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族夏季如何防中暑? 天熱心煩氣躁?預防情緒中暑注意心理調節(jié)
上班族夏季養(yǎng)生。
“養(yǎng)生孰為本,元氣不可虧;養(yǎng)生孰為先,養(yǎng)心須樂觀?!彪S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養(yǎng)生這種件越來越關注,健康離不開養(yǎng)生,積極的心理離不開養(yǎng)生。四季養(yǎng)生這方面的知識您掌握多少呢?下面的內容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上班族夏季如何防中暑? 天熱心煩氣躁?預防情緒中暑注意心理調節(jié),歡迎大家與身邊的朋友分享吧!
隨著全國各地天氣持續(xù)高溫悶熱,許多人出現(xiàn)了心煩氣躁、郁悶、易怒等“情緒中暑”的隱性表現(xiàn),間接導致了車禍、酒精中毒和打架斗毆的比例大幅度上升。對此,提醒人們,連續(xù)高溫悶熱天氣要注意自我心理調節(jié),謹防出現(xiàn)情緒中暑癥狀。
謹防出現(xiàn)情緒中暑癥狀
在正常人群中,約有16%的人在夏季會發(fā)生“情緒中暑”,尤其是氣溫超過35℃,日照超過12小時,濕度高于80%時,情緒中暑的比例會急劇上升?!扒榫w中暑”表現(xiàn)為以下三個癥狀:一是情緒煩躁不安,不能靜心思考問題,辦事經(jīng)常丟三落四,常因微不足道的小事與他人鬧意見,自己還覺得內心烘熱,頭腦糊里糊涂;二是心境低落,對什么事情都不感興趣,覺得生活過得沒勁,對他人缺乏應有的熱情,呈早晨、下午、晚上三個時間段由好到壞的變化;三是行為古怪,經(jīng)常會固執(zhí)地重復一些生活動作,如反復洗澡、洗臉、洗手和擦洗鼻子等。
持續(xù)悶熱天氣是“情緒中暑”高發(fā)的誘因,其直接“元兇”是由于高溫天氣影響了人體下丘腦的情緒調節(jié)中樞。許多人因天氣炎熱而食欲減退,加之出汗增多,人體電解質代謝出現(xiàn)障礙,就會影響到大腦神經(jīng)活動,使人出現(xiàn)煩躁不安、動輒發(fā)火的癥狀,即使人們本身所處環(huán)境并不熱,也因外界強光線產(chǎn)生煩躁情緒。此外,夏季晝長夜短,蚊蟲干擾,氣候炎熱,影響安睡,使睡眠質量下降,容易引發(fā)疲勞,也是誘發(fā)“情緒”中暑的重要原因。
如何預防情緒中暑
適當運動:健身運動是上班族的時尚,但在炎熱的夏季要減少運動量,最好選擇在清晨或傍晚天氣較涼爽時進行,場地宜選擇在河湖水邊、公園庭院等空氣新鮮的地方,時間以半小時為宜。當運動鍛煉出汗過多時,可適當飲用淡鹽開水或綠豆鹽水湯。而當氣溫達到35℃以上,要停止運動,以靜制動,并保持充足的飲水。同時,應隨身攜帶一些人丹、風油精、清涼油、藿香正氣水等常規(guī)的防暑藥物。
及時補充水分:夏季高溫炎熱,人的消化功能相對較弱,因此可在飲食上加以調節(jié),飲食宜清淡,多食青菜水果,少吃肥膩煎炒食品。經(jīng)常食用冬瓜薏米粥、綠豆海帶湯、綠豆粥,適量吃些瓜果,如西瓜、冬瓜、涼瓜等解暑食物,可以有效地防暑降溫,避免發(fā)生中暑。每天還要經(jīng)常補充水分,最簡單的是多飲開水或淡鹽水,喝鹽水時,要少量多次地喝,才能起到預防中暑的作用,也可飲水果汁、酸牛奶、茶水等。
空調溫度別調得太低:如果在家中,感覺到熱時要借助自然風和地上灑水或電風扇、空調來降溫。電風扇最好不要對著自己吹,使用空調時一定要注意適時開窗通風。辦公室也要合理設置空調溫度,室內溫度在26℃運行一段時間后,設置為27℃為最佳,千萬不要把空調溫度調得太低,空調溫度應控制在與室外溫差5℃~10℃之間,否則室內外溫差太大,反而容易中暑、感冒。
合理睡眠:中暑的發(fā)生還與睡眠有關,人們最好合理安排作息時間,保證充足睡眠才能精神飽滿,增強身體抵抗力。
炎炎夏日,任誰都受不了烈日的烘烤,如果長期呆在室外,接受烈日的“烤”驗,很容易就會發(fā)生中暑。那么,作為上班族的我們,在夏季該如何預防中暑呢?
