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應(yīng)用率最高的一味中藥 能解百毒
六味地黃丸養(yǎng)生應(yīng)適應(yīng)季節(jié)。
“養(yǎng)生孰為本,元氣不可虧;養(yǎng)生孰為先,養(yǎng)心須樂觀?!别B(yǎng)生從歷史上的玄虛傳說,已經(jīng)進入大眾百姓視野,只有作好了平日的養(yǎng)生,生活才能更加幸福!如何進行中醫(yī)養(yǎng)生呢?經(jīng)過搜索和整理,小編為大家呈現(xiàn)“它是應(yīng)用率最高的一味中藥 能解百毒”,歡迎大家與身邊的朋友分享吧!
傳統(tǒng)醫(yī)學認為,甘草可以調(diào)和諸藥,能解百毒。
甘草是應(yīng)用率最高的一味中藥
早在2000多年前,《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就將甘草列為藥之上乘,稱其具有堅筋骨、長肌肉、增氣力和解百毒之功。
而明代名醫(yī)李時珍也在《本草綱目》里記載:“諸藥中甘草為君,治七十二種乳石毒,解一千二百種草木毒,調(diào)和眾藥有功,故有‘國老’之號?!弊阋姼什葑怨啪捅毁x予了極高的藥中地位。
甘草能調(diào)和藥性,解藥毒。熱藥用其解熱,涼藥用其除寒,還能補中益氣。其中,甘草的解毒功能最為歷代醫(yī)家所重視。
甘草解毒的傳說
相傳我國古代河南禹州,一個貧窮人家的小郎中看到藥鋪掌柜臉色不好,勸其好好診治,但是掌柜不聽,第二天就一病不起,請了很多醫(yī)生都沒有辦法。
束手無策時,掌柜請來了小郎中,小郎中號脈后開出單方:甘草200克,水煎服。
第二天,甘草250克,水煎服。第三天,500克甘草水煎服。到了第四天,掌柜的病好了。
小郎中解釋:藥鋪掌柜對每一味藥都親口嘗一下,日久身染百藥之毒,因此必須重用甘草解藥毒才可以。
對于我們現(xiàn)代人來說,如果經(jīng)常服藥,可以每天用甘草3到5克泡水代茶飲。這對于緩解長期服藥帶來的傷害很有幫助。
一碗解毒湯,清除一身毒
綠豆甘草湯
制作方法:綠豆100克,生甘草10克,上兩味加水適量,文火煎煮,任意飲用。
綠豆也解毒:中醫(yī)認為,綠豆性味甘寒、入心、胃經(jīng)、具有清熱解毒、消暑利尿之功效。
歷代中醫(yī)文獻記載與民間實際應(yīng)用,總結(jié)綠豆的功用為:清熱解暑,止渴利尿,消腫止癢,收斂生肌,明目退翳,解一切事物中毒。
是藥三分毒,但對于很多中老年人來說,有些藥不得不吃,所以日常生活中記得多吃些甘草來解解毒。 經(jīng)常生病的朋友,或者老年人慢性病常年吃藥的朋友,一定要來一碗解毒湯,肝的解毒功能加強后,再吃其它的藥,藥力吸收會更好!
yS630.Com相關(guān)推薦
如果我問,圍巾來干什么?99%的人一定會回答保暖、防曬,其實你遠遠不懂,圍巾還是一種藥。既然說是藥,那請看圍巾到底有哪些功效吧?
功效一:預(yù)防感冒,告別大蔥、玉屏風
你還在吃大蔥大蒜預(yù)防感冒嗎,其實一條圍巾就能解決,頸部是冬季最容易進風寒的地方,如果您能很好的保護著您的頸部,比吃玉屏風更有效果。
功效二:脖子露的少,頸椎病不擾
頸部是人體的“要塞”,頸部充滿血管,還有很多重要的穴位,比如頸椎上有大椎穴、風池穴,還有延伸到肩部的肩井穴。因此,冬天是頸椎病高發(fā)的季節(jié),所以一條圍巾可以為您擋住風寒,遠離疾病。
功效三:圍巾圍的好,腰背不煩惱
如果不穿高領(lǐng)衣服,稍有點寒風鉆進脖子里,全身都會打冷戰(zhàn)。因此,頸部最怕凍。尤其現(xiàn)代人都長時間用電腦,容易造成頸部肌肉僵硬。
功效四:冬日暖一些,清醒一整天
圍巾有促進血液循環(huán),緩解疲勞的功能,不論在寒冷的冬季或者夏天涼意的室內(nèi),圍巾都是您最好的搭配。
看過了上面的陳述您是不是覺得圍巾真的是一中特別的中藥呢,圍巾不僅能給您健康,更見能帶給你無限的美麗,你與高貴的距離,還差一條圍巾嗎?
