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習俗 小暑“食新”讓你無病度暑
小暑養(yǎng)生。
“笑一笑,十年少,笑口常開,健康常在。愁一愁,白了頭,天天發(fā)愁,添病減壽?!鄙鐣l(fā)展,人們越來越接受養(yǎng)生的理念,很多人生活的不幸,源于沒有注意平日的養(yǎng)生。養(yǎng)生達人是如何進行四季養(yǎng)生的呢?以下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小暑習俗 小暑“食新”讓你無病度暑”,供大家借鑒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小暑是一個很重要的節(jié)氣,因為在小暑之后,三伏天便快要到了,此時如果沒有做好保護措施,很容易導致疾病出現(xiàn)在身體上,因而在小暑保養(yǎng)身體是很重要的事情,而小暑的一個習俗便是很好的保護措施。
小暑習俗食新
老人們常說小暑要食新,要用新收割的五谷祭祖、祭神,其實食新同時也是很好的保健方法,因為新鮮的作物吃起來更加香甜可口,可以幫助人們開胃,減少夏季食欲不振的問題,可以有效避免多種疾病。
此外,新糧剛被收割,比起放置了很長時間的陳糧來說,其實中的營養(yǎng)物質幾乎沒有流失,能夠全面補充身體所需的營養(yǎng)元素,所以食新這個習俗能夠幫助人們更好的保護身體健康。
食新等于食辛
還有一種說法,食新其實就是食辛,在小暑因為季節(jié)的原因,食欲不振、飲食不化是很常見的事情,而通過吃一些辛辣的食物,能夠讓腸胃活動起來,這樣便可以解決飲食不化的問題,減少腸胃受損的幾率。
此外,吃一些辛辣的食物,有著很好的開胃效果,能夠幫助人振奮食欲,減少因為食欲不佳而出現(xiàn)的營養(yǎng)不良。
并且,吃辣還可以幫助人們流汗,通過流汗減少身體內部的濕氣,避免濕氣和暑氣結合形成暑濕,危害身體的健康。此外,體內雜質過多,毒素過多在小暑也是很常見的事情,而通過吃辣可以促進腸道蠕動,迅速排便,減少體內的雜質。
小暑是養(yǎng)陽的時機,也是人體陽氣為旺盛的一個季節(jié),因此養(yǎng)陽是很有必要的,而在中午吃些辣味食物促進發(fā)汗,能夠幫助身體更好的養(yǎng)陽,這樣便可以讓人更加適應天氣溫度,減少三伏高溫給人帶來的難受感。也可以幫助人們預防陽氣缺失而出現(xiàn)的疾病,所以推薦小暑食辛。
可以說在小暑食辛好處多多,是一次對于身體全方位的保護,因此,在小暑想要保護好身體的健康,不妨吃一些辛辣的食物,但是切記不要吃的過多,以免起到反效果。
擴展閱讀
導讀:小暑就快來了,你知道小暑習俗有哪些嗎?小暑表示季夏時節(jié)的正式開始,也是進入伏天的開始,天氣會越來越炎熱,那么小暑習俗有哪些呢?不要著急,下面小編來為您介紹吧。
小暑習俗有哪些?
1、吃藕
一直以來,民間素有小暑吃藕的習俗,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豐富的鈣磷鐵等和多種維生素,Vc鉀和膳食纖維比較多,具有清熱養(yǎng)血除煩等功效,適合夏天食用鮮藕以小火煨爛,切片后加適量蜂蜜,可隨意食用,有安神入睡之功效,可治血虛失眠。
2、曬書畫、衣服
小暑時節(jié),民間還有曬書畫、衣服的習俗。民諺有云:六月六,人曬衣裳龍曬袍,六月六,家家曬紅綠。紅綠就是指五顏六色的各樣衣服。因為這一天,差不多是在小暑的前夕,為一年中氣溫最高,日照時間最長,陽光輻射最強的日子,所以家家戶戶多會不約而同選擇這一天曬伏,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陽光的暴曬,以去潮,去濕,防霉防蛀。
3、小暑吃黃鱔
俗語:小暑黃鱔賽人參。黃鱔生于水岸泥窟之中,以小暑前后一個月的夏鱔魚最為滋補味美。夏季往往是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風濕性關節(jié)炎等疾病的緩解期,而黃鱔性溫味甘,具有補中益氣、補肝脾、除風濕,強筋骨等作用。根據(jù)冬病夏補的說法,小暑時節(jié)最宜吃的是黃鱔,黃鱔蛋白質含量較高,鐵的含量比鯉魚黃魚高一倍以上,并含有多種礦物質和維生素,黃鱔還可降低血液中膽固醇的濃度,防治動脈硬化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對食積不消引起的腹瀉也有較好的作用。
