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鼻衄的萊菔酒
養(yǎng)生的酒。
“知足者常樂,能忍者自安,忍饑者長壽,耐寒者體健?!鄙钪校煌挲g的人都開始關注如何養(yǎng)生,只有作好了平日的養(yǎng)生,生活才能更加幸福!如何分辯關于中醫(yī)養(yǎng)生話題的對錯呢?經過搜索和整理,小編為大家呈現(xiàn)“治療鼻衄的萊菔酒”,歡迎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助益!
鼻衄是臨床常見的癥狀之一,俗稱鼻出血。那么,鼻衄應該怎樣進行有效的治療呢?治療鼻衄的藥酒方是什么?鼻衄的鑒別診斷的方法是什么?鼻衄的預防方法又有哪些?接下來趕緊來看看這篇文章吧!
【配方】
萊菔汁100毫升,酒50毫升。
【制法】
先將酒煎百沸至20毫升,同萊菔汁和合,再煎1、2沸,候涼。
【主治】
口、鼻、耳皆出血不止,鼻衄。
【用法】
1次飲盡。
鼻衄的鑒別診斷
1.咯血
為喉、氣管、支氣管及肺部出血后,血液經口腔咯出,常見于肺結核、支氣管擴張、肺癌、肺膿腫及心臟病導致的肺淤血等。可根據(jù)患者既往病史、體征及輔助檢查鑒別。
2.嘔血
嘔血是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表現(xiàn)之一,當大量嘔血時,血液可從口腔及鼻腔涌出,常常伴有消化道疾病的其他癥狀,全身查體可有陽性體征,可予以鑒別。
鼻衄的預防
平時應注意預防鼻出血的發(fā)生,措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保持房間的安靜、清潔,溫度要適宜。室內保持空氣清新,適當開窗通風換氣,溫度宜保持在18℃~20℃。因空氣過于干燥可誘發(fā)鼻腔出血,所以空氣濕度應60%。
2.老人平日活動時動作要慢,勿用力擤鼻,對癥止咳。
3.飲食要進一些易消化軟食,多吃水果蔬菜,忌辛辣刺激飲食,并保持大便通暢,便秘者可給予緩瀉劑。
4.老年性鼻出血患者多伴有高血壓、冠心病、支氣管炎等,應定期防治原發(fā)病,必須針對病因進行相應的治療,尤其是高血壓病患者,必須盡快將血壓控制到正?;蚪咏5乃剑^察病情變化,并及時到醫(yī)院就診。
5.對于兒童鼻出血患者應糾正患兒挖鼻、揉鼻、好奇放置異物等易導致黏膜損傷的不良習慣。
結語:通過以上的這篇文章的相關介紹之后,相信每一個讀者朋友們對于這個鼻衄的藥酒的治療方法一定是有了一個比較深刻的認識和相關的了解了吧!如果想要治療的話,請及時的就醫(yī)哦!以免耽誤病情。
擴展閱讀
很多人都非常喜歡藥酒,因為藥酒是采用中草藥泡制而成的,對于人的各個方面都能夠起到調理作用。萊菔酒(二)就是藥酒的其中一種,你了解它嗎?
萊菔酒(二)——(鼻衄)
鼻衄又名“鼻中出血”、“鼻衄血”。若鼻中出血不止,名為“鼻洪”。該病主要因肺熱上壅、胃熱熏蒸、肝火偏旺、頭風、傷酒肺胃積熱、肺腎陰虛、浮陽上越以及外傷等原因所致。肺熱上壅者,癥見鼻衄而鼻孔干燥;胃熱熏蒸者,癥見鼻干口臭,煩渴引飲;肝火偏旺者,癥見頭痛眩暈,目赤善怒;頭風鼻衄,癥見血出如注;傷酒肺胃積熱者,鼻出血不止,苔黃氣粗;肺腎陰虛者,癥見潮熱盜汗,頭暈耳鳴,咳嗽少痰;陰虛浮陽不潛上浮而越者,名日格陽鼻衄,癥見六脈浮大無力、兩尺猶弱。以下兩種藥均以萊菔子入酒為藥,萊菔子和胃下氣,化痰消食,對于食積胃火上熏所致之鼻衄可能效果更為理想。以下二方可以互參。
(《普濟方》)
【配方】萊菔。
【制法】上萊菔不拘多少,每細剉一合,用酒一盞,先煎令酒百沸,再下萊菔,再煎一兩沸。
【主治】大衄不止。
【用法】俟溫濾去滓頓服。
通過上面的文章我們對萊菔酒(二)已經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值得注意的是在飲用藥酒時應該定量服用,大家應該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