頭疼腦熱是許多人經(jīng)常會遇到的一種情況,多數(shù)原因是由于體熱炎癥造成的身體疼痛。遇到這種情況就需要盡快接受調(diào)理了,否則身體會出現(xiàn)更多的狀況。目前推出了一種叫做獨一味膠囊(獨一味)的特效藥,它對于解熱鎮(zhèn)痛具有非常明顯的效果,通過獨一味膠囊(獨一味)的治療可以很快的去除您的不適癥狀。
【藥品名稱】
通用名稱:獨一味膠囊
商品名稱:獨一味膠囊(獨一味)
拼音全碼:DuYiWeiJiaoNang(DuYiWei)
【主要成份】獨一味浸膏
【性 狀】本品為膠囊劑,內(nèi)容物為深棕色的顆?;蚍勰?;味微苦。
【適應(yīng)癥/功能主治】活血止痛,化瘀止血。用于多種外科手術(shù)后的刀口疼痛、出血,外傷骨折,筋骨扭傷,風濕痹痛以及崩漏、痛經(jīng)、牙齦腫痛、出血等。
【規(guī)格型號】0.3g*12s*2板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粒,一日3次,7天為一療程;或必要時服。
【不良反應(yīng)】未見明顯毒副作用。偶見藥后,胃脘不適,隱痛,停藥后自行消失。
【禁 忌】尚不明確
【注意事項】孕婦慎用
【藥物相互作用】如與其他藥物同時使用可能會發(fā)生藥物相互作用,詳情請咨詢醫(yī)師或藥師。
【貯 藏】密閉、置干燥處保存
【包 裝】鋁塑板裝,12粒/板;2板/盒。
【有 效 期】30 月
【執(zhí)行標準】《中國藥典》2010年版一部
【批準文號】國藥準字Z10970053
【生產(chǎn)企業(yè)】甘肅獨一味生物制藥有限責任公司
看完上述關(guān)于獨一味膠囊(獨一味)的介紹,您關(guān)于這種解熱鎮(zhèn)痛抗炎藥是不是有了一個對比清晰的認識了呢?藥物的挑選對于醫(yī)治來說是很重要的,因而我們一定不能忽略了藥物的重要性,選好藥選對藥才干精確有效的治好疾病。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受:當今社會,雖然物質(zhì)條件十分豐厚,但是人所患的疾病卻似乎一點沒有減少,而且疾病譜比從前更加復(fù)雜多變。而這些病譜其實離不開一個問題,那就是亞健康,現(xiàn)如今很多人都有失眠、氣虛、貧血等癥狀,那如何改善呢?今天,我們?yōu)槟憬榻B一味中藥,改善你的失眠、氣虛、貧血等癥狀。下面跟小編一起去看看。
這味中藥在生活中非常常見,而且效果十分有效,那就是龍眼肉。龍眼,又稱桂圓,是一味常用的補益中藥,歷史上有南桂圓北人參之稱。中醫(yī)認為,桂圓性溫味甘,入心脾兩經(jīng),有補心安神、養(yǎng)血益脾的功效,適用于心脾虛損、氣血不足所致的失眠、健忘、驚悸、眩暈等癥,尤其對用腦過度,精神緊張造成的頭暈、失眠、焦慮等有一定輔助治療的效果。
此外,龍眼的鐵含量也較高,補血效果顯著。因此,建議腦力勞動者、神經(jīng)衰弱及久病貧血的人常吃些龍眼肉。龍眼還是珍貴的滋養(yǎng)強化劑,有壯陽益氣,因而備受人們喜愛。下面就隨小編一起來看看龍眼肉的主要功效與作用以及食用禁忌吧!
