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茴香子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身體是智能的載體,是事業(yè)的本錢。對自己晚年負(fù)責(zé),就不應(yīng)該對晚年的健康透支。生活中,人們越來越關(guān)注養(yǎng)生方面的話題,養(yǎng)生不應(yīng)只是延年益壽的投機,而應(yīng)從年輕開始。如何避開有關(guān)中醫(yī)養(yǎng)生的認(rèn)識誤區(qū)呢?下面的內(nèi)容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砂茴香子的功效與作用,歡迎閱讀,希望您能夠喜歡并分享!
砂茴香子是中藥的一種,在我國古代的醫(yī)書就有著對于砂茴香子的記載,砂茴香子能治療很多的病癥,而且功效也非常全面,我們要善用它。
【英文名】Ferula bungeana Kitan.
【別名】沙前胡籽
【來源】藥材基源:為傘形科植物硬阿魏的種子。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植株密被短柔毛。根圓柱形,粗約8mm,根頸殘存枯萎的棕黃色葉鞘纖維。莖單一,有分枝,蒼白色,從下部向上分枝成傘房狀?;~蓮座形,柄基部擴展成鞘;葉片輪廓廣卵形至三角形,二至三回羽狀全裂,末回裂片長橢圓形或廣橢圓形,再羽狀深裂,小裂片楔形至倒卵形,長1-3mm,寬1-2mm,常3殂,先端細(xì)尖,被密集短柔毛,灰藍色;莖生葉少,一至二回羽狀全裂;上部葉片簡化成披針形葉鞘。復(fù)傘形花序生于莖、枝和小枝頂端,直徑4-12cm;總苞片缺或1-3,錐形;傘輻4-15;小傘形花序有花5-12;小總苞片3-5,線狀披針形;萼齒卵形;花瓣黃色,廣橢圓形,先端內(nèi)彎;花柱基扁圓錐形,花柱延長,柱頭增粗。分生果廣橢圓形,果棱突起,長10-15mm,寬3-6mm,每棱槽中有油管1,合生面油管2?;ㄆ?-6月,果期6-7月。
【性味】味辛;甘;性平
【功能主治】理氣健胃。主脘腹脹痛;消化不良
【用法用量】內(nèi)服:研末,1-3g。
【摘錄】《中華本草》
上文我們分析了砂茴香子,知道砂茴香子的作用和功效都是非常的廣泛,只要我們多掌握一些中藥的藥性,那么遇到疾病時我們才不會慌張。
yS630.Com相關(guān)推薦
俗話說,物質(zhì)基礎(chǔ)決定上層建筑,所以人們在現(xiàn)如今生活極大豐富的情況下,對養(yǎng)生的追求也更加的迫切,中醫(yī)方劑一直都是養(yǎng)生的重要方法,那么茴香子散作為一種中藥方劑又有什么功效作用呢?接下來為大家一一解答。
【處方】茴香子(炒)、馬藺花(炒)、葶藶(紙上炒)各等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食前溫酒調(diào)下。以通為度。
【摘錄】《圣濟總錄》卷九十五
【處方】茴香子(炒)1兩半,蓽澄茄1兩半,楝實(銼)1兩半,木香1兩半,葫蘆巴1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檳榔(銼)半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小腸受邪,控睪痛引少腹。
【用法用量】本方改為丸劑,名“茴香子丸”(見《普濟方》)。
【摘錄】《圣濟總錄》卷九十四
【處方】茴香子(炒)1兩,京三棱(煨,銼)1兩,姜黃半兩,馬藺花(醋炒)半兩,沒藥(研)1分,干姜(炮)1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小腸、膀胱疝氣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空心、食前熱酒調(diào)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九十四