4、吃芒果
小暑吃芒果代表這個時節(jié)是芒果的成熟盛產期。據(jù)傳說,當時有個虔誠的信徒曾將自己的芒果園獻給釋迦牟尼,好讓他在樹蔭下休息。
5、喝消暑湯或粥
熱在三伏,小暑是進入伏天的開始,天氣熱的時候要多喝粥,用荷葉、土茯苓、扁豆、薏米、豬苓、澤瀉、木棉花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湯或粥,或甜或咸,非常適合此節(jié)氣食用,多吃水果也有益于防暑,但是不要食用過量,以免增加腸胃負擔,嚴重的會造成腹瀉。
6、小暑食新
小暑的到來,意味夏季高溫天氣即將開始。為了應對即將到來的炎熱氣候,同時表示對最早一輪谷物收獲的感恩,中國社會在幾千年的時間里逐漸形成食新、祭祀五谷大神等習俗。食新即在小暑過后嘗新米,農民將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飯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表示對大自然以及祖先的感恩,然后人人吃嘗新酒等。據(jù)說吃新乃吃辛,是小暑節(jié)后第一個辛日。城市一般買少量新米與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所以,民間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說。
7、喝羊湯
北方則會在小暑、大暑期間喝羊湯,第一可以滋補身體;第二羊與陽諧音,古人認為夏季陽氣喪失較多,這樣能夠增加陽氣。
8、不坐久置露天的木料
民間還有:冬不坐石,夏不坐木。的說法。暑過后,氣溫高、濕度大。久置露天里的木料,如椅凳等,經過露打雨淋,含水分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可是經太陽一曬,溫度升高,便會向外散發(fā)潮氣,在上面坐久了,能誘發(fā)痔瘡、風濕和關節(jié)炎等疾病。所以,尤其是中老年人,一定要注意不能長時間坐在露天放置的木料上。
小暑習俗有哪些?以上就是為您介紹的全部內容,僅供參考喔!
小暑習俗吃什么
1、小暑習俗吃什么之食新
過去民間有小暑“食新”的習俗,即在小暑過后嘗新米,農民將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飯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嘗新酒等。據(jù)說“吃新”乃“吃辛”,是小暑節(jié)后第一個辛日。城市一般買少量新米與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
2、小暑習俗吃什么之黃鱔
俗話說,“小暑黃鱔賽人參”,各地經典菜肴幾乎都有以黃鱔為原料的。黃鱔生長在水岸泥窟之中,最滋補、最味美的莫屬小暑前后一個月的夏鱔魚。另外,這個時期往往是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風濕性關節(jié)炎等疾病的緩解期,根據(jù)冬病夏治的說法,此時用黃鱔滋補更能起到補中益氣、補肝脾、除風濕、強筋骨的作用。
3、小暑習俗吃什么之綠豆芽
炎炎夏日,烹制一道綠豆芽菜肴可以清熱解毒、利尿除濕。同時,綠豆芽的熱量很低,而水分和纖維素含量較高,可促進腸蠕動,具有通便的作用,是人們公認的夏季瘦身佳品,也是便秘患者的健康蔬菜,對食道癌、胃癌、直腸癌患者也有良好的食療價值。
4、小暑習俗吃什么之面條
伏日吃面習俗至少三國時期就已開始了?!段菏洗呵铩?“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這里的湯餅就是熱湯面?!肚G楚歲時記》中說:“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蔽逶率菒涸?六月亦沾惡月的邊兒,故也應“辟惡”。伏天還可吃過水面、炒面。所謂炒面是用鍋將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著吃,這種吃法漢代已有唐宋時更為普遍,不過那時是先炒熟麥粒,然后再磨面食之。唐代醫(yī)學家蘇恭說,炒面可解煩熱,止泄,實大腸。
5、小暑習俗吃什么之羊肉