龍眼肉的功效
①、龍眼肉含有多種營養(yǎng)物質(zhì),有補血安神、健腦益智、補養(yǎng)心脾、潤膚美容等功效。
②、龍眼肉對子宮癌細胞的抑制率超過90%,婦女更年期是婦科腫瘤多發(fā)的階段,適當吃些龍眼有利健康。
③、龍眼肉有補益作用,對病后需要調(diào)養(yǎng)及體質(zhì)虛弱的人有輔助療效。
④、龍眼肉對黃素蛋白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從而具有延緩衰老的作用。
⑤、龍眼肉中含有大量的鐵、鉀等元素,能促進血紅蛋白的再生,可治療因為貧血而造成的心悸、心慌、失眠、健忘,起到增強記憶、消除疲勞的作用。
⑥、龍眼肉還含有一種抗焦慮的活性物質(zhì),對焦慮癥有較為明顯的緩解效果。
適宜服用龍眼肉的人群有:
1)腦力勞動者:龍眼肉具有益氣補血,增強記憶的作用,對工作壓力大、容易失眠或記憶減退的上班族人群,常熬夜、讀書精神耗損的學生有很好的功效。
2)易失眠者:龍眼肉具有安神定志作用,對失眠人群有安神補血,充實腦力的功效。
3)經(jīng)期婦女、體弱者:龍眼肉具有養(yǎng)血補血作用,對婦女經(jīng)期有補血功能。對腦力衰退、體弱人群可以安神補血,快速恢復(fù)體力。
獨一味的藥用價值
1、功能主治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止血。治跌打;筋骨疼痛;關(guān)節(jié)腫痛;痛經(jīng);崩漏。
2、用于什么病癥
治跌打;筋骨疼痛;關(guān)節(jié)腫痛;痛經(jīng);崩漏。民間用全草入藥,治跌打損傷、筋骨疼痛、氣滯閃腰、浮腫后流黃水、關(guān)節(jié)積黃水、骨松質(zhì)發(fā)炎。
3、用法用量
內(nèi)服:浸酒或入散劑,1~2錢。
獨一味的副作用
1、副作用
獨一味一般沒有特殊的副作用。
2、人群禁忌
獨一味一般沒有特殊的人群禁忌。
3、飲食禁忌
3.1、獨一味一般沒有特殊的飲食禁忌。
3.2、《四川中藥志》:“無瘀滯及孕婦勿服?!?/p>
獨一味的醫(yī)學記載及附方
1、出自:《四川中藥志》。
1.1、別名:巴拉努努、吉布孜、麥朵昌巴、哈努巴拉、札江溫保、哈吾巴拉、達干木、達折合巴、野秦艽、大巴、打布巴。
1.2、藥材來源:為唇形種植物獨一味的根及根莖或全草。
1.3、生境分布:生于高原或高山上強度風化的碎石灘中或石質(zhì)高山草甸、河灘地,海拔2700-4500米。產(chǎn)西藏,青海,甘肅,四川西部及云南西北部;尼泊爾,錫金,不丹也有。模式標本采自錫金。
1.4、性味歸經(jīng):苦,微寒。 ①《四川中藥志》:“苦,微寒,有小毒?!?②《青藏高原藥物圖鑒》:“苦,溫。
1.5、采收和儲藏:9~10月采,拔取全株,去凈泥土,截去葉及須根,曬干。
1.6、化學成分:葉含木犀草素,木犀草素-7-O-葡萄糖甙,槲皮素,槲皮素-3-O-阿拉伯糖甙,槲皮素,槲皮素-3-O-阿拉伯糖甙,芹菜素-7-O-新陳皮甙。 根含1-羥基-2,3,5-三甲氧基呫噸酮,β-谷甾醇,棕櫚酸,獨一味素A、B[2]、C[3]等。 地上部分含山梔甙甲酯,8-O-乙酰基山梔甙甲酯,胡麻屬甙。
1.7、功能主治: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止血。治跌打;筋骨疼痛;關(guān)節(jié)腫痛;痛經(jīng);崩漏。
1.8、用法用量:內(nèi)服:浸酒或入散劑,1~2錢。
2、《四川中藥志》:活血行瘀,止痛,行氣,消腫,續(xù)筋接骨。治跌傷筋骨及閃腰挫氣等癥。
3、《青藏高原藥物圖鑒》:補髓,止血。治浮腫后流黃水,關(guān)節(jié)積黃水,骨松質(zhì)發(fā)炎。
一味山楂這么搭配竟能治百病
山楂加核桃趕跑腰痛
偏方:取核桃仁150克,山楂50克,白糖200克。核桃仁加水少許,用食物加工機打成漿,再加適量涼開水調(diào)成稀漿汁。山楂去核,切片,加水500毫升煎煮半小時,濾出頭汁,再煮取二汁,一、二汁合并,復(fù)置火上,加入白糖攪拌,溶化后緩緩倒入核桃仁漿汁,邊倒邊攪勻,燒至微沸即可。早晚各服1次,溫服為宜。
點評:腎氣虛是引起腰痛的病理基礎(chǔ)。春節(jié)期間,天氣寒冷、房勞汗出等,皆易感受寒濕之邪,致經(jīng)脈氣血運行不暢,因而發(fā)生腰痛?;蛞虼蚺啤⒋蚵閷⒌?,久坐不動,亦可導(dǎo)致經(jīng)脈氣血運行不暢,瘀血滯留于腰部而發(fā)生疼痛。
山楂酸甘微溫,既善于消食化滯,又善于活血化瘀;核桃仁甘溫質(zhì)潤,是傳統(tǒng)的補腎佳品,無論是配藥用,還是生吃、燒菜,都有良好功效,特別適宜于老人肝腎不足,腰膝酸軟疼痛。兩藥伍用,使腎氣復(fù),血脈暢,而痛自止。