鼻出血又稱“鼻衄”,鼻出血多發(fā)生于一側鼻孔。出血量少的,僅鼻涕中帶有血絲;如失血過多,會出現(xiàn)臉色蒼白,出冷汗、脈搏快而弱和血壓降低等休克癥狀。發(fā)生了鼻出血,避免過分緊張,盡量保持鎮(zhèn)靜?,F(xiàn)在很多偏方對治療該癥狀都有很好的效果,我們來看一下偏方都是有哪些。
1 清金止衄湯
【組成】桑白皮30克,黃芩、山梔炭、白茅根、茜草、側柏葉、紫草、當歸、旱蓮草各10克,懷牛膝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清肺泄熱,涼血止血。
【方解】鼻中隔前下方鼻衄,多因肺熱壅盛或伴脾不統(tǒng)血、胃熱熾盛或肝火上逆所致。鼻者,肺之竅,肺主氣,宜清肅下降。火熱犯肺,肺失清肅,氣逆不降,上壅鼻竅,損傷脈絡,血隨氣道而致。方中重用桑白皮,瀉肺降氣;黃芩、山梔炭清熱止血;白茅根、茜草、側柏葉、紫草,涼血止血;旱蓮草養(yǎng)陰清熱;當歸、懷牛膝活血散血,且牛膝兼導熱下行之功,使之肺熱清、氣降,則鼻衄自止。
【主治】鼻衄。
【加減】若伴鼻腔干燥,口干欲飲者,加蘆根、天花粉養(yǎng)陰生津;出血量多、鼻黏膜充血明顯者,加赤芍、丹皮、生地清熱涼血止血;大便干結者,加生大黃通腑瀉熱;頭暈頭痛,口苦易怒者,加菊花、夏枯草、代赭石清肝降逆;病程較長,失血過多,面色無華者,加阿膠珠、炒白芍,黃芪益氣養(yǎng)血攝血。待鼻衄停止后,再服6劑以鞏固其效。
【療效】治療143例,結果治愈110例,好轉25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為94%。在治愈和好轉的135例中,服藥1劑鼻衄即止者43例,2~3劑而止者58例,4~6劑而止者34例。平均止血天數(shù)為3.1天。在無效的8天中,有3例孕婦,1例尿毒癥,1例高血壓。
2 清熱止衄湯
【組成】生石膏20~30克,桑白皮、梔子、黃芩各12~15克,白茅根、藕節(jié)25~30克,大薊、小薊、懷牛膝各15~20克,赤芍、丹皮各9~12克,生地10~15克,甘草3~6克(小兒劑量酌減)。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功用】,。
【方解】臨床所見,以實火居多,多由肺、胃、心、肝火熱上蒸鼻竅,迫血妄行而致。方中以生石膏、桑白皮、黃芩、梔子清泄肺胃心肝火熱,斷火之源;輔以白茅根、藕節(jié)、大小薊清熱涼血止衄;以塞其流;赤芍、丹皮、生地涼血活血,清血脈之熱,又能疏血中之滯、暢血之行,以防溢血留瘀;佐牛膝引血下行,折其火熱上炎之勢。諸藥配伍,熱清衄止。
【主治】鼻衄。
【加減】肺熱盛者,重用桑白皮、生石膏;胃火盛者,重用梔子、生地,加生大黃;心火盛者,重用梔子、生地、丹皮;肝火盛者,重用黃芩、梔子、赤芍,加龍膽草。
【療效】治療64例,結果痊愈(出血停止,半年內無復發(fā))52例;顯效(出血停止,半年內復發(fā)不超過2次)7例,好轉(出血停止,半年內出血超過2次)3次,無效2例??傆行蕿?6.87%。
3 安血飲
【組成】白茅根20~30克,龍骨、牡蠣各15~25克,生三七粉3~5克(沖服),白芨粉10~15克,生大黃6~10克。藕節(jié)炭20~30克(或藕汁)。
【用法】上藥用冷水浸泡30分鐘,煮沸20分鐘。水煎2次,分2次服,三七粉隨藥汁送吞。
【功用】涼血止血,平肝潛陽。
【方解】方中以白茅根、三七粉、白芨粉、藕節(jié)炭涼血止血,血止而不留瘀;龍骨、牡蠣平肝潛陽;生大黃通腑瀉熱,使上炎之火得以下泄。血止火清則鼻衄可愈。
【主治】鼻衄。
【加減】素有過敏性鼻炎,加荊芥炭、側柏葉炭各10克;干燥性鼻炎,加石斛12克,天冬10克,金銀花炭12克;血熱盛,加生地10~15克,牡丹皮12克;心火亢盛,舌赤糜爛,加焦梔子10~15克,竹葉、連翹各10克;氣虛,加黃芪15~30克,阿膠、當歸各6~10克。
【療效】治療80例,結果顯效50例,有效13例,進步9例,無效8例??傆行蕿?0.%。平均服藥4劑。
從上面的幾個偏方可以看出治療鼻衄關鍵是要涼血止血,。既然鼻子出血與肺熱有關系,人就應該在飲食,生活上盡量避免導致肺熱的情形發(fā)生。要少喝酒,少吃辛辣的食物,相反,可以多吃一些冷飲等清熱降火的食物。如果使用以上偏方還經常流鼻血,需去醫(yī)院進一步診治。
