果只干巴巴教授一套拳架子,沒有文化內涵還是博大精深的太極拳嗎?練體操領操員的領操口令一、二、三、四練操者隨著口令手和腳機械的舒展和收縮,雖然手腳在動,但手和腳并不是一個整體運動,而太極拳也如此動作,無異于練太極操。體操是體操,太極拳是太極拳,同是肢體在動,但其質量和效益是截然不同的。如果太極拳降生至今從唐代李道子的太極拳理論《授秘歌》運算,也有千余年的進展史。太極文化也隨著中華文明的進展從山野農(nóng)村走向京都,進而越過長江,沖出亞洲,走向世界。吳圖南先生說得好,他說:(太極文化)科學化,群起探索,互相探討。成為真善美的體育活動,推而廣之。漸及于全世界,全人群,豈不偉歟!這就顯示了太極文化的魅力。
文化太極決不是干巴巴練一套拳架子。太極拳有其豐富的文化內涵。文化太極內涵諸如陰陽變化,行動輕巧,上下相隨,內外相合,虛實變換,用意不用力,妙手空空等等。太極文化的內涵靠學練者對太極拳的熟悉和理解去悟,悟得是自己的功夫。怎么去悟呢?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修煉者的著熟很重要。先賢也提倡悟,從哪方面去悟呢?我在多年的太極拳修煉中,體驗出從探索拳理、心態(tài)調整、太極拳思維等三個方面去悟,是進入太極拳內功的準確通途。
第一條途徑:探索拳理
陳鑫、宋書銘兩位先賢,是清末民初跨朝代的太極大師、太極拳理論家。他們的拳論字字珠璣,燴炙人口,像掤捋擠按世間稀,十個藝人十不知。果能粘連黏隨字,得其懷中不支離。輕巧活潑求懂勁,陰陽既濟無滯病無形無象,全體透空。萬象包羅易理中(宋書銘)。渾然無跡,妙手空空,一引一進,奇正相生柔中富剛,人所難防。每日細玩太極圖,一開一合在吾身。返真歸樸后,就是活神仙;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秀巖處女,不可帶張狂氣,一片幽間之神,盡顯大雅風規(guī)。(陳鑫)
探索拳理是每位深研家責無旁貸的神圣職責。陳鑫大師在學拳須知中,提到學拳先學讀書,書理明白,學拳就輕易了。足見學拳明理多么重要。
第二條途徑:心態(tài)調整
學練太極拳要有一個平和的心態(tài),不能這山望著那山高,想經(jīng)絡想血道,想這想那什么拳也練不好。請重溫金庸先生關于習練太極拳的心法。金庸先生在(吳公澡《太極拳講義》)的跋中寫道:練太極拳,練的主要不是拳腳功夫,而是頭腦中、心靈中的功夫。如果說以智勝力,恐怕還是說得淺了,最高境地的太極拳,甚至不求進展頭腦中的智,而是修養(yǎng)一種沖淡平和的人生境地,不是以柔克剛,而是根本不求克。腦中時時存著一個克敵對手的念頭,恐怕練不到太極拳的上乘境地,甚至于,存著一個練到上乘境地的念頭去練拳,也就不能達到這個境地吧。
沒有平和寧靜的心態(tài)練好太極拳是困難的,這是太極文化的特性。
第三條途徑:建立太極拳的思維方式
練太極拳要改變思維、改變觀念。以常人的思維,以常人的觀念很難領會到太極拳的特性,通俗說,要逆向思維,才能練好太極拳。
太極拳有其自身的運動規(guī)律和運行軌跡,人類有人類的運動規(guī)律,和運行軌跡。因為人類的主觀、主動隨時表露出來,這種主觀和主動是人類習性性的生活規(guī)律。人類活動跟太極拳活動是不相容的。要習練太極拳,人類要舍棄人類的運動規(guī)律和運行軌跡,服從于太極拳的運動規(guī)律和運行軌跡,不能主觀主動。練拳應用減法練拳,應被動練拳。減法被動練拳并不復雜,操作并不麻煩。練拳中,手的動作越少、越小,方可體驗到太極拳的真諦。因為太極拳有太極不用手,手到不要走;太極無手之說。
主動、主觀永久練不好太極拳。減法被動習練太極拳是太極文化之特性。
太極是中國哲學中的一個術語,指派生萬物的本源。太極拳,以是太極之理立論的一種拳術。古代方士以雙魚形太極圖表示太極之理。初傳于河南溫縣陳家溝的太極拳便依此圖說亮拳理,規(guī)范拳技。
古人認為,陰陽兩者相互不離,相互消長,相互轉化,產(chǎn)生了萬物,萬物中都包含了此理。在太極拳中,表現(xiàn)為動靜、剛柔、黑幕、開合等對立統(tǒng)一的狀況。 太極拳講究通過靜中求動,達來靜中有動。便身體處于相對靜止,要求意氣周流,呈外靜內動之象。具體表現(xiàn)于練拳的準備勢和收勢。還講究通過動中求靜,達來動中有靜。便肢體運轉時,內意要專著守一,內氣要平緩如一,顯現(xiàn)相對的內靜。
