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艾五苓散
【www.cndadi.net - 中艾堂養(yǎng)生】
身體是智能的載體,是事業(yè)的本錢。對自己晚年負責,就不應該對晚年的健康透支。社會發(fā)展,人們越來越接受養(yǎng)生的理念,要作生活的主人,我們必須注意養(yǎng)生。如何避開有關中醫(yī)養(yǎng)生的認識誤區(qū)呢?以下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收集整理的“阿艾五苓散”,歡迎閱讀,希望您能夠喜歡并分享!
有很多的人會由于種種不同的原因?qū)е鲁霈F(xiàn)尿血的癥狀。這種癥狀一定要及時的進行治療。那么,這種癥狀應該如何進行治療呢?治療尿血的中藥方劑有哪些?接下來就為大家介紹一下這個治療尿血的中藥方劑,趕緊來看看吧!
阿艾五苓散
【處方】
五苓散加阿膠1錢,川芎1錢,炙草1錢,當歸3錢,艾葉3錢,白芍4分,熟地4分。
【功能主治】
尿血,其人素好色,屬虛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
尿血腰痛的原因
1、腎及尿路損傷
多有腰部或腹部外傷史,如挫傷、撞傷、摔傷等。
2、腎結核
有血尿者占90%以上,特點是尿急、尿頻、尿血、腰痛逐漸加重。
3、泌尿系統(tǒng)結石
特點是血尿伴腎絞痛,或有排尿中斷、排尿困難、尿血、腰痛等癥狀。
4、藥物性血尿
有些藥物對腎臟有損害,服用后可引起尿血、腰痛。如慶大霉素、四環(huán)素、磺胺類藥物、卡那霉素等等。
5、全身性疾病
維生素C、維生素K缺乏癥,血液病如白血病、血友病可引起血尿。
6、過敏性紫癜
這種病皮膚有出血點,胃腸道出血,關節(jié)痛。皮膚有出血點24周后出現(xiàn)血尿。www.cndadi.net
7、暫時性血尿
飲水過少引起,增加飲水,稀釋尿液后很快消失。
女性尿血的主要原因
1、泌尿系統(tǒng)疾病
如泌尿系結石、腎盂腎炎、膀胱炎、前列腺炎、腎臟腫瘤、遺傳性腎病、腎血管性疾病、化學藥品的作用,運動性血尿等。
2、尿路鄰近器官疾病
急性闌尾炎,輸卵管炎、盆腔炎、盆腔膿腫及盆腔腫瘤,直腸、結腸的腫瘤。
3、血液病
關注女人尿血怎么回事的朋友,如有必要也要進行血液檢查。尿血伴全身皮膚、孔竅多處出血,有時伴有發(fā)熱。
4、全身性疾病
見于過敏性紫癜、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再障、白血病等血液病;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硬皮病、結節(jié)性多動脈炎等結締組織疾病;流腦、鉤端螺旋體病、猩紅熱等傳染病;高血壓腎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病;痛風、糖尿病、甲狀旁腺機能亢進等內(nèi)分泌疾病。
結語:看完了以上的這篇文章之后,相信廣大的讀者朋友們的對于這個治療尿血的中藥方劑一定是有了一個比較明確的認識了。如果你想要徹底的、有效的治療的話!還是請到正規(guī)的醫(yī)院進行就診哦!祝早日康復!
