臟癰痔
五臟養(yǎng)生全書。
朱德說“鍛煉身體要經常,要堅持,人和機器一樣,經常運動才不能生銹?!比祟惖陌l(fā)展歷史中,養(yǎng)生觀念不斷更新,養(yǎng)生不再是停留在紙面,也更是我們生活中必須去實踐的。關于中醫(yī)養(yǎng)生,我們該如何去看待呢?下面的內容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臟癰痔,歡迎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助益!
病名《外科成》卷二有:肛門腫如饅頭,兩邊合緊,外堅而內潰,膿水常流。其癥狀描述相當于直腸癌,證治可參見鎖肛痔條。
鎖肛痔
指肛門巖腫而致肛門狹窄的一種病癥。初起肛門有墜脹感,便秘或大便次數增多,或大便帶血和粘液。癥狀逐漸加劇,伴有里急后重,糞便中 有膿血,臭穢異常。后期糞形變細,陣發(fā)性腹痛,兩胯腹間可發(fā)現(xiàn)腫塊,堅硬而推之不移,常伴有「肛癰」或「肛漏」,身體衰弱。
病因病機
憂思抑郁,情志不暢,日久氣滯血瘀;肝氣不舒,橫逆犯脾,運化失常,濕熱痰濁內生;或飲食不節(jié),久瀉久痢,息肉蟲積,損傷脾胃,濕熱痰濁內生,與氣血結聚于腸道而成腫瘤??傊?,濕熱痰濁氣血瘀結成腫塊是本病之標,而正氣不足、脾腎虧虛乃本病之本。
診斷
鎖肛痔的最早癥狀是便血,血中常夾粘液,血色鮮紅,呈間歇性,常被誤認為內痔。隨病情發(fā)展,可出現(xiàn)大便次數增多,里急后重,肛門墜脹,糞便中央有粘液膿血,呈暗紅色,有特殊臭味。病至后期,由于腫塊侵犯,腸腔狹窄,使大便變細、變扁,及腹脹、腹痛、食欲不振、疲乏無力等。
直腸指檢在肛管直腸癌的早期診斷上有重要意義。80%的直腸癌位于手指可觸及的部位。手指觸及腸壁上有大小不等的無痛性硬結或潰瘍,推之不移,或腸腔狹窄,指套染有膿血粘液。肛管癌較少見,早期腫塊較小,呈疣狀,生長迅速,表面凹凸不平,或變?yōu)闈?,質地堅硬,滲流臭水。
肛門鏡或直腸鏡檢可見腸壁腫塊或潰瘍的范圍,并可取小塊組織作病理切片檢查,以明確診斷。若指檢和直腸鏡檢均未發(fā)現(xiàn)直腸病變,但臨床癥狀明顯者,應作乙狀結腸鏡或纖維結腸鏡檢查。
辨證論治
內治法
(一)濕熱痰濁瘀結大便帶血,血色暗紅,或帶粘液,便次增多,肛門墜脹,里急后重;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辨證分析:濕熱痰濁蘊于腸道而不散則發(fā)為腫塊;熱傷血絡則大便帶血,濕熱為患則血色暗紅;日久血肉腐敗,則滲流膿血粘液;濕熱痰濁內積,氣血瘀滯,則肛門墜脹,里急后重,便次增多;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為濕熱痰濁內蘊之象。
治法:清熱利濕,化痰祛瘀。
方藥:槐角地榆丸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天葵、黃藥子、桃仁、乳香、沒藥、土茯苓、苡米等。
(二)氣滯血瘀肛周腫物隆起,堅硬如石,疼痛拒按。或大便帶血,血色暗紅,里急后重,大便困難;舌紫暗,脈細澀。
辨證分析:氣血瘀滯,加之濕熱痰濁內蘊結聚不散,發(fā)為腫物;氣血痰濁互結,腫物堅硬,疼痛拒按;氣血瘀滯,血不循常道,瘀而化熱,灼傷血絡則大便帶血,血色暗紅;氣血瘀滯,腑氣不暢,則里急后重,大便困難;舌紫暗、脈細澀為氣血瘀滯之象。
治法:理氣活血,破瘀散結。
方藥:桃紅四物湯合失笑散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天葵、黃藥子、土茯苓等。