【處方】茴香子(炒)、桃仁(炒去皮尖雙仁)、干姜(炮)、甘草(炙,銼)、桂(去粗皮)、熟干地黃(焙)、石斛(去根,銼)、杜仲(去粗皮,切,焙)各等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腎脹,氣攻腰腹痛。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空心、食前溫酒調(diào)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五十一
【處方】茴香子(炒)半兩,木香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人參半兩,菖蒲(切,米泔浸1日,炒)1兩,甘草(炙,銼)1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霍亂吐瀉,轉(zhuǎn)筋煩悶。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以冷米飲調(diào)下,如人行3里再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四十
通過本篇文章向大家介紹了關(guān)于茴香子散的知識,相信很多人看完之后對茴香子散的認(rèn)識是很多的。我們對藥材的認(rèn)識越多的話,在使用的時候才會更加清楚這個藥物有什么作用,這樣就不會怕使用錯誤的情況出現(xiàn)。
茴香子丸是一種純天然的中藥方劑,它是以幾種生活中常見的中藥材為主要原料,采用了藥食同源的傳統(tǒng)中醫(yī)配方混合而成的。下面就來看一看茴香子丸有哪些功效吧。
【處方】茴香子(舶上者妙)2兩,附子(炮裂,去皮臍)2兩,巴戟天(去心)2兩,蜀椒(去目及閉口,炒出汗)2兩,牛膝(酒浸1宿,焙)2兩,肉蓯蓉(酒浸令軟,細(xì)切,焙)2兩,青鹽(研)2兩。
【制法】上藥除青鹽外,為末,研拌令勻,爛煮羊腎或豬腎2-3對,去筋膜細(xì)切,爛研和藥,入杵臼搗令勻熟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脾勞。肌膚瘦瘁,面色黃黑,四肢無力,腳膝疼痛,大便不調(diào);或風(fēng)虛上攻,頭眩目暗,肢體沉重,昏憒嗜臥。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空心鹽湯或酒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八十六
【處方】茴香子1兩(微炒,搗為末),古文錢青1分(細(xì)研),硇砂1分(細(xì)研),桃仁49枚(酒浸,去皮尖雙仁,生研)。
【制法】上為末,以湯浸蒸餅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小兒偏墜,或氣攻小腹疼痛。
【用法用量】2-3歲兒每服1丸,以橘皮湯送下。
【摘錄】《圣惠》卷九十二
【處方】茴香子1兩,木香1兩,桃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微黃),附子1兩(炮制,去皮臍),桂心1兩,安息香1兩,胡蘆巴半兩,青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微炒)。
【制法】上為末,以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膀胱虛冷氣攻腹脅,脹滿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熱生姜酒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七
【處方】茴香子1兩,桂心1兩,巴戟1兩,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補骨脂1兩(微炒),干姜1兩(炮裂,銼)。