yS630.Com相關推薦
五苓散只從名字來看,它應該是由五種中藥組成的,而且其中應該有茯苓,那么其他四種藥材是什么呢,而且我們的猜測究竟對不對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看一下五苓散的組成成分以及它的功效吧。
【方劑名】
五苓散,出自《傷寒論》。
【組成】
豬苓去皮,十八銖( 9g) 澤瀉一兩六銖(15g) 白術十八銖(9g) 茯苓十八銖(9g)桂枝去皮,半兩(6g)。
【用法】
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現(xiàn)代用法:共為細末,每次6g,每日3次,服后多欽開水,汗出愈。或作湯劑,水煎服。
【功效】
利水滲濕,溫陽化氣。
【主治】
1.外感風寒,水濕內(nèi)停證小便不利,頭痛發(fā)熱,煩渴欲飲,甚或水入即吐,苔白,脈浮。
2.水濕內(nèi)停之水腫,泄瀉,小便不利。
3.痰飲內(nèi)停證臍下動悸,吐涎沫而頭眩,或短氣而咳者。
【方解】
本方證為膀胱氣化不利,水蓄下焦所致。本方原治太陽表邪未解,內(nèi)傳太陽之腑,以致膀胱氣化不利,遂成太陽經(jīng)腑同病之蓄水證。外有太陽表邪未解,故發(fā)熱頭痛,苔白脈浮;邪熱內(nèi)傳膀胱,氣化失常,則小便不利;因水蓄不行,津液不布,而煩渴飲水;由于水蓄于內(nèi),不得輸布,故水人即吐,即為水逆證。
水濕內(nèi)停,泛溢肌膚,則為水腫;水走腸間,而為泄瀉;氣化失常,則小便不利;水飲內(nèi)停,亦可成為痰飲證,痰飲內(nèi)停于下,故臍下動悸;痰飲上逆,則吐涎沫;氣化不利,阻礙清陽,故頭眩;痰飲凌肺,則短氣而咳。以上所治雖臨床表現(xiàn)不一,但病機都是膀胱氣化不利,水濕內(nèi)停,主證為小便不利。治宜利水滲濕,通陽化氣,兼解表邪。方中重用澤瀉,利水滲濕,為君藥。茯苓、豬苓甘淡利水,健脾滲濕,共為臣藥。白術健脾祛濕;桂枝助陽化氣,解表散寒,共為佐藥。五藥合用,使水行氣化,表解脾健,蓄水留飲自除。
【臨床運用】
1.用方要點
本方為化氣利水的代表方,以小便不利,舌苔白,脈浮為辨證要點。
2.現(xiàn)代運用
本方常用于治療腎炎、心臟病、肝硬化引起的水腫,以及急性腸炎、尿潴留、腦積水等屬水濕內(nèi)盛者。
【附】胃苓湯(《丹溪心法》)
五苓散平胃散各3g 用生姜、大棗煎湯,空腹送服。
功效
祛濕和胃,行氣利水。
主治
夏秋之間,脾胃傷冷,水谷不分,泄瀉不止,以及水腫、腹脹、小便不利者。胃苓湯即五苓散與平胃散合方,因綜合了兩方的功效,故能祛濕和胃,行氣利水,適用于水濕內(nèi)盛之泄瀉、水腫、小便不利等。
【方歌】
五苓散用豬茯苓,澤瀉白術桂枝應,利水滲濕又化氣,利便解表治水停。
結語:看完上面的文章我們對五苓散的知識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了,五苓散果真是由五個藥材組成的,而且是有茯苓的,古人命名還是很有學問的,相信它的功效大家也記住了,可以祛濕和胃,行氣利水,不過使用前最好問問醫(yī)生,不要盲目亂用。
可能很多人對這個藥物的名稱并沒有聽說過,這是很正常的,因為這個藥品在生活上是不多用的,主要是用于一些患者小便不順暢,或者是腹部有些脹痛的感覺。這個藥品主要的一些成分是有赤茯苓還有澤瀉等一些中草藥組成。赤茯苓的形狀像是橢圓形的,顏色呈褐色,比較容易分辨。
