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果蓽茇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果的功效。
千保健,萬保健,心理平衡是關鍵。千養(yǎng)生,萬養(yǎng)生,心理平衡是“真經(jīng)”。從古至今,關于養(yǎng)生有很多膾炙人口的詩句或名言,不注意養(yǎng)生,將為我們的生活埋下悲劇的種子。有效的中醫(yī)養(yǎng)生是如何做的呢?以下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收集整理的“長果蓽茇的功效與作用”,大家不妨來參考。希望您能喜歡!
長果蓽茇是一味很好的藥材,在中醫(yī)里面經(jīng)常要用到長果蓽茇給患者治病,有著極高的藥用價值,下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長果蓽茇的幾個方面。
【別名】瓜哇長果胡椒
【來源】藥材基源:為胡椒科植物假蓽茇的果序。
【原形態(tài)】假蓽茇 攀援藤本。各部均無毛。枝圓柱形,干時具縱紋而帶褐色。單葉互生;葉柄長5-11mm,僅基部具短鞘;葉片硬紙質,有密腺點,干時帶蒼白色,狹橢圓形、卵狀長圓形或橢圓形,長8.5-16cm,寬3.2-7.5cm,先端漸尖至短尖,基部近相等至不等,兩側均鈍或一側略狹而短;中脈每邊發(fā)出側脈4-5條?;▎涡?,雌雄異株,集成與葉對生的穗狀花序;雄花序長5-6.5cm,總花梗略長于葉柄,苞片圓形,無柄,雄蕊2或3,花藥闊長圓形,近無花絲;雌花序長3-4cm,總花梗和苞片與雄花序相同,子房嵌生于花序軸中,柱頭3,卵狀短尖,外彎,未成熟漿果先端圓,下部嵌生于花序軸中并與其合生?;ㄆ?-7月。
【生境分布】廣東、臺灣有栽培。
【化學成份】果實含精油,內有蓽澄茄烯(cadinene)及少量的醛類和酚醚類物質。又含胡椒堿(piperine),幾內亞胡椒酰胺(guineesine),蓽茇壬二烯哌啶(pipernonaline),蓽茇十八碳三烯哌啶(piperoctadecalidine),飛飛靈(filfiline),N-異丁基二十碳-2, 4,8-三烯酰胺(eicosa-2,4,8-trienoic acidisobutylamide)。近從地上部分分得:芝麻素(sesamin),3,4,5-三甲氧基二氫桂皮酸(3,4,5-trimethoxydihydrocinnamic acid)以及假蓽茇酰胺(retrofractamide)A、B、C及D,其中假蓽茇酰胺B就是胡椒酰胺(pipercide)。
【性味】辛;溫
【歸經(jīng)】胃經(jīng)
【功能主治】溫中健胃;祛寒止痛。主胃寒脘腹脹滿疼痛;消化不良;嘔吐清水;頭痛;牙痛;鼻淵;疝氣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g;或人丸、散。外用:適量,研細末,納齲齒中。
【注意】陰虛火旺者禁服。
【摘錄】《中華本草》
其實只有在實踐后才會知道它的好處。就如同上面介紹的中藥長果蓽茇,原來長果蓽茇還可以治療一些其他的疾病。所以適量的食用還是有不少好處的。
相關閱讀
蓽茇湯屬于是一種中藥方劑,在平時的時候是可以治療一些疾病的。并且使用蓽茇湯對于人體的健康是很有好處的。接下來我們?yōu)榇蠹以敿毜慕榻B一下。
【處方】蓽茇、蓽澄茄、紅豆蔻(去皮)、蓮花、甘草各等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水氣病,經(jīng)服輕粉丸,水退后,須此藥補之。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生姜1小塊(切),棗1枚(擘),煎至7分,和滓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八十
【處方】蓽茇、生地黃、當歸尾、荊芥穗、白芷、桑白皮(炒)、蜂房(炒)、赤芍藥、姜黃、細辛、藁本、甘草各等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齒痛。
【用法用量】每用3錢,井水煎,漱。
【摘錄】《醫(yī)統(tǒng)》卷六十四
關于蓽茇湯的用法用量還有功效作用等,大家已經(jīng)了解了。雖然說這類藥物對于治療許多疾病都有很好的療效,但是本藥物一定要在醫(yī)生的指導下服用,大家要注意了。
蓽茇粥,這是一種中藥方劑的名字,這種藥是由多種常見的藥物組成,用途也是比較廣泛的,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方劑。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處方】蓽茇1分,胡椒1分,干姜(炮裂,銼)1分,檳榔1分,桂心1分,粟米3合。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心中冷氣,往往刺痛,腹脹氣滿。
【用法用量】以水2大盞,水煮粥,候米熟,入藥末3錢,攪令勻,每日空腹食之。
【摘錄】《圣惠》卷九十六
【處方】蓽茇1分,胡椒1分,桂心1分(為末),米3合。
【功能主治】心腹冷氣刺痛,妨脹不能下食。
