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寶貴治療胃脘痛八法
簡易運動養(yǎng)生八法。
“今天不養(yǎng)生,明天養(yǎng)醫(yī)生?!彪S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養(yǎng)生這種件越來越關(guān)注,養(yǎng)生不再是停留在紙面,也更是我們生活中必須去實踐的。有沒有更好的方式來實現(xiàn)中醫(yī)養(yǎng)生呢?下面的內(nèi)容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陳寶貴治療胃脘痛八法,大家不妨來參考。希望您能喜歡!
胃脘痛是臨床常見病,以上腹部近劍突處經(jīng)常發(fā)生疼痛為主癥,常兼見納差、噯氣、呃逆、腹脹、嘔惡,甚至嘔血、黑便等癥狀。多見于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胃痙攣、胃神經(jīng)官能癥等疾患。近10多年來,在臨床上對消化性潰瘍及慢性胃炎的治療,西醫(yī)以h2受體阻滯劑、質(zhì)子泵抑制劑為主,輔以一些黏膜保護劑,這些方法在解除患者痛苦、短期內(nèi)使?jié)冇系确矫嬗休^好療效,但仍有不少難以解決的問題。如大約有5%~10%的病人經(jīng)多個療程重復治療后,潰瘍?nèi)圆荒芡耆?,與潰瘍并存的胃竇炎仍持續(xù)存在,已愈合的潰瘍在數(shù)月內(nèi)容易復發(fā),即使維持半年的治療,仍有25%~30%的病人在10年內(nèi)復發(fā)。另外,長期服用上述藥物,會出現(xiàn)頭痛、口渴、反應遲鈍等副作用,因胃酸過度抑制還可出現(xiàn)上腹疼痛、脹氣、腹瀉、惡心嘔吐等胃腸神經(jīng)功能紊亂癥狀。因此,如何利用中醫(yī)藥提高治愈率,減少復發(fā)率和副作用,是一個值得研究、探索的重要課題。
第三批全國藥專家學術(shù)經(jīng)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天津市武清區(qū)中醫(yī)醫(yī)院院長陳寶貴主任醫(yī)師,在脾胃病治療的臨床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取得了顯著的療效。我們有幸拜師、待診于陳寶貴主任醫(yī)師,現(xiàn)將其治療胃脘痛的八種法則和臨床用藥思路介紹如下:
一、疏肝和胃法
葉天士云:“肝為起病之源,胃為傳病之所?!备沃魇栊梗{(diào)暢氣機,協(xié)助脾胃之氣升降,所以疏肝和胃法是消除胃脘痛的最基本方法。臨床癥見:胃脘脹痛,以脹為主,或攻竄兩脅,或胃脘痞滿,惱怒生氣則發(fā)作或加重,噯氣得舒,胸悶嘆息,納呆腹脹,排便不暢,舌苔薄白或薄黃,脈弦。方選柴胡疏肝散為主,藥用柴胡、芍藥、川芎、香附、陳皮、枳殼、甘草。方中柴胡主散能升,長于舒展氣機,疏解郁結(jié),此外柴胡在方中還具有引諸藥入肝之長;枳殼行氣導滯,與柴胡相配,一升一降,舒肝胃,導壅滯;柴胡配柔肝緩急之芍藥,調(diào)肝護陰,剛?cè)嵯酀噍o相成,既除芍藥之膩,又緩解柴胡之燥,體用兼顧,互為制約;芍藥合甘草,緩急舒攣,止痛和中;香附、陳皮行氣疏肝理脾;川芎為血中氣藥,善于行散開郁止痛,上述諸藥共成疏肝和胃之劑。