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稱為“吃伏羊”,這種習俗可上溯到堯舜時期,在民間有“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yī)開藥方”之說法。徐州人對吃伏羊的喜愛莫過于當?shù)孛裰{“六月六接姑娘,新麥餅羊肉湯”。
6、小暑習俗吃什么之餃子
伏天民諺有“頭伏蘿卜二伏菜,三伏還能種蕎麥”,“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頭伏吃餃子是傳統(tǒng)習俗,伏日人們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而餃子在傳統(tǒng)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
小暑節(jié)氣的食療食譜
1、素炒豆皮:豆皮二張,植物油、食鹽、蔥、味精各適量。
做法:豆皮切絲,蔥洗凈切絲。油鍋燒至6成熱,蔥絲下鍋,烹出香味,將豆皮絲入鍋翻炒,隨后加食鹽,炒數(shù)分鐘后,加味精,淋上香油攪勻起鍋。
功效:補虛,止汗。適合多汗、自汗、盜汗者食用。
2、蠶豆燉牛肉:鮮蠶豆或水發(fā)蠶豆120克,瘦牛肉250克,食鹽少許,味精、香油適量。
做法:牛肉切小塊,先在水鍋內汆一下,撈出淋水,將沙鍋內放入適量的水,待水溫時,牛肉入鍋,燉至六成熟,將蠶豆入鍋,開鍋后改文火,放鹽煨燉至肉、豆熟透,加味精、香油,出鍋即可。
功效:健脾利濕,補虛強體。
3、西瓜番茄汁:西瓜半個,番茄3個大小適中。
做法:西瓜去皮、去籽,番茄沸水沖燙,剝皮去籽。二者同時絞汁,兩液合并,隨量飲用。
功效:清熱、生津、止渴。對于夏季感冒,口渴、煩躁,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小便赤熱者尤為適宜。
小暑節(jié)氣的飲食原則
1、早餐勿冷食:很多人在大熱天里貪圖涼爽,早餐以蔬果汁、冰咖啡、冰果汁、綠豆沙或冰牛奶代替熱粥或熱牛奶。這種做法在短期內不會對身體產生影響,但長此以往會傷害消化功能,更會引起胃腸脹氣、食欲不振等癥狀。
即使在悶熱的天氣里,早餐也應該先食用熱粥、熱豆?jié){、熱牛奶等熱食,然后再吃一些面食和雞蛋等食物。水果要等到九十點鐘再吃才好。
2、辛辣性食物要適量:天熱得讓人沒有食欲,欲的作用,但是辣椒、花椒吃得過度會刺激胃黏膜,引發(fā)胃炎、胃潰瘍等疾病。
3、溫熱食物要少吃:食物有性味之分,人體有寒熱之別。體質偏熱的人在三伏天尤其要注意少吃溫性、熱性食物。這類食物主要有:羊肉、草魚、鰱魚、帶魚、黃鱔,以及核桃仁、杏、櫻桃、龍眼、楊梅、椰子等。
4、溫熱茶水消暑佳飲:飲溫熱茶水可使汗腺舒張排汗,散發(fā)體內熱量,從而降低體溫,有助于消暑。茶葉中還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鉀,可彌補出汗時所排出的鉀離子,有助于糾正倦怠無力和食欲減退。
小暑是屬于24節(jié)氣中的一個,是屬于夏季的一個節(jié)氣,在七月七日就是2015年小暑的時間,那么小暑的到來就意味夏季的真正的熱度的到來,那么夏季如何做好小暑呢?在這樣炎熱的季節(jié)又該如何吃好呢?今天小編為您推薦幾款小暑必吃的食物,趕緊跟隨小編看看吧!
很多人都以為小暑就是入伏,其實不是的,一般入伏都會在小暑的前后時間,所以大家可以一起做好小暑和入伏的養(yǎng)生工作。
7月7日小暑到 小暑就是入伏嗎
小暑節(jié)氣吃什么解暑?小暑后是三伏天,此時的飲食應注重清熱解暑,才能適應天氣的變化,那么小暑吃什么解暑呢?下面小編推薦11種適合小暑節(jié)氣食用的消暑食物。
小暑節(jié)氣吃什么解暑?
每年7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05時為小暑;在節(jié)氣中,小暑有著比較重要的地位,專家介紹,小暑時節(jié),大地上不再有涼風,所有的風都帶著熱浪。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自然為小熱,還沒有熱到極致。
俗語說小暑不算熱,大暑是伏天,中醫(yī)認為,小暑節(jié)氣期間正好趕上入伏,飲食要清熱解暑。那么小暑吃什么解暑呢?