【用法用量】上煮作粥,下蓽茇等末,攪和,空心食之。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九十四引《食醫(yī)心鏡》
【處方】蓽茇末2合,胡椒末1分,青梁米4合(淘)。
【功能主治】溫中、散寒、止痛。主老人冷氣心痛,發(fā)動時遇冷氣即痛;胃寒嘔吐,食欲不振,脘腹疼痛,腸鳴泄瀉。
【用法用量】上以米煮作粥熟,下2味調之,空心食。常服尤效。
【注意】凡一切實熱癥及陰虛有火者忌用。
【各家論述】《藥粥療法》:方中蓽茇大辛大熱而無毒,專入脾胃經(jīng),溫胃散寒,下氣止痛;胡椒入胃及大腸經(jīng),功同蓽茇,二者一并煮粥,其溫中散寒之力頗強,且與米配合,煮粥食用,還能溫中補虛,健脾暖胃,同時也能使蓽茇、胡椒的散寒作用緩緩發(fā)揮,以提高療效。
【摘錄】《養(yǎng)老奉親》卷一
通過上文對蓽茇粥的介紹我們可以知道,其實在現(xiàn)實生活中養(yǎng)生方劑有許多,不管是什么類型的都是擁有著自己獨有的營養(yǎng)還有對食用者的功效與作用。不過想要更方便的食用到這樣的養(yǎng)生方劑,只有學會這樣的制作方法才可以。
大家都知道蓽茇飲對人的健康是非常有好處的,但是很多人卻并不了解它的功效。其實了解這些功效是很有必要的,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
【處方】蓽茇1兩,沉香(銼)1兩,草豆蔻(去皮)1兩,青橘皮(去白,焙)1兩,丁香1兩,桃仁(炒,去皮尖)1兩,大腹(銼)1兩,生姜(切,炒)1兩,訶黎勒皮2兩,甘草(炙,銼)半兩,枳殼(去瓤,麩炒)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膈氣。心腹痞滿,全不思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六十二
以上就是本文對于蓽茇飲這種中藥方劑的一些介紹,現(xiàn)在人們對養(yǎng)生都已經(jīng)重視起來,特別是各大電視上都會報道一些有關養(yǎng)生的方法,從飲食方面到運動方面等。大家也可以多學習一些這樣的方法,對自己的身體進行好的調養(yǎng)。
蓽茇根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見的一種中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非常的重要,但是對于蓽茇根的功效和作用,有些人不是很了解,所以下面我們就來詳細的了解下。
【別名】蓽撥沒(《本草拾遺》)
【來源】為胡椒科植物 蓽茇 的 根 。
【化學成份】根含胡椒堿、蓽茇明堿、蓽茇明寧堿。莖含蓽茇明堿。
【藥理作用】蓽茇明堿有明顯降低狗血壓的作用,阿托品及抗組織胺藥對其降壓作用沒有影響。于第二頸椎處橫切脊髓后,降壓作用仍然保持。對呼吸的頻率及深度均無影響。對兔和大鼠回腸可抑制其張力和收縮力最后麻痹,洗去藥物可以恢復。胡椒堿的藥理見"蓽茇"條。
【性味】《本草拾遺》:"味辛,溫,無毒。"
【功能主治】《本草拾遺》:"主五勞七傷,陰汗,核腫。""冷氣嘔逆,心腹脹滿,食不消,寒疝核腫,婦人內冷無子。治腰腎冷,除血氣。"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錢,或入丸、散。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以上的內容就是對于中藥蓽茇根的介紹,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應該更多的去了解蓽茇根,才能更加合理的利用,更好的發(fā)揮出蓽茇根的價值。
你聽說過中藥方劑嗎?中藥方劑有很多種,不同的中藥方劑針對的疾病類型不用,功效作用當然也會不一樣,蓽茇丸就是其中一種,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下它的相關信息。
【處方】蓽茇 附子(炮裂,去皮、臍)干姜(炮)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肉豆蔻各30克 龍骨 訶黎勒皮 縮砂仁各15克
【制法】上八味,搗羅為末,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主腸胃久寒,大便鶩溏。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腹時用米飲送下,每日二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十四
【處方】蓽茇 胡椒各等分
【制法】上二味,搗羅為末,化蠟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主牙齒疼痛。
【用法用量】每用1丸,納齲孔中。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一九