在中醫(yī)的治療結合之下,利用茵陳五苓散可以治療老人家的高血壓問題,使用中藥要比西藥好很多,中藥是從身體的內(nèi)部慢慢的調(diào)理,副作用比較的小,而西藥相對副作用比較大。
【藥物組成】茵陳4g,白術9g,赤茯苓9g,豬苓9g,桂枝6g,澤瀉15g。
【主治】濕熱黃疸,濕重于熱,小便不利者。前列腺炎或肥大屬肝氣郁滯小便不利者。
【用法用量】上二味,先食,飲方寸匕(6克),空腹時用米飲送服,一日三次。
治療組在抗結核病藥物的基礎上加用肝泰樂(O.3g)注射液4mL體積分數(shù)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靜滴1次/d。并用茵陳五苓散加減口服。臨床治愈:主要癥狀消失,腫大的肝脾恢復正?;蛎黠@回縮,無明顯壓痛或叩痛,肝功能正常。顯效:主要癥狀基本消失,腫大的肝脾明顯回縮,無明顯壓痛或叩痛,肝功能基本正常。無效:臨床癥狀未消失,腫大的肝脾無明顯同縮,肝功能未恢復正常甚至加重。
如果中醫(yī)上面廣泛運用茵陳五苓散來治療老人家的三高問題的話,是一個很好的開始。有關中藥的問題,不要自己去嘗試,不要自行買回來煎服,不能對癥下藥只會加重病情。及時的就醫(yī)檢查和堅持調(diào)理是患者最應該去做的,還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
血崩和我們所熟知的月經(jīng)過多是同義詞。血崩一般是指月經(jīng)過多的意思。這種癥狀一定要及時的治療,否則月經(jīng)過多的話!身體會非常的虛弱的。那么,治療血崩的中藥方劑有哪些呢?趕緊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阿艾丸
【處方】
白姜(鹽、酒或米醋炒)8錢,香附子(童便浸,炒)1兩,玄胡索(炒)8錢,真阿膠(炒成珠)1兩,艾葉1兩(制成炙艾,用糯米糊作餅,瓦上炕干,勿令焦,研為細末)。
【制法】
上為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血崩,老婦尤效。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鹽酒或鹽湯任下。
血崩病因
1.神經(jīng)內(nèi)分泌功能失調(diào)引起
主要是下丘腦-垂體-卵巢軸的功能不穩(wěn)定或是有缺陷。
2.卵巢問題引起
育齡期女性月經(jīng)不調(diào)一般多是因為卵巢黃體功能欠佳,常表現(xiàn)月經(jīng)出血比較多。
3.器質(zhì)病變或藥物等引起
包括生殖器官局部的炎癥、腫瘤及發(fā)育異常、營養(yǎng)不良;顱內(nèi)疾患;其他內(nèi)分泌功能失調(diào),如甲狀腺、腎上腺皮質(zhì)功能異常,糖尿病、席漢病等;肝臟疾患;血液疾患等。使用治療精神病的藥物、內(nèi)分泌制劑或采取宮內(nèi)節(jié)育器避孕者均可能發(fā)生月經(jīng)過多。
結語:通過以上的這篇文章的相關介紹,相信廣大的讀者朋友們對于這個治療血崩的中藥方劑一定是有了一個比較明確的認識和理解了。如果你想治療徹底的話!請及時的到正規(guī)的醫(yī)院就診哦!
不知道大家在生活中是否見過五苓散這種中藥,這種中藥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有很多人會出去吃這種重要的方式用來減肥,其實這種中藥的減肥方式是有很多副作用的,因為是藥三分毒,而且他對于我們一些外傷感冒傷風感冒之類的都會有效果,那么五苓散的主要功效是什么呢?
