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蓽茇的功效與作用是什么
中醫(yī)運動養(yǎng)生的作用是什么。
“知生也者,不以害生,養(yǎng)生之謂也。”對于養(yǎng)生,不乏很多流傳很廣的詩句與名言,養(yǎng)生的道理大家都懂,但真正踐行的并不多。如何避開有關中醫(yī)養(yǎng)生的認識誤區(qū)呢?以下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收集整理的“中藥蓽茇的功效與作用是什么”,希望對您的養(yǎng)生有所幫助。
提起中藥蓽茇這種很多人都不知道是什么,這種藥物有很多的別名:鼠尾、蓽撥等等,這種中藥雖然很少聽到過但是在生活當中還是會經(jīng)常用到的,通常是搭配在其他藥材當中一起使用,因此很多人對于這種藥材并不了解不知道功效和作用。那么,中藥蓽茇的功效與作用是什么?
第一,中藥蓽茇的功效與作用是什么?溫中散寒:用于因寒引起的胃脘痛或臍腹痛、惡心、嘔吐、大便泄瀉等,可與肉桂、高良姜同用。行氣止痛:用于寒邪外凝、火郁于內(nèi)的頭痛、牙痛,癥見頭部前額劇痛,頭熱而紅,可與細辛、升麻、大黃同用。蓽撥作為一種中藥,為鎮(zhèn)痛健胃藥,味辛性熱,無毒。臨床上常用于胃寒引起的腹痛、嘔吐、腹瀉、冠心病、心絞痛、神經(jīng)性頭痛及牙痛等。
第二,蓽撥,是胡椒科植物蓽撥的尚未成熟的果穗,是一種一兩寸長、筷子般粗細的褐色小棒棒,掰開看,里面嵌著芝麻粒似的小籽籽。它有胡椒一樣的辣味。人們常把它作為煮肉的作料之一。蓽撥是熱性藥物,可以暖胃,也可治療虛寒性痢疾。按照中醫(yī)的說法,剛開始患痢疾的時候,是屬于濕熱性質(zhì)的,應使用清熱解毒藥物;患痢疾時間長了,就變成了虛寒性質(zhì),就要使用蓽撥等熱性藥物。所以牛奶煮蓽撥是有針對性的。
中藥蓽茇的功效與作用是什么?蓽茇在不同劑量時對小鼠心肌營養(yǎng)性血流量的影響有很大不同。當劑量為4.4—13.3g/kg時,心肌對86Rb的攝入量隨劑量升高而減少,為β受體阻滯效應;但劑量為17.8g/kg時,表現(xiàn)為β受體激動效應,增加心肌營養(yǎng)血流量和冠脈流量,改善心肌代謝。蓽茇揮發(fā)油能提高減壓及常壓條件下小鼠的耐缺氧能力,對Isop所致耗氧量增加的小鼠和亞硝酸鈉所致缺氧小鼠,都可延長其生存時間,還能顯著對抗垂體后葉素引起的兔心電圖T波變化和心率減慢。蓽茇對KCl引起的兔離體冠狀動脈收縮有抑制作用,且具劑量依賴性。
ys630.COm精選閱讀
豆豉對于吃貨朋友來說并不陌生,因為在很多好吃的食物當中都加入了豆豉這種成分。實際上豆豉就是大豆種子經(jīng)過一定的特殊加工制作而成的,不僅可以滿足人們的胃口,讓食物的味道更加豐富,同時還可以發(fā)揮出實際的健康功效。那么,中藥豆豉的功效與作用都有哪些呢?