夏季養(yǎng)生攻略:上班族夏季如何防中暑?
1、及時補充水分
專家指導,夏季高溫炎熱,人的消化功能相對較弱,因此可在飲食上加以調節(jié),飲食宜清淡,多食青菜水果,少吃肥膩煎炒食品。經(jīng)常食用冬瓜薏米粥、綠豆海帶湯、綠豆粥,適量吃些瓜果,如西瓜、冬瓜、涼瓜等解暑食物,可以有效地防暑降溫,避免發(fā)生中暑。
每天還要經(jīng)常補充水分,最簡單的是多飲開水或淡鹽水,喝鹽水時,要少量多次地喝,才能起到預防中暑的作用,也可飲水果汁、酸牛奶、茶水等。
2、適當運動
專家表示,健身運動是上班族的時尚,但在炎熱的夏季要減少運動量,最好選擇在清晨或傍晚天氣較涼爽時進行,場地宜選擇在河湖水邊、公園庭院等空氣新鮮的地方,時間以半小時為宜。
當運動鍛煉出汗過多時,可適當飲用淡鹽開水或綠豆鹽水湯。而當氣溫達到35℃以上,要停止運動,以靜制動,并保持充足的飲水。同時,應隨身攜帶一些人丹、風油精、清涼油、藿香正氣水等常規(guī)的防暑藥物。
3、合理睡眠
專家稱,中暑的發(fā)生還與睡眠有關,人們最好合理安排作息時間,保證充足睡眠才能精神飽滿,增強身體抵抗力。
4、空調溫度別調得太低
專家表示,如果在家中,感覺到熱時要借助自然風和地上灑水或電風扇、空調來降溫。電風扇最好不要對著自己吹,使用空調時一定要注意適時開窗通風。辦公室也要合理設置空調溫度,室內溫度在26℃運行一段時間后,設置為27℃為最佳,千萬不要把空調溫度調得太低,空調溫度應控制在與室外溫差5℃~10℃之間,否則室內外溫差太大,反而容易中暑、感冒。
擴展閱讀
在炎熱的夏季氣溫高的環(huán)境中鍛煉容易中暑。因夏練時,體內的溫度不易散發(fā)出去,體內產(chǎn)熱增多,體溫就會明顯升高達39~40攝氏度,使體內產(chǎn)熱量高于散熱量時,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及其內臟器官的活動失調,從而引起中暑。
為避免夏練中暑,應采取以下方法和措施:
1.避免在11-16時炎熱的時間里進行鍛煉,減少外界的高溫直接輻射在身體上。
2.室外鍛煉要備戴遮陽的白帽或用樹枝、竹葉編成的涼帽;穿著白色或淡色、透氣性能好、質地柔軟及寬松、整潔的運動服。
3.在運動過程中要增加間歇次數(shù),每次10-15分鐘,并設法在陰涼、安靜處休息。鍛煉時間不宜過長,每次30-40分鐘。
4.間歇時,可飲淡鹽水或清涼退暑飲料(綠豆湯、果汁、金銀花水等)。
5.鍛煉后,立即用溫水洗澡。浴后.進行5-6分鐘自我按摩,達到消除疲勞的效果。
6.如鍛煉中出現(xiàn)中暑癥狀,應立即中止鍛煉,轉移到陰涼通風處,呼吸新鮮空氣,脫掉運動服,松解衣扣,并在頭額部或腋下處進行冷敷。
7.頭暈、頭痛、惡心嘔吐可服用霍香正氣水或十滴水等祛暑藥物,也可配合刮痧治療,如重度中暑應直接送醫(yī)院醫(yī)治。
在炎熱的夏季氣溫高的環(huán)境中鍛煉容易中暑。因“夏練”時,體內的溫度不易散發(fā)出去,體內產(chǎn)熱增多,體溫就會明顯升高達39~40攝氏度,使體內產(chǎn)熱量高于散熱量時,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及其內臟器官的活動失調,從而引起中暑。
為避免“夏練”中暑,應采取以下方法和措施:
1.避免在11-16時炎熱的時間里進行鍛煉,減少外界的高溫直接輻射在身體上。
2.室外鍛煉要備戴遮陽的白帽或用樹枝、竹葉編成的涼帽;穿著白色或淡色、透氣性能好、質地柔軟及寬松、整潔的運動服。
3.在運動過程中要增加間歇次數(shù),每次10-15分鐘,并設法在陰涼、安靜處休息。鍛煉時間不宜過長,每次30-40分鐘。