尚需指出,生山楂中所含的鞣酸與胃酸結(jié)合容易形成胃石,如果胃石長時間消化不掉就會引起胃潰瘍、胃出血甚至胃穿孔。因此,山楂不能空腹吃,并應(yīng)盡量避免吃生山楂,尤其是胃腸功能弱的人,最好將山楂煮熟后再吃。
山楂合丹參:降脂減肥
偏方:取生山楂 15~30克,丹參30克,絞股藍15克,甘草6克。每日水煎,代茶飲。
點評:春節(jié)大吃大喝,一不小心就容易血脂升高、身形變胖。中醫(yī)學認為,高脂血癥多見于肥胖體質(zhì)者,往往由于平時喜食酒肉肥膩之品,缺乏健身運動,以致脾胃功能失調(diào),痰濕偏盛,阻滯氣血,導(dǎo)致血液運行緩慢而血瘀。故應(yīng)常服本方,以消食化積、行氣散瘀。
山楂是天然的降脂藥,現(xiàn)代研究表明,其能顯著降低血清膽固醇及甘油三酯,有效防治動脈粥樣硬化,還具有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huán)、降低血壓等作用;丹參味苦,微寒,為養(yǎng)血活血藥,具有抗血小板凝聚、改善心腦供血,降壓、降脂、降尿酸作用。絞股藍味甘、苦,性微寒,具有健腸胃增進消化吸收,調(diào)脂減肥等作用。
過節(jié)后,其實只需稍稍改變一下烹調(diào)方式,就能吃得更健康一些。比如盡量不要吃油炸、油煎的食物,而吃清蒸、涼拌的菜。做菜時少加肉,多吃一些綠葉蔬菜。喝湯時不喝最上面的那層油。少吃堅果類零食,戒煙戒酒并注意合理運動。
自制小方緩解偏頭痛
白芷6克,細辛3克,蔓荊子9克,防風9克,蜂蜜適量。將白芷、細辛、蔓荊子、防風浸泡半小時,然后用武火煎煮,水沸后用文火再煎10分鐘即可,服時加適量蜂蜜。請專家點評一下此方是否有效?
偏頭痛,又稱血管性頭痛,屬中醫(yī)“頭風”范疇。其特點是:頭痛暴作,疼痛劇烈,或左或右,常伴有惡心、嘔吐、畏光等,痛止則如常人。中醫(yī)認為,偏頭痛多屬肝陽偏亢或肝經(jīng)風火上擾所致。平肝清熱、祛風通絡(luò)是治療本病的基本方法。方中白芷芳香上達,能通九竅、祛風止痛,擅治各種頭痛;防風祛風散寒、除濕止痛,可治風寒感冒頭痛?!镀諠健份d:防風配白芷,治“偏正頭風,痛不忍者”。二味合用能使治療頭痛的效果大增。
細辛主要有祛風散寒、開竅止痛作用,是治風寒、風熱等頭痛的常用藥。蔓荊子則能清肝經(jīng)風熱,通過清利頭目達到止頭痛之效。加蜂蜜既能調(diào)和他藥之燥烈和苦味,還起清熱潤燥、滋陰降火作用。
現(xiàn)代研究表明,蔓荊子有鎮(zhèn)靜、止痛、退熱作用;白芷、防風、細辛均有解痙鎮(zhèn)痛功效。以上諸藥相配,具有較強的祛風平肝、解痙止痛作用。所以,本方既可治偏頭痛,對寒熱感冒之頭痛、鼻炎性頭痛、牙痛等,也有很好的療效。
偏頭痛要注意生活規(guī)律,避免過度疲勞、壓力過大、防治亞健康狀態(tài)等。找出誘發(fā)及緩解頭痛的因素,并盡可能避免。如避免某些食物,保持規(guī)律的作息時間、規(guī)律飲食等。另有人倡導(dǎo)有規(guī)律的鍛煉,如長跑等,可有效地減少頭痛發(fā)作。
山楂配陳皮:化滯除脹
偏方:取山楂15~30克,陳皮12克,法半夏12克,茯苓15克,木香6克,白芍10克,甘草6克。上藥水煎,早晚溫服。
點評:脾主運化,胃主受納,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反之,若過于飽食,或饑飽不定,或飲食生冷硬物,脾失運化,胃失受納,食積不化,則易形成胃脘脹滿?;蛲飧泻疂?,積滯不化,氣郁血滯也會導(dǎo)致胃脘脹滿。亦可兼見惡心嘔吐,煩躁不安,甚則胃痛。
治當消積開胃,理氣通降等。山楂能消食化積、行氣散瘀;陳皮歸脾、肺經(jīng),具有健脾和胃、行氣寬中、降逆化痰的功效,主治脾胃氣滯,脘腹脹滿,惡心嘔吐,食欲不振,咳嗽痰多,胸膈滿悶等;半夏主入脾胃兼入肺,能行水濕,降逆氣,而善祛脾胃濕痰,為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jié)之良藥;茯苓、木香理氣健脾祛濕;
白芍養(yǎng)血柔肝、緩中止痛。縱觀本方,能健脾和胃,消積導(dǎo)滯。要預(yù)防積食脹氣,吃東西的時候,要細嚼慢咽,吃飯時盡量閉著嘴吃,以減少吞入過多的空氣;盡量少吃口香糖,少喝汽水、可樂等碳酸性飲料;可以多按摩一下肚子,促進胃腸消化,也可以做適當運動如散步,以促進胃腸蠕動,緩解脹氣。
說起四大發(fā)明,國人幾乎沒有人不知道,并且歷來都引為自豪和驕傲。如果說中藥是四大發(fā)明之一,可能會引發(fā)網(wǎng)友質(zhì)疑,你又在蒙人了,騙誰呢?四大發(fā)明,不就是指:活字印刷、指南針、造紙、火藥嗎?對,一點都不錯!問題就在于,火藥的主要成分硝石就是一味很好的中藥!