藥物組成 白茅根30g 大薊15g 小薊15g 藕節(jié)l0g 蒲黃炭10g 血余炭15g 川牛膝l0g 白及l(fā)0g 仙鶴草15g 丹皮l0g 甘草3g
制劑用法 每日1劑,煎2次服用。
適應病證 鼻出血。
病案舉隅 宋某,男,22歲,流鼻血2天,出血量多,勢如泉涌,色鮮紅。碰觸鼻部及附近的顏面部或無明顯誘因即出血,經塞鼻壓迫方能止血,伴有鼻干,口渴欲飲,便秘。檢查:鼻粘膜干燥,糜爛,舌質紅,苔薄黃,脈數(shù)。此為胃火熾盛,以上方加石膏20g,鼻出血時用棉球蘸大黃粉塞鼻,用藥2劑后,鼻腔出血停止,再服3劑后癥狀全部消失。1月后隨訪無復發(fā)。
資料來源 皺百倉.甘肅中醫(yī)學院學報,1998,15(3):29
評 按 鼻衄多為肺熱、胃熱、肝火引起鼻部血絡損傷的結果。本方中大薊、小薊涼血止血;白茅根涼血止血兼能滋陰,仙鶴草收斂止血,二藥合用善治上部出血;蒲黃炭、血余炭收斂止血,配以藕節(jié)化瘀;牛膝活血化瘀引血下行,使上炎之火下降;白及止血兼能生肌,使鼻部損傷之血絡粘膜愈合。諸藥合用融涼血、止血、降逆、生肌于一方,標本兼顧,故能收到滿意效果。
鼻衄可由局部外傷,如挖鼻孔、撞擊等損傷引起或因鼻中隔彎曲,鼻腔和鼻竇炎證或腫瘤,或全身性的原因引起。有的婦女在月經期容易出血,稱為倒經,與內分泌失調有關。還有些是因氣溫高或空氣干燥而使鼻出血。臨床上鼻出血可以從一側鼻孔流出甚至從口中和另一側鼻孔中同時流出。
鼻衄大部分為單側鼻腔出血,雙側者較少見。如出血部位在鼻腔前段,血液多從前鼻孔流出;鼻腔后段出血,常迅速流入咽部,從口吐出。青少年、兒童的鼻出血多位于鼻腔前端,老年人以后鼻孔出血多見。本病臨床分為肺熱與胃熱2型。
一、肺熱
(一)癥狀
鼻衄伴有鼻塞,口鼻干燥,咳嗽發(fā)熱等癥。
(二)治法
(1)選穴迎香、風池、合谷、孔最。
放痧:少商。(見圖7-2-2、圖7-2-3、圖7-3-1、圖7-3-2)
(2)定位少商:在手拇指末節(jié)橈側,距指甲角O.1寸(指寸)處。
迎香:在鼻翼外緣中點旁開約0.5寸,當鼻唇溝中。
風池:在項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穴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合谷:位于手背,第一、第二掌骨間,當?shù)诙乒菢飩鹊闹悬c處。
孔最:在前臂掌面橈側,尺澤穴與太淵穴連線上,腕橫紋上7寸處。
(3)刮拭順序先刮后頭部風池,再刮面部迎香,然后刮孔最,最后刮手部合谷,放痧少商。
(4)刮拭方法瀉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適量刮痧油。先刮頸后部風池穴,重刮,刮至病人不能耐受為止。再刮頭部迎香,因為面部出痧影響美觀,因此手法要輕柔,以不出痧為度,且面部不需涂抹活血劑,通常用補法,忌用重力大面積刮拭,方向由內向外按肌肉走向刮拭,可每天1次。然后刮拭前臂內側孔最穴和手部合谷穴,重刮,出痧。少商放痧,針刺前先推按被刺部位,使血液積聚于針刺部位,經常規(guī)消毒后,左手拇、食、中三指夾緊被刺部位或穴位,右手持針,對準穴位迅速刺人1~2分深,隨即將針退出,輕輕擠壓針孔周圍,使少量出血,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壓針孔。
二、胃熱
(一)癥狀
鼻衄伴身熱煩躁,血色深紅,口渴口臭,牙宣,大便燥結等癥。
(二)治法
(1)選穴內庭、二間、巨髎、上星、天樞。
(2)定位內庭:足背第二、第三趾間縫紋端。
二間:在食指本節(jié)(第二掌指關節(jié))前,橈側凹陷處。
巨髎:面部,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緣處,當鼻唇溝外側。
上星:于人體的頭部,當前發(fā)際正中直上1寸。
天樞:仰臥位,天樞穴位于人體中腹部,肚臍向左右三指寬處。
(3)刮拭順序 先刮面部上星、巨髎,再刮腹部天樞,然后刮手部二間,最后刮足
