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湯臨床常用基本方劑
夏季養(yǎng)生方劑。
“養(yǎng)生孰為本,元氣不可虧;養(yǎng)生孰為先,養(yǎng)心須樂觀。”社會的發(fā)展讓更多人注意到了養(yǎng)生這個話題,養(yǎng)生不應只是調侃或者賣弄,而是必須認真地踐行。就中醫(yī)養(yǎng)生話題,您是如何看待的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四逆湯臨床常用基本方劑”,但愿對您的養(yǎng)生帶來幫助。
四逆湯,是一種非常好用的中藥方劑,這種中藥方劑的組成、功效和作用都是非常的好的,而且,效果也是非常的不錯哦!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這四逆湯的重要臨床常用中藥方劑。趕緊跟著小編來看看吧!
四逆湯
中成藥名。為溫里劑,具有溫中祛寒,回陽救逆之功效。用于陽虛欲脫,冷汗自出,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脈微欲絕。
藥品類型
處方藥
組成:生附子、干姜、炙甘草。
功用:回陽救逆。
主治:心腎陽衰寒厥證。
性狀
本品為棕黃色液體;氣香,味甜、辛。
主要功效
溫中祛寒,回陽救逆。
適用病癥
陽虛欲脫,冷汗自出,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脈微欲絕。
現在應用
本方臨床用于休克、腹瀉、陽虛發(fā)熱、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手足寒厥證、毒血證和食管痙攣性狹窄等。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10-20毫升,一日三次;或遵醫(yī)屬。
藥性分析
方中附子辛甘大熱,走而不守,能溫腎以袪寒救逆,并能通行十二經,振奮一身之陽,生用則逐陰回陽之功更捷,是為君藥;干姜辛溫,守而不救逆,并能通行十二經,振奮一身之陽,與附子相配,可增強回陽之功,是為臣藥;甘草甘緩,和中緩急,溫養(yǎng)陽氣,并能緩和姜附燥熱之性,是為佐藥。三藥合用,功專效宏,可以奏回陽救逆之效。
結語:通過以上這篇文章中介紹的這種常用的中藥臨床方劑--四逆湯。相信每一個讀者朋友都應該有了自己的一個清晰的認識和了解了吧!沒錯。中藥就是這么的神奇,一個小小的中草藥竟然有這么大的功效和作用。
yS630.Com相關推薦
當歸四逆湯可能我們不太清楚是什么,那是因為在生活中我們不是能夠經常接觸到,但是我們會覺得它的名字很是特別,一聽就有想要了解的沖動。其實大家有所不知當歸四逆湯是一類中藥材,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當歸四逆湯的藥用價值有哪些吧。
【名稱】當歸四逆湯。
【分類】溫理劑-溫經散寒。
組成
當歸三兩(12g) 桂枝三兩,去皮(9g) 芍藥三兩(9g) 細辛三兩(3g) 甘草二兩,炙(6g) 通草二兩(6g) 大棗二十五枚,擘(8枚)
用法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功效
溫經散寒,養(yǎng)血通脈。
方解
本方原治手足厥冷,脈細欲絕之證。此系血虛受寒,血寒凝滯,血弱不充養(yǎng)四肢,寒阻陽氣不得溫煦四末,則見手足厥寒,脈細欲絕之證。但雖脈細而不見其他陽微陰盛表現,可知是寒在經脈,血脈不利所致。此時既要溫經散寒,又要養(yǎng)血通脈。本方以桂枝湯去生姜,倍大棗,加當歸、通草、細辛組成。血虛寒凝,故用甘溫之當歸,歸經入肝,補血和血,為溫補肝經要藥;桂枝辛溫,溫經通脈,以祛經脈中客留之寒邪而暢通血行,兩味共用為君,是養(yǎng)血溫通之法。
以白芍、細辛為臣,白芍養(yǎng)血和營,與當歸相合,補益營血,與桂枝相伍,內和氣血;細辛辛溫,外溫經脈,內溫臟腑,通達表里,以散寒邪,可助桂枝溫經散寒。通草為佐,以通經脈。甘草、大棗味甘,益氣健脾,調和諸藥,重用大棗,既助歸、芍補血,又防桂、辛之燥烈太過,免傷陰血,是以為使。諸藥合用,溫而不燥,補而不滯,共奏溫經通脈之功效,使陰血充,客寒除,陽氣振,經脈通,手足溫而脈亦復。