臨床若見肝郁化火,氣火上逆,則兼有頭痛頭脹,目赤口苦,急躁易怒,脅肋灼痛等癥,可加丹皮、川連、左金丸;脹痛甚加元胡、沉香、郁金;噯氣頻作加旋覆代赭湯;腹中脹滿加厚樸、檳榔;胸中痞悶加佛手、香元、砂仁、栝樓等。
二、養(yǎng)陰益胃法
胃痛日久,郁熱傷陰,胃失濡養(yǎng),漸致胃脘痛。臨床癥見:胃脘隱痛或灼痛,嘈雜噯氣,咽干口燥,大便干結(jié),舌紅少津或剝苔、少苔,舌面有小裂紋,脈小弦或細數(shù)。治以養(yǎng)陰益胃,方用益胃湯合芍藥甘草湯加減,藥用沙參、麥冬、生地、玉竹、石斛、芍藥、甘草。
臨床若見胃中嘈雜、返酸,可加左金丸;陰虛嘔惡可加竹茹、蘆根、半夏;胃酸減少可加烏梅、焦三仙;大便艱澀加栝樓、檳榔、大黃。
三、健脾溫胃法
飲食不節(jié),損傷脾胃,胃病日久不愈,漸使脾胃陽氣虛弱,陽虛生寒,胃絡失溫;或脾胃素虛,均可致胃脘痛。臨床癥見:胃脘隱痛喜按,食欲不振,呃逆噯氣,脘腹脹滿,面色無華,四肢無力,日久消瘦,大便稀溏,手足發(fā)冷,畏寒,舌質(zhì)淡苔白膩,脈沉弱無力。治以溫胃健脾,方用黃芪建中湯合四君子湯加減,藥用炙黃芪、桂枝、白芍、黨參、白術(shù)、茯苓、陳皮、半夏、甘草、生姜、大棗等。
臨床若見胃脘脹重加木香、佛手;大便稀加藿香、山藥、肉豆蔻;食欲差加砂仁、雞內(nèi)金、焦三仙;脘腹冷痛用元胡配吳茱萸;泛酸加海螵蛸或煅瓦楞、蘇葉。
四、化滯開胃法
暴食多飲,飲停食滯而致胃中氣機阻塞,導致胃脘疼痛。臨床癥見:胃脘脹滿疼痛,拒按厭食,噯腐吞酸,惡心嘔吐,吐后痛減,或大便不爽,舌苔厚膩,脈弦滑。治以消食導滯,開胃止痛,方用保和丸加減,藥用山楂、神曲、半夏、陳皮、茯苓、連翹、萊菔子。方中山楂、神曲、萊菔子合用,消肉、酒、麥、面諸積;半夏、陳皮既有辛散開結(jié)之效,又有降濁化氣之功;茯苓健脾行濕;連翹辛涼開結(jié),解郁熱。諸藥共成化滯開胃之劑,積去則胃痛自止。
臨床若見脘腹氣多脹甚者,加枳殼、砂仁、檳榔等以行氣消滯。
五、泄熱清胃法
肝氣郁結(jié),日久化熱,邪熱犯胃,而致胃痛。臨床癥見胃脘灼痛,心煩易怒,泛酸嘈雜,口干口苦,脈弦數(shù)。方選化肝煎合左金丸加減,方中青皮、陳皮、丹皮、梔子并用,以增苦降泄熱、涼血安胃之功;稍佐吳茱萸,取其辛散開郁之效,堪合辛開苦降并用之法;用白芍、甘草則取酸甘化陰、緩急止痛之意,既防熱郁大傷胃陰,也增止痛之功。
臨床若見嘔惡,可酌加半夏、竹茹;吞酸酌加海螵蛸、煅瓦楞子。
六、祛濕健胃法