萊菔是我們常見的一種中藥,萊菔可以用來藥用也可以用來食用,而且萊菔的功效和作用是相當全面的,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別名】莢、蘆萉(《爾雅》),蘆菔、薺根(《說文》),羅服(《潛夫論》),蘿瓝(《漢書》晉灼注),雹葖(《經典釋文》),紫菘(《唐本草》,蘿卜(孟詵),紫花菘、溫菘、蘿苗、楚菘、秦菘(《本草圖經》),土酥(《蔬食譜》),葖子(《癸辛雜識》),蘿白(《廣州植物志》)。
【來源】為十字花科植物 萊菔 的 新鮮根 。冬季挖取鮮根,去莖葉,洗凈。
【原形態(tài)】一年生或二年生直立草本,高可達1米。根肥厚,肉質、大小、色澤、形狀不一。莖租壯,具縱紋及溝,有分枝,多少有白霜。根生葉叢生,成琴形羽狀分裂,長達30厘米,疏生祖毛;莖下部葉琴形羽狀分裂,長12~24厘米,頂端裂片最大,先端鈍,兩側裂片4~6對,沿葉軸對生或互生,三角狀卵形,愈向下裂片愈小,先端銳,邊緣鈍齒狀或牙齒狀;莖上部的葉漸小,葉片矩圓形,長3~5厘米,寬1~1.5厘米,先端短尖,邊緣有淺鋸齒或近于全緣;基部具短柄或近無柄??偁罨ㄐ蛏诜种敹耍惠嗥?,線狀長橢圓形,綠色,外面帶淡紫色;花瓣4,倒卵狀楔形,具長爪,白色,淡紫色或粉紅色3雄蕊4強;雌蕊1,子房細圓柱形。長角果圓柱形,肉質,在種子處稍向內縊縮,先端具較長的尖喙。種子呈卵圓形而微扁,直徑約3毫米,紅褐色?;ㄆ?~6月。果期5~8月。
【生境分布】全國各地普遍栽培。
【化學成份】根含糖分主要是葡萄糖、蔗糖和果糖。各部分還測得香豆酸、咖啡酸、阿魏酸、苯丙酮酸、龍膽酸、羥基苯甲酸和多種氨基酸。鮮根含甲硫醇7.75毫克%、維生素C近20毫克%,因不含草酸,是鈣的良好來源。含錳0.41毫克%,硼約7毫克%(干重)。又含萊菔甙。
【藥理作用】醇提取物有抗菌作用,特別是對革蘭氏陽性細菌較敏感;有血清時,活力降低一半;亦能抗真菌。萊菔根中的酸性物質對小鼠皮下注射3克/公斤或腹腔注射2克/公斤,皆無毒性,對兔皮下注射1克/公斤僅有輕微、短暫之毒性反應。另據(jù)報告,根搗碎后,榨取之汁液,可防止膽石形成而應用于膽石癥。
【性味】辛甘,涼,
【歸經】入肺、胃經,
【功能主治】消積滯,化痰熱,下氣,寬中,解毒。治食積脹滿,痰嗽失音,吐血,衄血,消渴,痢疾,偏正頭痛。
【用法用量】內服:搗汁飲,1~3兩;煎湯或煮食。外用:搗敷或搗汁滴鼻。
【注意】①《本草衍義》:"萊菔根,服地黃、何首烏人食之,則令人髭發(fā)白。"
【附方】①治食物作酸:蘿卜生嚼數(shù)片,或生菜嚼之亦佳。干者、熟者、鹽腌者,及人胃冷者,皆不效。(《瀕湖集簡方》)
【各家論述】①《本草圖經》:"萊菔,功用亦同(蕪菁),然力猛,更出其右,斷下方亦用其根,燒熟入藥。"
【臨床應用】治療滴蟲性陰道炎:將蘿卜用水洗凈,以酒精擦拭消毒后剁成泥狀,每次取1~2茶匙用消毒紗布包成紗布卷,一端系以長線,作陰道塞劑。上藥時先用1/5000過錳酸鉀液沖洗外陰及陰道,拭干后,將蘿卜泥紗布卷放入陰道內,線頭露于陰道外。每天1次。共治68例,治愈62例。一般在用藥后2~3天外陰癢感、熱感、下腹重感或疼痛均消失,分泌物由膿性漸漸恢復至正常狀態(tài);治療5~10次后陰道粘膜充血減輕或完全恢復正常。連續(xù)上藥4~7次后,涂片檢查滴蟲陰性。治程中未見副作用。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唐本草》
說了這么多,可以看到萊菔的作用還是很多的。還可以利用它來入藥治病。對于這些,大家不妨多了解一些,會對生活有幫助的。
萊菔子的藥用價值
1、功能主治
萊菔子,中藥名別名蘿卜子、蘿白子、菜頭子、蘆菔子。為十字花科植物蘿卜Raphanus sativus L.的干燥成熟種子。夏季果實成熟時采割植株,曬干,搓出種子,除去雜質,再曬干。本品呈類卵圓形或橢圓形,稍扁。表面黃棕色、白色、紅棕色或灰棕色。一端有深棕色圓形種臍,一側有數(shù)條縱溝。種皮薄而脆,子葉2,黃白色,有油性。氣微,味淡、微苦辛。下氣定喘,消食化痰。治咳嗽痰喘,食積氣滯,胸悶腹脹,下痢后重。
2、用法用量
2.1、藥材類別:果實/種子類。