目前,太極拳有陳式、楊式、孫式、吳式、武式、趙堡六種流派。初時,陳家溝的陳王庭創(chuàng)立了太極拳,遂世代相傳。楊露禪為學來陳家太極拳,屈身為陳家奴仆,從墻壁的裂口偷看陳長興練拳,并偷偷修煉起來。后來陳長興被他所感動,正規(guī)收他為徒。
楊露禪習得陳家太極拳后,進行了改良,并回家鄉(xiāng)河北進行推廣,于是形成了楊家太極拳法。
太極拳動作徐緩愉快,要求練拳時正腰,收顎,直背,垂間,有飄然騰云之意境。清代拳師稱拳如大海,滔滔而不決。太極拳又很復視練氣,所謂氣,就是修煉人體本身的精神力,這也就表現(xiàn)了其內家功夫的特點。
寒露是秋季的一個節(jié)氣,到了寒露節(jié)氣,天氣漸涼,這個適合練習太極拳,太極拳其動作輕松柔和、圓活自然,連貫和諧,配合呼吸、運氣,以意領氣。以氣運身,具有健身和醫(yī)療的雙重價值,是我國傳統(tǒng)的體育保健療法之一。下面就一起來了解一下打太極拳的好處。
明代聞名醫(yī)學家張景岳云:上氣海在膻中,下氣海在丹田,而肺腎兩臟所以為陰陽生息之根本。肺主氣,司呼吸;腎主納氣,為元氣之根。因而秋季練習太極拳,能達到秋養(yǎng)收氣、秋養(yǎng)陰、養(yǎng)肺氣等養(yǎng)生目的,也是秋季常見病防治、康復的一種有用方法。練習太極拳要求呼吸細、勻、長緩的腹式呼吸,通過肺、腎的協(xié)同作用,能增強或改善肺功能補腎益元氣,進而使氣血周流全身,營養(yǎng)臟腑、組織、皮毛、肌肉。練習太極拳還要求神意內守,以靜御動,形神兼?zhèn)?,氣沉丹田,內外合一,陰陽相貫?/p>
打太極拳有什么好處?
一)生理效益:
太極拳結合了傳統(tǒng)導引、吐納的方法,著重練身、練氣、練意三者之間的緊密調協(xié)。練習時一方面可鍛鍊肌肉,舒筋活絡;另一方面又能透過呼吸與動作間的相互配合,對內臟加以按摩鍛鍊,達到強身健體的作用。
好處一:增加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靈敏性練太極要「心靜意定」,練拳時必先令大腦皮層休息(心靜),將和諧全身內外器官機能的任務交由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意定)執(zhí)行,加強了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靈敏性。
好處二:暢通經(jīng)絡、血管、淋巴及循環(huán)系統(tǒng)因練太極拳的時間不會太短,故能像一般的帶氧運動一樣,能使血氣運行順暢。練了若干時間,會察覺有指尖麻軟發(fā)痹、關節(jié)微響、針刺、腹鳴等感覺。依據(jù)中國醫(yī)學理論認為這是經(jīng)絡暢通的反應。透過摟拗屈膝絞轉等運動,動脈血管得到適量擠壓及放松,能使血液加速運行,增加氧氣的供給,也促進了淋巴系統(tǒng)的新陳代謝,加強了個人的反抗力。
好處三:改進柔韌度、肌力及肌耐力太極拳多以慢速走圓及弧,配以屈腿半蹲式運動,加上重心交替變換,運行動作又多摟、拗、絞轉,使各肌肉的肌力及肌耐力得以提高;再配合多方向及大幅度之活動如下勢、蹬腳等式子,能改善各關節(jié)的柔韌度。
好處四:提高心肺功能練太極拳要保持呼吸自然沉實,透過深、長、細、緩、勻的腹式呼吸方法,增加胸腔的容氣量及遞增了吸氧呼碳的次數(shù),確保氣體能充分相易,相對地提高了各器官的獲氧量。又因練太極拳時間較長(打一遍115式太極拳約需時30分鐘),此等帶氧性活動能練習及提高心肺功能。
好處五:治療慢性消化管道疾病因練拳時各關節(jié)、肌肉、骨骼會相互牽引、絞纏、擠壓和舒張,內臟又因腹式呼吸(腹實胸實)而產(chǎn)生自我按摩的作用;加上橫膈膜的上下升降幅度增大,對腸的蠕動有正面的刺激作用;而練拳時的舌頂上顎,唇齒輕閉能增加唾液的分泌,提高了消化功能。
總之,經(jīng)過中西方多面的科學化研究證實,長年修習太極拳能對各種慢性病,如:神經(jīng)衰弱、高血壓、心臟病、消化不良、風濕關節(jié)炎、糖尿等等有著一定的醫(yī)療作用。這是無可推諉的事實!