4.間歇時,可飲淡鹽水或清涼退暑飲料(綠豆湯、果汁、金銀花水等)。
5.鍛煉后,立即用溫水洗澡。浴后.進行5-6分鐘自我按摩,達到消除疲勞的效果。
6.如鍛煉中出現(xiàn)中暑癥狀,應立即中止鍛煉,轉移到陰涼通風處,呼吸新鮮空氣,脫掉運動服,松解衣扣,并在頭額部或腋下處進行冷敷。
7.頭暈、頭痛、惡心嘔吐可服用霍香正氣水或十滴水等祛暑藥物,也可配合刮痧治療,如重度中暑應直接送醫(yī)院醫(yī)治。
養(yǎng)生導讀:大暑,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在每年的7月22日至24日之間,太陽到達黃經(jīng)120。這時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氣溫最高的時候,今年大暑為7月23日。
古書中說大者,乃炎熱之極也。暑熱程度從小到大,大暑之后便是立秋,正好符合了物極必反規(guī)律,可見大暑的炎熱程度了。
大暑養(yǎng)生 飲食宜清淡
大暑期間應該多吃絲瓜、西蘭花和茄子等當季蔬菜。大暑天氣酷熱,出汗多,脾胃活動相對較差。這時人會感覺比較累和食欲不振。而淮山有補脾健胃,益氣補腎作用。多吃淮山一類益氣養(yǎng)陰的食品,可以促進消化,改善腰膝酸軟,使人感到精力旺盛。
如果你是高血壓或糖尿病患者,那么吃南瓜就最好不過。南瓜富含維生素、蛋白質和多種氨基酸,而且以碳水化合物為主,脂肪含量很低,多吃有助于降低血糖和血脂。另外,南瓜還能排毒養(yǎng)顏,愛美的女士當然不能錯過。
俗語說冬吃蘿卜夏吃姜。吃姜有助于驅除體內寒氣,大家可以嘗試一下子姜炒牛肉、子姜炒木耳等菜式。但吃姜的時間也有講究,最好不要在晚上吃。冬補三九,夏補三伏。家禽肉的營養(yǎng)成分主要是蛋白質,其次是脂肪、微生物和礦物質等,相對于家畜肉而言,是低脂肪高蛋白的食物,其蛋白質也屬于優(yōu)質蛋白。雞、鴨、鴿子等家禽都是大暑進補的上選。
大暑養(yǎng)生 防情緒中暑
炎炎夏日給忙碌的現(xiàn)代人帶來的不僅僅是身體不適的困擾,情緒的困擾也日益明顯。夏季情感障礙癥正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心理學家稱之為情緒中暑。
中醫(yī)有天人相應的養(yǎng)生學說,即人體的精神心理、心態(tài)情緒會隨著自然和季節(jié)氣候的變化而發(fā)生微妙的變化,氣候變化會引起生理和精神情緒的變化。大暑時節(jié)高溫酷熱,人們易動肝火,會產(chǎn)生心煩意亂、無精打采、思維紊亂、食欲不振、急躁焦慮等異常行為。這是情緒中暑所引起的。
現(xiàn)代醫(yī)學生理學也認為:人的神經(jīng)細胞對夏日的氣溫、氣壓、濕度和氣流等氣象要素的變化高度敏感,高溫的氣候會影響人體下丘腦的情緒調節(jié)中樞,繼而影響大腦的神經(jīng)活動和內分泌的激素分泌,于是產(chǎn)生一系列類似中暑的多種癥狀。情緒中暑對夏日養(yǎng)生和身心健康的危害甚大。特別是老年體弱者,由于情緒障礙時會造成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和血壓升高,甚至會引發(fā)猝死。所以,人們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來防止情緒中暑的發(fā)生。
第一,要靜心養(yǎng)生。俗話說:心靜自然涼。越是天熱,我們越要心靜,盡量保持淡泊寧靜的心境。不要生悶氣,遇到不順心的事,要學會情緒轉移,感到心煩意亂時可以想想一片綠林、一片藍天等,平靜一下心情。