五苓散是一種國家基本類目的中草藥,是一種十分常見的中成藥。五苓散的作用是什么豐富的,主要是用于治療化氣利水、健脾祛濕。還可以用于治療外感風寒、傷風頭痛、發(fā)熱發(fā)燒、體內(nèi)急火的病癥。所以五苓散的作用在很多的中醫(yī)藥成分中是非常重視的。
五苓散標準配方
五苓散的標準配方是十分簡單的,只需要五味的中草藥成分,主要就包括:茯苓180g、澤瀉300g、豬苓180g、肉桂120g、白術180g。這個就組成了五苓散的標準配方了。
五苓散的作用與功效
1、五苓散可以有淡滲利水的功效,能夠有效的治療因為水濕內(nèi)停和小便不通的癥狀。有效的給患者緩解由于以上的病癥帶來的身體不適,提高身體機能的免疫能力,所以對身體有很大的幫助。
2、因為五苓散是由五味中草藥組成的,所以五苓散的功效是很多的,它能夠把所有的中藥成分完全的發(fā)揮出來。所以對于化氣利水、健脾祛濕的功效是十分顯著的。不僅如此,還能夠治療全身水腫和過度肥胖所帶來的病癥。
3、五苓散還可以除去身體中多余的水分,然后起到緊致肌膚的作用。還有行氣利水、祛濕和胃的作用。對于調(diào)節(jié)身體來說是有很好的療效的。
五苓散的服用禁忌
任何一種中成藥都有它獨特的功效,都需要依據(jù)自己的病情去選擇合適的,對應的藥物。所以我們首先要知道自己的病情,然后方能用藥。所以雖然五苓散的功效很多,我們也應該知道五苓散的服用禁忌有哪些。
具體來說五苓散的功效是幫助人體治療濕氣和解風寒的作用比較大。所以如果是老年人的話建議還是需要適量的服用哦,因為老年人大多都是比較陰虛火旺。所以就要慎用五苓散,不然以免會造成不好的后果。
還有一些老人因為腎氣不足、腰膝疼痛、四肢無力、尿頻尿急的也要禁忌服用五苓散。還有那些體質(zhì)虛弱的人和剛剛懷孕的孕婦,需要在醫(yī)師的叮囑下才能服用五苓散。切忌不可以亂服用而導致不好的情況發(fā)生,任何藥物都是有它特定的人群的,所以一定要按照服藥規(guī)則。
五苓散功效之多,是用來治療人體小便不暢,心煩意亂,咳嗽以及氣短的癥狀,還有出現(xiàn)水腫的情況可以用五苓散改善,對頭痛發(fā)熱等癥狀有改善效果,五苓散的配方有茯苓,澤瀉以及桂枝等,可把此方搗散后服用,很多人對五苓散的配方產(chǎn)生疑問,不知道五苓散的配方都有什么,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下五苓散有哪些配方。
一.五苓散配方
豬苓、茯苓、白術、澤瀉、桂枝。
二.用量
豬苓(去皮)、茯苓、白術各9g,澤瀉15g,桂枝(去皮)6g。
三.用法
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現(xiàn)代用法:散劑,每服6-l0g;湯劑,水煎服,多飲熱水,取微汗,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四.功用
利水滲濕,溫陽化氣。
五.主治
膀胱氣化不利之蓄水證。小便不利,頭痛微熱,煩渴欲飲,甚則水入即吐;或臍下動悸,吐涎沫而頭目眩暈;或短氣而咳;或水腫、泄瀉。舌苔白,脈浮或浮數(shù)。
六.方義
本方主治病癥雖多,但其病機均為水濕內(nèi)盛,膀胱氣化不利所致。在《傷寒論》中原治蓄水證,乃由太陽表邪不解,循經(jīng)傳腑,導致膀胱氣化不利,而成太陽經(jīng)腑同病。太陽表邪未解,故頭痛微熱;膀胱氣化失司,故小便不利;水蓄不化,郁遏陽氣,氣不化津,津液不得上承于口,故渴欲飲水;其人本有水蓄下焦,飲入之水不得輸布而上逆,致水入即吐,故此又稱“水逆證";水濕內(nèi)盛,泛溢肌膚,則為水腫;水濕之邪,下注大腸,則為泄瀉;