1、西瓜
西瓜不但能清熱解毒、除煩止渴,而且能利尿,幫助消化,因此,人們一定要吃些西瓜,特別是從事露天工作或在室內高溫環(huán)境下工作的人。挑西瓜,先要看西瓜外皮,花皮瓜,紋路要清楚,深淡分明;黑皮瓜類,皮色要烏黑,有光澤。瓜皮滑而硬的就是好瓜。
2、綠豆
綠豆性味甘涼,有解暑熱的功效。夏天在高溫環(huán)境工作的人出汗多,水液損失很大,體內的電解質平衡遭到破壞,用綠豆煮湯來補充為科學,能夠清暑益氣、止渴利尿。除了解暑清火之外,綠豆還有不少其他藥理作用,如降血脂、降膽固醇、抗過敏、抗菌、增強食欲、護腎等。
3、絲瓜苗
絲瓜苗是指絲瓜秧末端嫩尖,性平味甘,具有理肺化痰、清熱瀉火、涼血解毒、通絡止痛的作用,對于咳痰黃稠、咽干口苦、口腔潰瘍、關節(jié)腫痛、月經不調有改善作用,是夏季不可或缺的好菜。
4、綠豆芽
小暑過后,大家可以多吃些綠豆芽,不但可以解暑,更可以解暑瘟。經常食用綠豆芽可清熱解毒,利尿除濕,解酒毒熱毒。多嗜煙酒肥膩者,如果常吃綠豆芽,就可以起到清腸胃、解熱毒、潔牙齒的作用,同時可防止脂肪在皮下形成。
5、絲瓜
絲瓜所含各類營養(yǎng)在瓜類食物中較高,特別是所含皂甙類物質、絲瓜苦味質、黏液質、木膠、瓜氨酸、木聚糖和干擾素等特殊物質具有一定的特殊作用。絲瓜有清熱化痰、涼血解毒、解暑除煩、通經活絡的功效。主治熱病身熱口渴、痰喘咳嗽、腸風痔漏、疔瘡癰腫、婦女乳汁不下等病癥。
小暑節(jié)氣的習俗活動
1、斗蟋蟀之樂:《周書》上說:“小暑之日溫風至,后五日蟋蟀居壁,后五日鷹乃學習?!睖仫L其實是蒸騰的暑氣,它絲毫吹不動樹上的枝葉?!按倏椛跷⒓?哀音何動人?!斌肮欧Q“促織”,人們在聽到蟋蟀的鳴叫后,常常會為辛勞的織女感傷。
2、曬書畫衣物:小暑適逢六月初六日“天貺節(jié)”。據(jù)史書記載,此節(jié)始于宋代哲宗元符四年?!百L”即“賜”,即天賜之節(jié)。這是宋代皇帝在伏天向臣屬賜“冰麨”和“炒面”之因,故稱天貺節(jié)。民間還有:曬書畫、衣物等習俗。傳說此日出曬后,去潮,去濕,防霉防蛀。故有:“六月六,曬紅綠”的說法。
3、“吃炒面”與“進湯餅”:舊時有“六月六,吃炒面”的習俗。這是古時六月伏日吃面的演變。最遲在魏晉南北朝的時候就已盛行?!肚G楚歲時記》中載:“六月伏日進湯餅,名為辟惡”。這說明魏晉已后,六月伏日進湯餅,已明確為的是“辟惡”。
4、小暑嘗新:過去民間還有“小暑嘗新”習俗,即農民將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飯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嘗新酒等。據(jù)說“吃新”乃“吃辛”,是小暑節(jié)后第一個辛日。所以,民間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說。諺曰“頭伏蘿卜二伏菜,三伏還能種蕎麥;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頭伏吃餃子是傳統(tǒng)習俗,伏日人們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而餃子在傳統(tǒng)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
5、頭伏吃餃子是傳統(tǒng)習俗,伏日人們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而餃子在傳統(tǒng)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山東有的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雞蛋,不吃別的食物。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稱為“吃伏羊”,這種習俗可上溯到堯舜時期,在民間有“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yī)開藥方”之說法。徐州人對吃伏羊的喜愛莫過于當?shù)孛裰{“六月六接姑娘,新麥餅羊肉湯”。
6、民間有小暑吃藕的習俗,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豐富的鈣磷鐵等和多種維生素,Vc鉀和膳食纖維比較多,具有清熱養(yǎng)血除煩等功效,適合夏天食用鮮藕以小火煨爛,切片后加適量蜂蜜,可隨意食用,有安神入睡之功效,可治血虛失眠。
小暑節(jié)氣