(三)氣陰兩虛大便難出,或便中帶血,肛門墜脹;口干心煩,疲乏無力,面色少華,身體消瘦;舌紅,少苔,脈細弱。
辨證分析:病程日久,腫塊消耗人體正氣,氣陰兩虛,則大便難出;陰虛火旺,則口干心煩;氣血不足,則疲乏無力、面色少華、形體消瘦;舌紅、少苔、脈細弱為氣陰兩虛之象。
治法:益氣養(yǎng)陰,清熱解毒。
方藥:八珍湯合增液湯加半枝蓮、蛇舌草、土茯苓、銀花、地丁等:
外治法
(一)肛管癌潰爛時可外敷九華膏或黃連膏。
(二)灌腸法敗醬草30g,白花蛇舌草30g,水煎濃縮成100150mL,保留灌腸,每天2次,每次5060mL。
其它療法
手術治療本病一經確診,應盡早手術。若腫塊局限于直腸壁而且只有局部淋巴結轉移者,可行根治性切除術。若腫塊廣泛轉移,不能行根治性手術者,可行乙狀結腸造瘺術。
預防
青壯年以上的患者,如經常出現(xiàn)大便帶血或排便習慣的改變,應盡早檢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以免延誤病情。
ys630.COm精選閱讀
病名指生于足部外踝處之附骨疽。見《證治準繩外科》卷四。即外踝疽。類似于踝關節(jié)結核及骨髓炎。參見附骨疽條。
附骨疽
附骨疽,病名。癰疽之腐骨,或死骨從瘡口出者,出《肘后救卒方》卷五。又名骨癰、貼骨癰、多骨疽、朽骨疽、咬骨疽。
附骨疽(suppurative osteomyelitis),病癥名。指毒氣深沉,結聚于骨而發(fā)生的深部膿瘍叫做附骨疽,又稱骨癰、貼骨癰。
疽之生于筋骨部位的稱為「附骨疽」。多因風寒濕阻于筋骨,氣血凝滯而成。其癥初起見寒熱往來,繼則筋骨疼痛,表面不紅不熱,但痛如錐刺,不能屈伸轉動,久則寒郁化熱,腐肉成膿,而外形仍漫腫無頭,皮 色不變。潰后稀膿淋瀝不盡,不易收口,易形成瘺管和死骨,待死骨脫出后,才能逐漸愈合,類于化膿性骨髓炎。
凡毒氣深沉,結聚于骨而發(fā)生的深部膿瘍叫做附骨疽,又稱骨癰、貼骨癰。因潰后常脫出敗骨,故又有多骨疽、朽骨疽、咬骨疽之稱。相當于現(xiàn)代醫(yī)學的急、慢性化膿性骨髓炎。
病因
本病多由風寒濕熱之邪外襲,化熱搏結于骨節(jié),或由于疔瘡走黃,疽毒內陷,或病后余毒不清,濕熱內盛,其毒深竄入里,留于筋骨,或由于外來直接傷害,局部骨骼損傷,復因感染邪毒,瘀熱搏結,凝滯筋骨而成。
臨床表現(xiàn)
本病有好發(fā)于四肢長骨,始則全身不適,繼而寒熱交作、筋骨疼痛,甚而壯熱不退,或伴有汗出,便秘尿赤,表面雖不紅不熱,其內肌骨脹痛,疼痛徹骨,不能屈伸轉動、拒按,是為實熱之證。局部胖腫,附筋著骨,推之不移,疼痛徹骨;成膿期濕熱郁滯于骨,熱盛肉腐骨敗,則焮腫日著,寒熱交作,或日晡更甚;病久則寒郁化熱,腐肉成膿,而外形仍漫腫無頭,皮、色不變。潰后諸癥漸伏,患肢疼痛可略緩解,精神漸佳,唯瘡口膿水淋漓,遲遲不斂,或有腐骨從瘡口排出,形成漏道。若經久不愈,久耗氣血,則見氣血兩虛之象。
診斷要點名
本病好發(fā)于兒童,以10歲以下的男孩更為多見。發(fā)病部位以脛骨為最多,其次是股骨、肱骨、橈骨等長骨。有疔瘡或損傷病史。初起即有寒戰(zhàn)高熱,溲赤口干,患肢疼痛徹骨,1~2日內即不能活動,繼則皮膚微紅微熱,胖腫骨脹。成膿約在得病后13月左右,身熱持續(xù)不退,色紅胖腫,骨脹明顯。潰后膿出初稠后薄,淋漓不盡,不易收口而成漏管。患部可摸到骨骼粗大,高低不平,以藥線探之,??捎|到粗糙的死骨,日后必待死骨脫出方能愈合?;贾顒庸δ芤话阌绊懖淮蟆0l(fā)病2周后X線攝片檢查,顯示骨影模糊或骨破壞。發(fā)病4周后才能發(fā)現(xiàn)死骨。
鑒別