第二,要保證睡眠。情緒與睡眠亦密切相關。睡眠不足,心情會變得急躁。經(jīng)常作息顛倒或長期熬夜的人,通常情緒也不穩(wěn)定。因為夜間11點至凌晨1點是臟腑氣血回流的時間,此時,血回流到肝臟準備儲存精氣(能量),如果不睡,能量無法被貯藏,就會肝盛陰虛,陰陽失和。
第三,要調劑好飲食。日常膳食應盡量減少進食油膩食品,多吃一些清淡的食物,不僅能防暑,還能增進食欲。注意多飲水,以調節(jié)體溫,改善血液循環(huán)。多進食清火的食物和飲料,如新鮮蔬菜、水果、綠茶等。
第四,要注意養(yǎng)氣。日常生活應保持不急不緩、心平氣和的狀態(tài)。日常生活中,行住坐臥都要保持不急不緩的動作,讓呼吸均勻有序,氣自然就會和。氣順了,轉化為足夠的能量,身心舒展放松,心自然就平靜了。
天氣炎熱,大家一定要注意防暑降溫哦。
時值盛夏,高溫天氣增多,醫(yī)院急診科中暑患者也增多。專家介紹,戶外作業(yè)人員、業(yè)務員和廚房工作人員是夏日中暑的三大高危人群,中暑患者,輕則頭暈、乏力,重則昏迷、痙攣,甚至會有生命危險。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人通常以為的防中暑“妙招”其實是錯招,不僅不防暑,反而容易導致中暑。專家提醒,防暑的第一要務是:避免長時間處于高溫、高濕、曝曬或封閉的環(huán)境。
天氣熱,人體的自然反應就是出汗散熱,然而許多消暑法卻是反其道而行,利用快速降溫、冰鎮(zhèn)的方法阻止皮膚發(fā)汗。但看在中醫(yī)眼里,以下這七種最常見的「錯誤消暑法」不但消不了暑,反而會讓人因為無法散熱而中暑,甚至影響血液循環(huán)、重創(chuàng)人體陽氣。
【體】涂防曬霜或清涼油越多越好?
很多人誤以為,防曬霜能防曬,自然也能防中暑,所以每逢外出都涂上厚厚的一層,或者全身涂滿清涼油來降溫。其實,這些做法不僅不防暑,反而會導致人中暑。
因為厚厚的防曬霜覆蓋在皮膚上,會影響汗液排出,自然會導致散熱慢。同樣,在全身涂滿清涼油,由于有一種涼涼的感覺,也會減少汗液的排出。
【食】喝冰水,或喝含糖冷飲代替白開水?
應該多喝溫熱的白開水,也可以喝烏梅汁生津。綠豆、薏仁有助消暑,并盡量吃當令蔬果攝取水分與營養(yǎng)素,例如西瓜、蓮藕。
女生尤其該避免喝冰涼飲料,因為人的腰間有一圈「帶脈」,喝冰水會耗損帶脈之氣,進而造成小腹變大、白帶增多、月經(jīng)不順。
此外,很多人夏天時愛喝的含糖冷飲也不利消化系統(tǒng),因為中醫(yī)認為甜食傷脾胃,很多冷飲都是愈喝愈渴、喝了反而口干舌燥。
雖然運動流汗有助散熱,但是運動后大口喝冰水、冷飲卻很傷身體。冰水會讓血管迅速收縮,可能造成暫時性缺氧或中風,一下子喝太多水,腸胃也無法代謝吸收,會感到惡心脹氣;喝含糖冷飲更糟糕,運動時身體會快速把肝醣轉換成血糖供肌肉運用,這時若喝太甜的飲料,血糖過高,恐影響人體對糖的代謝。
夏天能多喝溫熱的白開水是最好的,或喝能生津回甘的飲品。專家建議,可以到中藥房購買烏梅搭配陳皮熬煮烏梅汁,略帶酸甜可生津,適合夏天飲用;也推薦中醫(yī)傳統(tǒng)方劑「生脈飲」(人參、麥冬、五味子),可以補氣陰兩虛,適合感覺疲倦、口干舌燥的人喝。
至于性寒的涼茶、青草茶,只能在天氣熱、大量流汗時喝一些,不宜常喝,否則腸胃負擔太大會腹瀉。
想要消暑利濕、增進食欲,薏仁、紅豆、綠豆、冬瓜蛤蜊姜片湯、四神湯都是中醫(yī)師推薦的好選擇;很多人喜歡在夏天吃辣、覺得可以開胃,但中醫(yī)認為辛辣會耗陰,最好淺嘗即止。
不妨多吃新鮮便宜的當令蔬果,例如西瓜可解暑熱,蓮藕抗熱利水。當季盛產(chǎn)的蔬果合乎天時地利,人吃了以后也容易與自然調和。
【衣】大熱天打赤膊?