《傷寒論》中以四逆命名者,有四逆散、四逆湯、當歸四逆湯。三方主治及用藥皆不同,臨證當加以鑒別。四逆散治陽郁厥逆,由傳經熱邪入里,陽氣內郁不達四末,其冷在肢端,不過肘膝,故尚可見身熱,脈弦等癥,藥性偏涼;四逆湯、當歸四逆湯均治寒厥,但四逆湯證是少陰病陰寒內盛,陽衰之極,肢冷嚴重,冷過肘膝,并見一身虛寒征象,脈沉微細。
當歸四逆湯證是因肝血不足,血虛寒疑于經脈,在經不在臟,其肢厥程度較四逆湯證為輕,并見血虛舌淡、脈細等,不宜姜、附之燥烈,以免再傷陰血,此三者之不同。正如周揚俊所言:四逆湯全在回陽起見,四逆散全在和解表里起見,當歸四逆湯全在養(yǎng)血通脈起見(《溫熱暑疫全書》)。
方歌
當歸四逆桂芍棗,細辛甘草與通草, 血虛肝寒手足冷,煎服此方樂陶陶。
結語:通過以上的文章介紹我們是不是對當歸四逆湯的相關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呢,當歸四逆湯雖然不常見,但是它的用處還是很多的,我們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選擇性的使用以上介紹的方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們要弄清楚使用的方法,不能盲目的亂用哦。
中醫(yī)看病都是看脈象,看氣色。所以很多中藥在配置的過程中都是溫經通脈為主,例如小編下面要說的這味四逆湯中藥方劑,四逆湯組成配置還是算比較簡單的,但是功效卻一點都不簡單!想要了解四逆湯功效的朋友一起看看吧!
方劑名
四逆湯,出自《傷寒論》。
組成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12g) 干姜一兩半(9g) 甘草二兩,炙(6g)。
用法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兩。現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
回陽救逆。
主治
心腎陽衰寒厥證。四肢厥冷,惡寒蜷臥,神疲欲寐,下利清谷,嘔吐腹痛,舌苔白滑,脈沉細;或太陽病誤汗亡陽。
方解
本方證乃因心腎陽衰,陰寒內盛所致,又稱陽虛寒厥證。陽衰不能溫煦周身四末,故惡寒蜷臥、四肢厥冷,而冷過肘膝;陽虛不能鼓動血行,故脈微細?!端貑?生氣通天論》日:陽氣者,精則養(yǎng)神。今心陽衰微,神失所養(yǎng),則神衰欲寐;腎陽衰微,火不暖土,則腹痛吐利。此陽衰寒盛之證,非純陽大辛大熱之品,不足以破陰寒,回陽氣,救厥逆。方中附子生用,大辛大熱,走而不守,回陽救逆,尤善溫腎陽,為回陽祛寒要藥,為君藥。干姜辛熱,守而不走,溫中祛寒,為臣藥。二者一守一走,氣味雄厚,使溫陽之力更為宏大,故前人有附子無姜不熱之說。附、姜配伍,重在溫補腎陽以補先天。炙甘草甘緩和中,既能緩和姜附燥烈峻猛之性,使其無傷陰之弊,且與干姜配伍,重在溫補脾陽以補后天,為佐使。綜觀本方,藥簡力專,大辛大熱,使陽復厥回,四逆自溫,故名四逆湯。
臨床運用
1.用方要點本方為回陽救逆的代表方。臨床應用以四肢厥逆,惡寒蜷臥,神衰欲寐,面色蒼白,脈沉微細為辨證要點。
2.現代運用本方常用于治療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急慢性胃腸炎吐瀉過多,或某些急證見大汗出而休克屬陽衰陰盛者;本方加味可用于頑固性風濕性關節(jié)炎。
3.使用注意本方所治厥逆,非陽衰陰盛者禁用。若溫服本方,服藥格拒者,可冷服。生附子有毒,用量宜慎,并須久煎。
附
參附湯(《正體類要》)人參四錢(12g) 附子炮,去皮,三錢(9g)用水煎服,陽氣脫陷者,倍用之。功用:益氣回陽固脫。主治:陽氣暴脫證。四肢厥冷,冷汗淋漓,呼吸微弱,脈微欲絕。
方歌
四逆湯中附草姜,四肢厥冷急煎嘗, 腹痛吐瀉脈沉細,急投此方可回陽。
結語:四逆湯,能夠幫助我們治療陽虛寒疝的癥狀,還能養(yǎng)血散寒,有興趣的朋友應該不少。就是一個非常有營養(yǎng)的藥材,在很多藥中都有它的身影,大家想要具體了解中醫(yī)藥學,不妨可以多多探索探索!中醫(yī)知識博大精深!