無論濕邪困阻脾胃,還是脾胃功能失調(diào),濕邪內(nèi)生,作為病理產(chǎn)物及病因的濕邪在脾胃病中是不容忽視的。濕郁型胃脘痛臨床癥見:胃脘隱隱作痛,纏綿不愈,口淡無味或口渴而不欲飲,還可兼見倦怠身重,肢節(jié)重痛,大便溏薄,頭重如裹,舌淡苔膩,脈沉細或而濡等。治以健脾胃祛濕之法,方用二陳湯加味,藥選半夏、陳皮、茯苓、甘草、川芎、蒼術(shù)、厚樸、藿香等。方中用蒼術(shù)、川芎、茯苓芳化苦燥,淡滲并用,增藿香之芳化開提,增陳皮、半夏、厚樸之苦燥降濁健胃,共成祛濕健脾胃之劑。
臨床若見濕熱蘊結(jié),可加車前草、茵陳、黃連等。
七、化瘀調(diào)胃法
胃為“水谷氣血之?!?,故脾胃之病,易傷氣及血,入胃絡而致血瘀。臨床癥見:胃脘部疼痛如針刺,固定持續(xù),晝輕夜重,經(jīng)久不愈,甚或嘔血、黑便,舌質(zhì)紫黯,或有瘀點瘀斑,脈沉澀或細弦澀。治以溫中理胃、活血化瘀之法,方用桃紅建中湯,藥用桃仁、紅花、桂枝、白芍、生姜、大棗、飴糖、甘草等。方中飴糖益脾氣而養(yǎng)脾陰,溫補中焦兼可緩肝之急;桂枝溫陽氣,白芍益陰血,炙甘草甘溫益氣,與飴糖益氣、生姜溫胃、大棗補脾相合,溫中益肝滋脾,升騰中焦生發(fā)之氣;桃仁、紅花活血化瘀。諸藥合用,共奏溫中補虛、和里緩急化瘀之功,使脾氣得運,氣血得暢,胃氣因和,胃絡得養(yǎng),胃痛自除。
臨床若見食少納呆,加雞內(nèi)金、焦三仙;惡心嘔吐加竹茹、半夏。陳師臨證喜加白芨一味,其性味苦干,入肺胃經(jīng),走血分,富有黏性,止血消腫,斂瘡生肌,不僅能止血散瘀,通絡緩痛,且能改善胃脘脹痛、嘈雜等癥,促進胃黏膜潰瘍之愈合,常被選為護膜止痛之上品。若出血量較多時,常伍用云南白藥內(nèi)服以止痛止血。
八、開竅醒胃法
心主神志,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中醫(yī)認為“心腦相通”?!秴轻t(yī)匯講》提出“胃之權(quán)在心”,充分說明胃的功能活動由心腦作用和支配?!端貑枴っ}解篇》說:“陽明絡屬心”,亦表明胃與心腦相通。若心神失調(diào)(包括腦血管病后)可影響脾胃功能,使痰濁困脾,出現(xiàn)納呆、胃脘脹滿隱痛、便溏等癥狀,而脾胃功能的失調(diào)亦可影響心神。陳師認為,脾胃與心神的這種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guān)系,對于指導臨床治療胃脘痛非常有意義。他提出心(腦)胃相關(guān)理論,運用開竅醒胃法,自擬開竅醒胃湯,配合自制的具有益腎活血、祛痰開竅的回神丹顆粒劑治療。藥用葛根、半夏、陳皮、膽星、枳殼、茯苓、菖蒲、遠志、桃仁、砂仁、雞內(nèi)金、焦三仙等。
陳寶貴老師治療胃脘痛除了以上八種基本方法外,為了提高胃脘痛辨治的療效,針對胃病病因病機的差異性及兼夾癥的多變性和復雜性,在用藥組方上還提出如下幾點體會。
1.陳寶貴老師治療胃脘痛,一直強調(diào)“謹守病機,各司其屬”,審病辨證,辨證治病。胃脘痛是多種胃病的主要癥狀,要中醫(yī)辨證與辨病相結(jié)合,重視和結(jié)合現(xiàn)代研究成果,重建脾胃的生理功能,才能進一步提高中醫(yī)藥療效。脾主健運,其性升清,為陰臟,喜燥惡濕,病多從寒化;胃主受納腐熟,其氣主降,為陽臟,喜潤惡燥,病多從熱化。脾胃受病,升降失司,寒熱失調(diào),運化失職,則見濕邪困阻,濕熱蘊結(jié),痰食交結(jié),在臨床上出現(xiàn)胃脘痛脹、痞滿嘈雜、泛酸等癥。陳師強調(diào)重建脾胃的生理功能,治療目的重在恢復脾胃功能,使陰陽相合,升降相因,潤燥相濟。
