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蔻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心靜乾坤大,心安理數(shù)明,只有理性的清靜才能大智大慧,大徹大悟?!彪S著生活的提升,養(yǎng)生已經(jīng)成為社會性的關(guān)注焦點,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我們需要掌握相關(guān)養(yǎng)生知識。就中醫(yī)養(yǎng)生話題,您是如何看待的呢?經(jīng)過搜索和整理,小編為大家呈現(xiàn)“白蔻的功效與作用”,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白蔻是很多人都非常熟悉的東西,白蔻給我們帶來的功效是其他食物都不具備的。那么白蔻的功效有哪些呢?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下。
【來源】藥材基源:為姜科植物滑葉山姜的果實。
【原形態(tài)】滑葉山姜,多年生直立草本。莖較粗壯。葉柄長3-6cm;葉舌長1.5-2cm,鈍,革質(zhì);葉鞘具條紋;葉片線狀被針形,長達60cm,寬約7cm,先端漸尖,基部漸狹,革質(zhì),上下兩面均無毛。圓錐花序頂生,直立,長40-50cm,寬約4cm,下部無毛,上部密被長柔毛;花3-5朵聚生,花梗極短;苞片卵形,花時脫落,長約1.5cm;小苞片與苞片相似,惟較??;花萼近鐘狀,長9-10mm,無端不規(guī)則齒裂,一側(cè)開裂至中部;花冠管長7-8mm,裂片長圓形,長1.5-1.8cm,內(nèi)凹,背面被柔毛,后方的一枚先端有小尖頭,下部具緣毛;唇瓣卵形或圓形,長1.4cm,寬l-1.2cm,先端微凹,基部略收縮;側(cè)生退化雄蕊線形,極短,花絲長4-5mm,花藥長6mm;子房球形,被絹質(zhì)長柔毛?;ㄆ?-3月,果期4-6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地、路邊和草叢等潮濕之地。
【性狀】性狀鑒別:蒴果呈長橢圓形,長1.2-1.6cm,表面光滑,黃棕色,去果皮后三室,每室有種子4-8粒,內(nèi)果皮與假種皮緊密包裹著種子團,不易分開;種子呈不規(guī)則的多面體,直徑約6mm,背部隆起,并有一淺溝,種子表面談棕色,有縱紋。假種皮白色。氣微,味辛、苦。
【性味】味辛;性溫
【功能主治】行氣開胃。主胃脘疼痛;消化不良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9g。
【摘錄】《中華本草》
有關(guān)白蔻的功效的問題就講解到這里,希望對您起到幫助。雖然白蔻的價值非常高,但是我們在食用的時候一定要謹慎。
相關(guān)閱讀
其實白蔻仁就是我們常說到白豆蔻和白蔻,在我們的生活中算是一個不可缺少的調(diào)味品。這樣說的話大家也知道是一些家庭婦女對于這個調(diào)味品是比較了解的,但是這也是只是說到做菜的時候是有很大的作用的。但是具體的一些藥用價值,大家還是不了解。那么,白蔻仁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
白豆蔻又稱白蔻、蔻仁,皮色黃白,具有油性,辣而香氣柔和,可作為菜肴、肉制品及醬腌菜的調(diào)味料食用。
豆蔻的功效與作用:
辛,溫。歸肺、脾、胃經(jīng)?;瘽裣?,行氣溫中,開胃消食。用于濕濁中阻,不思飲食,濕溫初起,胸悶不饑,寒濕嘔逆,胸腹脹痛,食積不消。草豆蔻還可與花椒、八角和肉桂等藥材配合使用作為食品調(diào)味劑,可去除魚、肉等食品的異味。此外,草豆蔻莖桿韌性大、通透性能好,是上等編織材料,編織的坐墊冬暖夏涼,具有預(yù)防和治療坐瘡的功能。