四逆散一般情況下大家可能都會覺得陌生,因為在生活中我們不是能夠經常接觸到,就算我們接觸到但是我們不是專業(yè)人士可能也不太清楚它的作用是什么。其實大家有所不知四逆散是一種中藥方劑,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四逆散的藥用價值有哪些吧。
【名稱】四逆散。
分類
和解劑-調和肝脾。
組成
甘草炙(6g) 枳實破,水漬,炙干(6g) 柴胡(6g) 芍藥(6g)各十分
用法
上四味,搗篩,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功效
透邪解郁,疏肝理氣。
方解
本方在《傷寒論》中治少陰病,四逆。其證緣于外邪傳經入里,氣機為之郁遏,不得疏泄,導致陽氣內郁,不能達于四末,而見手足不溫。此種四逆與陽衰陰盛的四肢厥逆有本質區(qū)別。正如李中梓云:此證雖云四逆,必不甚冷,或指頭微溫,或脈不沉微,乃陰中涵陽之證,惟氣不宣通,是為逆冷。故治宜透邪解郁,調暢氣機為法。
方中取柴胡入肝膽經,升發(fā)陽氣,疏肝解郁,透邪外出為君藥。白芍斂陰養(yǎng)血柔肝為臣,與柴胡合用,以斂陰和陽,條達肝氣,且可使柴胡升散而無耗陰傷血之弊。佐以枳實理氣解郁,泄熱破結,與柴胡為伍,一升一降,加強疏暢氣機之功,并奏升清降濁之效;與白芍相配,又能理氣和血,使氣血調和。使以甘草,調和諸藥,益脾和中。綜合四藥,共奏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之效,使邪去郁解,氣血調暢,清陽得伸,四逆自愈。由于本方有疏肝理脾之功,所以后世常以本方加減治療肝脾不和諸證。
方歌
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藥枳實甘草須, 此是陽郁成厥逆,疏肝理脾奏效奇。
結語:通過文章的介紹我們是不是對四逆散的藥用價值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呢,對于四逆散這種藥材是有特定的分布區(qū)域的一般不太常見,以上介紹的四逆散的藥方大家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選擇性的使用,希望文章介紹的方藥能夠給大家?guī)韼椭?/p>
中醫(yī)看病都是看脈象,看氣色。所以很多中藥在配置的過程中都是溫經通脈為主,例如小編下面要說的這味當歸四逆湯中藥方劑,當歸四逆湯處方配置還是算比較簡單的,但是功效卻一點都不簡單!想要了解當歸四逆湯功效的朋友一起看看吧!
