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莖鴉蔥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養(yǎng)生乃長壽之伴侶,健康是長壽的朋友?!鄙鐣陌l(fā)展,人們對養(yǎng)生越來越看重,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我們需要掌握相關(guān)養(yǎng)生知識。中醫(yī)養(yǎng)生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白莖鴉蔥的功效與作用”,供大家借鑒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任何一種藥材只有我們了解了它的主要成分,才可以將它的功效與作用發(fā)揮到更好,下面給大家推薦一種非常受歡迎的中藥材白莖鴉蔥。
【別名】豬尾巴、羊奶子、倒扎草、筆管草、水風、茅草細辛、獨腳茅草
【來源】菊科鴉蔥屬植物 白莖鴉蔥 Scorzonera albicaulis Bunge,以 根 入藥。秋季采收,除去須根,洗凈曬干或蒸后曬干。
【性味】甘、苦,微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祛風除濕,平喘。用于感冒發(fā)熱,哮喘,乳腺炎,疔瘡,關(guān)節(jié)痛,帶狀皰疹。
【用法用量】1~3錢。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直帶狀皰疹鮮品折斷取乳汁外搽。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通過本篇文章對白莖鴉蔥功效的詳細介紹,我們可以從中了解到白莖鴉蔥的幾大功效。這些功效對于體質(zhì)差抵抗力低的人的確不失為一個調(diào)理的好方法。大家可以試一試。
ys630.coM延伸閱讀
苦葵鴉蔥是一種中藥,除了日常我們知道的功效外,其實苦葵鴉蔥還有很多其它方面的功效和作用的,我們馬上來看看。
【別名】又枝鴉蔥、女苦奶(《內(nèi)蒙古中草藥》),羊奶及及、散枝鴉蔥(《中國沙漠地區(qū)藥用植物》)。
【來源】為菊科植物 分枝鴉蔥 的 全草、根 。夏、秋采收,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30~40厘米。莖自基部多叉狀分枝,成半球形,粉綠色,含白色乳汁。地上部有多年殘余葉柄的基部;葉絲狀線形,先端尖,全緣,彎曲。頭狀花序生于枝頂;總苞片數(shù)層,圓筒形,有毛;舌狀花4~5朵,鮮黃色。瘦果略彎曲,長圓柱形,冠毛黃褐色或白色,具有互相交混的分枝。
【生境分布】生于沙質(zhì)地、沙丘、干燥山坡、河邊等處。分布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地。
【性味】《內(nèi)蒙古中草藥》:"苦辛,寒。"
【功能主治】治疔腫,瘊子。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或熬膏。外用:取新鮮折枝流出的乳白色漿汁涂患處。
【附方】①治癌癥:分枝鴉蔥、苦菜各一斤,熬膏。服時可酌加蜂蜜,每次一錢,開水送服。(《內(nèi)蒙古中草藥》)
【摘錄】《*辭典》
上文介紹了苦葵鴉蔥的相關(guān)常識,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苦葵鴉蔥,大家可以在平時多積累一些相關(guān)的東西,這會對我們保持身體健康起到重要的作用。
鴉蔥的藥用價值
【別名】羅羅蔥、谷羅蔥、兔兒奶、筆管草、老觀筆、土參、黃花地丁、人頭發(fā)、老鶴咀子、鴉蔥、人關(guān)發(fā)。