入藥部位
豆科植物大豆的成熟種子。
性味
味苦,性寒。
歸經(jīng)
歸肺、胃經(jīng)。
功效
解表,除煩,宣郁,解毒。
主治
用于傷寒熱病,寒熱,頭痛,煩躁,胸悶。
相關配伍
1、與蔥白同用,可用于風寒感冒初起,惡寒發(fā)熱、無汗、頭痛、鼻塞等癥。
2、與梔子同用,可用于外感熱病,邪熱內(nèi)郁胸中,心中懊憹,煩熱不眠等癥。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5~15g;或入丸劑。外用:適量,搗敷;或炒焦研末調(diào)敷。
炮制方法
取桑葉、青蒿各70~100g,加水煎煮,濾過,煎液拌入凈大豆1000g中,俟吸盡后,蒸透,取出,稍晾,再置容器內(nèi),用煎過的桑葉、青蒿渣覆蓋,悶使發(fā)酵至黃衣上遍時,取出,除去藥渣,洗凈,置容器內(nèi)再悶15~20天,至充分發(fā)酵、香氣溢出時,取出,略蒸,干燥,即得。
生理特性
一年生草本,高50~3750px。莖多分枝密生黃褐色長硬毛。淡豆豉粒呈橢圓形,略扁,長0.6~25px,直徑0.5~17.5px。表面黑色,皺縮不平,一側(cè)有棕色的條狀種臍。質(zhì)柔軟,斷面棕黑色,子葉2片,肥厚。花期6~7月,果期7~9月。
產(chǎn)地
全國各地均產(chǎn)。
在我們國家,中藥材的種類非常非常多,有的時候到野外隨便找一找就可以發(fā)現(xiàn)中藥材。而且中醫(yī)發(fā)展了幾千年,可以說是博大精深,很多藥材不僅能夠幫助人們解決很多實際的困難,還可以發(fā)揮出調(diào)理身體的作用,總而言之就是對人體的健康十分有益。那么,中藥白英的功效與作用是什么?
【藥材性狀】莖類圓柱形,直徑2~7毫米,表面黃綠色至暗棕色,密被灰白色茸毛,在較粗的莖上茸毛極少或無,具縱皺紋,且有光澤;質(zhì)硬而脆,斷面淡綠色,纖維性,中央空洞狀。葉皺縮卷曲,密被茸毛。有的帶淡黃色至暗紅色果實。氣微,味微苦。
【性味歸經(jīng)】性寒,味甘、苦。歸肝經(jīng)、膽經(jīng)、腎經(jīng)。
【功效與作用】清熱、利濕、祛風、解毒。屬祛風濕藥下屬分類的祛風濕清熱藥。
【臨床應用】用量15~30克,煎服;外用適量,煎水洗、搗敷或搗汁涂。用治瘧疾、黃疸、水腫、淋病、風濕關節(jié)痛、丹毒、疔瘡。
【藥理研究】有抗腫瘤及抗真菌作用。體外試驗表明,龍葵堿對葡萄球菌和綠膿桿菌有抑制作用。
【化學成分】含龍葵堿、花色苷及其苷元等成分。
【使用禁忌】體虛無濕熱者忌用。
【配伍藥方】①治肺癌:白英、垂盆草各30克。水煎服,每日1劑。(《全國中草藥匯編)
②治風火赤眼:白英鮮葉搗爛,調(diào)人乳外敷眼瞼。(《福建中草藥》)
⑧治中耳化膿:白英絞汁,滴耳中。(《湖南藥物志》)
④治疥瘡:白英全草30~40克(干品24~36克),和肥豬肉180克,酌加水煎,分兩次吃下。(《福建民間草藥》)
⑤治咽喉腫痛,癰腫瘡毒,淋巴結(jié)結(jié)核:白英、蘿藦各30克。水煎服。(《陜甘寧青中草藥選》)
⑥治皮膚瘙癢癥:白英、苦楝樹葉,各適量,水煎湯洗患處。(《青島中草藥手冊》)
⑦治風濕關節(jié)痛:白英30克,忍冬30克,五加皮30克,好酒500克泡服。(《貴陽民間藥草》)
我們國家對于中醫(yī)越來越重視了,從日常生活中疾病的治療方面就可以看得出。有一些疾病甚至西醫(yī)是無法治療的,而偏偏中醫(yī)治療是很有效果,由此可見,經(jīng)過幾千年時間發(fā)展的中醫(yī),的確有它指的贊揚的地方。那么,中藥當中有一種被稱為漏蘆的藥材其功效與作用到底是什么呢?