(1)調(diào)整氣機升降:如中虛氣陷與氣滯氣逆并見,癥見噯氣嘔惡、少腹脹墜、大便溏泄,甚則脫肛,常用升麻配沉香、柴胡配枳殼、藿香配半夏、荷葉配茯苓、菖蒲配厚樸等。
(2)兼顧活血和絡:胃病初病多在氣,久病入絡,此為常理,然而陳師治胃病在氣分者亦加入一、二味血分藥物,如丹參、赤芍、川芎、桃仁、紅花、當歸等。因慢性胃炎的胃黏膜充血、水腫或伴糜爛出血,使胃壁組織缺氧,營養(yǎng)障礙。中醫(yī)學認為氣主煦之、血主濡之,氣藥少佐血藥,有利于改善胃壁供血狀況,促進康復。
(3)消補并用,潤燥相宜,動靜結(jié)合:把握補脾不滯氣,如黃芪配陳皮、白術(shù)配枳殼;因胃燥脾濕并現(xiàn),要養(yǎng)胃不助濕,用石斛配藿香、麥冬配半夏、花粉配薏苡仁、蘆根配荷葉等。同時在運用辛溫香燥藥物時,掌握疏肝不忘安胃、理氣慎防傷陰的原則;對于虛寒相兼、實多虛少者,宜用扁豆、山藥、太子參等平補之品;實證用消法,也要權(quán)衡輕重緩急,體現(xiàn)了用藥輕靈、顧護脾胃的特點。
2.在藥物的選擇上也很有講究,如和胃常用白芍、荷葉、陳皮等;益胃常選石斛、玉竹、沙參等;養(yǎng)胃常用麥冬、佛手、藿香等;清胃常用青皮、丹皮、黃連等;溫胃常用桂枝、吳茱萸、細辛等;健胃常用白術(shù)、茯苓、山藥、蒼術(shù)等;開胃常用砂仁、厚樸、草蔻等。
3.陳師還十分強調(diào)“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重要性。具體體現(xiàn)于臨床,一方面必須根據(jù)患者的虛、實、寒、熱等的偏盛偏衰,以藥物偏性糾正病理之偏性,使脾胃功能達到正常的平衡狀態(tài);另一方面,必須針對中焦脾胃在生理特性和功能上矛盾對立統(tǒng)一的特點,用藥時予以兼顧而不失之偏頗。陳寶貴老師指出,每個病例的具體病情雖然有異,但是通補兼施、升降同調(diào)、潤燥兼顧、寒熱并用以及氣血同治、動靜結(jié)合等乃是應當遵循的組方原則。
典型病例一
周某,男,45歲,2002年3月12日初診。胃脘部疼痛反復發(fā)作15年,常因受涼或勞累而加重,經(jīng)纖維胃鏡檢查,診斷為慢性淺表性胃炎。近1個月來,又因受涼而復發(fā)。癥見胃脘脹滿刺痛,痛有定處,陣發(fā)性加劇,痛無規(guī)律,痛得溫而減,納食減少,神疲乏力,大便稍溏,舌暗有瘀斑,苔薄白,脈弦細。此為脾胃虛弱,脾陽不足,中焦虛寒,健運失司,而久病不愈又致氣機不暢,瘀血內(nèi)結(jié),治宜溫中補虛,化瘀止痛。方用桃紅建中湯加味。藥用:桃仁10g、紅花10g、桂枝10g、白芍20g、生姜3片、大棗5枚、飴糖30g、炙甘草6g、雞內(nèi)金10g、焦三仙各10g。7劑后胃脘疼痛明顯減輕,納食增多,精神轉(zhuǎn)佳。原方再進7劑,諸癥明顯好轉(zhuǎn),舌質(zhì)紅潤。效不更方,調(diào)治半個月,服藥15劑,胃脘痛完全消失。經(jīng)纖維胃鏡復查,病已治愈。隨訪一年,未再復發(fā)。