當歸四逆湯(《傷寒論》)
【組成配方】
當歸9克,桂枝9克(去皮),芍藥9克,細辛3克,甘草6克(炙),通草6克,大棗5枚。
【方劑制法】
上藥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
【用法用量】
分二次溫服。
【功能主治】
養(yǎng)血散寒,溫經通脈。主厥陰傷寒,血脈凝澀,手足厥寒,脈細欲絕;或腸鳴腹痛,下利不止;或陰頹疝氣,睪丸掣痛,牽引少腹?,F用于雷諾氏病、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坐骨神經痛、風濕性關節(jié)炎、腰腿足踝酸痛、胃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蕁麻疹、精索靜脈曲張、女子閉經、痛經、月經不調、凍瘡、皸裂等屬血虛寒凝經脈者。
【方劑摘錄】
《傷寒論》。
【方解】
方中當歸既能養(yǎng)血,又能和血養(yǎng)血為君;桂枝溫通經脈,以暢血行,芍藥益陰和營,二味相配,內疏厥陰,調和營衛(wèi)為臣;細辛散表里內外之寒邪,通草入經通脈為佐;甘草、大棗溫養(yǎng)脾氣為使。諸藥合用,有溫養(yǎng)經脈,通暢血行之功。
當歸四逆湯(《醫(yī)略六書》卷二十四)
【組成配方】
附子1錢半(炮),官桂1錢半,白芍1錢半(酒炒),柴胡5分,當歸3錢,吳茱1錢(醋炒),楝子2錢(酒炒),小茴3錢(醋炒),澤瀉1錢半。
【用法用量】
水煎,去滓溫服。
【功能主治】
陽虛寒疝,脈緊細者。
【方劑摘錄】
《醫(yī)略六書》卷二十四。
【方解】
陽虛于下,寒束于經,虛陽不能布敷而經氣被遏,故虛疝時時發(fā)作焉。附子補火扶陽,官桂溫經散寒,當歸養(yǎng)血榮經,白芍斂陰柔筋,柴胡升清陽以除邪,吳茱降逆氣以下達,澤瀉瀉濁陰清腎府,小茴溫經氣卻疝疾,川楝子瀉濕熱以平虛疝也。
結語:當歸四逆湯,能夠幫助我們治療陽虛寒疝的癥狀,還能養(yǎng)血散寒,有興趣的朋友應該不少。當歸本就是一個非常有營養(yǎng)的藥材,在很多藥中都有它的身影,大家想要具體了解中醫(yī)藥學,不妨可以多多探索探索!中醫(yī)知識博大精深!
心臟的疾病一般都不會小,大家要多注意,這里想跟大家說說厥心痛的癥狀,可能很多人不太了解這個病癥,下面小編會好好來說說這個問題。先來介紹治療此病的白術四逆湯,白術四逆湯的功效挺好的,來看白術四逆湯的用法!
處方
白術3錢,附子3錢,干姜1錢,人參2錢,茯苓2錢,甘草5分,大棗3枚。
功能主治
厥心痛。手足厥逆,身冷汗出,便溺清利,甚則朝發(fā)夕死者。
用法用量
水3鐘,煎1鐘,微溫服。
摘錄
《醫(yī)醇剩義》卷一。
厥心痛
病名。出《靈樞厥病》。
五臟有病,病氣逆于心而致心痛
《難經第六十難》:其五臟相干,名厥心痛。楊玄操注:諸經絡皆屬于心,若一經有病,其脈逆行,逆則乘心,乘心則心痛,故曰厥心痛。
陽虛而心經氣逆所致心痛
《圣濟總錄》卷五十五:少陰,心主經也。心為陽中之陽,諸陽之所會合。若諸陽氣虛,少陰之經氣逆,則陽虛而陰厥,致令心痛,是為厥心痛。癥見心腹連季脅脹滿疼痛,冷氣上攻,面色青黑;甚則嘔逆、目直視、氣悶絕治宜高良姜散、吳茱萸丸、當歸散等方。
因寒、因熱所致心痛
《醫(yī)門法律》卷二:厥心痛,乃中寒發(fā)厥而心痛。癥見手足厥冷而周身出冷汗,便溺清利而不渴,屬寒逆心包,須與真心痛相鑒別。治宜溫陽救逆。方用術附湯、真武湯。另有因胃有蘊熱,復受寒郁而致之心痛,癥見身熱足冷、額汗出、脈多洪大。吳坤安主張灸太溪、昆侖,內服金鈴子散等方(見《明醫(yī)指掌》卷六)。