本病是由風寒風熱之邪外襲,化熱搏結于骨節(jié),或由于疔瘡走黃,疽毒內陷,或病后余毒不清,濕熱內盛,其毒深竄入里,留于筋骨,或由于外來直接傷害,局部骨骼損傷,復因感染邪毒,瘀熱搏結,凝滯筋骨而成。本病有好發(fā)于四肢長骨,局部胖腫,附筋著骨,推之不移,疼痛徹骨,潰后膿水淋漓,不易收口,可成漏道,損傷筋骨的特點。
本病始則全身不適,繼而寒熱交作,甚而壯熱不退,或伴有汗出,便秘尿赤,肌骨脹痛,疼痛徹骨,拒按,是為實熱之證。成膿期濕熱郁滯于骨,熱盛肉腐骨敗,則焮腫日著,寒熱交作,或日晡更甚,但患肢疼痛可略緩解。潰后諸癥漸伏,精神漸佳,唯瘡口膿水淋漓,遲遲不斂,或有腐骨從瘡口排出,可形成漏道。若經久不愈,久耗氣血,則見氣血兩虛之象。治療以清熱化濕解毒為原則。
治療
治療內以清熱化濕解毒為主,外以提膿去腐生肌為要。
注意
如本病進入慢性期,治療時間較長,其間引流極為重要,切不可將濕(熱)毒余留在內。否則極易復發(fā)。
疾病護理
1、加強營養(yǎng)。
2、抬高患肢,以助血液回流。
3、避免活動,防止病理性骨折。
癰疽之發(fā)于肘部者。出《針灸大成》卷二。多因心肺經之風熱火毒,郁滯凝結不去而成。證見肘部高腫,焮熱疼痛,肘關節(jié)功能障礙。證治參見外癰條。
外癰
癰之發(fā)于軀干,四肢等體表部位者,如「頸癰」、「背癰」,「乳癰」等。外癰多是多個毛囊和皮脂腺的化膿性炎癥,乳癰(即乳腺炎)則是乳腺組織的化膿性感染。
癥狀
外癰,病名。發(fā)于體表的癰腫,與發(fā)于臟腑之內癰相對而言者。見《外科精義》卷上。該癰之初起,多于局部見紅腫熱痛而無頭,腫脹之界限分明,根盤收束,多有易腫、易膿、易潰、易斂之特點。重者伴有全身癥狀:身寒熱、口渴、舌苔黃、脈數等。治宜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為主之劑。若初起者,可選用仙方活命飲,或漏蘆煮散,或防風散,或升麻湯;若兼見高熱等全身癥狀明顯者,當選服仙方救命湯,外用當急選如意金黃散,或遠志膏,或五龍散敷貼。若不能內消或膿已成者,治宜內服透膿散,或黃芪內托散,并掌握時機早作切開引流。膿水多則可用豬蹄湯溫洗,或選黃柏煎湯外洗。局部傷口宜選用二寶丹,或五五丹提膿去腐,或用去腐生肌散敷貼,保持引流之通暢。若因失治或誤治而轉成漏管者,則應手術切除漏管壁,注意引流以保證傷口從深處逐漸愈合,切不可但求外口之速愈。此刻必須待膿盡方可用生肌散,或生肌玉紅膏,或地黃膏等。
孕癰,病名。出《婦人大全良方》卷十五龔顏德孕癰方第十。指孕婦腹內生癰。多因邪熱蘊結,氣血壅滯所致。宜清熱解毒,活血消腫,方用千金牡丹皮湯,或神效栝樓散??蓞劝b治療法,然須注意防止墜胎。
孕癰(西醫(yī)病名:妊娠合并急性闌尾炎)孕癰之病名見于《陳素庵婦科補解》。又稱妊娠腸癰。孕癰多因熱毒蘊結等所致。以妊娠期間合并腸癰為主要表現(xiàn)的疾病。本病即西醫(yī)學所說妊娠合并急性闌尾炎。
診斷依據
1.常有慢性腸癰病史,有轉移性右或右下腹疼痛及明顯觸痛,伴惡心、嘔吐,發(fā)熱。
2.外周血白細胞總數增高,分類有核左移。
3.B超檢查有助于鑒別卵巢腫瘤、異位妊娠、右側輸尿管結石、急性膽囊炎及膽石癥、胎盤早剝等引起的急性腹痛。
鑒別診斷
1.異位妊娠破裂:有停經史,不規(guī)則陰道流血和腹痛,檢查時后穹窿觸痛明顯,宮頸有舉痛,右側附件觸及包塊,壓痛明顯,后穹窿穿刺可抽出暗紅色不凝固血液。
2.腸覃蒂扭轉:有腸覃病史,腹痛突然而劇烈,婦科檢查可觸及囊性包塊,包塊與子宮分開,推動子宮頸時疼痛加劇,B超檢查可明確診斷。
3.石淋:少腹劇烈絞痛,不能忍受,疼痛向大腿內側放射,以往有類似發(fā)作史,尿液檢查有大量紅細胞。