大家知道,火藥由硝石、硫磺、木炭混合而成。其中最主要成分就是硝石即火硝,硝石在二千多年前就被用作治病了,所以說四大發(fā)明之一是中藥,沒錯吧?
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就用硝石礬石散治療黑疸,又稱女癆疸。仲景《金匱要略》云∶黃家日晡所發(fā)熱,而反惡寒,此為女勞疸。得之膀胱急,小腹 滿,額上黑,足下熱,因作黑疸。其腹脹如水狀,大便必黑,時溏,此女勞之病,非水也。 腹?jié)M者難治。此方主之。 ……
硝石,也稱消石、火硝、牙硝(古書上又稱茫消或北帝玄珠,焰硝等),是一種天然礦物,主要成分為硝酸鉀。
性味歸經(jīng):味苦、咸,性溫。有小毒。歸心、脾經(jīng)。
功效主治:辟穢滌濁,攻堅破積,利水瀉實,解毒消腫。主治暑日傷冷,寒熱吐瀉,瘕瘕痞塊,頸項瘰疬,瘀血腹痛,黃疸黑疸,沙石淋痛,頭痛,喉痹,目赤,瘡瘍腫毒。
單方驗方:1.治伏暑傷冷,二氣交錯,中脘痞悶或頭痛惡心,并皆治之。硝石、硫黃各等分。為末,于銀石器內(nèi),文武火上炒令鵝黃色,再研細,用糯米和丸,如梧子大。每服40丸,新汲水下,不拘時候。(《濟生方》二氣丹)
2.治婦人癥瘕,結(jié)聚痞塊,及婦人帶下絕產(chǎn)。硝石90克,大黃120克,人參、甘草各30克。上為末,以陳醋600毫升置銅器中,先下大黃熬數(shù)沸,至七分,納余藥熬成膏,至可丸,即丸如梧子大。每服30丸,米飲下,1日3次。(《千金方》大硝石丸)
3.治風頭痛,上焦壅滯,心膈煩熱,及偏頭痛。硝石、細辛(去苗葉)各一分。上研細散。每用半字,發(fā)時搐入不痛邊鼻內(nèi),如未已,再搐入痛邊鼻內(nèi)。(《御藥院方》二圣散)
4.治諸淋。硝石(白者)。上為細末。每服6克,血淋,山梔仁煎湯調(diào)下;熱淋,小便赤而淋瀝,臍下急痛,新水調(diào)下,或黃芩煎湯下;氣淋,小腹脹滿,尿后常有余瀝,木通煎湯下;石淋,莖內(nèi)痛割,尿不能出,尿中有沙石,令人悶絕,此證將硝石用抄紙隔炒,紙焦為度,再研細,蜀葵子30粒(打開),煎湯調(diào)下。(《仁齋直指方》硝石散)
5.治肺熱痰實,咽喉不利。硝石、半夏(湯浸七次,去滑,焙)各15克。先搗半夏為末,次入硝石,同研令細,再入白面30克拌勻,滴水為丸,如綠豆大。每服20丸,姜湯送下。(《普濟方》硝石半夏丸)
9.治風熱喉痹及纏喉風。焰硝一兩半,硼砂半兩,腦子一字,白僵蠶一分。上為末,研勻。以竹管吹半錢許入喉中。(《三因方》玉鑰匙)
提起桑葉,不得不說它的一個特殊功能,那就是養(yǎng)蠶。想起那可愛的蠶寶寶,心里又是一陣激動啊。蠶不僅在文人眼里廣被歌頌,在醫(yī)者眼里更是治病良藥。然而,喂養(yǎng)蠶的桑葉卻時常被人們忽略。
桑葉的芽頭營養(yǎng)豐富,深受人們喜愛,所以又稱為桑芽菜;而桑葉作為藥用時,一般會以霜降后的桑葉為好。由于桑葉的形狀猶如扇子,所以又有鐵扇子之名;由于桑葉是蠶的主要食物,所以又有蠶葉之稱;在藥用時,常以霜降之后的桑葉為佳,所以在處方時,多以“冬桑葉”“霜桑葉”為主。
很多人只知道它是用來喂蠶子的,很少有人知道它是一味中藥!