應該穿著排汗透氣的輕薄衣物,而不要打赤膊,因為流汗后直接吹風,會讓毛細孔迅速收縮,濕氣與熱氣會悶在身體里無法排出。
男生總喜歡在酷暑打赤膊圖涼快,不過依中醫(yī)的觀點,打赤膊吹風容易受寒,毛細孔急速收縮,反而讓濕熱都悶在體內,更容易中暑。
覺得很熱時,可以用冷水輕輕拍在手腕內側動脈經(jīng)過的地方、降低血液溫度,或是用濕毛巾擦拭身體,不要直接用冰塊冰敷或打赤膊。
【浴】身上流汗很熱,直接沖冷水澡?
事實上,大汗淋漓時用冷水“沖涼”會使全身毛孔迅速閉合,使得體內的熱量不能散發(fā)而滯留體內,從而易引起各種疾病。
應該先把身上的汗擦干、按摩全身,讓毛細孔稍微收縮之后,再用冷水慢慢潑在身上,等到適應水溫后才能開始洗冷水澡。
洗冷水澡其實有益健康,但是要注意洗的時間與方式,千萬不能在身體發(fā)熱冒汗的時候就直接沖冷水,寒氣會順著大開的毛細孔進入身體,有人因此生病發(fā)高燒,或是心臟無法承受。
就像去游泳一樣,洗冷水澡也應該漸進、讓身體慢慢適應水溫?!赶蠢渌杵鋵崒ι眢w很好」,洗冷水澡時,先把身上的汗擦干,讓毛細孔稍微收縮,接著按摩全身,慢慢把冷水一點一點地拍在身上,直到身體適應水溫后才開始沖澡。
另外,也可以選擇溫水浴,因為洗溫水浴散熱更快,而且浴后會讓人感覺通體清爽。
【發(fā)】洗完頭發(fā)讓它自然干或用電風扇吹?
應該用溫熱的風把頭皮吹干,否則頭皮會變得很軟,不但令人覺得頭昏、沉重,還會影響到呼吸系統(tǒng)。頭部吹風受寒也會導致頭痛。
「洗完頭發(fā)一定要用熱風吹干頭皮,不然長久下來頭皮含水,摸起來會軟軟的?!?/p>
這種情形在過敏性鼻炎患者的身上尤其常見,許多患者除了鼻子不舒服外,還會覺得頭皮濕濕的、好像有一條濕毛巾裹在頭上一樣,甚至還會頭昏、頭痛、精神不集中;一問之下,這些人洗完頭發(fā)都沒有用熱風吹干的習慣。
中醫(yī)認為頭部是「諸陽之會」,吹冷風受寒的話,頭皮毛細孔會收縮,會導致筋絡不通,「不通則痛」。因此,無論你的頭發(fā)是長是短、是多是少,洗完頭發(fā)后都要用熱風把頭皮吹干。
【眠】睡地板比睡床涼快?
應該睡在離地面至少30公分的床上,避免受到地板寒氣、濕氣侵襲,呼吸系統(tǒng)也比較不易被地上的灰塵影響。如果很熱,可以在床上鋪涼席。
接近地面會有寒氣、濕氣,例如快要下雨時,會覺得家里地板有點濕濕的;寒氣、濕氣在凌晨時最強,然而這時人的體溫卻最低,睡在地板上容易受寒。
如果已經(jīng)中暑,就更不該睡在地上,因為毛細孔受寒會收縮、汗排不出,中暑癥狀會更嚴重。
從西醫(yī)的角度來看,地面會堆積灰塵,床鋪最好距離地板至少30公分,比較不會因吸入灰塵而過敏。
要是覺得熱,可以在床上鋪涼席,冷氣只要開1小時就好,免得過敏加??;電扇不要直吹,打開窗戶讓空氣對流,也會比較涼爽。
【室】在密封的室內潑水降溫?