典型病例二
劉某,男,75歲,2003年8月18日初診。主訴納呆口黏,胃脘脹滿隱痛,偶有呃逆,曾多方治療,無明顯療效。一年前曾患腦梗塞,診見舌質(zhì)暗,苔薄白,脈弦滑。患者病屬腦中風后,痰濁困阻脾胃所致。治以開竅醒胃,佐以活血,方用自擬開竅醒胃湯。藥用葛根20g、菖蒲20g、砂仁10g、半夏10g、陳皮10g、焦三仙各10g、雞內(nèi)金10g、萊菔子10g、靈芝5g、桃仁10g、佛手10g、香櫞10g、甘草10g。7劑后口黏明顯減輕,納食稍有增加,仍偶有呃逆,于上方加連翹15g、郁金10g以增加行氣散結(jié)之效,7劑后癥狀明顯好轉(zhuǎn),無明顯胃脘隱痛和脹滿感,納食正常,無口黏、呃逆等不適,舌質(zhì)淡紅,苔薄白,脈弦。效不更方,繼服7劑后,同時服用自制回神丹顆粒劑,至今未復發(fā)。
擴展閱讀
胃脘痛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病癥,這種病癥有著非常多的病因。那么,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這胃脘痛的藥酒治療方以及胃脘痛的治療方法和胃脘痛的病因,接下來趕緊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來源】
《雜病廣要》。
【配方】
干姜、甘草、大黃各30克,人參、制附子各20克,黃酒500克。
【制法】
將上藥共搗細,用酒浸于凈瓶中,5日后開取,去渣備用。
【主治】
脘腹冷痛,胃脘痛,大便秘結(jié)或久痢。
【用法】
每次溫飲10-20毫升,每日早、晚各1次。
胃脘痛的病因
1、外邪犯胃
外感寒濕熱諸邪,內(nèi)客于胃,皆可致胃脘氣機阻滯,不通則痛。其中尤以寒邪為多。
2、飲食傷胃
飲食不節(jié),過饑過飽,損傷脾胃,胃氣壅滯,不通則痛。
3、情志不暢
憂思惱怒,傷肝損脾,肝失疏泄,橫逆犯胃,脾失健運,胃氣阻滯,均致胃失和降,而發(fā)胃痛。
4、素體脾虛
脾胃為倉稟之官,主受納運化水谷,若素體脾胃虛弱,運化失職,氣機不暢或中陽不足,中焦虛寒,失其溫陽而發(fā)胃痛。
結(jié)語:以上的這篇文章的相關(guān)介紹,相信廣大的讀者朋友們一定是有了一個比較全新的認識和相關(guān)的了解了吧!這個胃脘痛不一定要用藥物來治療,還可以用喝藥酒的方法來治療。如果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試試哦!
胃脘痛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病癥。胃脘痛多由外感寒邪、飲食所傷、情志不暢和脾胃素虛等病因而引發(fā)。那么,這胃脘痛應該如何進行治療呢?治療的藥酒方又有什么呢?胃脘痛的病因又是什么?趕緊來看看吧!