4.膽癉:疼痛在右肋緣下,向右肩放射,呈絞痛樣,開始劇痛,以后持續(xù)加重,常伴惡心、嘔吐,以往有類似發(fā)作病史。
5.胎盤早剝:有胎盤早剝的特殊病因,壓痛點在子宮體部,同時子宮肌張力增高,雖宮縮間歇期子宮仍不能弛緩,胎心變慢或消失。
6.早產先兆:腹痛是子宮收縮痛,故為陣發(fā)性而非持續(xù)痛,不痛時子宮松弛(即使孕癰引起宮縮也有弛緩),右少腹壓痛及肌緊張不明顯。
辯證論治
1.成癰期:孕癰初起,繞臍疼痛并向右下腹轉移,拒按,痛引二陰,發(fā)熱口渴,惡心嘔吐,便秘,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解毒安胎。
2.成膿期:腹痛劇烈,壓痛反跳痛明顯,腹肌緊張,高熱,口渴欲飲,面赤唇紅,尿黃便秘,舌紅絳而干,苔黃厚或黃膩,脈弦洪數。清熱排膿。
腸癰是我們不太常見的病癥,但是我們都知道這類病癥大多是由并發(fā)癥狀引起的。本病與闌尾炎的發(fā)病特點有點類似。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這類病癥的發(fā)病原因,以及它的治療方法吧,看看有沒有什么特別有效的方法進行治療。
腸癰,病名。癰疽之發(fā)腸部者。出《素問.厥論》。多因飲食失節(jié),暴怒憂思,跌撲奔走,使腸胃部運化功能失職,濕熱邪毒內壅于腸而發(fā)?!锻饪普凇肪砣耗c癰者,皆濕熱瘀血流于小腸而成也。
盤腸癰來有三:男子暴急奔走,以致腸胃傳送不能舒利,敗血濁氣壅遏而成者一也;婦人產后,體虛多臥,未經起坐,又或坐草(胎產)艱難,用力太過,育后失逐敗瘀,以致敗血停積腸胃,結滯而成者二也;饑飽勞傷,擔負重物,致傷腸胃,又或醉飽房勞,過傷精力,或生冷并進,氣血凝滯而成者三也?!督饏T要略》:腸癰者,少腹腫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調,時時發(fā)熱,自汗出,復惡寒,其脈遲緊者膿未成,可下之,當有血;脈洪數者,膿已成,不可下也,大黃牡丹皮湯主之。治宜活血化瘀解毒之劑。若初起小腹疼痛,脈芤數者,可用大黃湯輕下之。若腸癰已潰膿者,則疼痛淋瀝不已,治宜托而補之,可選用七賢湯內服。由于癰生腸而部位不同,又有大腸癰、小腸癰、直腸癰之別。包括有急性闌尾炎、闌尾周圍膿腫等。若腸癰向外穿破腹壁者,治同癰疽之內外治法。若傳統(tǒng)治療或保守療法難于取效,而膿將成并有形成潰膿之勢者,則應手術治療。
概述
腸癰,病名。癰疽之發(fā)腸部者。出《素問.厥論》。腸癰可包括今之急慢性闌尾炎、闌尾周圍膿腫等。是外科急腹癥常見的一種疾病。本病的發(fā)生是與闌尾解剖特點、闌尾腔梗阻和細菌感染有關。臨床以右下腹固定壓痛,肌緊張,反跳痛為特征。
病因病機
本病多由進食厚味、恣食生冷和暴飲暴食等因,以致脾胃受損,胃腸傳化功能不利,氣機壅塞而成;或因飽食后急暴奔走,或跌仆損傷,導致腸腑血絡損傷,瘀血凝滯,腸腑化熱,瘀熱互結,導致血敗肉腐而成癰膿。
《外科正宗》卷三:腸癰者,皆濕熱瘀血流于小腸而成也。由來有三:男子暴急奔走,以致腸胃傳送不能舒利,敗血濁氣壅遏而成者一也;婦人產后,體虛多臥,未經起坐,又或坐草(胎產)艱難,用力太過,育后失逐敗瘀,以致敗血停積腸胃,結滯而成者二也;饑飽勞傷,擔負重物,致傷腸胃,又或醉飽房勞,過傷精力,或生冷并進,氣血凝滯而成者三也。
辨證
初起脘部或繞臍作痛,旋即轉移至右下腹,以手按之,其痛加劇,痛處固定不移,右腿屈而難伸,并有發(fā)熱惡寒,惡心嘔吐,便秘,尿黃,舌苔薄膩而黃,脈數有力等癥。若病勢加劇,癥見腹皮拘急,拒按,局部或可觸及腫塊,壯熱自汗,脈象洪數等,則屬重證。