2.2、性味:味辛;甘;性平。 ①《滇南本草》:性溫,味辛。 ②《綱目》:辛甘,平,無毒。 ③《玉楸藥解》:辛,熱。 ④《醫(yī)學衷中參西錄》:生用味微辛,性子;炒用性溫。
2.3、歸經:入肺、胃經。 ①《滇南本草》:入脾、肺二經。 ②《藥品化義》:入脾、胃二經。 ③《本草再新》:入肝、肺二經。
2.4、藥用部位:為十字花科植物萊菔的成熟種子。植物形態(tài)洋“萊菔”條。
2.5、臨床應用:用于咳嗽痰喘、食積氣滯、胸悶腹脹、下痢后重等癥。用量4.5~9克。
萊菔子的副作用
一般沒有特殊副作用。本品辛散耗氣,故氣虛及無食積、痰滯者慎用。不宜與人參同用。
萊菔子的醫(yī)學記載及附方
1、《日華子本草》:“水研服,吐風痰:醋研消腫毒。”。
2、《日用本草》:“治黃疸及皮膚目黃如金色,小水熱赤?!?。
3、《滇南本草》:“下氣寬中,消膨脹,降痰,定吼喘,攻腸胃積滯,治痞塊、單腹疼。”。
4、《綱目》:“下氣定喘,治痰,消食,除脹,利大小便,止氣痛,下痢后重,發(fā)瘡疹?!薄?/p>
5、《醫(yī)林纂要》:“生用,吐風痰,寬胸膈,托瘡疹;熱用,下氣消痰,攻堅積,療后重。”。
6、《本草再新》:“化痰除風,散邪發(fā)汗。”。
7、《隨息居飲食譜》:“治痰嗽,齁喘,氣鼓,頭風,溺閉,及誤服補劑。”。
8、治積年上氣咳嗽,多痰喘促,唾膿血:萊菔子一合,研,煎湯,食上服之。(《食醫(yī)心鏡》)。
9、治百日咳:白蘿卜種子,焙燥,研細粉。白砂糖水送服少許,一日數(shù)回。(《江西中醫(yī)藥》(12):1963)。
10、治齁喘痰促,遇厚味即發(fā)者:蘿卜子淘凈,蒸熟,曬研,姜汁浸蒸餅丸綠豆大。每服三十丸,以口津咽下,日三服。(傅滋《醫(yī)學集成》清金丸)。
11、治高年咳嗽,氣逆痰痞:紫蘇子、白芥子、蘿卜子。上三味各洗凈,微炒,擊碎,用生絹小袋盛之,煮作湯飲。隨甘旨,代茶水啜用,不宜煎熬大過。(《韓氏醫(yī)通》三子養(yǎng)親湯)。
12、治一切食積:山查六兩,神曲二兩,半夏,茯苓各三兩,陳皮、連翹、蘿卜子各一兩。上為末,炊餅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遠,白湯下。(《丹溪心法》保和丸)。
13、治氣脹氣臌:萊菔子,研,以水濾汁,浸縮砂一兩,一夜,炒干,又浸又炒,凡七次,為末。每米飲服一錢。(《朱氏集驗醫(yī)方》)。
相信很多人對萊菔子并不熟悉,感覺自己在生活中并沒有接觸到這些東西,但實際上所謂的萊菔子,這是我們常常看到的蘿卜子、蘿白子、菜頭子,當我們才割完這些食物的時候,這些字就被留下來,經過曬干去雜子之后,就形成了萊菔子,而萊菔子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對人們的身體健康有很大的功效。
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的提高,各種高血壓等疾病,都會隨之而來,所以我們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關注自己的身體保健,當然這不僅僅是說一定要吃各種各樣的保健藥物,看似普通的萊菔子,就可以達到降壓的效果。
降壓
萊菔子水提物具有明顯的降壓作用,對于麻醉兔、貓及犬,靜脈注射時均可引起動物血壓下降。研究萊菔子對于家兔急性缺氧性肺動脈高壓影響的結果表明,萊菔子注射液(1ml相當生藥1g)0.3-1.2ml/kg劑量靜脈注射,能明顯降低實驗性肺動脈高壓,又明顯降低體動脈壓。萊菔子降肺、體動脈壓強度與酚妥拉明基本相等。增大萊菔子劑量未能使其降肺、體動脈壓強度加大,只延長降壓時間,比酚妥拉明明顯延長。采用持續(xù)微量靜脈注射能抑制急性缺氧導致的肺動脈高壓,同時減少降低體動脈壓的副作用。
對胃腸運動的作用
萊菔子生品,和經炒、炙的炮制品能使離體兔腸的收縮幅度增高,但對離體兔腸的緊張性無明顯影響;三種制品均能對抗腎上腺素對腸管的抑制作用.萊菔子生品能使豚鼠胃肌條緊張性降低,炒萊菔子和炙萊菔子則使其緊張性先升高后降低.三種制品均能使胃肌條的收縮幅度增高;使胃幽門部環(huán)行肌緊張性和收縮幅度增高.炒萊菔子對小鼠小腸有明顯的推進作用;三種制劑對小鼠胃排空均有抑制作用.