水濕稽留腸胃,升降失常,清濁相干,則為霍亂吐瀉;水飲停于下焦,水氣內(nèi)動,則臍下動悸;水飲上犯,阻遏清陽,則吐涎沫而頭眩;水飲凌肺,肺氣不利,則短氣而咳。治宜利水滲濕為主,兼以溫陽化氣之法。方中重用澤瀉為君,以其甘淡,直達腎與膀胱,利水滲濕。臣以茯苓、豬苓之淡滲,增強其利水滲濕之力。佐以白術、茯苓健脾以運化水濕。
《素問·靈蘭秘典論》謂:“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膀胱的氣化有賴于陽氣的蒸騰,故方中又佐以桂枝溫陽化氣以助利水,解表散邪以祛表邪,《傷寒論》示人服后當飲暖水,以助發(fā)汗,使表邪從汗而解。
七.配伍特點
諸藥相伍,甘淡滲利為主,佐以溫陽化氣,使水濕之邪從小便而去。
導讀:五苓散的功效與作用。五苓散,中成藥名。那么五苓散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五苓散的功效與作用,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方劑名】
五苓散
【出處】
《傷寒論》
【組成】
茯苓180g、澤瀉300g、豬苓180g、肉桂120g、白術(炒)180g。
【用法】
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F(xiàn)代用法:共為細末,每次6g,每日3次,服后多欽開水,汗出愈?;蜃鳒珓宸?。
【方歌】
五苓散用豬茯苓,澤瀉白術桂枝應,利水滲濕又化氣,利便解表治水停。
【方解】
本方證為膀胱氣化不利,水蓄下焦所致。本方原治太陽表邪未解,內(nèi)傳太陽之腑,以致膀胱氣化不利,遂成太陽經(jīng)腑同病之蓄水證。外有太陽表邪未解,故發(fā)熱頭痛,苔白脈?。恍盁醿?nèi)傳膀胱,氣化失常,則小便不利;因水蓄不行,津液不布,而煩渴飲水;由于水蓄于內(nèi),不得輸布,故水人即吐,即為水逆證。水濕內(nèi)停,泛溢肌膚,則為水腫;水走腸間,而為泄瀉;氣化失常,則小便不利;水飲內(nèi)停,亦可成為痰飲證,痰飲內(nèi)停于下,故臍下動悸;痰飲上逆,則吐涎沫;氣化不利,阻礙清陽,故頭眩;痰飲凌肺,則短氣而咳。以上所治雖臨床表現(xiàn)不一,但病機都是膀胱氣化不利,水濕內(nèi)停,主證為小便不利。治宜利水滲濕,通陽化氣,兼解表邪。方中重用澤瀉,利水滲濕,為君藥。茯苓、豬苓甘淡利水,健脾滲濕,共為臣藥。白術健脾祛濕;桂枝助陽化氣,解表散寒,共為佐藥。五藥合用,使水行氣化,表解脾健,蓄水留飲自除。
【功效與作用】
利水滲濕,溫陽化氣。
【主治】
1、外感風寒,水濕內(nèi)停證小便不利,頭痛發(fā)熱,煩渴欲飲,甚或水入即吐,苔白,脈浮。
2、水濕內(nèi)停之水腫,泄瀉,小便不利。
3、痰飲內(nèi)停證臍下動悸,吐涎沫而頭眩,或短氣而咳者。
【臨床運用】
1、本方為化氣利水的代表方,以小便不利,舌苔白,脈浮為辨證要點。
2、現(xiàn)代運用本方常用于治療腎炎、心臟病、肝硬化引起的水腫,以及急性腸炎、尿潴留、腦積水等屬水濕內(nèi)盛者。
【加減化裁】
若兼氣滯腹脹者,加陳皮、枳殼等以理氣消脹;若水腫甚者,加車前子、大腹皮、桑白皮、陳皮等以增強利水消腫之功;若泄瀉清稀如水,可加山藥、薏苡仁、葛根等以健脾滲濕止瀉。[3]若水腫兼有表證者,可與越婢湯合用;水濕壅盛者,可與五皮散合用;泄瀉偏于熱者,須去桂枝,加車前子、木通以利水清熱。
【使用注意】