指邪犯心包或諸臟之邪犯心之支脈所致之心痛?!夺t(yī)學入門》卷五:厥心痛,因內外邪犯心包絡,或他臟邪犯心之支脈。謂之厥者,諸痛皆少陰、厥陰氣逆上沖,又痛極則發(fā)厥也。新者身既受寒,后又傷冷,郁遏元陽,宜草豆蔻丸、雞舌香散溫散之,或神保丸溫利之
結語:有關白術四逆湯的用法和功效,這里就介紹這么多。相信大家看完之后對白術四逆湯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和了解了。白術四逆湯的功效是治療厥心痛的,對于此病癥的相關知識,上述也提到了一些,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四逆散一般情況下大家可能都會覺得陌生,因為在生活中我們不是能夠經常接觸到,就算我們接觸到但是我們不是專業(yè)人士可能也不太清楚它的作用是什么。四逆散中藥方劑,那么,四逆散的功效,還有四逆散的用法。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四逆散的藥用價值有哪些吧。
方劑名
四逆散,出自《傷寒論》。
組成
甘草炙枳實破,水漬,炙干柴胡 芍藥各十分(各6g)。
用法
上四味,搗篩,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F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
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主治
1.陽郁厥逆證手足不溫,或腹痛,或瀉利下重,脈弦。
2.肝脾氣郁證脅肋脹悶,脘腹疼痛,脈弦。
方解
四逆者,乃手足不溫也。其證緣于外邪傳經入里,氣機為之郁遏,不達于四末所致。此四逆與陽衰陰盛的四肢厥逆有本質區(qū)別。正如李中梓云:此證雖云四逆,必不甚冷,或指頭微溫,或脈不沉微,乃陰中涵陽之證,唯氣不宣通,是為逆冷。陽郁于里,而不外達,則身微熱;肝郁脾滯,氣機不暢,則脅肋脹悶,脘腹疼痛,或泄利下重,脈弦。治宜透解郁熱,疏肝理脾。方中柴胡條達肝氣解肝郁,透熱外出解郁熱,為君藥。芍藥養(yǎng)血斂陰,柔肝緩急,為臣藥。芍藥與柴胡相配,散收同用,既補肝體,又利肝用,使柴胡升散而無傷陰血之弊。枳實行氣消痞,理氣開郁,,為佐藥,與柴胡相伍,一升一降,肝脾并調,加強疏暢氣機,升清降濁之功。與芍藥合用,又可調理氣血。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與芍藥同用,又緩急止痛。全方四藥,配伍嚴謹,柴、芍相配以治肝;枳、草相伍以治脾,肝脾并調,為疏肝理脾的基礎方,后世常以本方加減治療肝郁氣滯與肝脾不和諸證。
臨床運用
1.用方要點本方原治陽郁厥逆證,后世多用作疏肝理脾的基礎方。臨床以手足不溫,脅肋或脘腹疼痛,脈弦為辨證要點。
2.現代運用本方常用于治療慢性肝炎、膽囊炎、膽石癥、肋間神經痛、胃潰瘍、胃炎、胃腸神經官能癥、附件炎、輸卵管阻塞等屬于肝脾不和者。
3.使用注意熱盛厥甚的熱厥證和陽衰陰盛的寒厥證,忌用本方。
方歌
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藥枳實甘草補,陽氣內郁成厥逆,疏肝理脾此方主。
結語:通過文章的介紹我們是不是對四逆散的藥用價值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呢,對于四逆散這種藥材是有特定的分布區(qū)域的一般不太常見,以上介紹的四逆散的藥方大家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選擇性的使用,希望文章介紹的方藥能夠給大家?guī)韼椭?/p>