功效:幾種豆蔻都富含豆蔻素、樟腦、龍腦等揮發(fā)油,因此富有香氣,能祛除魚肉的腥膻異味,令人開胃口、增食欲并促進消化。豆蔻的提取物可增強機體對腫瘤的免疫功能,破壞癌細胞外圍防護因子,使癌組織容易被損害。傳統(tǒng)醫(yī)學(xué)認為:草豆蔻具有燥濕祛寒、暖胃健脾、止痛祛痰、下氣解毒的功能;白豆蔻有芳香化濁、消脹行氣、化濕健胃和止嘔醒脾之功效;紅豆蔻則有助消化、解酒醉、溫中下氣和消食固腸的作用。
主治:寒濕氣滯,胸悶不暢,脘腹脹滿,嘔吐呃逆,消化不良。
臨床應(yīng)用:
1、治胃寒痛嘔吐,唇舌淡白,口泛清涎,食欲不振(相當于某些類型急性胃炎,潰瘍病),可用豆蔻6g,配吳茱萸、延胡索、高良姜、香附各6g。水煎服,有散寒、止痛、止嘔作用。
2、治虛寒久瀉(慢性痢疾、慢性結(jié)腸炎)用煨草寇,煨訶子等,方如草豆蔻湯。
通過上文的介紹后,大家也是對于白蔻仁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有了一定的認識了。其實在生活中白蔻仁不僅是可以作為一個調(diào)味品,同時配合著一些藥材也是有很大的藥用價值的。生活中處處都有學(xué)問,這些都是需要大家了解的。
很多人到了一定年齡,就會患有一些疾病,因此在對藥物進行選擇時,一定要注意不能隨意,對蔻香丸這種中藥方劑也是一樣,需要先對它進行很好的了解,下面我們來看一下。
【處方】木香1兩,人參1兩,甘草(炙)1兩,罌粟殼(蓋房炒黑色)2兩,肉豆蔻10枚(醋面裹,煨黃赤色,去面不用)。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隨大小加減旋丸。
【功能主治】和脾順氣,止泄痢。主小兒腹疼,臟寒,大便青色,腹肚虛鳴,頻并不止,及寒熱泄瀉,驚風(fēng)入脾,霍亂吐瀉,不納奶食,大便不消化,痢下赤白。
【用法用量】清粥飲化下,不拘時服。寒熱泄瀉,驚風(fēng)入脾,霍亂吐瀉,不納奶食,大便不消化,痢下赤白,石榴皮煎湯化下。
【摘錄】《普濟方》卷二○七引《家藏經(jīng)驗方》
看了上面對于蔻香丸這種中醫(yī)方劑的簡單介紹,大家是否對它有所了解呢?其實方劑的種類還有很多,一些新的方劑也正在被創(chuàng)造出來,我們期待它的更好的發(fā)展。
白蔻仁的藥用價值
味辛,性溫。歸脾、胃、大腸經(jīng)。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6g;或入丸,散。
行氣化濕,白蔻仁可用于,濕阻中焦,脾胃氣滯,胸悶脘痞,食少嘔吐,脾胃不和,泄瀉下痢,外感濕溫初起,濕重于熱,身熱不揚,胸悶不饑。
止嘔,白蔻仁可用于各種嘔吐,尤以證屬寒者為宜。還可用于脾胃氣隔,不能進食,食入即吐者。
溫中散寒,白蔻仁能溫中散寒,止胃寒呃逆,與丁香研末服。若以桃仁煎湯送服,則可治療產(chǎn)后呃逆。
平喘,白蔻仁所含的α-萜品醇,平喘作用較強。
芳香健胃,驅(qū)風(fēng),豆蔻油很不穩(wěn)定,即使儲藏很好,也常易喪失其特有之香味,一般可作成芳香酊或醑劑。種子應(yīng)在臨用前方可磨碎,有良好的芳香健胃作用,能促進胃液分泌,興奮腸管蠕動,驅(qū)除腸內(nèi)積氣,并抑制腸內(nèi)異常發(fā)酵。
治胃口寒作吐及作痛者,白豆蔻仁三錢。為末,酒送下。(《赤水玄珠》白豆蔻散)
治胃氣冷,吃飯即欲得吐,白豆蔻子三枚,搗,篩,更研細,好酒一盞,微溫調(diào)之,并飲三,兩盞。(《隨身備急方》)
治妊娠嘔吐,白豆蔻一錢,竹茹三錢,大棗三枚,鮮姜一錢。將生姜搗碎取汁,前三藥煎取一茶杯(約50~60毫升)過濾,沖姜汁服。(《武漢醫(yī)藥衛(wèi)生》
治小兒吐乳胃寒者,白豆蔻仁十四個,縮砂仁十四個,生甘草二錢,炙甘草二錢,為末,常摻入兒口中。(《世醫(yī)得效方》)
治嘔吐噦,白蔻,藿香,半夏,陳皮,生姜。水煎服。(《沈氏尊生書》白豆蔻湯)
白蔻仁的副作用
因其辛香溫燥,故陰虛血燥者禁用。
白蔻仁的醫(yī)學(xué)記載及附方
《開寶本草》,“主積冷氣,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氣?!?/p>
《珍珠囊》,“散肺中滯氣,消谷進食。”
《珍珠囊補遺藥性賦》,“其用有四,破肺中滯氣,退口中臭氣,散胸中冷氣,補上焦元氣?!?/p>