【藥材性狀】倒圓錐狀圓柱形,有的稍扭曲或扁壓,通常不分枝,完整者長10~30厘米,直徑1~2.5厘米。表面深棕色或黑棕色,粗糙,具不規(guī)則的縱形溝紋及菱形的網(wǎng)狀裂隙,外皮常有剝裂。根頭部膨大,有少數(shù)莖基及鱗片狀的葉柄殘基,頂端有灰白色茸毛。質(zhì)輕而脆,易折斷,折斷時皮部常與木部脫離,皮部色澤較深,木部黃白色,呈放射狀排列,木射線多破裂,木部中央因朽蝕而成星狀裂隙,顯深棕色。氣特異,味微苦。
【性味歸經(jīng)】性寒,味苦。歸胃經(jīng)。
【功效與作用】清熱解毒、排膿通乳。屬清熱藥下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臨床應用】用量4.5~9克,內(nèi)服煎湯,或入丸散,治療乳房腫痛、乳汁不通、癰疽發(fā)背、瘡瘍等癥。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調(diào)甫敷,孕婦慎用。治流行性腮腺炎:板藍根5克,漏蘆7.5克,牛蒡子2克,甘草2.5克,水煎服。
【藥理研究】可抗動脈粥樣硬化;降血糖;抑制過氧化脂質(zhì)生成;抗氧化;抑制大鼠B型單胺氧化酶活性;保肝等作用。祁州漏蘆醇提物對金葡萄球菌、綠膿桿菌有一定抗菌活性;水浸劑對14種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活性;水煎劑能顯著抑制大鼠、小鼠腦、肝、心、腎及血清過氧化脂質(zhì)的生成;醇提物能顯著抑制大鼠大腦線粒體和肝單胺氧化酶-B的活性;給高脂飼料喂兔及鵪鶉同時給漏蘆水煎劑,能降低血膽固醇和過氧化脂質(zhì),提高前列環(huán)素、血栓素AF比值,減少白細胞在動脈壁的浸潤,并抑制平滑肌細胞的增生。毒性:小鼠灌服LD5025克/千克。
從古代開始,中醫(yī)就已經(jīng)開始得到發(fā)展,到了今天,顯然中醫(yī)已經(jīng)發(fā)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不但有治病效用很強大的中草藥,還有一些中醫(yī)物理療法供患者選擇,可以說面面俱到。甚至利用西醫(yī)無法治療的疾病,用了中醫(yī)治療之后就會產(chǎn)生令人驚奇的治療效果。那么,中藥浮萍的功效與作用是什么?
生理特性
紫萍,飄浮植物。葉狀體對稱,表面綠色,背面淺黃色或綠白色或常為紫色,近圓形,倒卵形或倒卵狀橢圓形,全緣,長1.5-5毫米,寬2-3毫米,上面稍凸起或沿中線隆起,背面垂生絲狀根1條,根白色,長3-4厘米,根冠鈍頭,根鞘無翅。喜溫氣候和潮濕環(huán)境,忌嚴寒。宜先水田、池沼、湖泊栽培。
產(chǎn)地
分布于全國各地。
入藥部位
浮萍科植物紫萍的干燥全草。
炮制方法
篩去灰屑,洗凈,曬干。
性味
味辛,性寒。
歸經(jīng)
歸肺經(jīng)。
功效
宣散風熱,透疹,利尿。
主治
用于麻疹不透,風疹瘙癢,水腫尿少。
用法用量
3~9g。外用適量,煎湯浸洗。
相關論述
1、《本經(jīng)逢原》:“浮萍發(fā)汗勝于麻黃,下水捷于通草。惡疾癘風遍身者,濃煎浴半日多效。其性輕浮,入肺經(jīng)達皮膚,故能發(fā)揚邪汗。”
2、《唐本草》:“主火瘡。”
3、《本草綱目》:“主風濕麻痹,腳氣,打撲損傷,目赤翳膜,口舌生瘡,吐血,衄血,癱風,丹毒?!?/p>
防己在我們國家屬于一種中藥材,一般都是在秋季采挖,回來之后洗干凈,并且去掉外層的表皮,在經(jīng)過曬干等干燥處理,就可以入藥了。不過對于中醫(yī)知識不是很了解的朋友,對于防己還是不太了解的,甚至不知道什么時候會用到這種中藥材。那么,中藥防己的功效與作用是什么?