【制法】上為末,用羊腎2對,切去筋膜,以酒2升,煮令酒盡,爛研,和諸藥末,搗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下元虛冷,腰膝疼痛,肌肉消瘦,漸加無力。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晚食前生姜酒送下。
【摘錄】《圣惠》卷九十八
【處方】茴香子(炒)1兩,蜀椒(去目并閉口,炒取紅)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巴戟天(去心)1兩,木香1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青鹽(別研)1兩,肉蓯蓉(酒浸,切,焙)1兩,阿魏(醋化,面和作餅,炙)1兩,楝實(銼,炒)1兩,干蝎(去土,炒)1兩,蓽澄茄1兩,補骨脂(炒)1兩,葫蘆巴1兩,大戟1兩,肉豆蔻(去殼)3枚,硫黃(舶上者,研)2兩。
【制法】上為末,用白羊腎4對,去筋膜,沙盆內(nèi)研如面糊,將藥一處入木臼中,更入煉蜜杵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小腸虛寒撮痛。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心、食前溫酒送下;元氣痛,煨蔥白熱酒送下30丸。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八七
【處方】茴香子3兩(微炒,為末,以米醋2升熬如餳),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3分,木香3分,狼毒(炒)3分,當(dāng)歸(切,焙)3分,阿魏1兩(研,以酒1升,煎取半),硇砂1兩半(沸湯化,澄熬取霜,入阿魏煎中同熬如餳,入茴香煎,攪勻),自然銅(煅,醋淬,研)1兩半。
【制法】上藥除煎研外,為末,同入煎內(nèi)和搗為丸,如梧桐子大,如硬入煉蜜少許。
【功能主治】腎臟久積氣在膀胱,虛脹上攻,膨滿(疒丂)痛。
【用法用量】每服15-20丸,空心溫酒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十一
【處方】茴香子(炒)1兩,蓬莪荗(煨,銼)1兩,楝實(煨,去核)1兩,白術(shù)1兩,訶黎勒皮1兩,丁香1分,吳茱萸(湯洗,焙于,炒)半兩,桃仁3分(去皮尖雙仁,研如膏)。
【制法】上為末,入桃仁膏研勻,煉蜜為丸,如銀杏大。
【功能主治】腎臟冷氣攻腹脅,疼痛脹滿。
【用法用量】每服1丸,溫酒或鹽湯嚼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五十二
【處方】茴香子(炒)2兩,肉蓯蓉(酒浸,切,焙)2兩,附子(炮裂,去皮臍)2兩,五味子1兩。
【制法】上為細(xì)末,用好酒1升,并豬腎1對細(xì)切,和藥都1處浸1宿,取出焙干,搗羅為末,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腎臟風(fēng)氣沖注,腳膝生瘡。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好茶或豆淋酒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五十二
【處方】茴香子(炒)3分,木香3分萊菔子(炒)半兩,厚樸(去粗皮,半生銼,半用姜汁炙)1兩,桂(去粗皮)3分,干姜(炮)3分,蓬莪荗(煨,銼)3分,青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桃仁(去皮尖雙仁)3分(研膏)。
【制法】上為末,入桃仁膏研勻,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腎臟虛弱中寒,攻腰腹?jié)M痛,手足微冷。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心溫酒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五十一