二)精神效益:
好處一:排除壓力練拳時因要「心靜用意,心無雜念」,又要體松,精神只集中於「意」上,加上太極拳本身要求剛柔并重,呼吸調協(xié),各器官的獲氧量相對提高,故練后使人頓感輕快,壓力盡消,情緒穩(wěn)固平伏;又因練拳后血氣循環(huán)暢旺,精神亦抖擻起來,工作效率自然提高。這無疑對樣樣講求效率、日常生活緊張、精神壓力繁重的現(xiàn)代人有著正面的關心。
好處二:熟悉及體驗和諧和諧的陰陽哲學觀 太極拳倡身心和諧調協(xié),不強已所難,內外相合、虛實分明、剛柔互兼。正所謂「靜中觸動動猶靜」,這種講求明白陰陽對立統(tǒng)一辨正關系的哲學,就是太極拳之創(chuàng)作精神哲理之本。
好處三:熟悉不以強凌弱,不借故犯人之道德觀太極拳論所說之「舍己從人」,彰顯了太極拳「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獨特武學精神。太極倡借力打力,以小力勝大力,一切回擊純順應對方來勢,以靈巧的動作,較小的力氣加殊其上,使來犯者失準而落敗。故太極拳的真正威力,只有在被人蓄意侵犯下才發(fā)揚出來,其終目的也只是「立自己於不敗之地」罷了,絕無加害對方之意!
好處四:了解修身處世之道修習太極拳要講求「中正安舒,心靜體松」,這八字真言正好是我們立身處世的最佳座右銘。透過練太極拳,學生可以體會到立身不正之弊:勞勞終日而不得其所。做人只要「中正」,不走歪路,不偏不倚,就可感「安舒」之態(tài);平日只要學會「心靜」,拋開生活壓力的負擔,就能體驗到「體松」之感!
在生活和工作節(jié)奏日益加快的今天,太極拳作為一種科學的運動方式,既可強身健體,舒緩壓力,又可修身養(yǎng)性,陶冶情操。太極拳的博大精深,唯有身體力行才能體會。期望如意太極拳養(yǎng)生館能夠關心更多的人從太極拳中受益,領會太極拳的無窮魅力。
楊式太極拳又稱作楊氏太極拳,是太極拳的一個知名的流派,據(jù)傳是由楊露禪所建立,停面是楊式太極拳42式口令,精辟的記錄了楊氏太極拳的奧妙之處,一起來看看吧。
楊式太極拳第一段
1、起勢
混沌初開法為先,氣貼背行沉丹田,心靜體松精神注,平腕墜肘勢自然。
2、右攬雀尾
初運鴻蒙陰陽現(xiàn),起落開合太極圈,掤捋擠按為總手,雀尾動作技法全。
3、左單鞭
單鞭多用可防攻,左像箭來右似弓,體正松腰勾屈停,翻掌前推轉腰行。
4、拿手
胸部被擊用拿手,截合斷封妙無窮,上拿虛步相一致,身勢含蓄合手肘。
5、白鶴亮翅
白鶴亮翅立雞群,左采右掤兩臂分,沉氣落胯腰拔起,開中寓合須用心。
6、摟膝拗步(二)
起肩過胯膝外摟,拗步推掌沉腕肘,摟推弓步相一致,頭領身正左右行。
7、撇身捶
橫截壓帶閃正中,翻拳按掌勁宜整,手眼身步要和諧,雙臂翻轉隨腰動。
8、捋擠勢(二)
捋勢變擠圓又連,手隨腰動勁不斷,勁從根起形于梢,節(jié)節(jié)貫串一氣連。
9、進步搬攔捶
太極五捶此為先,搬拳之后立掌攔,攔掌過后捶急進,上停相隨勁不斷。
10、如風似閉
臂停穿手十字封,后坐分掌閉于胸,兩臂推按腹前停,跟步助勁顯奇功。
楊式太極拳第二段
11、開合手