【來源】菊科鴉蔥屬植物鴉蔥Scorzonera glabra Rupr.[S. austriaca Willd.],以根入藥。春夏秋均可采挖,除去莖葉,洗凈泥土,鮮用或切片曬干。
【性味】苦,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活血消腫。外用治疔瘡,癰疽,毒蛇咬傷,蚊蟲叮咬,乳腺炎。
【用法用量】鮮品適量搗爛敷患處,或搗汁擦患處。
【性狀】干燥根呈長圓柱形,長可達20厘米以上,直徑6-10毫米;表面棕黑色,有縱橫皺紋,上部具密集的橫皺紋,根頭部殘留眾多棕色毛須(葉基纖維束與維管束)。質(zhì)較疏松,斷面黃白色。氣微,味微苦澀。
【化學成份】鴉蔥根含橡膠,菊糖(inulin),膽堿(cho-line)。葉含鎳(Ni)、鉻(Cr)、鈷(Co)、鈣(Ca)、鎂(Mg)、鐵(Fe)等微量元素。
鴉蔥的副作用
尚不明確。
鴉蔥的醫(yī)學記載及附方
【別名】土參、黃花地丁(《南京民間藥草》),人頭發(fā)、老鶴咀子(《江蘇藥材志》)。
【各家論述】
1、《江蘇藥材志》:味微苦澀。
2、《寧夏中草藥手冊》:微苦,寒。
3、《江蘇藥材志》:消腫解毒,治五癆七傷,疔瘡癰腫。
4、《救荒本草》:多年生草本,高15-25(-50)cm。根圓柱形,根頸部具多數(shù)殘存纖維狀殘葉鞘,黑褐色。莖無毛,直徑3-6mm,常在頭狀花序下膨大?;~寬披針形至條橢圓狀卵形,基部漸狹成有翅的葉柄,長20-30(-40)mm,無毛,邊緣平展;莖生葉2-3枚,下部的寬披針形,上部鱗片狀。頭狀花序,單生枝端,大,長3.5-4.5cm,總苞寬1.2-1.5cm;外層總苞片寬卵形,無毛,內(nèi)層橢圓形;舌狀花黃色,兩性,結(jié)實。瘦果,長10-13mm,無毛,有縱肋;冠毛污白色,羽狀?;ㄆ?-5月,果期6-7月。
【復(fù)方】
治疔瘡及婦女乳房腫脹:鴉蔥根打爛敷。(《南京民間藥草》)
續(xù)隨子莖中白汁是一種中藥,除了日常我們知道的功效外,其實續(xù)隨子莖中白汁還有很多其它方面的功效和作用的,我們馬上來看看。
【來源】為大戟科植物 續(xù)隨子 的 莖中的白色乳汁 。
【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千金子"條。
【化學成份】莖含卅一烷、谷甾醇、三萜成分蒲公英賽醇和白樺脂醇。漿汁中含二羥基苯丙氨酸(DOpA)1.7%。
【藥理作用】見"千金子"條。
【功能主治】①《開寶本草》:"去皯蹭。"
【臨床應(yīng)用】治療蛇咬傷:傷口先作十字切開,將續(xù)隨子鮮草折斷流出的白汁滴于切口上,每5~10分鐘1次;另取鮮草搗爛外敷傷口周圍。治療366例,傷口均愈合。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開寶本草》
雖然續(xù)隨子莖中白汁有著許多神奇的功效,但也不是隨便就可以食用的。我們要針對用者的自身情況來酌情用藥。希望大家不要胡亂服用,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后果。
白背三七莖葉為菊科植物白子菜的莖葉。夏、秋采收。那么在醫(yī)學上白背三七莖葉有哪些具體的藥用價值呢?又有哪些方劑需要用到它呢?下面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白背三七莖葉的功效與作用。