【處方】茴香子(炒)1兩,桂(去粗皮)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3分,當(dāng)歸(切,焙)3分,蓽澄茄3分,木香3分,赤石脂3分,蜀椒(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出汗)半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小腸虛冷,小腹疼。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心、食前溫酒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四十三
【處方】茴香子(炒)、胡椒、附子(炮裂,去皮臍)、阿魏(面和作餅子,炙熟)、青橘皮(湯浸,去白,焙)、硫黃(研)、菖蒲、牛膝(酒浸,切,焙)、五味子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虛勞,元臟氣冷,心腹(疒丂)痛。
【用法用量】每服15丸,空心溫酒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九十
上面就是本文對茴香子丸這種方劑的簡單介紹,茴香子丸能夠傳承至今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它是非常好的方劑,所以大家可以放心的服用。
如果你細(xì)心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在我們的平時生活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中藥方劑的身影,可見方劑在我們的生活中的應(yīng)用還是比較廣泛的。那么大家知道茴香楝子丸嗎?如果不知道,就看一下本篇文章吧。
【別名】茴香楝實丸
【處方】川楝子1兩3錢,小茴香1兩半,吳茱萸2兩,海藻1兩,木香半兩,澤瀉半兩,青鹽3錢,蓬莪術(shù)7錢半(醋炙),三棱7錢半(煨),青皮1兩,黑牽牛7錢(一半生用,一半炒用)。
【制法】上為細(xì)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諸疝證。
【用法用量】茴香楝實丸(《醫(yī)統(tǒng)》卷六十)。
【摘錄】《普濟方》卷二四七
以上就是關(guān)于茴香楝子丸的一些簡單的介紹了,雖然說茴香楝子丸可以很方便服用,但是長期吃藥還是不好的,所以對于我們來說日常最重要的還是從根本上提高身體的抵抗力,這樣才能減少疾病的危害,讓自己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
人們在電視劇中常常聽到豬砂這個詞,有的電視劇中說女子點豬砂痣,還有的電視劇中說豬砂可以煉丹,弄得人們都不知道豬砂的功效與作用到底有哪些了。豬砂確實在古代被人們用來當(dāng)煉丹的材料,在古代很多醫(yī)生也用豬砂來治病,下面是一些豬砂的介紹大家可以閱讀下。
朱砂為硫化物類礦物辰砂族辰砂,主含硫化汞(HgS)。主產(chǎn)湖南、貴州、四川、廣西、云南等地,以產(chǎn)于古之辰州(今湖南沅陵)者為道地藥材。
采挖后,選取純凈者,用磁鐵吸凈含鐵的雜質(zhì),再用水淘去雜石和泥沙,照水飛法研成極細(xì)粉末,晾干或40℃以下干燥。
【藥性】甘,微寒。有毒。歸心經(jīng)。
【功效】清心鎮(zhèn)驚,安神解毒。
【應(yīng)用】
1.心神不寧,心悸,失眠。本品甘寒質(zhì)重,寒能降火,重可鎮(zhèn)怯,專入心經(jīng),既可重鎮(zhèn)安神,又能清心安神,為鎮(zhèn)心、清火、安神定志之藥??芍涡幕鹂菏?,內(nèi)擾神明之心神不寧、驚悸怔忡、煩躁不眠者,宜與黃連、梔子、磁石、麥冬等合用,以增強清心安神之效;若與當(dāng)歸、生地黃、炙甘草等同用,可治心火亢盛,陰血不足之失眠多夢、驚悸怔忡、心中煩熱,如朱砂安神丸(《內(nèi)外傷辨惑論》);陰血虛者,還可與酸棗仁、柏子仁、當(dāng)歸等配伍。