桑葉是一種作用廣泛的中藥。中醫(yī)認為,桑葉味甘、苦,性寒;歸肺、肝經(jīng);具有疏散風熱、清肺潤燥、平抑肝陽、清肝明目等功效;可用于風熱感冒、溫病初起,肺熱咳嗽、燥熱咳嗽,肝陽上亢,血熱妄行引起的咯血、吐血、衄血等癥。
桑葉在治療風熱感冒,溫病初起時效果顯著。桑葉甘寒質(zhì)輕,輕清疏散,盡管疏散風熱的作用比較緩和,但它能夠清肺熱、潤肺燥卻成為亮點,所以常用于風熱感冒,或溫病初起、溫熱犯肺所致的發(fā)熱、咽癢、咳嗽等癥,一般與菊花相須為用,并與連翹、薄荷、桔梗等藥聯(lián)用效果較好,如大名鼎鼎的桑菊飲(桑葉7.5克,菊花3克,杏仁6克,連翹5克,薄荷2.5克,桔梗6克,甘草2.5克,蘆根6克)。
很多人只知道它是用來喂蠶子的,很少有人知道它是一味中藥!
桑葉是治療肺熱咳嗽、燥熱咳嗽的良藥。由于桑葉具有苦寒清泄肺熱、甘寒涼潤肺燥的雙重特性,所以可用于肺熱或燥熱傷肺,咳嗽痰少,色黃而黏稠,或干咳少痰,咽癢等癥。
一般輕癥可以與杏仁、沙參、貝母等同用,如桑杏湯(桑葉3克,杏仁4.5克,沙參6克,象貝3克,香豉3克,梔皮3克,梨皮3克);稍微重一點的癥候,可與石膏、麥冬、阿膠等同用,如清燥救肺湯(霜桑葉9g,煅石膏8g,甘草、炒胡麻仁、真阿膠、炙枇杷葉各3g,麥門冬4g,人參、炒杏仁各2g)。
桑葉從歸經(jīng)上,主要是歸肺、肝二經(jīng),除了治療肺經(jīng)的疾病之外,還可以治療肝經(jīng)相關(guān)的疾病。比如肝陽上亢所引起的頭痛眩暈、頭重腳輕、煩躁易怒等癥,可取桑葉的平降肝陽之效,多與菊花、石決明、白芍等平抑肝陽藥同用。
很多人只知道它是用來喂蠶子的,很少有人知道它是一味中藥!
桑葉在治療目赤昏花方面也是一把好手。桑葉苦寒入肝,疏散風熱,可用于治療風熱上攻、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澀痛、多淚等癥,可配合菊花、蟬蛻、夏枯草等疏散風熱、清肝明目的藥物;桑葉苦寒,具有清泄肝熱的作用,若肝熱引起的頭昏、頭痛等癥,可與菊花、石決明、夏枯草等清肝藥同用;桑葉甘潤益陰以明目,如果是肝腎精血不足所致的目失所養(yǎng)、眼目昏花、視物不清等癥,可與滋補精血的黑芝麻配合使用,如桑麻丸(桑葉10克、黑芝麻4克、白蜜10克)、扶桑丸(桑葉、黑芝麻各等分,蜜丸)。
對于桑葉的更多功效,在歷代本草中多有記載,尤其是桑葉涼血止血的作用,被很多人忽略了。在《本草從新》中記載,桑葉具有“滋燥,涼血,止血”的作用,如果是血熱妄行所引起的咯血、吐血、衄血,可用桑葉與其他涼血止血藥聯(lián)合運用。
人們常說:“牙痛不是病,痛起來要人命!”
牙痛,在人們的印象里,那都稱不上是疾病,但牙痛的滋味,卻又是那樣的虐心。
沒有經(jīng)歷過牙痛的,可能覺得牙痛不就那么回事嗎?但若真正經(jīng)歷過了,或許就不會這么認為了!