《綱目》,“治噎膈,除瘧疾,寒熱,解酒毒?!?/p>
《得宜本草》,“得砂仁、甘草,治小兒吐乳;得砂仁、丁香、陳皮,治胃反?!?/p>
《圣濟總錄》白豆蔻丸,用于濕阻中焦,脾胃氣滯證。
《沈氏尊生書》白豆蔻湯,用于惡心嘔吐,用于濕溫初起。
中藥在治療某些疾病上有著很好的幫助,因此在對草藥選擇的時候可以放心進行,大草蔻是一種對于我們不陌生的藥材,它的功效與作用你知道嗎?我們來看一下。
【英文名】Beautiful Galangal Fruit
【別名】土砂仁、假砂仁
【來源】為姜科植物 艷山姜 的 果實 。果實熟時采摘,曬干或低溫烘干。
【原形態(tài)】多處生草本,高2~3m,葉披針形,長30~60,寬5~10,先端漸尖而有一旋羌卷的小尖頭;葉知長0.5~1.0cm,外被子毛。圓錐花序總狀花序式,下垂,長達30cm;苞片白色,頂端及基部粉紅色;花萼愛保形,白色,先端粉紅色;花冠管較花萼為短,裂片長圓形。長約3cm,乳白色,先端粉紅;唇瓣匙狀寬卵形,直徑約2cm,被稀疏的粗毛,具顯露的條紋,頂端常冠以宿萼,熟時紅色。花期4~6月,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林蔭。主產(chǎn)福建、廣東。
【性狀】蒴果橢圓形、卵圓形或橄欖形,長1.5~3cm,直徑1~2cm;黃棕色或紅棕色,兩端突出稍尖,皮厚無刺,縱棱線突起,杰棕色開裂,露出種子。種子不集線結(jié)成團,呈不規(guī)則的多面形,灰棕色或棕褐色;外被白色假種皮。質(zhì)梗 。氣微,味微辛。
【化學(xué)成份】含有棕櫚酸、桉葉素、蒎烯、石竹烯、山姜素(alpinetin)、小豆蔻明(cardamonin)、龍腦、桂皮酸甲酯等。
【性味】性溫,味辛,澀。
【功能主治】燥溫祛寒,除痰截瘧,健脾暖胃。用于心腹冷痛、胸腹脹滿、痰間斷積滯、消化不良、嘔吐腹瀉。
【摘錄】《*辭典》
【出處】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相信一開始對大草蔻不太清楚的朋友現(xiàn)在應(yīng)該已經(jīng)掌握了大草蔻的相關(guān)知識。希望這篇文章可以對大家有所幫助。
如今我們的生活檔次在不斷的提高,但是我們的健康質(zhì)量卻在不斷的下降,飲食不科學(xué)對于我們的身體造成了潛在的威脅。而中醫(yī)的許多藥材就可以對我們的身體進行調(diào)理改善,下面為大家介紹一下云南小草蔻。
【別名】小麥黃
【來源】藥材基源:為姜科植物舞花姜的果實。
【原形態(tài)】舞花姜,多年生草本,高達lm。莖基稍膨大,下部被鱗片狀鞘。葉互生,無柄或具短柄;葉舌及葉鞘口具緣毛;葉片長圓形或卵狀披針形,K12-20cm,寬4-5cm,邊緣上部及先端尾尖部分具睫毛,兩面的脈上疏被長柔毛,余均無毛。圓錐花序頂生,長15-20cm;花黃色,各部均具橙色腺點,常l-3朵生于長1-1,5cm的分枝頂端;花萼管漏斗形,長4-5mm;花冠管長約1cm,裂片反折,長約5mm;側(cè)生退化雄蕊披針形,與花冠裂片等長;唇瓣倒楔形,長約7mm,先端2裂,反折,生于花絲基部;花絲長10-12mm,花藥長約4mm,兩側(cè)無翅狀附屬體。蒴果橢圓形,直徑約Icm?;ㄆ?-9月,果期8-11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400-1300m的林下陰濕。
【栽培】生物學(xué)特性:喜溫暖潮濕氣候。宜選澤肥沃、疏松的沙質(zhì)土或腐殖質(zhì)土栽培。
【性味】味辛;性溫
【功能主治】健胃消食。主胃脘脹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6g;或入九、散。
【摘錄】《中華本草》
上文我們介紹了云南小草蔻以及云南小草蔻的特點,可以知道云南小草蔻有非常好的功效和作用,在很多疾病上面都起到了治療和輔助治療的效果。希望對大家的健康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