植物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根莖塊狀。莖紫紅色,被短毛。葉根生;長卵形成矩圓狀倒卵形,長9~15厘米,寬8厘米,先端鈍或短尖,基部楔尖,有時有兩耳,葉緣具不規(guī)則缺刻及鋸齒,并有灰白色短緣毛,上面綠色,禿凈或疏被灰白色短毛,主脈上較多,下面淺綠色或紫紅色,主脈突出,上被疏短毛,網(wǎng)脈干時呈黑色;葉柄短或無?;ㄇo根出,疏被短毛。頭狀花序頂生,數(shù)朵,徑1~1.5厘米;總苞2輪,緣狀披針形,外輪短,疏寓,內(nèi)輪覆瓦狀排列,倍長于外輪,疏被灰白色短毛;花全部管狀,金黃色;雄蕊5,花藥聯(lián)合,內(nèi)藏,著生于冠管的1/2處;雌蕊花柱細長,外露,柱頭2裂。瘦果成熟時深褐色,有線條,冠毛白色。花期春束至冬初。
【功能主治】
清熱,舒筋,止血,祛瘀。治百日咳,風濕痛,骨折、創(chuàng)傷出血,癰腫瘡癤。
①《云南中草藥》:清熱消炎,舒筋活絡(luò)。
②《云南中草藥選》:接骨,止血,祛瘀,消炎。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2~3錢。外用:搗爛敷或研末撒。
【附方】
①治骨折,外傷出血
白背三七莖葉研末撒布患處。另用白背三七根適量泡酒服。
②治水火燙傷
白背三七鮮葉,搗爛,加白糖適量,拌成糊狀,敷患處。
③治百日咳
白背三七莖二繭三錢。紅糖引,煮雞蛋吃。(①方以下出《云南中草藥》)
④治風濕痛
大綠葉的葉三至五錢。加糖適量煮雞蛋吃。(《云南中草藥選》)
⑤治瘡癤癰腫
大綠葉的葉研末敷。(《云南中草藥選》)
結(jié)語:通過上文的介紹,大家肯定已經(jīng)對白背三七莖葉有了一定的了解。我們知道了白背三七莖葉具有清熱,舒筋,止血,祛瘀的功效。如果大家想了解更多關(guān)于中藥的相關(guān)知識,可以繼續(xù)閱讀下一篇哦。
鴉跖花是中藥中常見的一種,具有很多不同的功效,可以對人體的一些疾病進行調(diào)理,下面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它的具體的功效有哪些吧。
【英文名】Oxygraphis
【來源】藥材基源:為毛莨科植物鴉跖花的全草。
【原形態(tài)】鴉跖花,多年生小草本,高2-9cm。根狀莖短,須根簇生,細長。葉基生;葉柄長1-4cm,較寬扁,基部擴大成鞘狀;葉為卵形、倒卵形或長圓形,長0.3-3cm,寬5-25mm,全緣,或具不明顯的鋸齒,基部楔形?;ㄝ?-3,無毛;花兩性,單生,直徑1.5-3cm;萼片5,寬倒卵形,長4-10mm,近革質(zhì),無毛,綠色,果期增大,宿存;花瓣10-15,披針形或長圓形,長8-15mm,寬1.5-4mm,橙黃色或表面白色,基部漸狹成爪,蜜槽呈杯狀凹穴;雄蕊多數(shù),花絲細,比花藥長2-4倍,花藥長0.5-1.2mm;花托寬扁;心皮多數(shù)。瘦果楔狀菱形,長2.5-3mm,寬1-1.5mm,有4條縱肋,背肋明顯,喙短而硬,基部兩側(cè)有翼?;ü?-8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3000-5100m的高山劃甸或高山灌木叢中。
【性狀】性狀鑒別 根莖較短,直徑3-6mm。須根叢生,棕色至黑褐色,長可達20cm,直徑小于1mm,具縱直紋;折斷面棕色。葉叢生,黃綠色,葉片卵圓形或長圓形,長0.2-2.8cm,寬0.5-2.2cm;葉柄長1-4cm,上部有狹翅?;ò櫩s成團,萼片5,近圓形,黃綠色;花瓣棕色,有時脫落,雄蕊多數(shù)。氣香,味辛。
【性味】味微苦;性寒
【歸經(jīng)】肺;肝經(jīng)
【功能主治】祛瘀止痛;清熱燥濕;解毒。主頭部外傷;瘀血疼痛;瘡瘍
【用法用量】內(nèi)服:研末, 1.5-3g。
【注意】氣虛有汗,血虛頭痛、陰虛咳嗽者忌用。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全草:祛風散寒,開竅通絡(luò)。
【摘錄】《中華本草》