1、入湯劑不宜久煎。
2、濕熱者忌用,且本方不宜常服。
【文獻摘要】
1、《醫(yī)方考》:茯苓、豬苓、澤瀉、白術,雖有或潤或燥之殊,然其為淡則一也,故均足以利水。桂性辛熱,辛熱則能化氣。
2、《古今名醫(yī)方論》引趙羽皇:五苓散一方,為行膀胱之水而設,亦為逐內(nèi)外水飲之首劑也。方用白術以培土,土旺而陰水有制也;茯苓以益金,金清而通調(diào)水道也;桂味辛熱,且達下焦,味辛則能化氣,性熱專主流通,州都溫暖,寒水自行;再以澤瀉、豬苓之淡滲者佐之,禹功可奏矣。
以上就是五苓散的一些知識,想要了解更多的中醫(yī)方劑,請繼續(xù)關注中醫(yī)養(yǎng)生頻道。
五苓散中藥方劑,是一味可以治療外感風寒的藥。當然它還有另外一個配方,可以水濕內(nèi)停證小便不利,不同的配方不同的功效。下面小編就好好介紹這個中藥方劑,看看五苓散的功效到底有什么?還有五苓散的用法?大家一起看看吧!
方劑名
五苓散,出自《傷寒論》。
組成
豬苓去皮,十八銖( 9g) 澤瀉一兩六銖(15g) 白術十八銖(9g) 茯苓十八銖(9g)桂枝去皮,半兩(6g)。
用法
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F(xiàn)代用法:共為細末,每次6g,每日3次,服后多欽開水,汗出愈?;蜃鳒珓?,水煎服。
功效
利水滲濕,溫陽化氣。
主治
1.外感風寒,水濕內(nèi)停證小便不利,頭痛發(fā)熱,煩渴欲飲,甚或水入即吐,苔白,脈浮。
2.水濕內(nèi)停之水腫,泄瀉,小便不利。
3.痰飲內(nèi)停證臍下動悸,吐涎沫而頭眩,或短氣而咳者。
方解
本方證為膀胱氣化不利,水蓄下焦所致。本方原治太陽表邪未解,內(nèi)傳太陽之腑,以致膀胱氣化不利,遂成太陽經(jīng)腑同病之蓄水證。外有太陽表邪未解,故發(fā)熱頭痛,苔白脈浮;邪熱內(nèi)傳膀胱,氣化失常,則小便不利;因水蓄不行,津液不布,而煩渴飲水;由于水蓄于內(nèi),不得輸布,故水人即吐,即為水逆證。水濕內(nèi)停,泛溢肌膚,則為水腫;水走腸間,而為泄瀉;氣化失常,則小便不利;水飲內(nèi)停,亦可成為痰飲證,痰飲內(nèi)停于下,故臍下動悸;痰飲上逆,則吐涎沫;氣化不利,阻礙清陽,故頭眩;痰飲凌肺,則短氣而咳。以上所治雖臨床表現(xiàn)不一,但病機都是膀胱氣化不利,水濕內(nèi)停,主證為小便不利。治宜利水滲濕,通陽化氣,兼解表邪。方中重用澤瀉,利水滲濕,為君藥。茯苓、豬苓甘淡利水,健脾滲濕,共為臣藥。白術健脾祛濕;桂枝助陽化氣,解表散寒,共為佐藥。五藥合用,使水行氣化,表解脾健,蓄水留飲自除。
臨床運用
1.用方要點 本方為化氣利水的代表方,以小便不利,舌苔白,脈浮為辨證要點。
2.現(xiàn)代運用本方常用于治療腎炎、心臟病、肝硬化引起的水腫,以及急性腸炎、尿潴留、腦積水等屬水濕內(nèi)盛者。
附
胃苓湯(《丹溪心法》) 五苓散平胃散各3g 用生姜、大棗煎湯,空腹送服。功效:祛濕和胃,行氣利水。主治:夏秋之間,脾胃傷冷,水谷不分,泄瀉不止,以及水腫、腹脹、小便不利者。胃苓湯即五苓散與平胃散合方,因綜合了兩方的功效,故能祛濕和胃,行氣利水,適用于水濕內(nèi)盛之泄瀉、水腫、小便不利等。
方歌
五苓散用豬茯苓,澤瀉白術桂枝應,利水滲濕又化氣,利便解表治水停。
結語:這味藥的名字,但是功效與配方并不一樣。人們在向中醫(yī)咨詢的時候,一定要看清楚,了解自己的癥狀以及自己適合的治療方法。中藥方子可以滋補身體,但是也不能亂服用,一定要在專業(yè)醫(yī)生的囑咐下服用才可行啊!