雖然萊菔子僅僅是作為一些食物的子,但是它對于人們的,降血壓,還有促進腸胃健康,都起著很大的作用,相比于服用一些藥物治療,萊菔子就更不需要去擔心存在的一些副作用,所以生活當中萊菔子已經越來越受到人們熟知。
說起萊菔木香散很多朋友都不知道它是什么,這也很正常,畢竟萊菔木香散主要是用來治病的,在平時的生活中出現(xiàn)的不多。下面我們就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
【處方】萊菔子2兩,粟米1兩半,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巴豆(肥大者)30枚(去皮,于瓦石器內與上3味同炒,候藥焦黑色,揀去巴豆不用),木香1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五膈氣,喘促,腹脅脹滿,胸膈不快,痰逆惡心,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用煮萊菔湯調下。或以生姜汁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5丸,萊菔湯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六十二
以上就是本文對萊菔木香散的簡單介紹,大家平時也可以多了解下。萊菔木香散和其他方劑有些相同的功效,但也有其特殊之處,在食用時大家可以根據(jù)自己所需達到的效果來選擇。
導讀:中藥萊菔子的功效與作用專區(qū),為您詳細介紹萊菔子的功效與作用、萊菔子圖片、萊菔子的藥用價值、萊菔子的副作用等,要想知道更多萊菔子的功效與作用相關知識,不妨來關注一下。
萊菔子簡介萊菔子圖片萊菔子的功效與作用萊菔子的藥用價值萊菔子的藥用附方萊菔子的臨床應用萊菔子的食用方法萊菔子的副作用萊菔子簡介
萊菔子,中藥名,為十字花科植物蘿卜的干燥成熟種子。夏季果實成熟時采割植株,曬干,搓出種子,除去雜質,再曬干。本品呈類卵圓形或橢圓形,稍扁。表面黃棕色、白色、紅棕色或灰棕色。一端有深棕色圓形種臍,一側有數(shù)條縱溝。種皮薄而脆,子葉2,黃白色,有油性。氣微,味淡、微苦辛。
萊菔子圖片
萊菔子的功效與作用
消食導滯;降氣化痰。主食積氣滯;脘腹脹滿;腹瀉;下痢后重;咳嗽多痰;氣逆喘滿。用于飲食停滯,脘腹脹痛,大便秘結,積滯瀉痢,痰壅喘咳。
1、《日華子本草》:水研服,吐風痰:醋研消腫毒。
2、《日用本草》:治黃疸及皮膚目黃如金色,小水熱赤。
3、《滇南本草》:下氣寬中,消膨脹,降痰,定吼喘,攻腸胃積滯,治痞塊、單腹疼。
4、《綱目》:下氣定喘,治痰,消食,除脹,利大小便,止氣痛,下痢后重,發(fā)瘡疹。
5、《醫(yī)林纂要》:生用,吐風痰,寬胸膈,托瘡疹;熱用,下氣消痰,攻堅積,療后重。
6、《本草再新》:化痰除風,散邪發(fā)汗。
7、《隨息居飲食譜》:治痰嗽,齁喘,氣鼓,頭風,溺閉,及誤服補劑。
萊菔子的藥用價值
【藥名】萊菔子
【別名】蘿卜子、蘿白子、菜頭子。
【入藥部位】植物的干燥成熟種子。
【炮制方法】
1、萊菔子除去雜質,洗凈,干燥。用時搗碎。
2、炒菜菔子取凈萊菔子,依清炒法(不加輔料的炒法稱為清炒法。)炒至微鼓起。用時搗碎。
【性味】辛、甘,平。
【歸經】歸肺、脾、胃經。
【功效】消食除脹,降氣化痰。
【主治】用于飲食停滯,脘腹脹痛,大便秘結,積滯瀉痢,痰壅喘咳。
【用法用量】煎服,5~12g。
【禁忌】本品辛散耗氣,故氣虛及無食積、痰滯者慎用。不宜與人參同用。
萊菔子的藥用附方
1、治積年上氣咳嗽,多痰喘促,唾膿血:萊菔子一合,研,煎湯,食上服之。(《食醫(yī)心鏡》)