2.驚風(fēng),癲癇。本品質(zhì)重而鎮(zhèn),略有鎮(zhèn)驚止痙之功。故可用治溫?zé)岵。瑹崛胄陌蛱禑醿?nèi)閉所致的高熱煩躁,神昏譫語,驚厥抽搐者,常與牛黃、麝香等開竅、息風(fēng)藥同用,如安宮牛黃丸(《溫病條辨》);如治小兒驚風(fēng),又常與牛黃、全蝎、鉤藤配伍,如牛黃散(《證治準(zhǔn)繩》);用治癲癇卒昏抽搐,常與磁石同用,如磁朱丸(《千金方》);若小兒癲癇,可與雄黃、珍珠等藥研細(xì)末為丸服,如五色丸(《小兒藥證直訣》)。
3.瘡瘍腫毒,咽喉腫痛,口舌生瘡。本品性寒,不論內(nèi)服、外用,均有清熱解毒作用,用治瘡瘍腫毒,常與雄黃、山慈菇、大戟等同用,如太乙紫金錠(《外科正宗》);若咽喉腫痛,口舌生瘡,可配冰片、硼砂外用,如冰硼散(《外科正宗》)。
【用法用量】內(nèi)服,只宜入丸、散服,每次0.1~0.5g;不宜入煎劑。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內(nèi)服不可過量或持續(xù)服用,孕婦及肝功能不全者禁服。入藥只宜生用,忌火煅。
【古籍摘要】
1.《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養(yǎng)精神,安魂魄,益氣明目?!?/p>
2.《本草從新》:“瀉心經(jīng)邪熱,鎮(zhèn)心定驚,……解毒,定癲狂。”
【現(xiàn)代研究】
1.化學(xué)成分:本品主要成分為硫化汞(HgS),含量不少于96%。此外,含鉛、鋇、鎂、鐵、鋅等多種微量元素及雄黃、磷灰石、瀝青質(zhì)、氧化鐵等雜質(zhì)。
2.藥理作用:朱砂能降低大腦中樞神經(jīng)的興奮性,有鎮(zhèn)靜催眠、抗驚厥、抗心律失常作用,外用有抑制和殺滅細(xì)菌、寄生蟲作用。
3.不良反應(yīng):朱砂為無機汞化合物,汞與人體蛋白質(zhì)中巰基有特別的親和力,高濃度時,可抑制多種酶的活性,使代謝發(fā)生障礙,直接損害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急性中毒的癥狀表現(xiàn)為尿少或尿閉、浮腫、甚至昏迷抽搐、血壓下降或因腎功能衰竭而死亡。慢性中毒者口有金屬味、流涎增多、口腔粘膜充血、潰瘍、牙齦腫痛、出血、惡心、嘔吐、腹痛腹瀉、手指或全身肌肉震顫、腎臟損害可表現(xiàn)為血尿、蛋白尿、管型尿等。
響石潭說一下這個朱砂中毒的主要原因:一是長期大劑量口服引起蓄積中毒;二是掛衣入煎劑時,因其不溶于水而沉附于煎器底部,經(jīng)長時間受熱發(fā)生化學(xué)反應(yīng),可析出汞及其他有毒物質(zhì),增加毒性。所以必須控制劑量、中病即止。服藥期間,應(yīng)避免與含甲基結(jié)構(gòu)的藥物(如茶堿、心得安等)以及含溴、碘的物質(zhì)(如溴化物、碘化物、巴氏合劑、三溴合劑、海藻、海帶等)同服。并避免高脂飲食或飲酒,合理用藥,以保證用藥安全。朱砂中毒的早期可催吐,并給予解毒劑。嚴(yán)重者,可對癥處理。
現(xiàn)代醫(yī)學(xué)研究認(rèn)為,針砂含有很多對人體有益的營養(yǎng)成分,針砂作為一種中藥材其功效與作用已經(jīng)得到廣泛認(rèn)可,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它的具體情況。
【別名】鐵粉
【來源】磨礪針時所得的細(xì)鐵粉。
【生境分布】全國各地針廠。
【化學(xué)成份】含鐵98%以上。
【炮制】以火煅醋淬,研細(xì)入藥。
【性味】辛、酸,咸,平。
【功能主治】除濕消積,散癭消腫。主治黃疸水腫,癭瘤結(jié)氣及臌脹等癥。
【用法用量】2~3錢,作煎劑或丸劑。
【注意】脾胃無濕熱積滯者忌用。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出處】《本草拾遺》
以上的內(nèi)容就是對于中藥針砂的功效與作用的介紹,希望能夠給您帶去一定的幫助。中藥的文化博大精深,我們在治療疾病的時候需要根據(jù)疾病的不同,選擇不同的藥物,更好的幫助身體解除煩惱。