【處方】蓽茇(洗,炒)3兩,干姜(白者,炮)1兩半,胡椒(炒)半兩,甘草(炙)半兩,人參1兩,桂(去粗皮)1兩,木香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補順三焦,通肝氣。主肝元氣虛,四肢勞倦,飲食不消,背痛頭旋,或時寒熱,肢節(jié)疼痛,手足無力。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食前鹽湯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四十一
【處方】蓽茇半兩,木香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胡椒半兩,桂(去粗皮)半兩,干姜(炮)半兩,訶黎勒皮(焙)半兩,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1兩半。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脾虛嘔逆,心腹常痛,面色青黃,腰胯冷疼。
【用法用量】每服15丸,空心粥飲送下,日3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四十四
【處方】蓽茇1兩,高良姜1兩,肉豆蔻(去殼)1兩,桂(去粗皮)1兩,縮沙蜜(去皮)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白術1兩,胡椒1兩,訶黎勒(炮,去核)1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脾臟虛冷,大便滑泄,及白痢臍腹多疼。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心、食前粟米飲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四十四
【處方】蓽茇3分,木香半兩,桂心半兩,白茯苓3分,檳榔1兩,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胡椒3分,厚樸2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當歸3分(銼,微炒),干姜半兩(炮裂,銼),訶黎勒1兩(煨,用皮),人參1兩(去蘆頭)。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脾臟久積冷氣,攻心腹疼痛,面色青黃,四肢無力,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粥飲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五
【別名】沉香蓽拔丸
【處方】蓽茇1兩,沉香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肉豆蔻(去殼)1兩,茴香子1兩,木香1兩,石斛(去根,銼)1兩,訶黎勒皮1兩,山茱萸1兩,桂心1兩,干姜(炮裂,銼)1兩,補骨脂(微炒)1兩,巴戟1兩,蓽澄茄1兩,檳榔1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逐積冷氣,暖脾腎臟。主下元虛憊。
【用法用量】沉香蓽拔丸(《圣濟總錄》卷五十四)。
【摘錄】《圣惠》卷九十八
【處方】蓽茇1兩,胡桃仁1兩,干姜1兩(炮裂,銼),人參1兩(去蘆頭),白茯苓1兩,訶黎勒1兩(煨,用皮),桂心1兩半。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五勞七傷,腎虛脾弱,上焦熱,下元虛冷,腹內雷鳴,胸膈氣滯,羸瘦無力。
【用法用量】每日服20丸,空心溫酒送下,漸加至30丸。
【摘錄】《圣惠》卷九十八
【處方】蓽茇1兩,訶黎勒3分(煨,用皮),桂心半兩,胡椒1兩,厚樸2(一)兩半(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白術3分,龍骨1兩,干姜3分(燒裂,銼),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白石脂1兩,縮砂3分(去皮),當歸半兩(銼,微炒)。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久冷痢不止,食不消化。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以粥飲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五十九
【處方】蓽茇1兩,干姜3分(炮裂,銼),胡椒3分,桂心3分,人參1兩(去蘆頭),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訶黎勒1兩(煨,用皮),赤茯苓1兩,檳榔2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久痃癖氣,或時嘔噦,腹痛不能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20丸,以粥飲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四十九