上文我們介紹了什么是鴉跖花,我們知道鴉跖花不但可以用來治療疾病而且還有很好的保健功效,所以我們要善于利用鴉跖花來為我們的健康護航。
鴉椿衛(wèi)矛是我們國家常見的中藥之一,鴉椿衛(wèi)矛的藥用歷史非常的久遠,很多久遠的醫(yī)藥典籍里面就有著鴉椿衛(wèi)矛的記載,鴉椿衛(wèi)矛有很好的食用價值和藥用價值。我們來看一下。
【英文名】Euscaphis Spindle-tree
【來源】藥材基源:為衛(wèi)矛科植物鴉椿衛(wèi)矛的根及根皮。
【原形態(tài)】鴉椿衛(wèi)矛 直立或蔓生灌木,高達3m。葉對生;葉柄長2-8mm,葉片披針形或窄長披針形,長10-20cm,寬1-3cm,先端漸尖或長漸尖,基部楔形或圓形,邊緣有淺細鋸齒。聚傘花序側(cè)生新枝上,有3-7花,總花梗細弱,長1-1.5cm,花梗長約1cm;花淡紅色,直徑5-8mm。蒴果4深裂,常僅1-2室發(fā)育成裂瓣,裂瓣卵圓形,長達8mm。種子1顆,有橘黃色假種皮。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谷密林及山坡路邊。
【性味】辛;苦;平
【歸經(jīng)】心;肝;脾經(jīng)
【功能主治】活血通經(jīng);祛風除濕;消腫解毒。主跌打瘀腫;腰痛;癥瘕;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痛經(jīng);風濕痹痛;痔瘡;漆瘡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0-15g。外用:適量,煎水洗。
【注意】孕婦禁服。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根、根皮主治血栓閉塞性脈管炎。風濕關(guān)節(jié)炎,腰痛,跌打。
【摘錄】《中華本草》
上文為大家介紹了鴉椿衛(wèi)矛的作用,希望對大家在生活中有所幫助。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胡亂的和其他食物搭配,應(yīng)該咨詢專業(yè)人士后再決定。
野鴉椿皮大家知道是什么嗎,它是中藥的一種,古代醫(yī)書里對于它的記載也很多,野鴉椿皮有很多的藥用價值,能夠用來治療我們身體出現(xiàn)的一些不適癥狀,下面我們就來詳細的了解野鴉椿皮的功效與作用。
【別名】雞眼睛皮。
【來源】藥材基源:為省沽油科植物野鴉椿Euscaphis japonica (Thunb.) Dippel的莖皮。
【原形態(tài)】野鴉椿 落葉小喬木或灌木,高2-8m。莖皮灰褐色,具縱紋。小枝及芽紅紫色,枝葉揉破后發(fā)出惡臭氣味。葉對生;小葉柄長1-2mm;小托葉線形,基部較寬,先端尖,有微柔毛;奇數(shù)羽狀復(fù)葉,長(8-)12-32cm,葉軸淡綠色,小葉5-9,稀3-11,長卵形或橢圓形,稀為圓形,長4-9cm,寬2-4cm,先端漸尖,基部鈍圓,邊緣具疏短鋸齒,齒尖有腺體,下面沿脈有白色小柔毛,主脈在上面明顯,在背面突出;側(cè)脈8-11,有微柔毛?;▋尚裕瑘A錐花序頂生,花梗長達21cm,花多,較密集,黃白色,徑4-5mm;萼片與花瓣均5,橢圓形,萼片宿成;花盤盤狀,心皮3,分離;雄蕊5,花絲扁平;雌蕊3;子房卵形。蓇葖果,長1-2cm,每一花發(fā)育為1-3個,果皮軟革質(zhì),紫紅色,有縱脈紋。種子近圓形,假種皮肉質(zhì),黑色,有光澤?;ㄆ?-6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山谷、河邊的叢林或灌叢中,亦有栽培。
【性味】辛;溫
【功能主治】行氣;利濕;祛風;退翳。主小兒疝氣;風濕骨痛;水痘;目生翳障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煎湯洗。