很多人喜歡在室內潑水降溫。事實上,用潑水的方法,的確會使水汽蒸發(fā),帶走一些熱量,因此,剛潑完水時,室內氣溫會暫時下降。
但是,如果室內通風透氣不好,空氣不流通,在地面上潑水,蒸發(fā)的水汽難以向外散發(fā)而滯留在空氣中,就會使室內空氣濕度不斷增大。
而且,時間稍長,室內氣溫又會上升,這時,就會使人感到室內更悶熱,從而引發(fā)中暑。此外,由于夏季溫度高,水分蒸發(fā)快,室內的細菌和塵埃隨著水汽進入空氣中,使空氣比潑水前更混濁。
因此,夏季在封閉的室內潑水降溫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在室內潑適量的水進行降溫的時候,要打開門窗,使得空氣流通,最好打開風扇加快空氣流通。
或者,可采取用臉盆置水的方法進行空氣增濕降溫,但要注意臉盆的水要每日一換。
室內空調保持低恒溫是錯誤的:
在高溫天氣,很多人認為在室內把空調開得越低越舒服,因此,不管外面溫度多高,室內溫度一直保持在很低的一個「恒溫」。
可是,事實上,空調開得過低,會使室內室外溫差過大,容易使人中暑。這也是很多銷售人員中暑的原因,因為他們經(jīng)常要在溫度很低的空調環(huán)境和室外的高溫環(huán)境之間來回切換。不斷調節(jié)居室溫度,可使人逐漸適應溫度的較大變化,不至于經(jīng)常感冒或患其他疾病。
居室溫度的變化幅度,應控制在3攝氏度到5攝氏度之間。
日頭赤炎炎,城市就像是一顆燒燙燙的「火紅烤蕃薯」。然而,運用錯誤的方式來對抗炎夏,有可能加重熱傷害,以下是抗暑五大誤區(qū):
錯誤一:沒曬太陽,不會中暑
中暑與高溫度、高濕度有關,尤其是對體溫調控差的年長者及嬰幼兒來說,即使在室內不出門,沒曬到太陽,也有可能因氣溫過高而中暑,一定要善用冷氣、電風扇來降低室內溫度,注意適當?shù)乃菅a充,讓身體有足夠水份可以散熱,避免體溫過高。
更要避免把年長者、小孩,留在沒有空調的車子里,因為夏天車內的高溫,遠遠比戶外更酷熱,若有頭暈目眩、冒冷汗、頭痛,表示已有中暑現(xiàn)象。
錯誤二:曬傷可以擦蘆薈
已經(jīng)曬傷的皮膚,皮膚會很脆弱,倘若使用蘆薈引起過敏,發(fā)炎會更厲害。
如果只是輕微曬傷,可先沖冷水降溫來減低局部疼痛,曬傷面積大時,應就醫(yī)治療。若是怕皮膚變黑的女性,待曬傷的皮膚狀況穩(wěn)定后,可使用衛(wèi)生署核可的美白成分保養(yǎng)品,如:熊果素來加強美白,避免皮膚變黑。
錯誤三:曬出水泡,弄破好得快
一旦曬出水泡,會讓疼痛感加劇,但絕對不能自己把水泡弄破,以免造成感染而增加治療的難度。
正確的方式是到皮膚科就診,讓醫(yī)師用無菌的針及針筒,把水泡內的組織液吸出來,保留水泡外的皮膚,并使用外用藥來治療。
錯誤四:喝啤酒超消暑
啤酒喝起來很清涼,也有利尿的效果。但是啤酒會讓尿酸增加,有可能加重泌尿道結石,喝啤酒消暑,還不如喝檸檬水、蔓越莓汁更好。
夏天時,人體出汗較多,消耗也較大。如果這時再不斷地喝啤酒,由酒精造成的‘熱乎乎’的感覺會不斷持續(xù),口渴、出汗現(xiàn)象會更加厲害。因此,想通過大量喝啤酒來解暑的做法根本不靠譜,相反夏季喝啤酒,還是應該適量。
錯誤五:汗流浹背可瘦身
人類流汗是為了調節(jié)體溫,只要再喝個水,流汗失去的體重又會再回來,因此,不必為了要瘦身,刻意在大太陽下做戶外活動,以免中暑。
若有瘦身的需求,宜在室內有空調的環(huán)境中,或是在清晨、傍晚氣溫比較低時做運動,只要運動強度夠,就會有瘦身的效果。
高溫天氣里,坐著不動都會出一身汗,如果還要到戶外勞動,很容易被曬暈,尤其是上班族每天需要外出上班,所以學會防暑降溫的小知識很重要。