【處方】蓽茇3分,白術3分,肉豆蔻3分(去殼),丁香半兩,訶黎勒2兩(煨,用皮),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桂心3分,胡椒半兩,干姜半兩(炮裂,銼),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木香半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氣勞。大腸時泄,不欲飲食,四肢厥冷,面色青黃。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粥飲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二十八
【處方】蓽茇半兩,木香半兩,訶黎勒1兩半(煨,用皮),肉豆蔻1兩(去殼),檳榔1兩,白術半兩,阿魏半兩(面裹煨,以面熟為度),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干姜半兩(炮裂,銼),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人參半兩(去蘆頭),桂心半兩,胡椒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冷勞氣,四肢羸瘦,面色萎黃,腹內疼痛,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及晚食前以暖酒送下。
【摘錄】《圣惠》卷二十八
【處方】蓽茇1兩,人參1兩(去蘆頭),桂心1兩,干姜1兩(炮裂,銼),訶黎勒1兩半(煨,用皮),白茯苓3分,胡椒3分,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虛勞,腸胃大冷,全不思食,或氣脹滿;脾胃冷,心腹(疒丂)痛,腸鳴泄瀉;臍下結痛,及痃痞氣塊;五勞七傷,腎虛脾弱,上焦煩熱,下元虛冷,腹內雷鳴,胸膈氣滯,羸瘦無力。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前以粥飲送下。
【摘錄】《圣惠》卷二十八
【處方】蓽茇半兩,木香半兩,干姜(炮)半兩,枳殼(去瓤,麩炒)半兩,大黃(銼,炒)半兩,檳榔(煨,銼)半兩,縮砂仁3分,訶黎勒(煨,去核)3分,白茯苓(去黑皮)3分,人參3分。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胃反,吐酸水,心胸壅悶。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生姜湯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四十七
【處方】蓽茇1兩,訶黎勒皮1兩,桂心1兩,胡椒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沉香1兩,木香1兩,人參(去蘆頭)1兩,草豆蔻(去皮)1兩,檳榔1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補暖虛冷氣,溫脾飲食。主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以溫酒送下。
【摘錄】《圣惠》卷九十八
【處方】蓽茇1兩,胡椒1兩,檳榔1兩,訶黎勒2兩(煨,用皮),白茯苓1兩,肉桂1兩(去皺皮),人參1兩(去蘆頭),干姜1兩(炮裂,銼),陳橘皮2兩(湯浸,去白瓤,焙)。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脾胃氣虛弱,腑臟積冷,或時嘔吐,不能飲食,心腹脹滿,面色萎黃。
【用法用量】每服20丸,以生姜湯或粥飲送下,不拘時候。
【注意】忌生冷。
【摘錄】《圣惠》卷五
【處方】蓽茇(炒)1兩,訶黎勒(煨,去核)3分,干姜(炮)半兩。
【制法】上為細末,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冷痰,飲食不下,膈脘不快。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生姜湯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六十四
【處方】蓽茇、胡椒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化蠟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牙齒疼痛。
【用法用量】每用1丸,內蚛孔中。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九
【別名】陳氏二神丸、二神丸
【處方】蓽茇(鹽炒,去鹽,為末)1兩,蒲黃1兩(炒)。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婦人無時月水來,腹痛。及婦人血氣不和,作痛不止。
【用法用量】陳氏二神丸(原書卷七)、二神丸(《普濟方》卷三三五)。
【摘錄】《婦人良方》卷一
【處方】蓽茇1兩,川姜(炮)1兩,丁香(不見火)1兩,附子(炮,去皮臍)1兩,吳茱萸1兩,良姜1兩,胡椒1兩,山茱萸半兩,草豆蔻(去皮)半兩。