茴香因為有著高價值的藥理功效所以很多人都會選擇,但要注意不能隨意的進行使食用,否則會對身體生一些不好的影響的,我們需要在食用前對它進行了解,你準(zhǔn)備好了嗎?
【別名】蘹香(《藥性論》),小茴香(《千金方》),土茴香(《本草圖經(jīng)》),野茴香(《履巉巖本草》),大茴香(《朱氏集驗醫(yī)方》),谷茴香、谷香(《現(xiàn)代實用中藥》),香子(《中國藥植志》),小香(《四川中藥志》)。
【來源】為傘形科植物 茴香 的 果實 。9~10月果實成熟時,割取全株,曬干后,打下果實,去凈雜質(zhì),曬干。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有強烈香氣。莖直立,圓柱形,高0.5~1.5米,上部分枝,灰綠色,表面有細(xì)縱紋。莖生葉互生,葉柄長3.5~4.5厘米,由下而上漸短,近基部呈鞘狀,寬大抱莖,邊緣有膜質(zhì)波狀狹翅;葉片3~4回羽狀分裂,最終裂片線形至絲形。復(fù)傘形花序頂生,直徑3~12厘米,傘梗5~20枝或更多,長2~5厘米,每一小傘形花序有花5~30,小傘梗纖細(xì),長4~10毫米;不具總苞和小總苞;花小,無花萼;花瓣5,金黃色,廣卵形,長約1.5毫米,寬約1毫米,中部以上向內(nèi)卷曲,先端微凹;雄蕊5,花藥卵形,2室,花絲絲狀,伸出花瓣外;雌蕊1,子房下位,2室,花柱2,極短,淺裂。雙懸果,卵狀長圓形,長5~8毫米,寬約2毫米,外表黃綠色,頂端殘留黃褐色柱基,分果橢圓形,有5條隆起的縱梭,每個棱槽內(nèi)有一個油管,合生面有2個油管?;ㄆ?~9月。果期10月。
【生境分布】我國各地普遍栽培。主產(chǎn)山西、甘肅、遼寧、內(nèi)蒙古。此外,吉林、黑龍江、河北、陜西、四川、貴州、廣西等地亦產(chǎn)。
【性狀】干燥的果實,呈小圓柱形,兩端稍尖,長5~8毫米,寬約2毫米?;坑袝r帶小果柄,頂端殘留黃褐色的花柱基部。外表黃綠色。分果呈長橢圓形,有5條隆起的棱線,橫切面呈五邊形,背面的四邊約等長,結(jié)合面平坦。分果中有種子1粒,橫切面微呈腎形。氣芳香,味甘微辛。以顆粒均勻、飽滿、黃綠色、香濃味甜者為佳。
【化學(xué)成份】果實含揮發(fā)油約3~6%,主要成分為茴香醚50~60%、小茴香酮18~20%。尚含:α-蒎烯、α-水芹烯、莰烯、二戊烯、茴香醛、茴香酸、愛草腦。另含順式茴香醚,對聚傘花素。
【藥理作用】茴香油可作驅(qū)風(fēng)劑,在腹氣脹時排除氣體,減輕疼痛。它能降低胃的張力,隨后又刺激之,而使其蠕動正?;?,縮短排空時間。對腸則增進張力及蠕動,因而促進氣體的排出。有時在興奮后蠕動又降低,因而有助于緩解痙攣、減輕疼痛。此種作用可被局部麻醉藥取消,因此可能是神經(jīng)反射性的。它還有某些抗菌作用,茴香醚可能是抗菌的有效成分。在豚鼠的實驗性結(jié)核中,茴香醛并無抗結(jié)核作用,但能略微加強小量鏈霉素之效力。小茴香酮為樟腦的異構(gòu)體,故有與樟腦相似的某些局部刺激作用。
【炮制】茴香:簸去灰屑,揀去果柄、雜質(zhì)。鹽茴香:取凈茴香,用文火炒至表面呈深黃色、有焦香氣味時,用鹽水乘熱噴入,焙干。一法:以凈茴香加鹽水拌勻,略悶,置鍋內(nèi)用文火炒至微黃色,取出,晾干。(每茴香100斤,用食鹽3斤,加適量開水化開澄清)
【性味】辛,溫。
【歸經(jīng)】入腎、膀胱、胃經(jīng)。
【功能主治】溫腎散寒,和胃理氣。治寒疝,少腹冷痛,腎虛腰痛,胃痛,嘔吐,干、濕腳氣。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3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diào)敷或炒熱溫熨。
【注意】陰虛火旺者慎服。
【附方】①治小腸氣痛不可忍者:㈠杏仁一兩,蔥白(和根搗,焙干)半兩,舶上茴香一兩。上為末。每服三大錢,空心溫胡桃酒調(diào)下。(《續(xù)本事方》)