【來源】
《本草綱目》。
【配方】
砂仁(炒研)。
【制法】
上袋盛浸酒。
【主治】
消食和中,下氣、胃脘痛、止心腹痛。
【用法】
煮飲。
說明
本方見《本草綱目》卷二十五附諸藥酒條下。
胃脘痛的病因
1、外邪犯胃
外感寒濕熱諸邪,內(nèi)客于胃,皆可致胃脘氣機阻滯,不通則痛。其中尤以寒邪為多。
2、飲食傷胃
飲食不節(jié),過饑過飽,損傷脾胃,胃氣壅滯,不通則痛。
3、情志不暢
憂思惱怒,傷肝損脾,肝失疏泄,橫逆犯胃,脾失健運,胃氣阻滯,均致胃失和降,而發(fā)胃痛。
4、素體脾虛
脾胃為倉稟之官,主受納運化水谷,若素體脾胃虛弱,運化失職,氣機不暢或中陽不足,中焦虛寒,失其溫陽而發(fā)胃痛。
結(jié)語:通過以上的這篇文章的相關(guān)介紹之后,相信廣大的讀者朋友們一定是有了一個非常深刻的認識和相關(guān)的了解了吧!這個胃脘痛的藥酒療法是比較不錯的。感興趣的朋友完全可以試試以上的配方哦!
胃脘痛是發(fā)生于我們胃部的一種疾病,胃對我們?nèi)梭w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它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并且如果它出現(xiàn)問題的話,會導致很多的后果出現(xiàn),不過胃脘痛是有一定的治療方式來解決的,其中就包括了藥物治療的這個方式,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它的具體藥物,那么胃脘痛吃什么藥有效?
出現(xiàn)胃疼
,就要考慮是有胃炎或胃潰瘍導致出現(xiàn)的情況,飲食上注意盡量不要吃涼的和辛辣的食物,吃一些軟的容易消化的食物。這種情況可以口服一些抑制胃酸分泌的藥,如蘭索拉唑,配合保護胃黏膜的藥,如果膠鉍,配合斯達舒或者三九胃泰等進行調(diào)理治療,可以緩解胃部的疼痛。胃痛需要緊急止痛的時候,
有些西藥倒是挺有效的,象胃得樂、胃舒平。胃病不要只靠西藥,西藥是治不好胃病的。中藥治淺表性胃炎講究三分治,七分養(yǎng)。首先飲食要有規(guī)律,少吃刺激性食物,少喝酒.做不到這點的話,吃什么藥都不會好。還可以長期吃一些養(yǎng)胃食物,像猴頭菇、砂仁、豬肚、胡椒等。平時可以用丁香砂仁茶養(yǎng)胃,緩解胃脹、胃痛、殺滅幽門螺桿菌,增加對黏膜的保護作用,是養(yǎng)胃最佳茶飲。胃部疼痛不適,
這個是考慮有糜爛性胃炎或者是有潰瘍引起的癥狀的,這個建議是可以先吃奧美拉唑腸溶膠囊和鋁碳酸鎂咀嚼片治療的,還有是一直不好的話就需要是去醫(yī)院檢查一下胃鏡明確后進一步的治療的,飲食需要是清淡消化一些的,避免吃油膩的食物和辛辣刺激的食物,避免喝酒,還有是需要保證睡眠,壓力大的話也是可以引起胃部疼痛的。胃痛按照疼痛時間,
疼痛規(guī)律可分為多種類型,不同類型的胃痛癥狀可能有不同的原因,例如,飯前胃痛的可能是十二指腸潰瘍,而飯后胃痛可能與膽汁反流性胃炎有關(guān),而突然胃痛從中醫(yī)的角度來說,可能與寒邪客胃、飲食傷胃、肝氣犯胃等有關(guān);另外,部分短暫且不會反復發(fā)作的胃痛,可能與不當?shù)娘嬍沉晳T和生活作息有關(guān);另外,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關(guān)于酒后胃痛的問題,酒后胃痛不能簡單的理解為就是因為酒精刺激胃所以很疼,酒后會胃痛大多情況都是因為胃黏膜已經(jīng)有受損的情況,在酒精刺激下會產(chǎn)生疼痛感;但無論哪種胃痛,都應當及時與醫(yī)生取得聯(lián)系,排除病理性胃痛的情況,因為胃痛是較多嚴重胃病的最典型癥狀。需要注意的是,出現(xiàn)胃痛的癥狀可以常飲御用九味草堂欣謂茶養(yǎng)胃調(diào)護胃,幫助改善胃病情況,修復胃黏膜,深度濡養(yǎng)胃部,胃黏膜煥然一新,健脾養(yǎng)胃。