上班族中暑概率也很大
當氣溫超過35℃時,由于外界溫度與人體溫度接近,甚至超過人體正常溫度,會造成人體體溫調節(jié)障礙。主要影響人體對流和輻射散熱,使得體熱積聚,體溫升高,容易發(fā)生中暑。據(jù)介紹,在高溫環(huán)境中和在炎夏烈日暴曬下從事一定時間的勞動,且無足夠的防暑降溫措施,尤其在濕度大于60%、通風不良的情況下容易中暑。
上班族雖然在空調房里辦公,可是中暑概率也很大,如:當從外面很熱的環(huán)境進入室溫調到很低的空調房時,極易發(fā)生中暑;去外地出差或旅游的機會較多,開車或坐飛機時間較長,沒有及時補充水分,通風降溫條件又不好,易導致中暑;去健身房鍛煉時,由于大量出汗,沒有很好地補充水分,且從有空調的房間出去時,也易中暑。
中暑癥狀嚴重者要盡快就醫(yī)
中暑的主要癥狀為:輕者可出現(xiàn)頭昏、頭痛、惡心、口渴,大汗,全身疲乏、心慌、胸悶、面色潮紅,體溫升高到38℃以上,或出現(xiàn)面色蒼白、四肢濕冷、血壓下降、脈搏增快的虛脫表現(xiàn);重者表現(xiàn)高熱(體溫超過41℃)、無汗、意識障礙如嗜睡、言語不清、神志不清、手足抽搐,甚至出現(xiàn)休克、心力衰竭、肺水腫、腦水腫等。因此,一旦有人發(fā)生中暑而出現(xiàn)上述病狀,應立即將病人抬到陰涼通風處安靜休息,清醒者可補充大量含鹽的清涼飲料,或靜脈滴注葡萄糖生理鹽水,如病人中暑倒地,還應按壓“人中穴”;體溫升高者予物理降溫,涼水擦浴,頭部、腋窩、腹股溝放置冰袋等,同時按摩四肢皮膚,使皮膚血管擴張,加速血液循環(huán),促進病人恢復。如果出現(xiàn)有心力衰竭、呼吸困難、皮下出血、全身皮膚發(fā)黃、昏迷者,要及時送往附近醫(yī)院進行救治,不能耽誤。
如何預防中暑?
出行躲避烈日
夏日出門記得要備好防曬用具,最好不要在10點至16點時在烈日下行走,因為這個時間段的陽光最強烈,發(fā)生中暑的可能性是平時的10倍!如果此時必須外出,一定要做好防護工作,如打遮陽傘、戴遮陽帽、戴太陽鏡,有條件的最好涂抹防曬霜;準備充足的水和飲料。此外,在炎熱的夏季,防暑降溫藥品,如十滴水、仁丹、風油精等一定要備在身邊,以防應急之用。外出時的衣服盡量選用棉、麻、絲類的織物,應少穿化纖品類服裝,以免大量出汗時不能及時散熱,引起中暑。
老年人、孕婦、有慢性疾病的人,特別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在高溫季節(jié)要盡可能地減少外出活動。
別等口渴了才喝水
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因為口渴已表示身體已經(jīng)缺水了。最理想的是根據(jù)氣溫的高低,每天喝1.5至2升水。出汗較多時可適當補充一些鹽水,彌補人體因出汗而失去的鹽分。另外,夏季人體容易缺鉀,使人感到倦怠疲乏,含鉀茶水是極好的消暑飲品。
夏天的時令蔬菜,如生菜、黃瓜、西紅柿等的含水量較高;新鮮水果,如桃子、杏、西瓜、甜瓜等水分含量為80至90%,都可以用來補充水分。另外,乳制品即能補水,又能滿足身體的營養(yǎng)之需。
保持充足睡眠
夏天日長夜短,氣溫高,人體新陳代謝旺盛,消耗也大,容易感到疲勞。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腦和身體各系統(tǒng)都得到放松,既利于工作和學習,也是預防中暑的措施。最佳就寢時間是22時至23時,最佳起床時間是5時30分至6時30分。睡眠時注意不要躺在空調的出風口和電風扇下,以免患上空調病和熱傷風。
1、2020夏季如何預防中暑?