入藥部位
植物的根。
性 味
味辛、苦,性寒。
歸 經(jīng)
歸膀胱、肺經(jīng)。
功 效
祛風止痛,利水消腫。
主 治
用于風濕痹痛,水腫腳氣,小便不利,濕疹瘡毒。
相關配伍
1、用治風濕痹證。本品辛能行散,苦寒降泄,既能袪風除濕止痛,又能清熱。對風濕痹證濕熱偏盛,肢體酸重,關節(jié)紅腫疼痛,及濕熱身痛者,尤為要藥,常與滑石、薏苡仁、蠶沙、梔子等配伍,如宣痹湯。(《溫病條辨》)
2、用于治風寒濕痹,四肢攣急:與麻黃、肉桂、茯苓等同用,如防己飲。(《圣濟總錄》)
3、用于治水腫,腹水,小便不利,腳氣:本品苦寒降利,能清熱利水,善走下行而泄下焦膀胱濕熱,尤宜于下肢水腫,小便不利者。常與黃芪、白術、甘草等配伍,用于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如防己黃芪湯。(《金匱要略》)。
4、用于治一身悉腫,小便短少:與茯苓、黃芪、桂枝等同用,如防己茯苓湯。(《金匱要略》)
5、用于治濕熱腹脹水腫:與椒目、葶藶子、大黃合用,即己椒藶黃丸。(《金匱要略》)
6、用于治腳氣足脛腫痛、重著、麻木:與吳茱萸、檳榔、木瓜等同用?!侗静萸幸?/p>
用法用量
煎服,5-10g。
禁 忌
本品苦寒較甚,不宜大量使用,以免損傷胃氣。食欲不振及陰虛無濕熱者忌用。
炮制方法
除去雜質(zhì),稍浸,洗凈,潤透,切厚片,干燥。
生理特性
防己屬多年生落葉纏繞藤本。根圓柱形。莖纖細,有略扭曲的縱條紋。葉互生,寬三角狀卵形,長3.5-6.5厘米,寬5-7厘米,先端鈍,具小突尖,基部截形或略呈心形,全緣,上面綠色,下面灰綠色至粉白色,兩面被短柔毛,掌狀脈5條;葉柄盾狀著生,長5-6厘米?;ㄐ?,單性,雌雄同株;雄花序為頭狀聚傘花序,排列成總狀,雄花萼片4,花瓣4,黃綠色,雄蕊4,花絲連合成柱狀體,上部盤狀,花藥著生其上;雌花集成短縮的聚傘花序,萼片、花瓣與雄花同,心皮1,花柱3裂。核果球形,熟時紅色?;ㄆ?-6月,果期7-9月。
很多人喜歡買桑葚這種果實來吃,這種果實吃起來非常香甜,而且具有很多保健作用,除了可以吃之外,人們也喜歡用桑葚泡酒來喝,同樣具有一定的治療作用,相比之下,桑枝很少得到人們的重視,實際上,桑枝現(xiàn)在可以當成中藥來使用,而且中藥桑枝具有下列這些用途。
中藥桑枝的功效與作用:
桑枝是一種中草藥,它來自桑樹的枝葉,桑枝對人主要的功效就是用于清熱祛濕通絡,用于風濕熱痹以及四肢關節(jié)疼痛,而且對于關節(jié)的紅腫熱痛都有治療效果。那么下面帥帥就給大家講講桑枝的幾點重要的中藥功效吧!