【摘錄】《中華本草》
以上就是對野鴉椿皮的功效的一些簡單的介紹,希望對所有的朋友都能所幫助,總得來說野鴉椿皮的養(yǎng)生功效是非常強大的,因此日常生活中可以利用野鴉椿皮來更好的促進身體健康 。
臘鴉散是一種應(yīng)用非常廣泛的中藥方劑,在治愈疾病的同時調(diào)理身體的機能,受到很多人的喜愛,但是它在服用時也是有一些注意事項的,接下來就一起來看一下。
【處方】臘月鴉1只(去爪咀),臘月野狐肝1具(并臘月鴉同入瓷瓶中,以鹽泥固濟候干。以大火煅令通赤,去火取出,細研為散),天麻3分,天南星半兩(炮裂),白附子半兩(炮裂),桑螵蛸半兩(微炒),藿香半兩,干蝎半兩(微炒),蚱蟬1分(微炒),烏蛇肉3分(酒浸,炙微黃),白僵蠶半兩(微炒),天竹黃半兩(細研),阿膠半兩(搗碎,炒令黃燥),麝香1分(細研),牛黃1分(細研),龍腦1分(細研),膩粉1分。
【制法】上為細散,與前2味相和,更令研勻。
【功能主治】急風。手足攣急,口噤項強,不知人事。
【用法用量】每服2錢,以溫酒調(diào)下,不拘時候,頻服,以效為度。
【摘錄】《圣惠》卷二十二
從上面的描述中我們了解到臘鴉散對人體的養(yǎng)生功效是顯著的,但對于它的食用方法我們也必須要了解并且掌握。
隨著人們對中藥的研究的深入,人們逐漸的了解了各種中藥中的詳細的成分,也知道這些成分對于大家的健康的影響。下面就為各位朋友推薦一種中藥黍莖,詳細的描述一下黍莖的功效,希望對各位的學習和研究有一定幫助。
【別名】黍穰(《補缺肘后方》)。
【來源】為禾本科植物 黍 的 莖 。
【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黍米"條。
【性味】《綱目》:"辛,熱,有小毒。"
【功能主治】治小便不利,水腫,妊娠尿血。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或燒存性研末。外用:煎水浸浴。
【附方】①治通身水腫:以黍莖煮湯浴之’(《綱目》)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食療本草》
通過本篇文章對黍莖的詳細介紹,我們可以了解到關(guān)于黍莖的相關(guān)作用和食用方法等。黍莖的價值可以通過其功效中看出,充分的體現(xiàn)了黍莖的重要性。
芒莖是我們國家常見的中藥之一,芒莖的藥用歷史非常的久遠,很多久遠的醫(yī)藥典籍里面就有著芒莖的記載,芒莖有很好的食用價值和藥用價值。我們來看一下。
【來源】為禾本科植物 芒 的 莖 。
【原形態(tài)】芒(《本草拾遺》),又名:杜榮(《爾雅》),笆芒(《太平寰宇記》),笆茅(《綱目》),度蕓、苫房草、創(chuàng)高草、白尖草。
【生境分布】生山坡或荒蕪田野中。全國大部地區(qū)均有分布。
【化學成份】莖含有抗癌作用(艾氏癌和肉窟-180)的多糖成分,主由戊糖和己糖組成。莖、葉中尚分離出苜蓿素。花穗含洋李甙、芒花甙。
【性味】《本草拾遺》:"味甘,平,無毒。"
【功能主治】①《本草拾遺》:"主人畜為虎狼等傷,恐毒入肉者,取莖雜葛根濃煮服之,亦取汁。"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0.8~1.5錢。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拾遺》:芒有二種,皆叢生,葉皆如茅而大,長四、五尺,甚快利,傷人如鋒刃。七月抽長莖,開白花成穗,如蘆葦花者芒也;五月抽短莖,開花如芒者石芒也。
上述這些都是關(guān)于芒莖的一些小知識,如果您感覺比較適合自己的身體狀況的話,不妨試一試,相信會對身體有一個明顯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