治療
《金匱要略》:腸癰者,少腹腫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調,時時發(fā)熱,自汗出,復惡寒,其脈遲緊者膿未成,可下之,當有血;脈洪數者,膿已成,不可下也,大黃牡丹皮湯主之。治宜活血化瘀解毒之劑。
分階段治療
①若初起小腹疼痛,脈芤數者,可用大黃湯輕下之。
②若腸癰已潰膿者,則疼痛淋瀝不已,治宜托而補之,可選用七賢湯內服。
③若腸癰向外穿破腹壁者,治同癰疽之內外治法。
④若傳統(tǒng)治療或保守療法難于取效,而膿將成并有形成潰膿之勢者,則應手術治療。
分部位治療
①大腸癰
發(fā)于少腹天樞穴部位多因大腸癰疽相連結之化膿性感染。見《圣濟總錄》卷一百。
內服可選用清腸飲化裁,后期若見氣血兩虛者可以八珍湯加減治之?;騾⒛c癰等條之診治原則與方藥。
②小腸癰
發(fā)于小腸間之內癰,《瘍科心得集》卷中:小腸癰者,少腹腫而硬,按之則痛,左腿屈而不伸,溲數似淋,時時汗出復惡寒,身皮甲錯,腹皮急則腹脹大。
脈遲緊者膿未成,宜牡丹皮湯下之;脈洪數者膿已成,宜薏苡仁湯。參見《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三十五。證見氣血虛者,可選用八珍湯化裁。
⑴指腸癰化膿后,膿汁從臍部溢出者。見《張氏醫(yī)通》卷七。相當于臍腸漏,宜手術治療。
⑵見清抄本《外科或問》。抄本指出:此因臟腑積熱歸大小腸,或因食死畜肉發(fā)毒于左腹腸下,初覺紅腫如粟,漸大如杯盤。
治法:以活命飲加柴胡勝金丹。
針療
1. 針灸
治法取手足陽明經穴為主。毫針刺用瀉法,留針時間2040分鐘,一般每日針刺l2次,重證可每隔四小時針刺1次。
處方足三里 闌尾 曲池 天樞
方義本方的主要作用是通調手足陽明的經氣,調整陽明腑氣,達到散瘀消腫,清熱止痛之效。根據合治內府的原則,取胃經之合穴足三里以疏導足陽明經,闌尾為治療闌尾炎之有效穴,且分布于胃經,可通瀉腸腑之積熱。曲池為大腸經合穴,瀉之以疏泄腸中熱邪,取大腸之募穴天樞,以通調腸腑之氣機。
2. 水針
選穴闌尾穴腹部壓通點
方法用10%葡萄糖注射液2-5毫升,注射深度0.5-0.8寸,每日一次。
3. 耳針
選穴闌尾下腳端大腸神門
方法間歇捻針,留針2-3小時。
結語:這類病癥的有效治療方法就是及時的預防,把病癥扼殺在搖籃里。文中介紹的針灸療法是很實用的治療方法。如果有這方面的需求的病癥患者可以選擇性的采納,但是不能自己使用,要遵循醫(yī)囑。
如果經常運用食療的方法進行治療,有時能減退癥狀,甚至治愈。下面介紹幾個藥粥食療方。
槐花糯米粥:槐花10克,糯米50克。先煎槐花去渣取汁,用藥汁煮糯米成粥,加白糖少許調味。每日1次,可常服食。
菠菜粥:新鮮連根菠菜150克,粳米100克。洗凈菠菜,用手撕碎,與粳米同入沙鍋內,加水800毫升,煮至米爛粥稠,?;鹑ドw,每日早晚餐時頓服??芍伪阊按蟊銤瓬煌?。
木耳粥:白木耳或黑木耳均可,取50克用清水浸泡數小時。取50克糯米,洗凈后混合木耳入鍋,加砂糖適量,再加水400毫升,用文火煮至米爛粥稠,再悶5~7分鐘,每日晨起空腹、溫熱食之??芍未蟊愀山Y、便血、痔瘡等癥。老幼皆宜,但孕婦不宜。
阿膠糯米粥:阿膠30克,糯米100克,紅糖50克。先煮糯米粥,將熟加入阿膠、紅糖,邊煮邊攪勻。每天1次,連服3~5天。治痔瘡出血。
桑椹糯米粥:桑椹30克,糯米100克,冰糖20克。先煎桑椹去渣取汁,用藥汁煲糯米成粥,加冰糖稍煮溶化即可。每天2次空腹食用。連服5~7天。