2、治百日咳:白蘿卜種子,焙燥,研細粉。白砂糖水送服少許,一日數(shù)回。(《江西中醫(yī)藥》)
3、治高年咳嗽,氣逆痰痞:紫蘇子、白芥子、蘿卜子。上三味各洗凈,微炒,擊碎,用生絹小袋盛之,煮作湯飲。隨甘旨,代茶水啜用,不宜煎熬大過。(《韓氏醫(yī)通》三子養(yǎng)親湯)
4、治一切食積:山查六兩,神曲二兩,半夏,茯苓各三兩,陳皮、連翹、蘿卜子各一兩。上為末,炊餅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遠,白湯下。(《丹溪心法》保和丸)
5、治痢疾有積,后重不通:萊菔子五錢,白芍藥三錢,大黃一錢,木香五分。水煎服。(《方脈正宗》)
6、治風秘氣秘:蘿卜子(炒)一合,擂水,和皂莢末二錢服。(《壽域神方》)
7、治風頭痛及偏頭痛:萊菔子半兩,生姜汁半合。上相和研極細,絞取汁,入麝香少許,滴鼻中搐入,偏頭痛隨左右用之。(《普濟方》)
8、治牙疼:蘿卜子二七粒,去赤皮,細研。以人乳和,左邊牙痛,即于右鼻中點少許,如右邊牙疼,即于左鼻中點之。(《圣惠方》)
9、治跌打損傷,瘀血脹痛:萊菔子二兩,生研爛,熱酒調敷。(《方脈正宗》)
10、治小兒盤腸氣痛:蘿卜子,炒黃,研末,每服1.5g,乳香湯送下。方中萊菔子消食去脹,祛痰降氣,為君藥。(《仁齋直指方》)
萊菔子的臨床應用
1、原發(fā)性高血壓
對179例2期原發(fā)性高血壓用萊菔子片進行治療,每片0.4g(相當原生藥5g)每次4~6片,每日2次,2~5周,結果降壓療效總有效率為70%。另據(jù)報導觀察治療467例高血壓,總有效率為86.94%。
2、高血脂
炒萊菔子口服治療高血脂38例,經30天(1療程)治療后,血膽固醇下降率為38%,甘油三醋下降率為50%,服藥期間除4例出現(xiàn)大便偏稀外,無不良反應。
3、老年性便秘
萊菔子(文火炒煮)30~40g溫開水送服,每日2~3次,治療32例老年性便秘,總有效率90.6%。另有報導炒萊菔子120g研細末,鹽開水送服,每次10g,每日2次,連服3日治氣滯便秘
4、崩漏癥
萊菔子每日120~150g,水煎分3次服用,治崩漏癥11例,痊愈7例,顯效3例,無效1例。
5、治療黃揭斑
萊菔子文火炒至微鼓,略見焦斑,聞有香氣取出略冷,去皮取仁碾碎,飯前沖服,每日2~3次,每次6~9g,1個月為1療程,連服2~3個療程。治療黃褐斑83例,痊愈28例(33.7%),顯效42例(50.6%),好轉13例(15.6%),總有效率為100%。
6、治療濕疹
萊菔子60g,放置于熱沙鍋中炒10分鐘,取出研末。若皮損滲出液較多或伴感染者,以干粉撒于皮損處,待滲液和膿水干燥后,改以麻油調藥粉成糊狀外搽,一日多次。治療濕疹24例,均有效,未復發(fā)[19]。
7、偏頭痛
萊菔子、白芷、菊花、鉤藤、地龍、生姜、細辛、蔓荊子、決明子、粉葛、川芎水煎服,治療偏頭痛。
8、散瘀血
跌打損傷,皮下瘀血而無破皮者,萊菔子研末,用蘿卜或蘿卜葉、橘汁調敷患處。
9、降氣祛痰
單用萊菔子研末,每次3g,水沖服,1日3次,或配蘇子、白芥子、橘紅、蟬蛻水煎服,治療咳嗽氣喘,痰多胸悶,食欲不振。
10、對腸麻痹的作用
大劑萊菔子,另合以郁李仁、火麻仁、瓜萎、炒萊菔子、枳殼、厚樸等治愈腸麻痹;單用萊菔子研末外用,用于治療術后腹脹,促進術后腸功能早期恢復有明顯療效。
萊菔子的食用方法
1、萊菔子粥
材料:萊菔子(蘿卜子)1015克、大米3050克
做法:先把萊菔子炒至香熟,然后研成細末;把大米淘洗后,如常法煎粥,待粥將煮成時,每次調入炒萊菔子末57克,稍煮即可。
用法:趁熱吃粥約1碗,每日2次,連用2天。
功效:行氣,消積。適用于小兒傷食、腹脹,也可用于小兒急慢性氣管炎、咳嗽多痰。
2、大黃萊菔子茶
材料:萊菔子,大黃,木香。