牙痛來襲,那滋味,是否可用“酸爽”來形容?牙痛的時候,別說吃飯,就是喝水都難受,說話也不自在,張張嘴都變得困難。就是那么一個人們都覺得不是疾病的疾病,卻能把人折騰得寢食難安、無處安放。
牙痛怎么辦呢?有味中藥很貼心。
它就是升麻。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高三四尺,密生柔毛。葉子互生,為二回三出復(fù)葉,小葉片為卵形或?qū)捖研?,深裂或淺裂,邊緣有不規(guī)則的重鋸齒。開白色小花,花很多,且是雌雄異株,集成圓錐花序,或偶有腋生總狀花序。骨突果熟時黃褐色。根莖呈不規(guī)則的長塊根,有洞狀莖痕,表面黑色,多須根。
通常在什么地方能找到升麻呢?想要找到它的蹤跡,那就要先弄清它的生長環(huán)境了。升麻常生長于山坡或陰地,對生長環(huán)境并不是很挑剔。
升麻并非全部入藥,它的藥用部分是根莖,且采集時間一般是春秋兩季,采回來后,洗凈,晾干,備用。
中醫(yī)學認為,升麻辛、微甘,微寒。歸肺、脾、胃、大腸經(jīng)。具有發(fā)表透疹、清熱解毒、升舉陽氣的功效。用于風熱頭痛、胃火牙痛、口瘡、咽喉腫痛、麻疹不透、陽毒發(fā)斑、脫肛、子宮脫垂等的治療。
據(jù)《本草綱目》記載,對于胃熱牙痛,可用升麻煎煮趁熱含漱解毒,或加生地。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物質(zhì)生活的極大豐富,加上很多人管不住嘴,邁不開腿,高血脂,高血壓,肥胖,脂肪肝,糖尿病等不斷增多,居高不下。更由于中醫(yī)藥養(yǎng)生保健文化知識的普及,已經(jīng)有較大一部分人知道有一種叫決明子的中藥有降壓,降脂,減肥作用。但是他們并不知道服用決明子降壓降脂減肥也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并且決明子不僅只是具有降壓降脂減肥作用,還有益腎明目,清熱通便功效。
決明子也叫草決明、羊明、羊角、馬蹄決明、還瞳子等,為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決明或小決明的干燥成熟種子。
決明子味苦、甘、咸,性微寒,入肝、腎、大腸經(jīng);具有清肝火、祛風濕、益腎明目,清熱潤腸通便等功能。主要用于目赤澀痛,羞明多淚,頭痛眩暈,目暗不明,大便秘結(jié)。治療高血脂,高血壓有降低血壓,降血脂,緩瀉通便,減肥作用。
決明子藥性寒涼,有泄瀉通便和降血壓的作用,但脾胃虛寒、脾虛泄瀉及氣虛便溏者不宜用。
單方驗方:
一、降血脂
1.荷葉、決明子、山楂、澤蘭各6克,水煎代茶飲。
2.山楂30克,決明子15克,加水1000毫升,水煎代茶飲。
二、治高血壓病
1.決明子適量,炒黃后搗成粗粉,泡開水服,每次3克,每日3次。
2.決明子15克,夏枯草10克,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1個月。
三、治習慣性便秘
決明子30克,開水沖泡,代茶飲用。
四、治高脂血癥
決明子、茵陳各15克,水煎頻飲,30天為1個療程。
五、治口腔潰瘍
決明子、知母各10克,開水沖泡代茶頻飲,同時用五倍子、青黛各9克,研細末,涂敷于口腔潰瘍處,連續(xù)內(nèi)服外用5天。
六、治急性結(jié)膜炎
決明子、蟬蛻、青葙子各15克,菊花、谷精草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劑,每日2次。
七、治目赤腫痛
決明子炒研,荼調(diào)敷兩太陽穴,干則易之,一夜即愈。(《醫(yī)方摘玄》)
八、治失眠
決明子9克,黃精30克,玉竹30克,川芎3克,合歡皮10克,水煎服,每日1劑,每日2次。
中醫(yī)博大精深,在臨床治療和理論研究中都會帶給我們諸多的震撼,例如“異病同治”,看似不同的疾病但因病因病機相同,所以采用的治法也一樣,甚至方藥可能都一樣,但“同病異治”是看著是同樣癥狀的一種病,治法卻截然不同,這就是因為病因病機的不同而給與不同的治法方藥。
可見中醫(yī)的靈活性很強,可以千人一方,也可以一人一方,整體性和個體性都很強,這就不得不感嘆老祖宗們的智慧了。將藥物和方子都運用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了。是的,不僅僅方劑可以靈活變化,同一味藥在不同方劑中的作用也是不同的,甚至同一個藥物不同劑量所產(chǎn)生的作用都是不同的。