胃脘脹痛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病癥,這種病癥的導致原因有很多。那么,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這胃脘脹痛的藥茶治療方以及這胃脘脹痛的治療方法,接下來趕緊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桔花茶
配方:桔花、紅茶各3克。
用法:沸水沖泡飲用。
功效:治療胃脘脹痛,暖氣,食積不化。
米茶
配方:茶葉6克,煮大米(方100克)。
用法:茶葉沖泡取汁,煮大米粥食用。
功效:治療消化不良。
胃脘脹痛的治療
【診斷】
《內(nèi)經(jīng)》謂脾主思,此證乃過思傷脾以致脾不升胃不降也。為其脾氣不上升,是以口無津液,呃逆不能上達;為其胃氣不降,是以飲食停滯,大便干燥。治之者當調(diào)養(yǎng)其脾胃,俾還其脾升胃降之常,則中焦氣化舒暢,疼脹自愈,飲食加多而諸病自除矣。
【處方】
生懷山藥(一兩)、大甘枸杞(八錢)、生箭(三錢)、生雞內(nèi)金(三錢黃色的搗)、生麥芽(三錢)、玄參(三錢)、天花粉(三錢)、天冬(三錢)、生杭芍(二錢)、桂枝尖(錢半)、生姜(三錢)大、棗(三枚掰開)共煎湯一大盅,溫服。
【方解】
此方以山藥、枸杞、黃、姜、棗培養(yǎng)中焦氣化,以麥芽升脾(麥芽生用善升),以雞內(nèi)金降胃(雞內(nèi)金生用善降),以桂枝升脾兼以降胃(氣之當升者遇之則升,氣之當降者遇之則降),又用玄參,花粉諸藥,以調(diào)劑姜、桂、黃之溫熱,則藥性歸于和平,可以久服無弊。
結(jié)語:以上的這篇文章的相關(guān)介紹,相信大家對于這個中醫(yī)藥茶方治療胃脘脹痛一定是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相關(guān)的認識了吧!這個藥茶是一種不錯的治療胃脘脹痛這種病癥的方法,最后祝所有人都能夠健健康的。
大家應該都有胃痛的經(jīng)歷吧!這胃脘脹痛就是我們常說的胃痛。那么,胃脘脹痛應該怎樣進行有效而又簡單的治療呢?治療胃脘脹痛的藥酒方是什么呢?胃脘脹痛的病因病機又有哪些?接下來趕緊來看看吧!
【配方】
鮮玫瑰花3500克,白酒15000克,冰糖2000克。
【制法】
將花浸入酒中,同時放入冰糖,浸月余,要用瓷壇或玻璃瓶貯存,不可加熱。
【主治】
肝胃不和所致胃脘脹痛或刺痛、連及兩脅,噯氣頻繁,食欲不振等癥。
【用法】
每次飲1-2盅。
胃脘脹痛的病因
1、外邪犯胃
外感寒濕熱諸邪,內(nèi)客于胃,皆可致胃脘氣機阻滯,不通則痛。其中尤以寒邪為多。
2、飲食傷胃
飲食不節(jié),過饑過飽,損傷脾胃,胃氣壅滯,不通則痛。
3、情志不暢
憂思惱怒,傷肝損脾,肝失疏泄,橫逆犯胃,脾失健運,胃氣阻滯,均致胃失和降,而發(fā)胃痛。
4、素體脾虛
脾胃為倉稟之官,主受納運化水谷,若素體脾胃虛弱,運化失職,氣機不暢或中陽不足,中焦虛寒,失其溫陽而發(fā)胃痛。
胃脘脹痛的病機
胃痛的病位在胃,與肝脾關(guān)系密切?;静C為胃氣阻滯,胃失和降,不通則痛。病理因素主要有氣滯、寒凝、熱郁、濕阻、血瘀。病理性質(zhì),早期多為實證;后期常為脾胃虛弱,但往往虛實夾雜。
結(jié)語:通過以上的這篇文章的相關(guān)介紹之后,相信廣大的讀者朋友們一定是有了一個非常深刻的認識和相關(guān)的了解了吧!這個胃脘脹痛的藥酒療法是比較不錯的。感興趣的朋友完全可以試試以上的配方哦!