小暑節(jié)氣在一年二十四個節(jié)氣中排行十一。它從7月7日或8日開始,至7月22日或23日結束。此時正值初伏前后。小暑的到來,標志著我國大部分地區(qū)進入炎熱季節(jié),農諺有“小暑交大暑,熱的無處躲”的說法,但小暑并不是一年中最炎熱的時間,故農諺又有“小暑不算熱,大暑正伏天”的說法。小暑,重在理解“暑”字。在新華字典中“暑”為熱,但這已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熱,而是炎熱。小暑期間,全國大部分地區(qū)進入盛夏。古代有個成語就是說小暑的說:寒來暑往。其實意思就是說小暑、大暑與小寒、大寒都是直接反映氣溫變化的節(jié)氣。小暑是表示夏天暑熱程度的節(jié)氣。
小暑民間傳說
1、“六月六”相傳這是龍宮曬龍袍的日子。因為這一天,差不多是在小暑的前夕,為一年中氣溫最高,日照時間最長,陽關輻射最強的日子,所以家家戶戶多會不約而同的選擇這一天“曬伏”,就是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陽光的暴曬,以去潮,去濕,防霉防蛀。
2、民間說“六月六”百索子撂上屋。相傳傳天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被銀河分割在兩岸,一年中只有“七月初七”這一天可以相會。但在他們中間卻橫阻著一條銀河,又沒有渡船,怎么辦呢?所以六月六這一天,天下的兒童多要將端午節(jié)戴在手上的“百索子”撂上屋讓喜鵲銜去,在銀河上架起一座象彩虹一樣美麗的橋,以便牛郎和織女相會。
3、相傳這一天是“小白龍”回家的日子。因為“小白龍”犯了天條,被龍王父親囚禁在很遠的一個小島上,失去了行動自由。唯有六月六這一天,龍王恩準其回家探母。“小白龍”由于探母心切,所以一路上晝夜兼程,帶來了驚雷閃電,狂風暴雨。
轉眼間就導致小暑節(jié)氣,小暑節(jié)氣是夏季的倒數(shù)第二個節(jié)氣,到了小暑天氣可以說是越來越熱了,這個時候大家應該注意防暑。小暑節(jié)氣有很多的習俗,一直在傳承。到賬了小暑養(yǎng)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這樣能夠減少疾病出現(xiàn)。小暑節(jié)氣吃什么對身體好呢?下面會有詳細的介紹。
小暑的習俗
一、天貺節(jié)
小暑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氣,到了小暑這一天讓人們都開始迎接小暑的帶來,小暑節(jié)氣前后,正好是我國農歷的六月初六日“天貺節(jié)”,“貺”即“賜”,這個意思就是天賜的節(jié)日。這是宋代皇帝在伏天向臣屬賜“冰麨”和“炒面”之因,故稱天貺節(jié)。
二、祭祀五谷大神
小暑這一天,一些地區(qū)還有祭祀五谷大神的習慣,這個意思就和祭天、祭地相同了。這一點也很好的體現(xiàn)了先民良好的感恩傳統(tǒng):這個時候人們會祈求上天風調雨順,除了自己的辛苦勞動之外,人們也是靠著大自然的風調雨順以及祖先的保佑,才得以實現(xiàn)。
三、曬書畫衣物
到了小暑的時候,特別是一些寺廟開始曬經書、法器,民間的老百姓們則是曬書、曬衣服等等習俗,在我國的古代,民間還有一句諺語:“六月六,人曬衣裳龍曬袍”,“六月六,家家曬紅綠”?!凹t綠”就是說人們五顏六色的衣服。
四、小暑嘗新
在小暑這一天,人們會品嘗新收獲的糧食,并舉行一系列重要的祭祀儀式,表示對大自然以及祖先的感恩。據(jù)說“吃新”通“吃辛”,是小暑節(jié)后第一個辛日。所以,民間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說。
五、給牛改善飲食
在山東地區(qū)有給牛伏日煮麥仁湯給牛喝的習俗,據(jù)說牛喝了身子壯,能干活,不淌汗。民謠:春牛鞭,舐牛漢(公牛),麥仁湯,舐牛飯,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小暑養(yǎng)生
飲食關
夏日飲食不宜過飽,通常吃到七、八分飽就可以了,但一定要注意全面、均衡的營養(yǎng)搭配。盡量少吃辛辣、油炸的食品。
對策
適宜夏季食用的有:冬瓜、苦瓜、蓮藕等這類化濕通淤、有助于改善腸胃功能的食物;夏季宜多食用淡水魚,少食紅肉??娠嫑Q明子茶、大麥茶、菊花茶、苦丁茶、綠豆湯等飲料。
情緒關
夏日天氣炎熱,情緒容易波動激動,導致血壓上升,加重心臟負擔,心絞痛、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等疾病容易發(fā)作,控制好情緒必須引起重視。
對策
有意識地調節(jié)情緒。原本就有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的患者在夏天一定要注意控制情緒,保持平和的心情,以降低疾病發(fā)作的風險。
濕熱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