當歸四逆湯配方
1、[組成]當歸三兩(12g) 桂枝三兩(9g),去皮芍藥三兩(9g) 細辛三兩(3g) 甘草二兩 (6g),炙通草二兩(6g) 大棗二十五枚(8枚)。
2、[用法]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現代用法:水煎月艮)。
當歸四逆湯功效
1、虛人感冒 用本方加減:當歸、白芍、桂枝、細辛、木通、防風、紫菀、生姜、大棗、甘草。日1劑水煎服。治療虛人感冒42例,結果:全部治愈。
2、老年慢性頭痛 用本方加減:當歸9g,桂枝9g,赤芍9g,細辛3-6g,甘草6g,通草6g,大棗1枚。氣血虧虛者加黃芪、川芎、生地、白術;肝腎陰虛如以肝陽偏亢為主者則加天麻、鉤藤、白蒺藜、蔓荊子;若以腎陰虛為主者則加熟地、山藥、枸杞子、山茱萸;痰濕郁甚者加半夏、天麻、白術、茯苓;氣滯血瘀者加桃仁、紅花、川芎、莪術;疼痛甚者加蜈蚣、地龍、全蝎。日1劑水煎服。治療老年慢性頭痛76例,其中男28例,女48例;年齡最低60歲,最高83歲,平均65歲;病程8年以上15例,5年以上28例,2年以上18例,6個月以上15例。結果:基本治愈24例,顯效29例,有效16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90、8%。
3、肩周炎 用本方去通草、大棗,加葛根30g,鮮姜3片。日1劑水煎服。同時配用十香暖臍膏(附子、干姜、吳萸、丁香、肉桂等),松香散(松香、姜黃各10g,冰片3g)外貼痛處。治療肩周炎33例,結果:痊愈17例,顯效6例,有效10例)。又用本方加減:當歸、桂枝、白芍、細辛、通草、雞血藤、甘草、大棗。日1劑水煎服,12劑為1療程,一般服l-3個療程。治療肩關節(jié)周圍炎32例,男24例,女8例;年齡最小42歲,最大65歲;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2年。結果:痊愈30例(無疼痛,功能恢復正常),有效1例(疼痛輕微,功能恢復稍差),無效1例。
4、肥大性脊椎炎 用本方加狗脊、伸筋草、杜仲、牛膝。日1劑水煎服。治療肥大性脊椎炎24例。臨床上除局部癥狀外,常見冷痛、活動受限等寒痹征象。結果:顯效12例,有效11例,無效1例。
5、坐骨神經痛 用本方加減:白芍15-30g,當歸、桂枝、乳香、沒藥、制川烏各10-15g,威靈仙10-13g,細辛3-5g,甘草5-10g。日1劑水煎服。隨證加減。并用小活絡丹,每次5丸,日2次服。治療坐骨神經痛62例。結果:痊愈55例,基本痊愈3例,顯效3例,無效1例。又用本方去通草,加牛膝15g,威靈仙、雞血藤各30g,制川草烏、乳香、沒藥各10g,痛劇者酌加田三七末(沖服)6g。治療坐骨神經痛20例。結果:痊愈18例,好轉2例。
6、凍瘡 用本方加減:當歸20g,桂枝15g,芍藥20g,細辛5g,炙甘草5g,木通10g,生姜10g,大棗5枚。諸藥加水500ml,煮沸(文火)后5分鐘離火,用蒸氣熏凍瘡部位,待藥液降至適當溫度,將凍傷部位浸入帶入藥渣的藥液內浸泡15-20分鐘,日2次,1劑藥可連續(xù)用4次。治療Ⅰ度-Ⅱ度手足凍瘡的學齡兒童100余例。結果:經2-4次熏洗癥狀明顯減輕,6-8次后,患處腫消,痛止,色退而愈,無不效者。
7、霉菌性腸炎 用本方加薤白為基本方,熱毒盛者加黃連、黃柏、銀花;氣滯者加檳榔、枳殼;陰虛者加生地、麥冬、玄參;食積者加山楂、雞內金。治療霉菌性腸炎21例,結果:痊愈19例,無效2例。
當歸四逆湯注意事項
1、本方只適用于血虛寒凝之四肢逆冷,其它原因之肢厥不宜使用。