加味五苓散中藥方劑,是一味可以治療寒濕發(fā)黃的藥。當然它還有另外一個配方,可以治療妊娠小便不通,不同的配方不同的功效。下面小編就好好介紹這個中藥方劑,看看加味五苓散的處方到底有什么?大家一起看看吧!
加味五苓散《醫(yī)略六書》卷二十
【組成配方】
白術1兩半(炒),厚樸1兩半(制),干姜1兩半,豬苓1兩半,茯苓3兩,澤瀉1兩半,肉桂1兩半(去皮)。
【制備方法】
上為散。
【用法用量】
用茵陳1錢半,水煎3錢,去滓溫服。
【功能主治】
寒濕發(fā)黃,腹?jié)M疼痛,脈緊細者。
【方劑摘錄】
《醫(yī)略六書》卷二十。
【各家論述】
寒濕內(nèi)滯,脾弱不能健運,而郁遏成黃,故腹中滿悶,疼痛不己焉,白術健脾元以燥濕,厚樸散腹?jié)M以除悶,干姜溫中氣散寒,肉桂暖營血散寒,豬 苓通利三焦,茯 苓滲利脾肺,澤瀉通利膀胱以退黃也。使?jié)窕?,則小便清利,而腹?jié)M無不退,疼痛無不除,何陰黃之足慮哉?復用茵陳汁清濕熱退黃疸,且以防姜、桂之僭上 也。此溫中滲濕之劑,為寒邪郁濕發(fā)黃之專方。
加味五苓散《中醫(yī)婦科治療學》
【組成配方】
赤苓2錢,豬苓2錢,澤瀉2錢,茅術1錢半,桂枝木(黃連水炒)1錢,青木香1錢半,滑石3錢,甘草1錢,車前仁2錢。
【制備方法】
水煎。
【用法用量】
溫服。
【功能主治】
燥濕行水。主轉胞。妊娠小便不通,胸中痞悶,頭重而痛,苔白膩,脈濡,兩尺微滑,屬濕熱而偏濕盛者。
【方劑摘錄】
《中醫(yī)婦科治療學》。
結語:這兩味藥是同樣的名字,但是功效與配方并不一樣。人們在向中醫(yī)咨詢的時候,一定要看清楚,了解自己的癥狀以及自己適合的治療方法。中藥方子可以滋補身體,但是也不能亂服用,一定要在專業(yè)醫(yī)生的囑咐下服用才可行啊!