紅薯粥:新鮮紅薯250克切碎,粳米200克,白糖適量,加水2000毫升,煮成粥。早晚溫熱頓服,可治便血和大便秘結。 無花果粥:粳米50克,加水450毫升,大火煮粥,待粥將熟時,加入無花果粉20克,改用文火稍煮片刻即可。每日早晚餐溫熱服食,5~7天為1個療程。用于治痔瘡腫痛及痔瘡出血等。
乳癰是乳房常見的一種疾病,乳癰的表現(xiàn)是乳房紅腫而且伴隨著疼痛,乳癰還會出現(xiàn)乳汁排不出或者是排出受阻的癥狀并導致了結膿成癰。乳癰一般都出現(xiàn)在哺乳的婦女身上,那么我們有什么辦法可以治療乳癰的嗎?有沒有一些可以治療乳癰的偏方呢。
1,蘿卜公英地丁汁:
[原料]白蘿卜500 g,蒲公英(鮮品)50 g,紫花地丁(鮮品)50 g,白糖適量。
[制法]將前3味藥洗干凈,分別搗爛取汁,對和在一起,調入冰糖即可。
[功效]消癰止痛。適用于乳腺增生和乳癰初起或乳房紅腫脹痛等癥。
[服法]2~3次/d,以愈為止。另可用藥渣外敷乳房。
2,蘿卜水紅花汁:
[原料]白蘿卜500 g,水紅花100 g,白糖適量。
[制法]將前2味藥洗干凈,搗爛取汁,加入白糖即可。
[功效]消癰止痛,化腫消炎。適用于乳癰初起或乳腺增生。
[服法]3次/d,至愈停藥,另用藥渣外敷之。
3,山甲瓜萎粥:
[原料]炮穿山甲20 g,粳米、瓜萎各50 g,連翹15 g。
[制法]將炮穿山甲、瓜萎、連翹用潔凈紗布包煎熬20分鐘后。放入粳米再煮到熟。
[功效]解毒散結、止痛消腫。適用于乳癰和乳腺增生。
[服法]食粥,2次/d,至愈為止。
4,小薊地龍汁:
[原料]鮮小薊150 g,鮮地龍5~7條,白糖適量。
[制法]將地龍洗去泥沙,放在瓷缸內,加入白糖,到地龍完全溶化后,濾取汁液;小薊洗干凈,搗爛取汁,兩汁合在一起,攪勻即可。
[功效]涼血消癰,止痛消腫。適用于乳腺增生、乳癰熱毒較盛者。
[服法]2次/d,至愈為止,藥渣外敷乳房。
上文我們介紹了什么是乳癰,我們知道乳癰是一種乳房的疾病,治療乳癰有外治的方法也有內治的方法,我們可以采用最適合自己的,當然我們也介紹了治療乳癰的一些偏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大家可以采用最適合自己的做法。
癰是一種并不常見的身體皮膚毛囊方面的疾病,患病的人通常都會有身體多個部位的皮膚出現(xiàn)擴張性紅斑的癥狀,這主要是由于細菌感染所致;有些病患有時候還會有頭昏、發(fā)熱等癥狀,嚴重的患者還會危及到自己的生命的。所以癰這種疾病的危害性還是相當大的,一般人在患上這種疾病的時候就會想到尋求醫(yī)生的幫助,可以現(xiàn)在的臨床醫(yī)學對于治療癰根本就沒有什么合適的治療方案,所以患者往往就會尋找癰的偏方來治療。
癰的偏方1
【組成】于姜、米醋各適量。
【用法】將干姜炒紫研為細末,用米醋調如泥狀,敷于四周留頭,藥干則換新藥。
【主治】外癰初起。
癰的偏方2
【組成】生蔥、蜜糖各適量。
【用法】上藥適量,搗如泥狀敷患處,用敷料或繃帶固定,每日1 次,10 天為1 療程,或至愈為止。
【主治】癰腫。
癰的偏方3
【組成】蔥白一把。
【用法】搗爛作餅,貼于患處,外加厚布數層,以熱水袋熨之。顏面部勿用。
【主治】外癰初起。
癰的偏方4
【組成】大蒜適量,艾炷。
【用法】大蒜切成薄片,貼于瘡頭上,艾炷置于蒜片上,點燃灸之,蒜壞則換之,以痛者灸之不痛,不痛灸之痛為度。顏面部勿用。
【主治】外癰初起。
癰的偏方5
【組成】蔥白、米粉、米醋各適量。
【用法】前二味炒黑,研為細未,以醋調如糊狀,敷于患處,蓋以紗布、膠布固定,每日換藥4 次。
【主治】外癰腫硬無頭,不變色者。
癰的偏方6
【組成】獨頭蒜3~4 顆。
【用法】搗爛入麻油和研,厚貼腫處,干再易之。
【主治】癰瘡及一切腫毒。
癰的偏方7
【組成】蔥白、艾炷適量。