2、若服藥后出現嘔吐拒藥者,可將藥液置涼后服用。本方純用辛熱之品,中病手足溫和即止
四逆湯怎么做
1、組成。當歸三兩(12克)、桂枝三兩(9克)、芍藥三兩(9克)、細辛三兩(3克)、通草二兩(6克)、大棗二十五枚(8枚、擘)、炙甘草二兩(6克)。
2、方訣。當歸四逆桂枝芍,細辛甘草木通著,再加大棗治陰厥,脈細陽虛由血弱,內有久寒加姜茱,發(fā)表溫中通經脈,不用附子及干姜,助陽過劑陰反灼。
3、功用。溫經散寒,養(yǎng)血通脈。
4、主治。血虛寒厥證,手足厥寒,或腰、股、腿、足、肩臂疼痛,口不渴,舌淡苔白,脈沉細或細而欲絕。
5、用法。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現代用法:水煎服)。
四逆湯的作用
1、改善休克狀態(tài)。當心源性休克收縮壓在80-60毫米汞柱時,經注射后1-20分鐘,血壓即上升至90-110/60-90毫米汞柱,其特點是作用溫和,當血壓恢復正常后就不再上升;嚴重休克血壓降至零,可先用西藥升壓,繼以四逆湯維持之。
2、改善微循環(huán)。對四肢厥冷,唇部及皮膚灰白或青紫的患者,藥后先是四肢轉暖,預示可能系內臟血流灌注在質量上和動力學上得到改善。心率一般不減少,但力量加強,心音有力,脈搏有力。
3、預防休克發(fā)生,強心效應明顯。總之,認為四逆湯注射液的作用不是單純的升壓問題,還能改善微循環(huán),具有強心和鎮(zhèn)靜作用。對冠狀動脈結扎所造成的心源性休克,皆有顯著的對抗作用。并還有顯著的強心作用,能增加冠脈流量,對缺氧所致的異常心電圖有一定的改善作用。還能興奮垂體-腎上腺皮質功能,又有中樞性鎮(zhèn)痛、鎮(zhèn)靜作用,并且該方毒性不大。用四逆湯煎劑進行腸道灌注,對原發(fā)性小腸缺血損傷的腸系膜上動脈閉塞性休克和繼發(fā)性小腸缺血損傷的晚期失血性休克的家兔有治療作用。
做四逆湯時注意事項
煎中藥要注重藥效
煎藥方法不同,中藥藥效不同。中醫(yī)對中藥的煎法是非??季康?同樣一張藥方,因為藥物的煎法、服法不同,治療的適應證和效果就不一樣,一個病即便辨證再準確,用藥再恰當,如果煎、服方法不當,就不可能發(fā)揮應有的療效。
不同的藥煎法大不同,這直接關系到治療效果,對于治療外感病的發(fā)汗解表藥,多系花、葉、全草等,這類藥物性輕揚發(fā)散,氣味芳香,含揮發(fā)油較多,長時間煎煮容易使其有效成分揮發(fā)殆盡。所以煎藥時間要短,宜用武火(大火)急煎。對于滋補調理藥,烹煎時間則需延長,并用文火(小火)慢慢熬煎,頭煎從湯沸后再熬30-60分鐘,濾出藥湯;二煎則在沸后再煮20-30分鐘。文火慢熬,能使藥物成分充分溶解于湯汁之中,可使藥效達到最佳。
實際上,煎中藥是中藥里的有效成分不斷釋放、溶解的過程,當中藥與藥液中的有效成分濃度平衡后,這一過程就停止了。再連續(xù)不斷地煎,不僅不會使藥物內的有效成分繼續(xù)析出溶解,反而會令藥液中的有效成分因不斷蒸發(fā)而減少,甚至使有效成分在長時間的高溫中遭到破壞,導致藥效降低。其次,過分濃縮的藥汁又會加重苦味,給患者服藥帶來困難,服藥后會產生惡心、嘔吐等副作用。
四逆湯的臨床運用
1、本方加人參,名四逆加人參湯,功能回陽復陰,適用于泄瀉不止,大汗或大出血后的手足厥冷、脈細欲絕的證候。
2、各種疾病發(fā)展到陽虛寒盛的休克期,或因虛脫所致的手足厥冷、心悸氣短、脈沉弱者。
3、本方常用于急性胃腸炎、小兒消化不良等劇烈吐瀉所引起的末梢循環(huán)衰竭。
4、少陰病,虛寒下利,心肌梗塞,休克,胃下垂,高血壓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