【制法】上為細末,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滑泄。
【用法用量】每服50丸,食前陳米飲送下,日3次。
【臨床應用】滑瀉:廬州周汝功,嘉禾人,乃尊守永嘉時,每苦滑泄,服此藥,果有效。
【摘錄】《百一》卷六
【處方】蓽茇1兩,昆布(洗,炒干)1兩,吳茱萸(湯洗,焙,微炒)1兩,葶藶(隔紙炒紫色)1兩,杏仁(湯去皮尖雙仁,炒,研細)1兩。
【制法】上為細末,與杏仁同研令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上氣倚息,不得臥。
【用法用量】空腹粥飲送下5丸,稍加至10丸。
【摘錄】《圣濟總錄》卷六十七
【別名】潑雪丹、縮水丹
【處方】蓽茇半兩,人參半兩,白茯苓(去皮)半兩,干姜(炮)半兩,胡椒3分,大附子(炮,去皮臍)3分,官桂(去皮)3分,蓽澄茄3分,訶子(面裹煨,去核)3分。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脾胃病。
【用法用量】潑雪丹、縮水丹
【摘錄】《百一》卷二
【處方】蓽茇1兩1分,檳榔(銼)1兩1分,干姜(炮)1兩半,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半,訶黎勒皮2兩,蕪荑仁2兩,白術3兩,黃連(去須)3兩,阿魏3兩(以水4合,煎5-6沸,同蜜和藥),枳殼(去瓤,麩炒)1兩3分。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脾胃虛冷泄瀉,變成氣痢。
【用法用量】方中蓽茇用量原缺。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十七
【處方】蓽茇1兩半,麻黃(去根節(jié)煎,去沫,焙)1兩半,獨活(去蘆頭)1兩半,升麻1兩半,吳茱萸(湯浸3度,焙炒)1兩半,木香3分,陳橘皮(湯浸,去白,焙)3分,射干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干姜(炮)1兩,昆布(洗去咸味,暴干)2兩,羚羊角(鎊)半兩,杏仁(去皮尖雙仁,炒)1兩1分。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腳氣毒悶,嘔逆吐沫,心煩氣急,不下食。
【用法用量】每服15丸,空心米飲送下。以利為度。若利多者,減至7丸。
【摘錄】《圣濟總錄》卷八十三
【處方】蓽茇1兩,干姜(炮裂)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胡椒(炒)1兩,桂(去粗皮)1兩,檳榔2兩(煨,銼),人參1兩1分,訶黎勒(煨,杏核)1兩半。
【制法】上為末,煉密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冷勞嘔噦,不能下食,心腹脹滿,面色萎黃。
【用法用量】每服10丸,空腹清粥飲送下。甚者加至20丸。
【摘錄】《圣濟總錄》卷八十七
經(jīng)常性不注意飲食健康的人們一定要注意,我們在選擇蓽茇丸等藥物的時候需要根據(jù)我們的體質。我們在腸身體不適的時候不能單單靠藥物來化解,還應該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才能夠很好的遠離疾病。
隨著現(xiàn)在人對于健康的關注,在平時的時候也非常注意補充營養(yǎng)和調理身體,在如今市場上,中西藥各有各的優(yōu)勢和不足,而中藥方劑由于天然無公害,受到越來越多人的歡迎,下面為大家介紹一種:蓽茇散。
【處方】良姜 胡椒 蓽茇 細辛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主牙齒疼痛。
【用法用量】每用少許,噙溫水,隨痛處搐鼻內。
【摘錄】《御藥院方》卷九
【處方】蓽茇 良姜 細辛各3克
【功能主治】主兩顴骨打傷,青腫堅硬疼痛,牙車緊急,嚼物艱難,鼻孔出血,兩唇掀翻。
【用法用量】用水600毫升,煎至200毫升,漱口。
【摘錄】《醫(yī)宗金鑒》卷八十八
【處方】蓽茇1錢,蟾酥3分,燒鹽1錢,川椒2錢。
【功能主治】牙痛。
【摘錄】《串雅補》卷五
【處方】蓽茇。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一切頭風兼熱者。
【用法用量】用豬膽汁拌過,搐鼻。作嚏立愈。
【摘錄】《金鑒》卷四十三
【處方】蓽茇半兩,木香半兩,芎藭半兩,桂(去粗皮)半兩,高良姜半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丁香半兩,半夏(湯洗7遍去滑,焙干)3分,芍藥3分,人參3分,大腹3枚。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心痛不能食,兩脅如刺,壅悶。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炒生姜鹽湯調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五十六