【用法】蔥白搗如泥狀貼瘡頭上,艾炷置于藥膏上點燃灸之,藥壞則換之,以痛者灸之不痛。不痛者灸之痛為度。顏面部勿用。
【主治】外癰初起。
癰的偏方8
【組成】連須蔥白、米醋適量。
【用法】搗蔥白至極爛,調入米醋,敷患處并以紗布包扎固定,每天換藥1 次。
【主治】外癰。
癰的偏方9
【組成】如意草50 克、酒70 毫升。
【用法】鮮草搗爛,滾酒沖入,少頃擠汁,取酒汁溫服,渣敷患處,紗布覆蓋。
【主治】癰瘡。
癰的偏方10
【組成】遠志100 克、米酒1000 毫升。
【用法】遠志用米泔水浸洗,捶去心,為末,每取100 克,入米酒1000毫升浸1~2 日,取上清液,每溫飲1 盞。急用可每取藥末10 克,溫酒1 盞調,澄少頃,飲其清液,以渣敷患處。
【主治】癰疽發(fā)背瘡毒。
癰的偏方11
【組成】紅藤30 克、紫花地丁30 克、酒適量。
【用法】午前將紅藤以水酒2 碗煎至1 碗服,臥之,午后用地丁如前法服,以服后癰漸止為效。
【主治】癰瘡。
癰的偏方12
【組成】鮮生姜、陳艾絨適量。
【用法】先用濕紙覆滿患處,先干處即為當灸之處。先以酒精棉球消毒,再覆姜片于患處,上置艾絨點燃炎之,約3~7 壯,每灸3 壯可換姜片1 次,如灼熱痛甚可加墊1 片姜,以灸后痛者不知痛,不痛者知痛為度,并用毫針挑去上面粟粒樣大小的白頭或灸起的水泡,再敷以藥膏。起病1~3 天者,一般灸治1~3 次即愈。
【主治】癰腫。
【說明】顏面部或已成膿者不宜灸治。
以上就是幾種用于治療癰的偏方,而且經過很多人的試驗之后發(fā)現(xiàn),這些偏方在治療癰的時候,效果還是挺好的,當然這所謂的療效也是因人而異的,并不是所有人在使用這些癰的偏方治療癰的時候所產生的效果都是一樣的,所以我們患者不能對于這些癰的偏方過分的依賴,還是要堅持常規(guī)治療的。
喉癰這種疾病可能大家對它是比較熟悉的,它就是在生活中所說的扁桃體發(fā)炎,相信大家在平時都可能會遇到這種情況,特別是哪些喜歡吃辛辣食物的朋友。對于喉癰這種疾病,在生活中有很多偏方可以來治療它,患者一般可以采用一些消炎的藥材,比如乳香、沒藥、龍骨、五倍子等。
偏方一材料:乳香、沒藥、龍骨、象皮、血竭各30克,兒茶90克,五倍子150克,珍珠、牛黃、琥珀各0.6克,磠砂、冰片各15克。上述諸藥研成細末,儲存于瓷瓶密封備用。
用法:每日3此,吹患處。
偏方二
(2)升麻、焦山桅、蘆根、黃芬、大黃、黃連各10g,當歸、連翹、生地、丹皮各15g,生石膏25g,蒲公英、紫花地丁各50g,山豆根20g;水煎服,每日1劑。
用法:另取金銀花50g,甘草25g煎水漱口,每日2次一3次,每次漱后含化六神丸5粒~6粒。
偏方三
材料:金銀花2鮑,白芷、貝母、防風、赤芍、生當歸、皂角刺、穿山甲、天花粉各10g,乳香、沒藥、陳皮、甘草各6g,將上藥先用水浸15min-30min,武火連煎兩次,藥液混合,取汁300mL,早晚各半,口含徐徐咽服。
關于喉癰這種疾病的治療,希望患者可以在生活中認真的去對待它。因為喉癰會影響到患者的日常飲食,也對于患者的咽喉造成很大的傷害,所以在平時能夠盡快的治療好喉癰就應該要盡快的治療好它,以免病情進一步惡化。
背癰是常見的背部疾病,病發(fā)時較為疼痛,并伴隨多種嚴重癥狀,身體會感覺非常的不適,甚至會惡心嘔吐、神志恍惚等癥狀,非常的嚴重。因此背癰成了令很多人頭疼的問題,很多人都想解決這個問題,卻心有余而力不足,很多人都想找治療背癰的偏方,卻始終找不到,本文列出幾個能有效治療背癰的偏方:
方1
〖組成〗于姜、米醋各適量。
〖用法〗將干姜炒紫研為細末,用米醋調如泥狀,敷于四周留頭,藥干則換新藥。
〖補充〗用于初起治療。
方2
〖組成〗生蔥、蜜糖各適量。