五苓散是有很多種的中草藥通過一定的比例組合而成,對于患有高血壓的朋友具有一定的療效,如果能夠長時間的堅持服用五苓散,對于中老年朋友所出現(xiàn)的高血壓是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的,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當發(fā)現(xiàn)自己患有高血壓以后可以通過哪些方法來進行有效的治療。
【名稱】五苓散
【出處】《傷寒論》
【組成】豬苓、十八銖[12g]去皮、澤瀉、一兩六株[20g]、白術、十八銖[12g]、茯苓、十八銖[12g]、桂枝、半兩[8g]去皮。
【方訣】五苓散治太陽府,澤瀉白術與二苓,溫陽化氣添桂枝,利便解表治水停。
【用法】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6g),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
壓升高,長期堅持使用,能將血壓逐步降低至正常水平。
甘菊粳米粥:
取甘菊新鮮嫩芽或者幼苗15~30克洗凈,與粳米60克、冰糖適量煮粥,早晚餐服用,每日1次,連服7日。適用于高血壓、肝火亢盛之頭暈。
芹菜苦瓜湯:
芹菜500克、苦瓜60克,同煮湯飲用?;蛴们鄄?50克、苦瓜30克,用沸水燙2分鐘,切碎絞汁,加砂糖適量,開水沖服,每日1劑,連服數(shù)日。適用于高血壓、陰虛陽元之頭暈。
葛根粳米粥:
鮮葛根適量洗凈切片,沙參、麥冬各20克,經(jīng)水磨后澄取淀粉,曬干,每次用葛根沙參麥冬粉30克與粳米60克煮粥吃,每日一劑,可以常食。適用于高血壓陰陽兩虛之頭暈。
車前粳米粥:
車前子15克(布包)煎水去渣,入粳米60克煮粥,玉米粉適量用冷水溶和,調(diào)入粥內(nèi)煮熟吃,每日1劑,常吃。適用高血壓痰濕壅盛之頭暈。
高血壓是一種非常常見的心腦血管疾病,平時一旦發(fā)現(xiàn)自己患有高血壓以后,應該根據(jù)自身的情況來通過以上的方法來進行有效的調(diào)理,當發(fā)現(xiàn)血壓嚴重升高時,可以在服用五苓散的同時,在醫(yī)生的指導下選擇一些相對比較安全的降壓藥。
最近食用中藥方劑的人開始越來越多,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辰砂五苓散,那么辰砂五苓散的功效作用呢?如果不清楚的話,就來看一看下面這篇文章吧。
【處方】辰砂(研)、白術(去蘆)、豬苓(去黑皮)、澤瀉(洗)、赤茯苓(去皮),各十二兩。肉桂(去粗皮)八兩。
【炮制】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治傷寒表里末解,頭痛發(fā)熱,心胸郁悶,唇口干焦,神思昏沉,狂言譫語,如見神鬼,及治瘴瘧煩悶未省者。
【用法用量】每服二錢,沸湯點服,不拘時。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別名】苓砂散
【處方】辰砂(研)12兩,白術(去蘆)12兩,木豬苓(去黑皮)12兩,澤瀉(洗,銼)12兩,赤茯苓(去皮)12兩,肉桂(去粗皮)8兩。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清導小便。主傷寒表里未解,頭痛發(fā)熱,心胸郁悶,唇口干焦,神思昏沉,狂言譫語,如見鬼神,及瘴瘧煩悶未省者;中暑發(fā)渴,小便赤澀,五心煩熱,焦躁多哭,咬牙上竄,欲為驚狀。小兒邪熱在心之夜啼證。
【用法用量】苓砂散(《衛(wèi)生總微》卷七)。本方方名,《永類鈐方》引作“朱砂五苓散”。
【摘錄】《局方》卷二(寶慶新增方)
【處方】辰砂(另乳)、白術、茯苓、豬苓、澤瀉、肉桂、炒芩、黃連(炒)。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退心經(jīng)火邪,利小便。主麻退之后,余熱未盡,熱乘于心,日夜煩躁,狂言妄語,人事不清。
【用法用量】燈心湯下。
【摘錄】《種痘新書》卷十一
【處方】五冬散加辰砂、滑石、木通。
【功能主治】分陰陽,利水道。主熱瀉煩譫。
【用法用量】燈心湯為引。
【摘錄】《種痘新書》卷十二
通過上文的介紹,大家對辰砂五苓散的功效與作用了解了嗎?其實辰砂五苓散還具有很多的功效,大家可以在以后的生活中慢慢發(fā)現(xiàn)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