胃是處于我們?nèi)梭w腹部的這個部位,腹部的器官是有很多的,并且不同的器官對我們?nèi)梭w的作用也是不同的,并且他們的具體位置也是有一定的區(qū)別的,其中就包括了胃脘部這個部位,它是處于我們胃部的一個組織,可能還是有很多人不知道它的具體位置,那么胃脘部在哪?
胃脘,包括整個胃體。
胃上口賁門稱上脘,胃下口幽門稱下脘,界于上下口之間的胃體稱中脘。胃脘是一個中醫(yī)名詞。古人認為胃脘處在心下,歧骨(劍突)下的部位為心窩部,在這個部位發(fā)生的疼痛,即為心下痛,心口痛、心窩痛、也稱心痛。后世很多醫(yī)家認識到胃與心的解剖部位完全不同,故又把胃痛與心痛區(qū)別開來。胃脘痛發(fā)生的常見原因有寒邪客胃
、飲食傷胃、肝氣犯胃和脾胃虛弱等。胃主受納腐熟水谷,若寒邪客于胃中,寒凝不散,阻滯氣機,可致胃氣不和而疼痛;或因飲食不節(jié),饑飽無度,或過食肥甘,食滯不化,氣機受阻,胃失和降引起胃脘痛;肝對脾胃有疏泄作用,如因惱怒抑郁,氣郁傷肝,肝失條達,橫逆犯胃,亦可發(fā)生胃脘痛;若勞倦內(nèi)傷,久病脾胃虛弱,或稟賦不足,中陽虧虛,胃失溫養(yǎng),內(nèi)寒滋生,中焦虛寒而痛;亦有氣郁日久,瘀血內(nèi)結(jié),氣滯血瘀,阻礙中焦氣機,而致胃脘痛發(fā)作??傊鸽渫窗l(fā)生的病機分為虛實兩端,實證為氣機阻滯,不通則痛;虛證為胃腑失于溫煦或濡養(yǎng),失養(yǎng)則痛。胃脘痛發(fā)生的原因有兩類:
一是由于憂思惱怒,肝氣失調(diào),橫逆犯胃所引起,故治法以疏肝、理氣為主。一是由脾不健運,胃失和降而導致,宜用溫通、補中等法,以恢復脾胃的功能。1.實證:
主癥上腹胃脘部暴痛,痛勢較劇,痛處拒按,饑時痛減,納后痛增。兼見胃脘痛暴作,脘腹得溫痛減,遇寒則痛增,惡寒喜暖,口不渴,喜熱飲,或伴惡寒,苔薄白,脈弦緊者,為寒邪犯胃;胃脘脹滿疼痛,噯腐吞酸,嘈雜不舒,嘔吐或矢氣后痛減,大便不爽,苔厚膩,脈滑者,為飲食停滯;胃脘脹滿,脘痛連脅,噯氣頻頻,吞酸,大便不暢,每因情志因素而誘發(fā),心煩易怒,喜太息,苔薄白,脈弦者,為肝氣犯胃;胃脘痛拒按,痛有定處,食后痛甚,或有嘔血便黑,舌質(zhì)紫暗或有瘀斑,脈細澀者,為氣滯血瘀。
2.虛證
:主癥上腹胃脘部疼痛隱隱,痛處喜按,空腹痛甚,納后痛減。兼見泛吐清水,喜暖,大便溏薄,神疲乏力,或手足不溫,舌淡苔薄,脈虛弱或遲緩,為脾胃虛寒;胃脘灼熱隱痛,似饑而不欲食,咽干口燥,大便干結(jié),舌紅少津,脈弦細或細數(shù),為胃陰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