1.1、及時補水,補充糖分效果更好
在高溫多濕的室內和車內,即使不運動,也會因大量流汗和體溫上升,導致體內大量水分和鹽分流失,結果引起痙攣、昏迷等中暑癥狀。大家注意及時補充回因大量出汗而失去的水分,同時補充糖分,效果更好。
1.2、大熱天不能打赤膊
應該穿著排汗透氣的輕薄衣物,而不要打赤膊,因為流汗后直接吹風,會讓毛細孔迅速收縮,濕氣與熱氣會悶在身體里無法排出。男生總喜歡在酷暑打赤膊圖涼快,中醫(yī)認為,打赤膊吹風容易受寒,毛細孔急速收縮,反而讓濕熱都悶在體內,更容易中暑。覺得很熱時,可以用冷水輕輕拍在手腕內側動脈經(jīng)過的地方、降低血液溫度,或是用濕毛巾擦拭身體,不要直接用冰塊冰敷或打赤膊。
1.3、居室通風
防中暑最重要的是室內通風,千萬不要經(jīng)常門窗緊閉。早上或傍晚的時候最好開窗、開門通風,中午炎熱時則可以開空調或電扇,盡可能把室溫降至26°C左右,避免中暑。
2、出現(xiàn)中暑癥狀的處理?
2.1、立即將病人轉移至陰涼、通風處休息,有利于散熱。
2.2、補充水及電介質。
2.3、用風油精或清涼油涂于病人的頭部太陽穴;口服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氣丸等藥物。
2.4、重度中暑病人除以上3點處理外,應立即轉送醫(yī)院救治。
3、中暑的幾種臨床表現(xiàn)?
3.1、先兆中暑:是指在高溫環(huán)境中一段時間后,出現(xiàn)輕微的頭暈、頭痛、耳鳴、眼花、口渴、全身無力及行走不穩(wěn)。 這種中暑短時間休息即可恢復。
3.2、輕癥中暑:指除以上癥狀外,還發(fā)生體溫升高,面色潮紅,胸悶、皮膚干熱,或有面色蒼白、惡心、嘔吐、大汗、血壓下降、脈搏細弱等癥狀。
3.3、重癥中暑:也稱熱衰竭,表現(xiàn)為:皮膚涼,過度出汗,惡心,嘔吐,瞳孔擴大,腹部或肢體痙攣,脈搏快,常突然昏倒或大汗后抽搐、煩躁不安,口渴、尿少、昏迷甚至意識喪失等癥狀。
中暑的急救措施
1、迅速撤離引起中暑的高溫環(huán)境
迅速將中暑者轉移至陰涼通風處休息。使其平臥,頭部抬高,松解衣扣。還可以在額部、太陽穴上涂抹清涼油、風油精等,或服用藿香正氣水等中藥,
對于重癥中暑者應該迅速將其送至醫(yī)院進行救。
2、補充口服液體
如果中暑者神志清醒,并無惡心、嘔吐,可飲用含鹽的清涼飲料、鹽茶水、綠豆湯等,以起到既降溫、又補充血容量的作用。
3、人工散熱
可采用電風扇吹風等散熱方法,但不能直接對著病人吹風,防止又造成感冒。
亦可頭部冷敷,應在頭部、腋下、腹股溝等大血管處放置冰袋(用冰塊、冰棍、水激凌等放入塑料袋內,封嚴密即可),并可用冷水或30%酒精擦浴直到皮膚發(fā)紅。
中暑之后有4個飲食禁忌
1、忌大量食用生冷瓜果
中暑的人大多屬于脾胃虛弱,如果大量吃進生冷瓜果、寒性食物,會損傷脾胃陽氣,使脾胃運動無力,寒濕內滯,嚴重者則會出現(xiàn)腹瀉、腹痛等癥狀。
2、忌大量飲水
中暑的人應該采取少量、多次飲水的方法,每次以不超過300毫升為宜。切忌狂飲不止。因為,大量飲水不但會沖淡胃液,進而影響消化功能,還會引起反射排汗亢進。結果會造成體內的水分和鹽分大量流失,嚴重者可以促使熱痙攣的發(fā)生。
3、忌吃大量油膩食物
中暑后應該少吃油膩食物,以適應2020夏季胃腸的消化功能。如果吃了大量的油膩食物會加重胃腸的負擔,使大量血液滯留于胃腸道,輸送到大腦的血液相對減少,人體就會感到疲憊加重,更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4、忌單純進補
人們中暑后,暑氣未消,雖有虛癥,卻不能單純進補。如果認為身體虛弱急需進補就大錯特錯了。因為進補過早的話,則會使暑熱不易消退,或者是本來已經(jīng)逐漸消退的暑熱會再卷土重來,那時就更得不償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