1、清熱祛濕
桑枝入藥后具有清熱祛濕和通經(jīng)活絡的功效,可以用于人類的關節(jié)炎以及風濕病的治療,而且桑枝可以和其他藥材一起用清水進行煎煮,這樣能夠提高藥效,桑枝主要的食用方式就是以煎煮的形式服用為主,而且每次的使用量要控制在100g以內(nèi)。
2、除腳氣
都知道腳氣是一種非常難治的病,在生活中非常常見,這種疾病特別頑固,用西藥很難根治病根,所以可以嘗試使用桑枝進行治療,這種疾病的是長期的,所以不能一下子治好,需要使用一段時間,除了內(nèi)服以外可以將桑枝放到開水中浸泡,然后等到水溫達到一定的溫度時即可將用于泡腳,這樣能夠?qū)δ_進行一個殺菌消毒的作用。
3、降血壓
高血壓對人來說是一種高發(fā)病,特別是對于老年人來說是一種很有效的中藥,高血壓主要發(fā)病人群還是在中老年人中居多,所以使用桑枝這種中藥材可以起到降壓的作用,能控制血壓在一個平衡水平上維持,使用桑枝可以將其桑葉和茺蔚子加上清水用小火進行煎煮,等煎到水只剩下600g左右的時候即可取出藥汁,在每天睡覺前用藥汁進行泡腳四十分鐘,跑完就可以睡覺了,持續(xù)一段時間后就會發(fā)現(xiàn)血壓降低了。
4、藥理作用
桑枝能夠提高淋巴細胞的轉(zhuǎn)化率,桑枝對淋巴細胞的轉(zhuǎn)化率地下有增強的作用,而且桑枝還具有抗布式桿菌的作用,桑枝煎煮成桑枝湯后即可治療慢性布式病。
以上就是桑枝的功效與作用了,桑枝主要的功效就是清熱祛濕、除腳氣以及降血壓,桑枝可以搭配一些其他不相克的藥材一起煎煮服用,比如桑葉可以搭配寄生,搭配桂枝都可以,主要選擇的話還是得看針對什么疾病來進行選擇。搭配其他藥物使用的藥效肯定是要比單獨使用的強的。
烏龜有著堅硬的外殼,甚至其外殼用石頭砸都不會損壞,這也是為什么烏龜在恐懼之下會將頭部以及四肢縮到龜殼之內(nèi)的原因,因為龜殼具有保護的作用。其實可不要小看這個龜殼,在臨床上它可是一種名貴的中藥材,也被稱之為龜板。那么,中藥龜板的功效與作用是什么?
主要成分:含動物膠質(zhì),脂肪、鈣、磷。
藥理作用:解熱鎮(zhèn)靜、強健筋骨、涼血充血,可能與其所含鈣質(zhì)作用有關。
炮制:生用或炒黃醋淬酥。
性味:甘、咸、寒。
歸經(jīng):入心、肝、腎經(jīng)。
功能:滋陰潛陽,益腎強骨,養(yǎng)血補心,退虛熱。
主治:腎陰不足,骨蒸勞熱,腰膝痿弱,心虛健忘,遺精,崩漏帶下,小兒腦門不合,久嗽,久痢,久瘧等癥。
臨床應用:用作滋陰。凡血虛陰虛之證,尤其骨蒸勞熱、遺精崩漏、慢性腎炎等均宜用。
1、治肺結(jié)核之骨蒸勞動日、盜汗、有解熱作用,并能補充鈣質(zhì)和其他養(yǎng)分。接滋陰與降火相結(jié)合的原則,常配黃柏、知母、生地等清熱藥,方如大補陰丸。
2、治陰虛型慢性腎炎,對去尿蛋白似有一定幫助,可配阿膠和六味地黃湯。
3、治腎經(jīng)衰弱,取龜板有鎮(zhèn)靜作用,常配酸棗仁、磁石、丹參、生地、柴胡等。
4、治慢性瘡瘍、久不愈合,配皂角刺、白頭翁等,或配土茯苓熬膠,即龜苓膠。
此外,龜板能治血熱所致的崩漏帶下,取其有涼血止血的作用,又治小兒筋骨痿軟,配虎骨,牛膝,鎖陽等,方如虎潛丸。