兩手開合于胸前,開吸合呼法自然,沉肩墜肘掌相對,意念存在兩掌間。
12、右單鞭
右足橫開體微轉,兩掌側分一條鞭,沉肩墜肘虎口對,側弓步子襠宜圓。
13、肘底捶
扣足掩掌接抱球,邁步跟足連擺手,捶居肘停前劈掌,三尖相照合要求。
14、轉身推掌(二)
撤步碾足把體轉,摟按舉掌轉體間,上足跟步掌前推,左右式子緊相連。
15、玉女穿梭(二)
捋后搭手于胸前,跟步轉體掌平擺,弓步上架前推掌,左右式子緊相連。
16、右左蹬足
轉體穿掌兩臂展,兩掌交叉抱胸前,分撐兩掌勾足蹬,左右蹬腿緊相連。
17、掩手肱捶
兩掌掩合于面前,開步疊掌外分展,外旋兩臂合拳肘,護腹弓步前打拳。
18、野馬分鬃(二)
轉身旋臂橫挒掌,翻掌托于膝上方,上步弓腿前穿靠,左右式子緊接上。
楊式太極拳第三段
19、云手(三)
兩手交替環(huán)形轉,勢如行云圓連綿。腰領手轉目隨視,步子橫行輕巧緩。
20、獨立打虎
撤步翻掌向前穿,雙掌左擺握成拳,拿膝架拳打虎式,身正穩(wěn)立似如山。
21、右分足
兩掌疊抱于胸前,右上擺踢臂分展,單腿支撐微曲屈,勁力通順達足尖。
22、雙峰貫耳
屈腿收掌于膝上,落足上步分兩掌,復心前移成弓步,力貫雙拳取太陽。
23、左分足
轉體叉掌抱胸前,左上擺踢臂分展,單腿支撐微曲屈,勁力通順達足尖。
24、轉身拍足
扣步落足隨勢轉,兩掌交叉抱胸前,右足繃平向上踢,右掌拍擊右足面。
25、進步栽捶
落足轉體右掌翻,進步摟手要當先,復心前移成弓步,前停栽打出右拳。
26、斜飛勢
后坐左轉兩掌分,兩臂叉抱右足跟,右足上成側弓步,斜展雙臂似鳥飛。
27、單鞭停勢
復心偏移左腿弓,左勾側舉停屈腕,不平仆步成停勢,右掌順腿向前穿。
28、金雞獨立(二)
左腿蹬直右腿弓,落勾挑掌似斜行,拿膝上挑同側掌,左右式子皆相同。
29、退步穿掌
撤步弓腿后閃讓,右掌停按左穿掌,橫掌停按胸前護,穿掌取喉人難防。
31、獨立托掌
左腿獨立右膝拿,身正派立似如松,右掌翻轉向上托,左掌體側橫向撐。
32、馬步靠
停落右足體右轉,右捋擺掌勁不斷,左前上成半馬步,左臂擠靠向內旋。
33、轉身大捋
后坐帶掌向上翻,繞上右足體左轉,
右掌側托拿左掌,撤步平捋一周圈。
34、息步擒打
復心右移體右轉,右肘上撐右拳穿,回身蓋步停屈蹲,左拳背上打右拳。
35、穿掌停勢
收足拿掌向右擺,左足側出體右轉,右腿全蹲成仆步,兩掌順腿向前穿。
36、上步七星
復心前移左腿弓,左掌前挑與肩平,右腿前上成虛步,兩拳叉架成七星。
37、退步跨虎
撤步撐掌體右轉,收足挎虎連又圓,左腿前舉立站穩(wěn),右掌左勾一條鞭。
38、轉身擺蓮
扣足轉體掌平擺,空掌平抹勢不斷,左轉身體右擺足,兩掌依次拍足面。
39、曲弓射虎
捋掌屈落右腿弓,復心前移似挽弓,右拿左拂隨轉體,炮架當頭左拳沖。
40、左攬雀尾
收足抱球體自然,邁步分掌臂捧圓,捋掌搭手前擠出,后坐按推掌向前。
41、十字手
上體右移扣足轉,兩掌外分似挑擔,合抱胸前十字手,收足豎立庭前站。
42、收勢
翻掌前撐同肩寬,漸漸停落腿外邊,左足收至右足旁,收式并立品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