做法:取炒萊菔子10克,大黃、木香各6克,搗碎,共置保溫瓶中,沖入沸水300毫升泡悶15分鐘,分23次溫飲。每日1劑。
功效:消滯,除脹,通結。
禁忌:腹痛、腹脹而大便正常,無積滯者忌用。
萊菔子的副作用
氣虛弱者應謹慎服用。此外,萊菔子最好經過炒、煎兩道工序處理,這樣可避免引起惡心等癥。
以上就是一些萊菔子的相關知識,如果想認識更多的中草藥,請繼續(xù)關注中醫(yī)養(yǎng)生頻道。
中藥對我們的身體有著不同的功效,可以對我們的身體進行調理。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味中藥:萊菔葉,它具體有哪些功效與作用呢?一起來看看吧。
【別名】蘿卜桿(《滇南本草》),萊菔菜(《本草從新)》,蘿卜纓(《本草再新》),萊菔甲(《現(xiàn)代實用中藥》),蘿卜甲(《江蘇植藥志》)。
【來源】為十字花科植物 萊菔 的 根出葉 。冬季或早春采收。風干或曬干。
【性狀】干燥根出葉具有旋卷、多皺紋的長葉柄,羽狀裂片卷曲收縮,通常彎曲成團狀,黃綠色;質地干脆,易破碎,有香氣。以干燥、質輕、黃綠色、有香氣而不霉蛀的為佳。
【性味】辛苦,平。
【歸經】①《滇南本草》:"入脾、胃二經。"
【功能主治】消食,理氣。治胸膈痞滿作呃,食滯不消,瀉痢,喉痛,婦女乳腫,乳汁不通。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或入散劑,鮮者搗汁。
【注意】《次片新參》:"氣虛血弱者禁用。"
【附方】①治初?。喝R菔苗葉陰干,隨色之紅白用。赤者砂糖調服,白者糖霜調服。(《本經逢原》)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唐本草》
相信通過本篇文章對萊菔葉的詳細介紹,大家可以了解到關于萊菔葉的功效和藥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萊菔子是很多人不太了解的,對它在選擇的時候,也是要注意不能隨意的進行,萊菔子是什么呢,它也叫做蘿卜子,它的使用比較廣泛,常見就是炒萊菔子,這樣的使用方法,使得萊菔子在功效和作用上,都是比較多,對人體各方面調理,也是有著很好的幫助作用,是不錯之選。
那對萊菔子是什么呢,下面就詳細的介紹下,使得對它有著更多的認識,但是在使用萊菔子的時候,是不能隨意的,否則對身體各方面,都是沒有太多的幫助。
萊菔子是什么:
萊菔子,別名蘿卜子、蘿白子、菜頭子,拉丁文名:Semen Raphani。
十字花科植物蘿卜的成熟種子,類圓形或橢圓形,略扁,長2至4毫米,寬2至3毫米。種皮薄,表面紅棕色、黃棕色或深灰棕色,放大鏡下觀察有細密網(wǎng)紋,種子一側有數(shù)條縱溝,一端有黑色種臍??捎糜谟糜谥委燂嬍惩?、脘腹脹痛、大便秘結、積滯瀉痢、痰壅喘咳等。
藥用價值
性味:性平,味辛、甘。
歸經:歸肺、脾、胃經。
功能主治:消食除脹,降氣化痰。主治食積氣滯,脘腹脹滿,噯氣,下痢后重,咳嗽痰多,喘促胸滿。
入脾、胃、肺經,能消食除脹,功效顯著,有“沖墻倒壁”之稱。臨床習用于治療實(食、濕、積滯)證。然而,該品并非僅僅是消食除脹,對虛證用之,獲效亦佳,因其性和平,其氣味又不峻,無偏勝之弊,不可囿于“沖墻倒壁”之說,有破氣之嫌(實則是平氣之有余),而棄之不用。
使用注意:本品辛散耗氣,故氣虛無食積、痰滯者慎用。不宜與人參同用。
以上就是對萊菔子是什么詳細介紹,它的藥用價值比較多嗎,而且在對改善人體一些疾病上,效果非常不錯,那使用萊菔子的時候,需要注意適量進行,不宜使用的太多,否則對身體也是沒有太多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