柴胡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柴胡始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上品。《本草圖經(jīng)》載:“(柴胡)今關(guān)、陜、江湖間,近道皆有之,以銀州者為勝。二月生苗,甚香,莖青紫,葉似竹葉稍紫……七月開黃花……根赤色,似前胡而強”。對柴胡的形態(tài)做了較明確的介紹。
柴胡性味辛、苦,微寒,歸肝、膽經(jīng),具有解表退熱,疏肝解郁,升舉陽氣的作用。很多人只知道柴胡能疏肝,不知道其他作用。其實柴胡除了能疏肝解郁,還能升陽舉陷,能發(fā)表解肌,而且這是柴胡三種不同劑量所產(chǎn)生的作用不同?!兜门浔静荨方榻B:“外感生用、多用,升氣酒炒,少用”。后世總結(jié)解熱宜生用,用量宜大;疏肝醋炒,宜用中量;升陽生用,宜用小量。
臨床上一般小量是3-6g,中量是9-12g,大量是12-15g或以上?!秱摗分行〔窈鷾窈昧?2g,用來和解少陽,解肌發(fā)表,用于外感發(fā)熱,或邪入半表半里的寒熱往來及瘧疾寒熱等。《景岳全書》中的柴胡疏肝散柴胡用量6g,用來疏肝解郁,用于肝郁氣滯,脅肋脹滿疼痛,及肝郁血虛,月經(jīng)不調(diào)等。《脾胃論》中補中益氣湯柴胡用量為3g,升陽舉陷,用于中氣不足,清陽下陷的脫肛、子宮下垂、胃下垂等。
以上并不是一個固定的用量和用法,更多的時候是根據(jù)大夫的臨床經(jīng)驗和實際病情進行加減的,所以說中醫(yī)的靈活性很強,也很玄妙,用藥一定要在專業(yè)醫(yī)生的指導(dǎo)下使用。
在現(xiàn)實生活中闌尾炎是屬于一種比較常見的身體疾病,一般情況下闌尾炎好發(fā)于青年人群居多,患有闌尾炎會容易導(dǎo)致腹部出現(xiàn)疼痛的情況,對身體健康影響非常大,而治療闌尾炎的方法也有很多種,可以用中藥的方法進行治療,中藥治療闌尾炎對身體副作用比較小。
一味中藥治療闌尾炎的方法是什么?
敗醬草60克
炮附子15克
薏苡仁70克
以上三味藥一起軋為粗末,分為16等分。每次服用9克,用水一小杯,入生姜一片,煎至多半杯,去渣溫服。每晚服一次。
中醫(yī)治療闌尾炎
1、急性單純性闌尾炎
治療急性單純性闌尾炎,中草藥和針刺都是非常不錯的方法,而且都會很好的療效,我們首先選擇針刺治療。
(1)針刺療法
取穴:闌尾穴、足三里、右天樞。
針法:強刺激闌尾穴。此點多有壓痛,進針時須刺在痛點上。同時在左下腹針刺與右下腹壓痛點相對稱之點,或右天樞,強刺激,可留針數(shù)分鐘或1~2小時,每15分鐘捻轉(zhuǎn)一次。效不佳時再強刺激足三里。有發(fā)燒、惡心、嘔吐者加曲池、合谷、內(nèi)庭等。每日針2~3次,至癥狀消失。體質(zhì)較差、病情較輕的,宜用較弱刺激。
(2)草藥單方
1、我們將紅藤和敗醬草先放在鍋里面煮,然后再加入生大黃,煮好之后喝下去,每天一到兩劑。
2、白花蛇舌草60~100克,羊蹄草30~60克,兩面針10克,生大黃10克(后下),水煎服,每日一兩劑。
3、金盞銀盤、白花蛇舌草各30~60克,水煎服,每日一兩劑。
4、豬殃殃(茜草科豬殃殃屬植物,產(chǎn)于安徽、江蘇)100克,水煎,空腹服。
(3)中藥
闌尾炎一方(大黃牡丹皮湯加減):生大黃12克(后下),桃仁12克,冬瓜仁30克,丹皮10克,蒲公英15克,芒硝3克(沖服),皂角刺12克,水煎服。病重加馬齒莧(瓜子菜)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可隔10~12小時服一劑。
本方有較強的消炎作用。服后輕瀉使腸腔內(nèi)的異物及炎性滲出物得以排除,改善局部血循環(huán),有利于炎癥的消退。
經(jīng)過3天治療,一般病者多已無自覺癥狀及腹部體征。為防止復(fù)發(fā),可繼服大黃四逆散:生大黃10克(后下),桃仁10克,冬瓜仁30克,柴胡10克,赤芍10克,枳殼6克,甘草6克。每日1劑,連服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