〖用法〗上藥適量,搗如泥狀敷患處,用敷料或繃帶固定,每日 次,10 天為1 療程,或至愈為止。
〖主治〗癰腫。
方3
〖組成〗蔥白一把。
〖用法〗搗爛作餅,貼于患處,外加厚布數層,以熱水袋熨之。顏面部勿用。
〖補充〗用于初起治療。
方4
〖組成〗大蒜適量,艾炷。
〖用法〗大蒜切成薄片,貼于瘡頭上,艾炷置于蒜片上,點燃灸之,蒜壞則換之,以痛者灸之不痛,不痛灸之痛為度。顏面部勿用。
〖補充〗用于初起治療。
方5
〖組成〗蔥白、米粉、米醋各適量。
〖用法〗前二味炒黑,研為細未,以醋調如糊狀,敷于患處,蓋以紗布、膠布固定,每日換藥4 次。
〖主治〗外癰腫硬無頭,不變色者。
方6
〖組成〗獨頭蒜3~4 顆。
〖用法〗搗爛入麻油和研,厚貼腫處,干再易之。
〖主治〗癰瘡及一切腫毒。
對于治療背癰的偏方只能起到輔助的治療作用,在選擇偏方治療的同時一定不能停止服藥。并且在選擇偏方治療的時候,一定要根據自己的病情和身體狀況,并在相關醫(yī)生的指導下酌情選用?;颊咴谥委煹倪^程中應注意保證充足的休息,這有助于背痛的緩解。
腸癰這種病癥是比較常見的,這種病癥一定要及時的進行治療。那么,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這腸癰的治療偏方以及腸癰的預防方法,接下來趕緊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大家要仔細閱讀哦!
1、腸胃生癰(即內癰。敗血腥穢,臍腹冷痛)
用單葉紅蜀葵根、白芷各一兩,白枯礬、白芍藥各五錢,共研為末,加溶化了的黃蠟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服,米湯送下。此方名懷忠丹。膿血排盡后,宜服十宣散補養(yǎng)身體。
2、腸癰的治療驗方(小腹腫痛,小便似淋,大便困難,下膿)
用甜瓜子一合、當歸(炒)一兩、蛇蛻皮一條(揉碎),混合后每取四錢,加水一碗半煎至一碗,飯前研為還想,去油質,加水調服。
3、便毒便癰
用穿山甲半兩、豬苓二錢,都經醋炙過,研為末,酒送服二錢,外用穿山甲末,和麻油、輕粉涂患處。僅有末涂亦可。
4、腹癰有膿
用薏苡仁十分、附子二分、敗醬五分,共搗為末。每取一匙,加水二升,煎成一升,一次服下。
5、一切癰疸,無名腫毒
用黑白牽牛各一合,布包捶碎,加好醋一碗,熬至八成,露一宿,次日五更溫服。以大便出膿血為妙。此方名濟世散。
腸癰的預防
1.飲食有節(jié),勿暴飲暴食,勿嗜食高粱厚味和辛辣刺激、醇酒生冷之品,以免腸道功能受損而誘發(fā)本病。
2.起居有常,勿飽食后暴急奔走,寒溫失攝,情志郁怒,以免氣血失調而誘發(fā)本病。
3.初期及釀膿期腸癰(急性單純性、輕型化膿性闌尾炎和闌尾膿腫),可根據食欲情況給予流質或半流質飲食。潰膿期腸癰(并發(fā)腹膜炎),應根據病情輕重給予流質飲食或禁食。
4.除初期腸癰(急性單純性闌尾炎)外,一般應臥床休息,并發(fā)腹膜炎及闌尾周圍膿腫的患者,應取半臥位,防止過早下床活動,以免病情反復。
5.測體溫,脈搏,呼吸每日4次,對嚴重患者要定期測量血壓。服藥后因嘔吐而將藥物吐出者,必須補足藥量。服通里攻下藥后大便每日3~5次以上者,應及時改變藥物的炮制方法或減少劑量,以免過下傷正。
結語:看完了這么多能夠有效治療腸癰的偏方以及這個腸癰的預防,相信廣大的讀者朋友們一定有了非常深刻的了解以及相關的認識。所以,想要用這些偏方來進行治療腸癰的話!還是請在詢問醫(yī)師的情況之下進行治療和服用,效果會更好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