【各家論述】①《本草匯言》:"蘹香,溫中快氣之藥也。方龍?zhí)对唬怂幮料惆l(fā)散。甘平和胃,故《唐本草》善主一切諸氣,如心腹冷氣、暴疼心氣、嘔逆胃氣、腰腎虛氣寒濕腳氣、小腹弦氣、膀胱水氣、陰頹疝氣、陰汗?jié)駳?、陰子冷氣、陰腫水氣、陰脹滯氣。其溫中散寒,立行諸氣,乃小腹少腹至陰之分之要品也。倘胃、腎多火,得熱即嘔,得熱即痛,得熱即脹諸證,與陽道數(shù)舉、精滑夢遺者,宜斟酌用也。"
【臨床應(yīng)用】①治療嵌閉性小腸疝
【備注】蒔蘿子與本品形極相似,甘肅、廣西等部分地區(qū)有以蒔蘿子作茴香使用者?!毒V目》亦稱蒔蘿子別名小茴香,可見以蒔蘿子作茴香,歷史已久。但二者名實不宜混淆,其藥材之主要不同點為:蒔蘿子較小而圓,分果呈廣橢圓形,扁平,長3~4毫米,直徑2~3毫米;橫切面背面四邊不等長,兩側(cè)延展成翅狀。氣味較弱。參見"蒔蘿子"條。
【摘錄】《*辭典》
茴香是一種已經(jīng)存在很久的藥材,在很多中醫(yī)書上都有關(guān)于它的記載,可見茴香其確實有著良好的藥用價值。
靈砂是一種中藥,靈砂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對于一些疾病有很好的保健效果。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藥物都是用靈砂作為主要原料的,但服用靈砂的時候還是需要注意很多的禁忌。
【別名】二氣砂、神砂、平口砂、馬牙砂、人造朱砂
【來源】藥材基源:為以水銀和硫黃為原料,經(jīng)人工加熱升華而制成的硫化汞(HgS)。
【生境分布】靈砂主產(chǎn)黑龍江、廣東、貴州、四川。
【性狀】性狀鑒別 本品為針柱狀集合體,呈扁平塊狀,完整者呈盆狀,上表面平坦,底面圓滑,或一面平坦另面粗糙,有小孔;側(cè)面結(jié)晶呈直立針柱狀,似柵狀排列。紅色、暗紅色或紫紅色;條痕紅色,不透明;晶面金剛光澤。體重,質(zhì)脆而軟,易碎。無嗅,味淡。以色紅、鮮艷、體重者為佳。
【化學(xué)成份】主要含硫化汞(HgS)。
【鑒別】(1)取本品粉末,用鹽酸濕潤后,在光潔的銅片上摩擦,銅片表面顯銀白色光澤。加熱烘烤后,銀白色即消失。(檢查汞鹽)(2)取本品粉末2g,加鹽酸與硝酸(3:1)的混合液2ml,使溶解,蒸干,加水2ml使溶解,濾過,濾液顯汞鹽與硫酸鹽的鑒別反應(yīng)。參見“朱砂”條。
【炮制】取水銀120g,硫黃30g。將鐵鍋放在火爐上或電爐上,先傾入硫黃,至熔化時再傾入水銀攪拌,使其粘合。如有焰起,以醋噴之,待不見水銀顆粒時,取出置乳缽內(nèi)研細(xì),然后倒在用耐火材料制成的砂罐內(nèi),蓋以瓷碗,用粘土或石膏封固裂縫。再置爐火上燒煉,火力要均勻,瓷碗底中要注滿水,水干再注入熱水,以水干12次為度。將砂罐取下置鐵架上,待冷后揭開瓷碗,將升華物刮下研末,即為靈砂。
【性味】甘;溫;有毒
【歸經(jīng)】心;胃經(jīng)
【功能主治】祛痰;降逆;安神;定驚。主頭暈吐逆;反胃;小兒驚吐噎膈;心腹冷痛;心悸;怔忡;失眠;遺精
【用法用量】內(nèi)服:研末,0.3-1g,每日1次;或入丸、散。
【注意】不宜久服,不能過量。虛證者慎服。孕婦禁服。入藥忌用火煅。
【各家論述】論靈砂之墜陽交陰,鎮(zhèn)攝精神作用:1.李時珍:靈砂“升降陰陽,既濟水火,為扶危拯急之神丹,但不可久服耳。蘇東坡言,此藥治久患反胃,及一切吐逆,小兒驚吐,其效如神,有配合陰陽之妙故也。時珍常以陰陽水送之尤妙?!?《綱目》)2.繆希雍:“靈砂雖稱水火既濟,陰陽配合,然而硫汞有毒,性亦下墜,止可惜其墜陽交陰,卻病于一時,安能資其養(yǎng)神益氣,通靈于平日哉?!?《本草經(jīng)疏》)3.黃宮繡:“蓋水銀性秉最陰,硫黃性秉純陽,同此煎熬,合為一氣,則火與水交,水與火合,而無亢騰飛越之弊矣。故凡陽邪上浮,下不交而至虛煩狂躁、寤寐不安、精神恍惚者,用此墜陽交陰,則精神鎮(zhèn)攝,而諸病悉去?!?《本草求真》)
【摘錄】《中華本草》
上面介紹了靈砂的一些基本常識,相信很多人看完之后對于靈砂的了解會更多一些。生活中常常接觸的其它藥材還有很多,有時間的話不妨多去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