【處方】蓽茇。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偏頭疼。
【用法用量】每用1字,先令病人滿口含溫水,隨病左右,搐人鼻中。
【摘錄】《圣濟總錄》卷十六
【處方】虎頭王字骨(即額骨)(酥炙)、蓽茇(微焙)、人參、羚角屑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噎疾。
【用法用量】每服2錢,臨臥、食后溫水調下。
【摘錄】《博濟》卷二
【處方】蓽茇3分,干姜3分(炮裂,銼),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當歸半兩(銼,微炒),赤石脂半兩,訶黎勒3分(煨,用皮),吳茱萸半兩(湯浸7遍,焙干微炒),肉豆蔻1兩(去殼)。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冷痢,腹痛不食,四肢羸弱。
【用法用量】每服2錢,以粥飲調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五十九
【處方】蓽茇1分,胡椒1分,桂心2(1)分,桃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木香半兩,當歸3分(銼,微炒)。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冷氣攻心腹,疼痛不可忍,小兒心疼不可忍。
【用法用量】《普濟方》本方用法:上為細散,一二歲兒,每服半錢,溫酒調下。
【摘錄】《圣惠》卷四十三
【處方】蓽茇3分,肉豆蔻3分(去殼),赤石脂1兩,訶黎勒1兩(煨,用皮),丁香半兩,白茯苓半兩,阿膠半兩(搗碎,炒令黃燥),白龍骨3分,當歸半兩,桂心半兩,縮砂3分(去皮),人參3分(去蘆頭),厚樸3分(去粗皮,涂生姜炙,令香熟),陳橘皮3分(半兩)(湯浸,去白瓤,焙),甘草1分(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虛勞,大腸久冷,泄痢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2錢,空心及晚食前煎艾粥飲調下。
【摘錄】《圣惠》卷二十八
【處方】蓽茇2錢,真阿魏2錢,冰片1分,麝香1分。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風濕蟲牙,作腫疼痛。
【用法用量】每用半豆許,擦放牙根痛縫中。吐去熱涎,溫湯漱之,再搽即愈。
【注意】如陽明內熱作疼,勿用。
【摘錄】《外科正宗》卷四
【處方】蓽茇3兩,桂(去粗皮)3兩,麻仁3兩,高良姜3兩,人參1兩,白術1兩,甘草(炙,銼)半分,干地黃(焙)1兩半,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1兩半。
【制法】上為散;如要丸,即煉蜜為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胸中冷痰,上焦客熱,心下停水,時發(fā)醋心,咽喉空唾,或干嘔而渴。
【用法用量】每服酒調1錢匕,1日2次;或溫酒下20丸。
【摘錄】《圣濟總錄》卷六十四
【處方】蓽茇3錢,芍藥5錢,當歸5錢,牛乳半斤。
【功能主治】利氣消濕瀉熱。主痢疾。濕熱更兼氣滯,中氣不順,口中作噯,下痢不止。
【用法用量】同煎,1半空腹頓服。
【各家論述】方中蓽茇最能順氣,且去積滯更神,入之于歸、芍之中,更能生長陰血;佐之牛乳者,牛乳屬陰,乳乃血類,無形之陰血不能遽長,用有形之陰血以滑其腸中之迫急,則血既無傷,陰又不損,轉能佐氣以去其結滯,故奏功甚捷,取效獨奇耳。
【摘錄】《辨證錄》卷七
【處方】鶴虱、良姜、蓽茇、草烏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用青鹽碾細,逐旋拌勻。
【功能主治】風蛀牙疼。
【用法用量】每用少許,于疼處擦之。侯有涎即吐出,用溫水灌漱,即愈。藥汁不可咽。
【摘錄】《普濟方》卷六十八引《海上方》
【處方】蓽茇3錢,當歸5錢,白芍5錢,車前子3錢。
【功能主治】痢疾。氣逆不舒,下痢不止,痢無紅色。
【用法用量】牛乳半斤,對水煎服。1服痢輕,3服全愈。
【摘錄】《慈航集》卷下
【處方】蓽茇不以多少。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年深頭風,痰厥嘔吐,惡聞人聲,頭不能舉,目不能開。
【用法用量】每服1大錢,食后茶清調下;仍搐少許鼻中。
【摘錄】《楊氏家藏方》卷二
【處方】蓽茇1錢,良姜1錢,細辛1錢。
【功能主治】兩顴骨打仆損傷,青腫堅硬疼痛,牙車緊急,嚼物艱難,鼻孔出血,兩唇掀翻。
【用法用量】原書治上癥,用本方同時,內服正骨紫金丹,外以海桐皮湯熏洗。
【注意】坐、臥避冷處。
【摘錄】《金鑒》卷八十八
【處方】蓽茇2錢,良姜1錢,草烏(去皮尖)5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治風蚛牙疼,兼治偏正頭疼。
【用法用量】每用半字,先含水1口,應痛處鼻內搐上,吐了水,用指粘藥,擦牙疼處。立定。
【摘錄】《衛(wèi)生寶鑒》卷十一
【處方】細辛1錢,蓽茇1錢,良姜1錢,草烏頭(生)半錢。
【制法】上加胡椒一字,同為細末。
【功能主治】風蛀牙疼。
【用法用量】如牙痛,先刷漱凈,次用牙刷蘸藥,疼處里外刷。漱畢不語少時。常用。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七十三引《煙霞圣效方》
【處方】蓽茇、膩粉、蕤仁、木鱉子各等分。
【制法】上取5月5日午時,搗為細末。
【功能主治】蝎螫卒疼,藥未及者。
【用法用量】螫著右邊,以少許點左眼;螫著左邊,點右眼。
【摘錄】《普濟方》卷三○七
【處方】蓽茇、細辛、白芷、荊芥穗、升麻、郁金、當歸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末,瓦盒貯之,緊閉勿令泄氣。
【功能主治】牙疼。
【用法用量】每用少許,擦痛處,后以荊芥湯漱之。
【摘錄】《醫(yī)統(tǒng)》卷六十四
【處方】蓽茇1兩,厚黃柏1兩6錢。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滿口白爛。
【用法用量】用米醋煎數(shù)沸后調上藥,涂患處。涎出吐之,再用白湯漱口。即愈,重者2次。
【摘錄】《濟陽綱目》卷一○五
【處方】蓽茇1兩,苦參1兩,防風(去叉)1兩,升麻1兩,藁本(去苗土)1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諸陽氣虛,風攻牙齒疼痛,不任寒熱,嚼物隱痛。
【用法用量】每用3錢匕,水1盞,煎6-7沸,熱漱冷吐。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二○
【處方】良姜(銼,炒)1兩,草烏頭(生用)1兩,蓽茇1錢。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牙疼。
【用法用量】揩牙上,有涎吐了。
【摘錄】《雞峰》卷二十一
【處方】木鱉子、蓽茇各等分。
【制法】上先研木鱉子令細,入蓽茇同研。
【功能主治】去痛。主牙齒痛。
【用法用量】搐鼻。
【摘錄】《普濟方》卷六十六引《海上方》
【處方】蓽茇2錢,蝎梢1錢,良姜1錢,草烏頭尖半錢(生,不去皮)。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牙齒疼痛。
【用法用量】指蘸擦牙痛處。吐津、誤咽不妨。
【摘錄】《御藥院方》卷九
【別名】當面可
【處方】良姜3錢,蓽茇3錢,白芷3錢,細辛3錢,蜂窠鶴虱3錢。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風蛀牙疼,不可忍者。
【用法用量】以擦之。如牙蛀,用飯1粒藥含之。即效。
【摘錄】《普濟方》卷六十八引《海上方》
【處方】蓽茇半兩,肉豆蔻(去殼,半生半煨)1兩,干姜(炮)半兩,訶黎勒(半生半煨,去核)1兩,白術3分,甘草(半生半炙,銼)半兩,木香(半生半炒)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飧泄氣痢,腹脹滿,不下食。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空心米飲調下,日2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十四
中藥方劑的發(fā)展在現(xiàn)代科技的支持下取得了越來越好的前景,療效的提高,副作用的進一步減少都昭示著其正確性。我們相信類似于蓽茇散等中藥方劑在現(xiàn)代醫(yī)學的研究下一定會發(fā)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疾病發(fā)生的時候真的是很可怕的,人們總是為自身的健康狀況擔憂,所以很有必要在平時積累一些醫(yī)藥知識以備不時之需,中藥方劑由于對人體的副作用極小,成為了首選。附子蓽茇丸就是這樣的一種,你對它了解嗎?
【處方】黑附子(炮,去皮臍)1兩,蓽茇1兩,干姜(炮)1兩,良姜(銼)1兩,丁香1兩,吳茱萸(湯洗,焙)1兩,肉桂(去皮)半兩,山茱萸(去核,炒)半兩,草豆蔻半兩。
【制法】上為細末。蒸棗肉(去皮核)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瀉痢。
【用法用量】每服30-50丸,空心、食前米飲送下。
【摘錄】《雞峰》卷十四
【處方】黑附子(炮裂,去皮臍)3兩,官桂(去皮)2兩,大椒2兩,良姜(細銼,炒)2兩,陽起石(火燒1日)2兩,川姜(炮裂)2兩,厚樸(生姜制)2兩,白術(銼)2兩,白茯苓(去皮)2兩,赤石脂(火燒通紅)2兩,肉豆蔻(醋和面裹燒)1兩半,蓽茇1兩,吳茱萸(湯洗1遍,炒)2兩。
【制法】上各為末,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助氣安血,大補沖任。主經(jīng)虛月候不時,腸滑下痢頻并。
【用法用量】方中蓽茇、吳茱萸原缺,據(jù)《普濟方》補。
【摘錄】《御藥院方》卷七
以上就是本文對附子蓽茇丸的一些介紹,其實養(yǎng)生方劑還是很值得我們來研究的,因為,它在中醫(yī)養(yǎng)生領域占了一席之地,而且獨樹一幟,有自己的特色和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